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文1

关键词:初中 阅读 考题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98-02

众所周知,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必考项目之一:阅读理解,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绩的高低。何为“阅读理解”,说白了,就是考核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初中阅读理解的题材大致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科学文、状物文……中学所出现的阅读理解考题,皆为针对文章内容、文字表述、感情理解等方面所出的问题,很多学生平时不注重语文技巧的学习及课外阅读的拓展,面对阅读理解考题时,常常搜肠刮肚却“意在心口难开”。其实,初中阅读理解考题有特定的答题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将方法讲通讲透,这样才能打通学生答题能力的“任督二脉”。

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要“知彼识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可避免的一定要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大纲,明白他考什么,怎么考,这样一来更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避免盲人摸象般绕了很多误区,避免南辕北辙般背离考试方向,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时间浪费。在阅读理解这一方面,教师要了解文章考题的常规设置,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方法与答题模式,提升学生的应试技巧。再者,要“知己补缺”。教师应分析学生习题及试卷,找出他们的常犯错误及答题弱项,有针对性的训练,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做到知己知彼,其实方法十分简单,那就是反复研读,研读学生试卷,研读中考考纲,研读理解考试卷……教师认真理解和分析考纲要求,根据它的归纳、划分,同时进行习题对照,这样才能帮助彻底理解考纲,对其烂熟于胸,有助于在今后教学中能快速辨别题目是否有价值,是否够典型。例如,考纲明确要求“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含义”,所以平时要经常针对其做训练。此外,了解我们的孩子,这是我们要下苦功夫的另一方面,而我们所要做的,并且比较迅速,行之有效的的方法就是根据考生试卷答题情况来总结归纳,根据失分情况判断他们的弱项及强项,或教或练,岂有不能提高之理?

2 理解为主,做题为辅

学生如果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理解题目,这样答起题来便得心应手。作为教师,我不赞成填鸭式的盲目灌输技巧,更不支持加入“题海战术”大军,因为这会消磨学生的耐性和兴趣,一旦选题方向错,还会导致无用功。反之,我们应倡导“引导”式教学,随时随地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状态,并积极引导他们理解文章,方法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都可以从课堂上总结出来的。当然在这过程很考验语文教师的课堂表现力、创造力、总结能力和专业性,对教师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这边我们要介绍“以本为基,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

例如,我们在教授《春》(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一课)时,课文中对个别句子的分析及理解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先展示一段课堂师生对话:“同学们能找出一句你认为极具新意,描写生动的句子吗?”“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好?哪个词用得好?”“偷偷……钻”、“把草写活了,动了”、“写出春天的悄然来到”……最后,教师来总结:“‘钻’写出草的生命力,生动且形象……”通过这种一问一答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词义、文意,然后在将其(分析词汇方法)引用到阅读理解——答“文字解析题”上,如对于“生动形象的写出……”,此等答题模式就可以从中总结出来。当然,这个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课后还是需要一定数量的练习作为补充,巩固知识,掌握技巧,帮助理解。

3 拓展阅读,“类比式”答题

语文学科毕竟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它注重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如果有长时间的阅读习惯,对文章的理解水平自然会较高。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在课后多鼓励学生去阅读。而训练答题能力,也可以通过综合课外文章,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横向对比,运用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体会人物情感,了解作者感情和文章主旨。类比答题能加深印象,强化技巧应用能力,有助于理解文章,也能拓展课外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课文为例。阅读时我们采取类比答题法,答题同时选用了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一文,二者都提到“背影”这一意象,也将浓浓的亲情寄托在这“背影”里,朱自清其父“艰难越过栅栏的背影”以及龙应台其子“转身离去的背影”所呈现的画面不同,但学生通过二者的类比阅读,辅助理解,学生更能够从其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也更能体会“背影”所隐含的骨肉情深。而答题题目设置的趋同更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维模式,通过正确答案的讲解,从而强化答题技巧的掌握程度,辅助做到规范答题,提高类似文章答题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对于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能力训练,大致要经历三个步骤:了解大纲要求,训练答题技巧,加强答题训练。教师作为中考掌舵者,首先要以“大纲”为指南针,清楚前行方向,此外,应用恰当的方法,着手训练学生应对不同情况(各类考题)的能力,而研读好课文可以作为重要途径之一。最后,考验学生实战能力——即答题,我们需要一定量的答题训练,而这其中一定要注重练习考题的选择和设置。相信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语文阅读理解将不再是学生语文答题的软肋。

参考文献: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文2

摘要: 本文主要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学的方法;并以新课标为导向,提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化情感教育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情感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会有这样的共识: 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 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 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一、提升教师的语言能力,有效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传递情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自己的语言能够渗透自己的情感,散发出较强的感染力,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解读课文,把握课文中作者的情感脉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将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生动地表达出来。在教师富有魅力的语言感染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品读课文的欲望,调动学习课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创造情景,引发学生感情

课文字字句句皆关情, 如果教师只是冷漠地讲解分析字词句篇,不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就无法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从根本上读懂这些作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是作品、学生、教师三者的感情交流,这里语文教师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教师应该依据作品创造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情感的涟漪。

例如,学习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是,我在板书课题以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的说:“叫孔乙己。”老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道:“是他的绰号。”教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名字都没有?”学生沉思起来,渴望读小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方法很多,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审时度势,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带到乐学的天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得到良好的发扬。

三、深入解读文章情感,提升情感教育实效

综观初中语文课本,散文和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是因为其中蕴含了真挚而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营造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氛围,使学生在真实情感的体验中获得情感教育,得到升华。在情节的解读中引感。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在记叙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情节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接受美好、真诚的情感的熏陶,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

比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文中几个关于“背影”的情节,和学生分析讲述,让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并抓住父亲去买橘子,爬上月台的重点情节,通过从7 个描写父亲动作的动词入手, 体会对于一个体态臃肿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父亲的这种情就是自然而然的浸润在文字之中了。对“望父买橘的背影”作了深入的解析,让学生深深体会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感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从中感受到亲情血浓于水,亲情的无私与博大,由此引导学生去回忆、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珍贵。

四、启迪想象,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

语文教科书上选择的课文,大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他们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教学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的办法,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去体会和领悟。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达到开启心灵之效果。教学《春望》一诗,我们引导学生做如下的联想和想象:假如你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你会怎么样?假设在战争年代,你离开亲人多时你会有怎样的心情?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很快就能够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忧国思家的感情。

其次,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水彩和画笔,根据作者的描绘,绘画出春天的花鸟风雨以及春天在天空中飘飞的风筝。在鲜明靓丽的色彩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图画说明构思的依据;在语言和绘画的交融之中,让学生体会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人们的喜悦心情。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五、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深化情感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 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 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群体活动, 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尤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情感的交融处, 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 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文3

为此我尝试体验式教学模式,结合文本内蕴,引导学生联系个人人生经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阅读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教学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一、创设情境,引入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首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情境,教师运用情感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领域,产生联想与想象,理解文本精髓,引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当然体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体验教学的设计者是教师。所以教师要提供有助于学习的情景材料,围绕学习目标,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诱发积极感悟。

如教学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我注意调动诵读这一手段,教师先绘声绘色地勾画荷塘月色之景之情,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荷塘月色之景,然后有感情地朗读4、5两段。当学生情感处于积极昂扬状态之时,文本学习就能有效展开,学生充分想象,并通过品味其写景方法来体会荷塘月色景色之特点,感知第4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文中运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融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感知第5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之美景,了解该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二、解析言语,加深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还抓住文本语言形式的解读来最终把握文本内容,感悟其情感之旨向,实现言语内蕴的"意义情感"和学生解读的"感性情感"之对接,以此深化体验。在解读言语形式的时候要促使学生在理解和联想中生成领悟和意义。

如教学《神的一滴》一文时我首先介绍了梭罗以及他的作品以及他对后人的影响,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然后抓住有关语言进行解读,促使学生理解人的心灵需要一个诗意栖居的地方,譬如文本所显示的那湖光山色那楼台亭阁。学生通过联想,了解到即使现代的物质化社会把人们推向今天的生存空间,但是人们永远也难以割舍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热爱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让心灵在自然的天空中纵横驰骋。正因为如此,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瓦尔登湖畔淡泊宁静而又十分艰难的生活,旷野是他唯一的精神营养,这种自然的道德生活方式充实着梭罗的生命,他所构建的这种"诗意"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释放的空间。我还让学生结合作者经历,从文中找出富有意韵的相关语句,体会《神的一滴》所描绘的境界以及这种境界的意义和价值。如"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挥霍它们。"再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如何理解?教师可以结合有关语句引发学生探讨,最终明确:荒野中万物都在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

三、诵读文本,强化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要注意抓住读本文体特点,加强朗读训练,从读中"生情",从读中"悟情",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情感体验,产生真切实在的心理感受。为此教师要依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诵读一些富有激情并蕴涵哲理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获得情感体验,感悟文本哲理。

如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一文不仅哲理性强,而且情感表达富有张力,很适宜学生借助朗读来体验作者所阐发的敢于直面人生、勇于咀嚼苦难、善于负责生命的情感与道理。为此我在教学时既注意引发学生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又选取不同形式训练学生反复朗读,以此一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人生春季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感悟收获但毫不后悔,冬天步入黄昏但仍老有所为;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人生的春季要播种希望,我们人生的夏季要战胜磨难,我们人生的秋季要感悟收获,我们人生的冬季要发挥余热;三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本文所蕴涵的作家对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出来,机械的设置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回答可能会导致学生感悟能力的弱化乃至丧失。

四、联系生活,优化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身的生命体验,让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经历,诸如学习经历和社会经历,来解读文本,力求解放教学主体的精神。教师要准确地寻找到能将学生经历与文本内容迅速联系起来的契合点,使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感性体验,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凭借自己的思想感情阅读文本,以加深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中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文4

[关键词] 少年作家现象

作文教学现状

新思路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沉重的课业负担压缩了课外阅读和实践的时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为了迎合他人的趣味,学生不得不放弃了对生命的独特体验 。另外,作文教学内容上更多的是写作技法的空洞解析 。学生写出的文章,选材雷同,内容空洞,缺少气韵。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新世纪的文坛上,少年作家正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构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少年作家的年龄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多,作品也越卖越火。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涌现出的少年作家就有20多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 6岁的窦蔻创作《窦蔻流浪记》,9岁的边金阳创作《时光魔琴》,12岁的蒋方舟写的《正在发育》、《青春前期》等。时下文坛中的这支少年军已经树立起鲜明的创作旗帜,显出特有的创作生机。 探究一下他们成功的背后,给了我在作文教学上新的思路。

一、以读导写,读写结合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边金阳几乎每天都手不离书。边金阳在接受采访时说,主要是看了好多书,然后脑子就发达了,然后就想出来了。蒋方舟与同龄人相比,她看的书、读的报纸、看的电视都要多得多。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百年孤独》等成年人的书了。从他们身上不难看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有利于学生从读学写,提高写作的能力,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以所读文本来训练学生作文,比泛泛讲授写作技巧更加有效。除了课内阅读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也非常重要。课外阅读能够很好地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个人兴趣,为学生作文注入更多的活力。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写“阅读作文”,如摘抄精彩段落,写心得体会,记读书笔记等。这既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又达到练笔的目的。

二、感受生活,发现美好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有人认为中学生作文水平偏低,是他们枯燥单调的生活内容所造成的。其实不然。蒋方舟在《正在发育》和《青春前期》两部作品中,为读者所展现的可喜、可悲或是可讽的种种故事情节,其实大多数都是她在学校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类似的取材于学校生活的作品还有很多。从早几年郁秀的《花季雨季》,韩寒的《三重门》,再到近几年的金今的《再造地狱之门》等。可见中学生的生活虽然没有成年人的社会生活那么丰富多彩,但它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样的绚丽多姿,并非是一潭死水。只要中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好,积累写作素材,就一定能把作文写出彩。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如在教《背影》时,指出这篇课文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是作者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四次背影细致观察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人物,抓住特征,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 久之,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积累了素材,写作也就有话可说,有物可状,有情可表。

三、释放心灵,放飞个性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少年作家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创造力,再加上机智而调皮的语言和幽默的叙事手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别样的阅读感受。蒋方舟的《正在发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找男朋友,是大大地有标准的。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这个我就不解释了)。”这样的宣言真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但是它却洋溢着浓郁的个性色彩,彰显着率真的自我, 比“美丽的谎言”来得更可贵。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只要是真心话,即使不合老师的口味,也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还要鼓励自主写作,减少对作文的统一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创新表达,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作文有了个性和人格,就有了灵性,有了生命。

随之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将不断激发教师对于作文教学的深层次思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让他们用我手写我心,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不断学习,苦心钻研,精心施教,巧于引导,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高社会的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文5

【关键词】 美感;积累;训练

我相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春风轻抚下冒出嫩叶的柳枝,在夏雨滋润中蓬勃生长的小树,嫣红的枫叶,飞舞的雪花,都是令人沉醉的美景。美好的事物不张扬不刻意,然而那样的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光彩和魅力,已足以让人心向往之。

从事语文教学已近十年,在这期间我竭力地想把母语教学变成一种美感教学,竭力地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似乎都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情感,加之反复强调弱化但仍日趋严重的升学压力。语文教学变得枯燥、单一,语文教师也不免迂腐、古板起来。在我看来,汉语本身有着巨大的魅力,它的精炼、优雅、丰盈,世所公认。语言丰富,则人生饱满;语言贫瘠,则人生寡淡;语言性灵,则人生优雅 。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展现出这样一种美,学生自然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倾慕和向往,许多事情就会变得轻而易举,事半功倍了。

为此,这几年在中学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有收获也有失败,与大家一起共勉。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字词积累中展现美

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字词的积累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石,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常常挑一些近义词或者对比汉语和英语近似的词语,让他们感受汉语的表意丰富和准确。如七年级第二课有“凝视”这个词,我就连带地讲了“看”的意思。看、观、望、瞧、瞅、瞟、瞥、瞄、阅、窥、乜斜、了望、俯瞰、仰望、瞻仰等等,还有瞪、白、横(如横了他一眼)等等。另外,观赏、欣赏、侦察、审查、查阅等等,都含有看的意思。说到表示愉快意思的词语就更多了。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眼笑眉飞(形容极度高兴。)、悦目娱心(使眼睛高兴,使心里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乐。)、笑逐颜开(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喜形于色(高兴显现在脸上),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也掌握了几个近义词的意思,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够分清楚了。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文本阅读中感受美

这句词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王国维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字词的积累是为了阅读,教材上的每篇文章都是经典之作,历经时间的洗涤如陈年之酒,愈醇愈香。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汉语的音韵美,另一方面感受内容美。

汉语发音响亮,语调铿锵,讲平仄,分阴阳上去,还有轻声,还有变调,富于变化,具有音乐之美。一般来说,每篇课文都会让学生先自读三遍,再听范读,找出自己和范读的差距,再跟读,再纠正。散文尽量配以优美的乐曲,小说则分角色读出语气。如讲解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课文时,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听读和朗读,并且配上轻音乐,逐渐的文字变成了画面,习惯于读图的学生们也感受到了文字阅读带来的联想的乐趣。在接下来分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时候,多数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通过阅读展现在面前的画面。

就内容而言,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人化自然,是一个森罗万象的世界,美的根源。它有壮美的三峡、秀丽的小石潭、粗犷的安塞腰鼓、精彩的云南歌会。中学生从这里走向自然,走向美的世界。这些美的获得是学生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出发,凭着他人的描述,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和学生一起站在作者的角度,用心灵而不是眼睛去品读去体会,虽说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有限,但是多多引导亦能感受一二。如教授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一课时,在多次诵读这篇由复沓、顶针、互文等修辞构成的民歌体例的诗歌后,学生们纷纷觉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写作的练习中展示美

王国维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中的词句。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到了最后的成功。

语文无论是字词的积累或是阅读的训练,归根到底是要运用所学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写作。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说过:“若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变成审美的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写出的文章没有新意,关键是缺少发现。一是受生活阅历所限。每天在家和学校之间两点一线。二是缺乏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把学生的眼睛从学校的围墙中引向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到更广阔的人生空间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的意识,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大自然是美的宝库,人们可以从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无限的情趣,倾听山泉和小溪的歌唱,领略大海的汹涌澎湃,也可以陶醉在长满鲜花的春山里。它们对人熏陶,是任何一个天才演讲家的千言万语所不能取代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自然,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教师吗?物品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是很难和它竞争的。我们如果能把学生的视野从有限的用文字表达的课本中解放出来,到真实可感的大自然中去感受、体验,用眼睛去寻找美,那样学生空虚的头脑才会充实起来,僵死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文。因此,在学习了几篇景物描写的文章后,我布置了《我爱我美丽的校园》为题目的作文,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的空气,看树叶抽出嫩芽,看鸟儿在草丛间觅食。学生发现了平时他们忽略的美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感恩之心,自然就能写出真情流露的好文章。

鲁迅先生曾经断言“并非人类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只有真心感受到了美,才有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有可能打动读者。在学习了《看云识天气》后,针对第一段的连续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来写各种各样的云,我进行了片断练习“雨”,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雨景,并且描写出来。修辞和形容词的大量使用让作文顿时文采斐然。

所有的这些都只是一种尝试,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也面临很多问题,如设计的环节无法彻底展开,在实际教学中违背了自己设计问题的初衷。我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真正展现汉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兴才. 专家型教师的文化视野——语文话题的微观解析[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郑桂华. 语文有效教学 观念 策略 设计[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