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1
随着广西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选择来到这个山清水秀之地一览山水胜境。可是,我们广西能向外界展示的难道仅仅是山水风光吗?少数民族聚居的广西,更有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值得我们向世人展示。因此,为了宣传广西特色文化,使广西民居得到更多的关注、保护、传承,同时使我们自己对家乡的文化更加了解,并在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研究、实践能力,我们选择了广西传统民居这一主题开展项目研究。
关于该选题,我们反复论证,不断寻找切入点,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广西传统民居对我们来讲还是有点大,走遍广西的代表性传统民居困难颇多,因此最终我们将选题界定在桂北传统民居。
二、项目目标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而桂北是广西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聚居地,包括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受不同时代文化、民族传统、地理因素、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广泛分布在桂北范围内的民居形态各异,各具特色。
桂北民居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在建设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材料、营建技艺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本次活动通过调查梳理桂北各地民居风格的成因以及民居的主要特征,来挖掘传统民居的价值体系;同时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原则与策略,激发人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使传统民居的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最后通过了解桂北民居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寻找适合不同类型民居的保护措施。
三、项目内容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桂北各类传统民居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将选择桂北传统民居类型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重点调研,观测记录其建筑数据,调查研究其历史文化渊源,从而分析记录民居类型显著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建筑形制:对建筑规模、建设选址、院落布局等因素进行观测记录,总结提炼民居类型特征。
建造工艺:调研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建筑选材、建筑工艺等信息,记录传统民居建造技艺。同时观察建筑中的瓦雕、木雕、砖雕等装饰性元素,研究其文化内涵。
历史研究:依托前期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掌握的资料,明确当地民居的历史概况。
地理环境研究:调查所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分析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实地调研后,需要对调研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桂北传统民居的深层次研究,内容包括:
1.成因分析:结合收集到的资料,从风俗文化、气候环境、地理特征等元素分析此类民居的成因。
2.型比较与演变:与其他典型民居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提炼该类民居的显著特征,并通过历史、文化、地理特征的总结归纳,研究追寻此类民居的演变过程。
3.进一步提出传统民居的保护策略与措施,寻找保护、传承、延续传统民居的方式方法。
四、项目研究方法
此次调研以实地观察、人物访谈、建筑测绘、归纳总结为主,以文献查阅为辅。
实地观察:在考察前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整理,选择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桂林九屋江头村、桂林灵川雄村、桂林龙胜金竹壮寨、桂林龙胜黄洛瑶寨、柳州三江程阳八寨,进行观察、拍照、测绘、走访调查等,对传统民居的建造技艺进行调查记录。
建筑测绘:对具有典型价值、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测绘,测量其占地面积、通风采光面积等数据,绘出其建筑平面图。
人物访谈:对当地居民、房屋主人进行访谈,了解更多关于当地民居的信息;同时向专业研究人员请教关于传统民居与民族风俗等的相关问题。
文献调查: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料,收集整理关于走访考察地点的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的相关文献资料。
五、项目实施过程
见下页“项目实施过程”表。
六、项目成果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我们及时记录并整理每个活动阶段的成果,形成了比较丰富的阶段成果,包括:十余次会议语音记录,五个民居考察地点的观察记录表、测量表、平面图、民居特色照片集,五份民居考察报告,若干篇项目学习日记等。
项目的最终成果包括: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五篇研究论文,一本手绘画册。
七、小结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2
关键词:地理教学;考察活动;教学实践
一、地理考察实践活动教学的背景
地理学科以其实践性强的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知识运用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学生观,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甘愿担当配角,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要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者和启发者。
二、“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考察活动
1. 选择尧山的原因
旅游地理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教学中多以教师讲述、展示图片资料、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尧山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地理教学的考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尧山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地处伏牛山东段,在亚热带与暖湿带分界线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尧山的奇峰怪石、红叶、飞瀑、温泉、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及人文景观构成了完整的风景体系,是平顶山人的骄傲。选择此处进行地理考察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显得亲切、真实,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学生在学习探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领略了秀美的自然景色,又得到了历史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了教学目的。
2. 考察活动的主要内容
(1)考察活动目标:①通过考察,了解尧山旅游景区整体的地理环境,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组成和特点;②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尧山旅游业建设与发展的资料,认识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③通过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考察活动过程:
①准备工作。
A.确定活动内容: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考察。
B.进行分组:自愿组合,教师协调不同层次、能力组员搭配。推选组长,确定本组考察研究目标,分配每人的具体工作。
C.活动要求:收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有关报告、历史记录等资料,形成对考察区域的初步印象。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共同完成本组任务,遵守纪律,保证安全。
D.活动成果要求:通过考察活动,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方法和技能,有什么样的感想?以小论文、考察报告、导游词等形式呈现。
②实施过程。
A.确定小组主题:自然景观考察组、人文景观考察组、交通及旅游产业发展考察组。
B.实地考察。
a.自然景观考察组主要内容:了解尧山的自然景观特征。
学生进行观察:植物资源主要树种以松树为主,还有杜鹃和尧山紫荆。动物资源以陆栖脊椎动物为主,如金钱豹、金雕、羚羊等,还有大量水生动物。瀑布、温泉、地质遗迹非常吸引游客。
查资料并思考:尧山地质公园形成原因及过程。
b.人文景观考察组主要内容:获知尧山旅游区的历史素材,找出尧山原名及其更名的原因。
通过查访得知尧山的历史资料:尧山也称大龙山,是尧的裔孙刘累立尧祠纪念先祖的地方,为天下刘姓发源地,又因山上众多石峰酷似人形,后史称之为石人垛、石人山。
通过查找资料得知尧山更名原因:石人山景区作为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的龙头,未来必将飞速发展,成为我省旅游业的支柱。然而,石人山现在的称谓不能反映出其固有的文化底蕴,隔断了历史传承的脉络,丧失了宝贵的人文气息。从品牌角度考虑,尧舜文化应该是世界知名品牌。因此,把石人山的名字恢复为尧山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条件对尧山旅游景区的影响,认识到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
c.交通及旅游产业发展考察组主要内容:考察尧山旅游景区的交通、休闲旅游服务设施。
学生事先设计对游客的访谈内容。
调查结果:多数人认为到达景区的交通非常便利;一部分人认为景区的服务基本完善,安排较为合理;少数人认为服务点较为集中,不利于游客的及时供需。
(3)考察活动总结:
学生在考察活动中整理出实地观察的情况及结果,经过分析写成实践报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最后每位同学以论文、报告等形式写出收获。
三、考察实践活动教学的成效
1. 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地理考察活动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活动需要,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就迫使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从演员变为导演,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发展自己,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学生从书本里、教室中走出来,贴合实际进行考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进行探访、讨论分析、交流总结,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进行学习。首先,学生学习时心理上是愉悦的。其次,学生可以在选题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题目来进行探索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创意,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
时代在发展,教育的改革在不断深化,地理教育也在向前发展,地理学科本身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特征,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地理实践活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使地理学科成为学生们爱学的学科,成为能够很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
参考文献: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3
【关键词】辽西 地域文化 因子 旅游品牌资源
一 辽西地域文化研究现状
关于辽西地域文化研究,国外还没有公开发表的成果,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了一些成果,根据文献检索主要有:魂系“渤海”千古情──医巫闾文化新探(王光等,1997);举世瞩目的辽西化石文化(曹振印,1997);论辽西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傅朝等,1998);辽西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意义(王哲,1999);辽西走廊文化特质探察(邹本涛,2005);走廊文化与辽西旅游规划开发(曲玉镜,2007);关于辽西旅游形象定位的思考(邹本涛,2007);辽宁文化资源整合与文化品牌建设战略(曹萌,2008);辽西五市山海历史文化游整合营销研究(谷玉芬,2008);辽西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刘丹,2008);辽西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研究(刘丹,2009);以文化旅游发展动力助推“突破辽西北”——辽西北文化旅游资源考察报告(吕超,2009);辽西构建“东北亚文化旅游金三角”的资源优势与策略(曹萌,2010);辽西历史走廊品牌形象塑造(曲玉镜,2011)等等,总计不超过15篇(这里所列举的篇目不包括专业性极强的辽西考古学研究成果)。
二 辽西地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主体力量偏弱,社会影响力较小
现有辽西地域文化研究主体主要来自辽宁省内高校及部分科研机构,人数较少,且专门从事此领域研究者则少之又少。依照与辽西地域文化相关联的方式,研究者大至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相关领域如旅游、文化遗产等领域进入到这一领域中来的研究者。其研究重心往往不在辽西地域文化而在其他,因此难免浅尝辄止,甚至有些研究者只把辽西地域文化研究当成“过场戏”,很少在此方面用力,个别研究者往往会省略此环节,直接引用或“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因此,此类研究往往偏而浅,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建树。第二类是十分专业的辽西史前文化研究者。他们关于辽西地域文化的研究侧重于田野考古,对象和角度严整、专一、科学。但是他们对辽西地域文化的阐发,所关涉的往往是辽西地域文化的基底部分而不是现实层面。因此,此类研究往往专而狭,与对现实的辽西地域文化研究相关度不高。第三类是专门从事辽西地域文化的研究者。他们原本理应担纲辽西地域文化研究的重任,但遗憾的是,由于年龄、思维、求学经历、学科背景及所从事的职业(专业)等的影响,其研究通常呈现为兴之所至的随感式的阐发,因此,此类研究往往浅而散,缺乏系统性和应有的理论深度。
显然,上述三类辽西地域文化研究主体在辽西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确很难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2.研究观念滞后,缺乏当代指归
研究观念滞后是目前制约辽西地域文化研究的最大问题。上述三类研究主体所面对的不够理想的研究状况,不在能力,而在观念。
当代国外社会科学界已经把地域研究和文化研究一起归入多学科研究范畴,这表明,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看图说话式的研究方法已经不合时宜。辽西地域文化研究无疑应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以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研究特点,应顺应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因此,上述三类研究主体研究的观念滞后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类研究主体轻视了地域文化研究的原创性,省略了耕作和收获的系统劳作过程,直接捡拾他人果实。这样做不但不能为辽西地域文化研究注入新材料,而且还有可能因基础不牢而贬损自己的研究成果。第二类、第三类研究主体。原本以辽西地域文化研究为主战场,但因缺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交融,加之系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缺失(就地域整体研究而言)而缺乏当代指归。
3.研究成果量少质平,受关注度不够
综上所述,辽西地域文化研究成果量少质平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通过文献检索也发现,现有辽西地域文化研究成果被引用、转载率极低,社会效益不佳。
三 转变辽西地域文化研究现状的对策
要想改变辽西地域文化研究不尽理想的现状,必须在队伍建设、观念更新和机制创新上下工夫。
首先,加强研究主体队伍建设。现有从事辽西地域文化研究者由于各种原因实难担当系统深入检视辽西地域文化的重任。因此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应承担起来。一方面,整合现有研究力量,使之得以取长补短,汇集、凝练现有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应有意识地培养新人,可以大学文史哲类学生和科研院所从事相关专业的新人作为培养目标。通过这两项工作,传承、推助辽西地域文化的研究。
其次,更新研究观念。当今地域文化研究应突破传统的地方民俗民间文化研究的狭小视阈。把它架构到多学科地域研究的整体框架上,研究的宗旨不能仅止于一般性认知地域文化,而是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全方位系统检视,寻找到其中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潜在因素,悉心培植,使之融入当代地方社会生活。
最后,创新激励机制,催生高水平研究成果。造成辽西地域文化研究整体水平不高的主要客观原因还在于缺乏有效积极的激励机制。每年各类科研课题备选题目中,地域文化类选题的数量总要远远低于地方经济类选题,同时资助份额也少。而与之相应,地域文化研究本身难度又偏大,成果发表也难。
建议相关省市主管部门应考虑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在各类科研课题申报、经费资助和成果等方面给予辽西地域文化研究以政策扶持和引导,包括增加选题覆盖面,加大资助份额及额度,提供更多平台等。
四 本课题研究的构思、路径及初步结论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4
关键词:福建三明市、漳州市;重点文物保护;万寿岩遗址;漳浦文庙大成殿;漳州林氏宗祠;考察报告
中图分类号:G2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01—03
福建省三明市与漳州市境内各包含有前六批由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公布日期依次是: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简称“国保”单位6处和14处(见[1],[2]),漳州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见[3]222页)。笔者一行3人,老中青结合,于2012年11月6日至12日对其中的5处和11处进行了实地考察。本文就这次考察所见到的现状,着重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4处“国保”单位作如下报告。
一、 三明市的万寿岩遗址(5批)得到整体保护,令人欢欣
万寿岩遗址位于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前村西北的那座石炭岩孤峰。1999年以前,人们并不知道那里有文物,更不知道那里的文物会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填补了福建省考古学年代上的一段空白。由于石灰石是炼钢需要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辅料,好多年前三明钢铁厂就已购买这座孤峰,作为生产石灰石的基地,成年累月的挖掘,山已掏空过半。1999年,有人发现其中混杂着一些似乎像化石之类的物品,引起当地文物部门的重视,经逐级上报和考古人员的抢救性发掘,初步判断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文化遗址。当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贾兰坡院士等专家学者对万寿岩遗址的出土文物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该遗址是我国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原来福建省只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比这要晚十多万年,贾院士还亲笔题词:“这个遗址很重要,必须保护”。
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同志,于2000年1月1日对省文化厅关于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建议,果断地作出批示,批文中的第一点是:“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现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爆破,保证配合省文化厅做好洞穴遗址的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
2001年万寿岩遗址成为第5批“国保”。在国家、省、市三级政府部门调拨资金,大力支持下,使得该遗址得到了整体保护,并且建成设施完善,馆藏丰富的“万寿岩遗址博物馆”。
经三明学院友人朱同志与遗址博物馆的事先沟通,博物馆吴馆长亲切接待了来自远方近八旬的同宗长者,热情介绍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砍砸器与刮削器等石制品及巨貘与中国犀等动物化石,他还亲自引领我们前往参观通常并不开放的万寿岩遗址的主要洞穴船帆洞,在该洞内有距今约两万年的人工石铺地面,露出来的面积约120平方米,属国内首次发现,世界罕见,大开眼界!各级政府和领导如此重视万寿岩遗址的整体保护,令人欢欣!
二、三明市的博物馆迁出正顺庙(6批),令人鼓舞
正顺庙地处沙溪河畔西岸,三明市列东大桥北侧的鲤园中,坐北朝南,始建于700多年前的南宋绍定6年,即公元1233年,是为祭祀谢佑将军而建。元明期间屡次重建,清代以来也几经修葺,它是三明地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主殿7米开间,宽约21米,进深约25米。1984年三明市设正顺庙文物保管所,负责保护管理,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4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国保”。长期以来,正顺庙作为三明市博物馆供市民参观游览,当我们在博物馆开放时间到达时,大门紧闭,询问门卫,方知博物馆正在搬迁中,现在不开放了,等以后搬到新馆才能开放。又经三明学院小朱入内,向博物馆某负责人说明来意,该负责人当即表示欢迎,并招呼旁边一位工作人员去打开庙门,请我们进去察看,此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主殿已空无一物。该工作人员则称:“博物馆展品已全部迁出,庙宇原貌将逐步恢复”。
三明市文化部门采取“庙”、“馆”分离的措施无疑是对重点文物单位的一种更深层次的保护。国内不少地方,常将古庙宇、古民居作为博物馆或展览馆,实现对它的管理与保护。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有效或暂时的方式,但古庙宇与古民居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古庙宇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它与博物馆或展览馆有本质差异。因之,三明市将博物馆迁出正顺庙的举措十分正确,大有助于实现文化上的和谐,令人鼓舞!
三明市前六批“国保”除顺昌“宝山寺大殿”(6批),此行还去过的其余3处:“泰守尚书第建筑群”(3批),“建宁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 (6批)和永安“安贞堡”(5批)都保护得很好,足见三明市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三、漳浦文庙大成殿(6批)现状令人担忧
漳浦文庙大成殿位于漳州市漳浦县绥安镇文庙内,文庙建于明洪武2年(1369年)。现仅存大成殿,建筑面积约460平方米(见[2]382页)。从网上得知,该文庙在绥安镇的后沟巷。
我们沿后沟巷往返数次,并未发现任何疑似文庙的房屋,迟疑间,一路过老妇称:“汝身后,即孔庙也”。细察刻,见身后侧旁有一对紧闭红门,门内似隐约可见古建筑之屋顶,却无足够的门缝可窥及之,敲门又无人回应。这时看到门右侧前方有一间尚未完工的小平房,很可能与院子相通,它有一扇朝向院外的窗户还没有玻璃,只有一根稍粗的横杆将窗户分成上下两部分,杆离下面窗杠约半米,探头往里看,仍瞧不见院内。遂决定从窗户下半部分钻人一探究竟,自然年青者先行,中老年者再鱼贯而入,果不其然,室内有门通向院中,大成殿尚在,还算完整,与[2] 382页的照片相比无明显变化,殿内是什么都没有了,殿外只有漳浦县人民政府1979年8月12日立的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漳浦文庙”的石碑。离开时,一位女子突然来为我们开启那紧闭的红门,看来还是有人为“国保”看堆的。
漳浦文庙大成殿是2006年批准为“国保”的,6、7年又过去了,现状依然如此,甚至连一块漳州“市保”的碑都不曾立过,这怎么能不令人担忧呢?
四、漳州林氏宗祠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振成巷
漳州林氏宗祠系漳州县林姓氏宗族合建的大宗祠,亦是接待本宗赴考来往生员之所,因供奉林氏始祖比干,又称比干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代建筑,清末曾有修葺。原建长为三进院,规模宏大,现仅存二进院的四方殿(大殿)和东侧的回廊(见[2] 381页),据其他记载可知,前仍高挂多块明清状地、探花(如林士章等)的牌匾。林士章系明嘉靖探花,任南京礼部尚书,万历33年赐三间五楼十二柱式石牌坊一座,石牌匾两面分别刻楷体字“尚书”与“探花”,矗立在宗祠附近。解放前宗祠还曾作为华南小学。
尽管漳州市地图没有标出振成巷,询问一番就找到了,而林氏宗祠则无人知晓。环绕振成巷两侧小巷及与之平行的洋老巷一周,也未见任何与宗祠有关的标志物,只见一座挂有巨锁的顶天铁木栅栏门洞之二层楼房。从栅栏缝隙可看到其内杂乱的院落和移动破旧的古建筑。虽无法攀越,也拍不到建筑物的全貌,但仍可拍到有漳州市人民政府于1988年6月10日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氏宗祠的石碑的清晰照片。此时隔壁一间小店的女店主好奇地出来看着我们这一行人,她说:“我也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所在,主人是谁,似乎有人在养狗。”昔日曾经辉煌过的林氏宗祠竟沦落到这般田地,实在令人忧虑!
然而,漳州市对“国保”并非不重视,其前六批“国保”,除平和“南胜窑址”(6批),华安“南山宫”(6批)和南靖“德远堂”(6批)外,所去过的另外9处:“东山关帝庙”(4批),“漳州石碑坊”(4批),漳州“江东桥”(5批),漳浦“赵家堡—华安堡”(5批),“漳州府文庙大成殿”(5批),“福建土楼”(5批),龙海“林氏义庄”(6批),龙海“天一总局归址”(6批)与漳州“中国工农东路军领导机关旧址”(6批)都保护得不错。存在某些问题,特别是“林氏宗祠”,应该只是个案,它可能具有诸如“产权”之类的复杂背景。相信依靠国家文物保护法等予以因应,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妥善处理和解决的。
根据实地考察,可以判定“林氏宗祠”有关介绍那一段中所提到万历赐给林士章的石碑坊恰好就是位于芗域区香港路双门顶的“国保”;漳州石碑坊(4批)包括的两座石碑坊中主要的一座与另一座之相距28.5米,则是14年后万历赐予另一位官员——石碑坊与其临近修文西路2号的“国保”;漳州府文庙大成殿(5批)共设一个文物管理所并与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均在文庙内且大门朝向马路,十分醒目。这里也可看到由芗域区人民政府和漳州市旅游局监制的“唐宋古城历史街区”的中英文介绍,内容中只指出街区内有“国保”2处(明代石碑坊两座,漳州文庙)。因此,一旦2006年新增的“国保”临时宗祠得以整修开放,必将更加凸显这个历史街区以及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原貌与风采,其社会效益及对旅游业的推动不言自明。
[参考文献]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辑委员会 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至第五批)第Ⅰ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5
关键词:乌克兰; 留学; 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68-001
一提到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美、英等发达国家,然而这些国家高额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无疑让工薪阶层望而却步。因此,近几年来更适合工薪阶层的赴乌克兰留学渐渐在国内留学市场上由冷区变成了热点。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把留学目标锁定乌克兰,很多学生和家长逐渐认识到赴乌克兰留学的优势。到乌克兰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每年都在递增,据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国内赴乌克兰留学人数增长50%以上,2010年较2009年的增长率达到200%。
赴乌克兰留学优势:
一、科教水平一流
乌克兰是原苏联第二大加盟国,是一个教育、科技、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全国70%-8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乌克兰科技实力极为雄厚,其科技力量占了前苏联的四分之一,前苏联的科技力量又占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它还集中了原苏联的军事工业、重工业、造船业和航空航天业,这些在原苏联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世界也卓然领先;乌克兰的实用发明、专利占了前苏联的40%。在苏联解体后,世界上诸多发达国家掀起了到乌克兰引进科技引进人才的浪潮,乌克兰也是我国目前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国家。乌克兰文化渊源,影响深广;它的油画、芭蕾、舞蹈和音乐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俄罗斯文学之父果戈里从乌克兰走向世界,乌克兰也是托尔斯泰名著《复活》的历史舞台;影响中国几代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正是乌克兰人。一个人口只有5000万人的国家,共有高校1037所,与我国大致相当。其中,基辅大学建校于1834年,是欧洲十大名校之一,世界排名前20名,是它培养了世界大诗人普希金。以化学元素周期表闻名于世界的门捷列夫,是工业大学的终身教授。
二、费用低廉
赴乌克兰留学的好处很多,其中低廉的学费生活费让很多学生和家长动心,让更多的学生实现了留学深造的理想。据国内有关单位最新统计,赴下列国家留学每年所需费用分别是:
*美国:至少24万元人民币
*英国:15万-20万元人民币
*澳大利亚:12万-15万元人民币
*日本:10万元人民币左右
*新西兰:10万-12万元人民币
而在乌克兰预科学费一年大约人民币12000元左右(一些中乌合作办学项目可在国内修语言,免预科),专业一年人民币16000元左右(根据学校和专业不同而异),一年的食宿费人民币6000元左右。接受世界同等一流教育,年总费用仅为欧美等国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相当于就读于中国大学的费用。进入大学后,享受本国大学生所有免费和优惠待遇,宿舍条件一流,设备完善,全天供应热水,免费使用天然气、电和供暖服务。有浴室、厨房。学校有食堂,可在校就餐。
三、就业前景好
通过民主改革,乌克兰欧洲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政治民主,社会稳定,经贸繁荣,发展强劲。中乌科技、文化、经贸、军工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正大规模深入地发展,无论在国外还是我国,都为赴乌留学的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仅2010年一年中,中俄首脑就有6次会晤,总理级定期互访达到15次,2011年更有主席出访乌克兰,在两国关系空前友好的大背景下,中石油、中国银行、中建、中信、华为、中兴等大企业迅速入驻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四、无需语言基础
到乌克兰留学不需要语言基础。乌克兰的院校授课以俄语为主,第一年预科主要是学习俄语。年龄在17岁以上,35岁以下的高中、职业高中、中专或大学在校生可以直接申请进入乌克兰大学预科进行学习。乌克兰许多学校设有专门的预科系,全力以赴地帮助学生在一年内通过语言关,然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任何一所乌克兰大学就读,预科是进入乌克兰大学的预备阶段。
五、赴欧美留学的捷径
对于想到欧美留学而又难以办到签证的学生来说,从乌克兰中转是一条省钱省力的捷径。乌克兰很多专业的毕业生在欧美很受欢迎,每年都有中国留学生从乌克兰去欧美学习和工作。学生可先在乌克兰用较低廉的费用读世界名校,打造良好的基础和适应欧美生活的能力,待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后再转道欧美进一步深造和学习,既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又能节约大量的出国留学费用。
六、环境优美、安静
乌克兰许多城市是世界上著名的绿色城市,无论在市区还是郊外,举目皆绿。乌克兰有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基辅,有950年历史的索菲亚大教堂;著名的第聂伯河纵贯全国,昔日的彼得大帝行宫依然充满浪漫情调,气势极为宏大的卫国战争博物馆也无与伦比;敖德萨是乌克兰“南部的珍珠”,位于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则因二战时的三巨头会议而天下闻名;在克里米亚,还有欧洲人传统的疗养胜地,有世界著名的尼基塔植物园。
综上所述,乌克兰留学的的确确存在着很大的优势:教学质量高、学费生活费低廉、学习环境优美、就业前景广阔等。赴乌克兰留学是工薪阶层出国留学的一个明智而实在的选择。
本论文为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XHX No 12170034
参考文献:
[1]朱疆.中国与乌克兰经贸关系前景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05第2期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6
关键词:三生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要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推动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格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放在首要地位,这就与“三生教育”的内涵完全符合。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中处处贯穿着“三生教育”。
一、生命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用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来扩展生命教育
历史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生命教育更是历史厚重扉页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历史教学用鲜活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推动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理解生命的价值,以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中,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列强入侵的危害,得出列强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漠视生命,从而使学生在反思历史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会被,使之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关爱生命。在《伟大的》一课中通过幻灯片展现日本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两个日本军官的杀人比赛、万人坑、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对生命的轻视以及生命的脆弱,从而让学生对生命更加敬畏,更加珍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中,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的惨烈让学生感受到庞大的战争机器慢慢地、凶残地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完整的家庭。通过播放《西线无战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二)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来进行生命教育
在《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课中,让学生反思殖民扩张与殖民主义的罪恶,引发对生命的敬畏,是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在此我通过播放《大国崛起》里的一段解说词让同学们对殖民扩张加深理解,并展示殖民主义者遗留在岛上的大炮、岛上的黑人奴隶雕塑、岛上关押黑人奴隶的堡垒底层、由非洲开往美洲的贩奴船中的黑人奴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警示世人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戈雷岛等照片,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的教学设计达到对生命的直观感悟。历史教学方法是多元化的,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黑奴的非人待遇,我以学生现有知识结合现实去追溯历史,通过提问学生“你对巴西的了解有哪些?”“除了足球外,你知道巴西的国舞吗?”以此引发学生兴趣,讲述桑巴舞的来历。桑巴舞起源于非洲,随着贩卖黑奴活动的兴起开始向外传播。据说奴隶贩子在把黑奴塞进船舱运往新大陆的时候,担心路途遥远,奴隶们在船舱中一窝几十天,到岸时腿脚不灵便,卖不上好价钱,就把拥挤在船舱中的黑奴驱赶到甲板上,以敲打酒桶和铁锅为伴奏,让他们跳森巴(桑巴的前身)活动筋骨,无意中就把舞蹈带到了拉丁美洲,成为黑奴苦中作乐的活动。后来逐渐传播到社会其他阶层,风靡全国,成为“国舞”。通过图片、故事等的讲解,再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他们真正懂得平等、人权、生命的可贵。
二、生存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挖掘高中历史教学资源进行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生存技能、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高中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资源,通过历史教学,可以以史为鉴、以古通今,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进取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中,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中国古代人民以辛勤的劳动、卓越的智慧改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发明了耧车、翻车、筒车等生产工具,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创造出的辉煌成就,从而启迪学生面对逆境,要学会生存,要努力创造生存的有利条件。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中学习“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通过学习四大发明的发明传播,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的辉煌气势,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热情。在必修三《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这一专题的学习中,通过学习拜伦的《唐璜》感受到为了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努力,折服于拜伦勇敢投身于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学习高尔基的《海燕》,震撼于那份“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魄力;学习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使我们明白忧郁的日子终将过去,怀着美好去迎接明天!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带领学生去领略生存的价值、奋斗的乐趣。在学习历朝历代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时,注重让他们历史事迹和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高尚情操的教育,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去理解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历史处处是箴言,学习历史让我们从他们的人生故事里学会生存,学会积极进取、学会永不言弃的努力。
(二)用历史教育功能进行生存教育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学历史、读历史不是为了沉湎于过去,而是要构筑历史通往现实,面向未来的渠道。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时可以深刻感受到革命的艰巨性曲折性,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能。在学习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中,面对全球化要把握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针对疾病传播、泛滥等学会预防,掌握生存技能。在与人相处中,可以汲取历史智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从先秦到明清,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恢宏的优秀文化。“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怀,“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意识和爱国思想.......对当前和今后治世为人处事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生活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用历史文化来丰富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体悟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历史是人创造的,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高中历史课本中,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诗、词、赋等文学手法,无一不展现着前人的美好生活观。电灯、电话、电视等科技发明,每一项都是人类对生活执着追求的体现,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信念,怎会有人类美好的今天和未来?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他们个性张扬,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哥白尼、布鲁诺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他们的学说或成就,表现出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必修三《打破隔离的坚冰》这一课里,通过讲述海明威传奇的一生,热爱各种运动、参加两次世界大战、身体多次遭到重创依然不向命运低头,诚如他的作品《老人与海》里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震撼,给我们的生活传递正能量,使人的心灵、品格、情操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二)探索历史教学策略来开展生活教育
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历史内容与生活帮助学生学史以鉴今,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策略,通过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生活教育,如组织学生考察历史遗迹,参观历史博物馆,搜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的材料,撰写考察报告等,让学生以多种方式了解历史,学以致用,启迪生活。另外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开展读书活动、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讲演比赛等,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精神生活,使其能够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健康活泼地发展。在学习必修二《经济全球化》一课中讲述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人类对自然环境无休止的掠夺,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气候的恶化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讲授“可持续发展”这一知识点时,我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课堂讲演比赛,把班上分成8个小组,让他们就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讲演比赛,最后评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演说家。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新课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精神,而且使知识点得到更深更宽的拓展,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明白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人人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学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中,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关于台湾的材料,在教学中分三部分学习,昨天的台湾、今天的台湾、明天的台湾,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小表演,演绎了台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激励他们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必须要努力学习,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不断探索改进历史教学策略,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总之,“三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来实现对学生的历史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培养他们对人类自身、人类的历史、人类的现在与未来、以及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关心和感悟。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从而树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友好的品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参考文献:
[1]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2]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