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模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量经济学模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量经济学模型

计量经济学模型范文1

一、模型变量选择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依赖性较强的企业,由于社会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某一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旅游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高低变化。可以说,旅游收入是多种因素的函数。

1、国内旅游人数。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接待旅游者人数的多少,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最主要因素。在正常情况下,旅游收入与接待的旅游者人数呈正比例变化。

2、人均旅游花费。在旅游接待人数既定的条件下,旅游者的支付能力和人均旅游消费是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收入增减变化的又一个决定因素。一般说,旅游者的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与旅游收入成正比例变化,旅游者的支付能力强,旅游者的旅游花费越高,那么旅游收入也就越高。

3、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旅游资源的吸引物。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旅游资源吸引物是影响旅游收入的又一个极其重要因素,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程度,旅游产品的特色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方面。而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品位的高低,又是吸引旅游者进行购买的重要原因,但是考虑到旅游产品开发的效用滞后性,我们不把它纳入到模型中去。

4、其他影响因素。如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外汇汇率和旅游统计因素对旅游收入的影响,由于它们的影响性很小,故也不被纳入到模型中去。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经济计量模型对国内旅游收入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经济计量是一种经济测度方法,即把经济理论、数学公式和概率论统计推断结合起来,用以考察实际经济活动的数学规律,预测未来和规划政策。经济计量模型就是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建立起来的模型,对单一方程来说其一般形式如下:y=a0+a1x1+a2x2+……+anxn,这里y为因变量,x1,x2,……,xn为自变量;a0,a1,……,an为相应的经济计量参数。一般经济计量模型中的变量以它们的数值决定的范围为标准,可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大类。内生变量的数值是在研究对象的系统范围之内决定的,从其数学特征看,在系统方程中大都以因变量方式存在,即其相应数值可通过其他变量值间接求得;外生变量是在研究对象的系统外决定的,在系统方程中以自变量形式出现,即它的数值的变化能影响内生变量的数值变化,但并不反过来受内生变量的影响。经济计量模型建模主要依靠历史统计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要通过经济意义、统计的和经济计量的三级检验才可以应用。通过结合国内旅游收入的特点以及收集来的数据,建立以下模型:

1、确定模型的函数形式。依据上述分析我们把旅游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设为Y,国内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作为解释变量,分别设为X1和X2,对旅游收入的其他影响因素设为ε。确定模型:Y=b0+b1X1+b2X2+ε,其中b0、b1、b2为待估参数,而ε为随机误差项。在经典线性回归的五个基本假定(零均值,同方差,无自相关,解释变量与扰动项不相关,无多重共线性)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以下简称OLS)求出b0、b1、b2的估计量。

2、收集并整理数据。(表1)

3、模型检验。根据表1,用EViews3.1求参数b0、b1、b2的最小二乘估计量得到模型:

Y=-2569.992+5.832156X1+4.349716X2

t=(-23.67145)(14.69204)(24.25973)

R2=0.996739 R2=0.996015

F=1375.569S.E=82.91715

D.W=1.496220

(1)经济检验。主要是检验参数估计值的符号以及数值的大小在经济意义上是否合理。通过模型可以知道,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人均旅游花费成正相关关系。与经济学一般原理相符,经济检验通过。

(2)统计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模型中的t值我们知道样本回归模型的参数是显著的;F=1375.569远远大于Fα,所以回归方程是显著的;由R2=0.996739可知道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由b1=5.83可知旅游人数每增加1百万人,旅游收入就增加5.83,b2=4.35可以知道国内人均旅游花费每增加1元,旅游收入就增加4.35亿元。

(3)计量经济检验。由于D.W=1.496220,在无法判定域,因此再进行偏相关系数检验,由于第S期偏相关系数的直方块未超过虚线部分,因此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模型检验通过。

三、实证分析

(一)旅游收入具有收入的一般特征。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消费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与人数和人均旅游消费成正相关关系,当人均旅游消费或者旅游人数增加或者减少时,旅游收入就相应的增加或减少。

(二)我国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均成正相关关系。可知旅游人数每增加1百万人,旅游收入就增加5.83亿元,国内人均旅游花费每增加1元,旅游收入就增加4.35亿元。说明,我国的旅游花费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旅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相对奢侈的行为,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我国的旅游市场还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是一个有较大潜力的市场。

计量经济学模型范文2

【摘要】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研究的分析范式通过序次Probit模型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数 据得以实证检验;并基于实证角度提出贯彻“问题导向型”教学改革应主要应集中在教材选用、以案例和实际问题为导向,调 整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与评分级制等方面因素,能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并能为探索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专业课教学新型教 学模式。

前言

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交 叉学科,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地位逐渐加强。经过21 年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探索,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 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教学手段 与形式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 不够高;

二、没有有效的适合本科层次学生学习的互动式教 学手段,从而使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

三、学生通过课程学 习,却不能很好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的前沿发展动 态,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有效启发。 这些成为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人员面前的主要研究课题。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试图解答以下几个疑问:(1)是 哪些因素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2)从实 证检验角度验证对教学效果产生阻碍的因素进行改进,能否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3)推行“问题导向型”计量经济学教 学是否可以通过这些措施加以实现?由此,本文通过向地方 综合类高等院校(xx大学经管学院)财经类本科学生随机投 放《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利 用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了教学质量绩效; 通过实证分析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寻找理论支撑点; 并提出从教材设置、多媒体互动环节、实验课时设置与利用 案例提高操作能力这几个环节入手来完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 学手段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正文安排如下:(1)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 研究文献的回顾与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 新点;(2)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利用序次Probit模 型和实证分析;(3)最后提出从教材设置、教学安排与其他 交叉学科互动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改革建议。 二文献回顾 计量经济学具有多学科(统计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 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一般本科学生都是在先修学完统计、 数理经济学及经济学基础课程后才学习该课程。计量经济学 教学日的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案例操作实践,掌握 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能够运用 统计工具与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 习和与工作打下基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 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 置和规范课程内容。教学应改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Ⅲ。大规模采用多媒体 教学,统筹安排实验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建设教学案例库 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 EDP(Exploration—Discussion—Practice)教学模式能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教学互动性、方法多样 性和措施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理解 和灵活应用,激发其学习激情和创造力口1。通过组织学生参与 统计调查实践活动,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实际经 济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未尝不是教学工作的新颖方 式“1。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效果较好 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堂教 学嵋““;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一个统计应用软件的学习,掌握有关计算软件的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兴趣‘71【8】。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将前人提出的“研 究型教学法”与“案例型教学法”有机结合并加以拓展9。纵 观过去的计量经济学教研文献,“研究性教学”与“案例型教 学”的教学建议提出得非常具体、也较富有针对性。但不足 的是,这些论述基本停留在对教学现状归纳总结和教学建议 层面上,利用调查问卷信息的教学论文尚处在定性分析阶段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很好地利用调查问卷数据进行 相关定量分析,以序次Probit回归实证检验结果来验证前人的 理论论述;为“『口j题导向型”教学方式运片j在计量经济学教 学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教学改革的教学建议因此也变得更 有针对性。 三数据说明与实证分析 从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众多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者普遍 认为:选用适宜的教材、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 学生与教师在课内外的教学辅助活动都会对教学效果的提高 产生正效应。为此,我们进行相应实证检验。 首先,将教学改革调查问卷设计为两部分:教学现状问 卷与教学改革意向”。在)【x大学(地方综合类院校)经管学 院大四学生中随机投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 有效问卷比率达76.5%。该学院财经专业采用国内大多数二本 院校采用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教材。教材以数学的公理化、形 式化为基础,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环节共48课时,形式为考 试科目,教学注重数理逻辑推导与定理证明的知识连贯性, 但理论联系实践尚待提高。 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学生修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对该课 程的认识:有10.87%的认为对将来学习工作有用,用处不大 的达到69.48%,认为无用的为20.65%。这说明现有的计量经 济学的核心课程地位与重要性并未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来。 另外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来看:表示对现有教 学满意的为11.96%,比较满意的为40.22%,不太满意的 34.78%,不满意的达13.04%。从这一结果更看出现有的教学 尚有改进的余地。表l对教学现状其余部分加以说明。在教学意见部分,问卷显示认为现有计量经济学选用的教 材不合适的主要原因:(1)认为课本内容过于复杂;(2)难以 理解的比率为61.29%;(3)认为课本内容太浅的为3.37%;(4) 课本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为33.87%;(5)认为教材质量尚待改进 的为1.61%;(6)其它理由为1.61%。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 中不满意的意见集中在:(1)公式推导部分的枯燥乏味为 56.52%;认为计量分析解释部分繁琐为34.78%;(2)实际经济 含义解释过程冗长无味的占22.83%;(3)联系实际经济现象的 讲解不够精彩7.61%;(4)其他部分为4.35%。而对教学改革 的建议则认为应该增加实际案例讲解达60.87%:应增加计量统 计软件使用讲解为35.87%;增加多媒体互动环节教学的为 33.69%;增加实验教学(上机实践)为43.48%;增加总课时安 排的为9.8%;其他要求为2.17%。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 有教学模式创新的努力方向。问卷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愿意在白备电脑或网络机房学习使用统计软件的比率高达56.74%,不愿意的仅为1 8.265%;无所谓的比率为25%。由此也看出创 造条件激发学牛学习统计软件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可 操作性。反馈信息对增加案例教学环节与问题导向犁教学法的 建议集中在:(1)通过阅读经典计量文献,增加计量经济学论 文研读与分析为14.13%;(2)增加与国际贸易、会计学、市场 营销、财政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经典案例的论证分析上的为 48.91%;(3)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分析的为20.65%; (4)提出以学期课题形式,在老师指导下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的为35.87%。另外对是否愿意利用所学知识,协助教师完成科 研的反馈意见显示:同意的为51.09%,不同意的为27.17%, 无所谓的为21.74%,这也反映出学生急切希望认真学习计量经 济学课程、更好地学以致用的热情。 为得到定量分析结果,我们采用序次Probit与序次Logistic 回归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测“。首先因变量为对现存计量经 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用Y表示,Yt的分类为{2-“满意”,l_ “比较满意”,o=“不太满意”,一l=“不满意”};对有无统计 学课程的前期课程准备为xIl’其取值分类{l=“满意”,o=“不 满意”,;对选用教材的满意程度为)c12t,其取值分类{l=“满 意”,o=“不满意”};x3t、)(0、X5I x翻分别表示对是否需要 进行统计学课程的前期准备、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否采用 案例作业进行教学与有无上机实验课教学环节,其选项定义分 类均为fl=“有”,o=“没有”}。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与表3。从表2与表3的分析结果来看,表2中卡方值、Pseudo R2均大于表3中的结果,同时回归结果也较为合理,所以选 择Ordered Probit作为回归模型。序次Probit回归检验结果显 示有无统计学学习背景与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呈现弱 相关性,但在序次Probit回归显然比检验要比输出的渐进z从实证检验结果清晰地看出,增加计量经济学教学统计 软件讲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采用、增加实验教学环节、 利用实际经典案例进行授课以及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选取, 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其作用排序呈现递增的态势。从这几 个方面入手能够有效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对该课 程的重视程度。而有无统计学等课程的前期准备虽然在实证 检验中表现出与教学效果的弱相关,但这并不能说明前期课 程的知识储备不重要,结果只是反映出计量经济学教学在课 程前半段的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回顾可一定程度弥补统计学课 程缺失给计量经济学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教学建议 对于以培养满足地方建设需要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普通高 校来说,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率成为教学首要目标。通过计量经济 学这样的交叉学科课程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问题导向型” 教学模式,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从实证结果中可以发现“问 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可以从教材改革、案例讲解、用好用活 多媒体互动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环节,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相 应课题的研究等形式来加以完善。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l以选择适合的教材为切入点。根据笔者在国外留学以 及回国任教担任计量经济学专任教师的授课经验发现国外对 于计量经济学本科阶段教学中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由易到 难,具有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本科初级计量经济学值更为准确,可应用LR卡方检验结果验证xlt是否应该被剔 除。同时,利用Likelihood.Ratio检验是否应该将xlt剔除出 回归方程式,其结果显示LR般1)2=10.32,Prob>t2.司.0132;说 明原有orderedprobit模型中Xlt不可或缺,学习统计学前期课 程对回归方程式的贡献显著,无法剔斛101。ECON315与理论为主、实践辅助的本科中级计量经济学 ECON435和其他计量经济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类课程组 合。课程设置具有梯度,能较好地将理论、实践和案例教学 结合,凸显出计量经济学经济与管理类主干核心课程地位。 在这方面我国地方高校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尚无法达到,因此 选择一本好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自助学习,尤为 重要。采用国外主流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的中译版,如东北 财大出版社出版的希尔等人著的《初级计量经济学》与詹姆 斯H.斯托克、马克w.沃特森著的《计量经济学精要》的中译 本,教材偏重实践应用,大量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实例贯穿 全文,较适合数学功底不强的文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可 作为普通高校财经专业学生《计量经济学》入门教材的首选。 2提倡互动式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对于各教学章节,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 辅以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先模拟课本例题,完成课后习题。 对于理论教学部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 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板书的电子版,完全照抄课本内容,知 识传授过程完全“一言堂”的弊端。采用声光影结合,通过 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经济现象,模拟采集经济数据的全过程, 通过统计软件运行演示,对统计结果的注解与分析来指导学 生更为直观与具体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指导学生通 过课后使用统计软件完成布置的习题与小课题,以抓问题主 线为中心,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研改革下一 步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3以加强实验环节来夯实教学效果。建议增加实验课程 课时,利用实验课指导学生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基本操作。在 实验课环节中,充分利用学校网路机房的硬件资源,通过对 上机实践、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熟悉该软件, 引导同学自主完成统计回归分析与简单统计编程的练习。提 倡实验教学中采用导师指导下的学牛自主研究,将学生划分 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研究课题(现实经济问题的处 理)。小组内部采用组长负责,自主寻找感兴趣的小课题,利 用业余时间搜集实验数据,选择应用模犁及进行小型科研创 新,完成计量分析,最终合作完成最终研究报告,做剑学以 致用。 4通过与其他财经课程的横向合作丰富教学案例库。货 币银行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市场营销的实际案 例比比皆是,可以借鉴使用。备选案例还可从教师的研究课 题、历届学生的统计调查分析实践材料、以及统计教学案例 集中抽取,构建教学案例库,以备教学实践。 5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兴趣小组 来提高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科研与教学实验中,利用团队的 能力来实际解决经济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工作能力。

利用知识竞赛和论文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所 学的统计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利用竞赛、知识问答、学 术研讨会等方式启发学生“比学赶超”。 6改革现有成绩评价制度。学校往往采取闭卷考试这种 单一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这种评价方法重知识考核, 轻能力考核,造成学生平常不用功、考前搞突击,只注重书 本知识学习、轻视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 模式,避免以期终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情况,将卷面成绩和平 时上机实验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结合起来评定计量

经济学 课程的总评成绩。可以采卷面成绩40%+研究报告30%+学期 论文30%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学习情况。使课程评价真正起 到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 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课程评价中的反馈 信息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与 方法。

计量经济学模型范文3

    在本模型中,具体推算将围绕战后环太平洋地区的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省、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共10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写出全部方程式。感喜好的读者请参照大西广着:《环太平洋诸国的兴衰和相互依存》(京都大学出版会)  1.有关资本输出和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考虑如下模型:

    Y=f(BC) f′>0                 (1)

    该式中,Y表示GNP,BC表示资本输进额,f(·)表示Y由BC决定。但BC并非直接决定各国的生产力水平(Y),直接决定Y的是资本存量(设其为K),即:

    Y=f(K) f′>0                (2)

    K(本期值)可以用K[,-1](上期值)、d(折旧率)、I(本期投资)表示:

    K=(1-d)K[,-1] I               (3)

    其中,I随着海外资本流进的增加而增加:

    I=f(BC)=f′>0                (4)

    综观(2)~(4)式,可以看出,BC通过I、K决定Y。也就是说,(1)式的关系可以分解为(2)~(4)式的关系。不过,还要附加其它解释变量加以具体推算。例如,在(2)式中,除了考虑K,还要以人口N(劳动力的替换变量)为解释变量,运用C-D型生产函数加以推算;再如,在(4)式中,分别以S、ME、CD代表国内总储蓄、军事支出、关税,则有:

    I=f(S BC),ME/Y,CD/Y)

    f(S BC)>0,f(ME/Y)<0,f(CD/Y)<0         (5)

    在该式中,之所以将(S BC)、而不是将BC作为解释变量之一,是由于投资是国内投资供给和来自国外的投资(资本输进)之和(在此,直接投资也包含在BC中)。将ME/Y,CD/Y作为解释变量的理由,将在本部分的第3小节中说明。

    2.有关工资水平和国际资本移动的模型

    设利润率为π,由于资本向利润率高的落后国家移动,故:

    BC=f(π) f′>0               (6)

    又由于,利润率取决于资本的稀缺程度、地价(PL)、工资水平(W)、原料价格(PM),故:

    π=f(K,PL,W,PM) f[,K]<0,f[,PL]<0,f[,W]<0,f[,PM]<0 (7)

    把(7)式代进(6)式,得:

    BC=f(K,PL,W,PM)f[,K]<0,f[,PL]<0,f[,W]<0,f[,PM]<0 (8)

    在我们的模型中,首先,忽略了4个解释变量中的K和PM,这样做的理由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同,在二战后的现代世界,原料在国际间的移动极其轻易,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过剩”的资本产出的产品假如能够出口,也就无所谓“过剩”。在天天24小时开放的国际市场上,原料价格由“国际价格”决定,同样,产品价格也完全国际化了。因此,在思考当代资本输出时,至少是在直接投资一方,企业完全可以往往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并以此为条件决定是否输出资本。企业决策是否投资的主要依据只是使其设备运转的本钱——工资的高低。这是由于,固然资本的国际移动十分轻易,但劳动力移动十分困难。(由于劳动力再生产必须在长期中进行,其体制,譬如至少是学校教育制度不可能在国家之间移动。)我们从日本向“四小龙”、东盟诸国、中国等低工资国家或地区大量输出资本这一现象中,也可以很轻易地想象到这一点。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K、PM从(7)和(8)中忽略掉。

    在实际推算过程中,我们还进一步省略了PL(工资作为各国工资之比,在和美国、日本有关的方程式中还加进了日本的利息率),这不仅是由于适当的PL值难以得到,还由于PL和W都可以用“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变量说明。也就是说,假如以Y/N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则:

    PL=f(Y/N) f′>0

    W=f(Y/N)  f′>0                    (9)PL、W的变动趋向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这里,W可以作为PL的替换变量使用。

    3.有关经济实力和政治变量的模型

    以下,对于国际间的政治摩擦建立有关方程式。由于关税政策和军事支出作为比较数据较轻易进手,因此,这一工作将围绕它们进行。

    首先,对直接决定各国市场分割程度的保护关税(CD)来说,以BP表示贸易收支,一般地:

    CD/Y=f(BP/Y) f′<0                  (10)

    这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可以通过出口竞争力强弱、因而可以通过贸易不平衡的程度(BP对GDP之比)丈量。其变化(不平衡发展)必然会导致各国政府围绕和瓜分市场有关的政治变量(在上式中是CD和GDP之比)的斗争。

    接着,我们就军事支出(ME)建立了方程式:

    ME/Y=f(该国的GPD/某外国的GDP)        (11)

    在此需要提醒读者注重的是,右边的解释变量直接表现出了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而经济不平衡发展又带来了军事势力的消长,ME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发言权。进一步说来,经济实力的相对进步必然要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必须加强对外谈判能力或军事气力。尤其是,(9)式左边,我们采用了GDP对军事支出的负担率,而不用(该国的ME/某外国的ME),读者对此应该尤为关注:这个方程式显示出“大国”(经济气力相对强大)具有强化军事气力的欲看或军国主义倾向。实际上,日、美、东盟三方都能够用这个方程式推算。只有1969年以前的日本不能采用这个函数式推算(由于统计的适用性太差)。这是由于,1969年以前,国际社会抑制日本武备的能力很强(实际上,二战后直到1969年,日本军费开支在GDP中的比率存在下降的趋向)。

    尚需对(10)和(11)式说明的是,(10)式中引发CD进步的是经济竞争力下降,而(11)式中增加ME的压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加大。这看上往是不对称的。有关这一点,也许有人以为,这是因具体情况不同和两个方程式的理论基础不同,但是,并非如此。进步CD是阻止它国资本进进本国市场的防御性办法,而增加ME是干预它国政策的进攻性办法。这都是由“非对称性”引起的。

    4.政治变量对经济变量的反功能

    以上看到的政治反应都是基于本国资本的利害作出的。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意图未必能够实现,有时甚至会带来相反的效果,这类例子比比皆是。如P·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一书中就主张,大***事支出的不断增加是妨碍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这就引起了和(11)式阐述的“大国欲看”相反的效果。假如着眼于经济增长终极是由投资积累引起的,就会明白我们为什么在(5)式中将(

    ME/Y)作为投资的解释变量。假定f[,ME/Y]<0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二、环太平洋计量经济模型的理论意义

    在本部分,我们将对上面建立起来的计量模型进行验证,并探索其理论意义。

    1、“不均衡发展”模型的表现

    计量模型对现实经济的解释进行了多种尝试,在此,由于篇幅关系,我们将重点放在“不平衡发展”的表现能力上。首先,请看表1,这是对环太平洋诸国(或地区)从1995年到2025年期间以5年为一个阶段的实际增长率的猜测(以美元计价)。由于这个猜测是在1998年初即亚洲金融危机深化期间进行的,因此,有人评价这个猜测结果“过于乐观”,但是,总的看来,其后的发展证实这一猜测大致是正确的。包括该猜测期间在内,1950年后的约75年间,假如以线段表示各国、各地区以美元计价的高速增长时期,其结果如图1。如图1所示,不管哪个国家或地区,肯定会有30~50年间左右的高速增长时期,所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只不过是高速增长时期在它们之间的移动。

    附图

    附图

计量经济学模型范文4

关键词:CIPP模型;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经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97-02

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确定,对此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但结果都存在差异。有学者应用CIPP评价模式构建了含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4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1];有的以实践教学理念、课时、途径、师资队伍、效果5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为评价指标体系[2];有的学者建立包括体系结构(含时间维、逻辑维、专业维三个二级指标)和体系内容(含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3];而有的学者则构建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4];还有基于课程视角建立实践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师队伍三方面的指标[5]。

一、指标体系构建依据与原则

本研究的出发点是基于学校层面对经管类所有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整体评价,结合已有研究,决定采用CIPP模型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即背景评估(C)、输入评估(I)、过程评估(P)、成果评估(P)。它们分别表示在对教学活动评价时应该关注教学的背景尤其是需求和目标;关注对目标达成需要的资源、条件以及实施方案的比较分析;关注方案实施过程的评价,在过程中对其检查、监督和反馈;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以确保人们需要的满足。该模型的使用有助于方案的管理和改进,并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因此真实客观反映了实践教学状况是指标体系的根本宗旨,同时可操作、有代表性和可比性,保证在经管类各专业之间实践教学评价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的遴选过程

本文指标体系的遴选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在CIPP模型基础上,结合现有文献研究成果,同时考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初步拟定37个评价指标,在咨询相关学科专家并进行初步测试的基础上,舍弃了语义重合或影响程度较低的指标,调整和选取了较为重要和关键的二级指标。第二步,完善相关指标,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点式量表方式,划分为1~5个分值,依次为“极不重要”直到“极为重要”,设计评价指标重要性的问卷,并小范围的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剔除了部分指标,形成32个指标。第三步,进一步完善调查问卷,并广泛地进行调查。

三、问卷发放、回收及处理分析

本次调查范围涉及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以及扬州大学三个学校商学院的一线教学人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1份,回收率为91.8%,有效问卷94份。调查对象中7位教学管理人员,包括二级学院和学校教务管理人员;参与调查的人员中高校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占78%;副高以上职称占45.7%、中级职称占52.1%;所有被调查者中有7位从未指导过实践环节,其余人员都至少参与过一类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本次调查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从描述性统计看,在众多指标的重要性评价中,均值超过4.1的有:背景评价中的目标、定位以及领导的重视性程度;投入评价中的设施投入、指导教师的技能素养及培养、实践经费;过程评价中实践内容的职业导向与可操作性、实践结果的反馈等。在所有要素中参与者认为实践设施重要性最高,为4.35。在背景评价要素中人们认为实践管理机构人员配备重要性程度最低;在投入要素的评价中,人们认为企业界教师的比例以及学校对实习基地的管理重要性较低;在过程评价要素中企业教师开课比例的重要性最低;在效果评价要素中,学生就业率的重要性最低,而用人单位评价重要性的最高达到4.01。

2.由于调查问卷中指标较多,我们拟用主成分分析法删去多余、重复的变量,建立尽可能少的两两不相关的且能尽量保持原有信息的新变量。因此,我们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对样本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判断因子分析的可行性。通过分析,样本Cronbachs a系数为.966,大于0.7,说明问卷内部指标具有一致性,统计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接着对样本数据进行效度检验,在此检验中,KMO为0.877,Bartlett检验中sig值为0.000,因此可以做因子分析。

根据前期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对所有指标进行降维,以确定CIPP四个维度所包含的各项指标。本文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经过旋转在8次迭代后收敛,抽取了8个主成分(内涵见表1的三级指标),累计贡献率达75.93%。根据CIPP的含义,本文对这八个成分进行进一步的集合,构成二级指标,并对新组合的CIPP四个要素进行验证,分析其相关性、信度、效度以及贡献率等。结果,CIPP四个要素中Cranbach's a系数分别为0.895、0.831、0.913、0.785,KMO分别为0.827、0.776、0.857、0.696,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253、63.342、66.216、79.124,Bartlett检验值均为0。Cranbach's a系数和KMO值均在0.7以上,因此信度和效度都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在做因子分析时,累计贡献率都超过60%,说明CIPP四个要素都可以进一步做因子分析,且因子分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四、结论

1.从以上结果看,CIPP四个要素基础上所构建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经管类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每个指标所表达的含义见表1。

2.在指标体系的主成分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描述性统计中评价得分高低并非构成指标体系的关键要素,得分较高的一些指标无法通过因子分析进入指标体系。如,领导重视性、实践课程的职业导向性等;还有一些我们预先拟定的指标在分析中也被直接剔除,如对于实践基地的师资队伍及其授课学时比例等要求、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师资队伍的稳定性等都被删除或被合并。我们一直认为很重要的领导的重视程度、实践教学设施及管理在因子分析中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贡献并不大,可直接被剔除。但结合描述性统计以及CIPP的含义,我们认为这两个因素可能是被经费的充足性程度所替代。另外,实践学时要求本来设定在过程评价中,但经过主成分分析后归为背景评价要素中,说明大家认为实践学时比例的确定应该制度化。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经管类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大家认为重点需要考核的是目标与定位的明确与准确,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可考核性与可反馈性,效果的可衡量性,等等,学校的重视必须用经费指标来体现。由于经管类社会实践的难度较大,尽管一直强调校企合作,但教师对这一点是没有信心的,相关指标基本都难以进入体系。

参考文献:

[1]邓风.多维实践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3,(3):140-142.

[2]冯燕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8):34-36.

[3]李四聪,等.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8):116-117.

计量经济学模型范文5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金融数学

1前言

金融数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很快,是目前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可以理解为现代数学与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教育部2013年批准了在本科层次开设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的金融数学专业。可见虽然金融数学授予的是经济学学位,但其专业特征却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理论的定量分析技术,并应用于指导金融实践。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教育部批准的必修课程,并且是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授予经济学学位的金融数学专业而言,自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技术和经济分析的综合,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一门经济学课程。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最能体现金融数学交叉W科特征的课程之一。不少学者也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建议与想法:姚寿福等(2010)认为需要加强案例教学的同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兰草和徐晓辉(2011)在借鉴国外高校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我国计量经济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之路;白秀广和陈晓楠(2012)认为应该突出以案例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践应用为特色的教学改革;李劫(2014)对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认为应该将原理验证性实验与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熊彦(2015)认为目前国内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状况,从而需要改革教学方式;顾翠伶(2016)针对统计学专业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可见,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尚缺乏针对金融数学专业的探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金融数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剖析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处理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2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计量经济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有数学理论的推导和实际经济和金融问题的计量分析。在数学理论推导方面,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教科书往往充斥着过多的数学推导,甚至使学生误认为这是一门数学课,把其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数学基础课程并列,对略显高深的数学理论望而生畏。事实上,因为金融数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其目标就是要把数学、金融理论应用于指导金融实践,金融数学的学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在学习好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的同时,把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现实金融市场,以指导金融实践。因此,如何处理计量经济学的数学理论推导是具有金融数学特色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的首要问题。

我们以如下两个例子为例:

第一,在介绍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时,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往往非常注重于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及估计量统计性质的推导证明。具体的,往往详细给出一元回归模型最小二乘法(OLS)、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的数学推导;并罗列出估计量的线性性、无偏性及有效性的详细证明过程。这些推导及证明往往数学公式就有近10页,导致学生往往对计量经济学产生敬畏,从而有远离的趋势。

第二,在介绍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分析方法往往是把多个随机方程改写成矩阵表达式,然后再用最小二乘法(OLS)、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给出矩阵形式的参数估计的数学推导。而后,用矩阵形式对多元回归估计量的线性性、无偏性及有效性的详细证明过程。

可见,当前计量经济学中涉及数学推导的部分是非常严谨的,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大量的数学推导,让学生在数学、矩阵的海洋中“畅游”。但其在严谨的同时,会让学生更多的认为这是一门数学课,需要大量的计量及数学证明,而忘记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实质: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如此这般忘记了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忙于应付烦琐的数学推导,忘记了去讨论经济变量的关系,使得学生难以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模型应用于有着真实数据的金融实践。因此,针对这些弊端,本项目组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数学推导内容的改革。

3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改革措施

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在学习好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的同时,把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现实金融市场,以指导金融实践。因此,针对上述数学推导的设置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第一,计量经济学的数学推导应该尽量化繁为简。例如一元回归模型最小二乘法(OLS)、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的数学推导设置。我们给出最小二乘法的详细推导后,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的设置,我们只需给出方法思想及目标函数,而无需再给出详细推导。对估计量的线性性、无偏性及有效性的证明,我们可以只给出线性性的详细推导,对无偏性及有效性只需给出方法及目标即可,不再给出具体证明过程。

计量经济学模型范文6

摘要:计量经济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最受关注的课程,笔者分析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部分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

类专业开始陆续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近十年来,定量分析经济问题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经教育部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决定,把计量经济学纳人了经济学类所有专业必修的(八门)核心课程旧J。此后全国各高校不仅经济学类各专业普遍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而且一些管理类专业也十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另外,《经济研究》等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期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报道范围更倾向于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大量运用各种计量经济模型的内容旧J。因此高校经管类教师都意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这也有力地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知识在经济管理专业的普及。现在,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国内高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这门课程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感到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研究,这一改革将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增强HJ。

二、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内容不合理问题。例如,教学层次不明确以及数学推导的处理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通常被人们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并根据内容深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从经管类各专业来看,给本科生、硕士生讲授计量经济学,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有的以理论方法为主,有的以实际应用为主;且应用的领域、应用的程度、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多专业、多层次、多种要求的格局。但是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规范、教材的建设与这种要求还很不适应,这可能是影响教学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学专业学生是文理兼收的,许多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他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学。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多媒体教学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矩阵推导,授课时大型矩阵在黑板上书写困难,因此一般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多媒体方式授课的确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加快授课节奏,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减弱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另外,软件教学问题,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往往是先讲理论和方法,最后留下几个学时来讲软件,或者根本就不讲软件,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很好结合使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不知道如何应用。

(三)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理论与应用结合不紧密,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不够。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与“用”脱离。我们曾指导多名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缺乏系统性。例如:利用时间序列进行建模时,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可能不满足不相关的假定,但是他们最初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而直接利用模型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实际上,这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在理论上古典线性回归模型要满足“无自相关”的基本假定,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往往忽略了对模型基本假定的各种检验。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模型中变量选取、模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些现象都说明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与“用”相脱离,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为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适应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应当从多方面深化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本课程授课对象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各专业的普通本科生,本课程是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必修课程和考试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通过这门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评价,具体来说,一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功底,为经济学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和水平。

(二)制定适应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本课题试图解决依据《计量经济学》各教学层次中的通识性(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部分)与专门性(计量经济学的专门性部分)原则,明确刻画了不同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基本点,形成了能满足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需求且具有特色的《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体系框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超级秘书网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包括:改进多媒体教学、增加案例教学、开展计量经济学网络课件的建设、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大胆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等等。针对国内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教学对象划分不清晰;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忽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总结提炼我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经验。

总之,随着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不断尝试和探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必将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宁向阳,刘延康.用认识范式新视角分析计量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J].统计与决策,2005,(S).

[2]李南成,张卫东.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统计教育,2003,(6).

[3]俞培果,高翔.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