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1
“教后记”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写“教后记”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的依据。“教后记”有助于教师积累资料,促使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教后记”中积累的教学火花、典型教例、教学一得,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教后记”能促使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从而提高备课水平。它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经常写“教后记”,是教师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教后记”是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块,我就在这快小天地里进行了反思教学的实践。近年的实践告诉我:写好教后记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教后记”的内容很多,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记成功做法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的思维的提问等。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如讲《皇帝的新装》时,在总结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说的:《皇帝的新装》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两百多年后,人们还能从中找到自己或社会的影子,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超越时空,就在于它揭示的不只是当时的社会,而是对人性弱点的揭示。我想当这些虚伪自私等人性的弱点在社会上繁衍之时,我们是多么渴望有更多的小男孩勇敢地站出来说真话,希望大家都做这类人。这样的结尾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记失败之处
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如在讲《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我认为本课的词语较简单,没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也没强调一下。课后,大家在评课时都指出了这一点。从这以后,我就吸取了这次的教训――词语教学是不可丢的。
3.记学生问题
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段时间内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如“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有点学生对此分不清,我就用具体的句子一遍遍地练习,平时学习课文时,也针对性地加以练习,时间长了,同学们就明白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这些是修辞手法,“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这是表达方式。
4.记教案的修正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得当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若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为今后的教学丰富材料养分。
5.记学习心得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2
关键词: 新课改 导学案 先教后学 目标确立 成果展示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推行将近一年时间,从2013年到宁海西店中学学习,到尝试落实,进而自觉深化,导学案的使用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师口头布置的预习内容缺乏条理性,无疑会影响预习效果,同时教师不能检查学习效果。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先学”中,学习任务的布置就起关键作用。现我就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实际问题与各位教育同行商榷和交流,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制作高效的导学案。
一、导学案的制定:明确目标,指明方向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制作导学案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既钻深吃透教材,又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导学案目标与教案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导学案的目标具体明确,让学生有的放矢,收效颇大,从字到词到句,以及欣赏、理解等都能达到目标。
二、导学案的学前准备:利用工具,扫清障碍
学前准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读音,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师介绍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这篇课文的背景资料。字词的理解与掌握,既能让学生积累词汇,又能为学生顺利阅读课文扫清障碍。介绍文学常识及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明确知识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当然,安排资料的形式可以有所不同。如《皇帝的新装》,学生在小学就阅读过安徒生的很多作品,可以填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郭沫若诗两首》,学生对郭沫若比较陌生,在文学常识方面,教师可全面介绍查阅的工具,让学生主动了解。
三、导学案的编排顺序: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明确学习过程,即告诉学生如何学习这篇课文。既要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又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
在课文理解难易程度的安排上要先易后难,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的题目放在前面,难点问题放在后面,这样学生才不会一开始就失去信心,才能够走一步再走一步地做学习单。如果一开始就遇到拦路虎,很多学生就没自信再做下去了,导学案就失去了意义。
导学案的难度梯度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吃好带头的,吃饱后来的,留足找不到吃的。
四、导学案外疑问区域:生生合作,师生共研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有一些见解和看法,或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老师又不能帮助解答,所以在导学案上要留下学习疑问区让老师了解学生现存的问题,以解答或借鉴。
生生合作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环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对于导学案外的问题,老师可以启发学习方法或提供相关知识。如《金色花》学习单的制作中,我把“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作为最后一个问题,在问题后面,我附上结合课文对金色花的注释,供同学间讨论完成。如在制作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学习单中,在问到“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后,我附上想象和联想的定义,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想象和联想,并能运用,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五、导学案中的资料拓展:立足课本,放眼社会
学习拓展资料是学生学了课文以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训练。资料应根据课文主题、作者、文体等相关内容或知识点来选。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金色花》一文的学习单中,根据课文歌颂母爱的主题,我选了《母爱是绿色的》这篇语段阅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母爱。
对于文言文、诗歌、优美的散文,除了导学案上注明学生至少读几遍,语文教学要注重对课文的朗读外,尤其对课外文言文与诗歌的阅读欣赏更要提出目标。七年级学生很少接触过文言文,刚开始学的几篇文言文可以在导学案上划好朗读节奏符号,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帮助其利用注解等工具书自学。当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课型设计不同的学习单。
以上是我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思考,要想让导学案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要不断地思考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郑金渊.教育通论.
[2]钱在森.教育经验总结的原理和方法.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3
一、做好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方法
1.提高自身的素养
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可能将这门课程学好,作为老师,从接手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一手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适时的示范与展示,学生就会从心底里佩服你、效仿你,在效仿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同时老师也应该注重自身资源的沉淀,琴棋书画虽不用特别精通,但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你展示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也会更广。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教学,用心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绝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歧视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老师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问题等,指导他们总结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老师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课程,老师就得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引导、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二、组织活动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常用的形式有:
(1)表演,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在课堂上让他们各小组分工改变课文内容,让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由学生来分角色表演,不仅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而且巩固了课文内容,加强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用角色演绎的文章体裁比较多,可以是戏剧,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如《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胡屠户两次给女婿贺喜的神态动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
(2)辩论,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们在辩论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还可能让老师发现一些新的答案,新的理解。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可组织一场辩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辩论题如下: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角色换位,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比如对于课文中生字的正音,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来完成。有些自读课也可以让学生试讲,不过应选择一些行文浅显,结构清晰的自读课文。试讲前,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学生也可以自己搜集,由试讲者自己备好课,写出详细的教案,老师再检查,指导修正不足之处,然后由学生进行讲课。讲完后,组织全班学生互动,从讲课内容和讲课技巧两方面进行做出评价。经过“备课—讲课—评议”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4
关键词:课本剧 综合能力 兴趣 创造力
有位教育家说过,致力于某项创造性活动中的人,他们的心会变得敏感,目光变得敏锐,所有的一切都将赋予创造的意义.听到这句话,我会自然而然地将它与我们现阶段中学语文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作为一位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很需要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课本剧综合音乐、文学、表演、等综合学科的特点。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以它为一个教学的手段,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我们现行试用的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站在讲台上已有数个春秋了,虽然没有太多工作经验可言,但多少已形成一些自己的固定模式了,如果在教学手段方面不开拓创新,只是对照传统的教案授课,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很容易使课堂死板和枯燥,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本剧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思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让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努力将课本剧纳入教学的环节当中,让学生自编自演,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于课本的理解更加透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得到了身心的愉悦。
我所在学校的特点是城乡接合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周围环境和粤语方言的影响,学生语言表达比较差,不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上台锻炼的机会少,所以,我很希望在课堂上能给学生有语言锻炼的机会,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研究的目的
通过课本剧在课堂上的应用,提高初中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也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身心愉悦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
三、研究过程
我们现在的初一级用的是新教材,从文章体裁上来说,记叙文还占有很大篇幅,另还有诗歌、说明文、神话、寓言。
我第一次尝试课本剧的编排是《月亮上的足迹》,本来我课前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我向学生展示了我所收集的教学图片,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根据学过这篇课文后所了解到的以及你以前所收集到的资料来想象一下,假如是你登上月亮,你描述一下你所见的情景和你将会做些什么?我当时本来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不过轮了几位同学之后,就有同学提出,不如上去让他们表演一下,我当即应允,没想到课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表演的同学也很大胆,整个课堂气氛都很好。
对于这节课的成功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课后,我认真总结这堂课,得出的结论是,我可以将课文的某些内容让学生改编为课本剧,纳入教学的环节当中。于是接下来,我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研读课本,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我认为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是适合改编为课本剧的,因此,选择恰当的课文是很重要的。因此我组织学生编排了《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比较长,我选取了里面的一个片段来表演,让学生表演"我向万芳拿回羚羊木雕"这一幕,里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准备的过程中包括让他们改编人物的对话,准备背景音乐,用多媒体准备扬面背景,提前三天让学生准备,采用自愿报名和合作的方式,到了正式上课时,他们准备得很好,配合得很默契,我看了一下手表,总共才6分钟,我按照自己课前的准备,继续自己的下一个教学环节,探讨文章主旨,这一节课,因为加入了学生的表演,非常生动,学生积极性很高。
《羚羊木雕》这节课后,我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整体上来说,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这节课作为老师我插手管得太多,从节选课文,到编排指导,我起着主导的作用,而探讨课本剧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于是这一思想确定后,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方案。接下来的课文《皇帝的新装》,我认为很适合排练课本剧,于是,我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自已选取课文最感兴趣的片断来表演,自由组合,并且鼓励他们进行必要的加工,这节课上,学生们有的表演"君臣看新衣"、有的表演"皇帝举行游行大典",课堂生动有趣,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进行了准备。
这次的课本剧从编到演,完全是学生自己的组织,这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吸取上次表演的经验教训,注重人物对话的同时也很重视人物的神态,表演投入认真。在后面的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四则》,我都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加深理解。
四、研究总结,心得
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能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需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方式,通过这个学期对课本剧的编导,我得到了如下的启示和心得:
1、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途径。
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编自导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初一的学生普遍比较喜欢表现自己,对于表演性的活动都比较感兴趣,因此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将表演与课文结合起来,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课本剧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有别于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课本剧在课堂上的运用,将会极大吸引他们投入语文的学习。
2、编演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认为课本剧的编演首先是培养了语文能力,在编演的过程中,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剪辑,这就涉及他们处理教材的能力,课本剧又是一门综合艺术,这就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对于那些平时胆小的学生来说,要站在讲台上来表演,很需要勇气和信心,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对于课本剧表演成功的学生来说,他可以在其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而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认为收获这些对于一名学生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5
关键词:语文课 活力 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充满活力,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的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积极引进“活水”。活动是施展学生才华的舞台,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阵地,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契机。我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需要,广闻博采,及时引进时代“活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三到五分钟,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自习课时的佳作欣赏、读书心得交流以及课文情境的模拟表演和分角色朗读等活动的开展,全方位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出能力,挖潜力,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锻炼,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角,使语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用心设计导语。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起如爆竹,结如鸣钟。
如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前,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学生就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自然趣味盎然,兴致百倍。整堂课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精心设疑提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学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问”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好问题:首先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教师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
如引导分析《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一个涉世未深的无知少年没有受骗,反而皇帝、老大臣、官员及老百姓却均一一被骗,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维异常活跃,把课堂教学推向了,收到了预期效果。
在讲《斑羚飞渡》之初,先提出一串疑问:“社会上有些人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一群斑羚动物面临灭绝厄运时,会作出怎样的举动呢?是否相互残杀以求苟全呢?结果又会怎样呢?”学生为了及早了解事情的发展及结果,全身心投入课文中。
巧妙组织课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好之”,更谈不上“乐之”了。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文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我就以辩论赛的形式教学《羚羊木雕》,效果非常好。具体做法:
1.学生讨论课后第二题:a.爸爸把贵重的羚羊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行吗?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行,因为既然爸爸把羚羊送给了我,我就有权处置,送给别人;有的学生认为不行,因为羚羊木雕很贵重,不应该送人,而且因为是爸爸送的,子女应珍视父母的爱。b.爸爸妈妈执意让“我”收回羚羊木雕,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有的学生同意爸爸妈妈的观点,因为子女应听父母的话,况且羚羊木雕太贵重了;有的学生认为奶奶说的是对的,因为人应该重义轻财,已送给了别人的东西是不应该收回的。c.“我对自己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有的学生同情“我”、理解“我”,有的学生不这样认为。学生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学生举手表示认为应收回或不应收回,形成持不同意见的两部分。(学生总人数58人,认为应收回的有28人、不应收回的有30人。)
这堂课上同学们积极踊跃,特别是双方辩手更是畅所欲言、唇枪舌战,能围绕自己的观点提出理由,列举事实,组织语言去立论和驳论。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得出应收回或不应收回的结论(其实两种观点各有道理),而是通过辩论,使同学们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唯利是图,无情无义,我们不要去学。羚羊木雕确实贵重,把这么贵重的物品送给同学,事先应对家长说,征求家长意见,这既是尊重父母,也是从小学会尊重别人、与人相处,长大参加工作、进入社会才能与人融洽相处。
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寻求最佳课堂组织模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巧妙组织,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让其为你的精彩而倾倒,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与欢乐。
此外,教师积极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协调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能够使学生找到更合理的掌握知识、增长才干的途径,真正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6
一、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语文教育
(一)教学方式应由以讲为主转向以合作探究为主
初中语文纲要指出,要改变语文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学习以及机械式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探讨研究,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自主活动,合作探讨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是教师 “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合作,就是指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不会受到教师权威的束缚,也更加能够激活思维,进而培养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由封闭转向开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着繁、难、多、旧的问题,这是由课堂教育教学内容封闭造成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缺乏弹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几乎所有的学生学的都是相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条件来灵活地组织语文教学内容,以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具有活力的、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内容系统。笔者认为,构建开放性教学内容系统应从以下几点着手:1.在组织课堂内容时,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筛选、组合,以及在备课过程中,多翻阅其他相关教学资料,加大课堂信息流量;2.应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内容,满足当代学生生活的需要,并考虑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三)教学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多变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教学形式的特点是时空的单一性。教学活动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中进行的,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师生的自由活动有所限制,不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探讨活动的展开,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课堂时间进行调整,灵活安排。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善于抓住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进行精心的课前准备。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学环节,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环节和内容适时进行调整。如在教授鲁迅的《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从鲁迅先生为文中主人公的命名角度出发,考虑文中主人公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接着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句,并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句,然后让学生快速默读;读完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文中出现的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进行讨论,研究其实质和作用,并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和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2.为什么孔乙己出场后才能笑几声?
3.出现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以“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引,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又能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索,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二)善于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他们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为了适应学生的差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个性化的教案,做到因材施教。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取决于其实际生活经验和背景,所以要确定个性化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背景进行创新。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础性目标,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如人教版中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教学,其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成以下几点:
1.学习文中的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对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体会。
3.对文章按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写法进行领会。
4.对文章进行细致地观察。
制定的这些目标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对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如:
1.更多了解鲁迅先生本人和他的一些作品。
2.体会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并学习这些写作手法。
以上制定的两个学习目标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因为有的学生语文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对于这些学生只要要求他们达到基础目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