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

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

1.拟好题目

人常说:“题好一半文”。对于命题作文来说,题目已经给定,只能照抄。对于半命题作文来说,只要根据要求写出另一半就可以了;对于材料作文来说,学生可根据材料内容提炼出中心,然后以中心为话题来写;对于话题作文,话题只是交代了写作的范围,话题不能当作标题,话题作文题目必须自己写。那么,如何拟好话题作文的题目呢?

1.1 妙用辞格的情趣。如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题目可拟为《生活好比一桌宴席》(比喻)、《我闻到了阳光》(通感)、《绿色可听》(通感)、《读书乐,乐读书》(顶真)、《躺着读书,站着做人》(对偶)、《最灿烂的花朵――笑容》(比喻)、《忘忧草》(比喻)、《我叫把握》(拟人)、《苦咖啡》(双关)、《绿色,我的梦》(借代)、《成才全靠父母吗》(反问)、《生活的真谛是什么》(设问)、《写满爱的社会》(比拟)、《做一匹自己的黑马》(比喻)、《灵魂的乞求》(拟人)、《那角落,那学生》(反复)、《可乐给你,咖啡给我》(对偶)、《朋友,珍重》(呼告)、《成长有谁听》(通感)《一晌贪欢》(引用)等。

1.2 引用古诗显典雅。如以“离别母亲”为话题,题目可拟为《恨别鸟惊心》;写人晚年无私奉献的,题目可拟为《化作春泥更护花》;写新生事物之类的,题目可拟为《小荷才露尖尖角》、《淡妆浓抹总相宜》、《柳暗花明又一村》、《邻家有女初长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等。

1.3 巧用歌词翻新意。如以“真情”为话题,题目可拟为《恰似你的温柔》;以“亲情”为话题,题目可拟为《为了母亲的微笑》、《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以“春夏秋冬”为话题,题目可拟为《大约在冬季》、《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痛并快乐着》、《我是一只小小鸟》、《竞争不相信眼泪》、《爱上“错误”没商量》、《盛夏的果实》等。

1.4 追求时尚亮眼眸。如以“沟通”为话题,题目可以拟为《谁动了我的日记》;以“网络”为话题,题目可以拟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聊也罢》、《清空回收站》、《人生请带好两本护照》、《刘姥姥上网记》、《点击乡村画页》、《我按下了人生的保存键》等。

1.5 反常求异引人思。如以“自嘲”为话题,题目可以拟为《我想当“差生”》、《“遗憾”真美》、《人生应该做点“错事”》、《“懒汉”辩解》、《我们不要“减负”》《杞人忧天不该贬》等。

1.6 矛盾法。如《才、钱、权,我选择哪一个》、《?……!》、《N年前VsN年后》等。

1.7 套用名句。这里的名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以出自古典名著名篇,也可以出自影视剧片名、歌词、广告词等。某省中考作文题为《生活》,考生运用套用法写出如下一些好标题:《生活不相信眼泪》、《生活,要说爱你不容易》(套用歌名《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对这段生活说不》(套用书名《中国可以说不》)、《生活,你究竟姓什么》等,这些标题相较于《幸福的生活》、《不平常的生活》一类标题就要吸引得多了。我们从其他考场作文中还能找出类似的好标题,例如《都是考试惹的祸》、《将个性进行到底》、《曲径通乐处》、《我的青春我做主》等。

2.重视开篇,快速切入

为实现考场作文的快速开头,常见的方式有:

2.1 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一下笔就直奔中心,开篇便能明晰作者的写作目的。如2012年满分作文《微笑,让我与众不同》:“微笑,是我的人生态度,是微笑,让平凡的我与众不同。”开篇直接切入并点名主题。

2.2 交代要素。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及原因等。如2012年长沙满分作文《在阳光世界中感悟》:“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太阳还在云的后边,桌上的试卷还是一片空白,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由人物而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2.3 描写人物。利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交代人物,为叙事做铺垫。如满分作文《一个也不能少》,以人物语言展开:“老师,刘红回去了,这是他给您的信。”老师刚进教室,班长孙云就递上一封信。自然引出信的内容和情节的发展。

2.4 创设情境或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创设情境或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有利于安排故事情节,烘托气氛。如2012年镇江满分作文《信念,让我与众不同》,开头:“我是一粒种子!一棵树上,挂着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一阵风吹来,我们都在快乐地摇动着身体,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就要脱离树妈妈的怀抱,开始自己的成长之路了。”创设了快乐生活的家庭情境。

2.5 议论抒情开头。对人、事、景、物抒发爱、憎、好、恶的情感,或诠释文题,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如2012年黄冈满分作文《笑是希望的源泉》:“面对困难,我们勇敢一笑,那笑,是勇气,是信念;心情低落,我们淡然一笑,那笑是快乐,是洒脱;取得成绩,我们明媚一笑,那笑,是骄傲,是自豪!”议论抒情确定了文章的情感。

3.写好中间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最重要的元素如思想情感、人物、事件等都在主体部分,占用大部分篇幅,写好该部分内容自然重要。

3.1 段落清晰。文章可以分成若干个自然段来写,这样显得段落分明。段落分的好的作文能使读者一目了然,阅读方便。如2012年眉山满分作文《沿着你走过的路》的主题、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勇敢之路”、“宁静之路”、“泥泞之路”。

3.2 层次分明。该部分常常按情节的发展,分几层道出,每个情节就是一个层次,也就是一个自然段。如2012年台州满分作文《我会记得》以情节来划分层次:“我记得那一抹微笑”、“我记得那一腔哭诉”、“我记得那一种无奈”三个情节构建完成整个故事的发展。

3.3 突出重点。能表达主题的情节不要吝惜笔墨,对细节的描写往往让作文表现出生动的形象,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2012年遵义满分作文《孝敬》突出的细节描写:“此时,我巴望着爸爸揭开瓶盖,喝上一口,咂咂嘴,眯上眼睛,躺上一阵子。可是爸爸只是将酒瓶放在桌上,眼里盈着泪花,过了好一阵,他才舒展眉头,平静地说:“酒,我戒了,我还想好好地活……”咂嘴、眯眼、躺、眼里盈着泪花、舒展眉头等细节形象而逼真。

4.重视结尾

在我们的日常习作中,结尾的毛病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结尾段;二是结尾段冗杂罗嗦;三是结尾段空喊口号。其实,结尾和开头一样,也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方法可寻。

4.1 交代结局。把事情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写完了,文章也就收笔,简洁明快。如2012年南京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这次湖南之行,让我对书,对文化重新有了认识,真正理解了父亲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深刻感受到人生的旅途中应该时刻带着一本书。”

4.2 首尾呼应。前面开头讲过的内容,后面还有必要再做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还能强化中心。如2012年绥化满分作文《留下璀璨在心中》开头:“短暂的绚烂,永恒的璀璨……”,结尾“燃一缕烟花,捎去我对天堂的爷爷的祝福,虽然是短暂的绚烂,但在我心中却是永恒的璀璨……”首尾呼应,圆润完满。

4.3 引用式结尾。引用名言、警句、格言结尾,能起到点明、升华文章主题的作用。如2012年兰州满分作文《我是这样长大的》结尾:“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我同时选择,我成长在追寻梦想的路上。”

4.4 交代式收束。像猜谜语最后亮出谜底一样,将文章中一直没有做交代的内容在结尾处向读者交代清楚,相当于相声艺术中的“抖包袱”。如满分作文《守望,原来是为了那句承诺》,结尾解密:“三十年的守望,原来只为那句承诺:我一定会带着微笑回来。”

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九年级面临毕业,写好考场作文尤为重要。笔者在多次的作文试卷评改中发现初中学生考场作文存在一些问题。

一、题材雷同

一些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写作的视野狭窄,内容宽泛。不是雨中送伞,就是同学重归于好;不是半夜生病,就是久别重逢。题材老套,没有新意。有的学生违背逻辑,胡乱编造。有的学生习惯于抄袭作文。

二、不会描写

初中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标志是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再现生活,能把叙事、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叙述故事、表达思想。由于一些学生不会运用这些手法,写出的文章叙述宽泛,文笔干涩,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缺乏文采

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文采斐然。一些考场作文叙事平淡,学生没有自觉运用修辞和锤炼语言的意识。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注意体现自己的语言特色,如果根据写作需要熟练地交替运用各种修辞,一定能为文章增色。

四、立意不高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一些考场作文信马由缰,写到哪里算哪里,结构松散。段与段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内容上关联不大,有的甚至互相矛盾,没有在一个主题的统帅之下搜集素材。有的立意浅,总是抒写个人的小情小调,陶醉于自我的象牙塔内。主题上开掘不大,观点陈旧,无关痛痒。不能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关注。很少有学生将作文的题材拓展到爱国、忠贞、奉献、关注弱者等重要领域。为此,要写好中考考场作文,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拟一个诱人新颖的题目

中考考场作文,大多为话题作文。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源头。有的话题作文后面还有一些解释性的语段,其目的是为给考生提供一个较为广泛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由此展开联想,拓宽思维,开启才思,让学生由此把话题与自己的生活感受和见闻联系起来。好的标题一目传情,满篇生辉。拟定题目,可以运用比喻修辞,如以“希望”为话题,可以拟写为“那些绿色的芽儿”,写留守儿童求学上进的故事,也可以写农村的变化和新农村的建设成就。可以采用对偶修辞拟写题目,“心怀希望,实现梦想”。可以运用名言名句做文章标题。

2.要讲究修辞

修辞是语言的调料,写出个性化的语言能赢得阅卷者的青睐。考生要努力学习并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有写人叙事状物的个人语言特色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基础。或沉郁、或质朴、或华美、或飘逸,或空灵、或委婉。在平时的习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修辞,力求写出生动形象、富有意趣的语句。让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仿词等常见的修辞,形成能力。

3.多细节刻画

细节是真实的生活。一些学生的作文之所以没有给人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主要是缺乏细节刻画。考场作文,考生要善于捕捉有利于点化人物性格的细枝末节,增强文章的趣味性。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有很多。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给中举后的范进扯坐皱了后襟的细节。《香菱学诗》中香菱凝神抠土的细节。《背影》中车站送别买橘子的场面,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主题突出。学会细节描写,首先要细心观察生活。其次要善于捕捉。这是衡量初中学生作文水平获得提升的重要标准。

4.字数要符合考题要求

考鲎魑模就是给考生一个话题,让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写出文章。考查你能否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叙述故事、描写场景、抒写人生、表达思想,传递感情。所以,考场作文的字数一定要符合考题的要求。阅卷老师要面对所有的考生作文,相互之间有个比较,一般从选材、立意、语言、主题、构思、篇幅、书写等方面划分等次。以上几方面相对完美的作文可能是首选作文。考场作文就是要求考生在限定的时间里写出好的作品,透过作文,阅卷老师要透视你的审题能力、言语能力、行文技巧、语文功底。这些因素都负载在你的作文里面。所以,字数篇幅不可小觑,书写工整也特别重要,美观大方的字体也会给阅卷老师以好感。

五、讲究开头和结尾

写好开头段,能抓住阅卷老师的目光,让阅卷老师随着你的思路走。可以铺设悬念吸引读者,或开门见山,亮出观点;或由眼前景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或运用修辞,展示文采;或运用名言警句、对联引出叙事;或描写环境,由写景到叙事。写好结尾,也要讲究技巧,可以自然收束,干净利落;或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首尾照应,突出主题;或引用名句,显示功底;或抒发感情,表达爱憎;或景物烘托,情景交融。或含蓄结尾,耐人寻味。作文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经得起咀嚼,能启发阅卷老师的想象和思考,得到阅卷老师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李俊文.关注时事让考场作文充满时代感[J].作文教学研究,2016(5).

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范文3

一、紧扣话题拟题

文章标题是阅卷老师第一眼看到的部分,标题拟得好,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给整篇文章增光添彩,同时也定下了写作方向。作文题目要准确,更要生动、凝练、含蓄、新奇、有美感。拟好标题应做好以下几点:

1.以话题为中心词。在话题前后加上适当的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词语,这是拟题最基本的方法。以“感动”话题为例,我们可以围绕“感动”,拟出这样一些标题:“就这样被你感动”、“妈妈,我为你感动”、“感动我的一个瞬间”……

2.用标题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如“诚信不可少”、“爱是无私的奉献”等等。

3.用修辞方法拟题。如以“感受生活”为话题,可拟为《苦咖啡》,这便运用了双关,既实指咖啡,又暗指生活,通过叙述自己在校独自锻炼的苦,折射出其中的甜。

4.用联想的方法来拟题。

二、把握话题中心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

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6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提醒同学们注意: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三、独辟蹊径,表现个性

2011年陕西省《考试说明》作文评分“备注”栏:“B.表达富有创意”可在相应等级增加3分。要达到这一要求,就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也就是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 当然,“有个性特征”还表现在文章的构思和表达上,但最主要的是“独具慧眼”。其次,要学会逆向思维,就是从话题的反面着手,确定写作的范围和内容。以“感动”这个话题为例,它的反面是不懂感动或者是不会感动,那我们就可以写一个说自己不懂“感动”的人,写他在母爱面前的心理和行动,写他的冷漠在母爱面前怎样一点一点被征服、被融化,从而学会感动的过程。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文章不落入俗套、不大众化,而给阅卷老师以“新颖”之感。再次,要发挥联想和想像。要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说别人所未说,讲别人所未讲,抒别人所未抒。

四、点题恰到好处

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范文4

1.学会“发散”

发散,本为物理词汇,指光线等由某一点向四周散开。用于写作,“某一点”即中心,“向四周散开”即体现这一中心的人、事等材料,那么怎样围绕中心向人、事等材料发散呢?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教会学生发散的:

1.1 发散至人

如:训练的中考话题“离不开你”(“你”就是发散对象):很多学生抓住了“你”,将之发散至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这一类普通人了,而少数学生发散至特定的人这一类。有一学生中心定为:亲贤远佞国之兴隆,将“你”发散至“唐太宗”之类的明君 ;一学生中心定为:感恩,因为有你,将“你”发散至“莎莉文”之类的名人恩师;还有一学生中心定为:汶川挺住,中国挺住,将“你”发散至5.12救助汶川的亲人们。讲评作文时,我将这两类“你”的发散习作先让学生合作探究,思考发散至哪类好,为何?然后我将探究之果总结:发散至人时,发散对象不能只局限于身边常与自己接触的或有电话、书信往来的普通人,虽发散至他们,最易写出真情实感,然太老套,难出奇制胜。最好是发散至像唐太宗、莎莉文之类的特定人,因这样的发散,不仅使习作如磁石般吸引读者,而且立意高、新。

1.2 发散至物

如:训练的中考话题“财富”(“财富”就是发散对象)。有部分学生中心定为:人类之财富,进步之阶梯,将“财富”发散至了“书”;有部分学生中心定为: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将“财富”发散至了“水”;不少的学生中心定为:知识就是财富,它改变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将“财富”发散至了“知识”;更多的学生中心定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将“财富”发散至“钱”,……真可谓思维灵动飞扬,习作百花齐放,争相斗艳,令我赏心悦目,欣喜不已。又如“树”的话题作文,多数学生就树论树,立意太浅,这时我以《白杨礼赞》为范文引导,告诉学生发散至“物”时,勿忘做到: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1.3 发散至事

如:训练的中考半命题作文:“我在中得到快乐”(横线相当于发散对象)。我班多数学生发散至“网络”“阅读”上,而少数学生发散至“考试”、“活动”、“做游戏”、“做试验”“倾听”上。讲评作文时,我将这两类习作制成课件,精心准备,先让学生探究发散至哪类好,为何?结果不用我总结,学生就得出了:发散至事,力争事件新奇,立意新颖,很好的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1.4 最好发散至精神或品质上

如:经我的精心指导,训练的中考命题作文“和你在一起”,有一学生将“你”发散至“精神”中的“坚持”上,正文列举了“抗日”“非典”“雪灾”“震灾”“奥运”“神七”等皆因国人“和'坚持'在一起”,灾难过去了,理想实现了;还有一学生将“你”发散至“品质”的“诚信”上,正文用曾子杀猪的正面事例和济阴之商人的反面事例对比,突出“诚信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一中心,读后,发人深省,有极强的教育意义。讲评这两篇作文时,我将之与前面发散至“人”“物”等的优作放在一起,让学生探究,经我的点拨,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得出了:欲想尽快写出创新作文,发散至精神、品质上是最为捷径、最易出佳作。这时我又将精神类的词:责任、磨练、挫折、奉献、毅力、骨气、拼搏、勇敢、勤奋、节俭、信念、勤劳、坚持、民族精神等;品质类的词:诚信、爱心、宽容、礼貌、自信、廉洁、善良等总结给学生,便于他们以后作文中发散。

2.掌握聚焦

聚焦,本为物理词汇,指“使光或电子束等聚焦于一点。”用于写作,这“光或电子束”就是组成文章的典型而全面的材料,这“一点”就是中心了。如何让“光或点子束”聚焦于这“一点”上呢?我还是用学生之作引导他们掌握此法的:如:训练的以“骨气”为话题的习作,有一学生材料涉及的全为陶渊明、岳飞等古代名例,结果因材料典型而不全面,习作成了只有古代人有骨气了;还有一学生材料涉及的全为朱自清、陶渊明等文人志士,习作又成了只有这些文人志士有骨气了。从这两例看出:材料典型却不全面,习作就犯了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弊病。那么如何做到全面呢?这时我又让学生合作探究怎样的材料才算典型而全面?经过激烈的探究,加之我又用话题“离不开你”中,一学生将“你”发散至“明君”,材料涉及古、今、中、外明君因亲贤远佞而国家兴隆的作文引导,所有学生明白了:“典型”材料就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名人事例,“全面”即就是体现这一中心的各个方面材料的总和。

3.重视组合

3.1 围绕中心和中心词组合

如:命题作文“和你在一起”组合时勿忘体现中心词“在一起”和“你”发散、聚焦时已确定的“坚持就是胜利”这一中心;话题作文“离不开你”组合时勿忘体现中心词“离不开”和你发散、聚焦时已确定的“兴国安邦离不开明君”这一中心;半命题作文:“告别”,组合时勿忘体现中心词“告别”和“你”发散、聚焦时已确定的“敬畏自然,加强环保,才能真正告别'今日罗布泊'”这一中心。

3.2 选文体应扬长避短

就此点而言,我在平时训练学生写作中,有意地训练了如:日记、书信等几种易创新易成佳作的特殊文体。并再三强调千万不可未熟练掌握此类文体写法,为了创新,考试冒然尝试,本想出奇制胜,结果弄巧成拙。

3.3 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

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作文 趋同 讲评 求异

写作上亦步亦趋,简单模仿,是一大弊病。宋人黄庭坚诗云:“文章最忌随人后”,又云:“随人作计终后人”。黄庭坚的这些话,本指诗文而言,不幸时隔千年,这两句话对于我们同学的作文仍有警示作用。由于高考满分(高分)作文的导向、教师模式化的写作训练,还有学生自身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当前高中生写作中,表现出令人吃惊的趋同化构思。立意趋同、选材趋同、表述趋同,尤其是结构趋同。写议论文,则分五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三段每段用一句话作为分论点,每段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结尾用排比总结。写散文,则头尾议论,中间几个古人,秦皇汉武、李白杜甫,投江屈原,牧羊苏武,材料铺天盖地而来,自己的思想淹没在名人事迹中。大多数作文千人一面,异口同声,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完全相悖的。

要打破作文趋同现象,首先要从老师做起。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作文语文老师,首先要对作文有个清晰的认识,文章是反映生活、表达观点、抒写情感的,要鼓励学生写真实,抒性灵,而不是用种种“作文框子”去钳制学生。任何文章都应当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人生经验的表达。有了生命的体验,文章才有了灵魂。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文”,正是强调了真性情才是文章的关键。所以,写文章,先要有想反映的生活,想表达的观点,想抒发的感情。一旦学生最本真的性灵得以张扬,那种源自天性的写作能力就能得以正常甚至超常的显现和发挥。

文章不是无情物,如《背影》中,作者朱自清饱含深情地描写了肥胖的父亲艰难翻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在文中多次重复这一细节,表达出“我”对父亲发自肺腑的感情。这样的情感,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倾泻于作者的笔端,也浸透到了读者的心里。

另外,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往往强调素材的积累,这固然没错,但我们也要正视,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迷失了自我,只有素材的堆砌。写作成为对素材的演绎,根本不是自己性灵的袒露。事实上,我们的阅读积累,不能仅是为了满足于找几个名人的事例,为写作补充一些素材,而必须将素材性灵化。只有让自己有所震撼,阅读主体的心灵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写作的敏感度才会提高。也就是说,要让素材真正浸润着阅读者的情思,这样的素材才能真正成为写作的源泉;否则就是一潭死水,缺乏生机。

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积累的时候,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摘抄优美段落,而是要让学生在看书的时候,读到真正打动自己的内容时,仔细地品味,然后再抄下来,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感想体悟。这样的文字才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到写作时才会真正为自己所用。

教师合理的评讲作文的方式对于打破趋同构思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经过长期的作文训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空泛的评讲往往很难超越。教学实践证明分类讲评效果明显。具体操作程序是:每次批改时,先将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如先按文体归类,再按题材归类,然后按出现的问题归类。这样逐步分类后,全班的作文就会被分为几组,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讲评,效果较好。

以话题作文“对话”为例,可以进行如下分组:

A组:记叙文。写“我”通过“对话”读懂了父爱、母爱。情感真挚,表述一般化,不能打动人。讲评重点:怎样用个性化的细节描写打动人。

B组:记叙文。写是“我”与亲友的对话,但有的对话中铺垫的冗余的成分太多,有的重点写亲友对我的误解,关于通过对话实现理解的信息仅在结尾时一笔带过。讲评重点:如何通过叙述顺序的变化突出文章的重点。

C组:议论文。都运用了分论点组织行文,局部结构都是分论点、事例、分析。讲评重点:如何多种形式地进行事例叙述和分析。

D组:议论化散文。都运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为写作的素材,但往往流于介绍,缺乏深度的挖掘。讲评重点:如何切准题意对素材进行个性化挖掘。

E组:其它。这类文章中有的语言空洞,较为平板。讲评重点: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独特风采。

在讲评起始阶段,学生分成这样五组,并将讲评的重点告诉各组,让小组成员先进行讨论,然后形成小组意见,与教师交流。这样,讲评就有了针对性,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提高文章质量,实现文章的升格。

写作的主体是学生。特别是在面对同一文题或同一写作材料集体应试时,怎样独创新意,写出出类拔萃的文章来,这需要同学们依靠自身的写作实践智慧,要在写作中,敢于求新求异,敢于打破常规,展现特色。

构思立意要善于求异思维。要想写出“不随人后”的富有个性的文章,在思维方式上就应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

比如,在做以“草根”为话题的作文时,很多同学思维单一,把立意的重点确定在赞扬草根的默默奉献上,造成“撞车”现象。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挖掘“草根”的内在精神、“草根”阶层对于社会的意义、“草根”文化繁兴的原因,往往能写出深度,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若要构思立意不趋同,就得刹住思维惯性,对习惯的认识和传统的见解作深层次的思考。

选例论证时要敢用新材料。写文章是离不开选用事例的,但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选用事例几年如一日就是这么几个事例:写到先进事迹,就是列举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写到子女教育。就是孟母三迁,岳母刻字,孔融让梨;写到爱国主义,少不了举一身正气的文天祥,抵制鸦片的林则徐;一谈起学习勤奋,或是谈意志力,把握机遇的话题,就是张海迪、华罗庚、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这些熟例你用我用,陈陈相因,毫无新意,倒成了学生们多年来的“保留节目”,制胜的法宝了。

清代的赵翼在《论诗》中说过:“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这就是说诗文贵在创新,那些用例趋熟,拾人牙慧的文章是毫无可读性的,因为它缺少了作者用例的灵气和个性,选用事例除了追求恰当、典型以外,还必须力求新颖,舍弃大家都用的熟例子,选用那会令读者眼睛一亮,怦然心动的新例,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例新,应该表现为事件新、生活新、感受新、体验新。作者一要扩展阅读范围,留心社会生活和国内外热点,为写作贮蓄“例源”,写作时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是思维不可僵化,思维的触须不可老是“顾后”,更多的还应“瞻前”,要避免恋旧趋熟的思维定势,多想想最新的热门话题,身边的新人新事,最新的一些读物,在用例方面充分显示出你的与众不同,从而张扬你的写作个性。

表情达意要努力追求语言的鲜活独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学生的写作用语长期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加之平时的写作实践中不习惯于锤炼自己的语言,语言往往一本正经、四平八稳,要么老成拘谨,枯燥无味,甚至矫情造作、空话套话,看不出藏在文章背后的作者的个性,都是同样“声口”。

独创性的语言决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而是“词必己出”,“务去陈言”(韩愈语)。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的“逼”字,抓住关键性的单音节动词,描绘了春天万物苏醒的情态,非常贴切自然。

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范文6

其实,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它们本身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但是同样以某种情感为主题,写出的文章却有三六九等。深究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方方面面的因素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过多地采用标语式的方式,而不懂或忽略了写人叙事的精要――细化动作、细化情感。

比如,在一次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们班一个学生写到:“每天晚上写作业,爸爸都会陪着我,有时困得打盹,手里的烟就不知不觉地掉了。”

其实,细心敏锐的人不难发现,这本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的,极易引起读者共鸣的场景。就因为学生把这个精彩的瞬间粗略地一笔带过,而没有把父亲的动作细致地展开,真实地再现给读者,所以文章读来缺乏亮点,不痛不痒。那我们再来读读经过指导学生修改后的文章:“每天晚上写作业,爸爸都会坐在旁边喝着茶陪我。困了,就点上一支烟,可没抽两口,就开始打盹。头低低地垂到胸前,夹烟的手微微地蜷曲着,硬邦邦、黑乎乎的,只有在工地上被铁锨刮破皮的地方可以露出一点肉色。有时睡沉了,烟就从指缝中滑落,掉到大腿上,他就突然惊起,慌乱地拍打一阵,然后就站起来走走,精神精神。”

不言而喻,这段文字更能带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生动传神的细节真实感人,读来是那样亲切,那样温暖。一系列的动作又像一组组的特写镜头展现在读者眼前,那样形象,那样鲜活。试问读后,谁不会感到那个终日劳顿、含辛茹苦的父亲跃然纸上呢?所以说,写记叙文,我们要做的是抓住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生活中的真实更具体、更细致地表现出来。

再有,写人叙事的文章离不开一个“情”字,文章“发乎情”才能以情动人。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定要把爱恨情仇像标语、口号那样地大声喊出来,细雨如丝,小桥流水也一样能够滋润心田。比如,下面这段文字是一次作文时我在课堂上和学生同时写下的:

“母亲爱我胜过自己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为我奉献。至今依然记得上幼儿园时母亲每天背我的情形,我考上大学那天母亲欣喜的表情,出嫁那天母亲忙碌的身影。其实她为劳的又何止这些?她的白发苍苍、她的腰背弯弯、她的皱纹道道、她的双眼昏昏……这些无不证明了她播洒在我身上的心血和汗水。可如今她却无悔而又骄傲地说我是她一生最杰出的作品。”

这段直接抒情的文字,可以说语言优美、情意拳拳、感染力强。像这样适当的抒情在记叙文当中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可是一旦情感泛滥、抒情太多,就难免让读者产生距离感,甚至会有油腻、难以消化的感觉。而现在的中学生恰恰经常进入这样的误区,甚至很大一部分同学总会在文章中写到诸如“孩子,妈妈爱你”或者“妈妈,你是天下最伟大的妈妈”这样的话。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并不是这样一种露骨的表达,而这样写法也显然不够生活化,不容易触动读者。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父母的“爱”细化,让这种“爱”更加亲切、温馨。为了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觉到这两种风格的不同,我又写了下面这段文字:

“我考上大学那天,妈拿着电话本,戴着老花镜,在电话跟前守了一天。她先把能通知的亲戚通知了个遍,然后就像外交大使一样等着应酬各方亲友的电话。那是几年中妈说话声音最轻盈又最响亮的一天。终于盼到我结婚那天,从穿上婚纱的那一刻起,妈就边念叨边揪揪这里,拽拽那里,还不时地让我转个圈看看。直到摄影师叫大家录像,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转了多少圈,也数不清她到底念叨了多少遍。到了新娘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向父母鞠躬告别的时候,摄影大哥着急地喊:“阿姨,阿姨,把头抬起来!”妈始终没有抬头,只有我知道她是不愿让人看到她那已是老泪纵横的脸。蒙上红盖头的那一瞬,我看见妈抬起了头,却使劲用手捂着嘴,她是噙着泪看着我上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