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实践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科实践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科实践论文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1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高校语文公共课的开展有利于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拓展以及学习方式的更新,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语文公共课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把握时机,强化对高校语文公共课程建设的完善力度,使其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的要求。

 

一、完善高校语文公共课建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高校的语文教学都保持着教师面对众多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对课程当中的问题进行原因、过程与结果的分层讲解-利用师生间的谈话或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实现学生的参与-运用课堂小结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巩固这样一个传统的流程,在高校语文的公共课教学当中,教师始终担任着灌输者与指挥者的角色,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依样画葫芦的状态之中,使得学生难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的理解与吸收,也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合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构建学生的整体语文知识框架,但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现象,被动式的接受也使整个课堂乏味无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被激发,对其创新能力、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现状下,高校语文的公共建设课急需进行完善。

 

二、完善高校语文公共课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语文公共课的地位

 

对于我国当下的高校来说,必须在国家相应法律制度的支持下,切实提高高校语文公共课的地位,将其列入到必修课程当中,通过学校对课程的严格要求与管理来实现语文公共课程的规范化,保证课程的稳定、课时的合理。把语文公共课列入必修课时首先需要认识到课程在完成大学使命、弘扬高校精神当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的主要目标是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引领文化、知识创新,而语文公共课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语言基础,同时贯穿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公共课的重要价值与功能,保证其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适应当下的市场要求。

 

(二)明确语文公共课的目标

 

作为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目标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导向,它对课程内容、资源、结构、模式以及教学的方法、手段等各方面都起到了指导与制约的作用,在确立高校语文公共课的课程目标时,必须保证在体现方向的同时明确相关的要求。在对大学、语文、素质教学课程相关属性进行分析后,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否能够反映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否适应大学生的年龄、社会经验、心理需求,是否能表现语文的特点、反映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多样,是否对语言学、文艺学等学科进行了合理的吸收,是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等等,确立起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在语文公共课程内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下,让学生受到课程知识的熏陶、体验语文的博大精深、明白文化的多样性,培养起学生的爱国精神与良好品德。在唤起学生对文学的激情的同时使其领悟到语文作品当中所传达的生命感悟、人生信念等深层含义,并在课程的写作与口语表达环节中对学生的独特见解给予尊重,以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提升。通过语文公共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以及维护、运用母语的自觉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起对语文知识的感觉力、理解力以及整合能力,在口语表达中养成态度文明、乐观自信、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三)加强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素质的高低对课程质量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对课程进行完善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个人素养也在随之提高。在国家对高等学校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语文公共课程面临着学生多、任务重、工作量大的现象,因此,加大对高校语文公共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必须立足于高等教育全局的考虑下,用理性、积极的态度对语文课程地位和语文教师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政策进行合理的完善,通过保障机制的建立来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稳定语文专职教师队伍的地位,并制定出长期的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方案,借助课程支持、职称评定、福利报酬等方面的保障来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校语文公共课的建设工作当中。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对高校语文课程建设进行完善时,必须提高课程在校内的地位,同时认识到课程目标确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课程教材的合理选用、教学模式的改革、对课程教学的有效管理以及教学环境的创设等方面也需要做出认真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逐步完善高校语文公共课的建设,从而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更好的培养,实现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2

从20世纪末开始,人防工程建设日渐规范化,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更多的体现出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我国当前已经建设出了很多质量好,面积大,效益高同时种类也很丰富的人防工程,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对人防工程的实际建设状况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对人防工程建设的认识还是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只是将人防工程简单的当做是防空洞,而如果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这种看法具有十分强的片面性,而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人们已经逐渐转变了这种老旧的思想,新型的人防工程在建设初期就已经做好了可行性研究,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的满足了战时防空的需要,同时又和当前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结合在了一起,所以其功能性更强。此外,在人防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去执行,在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树立质量意识。在工程投入使用之后,一定要具备非常强的综合效益。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的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防空工程已经朝着民防工程的方向在转变。

2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途径

2.1综合整体规划

要想做好人防工程建设工作,就一定要从工程建设的根本入手,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和目标,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制定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人防规范,此外在执行的过程中还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政策方针,在建设中必须要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保持和谐共存的关系,设立的目标一定要具备较强的合理性,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处理好这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关系,从而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人防工程必须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地上和地下统一安排,遵循统筹安排、合理利用的原则。要切实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融合工作,逐步建立与规划、住建、国土等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齐抓共管,保证开发过程规范有序进行。

2.2不断拓展人防工程建设领域

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是世界各国民防建设的普遍做法,既有利于城市平时发展经济、完善功能,避免各类建设的相互干扰和反复拆迁、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又可增强城市平时防灾、战时防空的能力。切实承担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兼顾人民防空要求的管理及监督检查职责,会同城市规划等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开发利用及项目审批工作,进一步拓展人防工程建设领域,满足现代城市安全防护要求。不断拓展人防工程建设新领域,把人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要求落到实处。

2.3把好设计审查关

城市人防规划和城镇人防规划,是指导城市和城镇人防建设、地下空间战时开发利用的法规性文件,应严格执行,不能有随意性。坚持“以建为主”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好“建”与“收”的关系。应当做到“以建为主,应建尽建,以收促建,应收足收”,把“建”放在首要位置,有效增加城市、城镇人防工程的防护面积。严格对人防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查。在初步设计文件审查阶段主要解决出入口布置、进排风口部布置、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划分、结构形式布置等问题。在审查时既考虑战术要求,把握技术可行性,切实保障人防工程的防护标准,也要注意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人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4提高人防队伍素质

人防部门自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对工程规划、设计、材料、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培训环节的投入,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一些高素质的科技、管理和技术人才,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支强大的队伍,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获得非常强大的技术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有做好相关工作的能力,同时人防工程建设的质量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证,从而也为我国人防工程建设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5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当前,可持续发展在国际范围内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发展思潮,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不断的提高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协调好以下三种关系。首先是立足眼前,目光长远。不能只看眼前的发展,而不顾长期的发展。其次是要协调好质量和效率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发展的质量,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谋求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视对质量的监督和控制。最后就是要协调好自我创收和多渠道资金筹集之间的关系。

2.6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工科 课堂文化 道德理性 技术理性

一、高职工科课堂文化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高职教育已从外延式发展逐步转入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教育内涵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而改进课堂教学,就要从根源上改善课堂文化,因为课堂文化是课堂的“土壤”和“元气”,这是教学与育人并重的教育目标决定的。通过对高职工科课堂文化的研究,我们发现主要问题是学习环境和教学管理制度的相对先进与学生被动学习与缺乏自律的学习内驱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再研究下去,就是高职工科课堂文化缺少理性精神,不少学者都赞同“技术理性需要大力提升”这样的观点。

二、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思考

理性技术、技术理性、工具理性这些名词都来自西方,技术理性精神意味着人对自我和世界秩序性和规律性的坚信与探究精神,它可以是人们在功利性的目的之外认识事物的精神动力。然而技术理性一但掺进了功利色彩,它就自然而然地只重逻辑而背离人文道德。所以“人与机器的关系其实是一个人文问题,也就是一个道德问题,并非是技术的问题,技术理性就是逻辑理性或者一种注重功利而不顾道德的理性,所以当技术理性背离了人文理性的‘最高律令’——道德之后,机器就变成一种冷冰冰的无任何情感的东西。科技本来是要提高效率造福人类的,但当一种功利性超过道德感的时候,技术就没有道德可言了,它会追求有利于自己的东西,而不顾及是否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技术理性过度扩张是导致西方国家后现代危机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要发展科学技术,为避免出现西方的后现代危机,就必须找到遏制技术理性过度膨胀的有效工具。具体到课堂文化来说,课堂文化的主导因素是课堂的价值观,课堂文化的转化或者说良性发展也就在于课堂价值观的转化。从整体上我们不能借鉴已经出现危机的西方文化,以我国传统文化为本,促进传统文化的课堂化就成为我们改革课堂文化的不二选择。

三、传统文化对技术理性发展的借鉴意义

1.传统文化可以为技术理性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理性精神发展的精神动力来自于对世界秩序性和规律性的信仰,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是对自己还没有达到的原理和境界的一种坚信。由于受教育者没有明确的远大志向,就缺乏发展自身和探索世界的内在动力。传统文化中,求学的目标是志在圣贤,《大学》中更是告诉我们思维的程序步骤: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现在需要恢复对传统文化的信心,重建我们的道德信仰。深究一步说,技术理性就是人的理性思考研究的习惯,理性思考的习惯养成来源于思考的兴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人性中逻辑能力的开发。传统文化提倡从人一生下来就培养他的道德能力,要“吾日三省吾身”,一直到老道德理性都要不断提高。理性也可以说是对秩序性和规律性的信仰,道德理性和技术理性是相通的。道德修养高的人精神能量自然充足,只要有需要有机会接触到技术问题和技术知识,就比较容易研究、掌握和使用,或者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百善孝为先,“孝”是大理性。在家能孝顺父母,长大之后就能孝忠社会和人民。回顾历史,我们很容易看到有孝心的人精神充实,能够有所作为,而不孝的人往往内心颓废,白白埋没了或滥用了聪明才智。

2.传统文化可以规范技术理性

西方后现代危机的根源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导致的技术理性的无限制的盲目扩张,我们现阶段虽然需要发展技术理性,但一定要有预防后现代危机的保证措施,从这方面来讲,我们也必须依靠传统文化。“内圣外王”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也就是一个人在内要有很高的修养,在外可以做现实中的事业,成为他人效仿的楷模。内圣是本,外王是末,要重本而轻末,崇本而息末,厚本而薄末。只要培养了本,末只要有机会就能得到发展。做好现实中的事业需要有技术理性,而技术理性是末,道德理性是本,要优先重视道德理性的发展,而后再发展技术理性,这个次序不能颠倒,技术理性始终要服从道德理性,不能本末倒置。要做到不让技术理性来主导人的精神世界,还在于对道德理性的信仰,这也离不开用传统文化来“化”人。

技术理性的过度扩张之所以会导致社会危机的哲学根源是对世界的主客二分法,一开始就错误地把人和外界对立起来,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则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一个整体,人与天合是合乎规律的,人与天分是违背规律的。西方科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宇宙是一个整体,所有生物彼此相互依赖,交流互动。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依据这一思想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三、构建合乎理性的高职工科课堂文化

合乎理性的课堂文化,就是人的合理的本能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然体现,是中西优秀文化的集中,即道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和谐统一。构建合乎理性的高职工科课堂文化,也就是使高职工科课堂文化要凸显道德理性和技术理性,并且以道德理性来统驭技术理性。

教师是课堂文化的缔造者,课堂教学要求预设,所以教师不仅要预设课程,也要预设课堂文化,并且把教学要求的知识技能融化在理性的文化之中。要做到这些,教师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理性素养,把自己沉浸在合乎道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文化气氛中,充分开显自己的道德理性和技术理性,先把自己化成一个合乎理性的人。自己转化的越充分,就越有能力转化学生,就象一块磁铁把其它的磁性材料磁化成磁铁一样。所以假如一个老师希望改变自己的课堂,能有合乎理性的校园文化推动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不必等待客观条件的改变,安下心来转化自己就好。所谓修身而后齐家,课堂就是一个暂时的家,是为师生开显理性聚到一块儿的家。当然合乎理性是说合乎人性,即人的合理的共同本质规律,并不排斥个性。每个人因自己的资质和经验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一定会多种多样,或者可能丰富多彩。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厚本而轻末,重视合乎理性的共同价值观,不用特别强调课堂文化中的个性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舒扬.当代文化的生成机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10

[2]郑航.和谐社会的“好生活”与“道德理性的生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4(2)

[3]刘利.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困境及出路——对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现状的思考[J].继续教育与研究,2012(9)

[4]林夕宝.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8(29)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4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生物工程;科研课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40-03

一、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2]。对学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学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检验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

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3]。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3,4]。目前,高等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是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6]。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师生比例偏低,指导老师无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高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选题盲目,课题研究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有的还脱离生产实际;(3)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差,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论文写作格式与文献引用缺乏规范;(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表现是良莠不齐的,但最终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却并无二致且本科毕业率几乎一直都是100%,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讨论的热点之一。

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依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本文以ε-聚赖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产业化实施项目为例,就相关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二、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形成合理的科研团队。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导师制。然而,导师制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高度个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7]。这种形式的制度是依靠学生对教师的低比率,它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师比持续升高,办学资源日益紧张,高成本原始形态的导师制已难以为继,它对师生比例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导师的教学负担。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选题后就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与研究生统一学习和交流,建立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3)构成的梯度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导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对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分解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独立且相关联的子课题。然后,本科生自主选择一个具体子课题进行研究。团队中研究生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技能、实验设备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以科研课题为基础,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一方面减轻导师的工作量,使导师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以往导师对指导内容不明确,对“如何导”、“导什么”等缺乏清晰的认识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本科生与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进行高度个人的接触和交流,有效地缩短了本科生的适应期,极大地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显著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若选题过于陈旧或是假题目,研究内容与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则论文的价值低或意义不大。学生仅为了学分和毕业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做到真题真做,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其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导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们参与到本专业某领域前沿的相关研究,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比如,针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高效提取关键技术与集成化研究”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尝试各种先进分离提取方法,发现和比较这些提取方法之间的优劣性和互补性,最终提出一种可行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此外,由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有两种形式,即试验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为了能够兼顾学生的特长以及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分流,充分发挥其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保持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利用,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在ε-聚赖氨酸分离提取新工艺开发的课题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感兴趣和认可的分离提取方法,在对该方法进行充分实验和评估后,将其整合到原有分离提取技术路线中,并考察该提取方法的加入对最终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如果试验结果是积极的,则尝试让学生对新技术路线进行工厂工程设计,为实现新工艺或新技术规模化和工业化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3.开设学术报告会议。科研成果汇报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成绩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然而,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本科教学中没有开设关于科研成果汇报、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在总结科研成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论文有明显的拼凑,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抄袭;(2)缺乏专业化和学术化语言描述实验方法和结果,措辞不严谨、论文层次不分明,图表说明不合理;(3)论文格式不规范,特别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图表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实践中,导师要求本科生也参与到课题组的各种科研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月底课题组汇报、中期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各种学术报告会议。在读书报告会中,要求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1~2篇与课题研究相关且是近期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PPT的形式解释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对自身课题的启发,并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和导师一起讨论分析。在课题月底工作汇报、学期汇报的会议上,要求学生以PPT形式对一个月或一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依据实验结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此外,课题组不定期组织专题报告,由导师或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选题有“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生物工程学科常用科研软件的使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些学术报告会议,使得本科生在文献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从选题、实施到论文定稿,历经约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可以使学生产生公平感和信任感,对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中分为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由于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与导师(指导教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指导教师评审成绩往往占总成绩的60%以上。课题组在严格执行校教务处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价的方法[8],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和客观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见表1,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表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剖析了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通过形成科研团队、选择合适题目、开设学术报告和构建合理评价指标四个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均反馈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然而,在教学改革和探索的过程,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难度选择,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等,这些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士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若干误区的审视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3]曹飞,范伟平,韦萍.强化工程实践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4]刘桂萍.依托化工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5]李常健,黄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

[6]余旭亚,李涛,纳海莺.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和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3).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5

[关键词]理论力学;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99-0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于油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逐步开启海外油气合作道路,稳步实施 “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海外油气田开展合作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缓解了国内石油紧缺的问题,然而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困难便是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规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石油石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围绕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迫切需求,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石油石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石油石化企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支持。[1-4]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我校石油工程学院自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为2013级及往后各级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开设了一系列采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几位作者作为课程主讲教师承担了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工作。经过2013~2014、2014~2015两学年的教学与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形成初步的体会与经验,对于全英文教学存在问题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针对前期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会、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类似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意义与可行性

理论力学属于经典力学范畴,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理论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基本知识直接解决工程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后继的材料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是石油工程专业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展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讲授,对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具有显著的必要性。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通过全英文方式的讲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力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习惯英语思维方式,形成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开设全英文课程体系前,为适应我国石油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我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石油石化专业人才,我校石油工程学院已经开展了一批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具体来说,石油工程学院的工程力学(包含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双语课程在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讲授,积累了大量的课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文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师资力量方面,近年来我校石油工程学院通过引进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和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与现有教师赴国外高校交流访学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具体到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学院为该课程配备了由两位具有美国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一位具有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经历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且都具有力学学科相关背景,一方面对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有较好的把握,另外一方面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充分保障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是学校在每年入学之初从新入学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出的拔尖学生,数理基础较好,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同期入学学生的平均水平,适合于开展全英文教学。因此从前期双语课程教学积累、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学生素质方面,都具备开展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二、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的优选与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

教材选用: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5],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集中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好的教材既要全面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又应当合理安排章节体系和知识点的前后衔接。考虑到目前我校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尚处于课程建设的初期阶段,尚不具备直接自编教材的条件,在透彻研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选定了Dietmar Gross等人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I : Statics[6]与Engineering Mechanics III : Dynamics。[7]该教材内容涵盖了国内理论力学所包含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内容,具有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简明却不失严谨的特点,同时该书的英语行文平实易懂,相当于类似石油工程的工科专业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的理论力学课程。同时,作为对上述教材的有益补充,我们还指定了J. L. Meriam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 Dynamics [8,9] 作为教学参考书。

教学内容:考虑到全英文授课所需时间可能比中文授课费时,需要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和优化,合理安排课堂精讲、概述和课外自学等内容。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经典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内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引论、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重心、质心与形心计算、结构支座反力计算、桁架结构内力计算、干摩擦、功、能量与虚功原理、质点动力学、刚体动力学。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同时考虑到在后续材料力学、岩石力学一些课程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重点强调静力学部分。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际化办学背景下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的来说,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一套全英文教学基本文件,初步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英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馈良好。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比不同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并对课程教学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来斌.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培养国际化石油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2] 张来斌.面向中国石油工业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J]. 大学(学术版),2012(8).

[3] 张来斌.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J]. 世界教育信息,2013(5).

[4] 蒋庆哲.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扎实推进石大国际化战略的实施[J].世界教育信息,2013(5).

[5] 麦莉,孟广伟.理论力学双语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6]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J. Bonet. Engineering Mechanics 1 : Stat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7]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S. Govindjee. Engineering Mechanics 3: Dynam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6

一、课程设计体系的情况

现阶段的交通规划设计以及管理工程的课程设计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有关的体系不合理,实践背景不符合要求,或者是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就会很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当然也需要加大对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体系的改善力度。

(一)课时比较少,实践时间不够,课程安排存在问题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课程设计的研究时间比较短,有关的安排和设计进行了比较多的变化。最开始主要是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设计有关的课程,现阶段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很难再进行设计有关的课程,之后直接就变成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进行设计,不过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习的时候不具备充分的实践能力,由于这个时候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并且有关的工作比较复杂,进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计不具备系统性

现阶段交通规划的课程设计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四阶段模型以及宏观模型,交通设计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为了设计部分路段,当然也是为了设计交叉口这样的情况,交通管理和对课程设计的把控主要是为了匹配有关的交通设计和信号,跟客运有关的交通系统的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没有充分对城市的宏观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因此要及时改善现有的教学情况。

(三)课程设计和产学研究联系不够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的案例大多数根据有关的教师情况来开展,每个案例之间没有充分的联系,当然和有关的产学研究的联系并不密切,对于有关的交通工程的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完善现阶段的教学案例,进而完成课程设计的目标。

(四)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工作没有一个专业的教学队伍来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在设计的时候给每个课程增加一个青年教师,现阶段的师资不足,还有就是有关的青年教师不具备充足的实践能力,所以设计的时候就会增加工作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教改的目的以及思路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主要就是为了分析有关的交通规律和交通系统里面的人、车、路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目,比较重视综合使用的工程技术。所以,课程设计体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再有就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以及更加条理,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跟上课程的进度。

(一)对于课程设计体系的整理和完善

根据有关的设计工作,来开展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而确保这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更加全面,再有就是通过有关的工程设计来整合所有课程的设计工作,进而将其整理成一个总体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工作,这样也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完整的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以及课程设计方案。

(二)工程实践教育

对课程设计体系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实践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课程设计里面的工程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明确教学实践的需求,明确教学案例和工程实践的关系,明确教学团队的实践背景。

(三)更加开放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