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1
19822752 我国教育经费充足问题的回顾与展望 陈晓宇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1期 9900字
19822753 和谐共生: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体制与机制研究 施丽红 全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10800字
19822754 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一个管理学的诠释框架 高磊 李名梁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期 7400字
19822755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评析 刘晓 石伟平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2期 7900字
19822756 知识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地位的哲学思考 翁伟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期 9800字
19822757 从国家化到全球化:职业教育的“被缚”与“解放” 徐平利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期 8800字
19822758 试论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特色 徐云松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1期 7600字
19822759 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理论预设、原则与着力点 马建富 董存田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期 10500字
19822760 地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张铁军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2期 6600字
19822761 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吴友军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6700字
19822762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实训资源建设与共享水平调查研究 徐国庆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期 8200字
19822763 高职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重构 金雁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9200字
19822764 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及管理策略 王秉琦 贾鹏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1期 6100字
19822765 能力本位教育的历史与比较教育——理念、制度与课程 黄福涛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1期 15200字
19822766 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探究 张天华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6700字
19822767 产学研结合的再思考 陆正林 顾永安 《高教探索》 2012年第1期 5600字
19822768 整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视界与创新路径 张健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期 8200字
19822769 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路径探析 王志强 《职教通讯》 2012年第2期 5000字
19822770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微 顾坤华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期 10600字
19822771 从经济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郭楠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8400字
19822772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探析 王晓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期 8700字
19822773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演进的历程及特征 王军红 周志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期 8300字
19822774 中职生满意度调查报告——以南京市若干中职学校267名中职生为样本 董仁忠 刘新学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期 8800字
19822775 中职教育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分析 王伟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期 7000字
19822776 广东省职业教育地方立法的反思与建议 欧阳恩剑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期 8700字
19822777 县域职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及路径 朱亚飞 丁春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2期 6600字
19822778 职业教育联盟发展探索 李森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2年第2期 5900字
19822779 论职业教育中的普通文化课程改革 徐国庆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期 16000字
19822780 中高职课程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重大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制度分析 刘育锋 陈鸿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期 10100字
19822781 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现实处境及其成因分析 吴忠香 胡贝利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期 6600字
19822782 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孙华 《职教通讯》 2012年第3期 5000字
19822783 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 张健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2期 6700字
19822784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之构建 周文琼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8200字
19822785 国家示范高职项目重点建设专业改革及成效 彭海深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2期 6800字
19822786 以典型技术为主线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蒋庆斌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2期 5100字
19822787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陈秋鹏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6700字
19822788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化”及问题思考——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政策设计和文本分析 薛晓阳 《教师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11000字
全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2
1982544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演进、动力与调适(1996-2015年) 吴一鸣 《教育发展研究》 2015年第19期 12000字
19825446 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选择 刘国瑞 高树仁 《高等教育研究》 2015年第10期 13200字
19825447 适应新常态 大力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周绍森 张阳 《中国高等教育》 2015年第19期 5000字
19825448 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亟待厘清的几个问题 陈寿根 《中国高教研究》 2015年第10期 10200字
19825449 “完整知识”:职业教育“现象学”向度 路宝利 《职教论坛》 2015年第28期 13200字
19825450 刍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沈逸 《职教通讯》 2015年第29期 7100字
19825451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与启示 汤敏骞 《教育与职业》 2015年第28期 9600字
19825452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政府的权力边界研究 陈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30期 8200字
19825453 发达地区提升普职分流层级的路径探析 赵慧 《教育发展研究》 2015年第19期 12000字
19825454 高职教育的办学体制、财政体制与政校企合作机制――对浙江省高职教育资源获取的制度分析 郭建如 《高等教育研究》 2015年第10期 15100字
19825455 澳门高等教育的分类与发展意涵探析 李向玉 《中国高教研究》 2015年第10期 12700字
19825456 试论技工教育培训、技工供给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 杨以文 《职业教育研究》 2015年第9期 9800字
19825457 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管理研究述评 杨理连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年第5期 10500字
19825458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新机制研究 易兵 曾永卫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第10期 8600字
19825459 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行为的博弈分析――基于企业和社会收益的不同视角 吴立军 吴晓志 《高教探索》 2015年第10期 11000字
19825460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制度阻力研究 王坤 《职教论坛》 2015年第28期 8200字
19825461 合作社会视角下农业类高职教育的合作办学探析――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敏 巫建华 董慧 《职教通讯》 2015年第29期 8800字
19825462 中职生均拨款标准之争引发的思考 朱爱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30期 11000字
19825463 技能还是能力: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谈起 乔为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28期 10500字
19825464 “校中厂”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谭海林 王继山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29期 7000字
19825465 完整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方向 路宝利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28期 14000字
19825466 加强专业建设 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 韩冰 《中国高等教育》 2015年第19期 7000字
19825467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政策实践与反思 曹晔 《职教论坛》 2015年第28期 11200字
19825468 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层次、机构及方式 喻忠恩 许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28期 8800字
19825469 中等职业教育移动教学模式探索 何军卿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29期 7000字
19825470 职业教育对提升农民工在生产中地位的价值探讨 李中建 李佳楠 《教育与职业》 2015年第28期 9400字
19825471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现状及其构建路径 郭玲 《继续教育研究》 2015年第10期 6100字
19825472 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权保障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逻辑关系探析 吴结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28期 7000字
19825473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分析 牛金成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28期 10500字
19825474 新常态下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原则和策略 陈维华 韩倩 《中国成人教育》 2015年第19期 6100字
19825475 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刘立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30期 11000字
19825476 美国中高等生涯与技术教育的课程衔接模式与策略 李敏 《外国教育研究》 2015年第10期 10700字
全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3
职业教育论文要注意选题的理论价值。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区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职业教育论文题目,供大家做个参考。
1.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
2.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4.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基于对全国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
5.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测度与比较分析——基于京津沪渝的实证调查
6.职业教育课程地位的理性思考——基于宏观政策的视角
7.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思考
8.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9.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
10.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色探析
11.日本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
12.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
1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
14.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15.从农村职业教育看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的贡献——基于苏北农村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16.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
17.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8.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一)——基于横向维度延伸发展的趋势:定界与跨界
19.职业教育集团化体制改革路径探索
20.高中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更有利于增加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
21.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22.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问题表征与统筹保障——以重庆市为例
23.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内容体系——行业英语教学研究
24.中德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支持机制的比较研究
25.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走向分析——1995~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
26.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27.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二)——基于纵向维度递进发展的趋势:定阶与进阶
28.国家工业化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
29.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
30.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
31.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
32.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33.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基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农民工的调查
34.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成绩、问题与政策建议
35.职业教育:从集团化走向战略联盟——基于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36.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
3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功能及其构建
38.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收入回报之差异
39.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三)——基于纵横维度交替发展的趋势:实然与应然
40.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应然之策——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跨界思考
4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
42.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3.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城市动态面板数据
44.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45.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
46.五个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47.试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东莞市职业教育为例
48.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国际比较
49.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异化与矫正
50.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政策的价值分析及实现策略
51.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结构调整十大方略解读
52.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对策
53.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
54.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与对策研究
55.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
56.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职业教育培训路径
57.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
58.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59.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应用情景研究
60.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主要特点
61.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多重治理逻辑
6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6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主体博弈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64.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
65.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缺失与建构
66.我国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运行机理、实践困境与发展路径
67.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设计及启示
68.论职业教育的尊严
69.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建设研究
70.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
71.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
72.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
7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投入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74.农村职业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变化:1989~2009年
75.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
76.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理论循证与实践形态——兼谈我国“工士”学位制度建设
77.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
78.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及其再认识
79.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举措——德国新《职业教育法》解读
80.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
81.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内部效应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82.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
83.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84.公平视野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建设与关系考量
85.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86.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探析
87.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88.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89.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
90.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
91.中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力需求的匹配性研究
92.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93.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建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94.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95.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
96.以机制创新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基于江苏省的实践研究
97.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98.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北京部分大型企业的调查分析
全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4
新的起点,必须要保持长期一贯的敬业奉献精神,坚持和发扬勇于吃苦、做事干练、悉心全面、有张有持,在总结提炼中有所创新的养成性工作习惯;坚持团结合作、踏实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补台的做事做人原则;立足本职、兼顾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之道。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基本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和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无和的行为。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负责对新进教师进行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文件的学习指导,并对新教师学习情况进行验收。
2、组织了系部教学档案的检查工作,对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3、针对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关于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分析》,力图从全局的角度、行业的视角,在对比分析中立足学院实际,把握我院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
4、先后组织了16院级教学专项研究立项及成果的补报和厅级10门精品课程、6个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工作;
5、组织了公共课教改情况研讨交流会,之前对承担公共课的系部、其他各系以不同的方式对公共课施教进行了调研工作指导,为保证此项工作富有成效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对公共课研讨交流情况以会议纪要和简报的方式进行汇报和交流;
6、审核了41个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并写成初步审核情况汇报,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建议,在12月15日的专题会议上进行了汇报交流,提出了针对不同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框架设想;
7、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航标,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经验,一方面,与高教所联合筹备、策划“高职教育论坛”,已举办三期,第四期正在组织中;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全院指导性教育理论、教学信息、教改经验等各类专题学习8次;
8、三次参与组织了院级和省级优秀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和网站的评审推荐工作;6次参与年年研究生人才引进的听评课工作;
9、正在准备年8个教学专项课题的结题验收工作和年年教学专项课题指南的初步拟订工作;
10、还分别到上海和南京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和专业建设学习班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会后分别以内参资料和会议纪要的方式向有关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专题汇报。
三、学术研究与成果
1、调入学院后,年月尝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年度课题申报。以《高等职业教育双证制及其校本实施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尽管没有结果,但是为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年月在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教育学类核心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87-1784、国内统一刊号cn54-1190/g,)《中国教育月刊》上发表题为《高职院校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初探》论文,并或论文一等奖。
3、圆满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并得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外审专家的好评,希望能将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并加以应用。
全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5
相关热搜: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产教融合历经多年,已经形成“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形式,但诸如企业参与度不高、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矛盾、企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等问题也凸显。在分析产教融合现状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区别的重要特征。经多年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形成一些固定形式,并取得极大成功,但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凸显。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应总结以往经验,拓宽内涵、创新形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其意义
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业与教育一体,两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从而使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科学研发、素质培养、技能提升、生产劳动和服务社会等多种因素一体发展。产教融合的基本内容是要实现“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根本目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够解决职业学校老师实际操作不足的缺点,提升其业务水平,并且对地区经济的繁荣、产业升级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产教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经济、脱离实际的弊端,真正将教育与就业衔接起来,学校真正形成“产、学、研”的能力,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需求。企业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岗位的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衔接,并将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带入课堂。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从而达到合作共赢。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
1.常见产教融合形式
1.1 “订单班”培养模式
“订单班”培养模式,即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行业标准、人才标准与岗位规范等要求,设置专业和制定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安排培训项目,双方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培养、技术培训、办学条件建设方面开展合作,以达到对学生共同培养的办学模式。“订单班”培养的学生可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实现“零距离”就业,有效促进就业率的提升和实现高质量就业。“订单班”培养模式让企业能够深入参与学校办学,企业与学校双方得以有效沟通,生产、教学、科研有机结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产教融合合作模式。该合作模式目的性强、人才到企业的适用性高,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参与度高,近年来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成效显著。
1.2 “校中厂、厂中校”培养模式
“校中厂”即由学校提供场地、劳动力与部分生产设备等生产要素,企业将研发、生产部门设在校园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获得了充分的顶岗实习机会,解决了在常规培养模式下实践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也节约了场地、设施、劳动力等要素。“厂中校”则由学校提供劳动力、技术,参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将提供学习、食宿等条件和部分劳动报酬。这种模式下,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学生也得到一线的生产体验,获得实践机会和锻炼技能。“校中厂、厂中校”根据学校和企业的需求已经发展为多种多样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企业均得以降低生产成本,学生则得到大量的实践机会。
2.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参与度不高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往往较低,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方往往投资较大,而获得的回报难以得到保证,同时面临着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培养的人才却无法留在自己企业的风险。其次,由于实训过程中涉及到学生管理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企业方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也不愿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2.2 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矛盾
学校与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主体,其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注重素质的培养,追求高质量就业,培养的过程较长。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他们更注重高质与高效并存,以较低的投资、较短的时候换取高回报。双方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的矛盾,往往会使得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分歧,合作方式难以达成一致。
2.3 企业存在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
一些企业具有将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践的高职院校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多数输送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去到企业后,企业方为了节省成本,省略了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培训条件,要求学生马上上岗生产。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并沦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工具。这种合作方式已经与产教融合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改善产教融合现状对策
1.构建校企共赢体系
校企双方应树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构建共赢体系。校企双方应统一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标。学校作为人才的输出者,企业作为人才的接受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两者在合作过程中完全是可以达到共赢的。学校从企业获得资金、并促进办学思想的革新,企业从学校获得人才,促进技术的进步,生产的提升。校企高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双方充分沟通,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2.政府充分参与指导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下的权利、义务,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参与合作的各方进行监管和评估,保证产教融合在一个合理框架下有效运行,提高合作的质量。政府部门也应着力于落实相关政策,指导学校育人与企业地方发展相适应,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转型发展。
3.创新产教融合形式
创新产教融合形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改进产教融合形式。职业院校办学应该从自我为主导发展为以地区行业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校服务地区发展,地区发展促进学校进步。二是扩展产教融合的内涵。从原来的单纯教学、实训方面合作拓展至文化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三是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新思维,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方向。“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新技术、新思维,这对于产教融合是一个机遇,需利用好这一发展契机,整合平台资源促进全面发展。
全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现状;出路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其相关能力的缺失和不足,仍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量紧缺。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超过了21∶1。二是类型结构比例失调。专任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仅占52%,“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不足25%,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比例不足10%。三是培养培训能力不足。在培养培训的规范化、专业化方面,有待加强。四是管理评价有待完善。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用人机制不灵活,必须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
为此,教育部于2011年8月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拓展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里又一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二、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1)来源结构:途径单一,“校门到校门”的尴尬。目前,职业教育教师绝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不仅缺乏任教经验,很少有作为预备教师任教的经历,尤其是在职业学校实习的经历;而且缺乏社会生活的经历,尤其是职业工作的经历。
(2)年龄结构:青年为主,经验与经历的欠缺。目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占大多数,特别是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这批教师年轻有为,接受新鲜事物、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都很强。但是,他们一是教学经验不足;二是企业经历很少,导致教育与职业的视野“双重”缺失。
(3)学历结构:本科为主,深度与广度的缺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级以上学历的占74.28%,较2004年提高了5.21%,较2005年提高了2.44%;但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任教师比例偏低,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更低,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4)职称结构:中级为主,标准和平衡的缺失。目前,中等和高等职院校教师的职称晋升,基本上都能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正常进行,所以教师职称晋升及其结构比较合理,但技术职称(包括基于职业资格证书有关的职称)的晋升则不尽如人意,它将导致学校教育的教师职称与其职业的技术职称的不对称,对“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的培养陷入困境。
(5)师生结构:比例偏高,无为与有为的两难。
目前,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还是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生师比(学生∶教师)都偏高,对提高教学效率不利。尤其是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大班教学无法满足技能训练的需要。结果教师只能穷于应付教学任务,进行大量的“纸上谈兵”的演示,以致出现“黑板上种田”“教室里开机器”的窘境。尽管教师有心去做,而无奈学生太多,无法实现“小班”教学,导致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及其习得过程难做到一体化。
(6)组分结构:类型失调,主导与辅导的失位。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始终特别关注专任教师中具有主导作用的专业教师,通过实习指导教师以补充专业教师技能的不足;而文化课程教师在关注人文教育的同时,更要为专业课服务。但目前,中等、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较大的“失位”现象。
三、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出路
(1)准确确立“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建设定位,避免针对性缺失。
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属性。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的基础之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双理论知识”(专业科学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学理论知识),“双实践能力”(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实践能力和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支撑这四个方面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
(2)认真做好“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建设评价,避免激励性缺失。
“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杠杆和导向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师评价,为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所以,教师及其教师队伍建设的评价应从激励而非管理的视角出发,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以利于判定“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和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3)灵活实施“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建设管理,避免开放性缺失。
一要出台兼职教师准入制度以及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兼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地位和责任、资格以及任用、待遇等事项,颁发兼职教师聘书;二要建立区域兼职教师资源库或兼职教师协会,加强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学经验交流;三要建立业务档案,及时对兼职教师进行考评,通过开展学生评教和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将其具有的相关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即教师应具有“如何教”的知识。“双师型”教师,一要强化其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进行职业教育论的学习;二要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下厂实习、职业考察等多种方式,了解相关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强化职业实践的训练。
(5)教师的职业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一是要强化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通过有效的思想工作和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其精神鼓励,使其树立对职业教育或职业院校的归属感,形成敬业、爱生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引导并支持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的成果并努力上升为有指导性的经验或理论,对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给予奖励。
三是要推动教师参加企业锻炼。通过带班实习、顶岗锻炼等方式提升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或专业技能鉴定,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四是要完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努力为“双师型”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氛围,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给予一定的津贴。
参考文献:
[1]董桂玲,唐林伟,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新解[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2]吴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