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总结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摘要:围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两方面分析了实践教学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同时,结合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环节,它将电气控制、PLC控制和气动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 :转型发展;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H13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33

0引言

由于液压传动独特的技术优势,使得它在工程机械行业、汽车工业、现代农业、采矿与冶金工程、油气探测与加工、土木水利工程、航天与海洋技术、生物与医学工程、军事装备、国防工程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成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一项重要基础技术,它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11月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指出,“应用技术大学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在该主旨下,如何改革《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实验内容陈旧、设备落后

当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液压传动实验内容主要分为典型液压泵、液压阀的拆装实验(属开放式实验,学生自由安排实验时间)和液压泵、溢流阀以及进油节流调速回路的性能实验。实验课时共计6学时。结合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学生亲自动手对常用液压泵、液压阀进行拆装,可加深对其结构、工作原理的理解。液压泵性能实验,主要让学生了解测试液压泵基本性能(如压力、流量、容积效率以及总效率)的方法,得出泵的性能曲线,一方面可根据理论知识,判断实验数据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反过来可验证课本理论知识的准确性。溢流阀性能实验,主要让学生了解溢流阀稳定工作状态下的静态特性,学会溢流阀静态特性中的启闭特性、压力稳定性、卸荷压力等测试方法,得出溢流阀的启闭特性曲线。进油节流调速回路性能实验,主要让学生得出不同通流截面积下的速度-负载特性曲线,并能分析它们的调试性能。不管是拆装实验还是性能实验,均属于认知性与验证性实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和综合应用能力。实验内容过多地侧重于液压元件的性能测试,弱化了对液压系统基本回路的实践,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设备落后、直观性差,学生对实验缺乏兴趣。

1.2课程设计整体质量不高

课程设计是液压传动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分析与应用的能力。课程设计环节时间仅一周,但设计的内容包括明确液压系统设计要求、分析液压系统工况、确定液压缸主要参数、论证系统方案、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通过计算选择液压元件、验算液压系统主要性能等。学生要在一周的时间内翻阅大量文献资料,独立完成一个质量较高的课程设计,难度非常大。

2实践教学改革

2.1实验教学

引进新的实验得设备,开发新的实验内容。目前用得较多是快插任意组合式液压传动综合教学实验台。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将典型液压泵、液压阀的拆装实验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将理论教学迁至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对照实物学习,能更好、更快地消化吸收新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实验安排在相应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比如液压泵性能实验,在液压泵知识点全部讲完之后,立马进行液压泵性能实验,这样不仅能避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遗忘,反过来可进一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亲自动手能力,每次进行实验时,按小组进行,一班分成2~3组,保证每台实验设备3人左右,尽量要求每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强实验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分值,比如:在课程考试试卷中,增加实验考题或者提高实验在平时成绩中的考核比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2.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选题应结合液压传动的技术特点,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选择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题作为设计题目。比如工程机械行业常见设备:混凝土泵车、挖掘机、叉车等某一子液压系统作为课程设计题目。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要提高课程设计整体质量,靠学生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依赖团队的力量。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3~5人分为一个团队,每个团队挑选一个组长,负载整个团队的统筹、协调工作。由组长根据组员意见挑选课程设计题目,并定期汇报整个团队的成果以及遇到的难题,带课老师及时给予解答并做好考评登记。答辩时,以小组为考核对象,对其中的每个成员所负责的设计内容进行考评。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3综合实训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点,结合实验内容与课程设计的局限性,开发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环节势在必行。综合实训是将过去简单的、独立的实践环节转变为综合性、设计性的大型实践训练,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的设置,开发了新的综合实训内容即“基于PLC控制的气压系统设计与开发”,它将电气控制、PLC控制和气压传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综合实训学时为2周,实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确定实训团队(每个团队3~5人)及其课题,下发任务书,给定已知条件,动员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第二阶段理论设计,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和已知条件,设计气压传动系统及其电气控制电路,PLC控制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第三阶段在实训平台上搭建气压传动系统,完成控制系统接线,输入控制程序,验证设计结果。实训平台如图1所示,它由电源模块、PLC模块、气动元件模块、按钮模块、继电器模块等组成,采用双面布置,多个团队可同时进行实训。

综合实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为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

3总结与展望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工科机械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不断改革和创新实验内容、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在转型发展大环境下,学校应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引进当地企业高端技术人才来校讲课或将学生送进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或在校内建立校企合作培训班,落实“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尽管这些目前较难实现,但相信在后续转型发展中,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

2倪君辉.地方本科院校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0)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2

职业教育是民生教育,他的办学、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上应该有自己的模式和方法。我们调查了多所职业中专学校,在《机械基础》的教学方法与普通学校教法一样。都是按照教材,围绕单个机械零件为中心,以课堂上讲授为主。由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加之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理论知识基础较差,对机械零件的感性认识又模糊,造成课堂听不懂,学不会,有厌学情绪。调查中多数职业中专的《机械基础》课的教学进度赶不上,学习效果不佳。《机械基础》是机电工程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的好与坏,影响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怎么定位?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为了职业中专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们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我们认为:实现《机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最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1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机械基础》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前面开设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等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具有一定的机械制造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技能。本课程讲叙中,应当联系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等课程的的有关内容,进一步掌握、提高这些课程理论与技能。通过《机械基础》课程学习,学生掌握机械的原理、机械零件的分类、结构、用途、几何尺寸计算、材料选择、强度条件的理论知识,学会根据机械设备对零件的具体技术要求,能完成各类机械零件的合理选择。学生基本掌握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机械零件设计手册、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正确选择机械零件的能力。为学习及参与技术改造打好必要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还应为今后学生继续学习“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等专业课打下知识的基础。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达到三个目标:

1.1知识目标

(1)掌握一般机械中标准件、常用件、传动件、常用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材料的选用、安全系数的选择。(2)具有对机械零件和机构的图样表达方法的识别,使用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选择机械零件的能力。3、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把简单零件组装成机械装备的能力。

1.2职业技能目标

(1)掌握《机械基础》课程学习的方法,培养善于观察机械、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1.3素质目标

(1)通过了解机械的变化进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2)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法初探

2.1《机械基础》课程选择项目的指导原则

(1)《机械基础》课程选择的项目涵盖课程讲述的各种机械零件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在使用机械零件的过程中加深认识。(2)项目应围绕机械中用到的机械零件的知识,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学到手。(3)项目选择要难度适中,项目中所用机械零件、部件都应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减少学生安装机构时的麻烦。

2.2《机械基础》课程共选七个教学项目

(1)认识机械教学项目。

讲授内容:绪论,认识机器、机构、构件、零件、运动付。

实践内容:到机械零件与机械传动展示柜现场参观。讨论,对照实物回答问题。

(2)圆柱齿轮减速器教学项目。

讲授内容:①齿轮传动的类型及特点,渐开线形成,齿轮参数,失效形式任务。②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参数和尺寸任务。③键、销用途,分类,标准和尺寸项目。④轴用途,分类,尺寸,强度计算项目。⑤轴承用途,分类,代号,尺寸,标准,强度计算项目。⑥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用途,分类,标准,强度计算项目。⑦轮系应用及分类,传动比计算项目。

实践内容:应用齿轮、轴、键、销、轴承、轴承盖、油封、齿箱体、齿箱盖、窥油窗、油标、油堵等采用能包括课程大部分内容的部件,如减速器或简单机械传动装置,安装一台单级国柱齿轮减速器。通过安装学会选择减速器的结构方案,计算功率选择电动机;确定总传动比和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的转速、转矩和功率;进行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应包括窥视窗、油标、排油孔及其螺塞、起吊装置等。

(3)皮带运输机项目。

讲授内容:①带传动类型,特点及应用项目。②链传动类型,特点及应用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三角皮带轮、三角皮带、平皮带、链轮、链条、轴、托轮、轴承、键、销、传送带架,安装一台皮带运输机

(4)螺旋千斤顶项目。

讲授内容:螺纹、螺旋种类,几何参数,标准代号,标注方法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丝杠、螺钉、轴、键、销、顶快头、千斤顶座,扳杠,安装一台螺旋千斤顶。

(5)缝纫机踏板机构项目。

讲授内容:平面机构运动简图,自由度,组成,形式判断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缝纫机机架、踏板、曲柄、摇杆、装配缝纫机踏板机构

(6)汽车发电机气门推杆机构。

讲授内容:凸轮机构类型,应用,从动件运动规律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四缸汽车发电机缸体,气门推杆,弹簧、桃形轴,齿轮、轴承,安装四缸汽车发电机气门推杆控制机构。

(7)教学项目液压传动系统的组装项目

讲授内容:液压传动系统原理,组成。元件,回路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液压传动系统的节流阀,液压传动系统的换向阀,溢流阀,双出杆油缸,油箱,油管,滤清器、单向定量泵,压力表,组装一套液压传动系统。

2.3用项目教学引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很多:项目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卡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帽子教学法、主持人教学法、场景教学法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手段也有很多种:讲课、实验、挂图、多媒体、现场实习、课程设计等。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种适合本学校校情、学情,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扩大教学效果。德国在机电职业教育中最典型的教学方法是:师生围绕具体操作项目,运用“五步教学法”教学。我校在《机械基础》教学中也采取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五步教学法。学生在学完一个机械项目中所用的机械零件内容以后,再亲自动手去安装该零件可以组装的机械设备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深化,又提高了动手能力。贯彻“五步教学法”的步骤是:第一步教师示范;第二步学生制定安装计划;第三步学生实施计划;第四步学生成果展示,第五步老师作总结评比。这种方法在进行机械基础知识的教育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师、生在机械安装教学项目的互动中,实现《机械基础》的教学目标。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职业能力;课程改革;探讨

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具备综合素质的汽车运用与维护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作为高职汽运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其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第一阶段,在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所突出的“职业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系未能全面考虑高职学生素质的特殊性。因此,为适应目前汽车行业急需人才的能力结构和技能水平的需求,该课程迫切需要改革,探索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从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一、《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专业联系性不强,教材未能反映高职教育特色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多、范围广,目前还基本承袭了我国高等教育重系统、重理论的传统,没有考虑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没有针对专业要求合理设置,与专业联系性不强。所选用的教材也仍以体现理论性和系统性为主,只是对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做了删减或选用,内容抽象、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部分。由于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明确,学生缺乏了解该课程与其专业之间的关系而对学习目标感到茫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浮浅,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传统的《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课堂教学仍沿袭粉笔板书、挂图和简单的教具,缺少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风和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汽车机械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往往对这门专业基础课实训条件准备不足,实验实习器材相对短缺、陈旧,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有的甚至没有汽车机械基础实训室,实验无法开出,学生对零部件、运动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有的甚至感觉学习机械基础无用,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受到影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四)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不足

《汽车机械基础》是一门服务于后续专业课和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就要求任职教师不仅要精通本课程的知识,还要熟悉本专业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如何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贯穿于本课程的教学中,使其教学更贴近专业,更好地实现该课程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目前部分汽车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来自于非汽车类专业,由于缺乏汽车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造成该课程教学、考核重点与专业联系不紧密,难以很好地为专业课服务。

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根据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业务范围、知识和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要求,针对机械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缺乏基本机械常识的特点,对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其改革总体思路如下图1所示。

(二)课程设计理念

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面,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根据专业所涵盖岗位群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学校现状,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汽车机械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进行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及重构,以服务后续课程为原则,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工程力学”、“汽车材料”、“机械基础”、“液压传动”等知识糅合到汽车机械中,每一个知识点都以具体汽车机械结构为依托,将其有机整合为《汽车机械基础》,形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项目,将各项目划分成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根据实际教学特点,按照“资讯一决策一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评估”组织教学。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相互融合,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简单力学问题的方法,掌握常用汽车材料的性能、用途及选用,在了解常用机构、零部件的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选用机械零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掌握典型液压元件的结构组成、原理及应用,能读懂典型的液压系统图并分析液压控制装置的工作过程,能进行液压系统的基本维护,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经验和工作态度的养成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同步进行,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图1 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三)课程改革探索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4

摘要: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教学体系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实践教学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煤矿机电专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思路,构建了多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计划;煤矿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46-02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学校开设的工程类专业实施专门认证。我国早在2006年就启动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根据2015年编制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我国已经在机械工程、安全工程、化学工程等15类专业领域开展了认证工作[1,2]。工程教育认证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为基本指导思想,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环境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是一种契机,更是一种导向。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煤矿机电这个工程应用极强的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更是举足轻重。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此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3],截至目前,共有三批209所高校成为试点高校。我校2012年煤矿机电专业获批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各高校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我院针对煤矿机电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了细致的教学改革工作。在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突出工程实践的特点,重修修订了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方面都突出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思路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根据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培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4]。我校煤矿机电专业是第二批获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在借鉴首批试点单位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面向煤炭工业需求的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具有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掌握本专业系统的技术知识,具有将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因此形成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卓越培养计划”的指导,遵循工程教育的思想,推行“敦实基础、强化实践、着重创新”的办学理念,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拓宽产学研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多层面煤矿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校煤矿机电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生,2012年获批“卓越计划”实施。在近7年的培养过程中,煤矿机电专业本着工程教育的理念,在借鉴其他高校先进培养理念的基础上,实施方案不断改进、调整、完善,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多层面实践教学体系,如图所示。

煤矿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工程教育理念,抓住通识能力和专业技能两要素的培养,针对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三个不同培养层面,安排不同的课程理论学习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体系由三个模块组成:基础实践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能力模块、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三个模块。

1.基础实践能力模块:由通识教育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基本技能实习等环节组成。包括大学物理实验、电工电子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传动与控制、采掘机械、流体机械、矿井运输与提升、矿山供电等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技术课的课程实验,以及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等。该模块主要是通过演示性、验证性的专业实验加深对课程专业课的理解,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加以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细致的工作作风。

2.综合实践能力模块:包括专业实训、综合课程设计、企业生产实习等环节。例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矿山机械课程设计、数控加工实训、毕业设计及相关企业生产实习等。综合性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从基本的工程制图到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性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生产实际,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设计,强化学生的设计理念。生产实习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运用学习成果,在实际企业生产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运用能力。

3.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包括工程项目实训、专业实习、创新设计大赛等环节。煤矿机电专业实践环节中设置了工程实践环节共12周,学生随机分配到各家煤矿单位进行定岗专业实习,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实践技能,促进其职业养成,得到工程师的初步训练。此外,学校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工程项目,在项目实训中到企业单位见习与实习,将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到工程项目建设中,逐步增加工程师基本素养的培育。

四、总结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不断推进,基于煤矿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在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本文在结合山东科技大学煤矿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专业认证要求,改善实践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还停留在培养体系的探索上,对于质量评价体系、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并未涉及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2]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Z].2015.03.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5

1. 教书育人,德育为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性质,从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动深刻的讲授,使他们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教师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做人。

2. 注重内在联系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上,从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机械制造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全面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材是按着一定的顺序编写的,但前、后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教师在讲授“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机械加工精度”等基本概念时,经常要用教材中的例子和生产中的实例来说明,而“典型零件加工”的内容又与前面机械制造基本理论有重要联系,就应引导学生寻找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这样更容易系统深刻地理解教材。

机械制造专业的各门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机制制造技术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数控加工与编程”等其它专业课和基础科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介绍机床夹具的内容时,夹紧力可以由机械、液压或气动装置提供,夹具的结构就有变化[1]。教学中,要把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气动和液压传动等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掌握要点,提高专业水平。

3. 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中,不少学生感到每节课的知识过多,不能及时理解消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并提高教学艺术性。对教学内容要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对于易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先预习,讲课一带而过;较抽象的内容除布置学生预习,还应认真讲解;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重点讲解,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即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略加思索之后回答。学生各抒己见,在充分地讨论之后,教师做总结,指出要点。例如在学习曲轴加工的内容时,曲轴与一般的轴不同,它由主轴轴颈、连杆轴颈和连接板组成,结构细长,多曲拐,刚性差,其加工过程很有特点[4]。组织学生参观曲轴加工现场并翻阅技术资料,自己根据零件加工特点,提出加工的方法并相互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曲轴加工的工艺难点和解决方案。这样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为主,教师提示、答疑为辅,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便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使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4. 利用教具、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

机械制造技术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各部分教学应注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挂图、实物、模型、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讲解各种刀具时就可以把常用车刀、数控刀具和刀柄、麻花钻、深孔钻头、浮动镗刀、珩磨头等带到课堂上,适时拿出来介绍。在介绍机制工艺规程制定的内容时,可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直观了解工厂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技术准备、毛坯制造、零件的各种加工过程等。较大的典型零件如车床主轴箱:床身等可能用木材和纸板做成简易模型,较复杂的工装、机床结构也可做成模型,必要时还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对于工步、走刀、工序等较难掌握且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车削、铣削的加工录像,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区分。讲解数控加工工艺时,可利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介绍数控车、铣和加工中心的对刀、设置刀具补偿、工件的定位和装夹、刀具运动轨迹等内容,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观看数控机床加工现场,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5. 搞好现场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对于各种加工方法、各种机床、夹具、刀具和量具,可组织学生去实验室、工厂机加工车间参观实习。针对某一典型零件的加工,可组织专题现场教学,要详细了解图纸和工艺条件,学习工艺过程,了解其典型设备、工艺装备的机构特点和使用方法。对重点零件的加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改进不合理的工艺方法;对生产中遇到的质量或其他技术问题,应指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必要时,向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请教。在实习中,把典型的工艺方法、夹具、专用刀具都记录下来,与所学的理论进行比较,来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当然,课堂与现场要相结合,教师应根据工厂的情况编写出实习教案,精心组织实习的内容,首先在课上介绍零件图纸和技术要求,然后带领学生深入现场,最后回到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汇总,指出要点。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6

论文摘要:中等专业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和现阶段社会的需求不相协调,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替代,文章就模块式教学这种新的方法的特点和实施方法进行 了阐述。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我校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方法。

一、专业模块教学及其特点

所谓专业模块教学,是以专业大类作为一个专业模块。每一个专业模块又由两类模块构建而成,第一类称为基础模块 ,第二类是多个小专业模块。专业模块教学具有四个显著特征:

1.课程体系及专业的设置与行业及工种是“软性对应”,专业面大大地拓宽,专业的适应性大大地增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有更多样和更多次的选择机会。

2.其基础模块教学突出一个“宽”字,强化通用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自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其小专业模块教学突出一个“活”字,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可适时调整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和快速发展的专业需求,强化专业技能和实训教学。

4.指导专业模块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总目标是“三加”,即全面加特色,知识加能力,专业加专长。

二、专业模块教学的实施办法

(一)优化专业设置 。增强适应性

我校机制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师资力量较强,我们以该专业作为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来重点培植。同时,以机制专业为龙头,带动机械类其他专业发展,进一步实现机与电的兼容。

(二)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实行“宽基础”教学

1.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我校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定为 4:6。将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列为必修课,法律、礼仪等为综合讲座;另外还开设了日语、音乐、美术、摄影等选修课。

2.根据“宽基础”的教育思想,我校将专业基础课进行了优化设置,机电类专业均开设了相同的专业基础课。另外,在教学内容上,我们着重进行课程综合性、应用性改革,打破学科界限,删除较难、较繁、重复的教学内容。

(三)以能力为本位 ,实行“活模块”教学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定位于: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我校采取以下做法:

1.专业课进行优化重组,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及适应性原则。例如我们改造专业课、增设新兴课等。

2.课程设计课题多样化、综合化。根据学生实际,适当降低课题的难度和深度,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运用各种工具书及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模块多样化,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大实践训练力度,将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定为 1:l。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设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块。

1.加大实验课时,强化动手能力。我校先后建成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金相、电工电子、电拖、家电、物理、化学、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 11个实验室。各门课实验开出率为 80%以上,实验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教学目标。

2.校内外实习相结合,培养综合职业技能。校内实习基地主要完成基本技能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完成各工种的拓展实习和生产实习。校内、校外实习相结合,各有重点、相互补充,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3.产教结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1)技能训练课题化。例如,在钳工技能训练模块中,我们确定技能训练目标。另外,我们还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制作(自己设计课题、自己拟订工艺),学生们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和实用工具 。

(2)生产实习项目化。我们除了在基地中安排正常的钳工实习、焊工实习、热处理实习等金工实习之外,还注重教学实习与生产相结合。在项目的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受到了完整的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生产操作、质量意识、综合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体验和锻炼。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试行专业模块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专项实践教学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已势在必行。近两年我们结合教学需要主要采取以下培养途径,使一批中青年“双师型”教师脱颖而出。

1.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青年教师派到工厂实践锻炼,再将 企业 (特别是校外实 习基地 )中的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来,担任专业课特聘教师。外聘教师归属专业教研室管理,加强校内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2.有实践经验韵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每年均有“传、帮、带”计划和重点。

3.由专业课教师兼任实习指导,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凡我校开设的技能训练项目,专业课教师都必须在较短时问内,经培训掌握 1-2项技能,并通过考核取得技术等级证书。

三、所取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