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行为导向教学法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教育部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推进工学结合模式,除了要处理好观念更新、制度保障和校企结合等宏观层面的关系外,在专业建设等中观层面,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合作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显著体现了学生主体性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工学结合虽然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育而言的,但是在工学结合的大视角下,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培养应该寻求切入点,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汲取养料,探求有效的培养对策。
一、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学校培养强度不够。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随着学校与企业交流的深入,高职院校已经逐渐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众多院校都开设了综合素质课程。但是,在集专业技能、外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于一身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素质课程所占比例最小,开课形式也多以大课为主。
(二)缺乏切实有效的培养途径。
尽管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要实现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切实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且也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培养策略让众多师生无法达成共识。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能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某些院校实行的军训巩固期方案就让学生苦不堪言,早起的学生上课时瞌睡连天,让教师大为恼火,这种方式能坚持下去,固然会可行而有效,但在短时间内,并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学生不规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另外,综合素质的课程开设,也由于大班授课的形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而成效甚微。
(三)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脱节。
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及创业素质,其中基本素质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心素质。在众多高职院校中,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是各自为政的独立个体,专业技能教师不认为自己应该承担综合素质培养的责任。但事实上,综合素质培养应该渗透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专业技能教师不仅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更要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注重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等。
(四)学生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
广大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未来缺乏长远规划,相对而言,他们更关注能不能上岗就业。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能学习上,积极上进的学生也只是忙于考取各种技能证书,忽视自身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工学结合的视角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一)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行为导向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能力和才华的平台,指导学生直接从所处的情境中体验和反思所学的内容。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不谋而合。行为导向学习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使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经验和技巧,同时还可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进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在高职院校,行为导向教学法已经广泛用于专业技能培养中,但在综合素质培养课堂上,还基本维持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入睡。或者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也在高谈阔论。事实上,教师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用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甚至让学生不仅是学习行为的评判客体,还是学习行为的评判主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行为中领略到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行为中获取素质培养方面的认知。
工学结合的教育环境要求学校除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做法,转变角色,做学习活动的导演者,积极创设接近工作实际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风格,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模拟和反思的机会。
(二)构建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要制订良好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必然需要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做支撑。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同时也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高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促进学习风气、规范学生行为、指导学生成才等有很大的作用。毕竟学生综合素质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的具体体现。总的来说,在工学结合的双主体培养模式下,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应该只是科任老师打分、教务处公布成绩这种简单狭隘的方式,而应该主体多元化。首先应该引进企业这一主体,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对学生的培养结果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评价,而这些评价正好是学生极为在意的,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性;学校的培养主体中,也应该是全方位的,教师、辅导员、宿舍管理员都可以从各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自评和他评还应该相结合,同学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不能忽略。这样一来,企业的评价通常会参照职业标准进行统一开发的、独立的测评体系,更具备职业规范性,评价结果能帮助学生有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辅导员的评价能够全面、及时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最了解自己,周围的学生可以起到镜子的作用,因此,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评价结果过程化。根据不同的综合素质要求,以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化,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评价结果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结果,而应该具备过程性。在人才培养中,首先,在校内学习、基地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过程当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侧重点应该有差异,综合客观的评价结果应该具备过程性;其次,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程当中,他们的习得结果应该是发展性的,他们某方面的素质可能进步很快,也可能有些学生的某些素质在退化。所以,评价应该具有发展性;最后,根据素质培养的性质不同,评价的过程性应该有差异,如技能性评价周期可以短一些,而道德性的评价周期就应该延长,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3.评价方式多样化。要给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就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分数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方式,但也是最不具备情感性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在少数技能性评价中运用;座谈式的交流评价方式可以拉近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距离,让评价对象更容易接受批评教育,从而实现进步;当然,书面反馈的评价方式也是很可取的,这种评价方式重点不是给学生一个分数,而是帮助学生在改变中成长。
4.评价目的明晰化。评价目的明晰化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众多评价主体,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不管是自身还是同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只有把握这一目的,才不会让评价者进入打击学生、激化矛盾的误区,也不会让被评价者流于表面的功利性追求,这些都无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确立企业在高职学生培养的主体地位,通过企业设定岗位需求合理化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具体落实。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企业目标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课程。在课程上采用“宽基准、活模块”的方式,体现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适应职业发展变化的能力,既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强化企业在高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是建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在双主体培养模式下,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更能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更能让学生认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积极参与,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综合素质培养才能卓见成效。
(四)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渗透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应该仅仅是综合素质课程教师和学工辅导员的职责,更应该是专业教师的职责。专业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需要同时考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技能的培养中。首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特点及授课时间长短,提取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开发教学专题;其次,编写教学专题教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综合素质融入方案提出明确要求;最后,教学内容编写要服从教学计划的需要,不应顾此失彼,不能降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红梅.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9.
[2]童晓燕.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D].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2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质量控制
1引言
在装配式建筑当中,对于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不具备的特点进行了有效地改善,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当中,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地分析和更新,实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正,在现阶段的施工工艺和现场管理体系方面实现不断地完善,最终实现其质量控制的提升。
2装配式建筑简述
装配式建筑,主要是施工单位在施工建设之前,生产施工配件,进行施工场地的组装,成为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的建筑,在人力和物力方面不需要太多,需要在施工模板的生成过程当中控制,对现场的施工步骤实现良好的管理。在装配式建筑当中,在大量配件模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组装,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不同风格的模板建造和构建,从而设计构建出建筑的别样性,实现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在流水线当中进行材料配件的大批量生产,在起重机的作用下组装成为新的建筑结构。装配式建筑生产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在其施工质量的能力方面还需要提升。
3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施工准备方面存在着内容不充分的现象,施工配件的损失现象常有发生。在施工现场当中对材料进行组装,因此在施工当中包含施工准备、现场施工以及竣工检测这三个方面,在施工准备环节,没有受到重视,因此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时候,由于施工人员的管理失职,导致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频繁出现。在准备的过程中,配件内容的不合理,以及施工人员本身的技术问题,也会导致施工质量和施工预期目标出现差距。第二,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质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施工人员的能力,在操作方面的问题凸显较多,因此对于房屋的建筑质量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对灌浆环节来说,在不恰当操作的基础上,形成了施工环节的不合理现象,造成了建筑的安全隐患。在装配式建筑当中主要是由于大量的配件组成的,每一个配件所对应的配件需要保证正确的匹配程度,防止出现拼缝较大的现象,对于标准误差来说也会有所缓解。工人施工的问题方面,对竣工周期造成拖延的同时,还会对建筑整体的结构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房屋质量产生隐患。第三,在施工单位方面,对材料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弱,施工监测可以对建筑质量做出检测的同时,还可以监测工人施工的技能。很多的施工单位对施工材料的把控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当中,对于检验部门来说,由于对施工配件出厂的监督力度有所欠缺造成了装配式建筑的质量问题,对于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态势不是特别好,减弱了施工质量。
4影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
4.1工程概述
在本文中,以某个地区的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在该工程当中,高45m,地上和地下的占地面积分别为123462m2、21423m2,属于商住一体式的建筑。在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充分的利用装配式施工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效率有很大提升。
4.2影响因素
第一,在构件的专业供应工厂所生产出的结构配件成为工厂材料的主力,对于建筑施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构配件生产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装配式构件生产工厂规模的不足,经验方面也严重不足,因此在质量方面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对于运输施工现场之后,对于构配件的科学放置和养护方面,由于存储不当造成的影响建筑质量的现象发生概率偏高。如果对构配件材料的出厂的时候没有进行严格的技术检验,使用不达标的配构建建设当中会影响整个的施工质量。第二,施工准备环节,对整体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质量都会存在制约现象,施工的准备工作对于识别和控制工作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当中,施工方需要对其质量检验做好规划,以此来增加其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对于构配件堆放需要利用科学合理性的方式,在施工机械的质量和人员的专业方面,对于基础设备的建设都会存在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要完整的土质审核和施工策划以及质量规划方案。第三,人员和机械操作方面,装配式施工和其他工程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技术部分相对要求较强,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人们以及工程试验到的机械设备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过程当中。对于新环境下的装配式施工效益需要进行不断地提升,效益主要取决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说在进行装配式施工的过程当中,熟练的工人和施工机械对于装配式施工可以带来极大的效益,如果施工人员不按照规定操作,比如违规运输设备、违规吊装设备等,对于施工质量和机械性能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第四,在管理协调方面,对于构配件进行施工的时候,需要对关键部位的施工进行施工,出现的小细节对于损失会造成相对严重的影响。对于施工方当中,需要租到协调,和构配件的厂家协调好构配件的质量,和设计单位需要进行技术的交流和协调,还要保证和业主市民的良好协调。在工程的劳务分包方面也需要实现各司其职的现象,最终保证工程看恶意高效有序的完成。在施工当中需要进行设置技术专员,来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于施工质量进行跟踪和反馈。
5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原则与措施
5.1质量控制原则
首先需要做到统筹兼顾,对于施工的全程进行控制,对于施工之前需要保持高度的重视。施工准备期间需要对影响装配式施工的因素做出研究分析,针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对应的对策和分析,实现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有效控制,以免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现象,从而产生严重的影响后果。在施工过程当中,需要作出严格的控制,实现对各个环节过程的有效监督,其中包括配件运输、检验和安装等多个过程。利用专业的设备来进行施工,对各个施工工序的检验工作也要同步实时。实现装配式建筑的高质量完成。对于事后的总结工作,也需要进行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对于之后的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我国现阶段当中,对于装配式的建筑来说,需要保证在成熟的管理、技术人员方面进行实时的施工和记录,进行可靠数据的记录。在系统的施工过程当中实现对全过程资料数据的记录,从而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原因进行掌握和分析了解,针对问题来进行应对方案的制定,最终提升施工质量的水平,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其次,对于内外的不可控的因素需要进行及时的解决,在装配式施工的过程当中,存在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施工方和企业方对于构配件的材料和设计变更等,对于不可控的因素需要做好应对的准备,利用合同的方式来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界定。同时,对于自身的义务进行积极履行的同时,还要不断地监督其施工控制质量。施工方需要对责任的人员和机械操作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不断地加强内部的精细化管理。另外,在施工企业当中需要树立良好的观念,施工企业作为项目建设方来说,为项目建设系统当中的子系统,在子系统的配合和协调下实现项目的总体完成。在施工方当中,需要最大限度的保障其施工质量,利用科学的系统观念来实现对施工效率的提升,高效有序地完成施工。最后还要不断地持续改进,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处于试验阶段,在施工水平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施工的经验也相对偏少一些。施工方应该及时总结汲取他人的施工经验,对自身的经验不足现象进行改进。对于核心工序来说,比如构建的吊搭等,保证和设计方和监理方的协调交流,对施工质量进行提升,最终提高施工效率。
5.2其他因素
除此之外,对于构配件的材料供应方面,需要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以及构配件进行及时的处理,进行合同的定力,利用合理的运输方式保证构配件的完整。对施工技术人员来说,需要加强培训来实现水平的提升。对于图纸的审核也需要技术人员保持高度的重视,根据技术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差异现象来实现施工方案的分析制定。与此同时,还要预留出构配件的场地,以此来实现吊装施工。
5.3具体措施
在具体措施方面,需要对辅助工具加强使用,比如在对转角板“L型”吊具的使用方面,主要是针对运输管理吊装过程当中容易发生弯折和损害的现象进行避免,在转角板吊具的基础上,实现张拉力可以有效地转移到吊具当中,对转角板可以起到一个保护作用。在平板护角使用的过程当中,根据其构件的实际情况来制作出对应型号和种类的橡胶护角,转角板在护角套的保护下,实现损坏率的有效减少。同时,也可以实现二次或者多次利用。在对辅助工具进行应用的过程当中,利用叠合板进行跨度的减少,从而保障在吊装的过程当中可以减少叠合板的损坏率。针对吊装预埋的过程当中出现叠合板的脱落问题,可以利用吊装叠合板桁架筋的方法来实现对叠合板的吊装保护,在实际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更改吊装点的角度和位置。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领域对于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进行了满足,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传统的建筑方式已经逐渐被装配式施工取代,其施工效率快且多样化能耗低的特点,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处理,进行质量控制的有效展开,最终提升建筑质量,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胜.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与对策[J].建筑•建材•装饰,2021(1):143~144.
[2]王建民,郭安扩,何克国.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与防范措施[J].写真地理,2020(13):125.
[3]杨光亮,杨守梅.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范措施[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1470~1471.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3
【关键词】整浇装配式 体外预应力 桥梁设计方案
【 abstract 】 external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 bridge type in China on the bridge architecture of my important position, the current,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span of the permanent Bridges, as far as possible in the external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type bridge, because this bridge has use local materials,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good durability, strong adaptabilit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external prestressing bridge designs a new scheme that is the whole water of the external prestressing fabricated bridge designs, the full text of the whole water from the external prestressing built-up bridge design and engineering example introduction about, and then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integral pouring externally prestressed beamtocolumn design scheme of bridge foundation design and the design of the upper structure of the bridge that analysis.
【 key words 】 the whole poured fabricated, the external prestressing, bridg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桥梁设计方案及工程实例概述
(一)关于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桥梁设计方案
与传统的城市桥梁设计方案相比,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桥梁设计方案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桥梁设计方案的桥梁工程在施工时,比较容易对几何线形进行控制,而且桥梁的施工质量较好。
第二、基于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桥梁设计方案的桥梁施工具有施工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
第三、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桥梁设计方案的施加荷载晚,而且成桥梁后相应的预应力损失比较小。
第四、基于该设计方案的城市桥梁施工对施工现场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交通的影响比较小。
(二)工程实例概述
1、相关数据说明
标准跨径为30m(墩中心距);全桥共120米,分4跨;主梁全长为29.94m;桥面净空为14m;计算跨径为28.86m。
2、设计荷载
(1)公路I级,两侧防撞栏杆重量分别为2.99kN/m。
(2)材料及工艺
①本桥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锥形锚具.
②混凝土:主梁采用C50混凝土,桥面铺装用C40混凝土。
③预应力钢筋:采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的ф15.2钢绞线,fpk=1860MPa。
3、桥梁整体设计方案
上部构造为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梁高1.7 m;下部构造为柱式墩身,肋板式桥台,桩基础。整个桥梁采用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设计方法进行施工。
二、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设计方案中桥梁基础的设计
1、荷载计算
(1)构造恒载计算
构造恒载,一孔重4109.525KN;盖梁自重(半根盖梁)304.8KN;横系梁自重300KN;墩柱自重256.2KN。作用在墩柱底面的横载垂直力为2615.76KN。
(2)活载计算
①单孔荷载、单列车时
B1=0, B2= 497.472KN,B1+B2=497KN
相应的制动力T为:
车队10%时T=(550+200)0.1=75KN
车队30%时T=5500.3=165KN
②双孔荷载、单列车时
B1= 355.932KN,B2=257.317KN
则B1+B2=613.249KN
相应的制动力:T为75KN
(3)荷载组合
最大最小垂直反力时,计算见下表
最大弯矩时,计算见下表
2、截面配筋计算及应力验算
作用于墩柱顶的外力中最大和最小垂直力分别为Nmax和Nmin,
其中Nmax=3263.366KN,Nmin=3092.039KN
水平力为H=82.5KN
Mmax=277.17KN.m>212.25KN.m,故取Mmax为277.17KN.m。
3、桩身弯矩MZ的计算
桩身弯矩MZ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的无量纲系数Am, Bm可由如下表格查得计算。
三、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设计方案中桥梁上部结构的设计
1、主梁跨中主要尺寸拟定
(1)主梁高度
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梁桥的主要高度与其跨径之比通常在1/15—1/25,标准设计中高跨比约在1/18—1/19。本桥采用1700的主梁高度比较合适。
(2)主梁截面细部尺寸
面板承受车轮局部荷载的要求,还应考虑能否满足主梁受弯时上翼板受压的强度要求。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主梁的翼板厚度取用110mm,翼板跟部加厚到185mm以抵抗翼缘跟部较大的弯矩。其中,主梁立面图如下图所示。
2、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钢筋布置
(1)跨中截面预应力钢筋的布置
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管道布置应符合《公路桥规》中的有关构造要求。参考已有的设计图纸并按《公路桥规》中的构造要求进行初步布置。
(2)锚固面钢筋束布置
为施工方便,需要将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构建全部锚于梁端。这样布置符合均匀分散的原则,不仅能满足张拉的要求,而且所有的体外预应力构建在梁端均弯起较高,从而可以提供较大的预剪力。
3、体外非预应力钢筋截面积估算及布置
按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求估算非预应力钢筋数量:在确定体外预应力钢筋数量后,非预应力钢筋根据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来确定。
4、主梁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主梁截面几何应根据不同的受力阶段分别计算。主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进行预应力的张拉,此时管道尚未压浆,所以其截面特性为计入非预应力钢筋影响的净截面。
5、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设计方案的施工工序
结合大量的工程实践,笔者总结认为,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设计方案的施工工序一般如下: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桥梁施工顺序为:构件的制作和运输通过架桥机或地面支撑结构安装箱型框架和槽板施加体外预应力形成中间承重结构铺设桥面板、绑扎上部钢筋、浇筑桥面混凝土形成整浇装配式桥面结构。
结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国落后的城市桥梁施工工艺,因施工周期长,造成城市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情况比较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改善城市桥梁施工中所造成的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加快桥梁的施工速度,而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桥梁设计方法就是能够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桥梁设计方案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正梁.整浇装配式体外预应力桥梁方案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房贞政.预制拼装体外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受力性能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
2006(4).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4
【关键词】BIM,预制装配式建筑,轻钢结构
1.1 预制装配式建筑
预制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 Concrete,简称PC)始于17世纪,在20世纪初引起行业内的关注,其建造方式如汽车制造过程,指建筑的构配件采用工业化方法生产,在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是工业化建筑的主要方式[1]。采用预制装配式建造的建筑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生产效率高,建造速度快,现场湿作业少,施工受季度影响小。
1.2 轻钢结构
轻钢结构是指围护结构自重轻,承重结构截面小,标准化、自动化、机械化快速制作安装,采用新结构钢材的新结构体系[2]。轻钢结构主要体系有:门式钢架结构体系、多层框架结构体系、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薄壁褶皱拱桥屋面体系、空间和张拉结构体系。
与传统砖混结构相比,轻钢结构对环境污染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也被誉为“生态建筑体系”[3]。我国大面积应用轻钢结构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30多年来国内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轻钢结构专业厂家。目前国内轻钢结构多数用于工业及商业建筑,相比同类建筑体系,其建筑物重量减轻30%,使用面积可提高5%左右,且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崛起将给住宅建筑业带来一次产业革命[4]。
1.3 建筑信息模型
随着建筑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简称BIM)的相关研究及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BIM从某种意义上讲源于制造业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Product Data Management,简称PDM)是以三维技术为基础,信息管理为手段,建筑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将建筑产业链各个环节关联起来并集成项目相关信息的数据模型。BIM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能够利用所得信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项目进行分析、计算及模拟等工作,从而提高产业效率、降低成本并减少信息丢失。
如图1-3,运用BIM技术之后项目全寿命周期信息量如上面曲线,将随着时间不断增长;而未运用BIM技术的项目信息量的增长将如图中下面曲线,在不同阶段衔接点出现断点,造成信息丢失。
2. BIM与预制装配式轻钢结构的结合
2.1 结合方式
对于制造业的PDM,管理的基本单位为单个“零件”。传统建造方式中其“零件”的概念不是很清晰,但在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中,预制的柱、梁、板等构配件实质就是建筑物被“零件化了”,所以BIM技术在此建造方式中具有天然的应用优势。
预制装配式轻钢结构的结构构件对工业化、标准化、模块化程度要求较高。BIM与其结合,可以较容易实现模块化设计及构件的零件库。另外基于全寿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可以对其生产运输及施工过程进行合理计划,从而实现构配件的零库存管理。
BIM与预制装配式轻钢结构的结合亮点包括:
2.1.1 实现装配式建筑在全寿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集成,协调各个阶段的关系,减少变更
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传统的建设模式是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相较于设计现场施工模式来说,已经节约了时间,但这种模式推广起来仍有困难,从技术和管理层面来看,一方面是因为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三个阶段相分离,设计成果可能不合理,在安装过程才发现不能用或者不经济,造成变更和浪费,甚至影响质量;另一方面,工厂统一加工的产品比较死板,缺乏多样性,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BIM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它将设计方案、制造需求、安装需求集成在BIM模型中,在实际建造前统筹考虑设计、制造、安装的各种要求,把实际制造、安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前消灭,见图2-1。
2.1.2实现装配式建筑在全寿命周期中信息的集成利用,减少信息流失,并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指导制造、运输和安装
在建模过程中,将项目主体钢结构各个零件、部件、主材等信息输入到模型中,并进行统一分类和编码。制定项目制造、运输、安装计划,输入BIM模型,协调制造方、运输方、安装方的时间,实施更新变更,减少库存。分析、总结指导项目各阶段需要的信息,导出信息发送给负责人,精确指导制造、运输、安装过程。
2.2 BIM的应用过程
在整个项目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信息的收集及实时更新,以形成动态的、准确的信息数据流,见图2-3。
2.2.1 设计阶段
将传统的2D抽象图纸进化到3D交互方式,对构配件进行数据及信息收集,利用BIM进行建模及计算,同时规范校核,通过三维可视化对设计图纸进行深化设计,进而指导工厂生产加工,实现了部品件的生产工厂化。
2.2.2 生产阶段
根据设计阶段已完成工作,分析相关构配件已实现的参数化及模数化程度,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整,以形成标准化的零件库。另外,利用BIM技术中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对构配件进行运输及施工模拟,制定合理的运输及装配计划。
2.2.3 运输阶段
基于前一段的工作,将BIM引入建筑产品的流通供配体系,根据已做的运输与装配计划,合理计划构配件的生产、运输与进场装修,实现“零库存”。
2.2.4 装配阶段
对项目装配过程进行施工进度模拟,直观展示项目的进度安排。另外,进行项目关键节点链接、部件搭接等的虚拟模拟,以形象的指导施工安装工作的开展。
2.2.5 竣工阶段
对前序阶段的信息进行集成整合,总结各个阶段的计划与实际差别的原因,分析归纳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从而形成基于产业链的信息数据库,为以后工程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3 结语
BIM技术的使用已经成为建筑业不可抵挡之势,它为整个行业带来的高效率及高效益是有目共睹的。而作为生态建材的轻钢结构及绿色建造方式的预制装配式,其研究、应用前景也为行业看好。通过本文中已述方法,可实现BIM与预制装配式轻钢结构的创新结合,体现当前行业内的又一研究创新点,为相关各方提供了一个实用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房志勇,.预制装配式轻型环保节能房屋初探[J].建筑节能.2007(05)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5
[关键词]装配化;绿色建造;前提条件;推进建议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1-0110-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了标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恰逢其时。
1.施工现场装配化与绿色建造
1.1施工现场装配化
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大对装配式构件的研究。装配化就是对建筑构件进行生产,按照设计的尺寸,提前将构建生产出来,运到施工现场,并在现场进行拼装的过程。由于装配式建筑发展时间较短,并没有形成标准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严重影响了建筑质量。装配式建筑在施工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建筑装配式的建筑构件都需要提前在工厂预制好,并且能够保证预制的质量。在制作时,相关厂家需要加大与施工单位或建设单位之间的联系,以更好的保证预制构件的质量;其次,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需要认清自身职责以及自身工作,能够保证相关构件按照要求完工。整个安装过程中,会大范围的应用施工机械,施工人员需要具备与操作相关设备的能力;再次,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管理工作十分复杂,我们需要编制标准的管理计划进行管理工作,其主要是对施工现场的施工制度以及相关人员进行管理,确保其相关工作的正常运转;最后,做好检查工作,检查人员需要对装配式的建筑有深入了解,能够结合工程的实际状况做好检查工作,有效控制工程质量。
1.2装配化实施的前提条件
首先,设计工作的标准化,装配化的建筑为了实现工业化生产,设计单位就需要保证相关构件具备标准的模型,按照模型进行施工。并且能够保证在生产相关构件时,能够按照标准顺序进行生产,确保构件的质量;其次,构件的生产单位需要做好对生产设备的检查,确保设备能够按照质量要求生产出相关的构件。生产厂家需要做好对标准构件模型的收集工作,确保生产出多样化的构件;最后,构配件的生产需要保证相关构件能够正常连接在一起,保C生产质量。建筑构件在生产时,需要突出一个城市的特色,生产单位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融人本城市的特色,生产出属于本城市的建筑构件。
1.3与绿色建造的关系
绿色建造就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建设工程的实际装况,做好绿色建造工作。以往的施工主要是以现场现浇等方式进行,在施工时会造成大量施工材料的浪费,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施工现场装配式就是为了实现绿色建造,装配化的过程就是将施工过程由室外转移到室内,提前将相关构件生产出来,搬运到现场进行拼装。整个过程中,合理的使用了各类资源,也减小了对施工现场的影响。在施工现场不一定要实现绿色建造,但是需要加大对细节的掌控,主要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工作,确保工程正常开展,正常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融入绿色建造的理念,在管理时提高绿色建造的质量。绿色建造是未来发展方向,方便我们对绿色施工进行推广和深化。
2.发展中需要强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2.1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整体抗震性能
建筑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就是其抗震性能,那么在对预制构件尽心设计和研究的时候,需要加大对抗震能力的研究。研究过程中需要以科学实现为主,在试验过程中修补问题。每经过一次试验,就必须进行总结,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保留优点。研发出具有抗震性能的构件,需要及时编制施工规范,确保相关构件正常的安装,并且能够正常发挥其抗震作用。
2.2护结构热工性能、混凝土收缩及防水技术
预制构件的设计工作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护结构,主要是对相关的节能材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对节能材料进行应用。未来发展过程中,节能材料将会越来越多,只有不断的对相关构件进行创新,才能够使建筑工程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例如,在对外墙防水材料等进行研究时,就需要全面分析相关构件的作用,制定标准计划,针对现阶段存在的弱点加大对综合性技术的研究,积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相关构件的质量。
2.3基于工业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构配件生产
装配式构件将会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工业化的特征就是集信息化和自动化于一体的生产方式。在生产建筑构件时,相关厂家需要保证相关企业能够正常的进行生产活动,也方便我们进行管理工作。就本文而言,在生产的时候,需要加大对信息化以及自动化生产的应用,保证构件的质量。相关生产厂家,为了提高建筑构件的质量,可以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
2.4基于绿色建造的装配化施工技术研究
绿色建造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对建筑构件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虽然解决了现阶段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但依旧没有形成标准的生产理念,也不能够完全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未来的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相关构件生产方面的研究,尽可能满足发展规律,做好对细节的处理工作。
2.5现场施工装配化配套政策及法规研究
绿色建造是时展的需要,未来发展过程中,将会对相关技术进行不断优化和升级,相关企业需要加大对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研究,尽可能满足发展需要,处理好其中存在的细节问题。近几年,国家为了规范建筑市场,不断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施工单位或预制构件生产厂家加强研究,积极做出调整,以求适应发展。
装配式施工总结范文6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建筑安全,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建筑需求量巨大。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可以以最便捷,最高效,最环保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建筑就具有市场,具有优势,装配式建筑就是这种建筑。2016年国务院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筑企业迅速做出方向调整,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建设面积由2016年的1亿m2猛增到2018年年末的2.9亿m2[1,2]。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本科院校应将装配式建筑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使相关的教学课程和现代产业相融合,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1建筑安全课程现状
1.1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建筑安全课程主要在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安全工程等少数专业中开设,选用此类教材的人数较少。出于发行量的考虑,市面上针对建筑安全的教材不多。教材在内容上有一定的滞后,较少体现新规范、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如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与技术要点。1.2教学大纲缺乏针对性。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应能体现该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实用性,倘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缺乏特色,这势必难以制定出对本专业具有针对性的建筑安全教学大纲,直接影响到建筑安全课程的教学效果。1.3跨度大、综合性强,课时数有限。建筑安全课程跨度大、综合性强。建筑安全课程与“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息息相关,是这些课程的后续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开设建筑安全课程之前,学生一般要先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倘若开设的这些课程课时少(如工程管理专业和安全工程专业),将直接影响着建筑安全课程的教学质量。皖江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安全课程共32学时,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安全课程才24学时,课时数有限、内容多,涉及面广,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大了该门课程的教学难度。1.4课程实践性强。建筑安全管理与技术来源于工程,又服务于工程,是对广泛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长期的总结和汇编,形成了相应的规范和规程,并随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可见,该课程实践性很强。
2传统建筑项目与装配式建筑项目安全管理的区别
传统建筑项目是在当地组建项目部,通过现场搭架、支模浇筑混凝土等实现的建设项目,装配式建筑项目是采用工厂预制的部件和构件(如墙体、板、阳台、屋面、楼梯)等现场拼接的形式建设工程。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虽然不需要太多的设备和工人,没有大量的高空作业,但是从施工安全管理方面来讲,管理空间有所加大,不仅要管理施工现场,还要管控预制构件厂家;管理时间也有所前移,在分解预制部件和构件阶段就要参与管理;管理的内容也不少,不仅需要管理本单位施工人员、外来施工人员、参观者,还要管理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机械最大的差异在于塔吊,预制构件块重体积大,预制构件所用塔吊起重量要比传统施工所用塔吊起重量大得多,塔吊的基础相应增大,塔吊布置的位置选择性减少,塔吊所用钢丝绳,挂钩要求高。可见,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也马虎不得,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安全风险(如钢丝绳断裂,塔吊倾斜),可能影响到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威胁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需要进行体系化的安全管理,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3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3.1教学大纲的改革。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选择,授课安排,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的依据。教学大纲应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有关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确定各章、节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并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方向。教学大纲不仅是授课大纲,还是指导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因此,应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进行改革。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设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建筑业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使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面临新的洗牌和重构。为了培养与现代产业相融合,具有高素质的建筑安全专业人才,应首先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岗位需求。根据岗位需求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3],再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针对当前建筑业发展趋势,建筑安全课程教学大纲中应增设装配式建筑所涉及到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此外,建筑安全课程教学大纲还应体现装配式建筑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性、实用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建筑安全课程教学大纲是该课程教学及其改革的关键。3.2结合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建筑安全课程教材出版的局限性,教师仅依靠教材进行授课很难使学生掌握当前建筑安全的知识要点,难于达到把知识要点由点到线再提高到面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依赖于教材,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最新规范更新教学内容,适当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增删,不把教材当做指挥棒,牢记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要让学生掌握当前建筑安全的知识要点,又能融会贯通,不仅需要结合教材改革教学内容,还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内容。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好地为建筑业服务的建筑安全技术人才,教师首先自己要深入建筑行业,了解建筑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建造方式及其工艺,安全管理与技术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对书本上未有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使教学有所依。例如,在建筑安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BIM等[4]现代技术简短展示装配式构件工厂化生产、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及重点难点,了解装配式建筑需新增的PC模具工、PC套筒灌浆工、PC构件装配工等工种,为讲解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打下良好的基础。3.3教学方式的改革。建筑安全课程本来就跨度大、实践性强,而装配式建筑又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在有限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装配式建筑安全知识,毫无疑问地增大了建筑安全课程的教学难度。为了提高其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应根据建筑安全课程内容及其特点,不断改进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5]。应用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借助多种媒体,利用学习通或建筑云等平台进行教学。这些教学方法、手段、平台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丰富,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建筑安全相关安全知识。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这些教学方法、手段、平台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建筑安全的热情。比如对于安全工程基本原理、安全管理知识、安全法规等叙述性内容除了采用PPT课件进行讲解,还可以组织安全知识竞答,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安全基础知识的印象。对于钢筋切割,吊装作业、预制构件堆放等安全知识点,如果仅凭教师用语言来描述,比较枯燥,难于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同学们也难于接受,采用BIM和flash的形式将整个过程演示出来,将变得非常生动直观且易于接受。对于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等知识的讲解,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深入其中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VR教学,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般体验,从而让他们沉浸其中,让学生感受在建筑行业里进行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使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对于脚手架、模板的组成,脚手架、模板的荷载传递路线及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等内容,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模拟表达或者播放教学演示录像,形象生动地理解该部分内容,既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可节约授课学时。对教学内容中的灭火器、电动设备等的类型、组成与构造也可结合实物案例作现场讲解,通过现场参观实物并讲解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掌握该部分内容。3.4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安全这门课的热情,就不能仅将学习局限在课堂范围内,而应该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实践活动中去[6,7]。首先,在可能的情况下,联系就近的传统建筑工地和装配式建筑工地,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现场参观,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建筑施工工艺与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安全管理及安全技术等知识,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的制定[7],而不是只停留在对书本上建筑安全知识的认识。
4教学改革的实践
4.1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皖江工学院建筑安全教师在全国各地收集了大量工程案例,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鲜活的实例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的含义。在讲解高处作业时,结合实际建筑工程部位,讲解哪些地方是临边作业,哪些地方是洞口作业,哪些地方是悬空作业。在讲解起重伤害时,结合吊装作业实例,举例说明哪些事故是属于起重伤害事故,哪些事故虽然与起重吊装有关,但不属于起重伤害,方便学生进行区分。在讲解装配式构件的临时支撑要点时,引入装配式墙体安装的案例,重点强调墙体预制件斜撑埋件位置,墙体临时斜支撑角度的要求等。4.2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教学和管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是一种便捷而又高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皖江学院某专业2019年—2020年第二学期开展了建筑安全课程的网络教学,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创建建筑安全课程的教学空间,进行课程建设、教学视频录制、教学资源上传以及课程教学管理。对于教学内容的发放,教师设置了闯关模式,让线上上课变得有趣。学生利用移动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在线浏览储存的建筑安全课程学习资源进行实时回放,加深了印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通实现了学习互动全过程的数据记录分析,方便老师了解每个学生某个章节的学习情况,统计所有学生的平时成绩(权重设置可包括视频学习、签到、作业等),见表1,统计效率非常高。可见,采用学习通等平台进行的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的良好补充。但是网络教学也存在缺陷,对学生是否认真上课不能实时监控,对学生是否独立作业无法监督,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解决。所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要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结语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在这种趋势下建筑安全课程教育必须立足于市场重新进行建筑安全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适当补充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与技术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建筑安全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通过和企业深度合作,将学习置于更为广阔的实践活动中去,拓展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皖江工学院建筑安全教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建筑安全课程部分内容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林,朱伶俐,庄小央.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2020(3):14-16.
[2]孙莉.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大众标准化,2020(7):24-26.
[3]李秋娜,何培斌.发展装配式建筑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246.
[4]蒙媚.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应用现状分析[J].智能城市,2019(9):73-74.
[5]史美东.建筑结构教学中多种媒体组合式教学法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73-77.
[6]侯建华,李倩,刘雯雯,等.安全工程专业的《建筑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