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企合作发言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企合作发言稿范文1
[作者简介]李晓峰(1962-),男,陕西宝鸡人,南华工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合作与高职教育。(广东广州510507)李祥英(1987-),女,江苏连云港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经济。(广东广州51061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南华工商学院重点合作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KH0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11-03
所谓校企合作是指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这一目标下,开展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并增强企业部门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①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学校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职业院校与市场接轨、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广东高职校企合作概况
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广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大量高技能人才为后盾,而职业院校的应用型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正好符合了产业升级的需要。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中,校企合作是保证职业教育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一环。为促进校企合作,广东省政府除了在政策上给予院校和企业支持外,还通过搭建合作平台的方式来推进校企合作。2010年5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琶洲会展中心举办广东省技工院校“百校千企”合作大会,共有1205家企业报名加入广东技工院校“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在此次合作会上,企业和学校共达成3223项合作意向,内容涵盖校企共建“生产实训”中心;产品研发、工艺改进;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技能等级提升;校企共建课程专业建设、科研共融、产学合作;订单培养、合作办学等多个领域。广东省将以“百校千企”合作平台为基础逐渐形成一个二元融合、互补互促、工学一体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
广东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规模在政府、企业及学校的努力下正不断扩大,而校企合作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本文对近几年校企合作几种主要形式进行了总结分析(如表所示)。
现在广东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都有了比较深的认识,相比单纯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而进行校企合作上升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从招生之时就开始考虑将相关企业引入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同时在体制管理方面,不少学校专门成立了负责校企合作的部门,与行业、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进行合力协作,促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二、广东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的层次深度不够。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较多地停留在低层次上,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关系基本处于一种松散状态。从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发现,企业认为现在的校企合作过于看重形式,缺乏深层次的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较高,参与意愿也较低。从学校角度来说,其既是校企合作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这种单靠学校的校企合作导致合作的关系不稳定、不牢固、不持久。②广东多数高职院校还采用的是类似本科的课堂传授教学模式,不少教师不具备相关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对课堂所需的实践操作不熟悉,且对变革教学模式有抵触心理,这些问题都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标准,培养出来的人才达不到企业要求。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是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任何增加其管理成本的行为都会被排斥。在低层次的校企合作中,事前学生未接受任何专业化的培训,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虽然有可能降低企业未来的招聘成本,但将增加企业当前的生产成本。当企业增加的生产成本高于未来可降低的招牌成本时,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大大降低。
2.校企合作形式缺乏创新。当前校企的合作形式主要以学校或学校的某一专业与一家企业或多家企业的合作为主。单一院校或专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承担双方合作中的主要任务。由于单个院校的力量薄弱,难以将校企合作向深层次推进。另一方面,若企业只与一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则使得企业易受制于该院校的资源,可选择余地较小。若企业与多家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则增加了决策空间,但由于各院校的相互独立性,资源不能内部循环使用,容易造成企业投资成本过大,从而削弱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政府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近几年国家、广东省政府
出台了不少促进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但从对不少企业负责人的访谈来看,一方面企业对这些政策了解不多,甚至有的企业从未听说过;另一方面,虽然有的企业对政策已有较深了解但不愿意实行,主要原因是即使政府提供培训补贴等优惠,企业的内部培训成本仍然低于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成本,对比之下,企业宁愿不要政府的补贴也不愿执行优惠政策。这说明政府尚未建立完善的激励体制,单一的资金补贴方式难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同时,在法律层面政府也尚未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体制,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纠纷时易互相推卸责任,彼此都缺乏安全感。
三、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的联盟式发展
1.构建高职校企合作联盟的模型。解决当前广东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要着力改变高职校企的合作模式;促进院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提高校企合作层次;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以及法律保障体制。校企合作模式的变化能够从制度上推进校企合作深度,校企合作的深度则反作用于校企合作模式使其随现实需要而不断调整,而政府的支持是新合作模式建立及后期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是近几年的热点,程晓宇③从纳什均衡角度研究了校企合作,提出校企合作可通过寻找簇群,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冷士良等④分析了引盟来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这种模式的运行做了初步研究,其认为在校企合作联盟中,多家高职院校的参与,使校企合作变成了“多对多”的形式,解决了“一对一”或“一对多”合作模式中学校与企业目标不能完全一致的问题。
从近几年学术界对校企合作的研究思路来看,联盟式是不少学者比较认同的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关于如何建立联盟的问题仍然模糊不清,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也将从联盟的角度出发,探索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并就联盟的模式及联盟内部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做出具体阐述。国内不少学者将高职校企合作联盟定义为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各主体共同参与结成的非营利性的结合体,各主体处在纵横交错的网状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系统整合效益,做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联盟相对传统校企合作的优势,但是关于联盟中各主体功能的区分不明显。在一个组织每一主体或者部分所起作用是不同的,且对整体的重要性也不同。因此在构建校企合作联盟时,应当明确哪一部分起主导作用及关键部分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这一理念构建了以高职院校内部联盟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联盟(如图所示)。
在上图中,最中心的环代表以联盟协议为基础的高职院校内部联盟,中间的环则代表由于院校结盟而外延出的与院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形成的非正式联盟,外环则代表在大的校企合作联盟中课程、专业、实训基地等所形成的共享资源。颜色的深浅则代表了其对校企合作推动作用的大小,颜色越深,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越重要。从上图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最为关键,它是后面实现企业联合、实训基地共享、课程及专业建设统筹规划的主要推动力量。而双向箭头则表示各种联合之间是可以相互推动的,高职院校的合作可以推动与之相关资源的共享,而这些资源互相联系构成的整体对高职院校的内部联盟具有反向的推动作用,促使结盟更加紧密。
在没有开始形成高职校企合作联盟之时,各院校相互独立,且各自拥有一定的校企合作资源,但是由于这些资源不能相互贯通,从而在使用的时候不能达到最大收益,且不同院校之间若要通过交换获取对方的资源,则外部交易成本很高。所以,有一些院校在必要的时候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议进行合作,将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从而提高成本收益。此时的合作仅发生在少数几所院校之间,若是要将这一合作推广到区域内的局部大多数院校,则需要外部力量的作用。政府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及高职教育发展的动态,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趋势,因此可以成为引导校企合作的外部力量。政府通过构建一个开放的、可以使区域内绝大多数院校参与的校企合作平台,使各院校在这一平台内逐步由非正式的合作向正式的合作发展,由几所院校之间的合作发展为所有院校以一个正式协议为基础的合 作。这一平台应当由完善的管理体制、信息平台、争端解决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构成。政府在这一平台中发挥仲裁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保证每个学校能够依据合作协议履行职责,行使权利,使得高职院校在此平台上从松散型的合作逐步发展为内部联盟。
当高职院校联盟形成之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对一”和“一对多”关系就变成了“多对多”,学校和企业在合作对象上的选择机会都增加了。另外,高职院校之间由于性质类似,相互合作比较容易,政府的行政手段也更容易起到作用。而企业由于所处产业不同、企业性质不同,若没有利益的需求或者中介力量的推动,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很小。院校联盟成立后,企业与企业之间就可以以院校为中介在课程开发、新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互惠互利。而对于院校来说,也可以解决实验设备匮乏、实训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院校联盟之后,在联盟内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容易得多,解决了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在专业设置上,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其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保持密切联系,但同时也受到市场的滞后性和盲目性的影响,因此当某一行业的人才需求旺盛时,高职院校就会蜂拥而上开设该行业所需的专业,这种功利性易造成师资短缺、专业质量不高、学生难就业等弊端。高职院校联盟建立之后,政府则可以对整个联盟内该专业的开设情况进行宏观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个院校,院校之间通过沟通协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合作开设课程,同时明确各个学校在该专业上的定位,增强特色。更可以利用行业组织及企业为课程开发提供岗位技术标准和企业技术要求,并为课程开发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提供咨询。联盟内部实现该专业的合理规划,院校个体实现特色化并突出比较优势。
高职院校联盟一旦形成之后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不断调整。首先,学校自身的发展会对联盟的合作方式产生影响,单个院校实力的相对增长会提升其在联盟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联盟中院校之间相对实力的变化,合作方式也会在少数院校主导式和多数院校协商式之间不断变换。其次,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关系的变化也会影响联盟,如果最初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顺利发展,那么企业极有可能要求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倾向为联盟提供更多的资源,这些增加的资源会在联盟内部流动,促使联盟的成长。反之,若最初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没有顺利进行下去,那么企业倾向收回已投入的资源,这将影响联盟的发展。再者,校企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也会对联盟产生影响,资源的配置方式是联盟运作的基础,配置方式的变化将使会改变联盟的运行体制。各种力量所导致的变化大多首先体现在联盟协议的细化或加强及院校联盟合作方式的变化,而院校联盟的发展又会再次推动整个校企合作的发展。
2.关于广东高职校企合作联盟式发展的几点思考。第一,统筹规划职业教育,构建高职院校联盟。广东省已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针对广东省目前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提出了“五个统一”,通过统一发展规划,创新管理体制;统一招生平台,优化招录制度;统一经费投入,规范投入机制;统一资源配置,健全共享模式;统一培养标准,完善评价体系。“五个统一”政策的实施将使广东省的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得以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配置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高职院校联盟的建立,为广东校企合作大联盟的建立奠定基础。
第二,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实践,探索广东高职校企合作联盟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联盟的建立,最关键的是合作机制的构建,这直接关系到联盟中各主体的功能是否能正常发挥。建立完善合理的合作机制,需要学术界的支持,需要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勇于改革创新。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的组织结构,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保证学校、企业、政府及行业组织等中间机构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得到体现,使联盟能够顺畅地运作下去。
第三,找准校企合作的基点,推进校企合作资源的共享。要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基点,积极引导企业从经济发展和企业进步的战略高度认识校企合作,引导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为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相关政府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企业支持、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校企合作的驱动力。同时,利用会议、培训等方式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将各个学校的校企合作基点连接起来,使得各院校的校企合作资源在整个校企合作联盟中融会贯通,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及学校、企业合作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发挥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对一些行业内通用技术,在课程内容设置及编制实训教材方面,行业组织相比企业更有优势。单个学校与行业之间的职能不相匹配,进行合作的难度较高,但是若以广东高职院校联盟的形式与各行业协会进行合作,双方的职能都高于个体,在合作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制定、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所能发挥的效用相比单个院校和企业更大且更具有广泛性。
第五,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明确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定位。目前广东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为广东省劳动社会和保障厅,同时省社保厅也主管职业资格标准制订、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及证书发放,在角色上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另外,广东省教育厅也是各职业院校的主要主管部门,负责对各高职院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设置不清晰,给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许多障碍,包括不同政府部门的政策不相协调使学校处于两难境地,降低了政策的执行力度;审批手续繁杂,打击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等。基于这一现状,建议将职业教育的主管职能从省社保厅中分离出来,使社保厅充分发挥裁判员的作用,使教育厅对全省的实训资源进行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校企合作。⑤
[注释]
①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4(4):70.
②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68.
③程晓宇.从纳什均衡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0-13.
校企合作发言稿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课程开发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chanism Research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Ning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hijiazhua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vigorous development under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y,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is widely adopted, but cooperation scope expanding gradually and lacking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ake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ill stay on the surface,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school development with the enterprise profit and win-win mechanism, to further ease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 problem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employee lie in the deficiency existing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steps of course development mechanism to establish,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echanism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provide idea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chanism
所谓校企合作中的课程开发,是指通过对合作企业相关岗位需求、市场环境、发展前景等进行科学评估预测,在分析学校自身所具备的性质、教学特点、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原有资源制定教学目标,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案来组织课程结构,保证课程开发的创新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多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情况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掌握了一点皮毛,在合作机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多方面都难以实现真正的课程开发。
1 合作机制与实际落实有偏差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对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院校能够给予认可,对其教学理念掌握相对全面,但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上存在较多问题,表现在课程安排与职业需求脱节严重,导致课程开发只停留在研究室里,而人才水平与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偏差。比如,在走访体育类高职院校时发现,由于这类院校学生与企业需求关联性较小,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培训基地、体育俱乐部、健身房作为自己的求职方向,但是我国的培训基地、体育俱乐部等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所以职业需求针对性较强,这就导致了课程安排与职业需求脱节严重的问题发生,许多合作企业表示对毕业生满意程度低,试图解除合作关系。这种尴尬情况在其他高职的校企合作中并不少见,是由于合作机制上缺少计划性、针对性、灵活性而造成的。需要专业性较高的高职院校能够制定恰当的合作机制,保证课程开发的顺利开展,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
2 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有偏差
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都对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但是由于教学方案不完善,导致课程设置仅仅停留在课程调整,而没有对教学方案进行完整实施。这样简单化的课程设置完全脱离了工学结合的宗旨,学生也难以在这样的课程中掌握企业真正需求的专业技能,导致企业在加大投资的前提下没有获得相应收益,企业试图从技术员工谋求技术进步的思维难以得到实现。
所以,校企合作中的课程开发需要在合作机制指导下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并通过切实的课程设置及调整保证教学方案的完整实施。这是工学结合模式宗旨的要求,也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必由之路。
3 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有偏差
通过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发现,在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中,有大概53%的学生反映,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仍居存在偏差,自入企业实习开始,相当于对专业技能进行了重新学习,对知识构建进行了重新调整。这跟企业制度、技术改革有一定关系,但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内容更新慢以及校方与企业之间沟通的缺失造成的。需要加大与校企之间的沟通力度,校方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调整。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充分理解课程开发的实施理念是保证校企合作高效进行的关键。对于课程开发应该制定一体化的实施过程,通过对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三方(下转第25页)(上接第20页)面的综合利用,才能将课程开发理念落实到位。对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步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成立专业性强的课程开发小组。校企合作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这么简单,学校也不是向企业输送人才商品的工厂。所以,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该首先成立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对学校现状、改进方向、企业人事安排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当然,课程开发小组的作用也并非仅停留在课程开发前的研讨上,还应该以后的具体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起到桥梁和指导作用,保证教学方案、教学内容确定过程中的准确性与灵活性。同时,课程开发小组成员应该具备一定预见能力,能够正确看待高职院校学生能力与知识系统的关系,保证课程开发具有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能够对学生、一线教师、企业进行相关课程指导。
(2)对课程设置进行针对性和适用性安排。课程设置应该在合作机制的指导下进行,在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方面才能具备准确的针对性和普遍适用性。比如在教材编写上,应该编写基于校企合作的专门教材,对职位工作流程、职位在企业中的位置、职位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系统安排,保证了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针对性,使学生掌握了职位与自身职业生涯的关系,促进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消化运用。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实训、企业工作环境实习等方面的安排,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流程中掌握专业技能运用,促进边学边用中的技术创新。
(3)开发立体化教学内容。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综合知识灌输,还应该体现在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的多样化运用,对学生潜能的立体化调动。这一方面可以首先从教学方式上入手,拓宽教学资源的调动范围,把书本上的知识与职位需求相关联,通过运用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同时,增强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把“教”与“学”相结合,实行“教”“学”位置互换等方式,模拟工作流程,增强师生互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结构的理解,不能只强调技能提升,忽视宏观教学,避免学生“机器人”的现象出现。使立体化教学内容在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作用,使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能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出,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对学校性质、企业需求、岗位技能等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要将日常教学活动与课程开发教学方案积极调和,使高职院校教师与对口企业形成课程开发的整体队伍,调动广大教师、行业人士、课程专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做”为一体的校企合作环境,全面提升校企合作进程。同时,高职院校应该抓住国家政策这个强大依托,突出自身具有培养实践性、专业性、开放性人才的特性,将课程开发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为国家人才培养做出应有贡献。
L?012年度河北省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B12Y032,课题名称:校企合作开发外贸英语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闽,于晓丹.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问题实证研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校企合作发言稿范文3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技工作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已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摇篮。然而,2010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成果不足5%,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转化率为50%~70%,美国和日本甚至达到了80%。[1]可以说作为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的高校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企业需求信息不对称,科技与经济存在严重脱节,相关机制体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转化环境还待优化等问题。截至2012年4月,全国普通高校共有2138所[2],其中高职院校1297所,占61%,占据了整个高校的半壁江山,它们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如何?还鲜有文献报道。本文就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吕海萍[3]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认为影响校企合作的障碍因素分别是科技成果不成熟68.5%,决策管理协调不够占16.9%,权益分配不当占15.4%;高校认为影响校企合作的障碍因素分别是权益分配不当占73.7%、科技成果不成熟占36.8%、决策管理不协调占31.2%。目前,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科研成果与市场严重脱节
从吕海萍的研究结果看,企业认为科技成果不成熟占到了68.5%,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也看出了为什么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缘由,首先是因为高职院校市场意识淡薄,没有找准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切入点,从而与市场严重脱节,导致很多优秀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缺乏市场竞争力。其次是高职院校科技项目选题与企业需求结合不紧密,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很难掌握企业需求的第一手信息,这就导致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另外,即使科技项目选题紧跟企业需求,但在研究前没有和企业合作,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调查,导致科技成果无法及时产业化,许多大量的、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方面存在职权不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许多高职院校以其管理二级学院、系部的模式管理科技企业,企业的法人代表由高职院校任命,进行行政化管理,这就出现产权、经营权、日常管理运行的多方矛盾,使科技企业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参与市场竞争;其次,由于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管理体制长期形成的注重科技成果奖励和论文,轻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倾向,使得高职院校科技成果保护不力,张惠玲[4]的研究表明,近30%的高校存在科技成果流失现象,其中外单位窃取流失占40%,化公为私占10%左右,随人员调配占20%。最后,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人才流失,由于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是教师,如果高职院校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发展平台,以及良好的激励机制,他们很容易流向企业。
3.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大规模产业需求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一项成熟的技术成果成功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其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三者资金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而我国远低于这个比例,[4]政府经费投入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支出大,具有高投入、高收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点,国家在资金方面无法向科技成果转化大规模倾斜,高职院校在融资方面又存在诸如政策支持力度小、银行要求的贷款条件过高等诸多困难,导致科研的成果局限在理论研究,产业化程度不高。
4.没有充分调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意识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受益方,企业投资理应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然而孙建成[5]认为:在校企合作中,多数企业处于从属地位,86%的企业缺乏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大多数企业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资金、人力投入在现有生产基础上扩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还没有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长周期和先期投入的高风险企业难以承受,缺乏科技创新主体意识,使得一些企业宁愿投资“短、平、快”项目,也不愿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慢,收益差。
二、促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对策
1.确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的导向
科技人员在进行科技项目选题时,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要和提升企业效益为原则,选择那些适应性强、创新性突出、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科技项目,并与相关企业紧密结合,让企业专家参与到项目研究全过程中;高职院校在进行项目评审时,就可以以该项目的技术创新成果能否直接进入企业、面向市场为观测点,同时彻底排除在评审过程中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使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科技项目立项这个源头环节就打好基础,为以后的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最后要严把科技成果鉴定关,严格按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科技成果鉴定规程》,确保成果鉴定的严肃性、科学性、公正性,从而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
2.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
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保障,要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必须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若高职院校是通过自我兴办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这就必须清晰产权、明确权责,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生产型经济实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若高职院校是以科技成果作为资本与企业共同进行成果转化,校企双方都会承担较高的风险,双方必须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用合理完善的管制体系来规范双方行为,避免内耗,将投资风险降至最低;健全的激励制度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应按照政府的相关政策,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推行新型分配制度,形成人才激励机制,为科技人才的发展搭建平台,如将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或横向项目多、与企业联系紧密的科技人员安排到重要的工作岗位,设立成果转化奖、成果效益奖等等,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资金短缺是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障碍之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进一步拓宽资金的来源,形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体系。首先是联合企业申报政府的产业化项目,如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等等,争取获得政府拨款;其次是自有资金,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教研项目和教改项目上的投资较多,反而对科技项目的投入少,存在“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现象,高职院校应改变观念,加大对科技项目的投入;第三是在确保科技成果能有市场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房产做抵押,以争取银行贷款;第四是若资金缺口较少时,可向教师融资;最后高职院校可以将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这些获得资金的方式,既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结合几种方式作为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
4.调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吸纳科技成果能力和经营能力,因此,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联合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使企业寓科技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真正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如加强对专利的保护,加大对仿冒侵权打击力度,并修改专利法有关规定;制定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等等。其次是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商品、转化为生产力,完善企业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最后高职院校与企业必须建立互信互赢的合作机制,合作机制是校企双方开展合作的纽带,双方应在利益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达成共识,开展深入合作,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做出双主体应有的贡献。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加以引导,搭建平台,为成果转化做好保障,而企业、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紧密合作,全程参与科技项目选题、研发、鉴定、转化,如果缺乏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的许多科技成果就会被束之高阁,无法转化为商品、生产力,但若缺乏高职院校的参与,企业就有可能丧失获得适应性强、创新性突出、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机会,从而丧失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机遇,可以说双方合作从长远的发展来讲都是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 张晓龙.论我国高校如何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3):220-221.
[2]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2年4月24日)[EB/OL].2012-05-09).http://221.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20509093812114&cata_id =N003
[3] 吕海萍,龚建立,王飞绒,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动力-障碍机制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研究,2004,16(2):58-62.
校企合作发言稿范文4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成本会计实训;校企合作;开发研究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中高职的衔接包括多方面.大到宏观的学制,小到微观的课程;不仅有有形的教学模式.还有无形的培养目标等。本文通过研究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研究开发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带领当前高职教育走出困境,从高职教育专业角度出发,开发出更贴近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教材,为培养出同时具有科学文化基本素养和高度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为高职学生毕业后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机会,并为学生日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校企合作开发成本会计实训课程的总体目标
成本会计校企合作实训课程的开发就是通过对和学校有专业合作的企业、企业相关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等进行科学细致的评估,从职业院校自身具有的性质、特点和条件出发,在分析和利用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确定校企合作实训课程的目标,组织编写成本会计实训项目的内容,确定相关实施方案,创新实训课程评价方式,将成本会计实训教学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的需求内容相融合的一种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既可以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又可以满足企业对成本核算岗位能力的人才需求,同时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关键,从课程的开发理念、开发方式、逐渐倾向于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使校企合作开发出来的实训课程能真正成为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工具。
(一)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制定有行业专家参与的会计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必须充分调研相关专业行业职业能力需要,总体把握校企合作开发出来的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等特点。使制定出来的课程标准能充分适合并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求必须有行业专家的参与,也必须要能够围绕职业教育所代表的各项职业技能标准,同时要考虑国家相关的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导向内容。在上述基础上,统一整合要开发的课程的资源如:设计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案、课程实施建议、学生评价考核要求等。更重要的是要将对应专业需求的证书融入到要开发的实训课程的教学标准当中,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率的提高。
(二)依据岗位需求原则,将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与实训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将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与实训课程相关环节进行有机融合。 在设置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并发挥注重学生“实际应用”的优势: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结合起来。强调实际应用能力与岗位技能需求的匹配,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同时也为纯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需求拉近距离。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动态开放反馈的方式进一步整合课程实训和实践教学内容。
(三)依据素质提高原则,实现人才规格的企业化培养目标
以成本会计实训课程校企合作为例,开发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就业为主导 、以能力为本位、 以技能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为标准”的教学改革思路。在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现实高素质、高技能型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为目标,有效植入企业文化基因,力求使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企业需求的“口径”相一致。
二、会计实训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的步骤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本位,确定课程标准,并根据社会需要、行业要求、岗位工作过程,注重岗位的针对性与综合性,突出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的专业特点,将教学内容、教学培养过程及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有机融为一体,使新开发的课程真正体现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深刻内涵。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具体课程开发的步骤如下:
(一)确定进行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实训是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为B类课程、必修课,学时64课时。主要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成本核算等专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它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为前导课程,以《税务会计》、《财务管理》为后续课程。
(二)设计思想及开发思路
遵循现代职教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做好课程开发的项层设计。推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思路,发路径为:市场调研校企共同论证培养目标核心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行动领域归纳梳理整合能力要素学习领域转换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
(三)具体的开发内容与任务
本课程是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而设置的,遵循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框架要求,严格按照学院项目化课程标准的开发体例优化设计。在制订中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工作任务中心,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按照职业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序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实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1.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处理
通过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导向性,将课程内容进行相关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使工作体系转化为课程内容体系,实现课程“重构”后的模块化,明显以项目或任务为框架,以技术应用为主线,将知识、能力要素整合优化,形成生产费用归集、生产费用分配、产品成本核算、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等四个主要学习模块。
2.课程内容组织与设计
按照职业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序化课程内容,设计基于工作任务的学习情景或项目,具体可分为:成本要素、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损失、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等七个项目来组织教学。不能忽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有针对性。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以真实的工作项目、工作案例、工作流程和职业规范优化教学设计。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组织与实施,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入手使之得到系统设计。
3.多种教学手段及评价体系的综合结合使用
将案例分析、情景设置、角色扮演、探究学习、启发引导、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穿插灵活应用,真正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与实践,加强师生互动,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模拟仿真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进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考核,关注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加强课证融通,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4.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
开发与建立成本会计实训课程相关的网络学习空间,CAI课件、习题、教学资料、微课、慕课、电子教材等,满足课程开发总体需要。
三、校企合作开发成本会计实训课程的有效途径
科学评估合作企业就业岗位的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在充分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确定要合作的课程信息,具体包括: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式的创新,使课程更贴近和符合经管类行业的实际需要,课程安排更具实用性。具体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通过调研行业实际,遵循市场导向,确定合适的实训教学载体
高职院校决不能闭门造车,课程开发必须经过严谨的调查研究,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开发的关键点一是要充分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二是企业人员必须亲自参与到课程体系开发的整个过程,并能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介绍到课程中来。从而确定合适的实训教学载体,将具体的岗位需求转化成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受到就业单位的欢迎。
(二)坚持高职教育理论够用原则,突出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开发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围绕实际应用能力这个培养重点,将开发的实训课程与岗位职业技能需求相结合,在理论教育和技能知识上进行有效衔接,力争达到新时期的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加工,使其能够真正反映财会行业最前沿的技能。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高新区的企业资源优势,形成一个“既保证理论适度―又突出课程特色”的开放、动态和反馈式的校企合作实训课程开发理念。
(三)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课程开发过程中确保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
在搭建校企合作实训课程开发框架时,应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确保学生的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将职业核心职能和关键能力融入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结合起来,使新开发的课程能满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特别是在横向上,使课程能适应职业调整与岗位任务的变化,与理论课有机适度结合;在纵向上,能将会计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四个部分贯穿起来,并确保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衔接。
(四)在开发过程中要努力体现创新的时念
创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训课程。开展行业调研,进行岗位分析,参照职业资格获取标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将会计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成本会计岗位技能和行业通用能力有机结合,体现新开发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反馈实践性。课程设置以单项技能、基本技能操作为主,尤其是在技能操作的基础上,应特别强调专业知识、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结合,同时强调企业综合业务实训能力,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和技能来处理会计综合业务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四、结语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是始终按照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实行多样化的实际教学手段的应用,将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模拟或仿真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形成一个循环模式。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课程开发模式,由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协作制定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和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婷.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
[2]余燕.校企合作开设高职实训课程方式探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3).
校企合作发言稿范文5
此次比赛中,参赛选手们表现出了扎实的技能功底,在比赛过程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勇攀大赛高峰,体现出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全面展示了良好神风貌,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实现了我们举办营销大赛的初衷。小编和大家分享相关的竞赛领导闭幕发言稿资料,欢迎参阅,提供参考。
发言稿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历时一个多月的_年福建省大学生营销技能大赛在大家的共同关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本次大赛的承办方-福建外经贸学院,向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本次大赛的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市场营销协作会、娃哈哈集团福建分公司以及精心筹备本次大赛的工作人员等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这次营销技能大赛是对学生技能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阅,是深化“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的一次具体实践,是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的一次成功尝试。此次比赛中,参赛选手们表现出了扎实的技能功底,在比赛过程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勇攀大赛高峰,体现出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全面展示了良好神风貌,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实现了我们举办营销大赛的初衷。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将这份热情投入到平常学习中,不断进步,用青春与智慧、激情与活力谱写出明天的辉煌。
同时也希望今后能以此为红线拓宽跟兄弟院校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加强合作,共同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今天,_年福建省大学生营销技能大赛即将落下帷幕,但这仅仅是一个逗号,让我们相约在明年的营销大赛。
最后,衷心地祝愿各位领导、来宾、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万事顺意、学业有成同学们学xxx步,谢谢大家!
发言稿二
各位来宾、各位组委会成员、参赛队员:
石涧镇“庆元旦、迎新春”华塑杯乒乓球比赛在全体运动员、裁判员和大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天紧张激烈的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在胜利闭幕了。值此胜利闭幕之际我首先向本次比赛获得名次的运动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付出辛勤劳动的组委会成员、裁判员、运动员、工作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向对本次比赛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的无为华塑矿业有限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乒乓球比赛我认为有以下特点:一是参赛队员的热情高,这次比赛各单位、各部门踊跃报名,积极参与,有的单位领导亲自上阵参与比赛,参赛人数多。二是本次比赛水平比较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比平时有很大提高。可以说这次比赛不仅仅代表了石涧镇的水平,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石涧镇乒乓球运动的群众水平。三是本次比赛参与面比较广,既有机关工作人员,又要镇直单位,更有部分企业代表,这次比赛不仅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赛出了了友谊,增进了机关、各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流,它不仅推动机关和镇直单位广大职工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也将推动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一天的比赛转瞬即逝,希望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比赛场上那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更希望我们以这种精神为动力,投入到当前工作中去,加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现在,我宣布:石涧镇“庆元旦、迎新春”华塑杯乒乓球比赛赛圆满结束! 谢谢!
发言稿三
各位来宾、参赛选手、评委,旅游界各位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在“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旅游旺季来临之前,敦煌市举办的_年敦煌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经过4天的精彩比赛今天落下了帷幕。首先,请允许我对大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获奖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商品销售单位以及参赛选手们表示诚挚的祝贺!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服务品质的提升以及良好旅游形象的树立,一次优质的服务就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我们作为旅游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为敦煌市旅游业的发展挥洒了辛勤的汗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旅游业能取得今日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大家默默的奉献。本次服务技能大赛是敦煌旅游行业一次权威性、专业性的大赛,规模层次之高,参赛选手之多,工作涉及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的举办,不仅提升了我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还向全社会展示旅游从业人员的形象和风采,提升了从业人员的行业自尊和行业自信。同时,本届大赛突破传统比赛项目,推陈出新,创新地设置了旅游商品推介展示比赛,将更多的旅游新业态进行一个全面的展示,促进旅游行业各要素的共同发展、融合和提升。
“朝圣敦煌--_丝绸之路旅游年”敦煌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提高了全市旅游行业服务水平,培养了一批优秀一线服务人才,推动了旅游行业职工技能创新活动的开展,为全面提升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供了契机、搭建了平台。今后我们将定期举办这样的行业主题赛事活动,通过大赛促进行业内服务技能交流与学习,以大赛促培训,全面提升敦煌市旅游行业员工业务素质和标准化服务。
敦煌市即将举办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我衷心希望大家把本届大赛上表现出来的竞争精神带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继续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投入到旅游发展新常态当中,为做大、做强、做美敦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大赛的成功举办和获奖选手表示热烈的祝贺!
校企合作发言稿范文6
关键词:能力培养;会计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298-02
1会计学案例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
会计案例教学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1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会计学案例教学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及判断分析能力。在会计学案例教学中,学生收集与整理案例背景资料、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与讨论案例、形成小组分析意见、制作讲稿。通过这一自主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会计学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畅所欲言、交流辩论,使得学生相互启发借鉴、不断充实自己,有助于提升学生表达、聆听、说服等人际交流能力。
1.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教学案例内容大多取材于会计实践,通过案例解析,有助于学生对于相关行业的真实情况形成清晰的了解和认知,进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实习、工作中入门更快,更得心应手。另外,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案例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理论认真思考案例内容,通过分析与讨论,形成倾向性意见及问题解决方案。这一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1.3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会计学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小组整体表现作为考核依据。因此需要小组成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主动帮助其他成员,共同努力提高小组成绩,对于团队能力的培养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团队合作及人际关系协调经验,可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会计学案例教学现状及问题
案例教学方法在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我们期望教师在会计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企业,了解案例中的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财务问题,使学生尽早了解真实的商业运作。然而在会计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1案例教学的应用范围及应用程度不够深广
由于教学理念、教学课时、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在部分高校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部分高校基于自身对会计学课程性质的理解,受制于课时等因素,仍将课堂讲授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方法,没有在会计学课程中安排足够的案例教学时间,而是将大量的案例教学课时安排在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针对性更强、实践能力要求更高的课程教学中。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案例教学并不应该只是单一的课堂讲授和学生讨论,它应该是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会计学案例教学中涉及的信息量大,资料翔实,只有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才能将案例背景资料更加全面、直观、清楚地展示。部分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不足,无法满足会计案例教学开展的需要,使得教师在进行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时,只能选择编制案例、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这样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将多媒体、实验室等其他教学设施或场所充分加以运用,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2.3案例的综合性、针对性、启发性不足
教学案例可以分为专题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其中综合性案例是针对会计教学中某几个有关联的问题或整体性问题综合编制而成的案例,其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会计学案例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些综合性案例,随意将几个相关性不强的知识点融入案例中,综合性不足,不利于学生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另外案例教学的特点在于通过相关性较强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尽量选取启发性强、针对性强的案例,并且要注意实时更新。有一些高校选择国外会计教学案例译著作教材,但国情不同,直接选用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目前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建立,如何选择或编制体现这一背景、体现新准则要求的会计学原理案例,对于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结合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和上市公司的实际做法的会计案例数量仍较少。
2.4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学案例是企业会计实务的高度集中,其本身包含了较综合的知识。因此会计案例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还要求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另外在会计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与地位也有了明显变化,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灌输者,而且还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营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思维环境。这样的角色转换对于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中大多缺乏实际工作历练,专业知识多来自于书本,对于实务工作流程了解不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恰当地融合在一起。这一方面堵塞了教师获取案例素材的途径,影响了案例的编写,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不足,使得教师在案例教学环节中指导不到位,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
3会计学案例教学的制度与资源保障
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追求,为应对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制度与资源保障:
3.1会计学案例教学的规划和组织
理想的会计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取得需要严密的组织和完备的制度作为保障。应改变以往会计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没有统一的计划安排,哪些章节需用案例、用什么案例都由任课教师一人做主的做法。应以教研室(或课程组)为单位制定教学计划,规范案例教学。教学计划中应对案例教学的学时、方式等进行制度化的要求,从而为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保障。在会计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室(或课程组)应该经常就案例选用和编制、案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反馈等进行讨论,以不断改进案例教学。另外,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今,及时更新案例内容和教学计划,也是提高案例教学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3.2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会计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案例教学的互动式、开放性特点对会计教师这一教学进程掌控者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挑战。在与国际规则逐步接轨这一进程中,为了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素养,一方面在教师引进环节要提出职称学历要求,另一方面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使其了解学科发展新动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为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应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验。实践经验的积累既有助于教师挑选合适案例,掌控案例教学的知识点,也有利于教师积累案例素材,为今后编写案例,提高整体案例资源水平打下良好基础。为使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任课教师应经常与同事或专家就案例内容进行研讨、及时总结案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案例教学。
3.3案例教学环境的改善。
案例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手段辅助。为加大信息输出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案例教学需要,应进行充分投资,引入录像、照片、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溶为一体,通过播放录像、显示发票实物照片等方式将相关内容形象、生动、真实地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会计实验室是学生进行案例学习的一个很好场所,通过场景模拟,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会计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增强学生对会计案例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尝试利用网络优势,建立起校企联系的桥梁,通过远程教育,让实务界人士参与到会计学案例教学中来。
4会计学案例教学过程的规划与完善
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科学规划案例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可尝试按照以下步骤开展会计学案例教学,并不断加以完善:
4.1案例教学准备
为保证案例教学效果,在案例课前,教师和学生需进行充分准备。对教师而言,应明确案例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方便学生理解及参与教学过程。因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及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选择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典型性的案例。案例选定后,教师应认真搜集、整理案例背景材料,提出有价值的议题,并设想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应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以便在课堂发言讨论。
4.2案例分配
考虑到扩招后本科生人数剧增,案例可按照小组布置给学生,每组一般以4至6人为宜。小组人数太少可能无法保证案例参与的覆盖面,也容易加大每位学生的负担;小组人数如太多则易助长一些学生的偷懒、搭便车行为。另外,在分组时应尽量协调小组成员的性别比例、能力水平,这样更利于组内同学间的思考与探索,沟通与协调。
4.3案例分析
负责汇报的小组应仔细阅读案例,确定可以应用的理论或分析框架。小组汇报时,可派代表讲授,也可以由小组成员分别讲授各自的部分。要求小组成员在讲授案例时全面清楚,不照搬他人的分析评价结论,有自己的理解与主张。4.4案例讨论
案例分析后,小组成员应积极应对其他同学针对案例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和质疑。指导教师应努力营造能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引导和鼓励学生围绕案例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回答提问过程中,同学们均可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形成共识。教师应指导学生们紧扣主题进行讨论,且在必要给予提点和引导。
4.5教师讲评
在讲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根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总结并强调案例中的主要理论知识要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实际工作的认识。其次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一些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并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分析、启发,诱导学生做更深一步的思考。
4.6案例评分
教师可根据已公布的评分标准自行评分,也可选定评分小组,由其根据评分标准对讲授小组评分。学生参与评分既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又可使学生充分了解案例讲授的标准,提高案例分析准备水平。评分标准应涵盖以下方面:发言稿制作方面(要求发言稿清晰明了,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发言稿结构,层次分明,形式新颖);讲授方面(包括熟悉演讲材料,语言表达流畅、准确,时间控制方面,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案例分析方面(包括内容翔实,分析方法得当,分析内容准确,有自己的观点);问题回答方面(问题回答准确,全面,简练)。
参考文献
[1]杨同芝.会计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9):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