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明节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明节散文范文1
长的一封建议书,红领巾心向党,未来的机器人,给老师小清明节感受散
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把温暖和光辉洒满湖面。清明节感受散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三唑仑片三唑仑
下雨了,雨点“劈劈啪啪”地敲打着玻璃窗。朝外一面的窗玻璃上立刻聚集起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珠。哥哥在我们村农机队开拖拉机。他个子高高的!身体很魁梧,黑红的脸上有一块块伤疤,每当我抬起头看到这些伤疤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了一位拖拉机手给我描述的动人故事……一封信,草船借箭缩写,“感恩
清明节散文范文2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落实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70-01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较快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民群在文化上也有了更多的需求。而要想改善基层群众的文化质量,就需要深入到基层群众的生活中开展文娱活动,并且根据他们的特点积极创新,制定适合的方案,利用现有的资源,调动基层群众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趣,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群众文化活动需要领导和社会的支持
在基层群众文化娱乐方面,社会应给予一定的支持,调动社会上对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而如果要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就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群众文化建设少不了人、财、物的保证,因此,在这些方面就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时各部门也要对所拨款项进行有效监督,使基层文化建设更加规范化。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可以发挥老同志的带动作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能发挥较大的引领作用,使基层文化娱乐活动有效开展。
只有在社会的全面关注以及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视下,基层文化活动才能又好又快地进行建设。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推动下,可以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多样的文化,例如:可以鼓励民众运用摄影和书画描绘现代的美好生活,通过散文或诗歌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使基层群众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中,充分展现个人的才华,使基层文化更加繁荣。
二、群众文化活动需要积极创新
不管是什么活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积极创新使基层文化活动建设更具吸引力。创意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是指导基层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宗旨,而且是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能使文化建设活动更具内涵。在基层文化活动建设中,不仅仅可以调动人民群众对于文化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在一些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进行创新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从实际出发,积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为了使基层文化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建设的时候必须采取科学的途径进行文化建设,寻找适当的机会和灵感,使活动更加有趣,更具吸引力,更加巧妙。其次,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建设时,不能刻意模仿前人的道路而不加创新,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善于思考,用自身的创意来建设基层文化。并且,在落实活动的同时,应该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制造较为轰动的场面和效应。最后,在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同时,应当灵活地运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抓住本地特色,使基层群众文化娱乐建设更具生机与活力。
三、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把握核心
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中,无论是活动的内容方面还是建设过程中的其他方面,都需要把握核心工作,这有利于基层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顺利举行。在开展基层活动时,应该抓住当前的热点问题,比如说目前的中国梦建设、中国现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反映国家的活动重点,又能根据本地情况,使活动凸显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使活动更具内涵与价值,并且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以目前社会的背景为前提,使活动更具实时性。
例如:我国目前大力倡导中国梦,在落实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抓住中国梦的内涵,展开有关中国梦的研究活动,并且引导群众学习并了解中国梦;还有就是如果遇到清明节时,可以就清明节展开活动,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并且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绵延数千年,国家对于清明节节假日的延长,也表明了我国重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可以让群众了解清明节背后的故事,使群众更加深刻地了解清明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由于各地方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特色不尽相同,所以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必须对本地的文化特色以及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在落实基层文化活动的建设中,应该保证活动的对象具有普遍性,激发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基层文化娱乐活动更具魅力与吸引力。
综上所述,在基层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建设中,一定要得到领导和各部门大力支持,并且在文化建设中应该具有创新能力,还应该把握活动的核心,使文化建设活动更加顺利,更加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工作人员必须要融入到群众中,深入了解群众的需要,根据群众的需要来建设,继承本地的文化传统,使基层文化活动得到广大群众认可。
参考文献:
清明节散文范文3
一
理发,扫屋,浆洗
天公如果作美
还会把万物粉饰一新
过往的三百多个日子
就此打包,封存
郑重地贴上红纸
天地人神
态度出奇的一致
既往不咎
恩怨尽释
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流行一件事:回家
认同一种关系:亲戚
风靡一种颜色:中国红
推崇一个时尚:穿新衣
盛行一种游戏:放鞭炮
共有一个习惯:看电视
敲锣打鼓
驱散了远古的集体恐惧
鞠躬作揖
柔软了隆冬的坚冰
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春将来临
为一切带来崭新的希望
怎不让人通宵达旦
竭尽所能,倾其所有
举杯相庆,欢天喜地
二
春节是一副副大红对联
贴在家家户户门上
把每间屋子都照得亮堂堂的
春节是一挂挂喜庆鞭炮
挑在户户家家门前
把每个日子都敲得响当当的
春节是一件件鲜亮的新衣
放在大人孩子枕边
把每张笑脸都映得红彤彤的
春节是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
端上合家团圆的餐桌
让长辈晚辈都满心欢喜
呵,春节
是一间间温暖的房屋
是一盏盏明亮的灯火
是一幅幅精美的年画
是一扇扇艳红的窗花
是一声声亲热的问候
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是迎接春天的欢乐盛典
是普天同庆的东方节日
元宵节
雷声震震,传来喜讯
雨和着雪花缤纷而下
季节留恋着冬又憧憬着
春。这个圆圆的日子
依然甜蜜红火
一盏盏灯笼次第开了
烟花灿烂,美得惊人
二月二
二月二,见龙在田
见你,在水边
垂天翼鼓动绿色的风
神思万里如虹
我彻夜未眠
在时钟上刻下那句真言
以万象更新平衡淡定
龙抬头,惊蛰应
你在我心
从容,沉潜
三月三
冰霰,春雨
大风过后
多么晴好的一天
始祖山下
黄帝故里
拜祖大典辉煌庄严
爱我的人,驱驰百里
朝夕相伴,赠以忠言
在阳光中安坐,忽然入眠
喜欢我者,赠以诗篇
真挚,素朴,感人
平静的心湖漾起微澜
疼我之人,默默无语
在水边择菜、洗衣
把日子打理得一马平川
唔,这样就好
远离饥饿、寒冷
孤独、忧烦
不要疾病、伤亡
拒绝阴谋、争斗
似这般,人人都会感到舒展
三月三,一片新绿
擦得天蓝、水媚、风软
岁月静美,万物灿然
注:拜祖大典,指河南省新郑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大典。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据史书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河南新郑。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时由官方主拜,乱世时由民间自办,一直绵延至今。自2006年开始,原由新郑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炎黄文化旅游节”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08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明节
我想在四月拥有一个仪式
在这个被称为清明的节气
在这个传承了两千多年
而今已被忽略诸多原意的节日
看!莺飞草长,柳绿花红
万物清洁明净,充满生机
我们需要以庄严的仪式告慰逝者
用诗意的方式愉悦自己
这是一个长达三天的典礼
第一天是寒食节
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普天同祭
缅怀有德有功的圣人先贤
弘扬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道德大义
第二天是清明节
让我们合家团聚
扫墓,植树,怀念,展望
把亲情的丝线仔细梳理
第三天是踏青节
让我们到田野去,到公园去
放风筝,荡秋千
赏花看柳,畅怀游戏
让我们离亲友更近些
离祖先更近些
离土地更近些
离血脉更近些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
在春风里放飞梦想
在春水里洗净烦闷
在庄稼地里重新获得力量
在这明媚的好时光里找回自己
端午节
从祖先坟头走向每一个村庄
从偏僻乡野走进喧闹街市
艾草,先于麦子回到生活
高置于家家户户门楣之上
就像青春,总是先有梦和诗歌
五月,花事繁盛
而瘟疫在潜行
需要更加强烈的阳光
需要更加开阔的风
需要更加血性的爱
需要,更加内省的感动
作者简介
清明节散文范文4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就让我们从这首节气歌开始,在岁月流转中,感受时光之美,找回生活瞬间的微妙幸福,体会阴晴雨雪、花开花落的人间好时节。
节气之首立春日
2月,虽然在广袤的北方,仍然是冰天雪地,但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已经到了,从这一天一直到立夏,是为春季。
古人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万物正在无声无息中萌动,天空地上都将出现新景象。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少有往日的浪漫情怀:在漆黑的夜晚辨识星空,在满天的繁星下展开想象。给自己一个短暂的空隙,从手机屏幕中抬起头来,将目光越过璀璨的街灯仰望夜空――如果你有兴趣,便会发现从立春这天开始,满天星辰在不知不觉中变换了位置。比如耀眼的北斗七星,那斗柄由北指转向东指,正应了一句古语:“北斗东指,天下皆春”。民谚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三日,百草发芽”。春天,是充满生机的季节,立春,是充满希望的节气。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计在立春。人们很早就格外看重立春这个日子。在这一天,古代帝王要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两千年前的《礼记》中就记载着:“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在民间,百姓则在立春日喝春酒,吃春饼,打春牛,一些地方还有“咬春”的风俗,吃个生萝卜,消食防病。千百年形成的风俗,有些至今还在乡村沿袭,成为一种立春文化。时至今日,这样的节气风俗仪式虽然不多见了,但立春时节,人祈求五谷丰登的愿望还深深烙印在心里,因为,这个节气依然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只是从外在的形式转为内心的祈愿。
立春,表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农民将作各种春耕备耕的准备,虽然随着科技进步,一些农产品已突破了播种和收获的季节,但在广大乡村,人们依然会跟着节令的步调春种秋收。民谚说:春打六九头。立春过后,春风徐来,漫过原野,大地将渐渐丰盈,人们的日子也愈发生动鲜活起来。
雨水降临
如果说立春是春天的“序曲”,只是刚刚春意萌发,还会乍暖还寒的话,那么雨水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人们会明显感到田野一片生机,正是九九歌中“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时节,农民就要闹春耕了。
交了“雨水”,意味着冰雪将去,雨水渐渐多了起来。正如《吕氏春秋》所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雨水”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降水量有所增加,如果冬季雨雪偏少,“雨水”正是浇灌返青水的好时节,正应了这样的民谚:“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正月里,雨水好;二月里,雨水宝”。
自古以来,人们便祈求风调雨顺,并传诵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周公太平之时,雨不破块,旬而一雨,必以夜”。想要雨,天就下雨,十天下一场及时雨,还在夜间下,这样的太平世界,真是太美妙了!可是,现实生活那有传说的这般美妙,常常有旱涝灾害的发生。在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只好祈求神灵,还想出许许多多“祈雨”的办法,如晒龙王、盗龙王等等。雨水节气大都在元宵节前后,人们在红红火火闹元宵时,总怀着对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美好祝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古老的“祈雨”活动已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成为我们对历史风俗的一种缅怀。
天一生水,东风解冻,散落为雨。在这个一看到雨水这两个字眼就心生温润的节气里,让我们走出门户,到旷野里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朦胧,感受绿意一点点由近及远,如雾般弥漫开去的生动。
“惊蛰”的学问
“惊蛰”之名,很有意味。二十四节气的名字都有所表示,有的表示气候,如雨水、大暑等;有的表示季节,如立春、立夏等。而惊蛰则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以动物习性表示的节气。“惊蛰”,两个汉字并列着,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于幽暗的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温暖的太阳敞开了门户。
“惊蛰”节气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桃始花”。“惊蛰”前后,在北方大地一片灰色的色调里,一簇簇新绿和盛开的桃花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不仅桃花,在“惊蛰”这个充满生机的节气里,草木、庄稼、小生灵……仿佛就在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在说到惊蛰节时,写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时节开始有雷,蛰伏的虫子听到雷声,因受惊而苏醒过来,结束了漫漫的冬眠。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即桃花开放,“仓庚鸣”即黄鹂开始鸣叫,鹰少了,鸠(布谷鸟)多起来,总之惊蛰是到了桃花盛开、黄鹂鸣叫、布谷鸟飞来的时节了。这样的情形年年轮回,千百年间在中国的大地之上流传至今,令人满怀着对四季轮回的期待。
不过,对农民来说,“惊蛰”有着更加具体的含义。作家许俊文在其散文《有一些路你并不清楚》中这样讲述:“在豆村那一小块土地上,假如你是一个热心农事且细心的人,自然会发现季节隐秘的路径。我祖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知道季节的路,更清楚庄稼的路,说的玄乎点,他有第三只眼。可不?当豆村的最后一场雪还没有化净时,我祖父就把生产队长章一哲叫到跟前,说,该整玉米墒了。祖父指着地面上一粒粒新鲜的泥坨说,蚯蚓都翻浆了,你懂不?节令是不会走回头路的,人不知道,可蚯蚓知道。节令的路就在这蚯蚓头上,眼下,春天离地面也顶多一指深。”
许俊文所说的“节令”,就是节气的气候和物候:桃花开放、大雁南飞……动植物对节气非常敏感,所谓“人不知春草知春”。如果我们回到单纯自然界一个物种的状态,那么蚯蚓知道的路,我们一定也知道。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当那一丝丝春意钻过山石的缝隙,被我们感知到,那一瞬间,不需要日历,不需要节气,我们能肯定:春天已经到了。
阴阳相半的春分
春分有两重含义,一是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世界各地昼夜时间相等。另外一重含义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由此看来,春分既指春之半,也含着昼夜等长的意思。讲究天人感应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讲:“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自古民谚也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经过一冬的枯寂,微风徐来天明艳,柳漾花讯春意闹。眼下,春正卯足了劲儿赶路呢!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春分节气很是重要。由于二十四节气和农业以及大自然密切相关,人们对一些节气便赋予某种祭祀意义,带有自然崇拜的色彩。史书记载,周朝便有春分日“祭日于坛”仪式。从那时起,春分“朝日”仪式就一代代传承下来。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便有这样的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时代的祭日场所在北京的日坛,时间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隔一年由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民间自然也有许多讲究和风俗。旧时,官府及民间都要祭社神祈求丰年,社神就是土地神。过去不论大小乡村,村中心都建有社坊,供奉土地神,人们在敬神娱人的热闹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类活动,都被称为社戏。说到社戏,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在赵庄看戏的情节,描写的就是春社日前后看社戏的事。时至今日,在一些乡村仍沿习在社坊看社戏的风俗。锣鼓管弦的伴奏,响遏行云的唱腔,这些从大地上生长起来的原生态腔调,是对被节气追赶、难得消停的乡亲们的最好慰藉……每当最后一声戏腔带着他们的祈祷在天地间回荡,乡亲们会带着满足、带着对土地的感恩投入到又一个四季轮回的劳作之中。
春分有一项人人喜欢的民俗活动,那就是放风筝。蜇伏了一个冬天的人们尤其是孩子,哪还能按捺住走出户外的急迫心情,早已将一颗满怀期待的心随着各式各样的纸鸢,在晴空中自由的放飞!这样的图景,让人想起清人高鼎《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以前的孩子都是自己动手做风筝:家里用坏的竹帘、几张麻纸、一撮细线、再用少许白面打点浆糊……旁边的小伙伴们叽叽喳喳争论不休,制作的过程充满了童趣和欢乐。然后到野外把自己亲手做的风筝放飞上天,那颗不安分的心也早已跟随着融入蓝天。
春分过后,气温升高,日照时间一天天长了起来。农历二月是杏月,也称花月。古时民间有所谓的“花朝节”,以庆祝百花的生日――给装扮了整个春天的百花过生日,多么有情怀,又是多么富有诗意!
是节气更是节日
“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春末天气由阴雨多云转为晴朗,该忙着春耕春种了。但在人们心目中,“清明”却是个节日。当节气成为节日,便超越了气候和农事,由它最初承担的“提醒者”的角色,演变成了更加深入人心的民俗和文化。
“清明”由节气演变为节日,来源于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即将冻饿而亡之时,随臣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而介子推却背上老母亲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要找寻一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三面火烧绵山,以逼出介子推。但火熄之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已坐在山中一棵柳树下死了。树洞里有一封血书,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只能吃冷食,不能动烟火。寒食节的日子大致在“清明”之前的一、二天。寒食节和清明节真正合二为一,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被流传得最广的清明诗,便是杜牧的《清明》。因为其中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人们普遍认定其为扫墓诗。这很可能是一种误解。和西方人带着鲜花不同,中国人上坟时主要是带着酒、肉。祭过祖先的酒肉是有福气的,不能浪费,一定要吃掉,所以从唐代开始形成的“清明”习俗,就是先去上坟,然后把这些酒肉吃掉后再回家。
诗的后半段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结合中国人“清明”的习俗来看,这是违背常理的,如果诗人是去上坟,一定会自己拎着酒。所以,我们耳熟能详的这首诗,实际描绘了诗人一个人在“清明”时节找酒喝。什么情况下需要找酒喝呢?很可能就是外出,比如郊游、踏青、赏春。所以这么一看,杜牧的诗,前半段描写的是人们“清明”祭祖、扫墓的情景,后半段描写的是“清明”的另一种景象――呼朋唤友,喝酒赏青。一是悲,一是喜,一个清明节如何能将悲喜兼容?这是因为清明节原本是寒食节,寒食要禁火,为防止吃冷餐伤身,所以要出外踏青走动,做些娱乐活动,以锻炼身体。这样便有悲有喜了。
谷雨花事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谷雨这个春尾收的十分烂漫――绵绵春雨让姹紫嫣红的花朵在时光的舞台上次第绽放,使得春色愈发撩人。花王牡丹在百花的铺垫后迟迟登场,雍容华贵,上演了深春里的压轴大戏!牡丹雅号“谷雨花”,年年谷雨时节,当令盛开。牡丹和继之而后的芍药声势浩大的开放,更令人有一种春深似海的感觉。
谷雨时节,在广袤的田野上,另一场大戏也在开演,那就是忙碌而有序的春播春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气候温暖而湿润,降雨逐渐多了起来。这个时节,稻麦嫩绿,油菜金黄,大地如画;冬小麦正孕穗、抽穗;玉米、谷子、棉花、瓜豆等一些春播作物赶着节令下种,布谷声声催,节令不等人啊!这紧要的播种时节,怎么能少了“贵如油”的春雨呢!“雨生百谷”,地里的冬小麦和刚刚春播的农作物特别需要雨水的滋润,只有天上下雨,地上的百谷才能生长。
清明节散文范文5
好久没有仰望星空,今夜望着满天繁星却又缺少一轮思乡明月,静静地伫立在窗前,感受着迎面而来的瑟瑟寒风,思绪似乎又回到了那向往已久生我与我的故乡——白河。
时光荏苒,白河养育我二十又一载有余。回眸过去,苦乐经历凝结于我记忆深处,那些景、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一个个难忘的瞬间融合成了一副完整的画面,在我心底留下一个难以磨灭的烙印,那是一种苦涩的美好,令人沉醉和回味。
白河景致,粗放不失神秘。在白河,虽没有什么令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却也不失让人流连忘返的小憩之所。未入白河,映入眼前的事那纵横交错的主街道,由此可见白河的交通发达,顺着主街道,望着熙熙往往的人群,看着川流不息的车队,听着潺潺流水的汉江水,有的是回归自然的宁静。顺着街道漫步,不一会便来到山脚下,望着层峦起伏,缠绵不断的群山,有的是想要征服类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雄心,看那群山,有的如神龙般守护着白河大地,有的如含羞少女,恰似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充满神秘,乘着冬阳,沐浴着寒风,开始了爬山之旅,无需紧赶慢赶,时而伫足远眺,时而欢笑嬉戏,虽无引以为流觞曲水的盛景,却也是独有一番景色在眼前。当然白河不仅山清水秀,同样人民好客,民风淳朴也是白河一大特色。
白河群众,质朴不失热情。在白河,无论你走到哪一个村子,不管是在南端的宋家亦或是地处边陲的小双,质朴的人们会热情地邀你进家去闹,甘醇的米酒、香甜的玉米饭,这都是人们幸勤劳做的成果,纯天然的,甚至还不忘杀一只精心饲养的土鸡,当然,最让人迷恋的还是现抓的汉江鱼。主人邀约坐罢,简单而丰盛的饭菜以此端上,让人垂涎欲滴。男主人适时邀酒,起码先干三大碗,在农家,酒都是用碗喝的。主人家会把鱼内脏夹给客人,这是他们对客人尊重的真挚体现,尤其是鱼苦胆,伴随着咀嚼,一丝清凉沁入心脾,让人忘掉一身疲惫。酒至酣处,女主人会拉起一群姐妹,唱起敬酒歌,对原来的客人表示他们最浓烈的情谊。酒喝得越多,主人家越高兴,如果你醉了,那么他们会认为你是真心和他们相处,他们会感到特别开心。
白河土产,平凡不失特色。在白河,有悠久的传统民族文化,神奇的古书、璀璨的银器、精湛的蜡染、绚丽的刺绣、奇妙的剪纸、动听的民歌、悦耳的铜鼓、精致的竹器编织等民族工艺品,做工精致、图案独特,纹路清晰,深受海外客商的喜爱。甘甜可口黄酒、风味独特的白河木瓜酒、细腻可口的野猪肉、自家产的小麦加工而成的的土面条、赞不绝口的黄鳝酸菜豆腐深得游客赞赏。白河也盛产橘,橘子可以吃亦或卖,橘叶可以熬汤治感冒,是独家百河秘方哟,概不外传。白河也盛产矿产资源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白河也养猪抑或圈养金鸡,也吸引不少游客。在农家乐,饲养的家畜以农家剩饭食、农作物喂养,辅以青菜,不添加任何饲料,饮天然泉水生长,虽然先天个头小,但特别能蓄积脂肪,切出来的肉片肉质更是鲜嫩、香甜可口、肥而不腻,具有绿色、健康、味美。既然介绍了山水人文,又怎可少了传统节日呢?( 散文网: )
清明节散文范文6
我记事起,就觉得母亲与细姑好像两姊妹,感情蛮好。细姑常常回娘家,一个月最少两次,回家都是来看望爷爷、奶奶,带些新鲜蔬菜、食品给老人家,却住在我家,也少不了给母亲捎一份。
每年秋后,细姑要来我家长住一段日子,主要是来协助母亲照顾我们四姊妹的生活起居。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父亲开始到外地做手艺,母亲要收割花生、红薯,还要种油菜,我们四姐弟的生活就管不上了。
父亲做手艺,秋天、冬天、春天都很少在家,母亲既要做家务,喂猪、放牛,又要收割粮食,扯花生、挖红薯等,确实需要有人协助她,细姑就自告奉勇的来了。那时,细姑的三个孩子都大了,最小的建林哥也比大姐大两三岁。
收割完晚稻谷,细姑背着一个与她高矮相等的高背篓,里面装满了菜蔬等东西,走几百米歇一次,来到爷爷家。背到爷爷家的台阶上,总要靠着沟坑放下背篓。
一九后,爷爷离开了人世,奶奶过着轮流赡养的日子。细姑到了秋天直接来我们家,我家堂屋门槛有两尺多高,母亲见细姑来了,忙从厨下跑出来,从她背上卸下高背篓,右手拦腰抱着送进客厅。母亲走出来回到灶屋,抱怨说:细姑,你还没背篓高,背这么多东西来干什么,做布鞋子吗?我这里旧布、碎布多着呢!菜吗?你是知道的,老五(父亲在男丁中排行第五)时常捎菜回来。要来,带几个鞋样子来就可以了,你给我照顾好这几个“顽皮精”,搞点饭给他们吃,包你一个礼拜就有新布鞋穿。
细姑等母亲唠叨完,才微笑着轻轻地说:碎布放在家里也浪费了,顺便带来吗?菜吗?我知道你晒的干菜两年也吃不完,我也常吃你的,这只是时新菜吗?你也尝尝我的吗?接着,姑婶俩再也不客套了,说着细言细语就下厨。母亲总要问细姑想吃什么菜,她也毫不隐诲,想吃什么菜就开口说想吃某某菜,母亲就赶紧做菜款待细姑。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种油炸红薯粉粑粑,我也非常喜欢吃。
细姑问母亲晒了细薯粉吗?母亲说:晒了几斗,这不好吃,懒得搞。细姑告诉母亲怎样做,还说蛮好吃的,要母亲试试。还说凭母亲的厨艺做出来一定好吃。
母亲立刻端来一碗晒干的红薯粉,把刚煮熟的米饭打一碗在搪瓷盆里,与红薯粉搅拌均匀,用力按压、揉捏,捏成一团,再捏成条形,切成一厘米厚一块,放在锅里,用小火加油一面一面的煎黄,再加冷水煮开,放辣椒粉、大蒜叶、豆鼓等佐料,就可以出锅,吃起来又香又脆又有糯性,咬着又有韧性,甚是好吃。那些日子,我吃了几顿饱饭,现在都怀念。
细姑去世后,我回到故乡,再想做油炸红薯粉粑粑吃时,大姐劝我别做了,不要让母亲想起细姑又伤心。要吃,到她家去做。还说,要怕她做的不好吃,说我小时候常协助母亲做红薯粉粑粑,做得蛮好吃的,我可以自己动手做。我在家只小住了二十天,终究没有机会吃到红薯粉粑粑,却时刻想起细姑的笑容。
细姑背着背篓来我家,常在重阳节前两三天到。我那时小,还不知重阳的含义。只知道父亲也特地从远方赶回老家,带上大堆礼品,有给爷爷、奶奶的,有给我们四姐弟吃的,也有送给细姑的,却没有送给母亲的。父亲回来,总要和母亲在房里絮絮如丝的讲上半天,总听到母亲说,你也没给自己制件新衣服吗?只要多回来看我几次就可以了,你在外做手艺也挺累的,我担心的是你的身体可能挺不住,我在家里边玩边做,又有细姑帮我……一直唠叨到下半夜才停。
重阳节,在我的记忆中都是晴天,吃过早饭,母亲就要安排我到灶下砍柴,烧开水。细姑坐在旁边逗我,三伢子勤快,要讨个懒婆娘,我顿时羞得绯红。母亲在旁插一句:是个报应,可能没有人爱他。细姑呵呵的笑着,逗几句就出屋去了。我跟在细姑后边,一偏一扭如草球般滚出堂屋。母亲就唤我爬柱子去楼上摘稻草堆,我弄不明白母亲有洗发膏不洗,硬要用稻草灰水干什么。稻草放在天楼上,爬起柱子来挺好玩,我也没有太多的怨言,又可在同伴面前露一手。我如一只猴子般很快就爬上了天楼,双脚勾住梁木,倒挂下来,两个手各抓一个稻草把,扔到晒谷坪里,就边滑下来边在柱子上扮鬼脸。细姑在地上担心受怕的要我注意安全,快下来,甚至吓唬我,说我父亲来了。父亲平时对我这个“玩天子”很凶,这时也只笑了笑就干别的事去了。
我把稻草搬到晒谷坪中央,用火柴点燃,烧完,用两个簸箕装好稻草灰,母亲提着一桶开水从堂屋里出来。细姑把两个澡盆摆好在晒谷坪中央,把簸箕放在里面,母亲把开水淋下去。等稻草灰水澄清后,用这温水洗头发,洗完冲洗干净。我端来一张凳子放在台阶东头,细姑端坐在凳子上。母亲提着围裙、梳子、剪刀出来,用干毛巾给细姑把头发擦干,分四六梳好,就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学生头,齐衣领的短发,那模样蛮像的,再用梳剪刀梳打头发,头发薄薄的。细姑站起来,一副学生模样。母亲也曾尝试过给她改一种发型,都不太相配,也就没有改成。
母亲梳了头发,细姑给她剪,总剪一头齐耳垂的短发。母亲三四十岁的人,就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母亲把剪下的头发小心翼翼的收拾起来,放进一个闷罐子里,又小心翼翼地把罐子放回原处。
听祖母说,母亲曾经有两条油亮光滑的大辫子,可以拖到屁股上,结婚后从没剪过,也许是父母结婚的誓言吧!只是生下了我这个罪孽,母亲才剪去心爱的辫子。我生下来不久,农村就搞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父亲常年在他乡做手艺,种地的事大部分落在母亲身上。我生下来不要任何人照顾,别人抱我,一不留神,我的爪子就在她脸上飞舞,一抓就是几条血印子,人人称我“恶伤伙”。母亲只好把我背在背上,我趴在母亲背上爱睡觉,醒来就乱抓,有时手指缠在母亲头发里乱抖,痛得母亲眼泪双流,就嘱咐细姑齐耳垂剪掉。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好像看到过母亲头发有尺把长,不知怎么后来又剪去了。
这次回家,除夕夜晚上,我在厨下烤火,见母亲用大姐买来的飘柔洗发水洗完头发,从厨房走到客厅梳妆台,又从梳妆台走到厨房,走了好几个来回,都没有做什么,像忘记了一件事似的。我轻轻对大姐说:去给母亲梳头。大姐在家没事也爱给别人梳梳剪剪,有时就帮母亲修剪一下头发。大姐听了我的话,马上行动起来,给母亲在灶屋里修剪头发。
重阳节的中午,父亲把爷爷、奶奶请来,开了才蒸的桂花米酒,酒还很甜,细姑也能吃半碗,大家欢快的吃顿午餐,过次团圆。
重阳节过后一两天,母亲把家里的碎布、烂衣服全部清理出来,在太阳底下爆晒两天,就取下灶屋里的门板,开始打鞋底。号召我们姊妹搬的搬条凳,抬的抬门板,把它们摆到屋前收割完了的稻田里,如开场坪摆摊子一般,乡下的妇人做起了份内事。母亲提一桶刚泡的荞麦糊糊,一把高梁须,沾上糊糊在门板上扫满,就贴上烂布,抹平,再沾上糊糊,再贴一层,粘了一厘米厚,就粘另一块门板,贴得门板上花花绿绿,甚是鲜艳。我就拖来一些没有叶子的干楠竹尖子,一排一排的堆放在收了晚稻的稻田里。大姐、二姐抬着一张半干的鞋底布放在楠竹尖子上。中午,田野里四处披红挂绿,把金黄的世界打扮成一位花技招展的姑娘,孩子们在田野里叫喊奔跑,打野战、捉迷藏、抓蝈蝈,这就是我孩提时候的第二个春天。
接下来是晒红薯片、红薯干、红薯仔,有时也晒红薯饼,把蒸熟的红薯压到一个模子里,模子有圆有方,薄薄刮一层,晒干就是红薯薄片。母亲总要晒四五担生红薯,这些东西快晒干了,鞋底布也晒干了,套上鞋样子,剪成一个一个的鞋底,用筛子围着边上放,排成一圈,一天剪五六筛子。母亲去放牛,每个口袋里装一只鞋底,晚上回来,鞋底纳好了。细姑中午做饭给我们姐弟吃,其他时候就做鞋面子。吃过晚饭,喂了猪,母亲套上细姑做的鞋面子缝合起来,十一点多一点点,一双布鞋就缝好了。切了边,第二天早上一个人脚上就可以穿上新布鞋了。
这次回家,与母亲交谈中,她很抱歉地对我说:三保,今年没有给你做新布鞋了,眼睛越来越不行了。要我买双鞋穿算了。
听母亲说,细姑是清明节为爷爷、奶奶立碑时,炮炸伤而死。我情绪不安了些日子。大姐讲了原委:不知是那房亲戚发狂要讲威风,倡议给爷爷、奶奶坟上修拜台、立石碑,清明节那天,细姑身体不太舒服,趴在坟上哭时没注意,三伯就在近旁点燃了鞭炮,一个大炮冲到细姑小脚上,炸了个鸡蛋大的窟窿,当时也没有流血,只是惨白的可以见到骨头,细姑也没去消毒、清火。过几天,天气剧降,炮火攻心,细姑再也控制不了病情。
细姑在弥留之际,父亲去看望她,她抓着父亲的手流着泪告别了人间。父亲把这事告诉母亲,母亲当即昏迷过去,后来母亲又哭过几次,好在大姐、二姐常守在身边,还算没有出大事。
我听完她们的叙说,也低落了几天,最后还是下定决心用笔记录下细姑的印象,却无法表达我对细姑的哀情。
------------------------------------------------------
创作格言:为文字而生,靠写字而活,精确每个字,对文章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