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1

【教材分析】

《植物的一生》一单元四课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本课《植物结果了》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在经历了前面较长时间种植后,交流分享的一课,在这一课学生要学会自己整理前期记录的种植记录表,再来课堂上做交流。通过交流与比较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紧接着通过找西红柿和黄瓜的种子,初步认识果实的构造,懂得辨别果实,辨认植物的可食部分,巩固对植物各部分的认识,最后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对植物的利用情况,认识植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级《多姿多彩的植物》这样一课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和二年级《栽小葱》这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的初步探究后,对探究植物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热情,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让学生对植物构造、功能、生命过程、植物资源的利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本课《植物结果了》更是带领学会认识了植物完整的生长过程,学生在这一课会很有成就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有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3.知道我们通常食用植物的哪个器官。

4.认识植物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探究:

1.通过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

2.能利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和非果实。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调查身边特殊的植物资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周围的植物资源,认识到植物的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找出果实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各种植物的部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吗?能不能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发言

2.揭题:是的,植物的一生开始于一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最后结果,那么你们种下的西红柿和黄瓜结果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植物结果了》。

二、成果展示

1.谈话:同学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种植和记录,一定有不少丰硕的成果想要跟大家分享,下面我们请小组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小组展示种植记录

2.谈话:同学们的种植记录都非常的精彩呢!下面我们选取了两组种植记录,请大家认真再看一看,小组讨论一下,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有没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汇报

三、探究植物的果实

1.谈话:西红柿和黄瓜都经历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之前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他们的种子、根、茎、叶,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他们的果实。

出示西红柿和黄瓜

2.活动一:观察果实的内部结构

谈话:请同学们从中间切开果实,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小组实验汇报

3.教师补充:切开西红柿和黄瓜我们会发现种子就包裹在果实中间,而包裹在种子外面的,生活中我们叫做皮和肉的部分,科学上我们统称果皮,所以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组成的。

4.提问:那么如果西红柿和黄瓜要繁殖后代,你们觉得那些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小结: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四、应用

1.提问: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果实的特点了呢?你能不能从下列食物中找出哪些属于植物的果实?

多媒体展示甘蔗,胡萝卜,花生,苹果,香蕉,蚕豆,豌豆荚等

小组讨论分类

2.谈话:看来呀,植物身上并不一定只有果实才能作为我们的食物,你们能说说,多媒体上的这些食物它们分别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吗?

小组讨论发言

五、拓展

1.谈话:植物除了能为人类提供食物之外,还未人类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你们知道人们都利用植物做了些什么吗?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2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例1、例2及练习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认识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

2.经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借助实物图逐步建立立体感和空间感。

3.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学过的立体图形。

师:今天咱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长方体的认识。

师: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1)长方体平平的面是长方体的什么?(面)

(2)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是长方体的什么?(棱)

(3)长方体3条棱相交的点是长方体的什么?(顶点)

同桌互指什么是长方体的面,什么是长方体的棱,什么是长方体的顶点。

2.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有哪些面是相等的?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这些棱可以分为几组?哪些棱长度是相等的?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教材第19页例2,小组合作制作并讨论例2中的两个问题。

(2)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第(4)题小组合作探究,集体汇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五第1~3题。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通过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学生组内讨论,指名汇报,教师补充、完善,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从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入手,让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是占一定空间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观察长方体,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掌握。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框架,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长方体的棱长特征,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定义。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3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学现状

一、只注重培养能力,却忽视了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年龄段,对事物的探索欲很强,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可以有序有效地进行探索,而不是学生自己进行盲目的探究。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观察春天的植物》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课堂,找到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让学生观察这些植物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由此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之前的问题,从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探索,从检查知识掌握程度来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只强调学生动手,却忽视开发学生大脑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对许多课程都开展动手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真正经历探索过程,从而得出结论,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然而这些动手课程的设计却忽视了对学生大脑的开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走下去,没有开动学生的大脑,让学生进行设计和组织。这就要求教师明白思考和动手是同等重要的,在进行科学课堂教学时,多开发学生的大脑和组织意识,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只注重教学预设,却忽视教学动态发挥

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只考虑到课堂前,学生和自己该做什么,每一步都计划好后,在实际教学里按教案内容进行授课,却没有考虑到在实际课堂教学时会出现许多突发状况,是教师没有考虑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进行教学,不能一味地遵循自己的教学预设,适当地变化教学内容,多设计出几套备用教学方案,以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下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探索,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真正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4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在中牟县农村小学的推行已有几年。几年来,我们收获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累累硕果,同时,也遇到了种种问题。通过一年来,我们对10所农村小学中30位不同年龄阶段的数学教师和200名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调查,发现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现从这些问题中选几点加以介绍:

 1.教学教具配备不足。(教师自制教具过于简单,不够直观)

   由于近几年来国家对多媒体教学的推广非常重视,上级部门对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也加大了配置力度,但与实际教学关系密切的普通教具却出现了配置不足的现象。就拿我校来说,教师们在讲授“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运用的教具都是十几年前配置的,大部分教具都已破损,无法使用,从而教师不得不自制教具,但自制教具又因过于简单﹑不够直观等种种原因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纸上谈兵

   在备教案时,每个老师往往都会写上多媒体课件运用。可真正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多媒体教学的又有几人。由于多媒体设备配置不齐全,对教师的这方面培训又不到位,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他们没有能力,没有精力,更没有时间去准备多媒体课件。所以,在我们调查的30位不同学校的教师中,对多媒体教学能熟练掌握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只有在讲公开课时,他们才会投入大量精力,或找其他教师帮忙来准备课件。至于下次什么时候使用,谁也不知道。

3.教材编排与农村实际脱轨

   新课程改革旨在告诉孩子们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发散了他们的思维。但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有很多地方与农村孩子的认知不符。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出示一个公交站牌,说明10公里以内票价1元,每增加1公里增加0.5元,问小女孩从儿童乐园坐到光明街,一共要付多少钱?这道题对于城市里生活的孩子简直易如反掌,可是由于农村的孩子没有坐过公交车,更不会看公交站牌,所以,无论老师怎么讲,学生们还是学的似懂非懂。又如:五年级习题中出现有关水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连水表的样子都没见过,所以无论老师怎么讲,他们都弄不清是怎么一回事。

4.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缺乏创新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缺编严重,没有体﹑音﹑美专职教师,更别提品德﹑科学﹑社会等科目了。绝大多数数学教师除了担任一门“主”课外,还要担任几门“副”课的教学,一天下来,四五节课稀松平常,再加上批改作业,书写教案,使教师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精心准备一节节新颖﹑有趣的课。再加上不同的调研考试及社会﹑家长施加的无形压力,“做题”又成了老师﹑学生的重中之重。教师教,学生学,可“素质教育”却无从谈起。

5.教师培训“华而不实”

   教师培训本是提高教师道德和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但现实中的培训却没有起到它特定的作用,如教师的高学历进修,计算机水平测试等,只要你交上几百﹑几千元钱,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会让你过关。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当前的解决方案如下:

1.上级有关部门应对农村小学的教具等资源配备情况做一个详实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情况对农村基础教学资源进行配备。

2.对农村青年数学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不是为了拿证,而是进行系统的培训。从而改变小学教师“万金油”,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的现状,使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3.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给农村小学配备专业的体﹑音﹑美教师,让数学教师能从过于繁冗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入到数学教学中。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用“心”教学的教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5

好的学案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实现了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转变,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好的学案设计使学生一目了然,有纲可循,自学针对性强,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好的学案设计有利于教师有效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目前一些数学教师在学案内容、目标、教法、学法的设计方面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影响了学案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小学数学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浅析

1、设计内容错位:学案不是教案和习题集――要发挥学案导学功能

问题一:把学案内容等同于教案内容,栏目设计混乱。

一些教师没有认真研究学案设计的要求,将教案简单地汇编成电子稿,重新印制,认为就是学案。有的学案虽有预习栏目,但没有预习方法指导;有的学案虽有课前分析,但没有重点内容的呈现;有的仅有作业题号布置,没有明确的分层作业习题设计;有的学案把教材中的图文、解释性文本舍去,只留概念、公式、或其他要记忆的内容。

问题二:把学案等同于练习册,使用时机把握不好。

现在一些学校使用的学案本质上就是练习册,里面全是一道道要求学生动手做的练习题。在练习册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仅仅在课前检查学生的习题是否做了,没有将学案中暴露的问题与教师的新课教学整合,忽视了学生的课前“问题”。还有的教师没有将学案内容与教材上练习有机整合,在课堂反馈时出现了很多重复内容,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

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文字再现。教师应该用数学的眼光厘清学案、教案的功能区别,避免学案与教案格式混淆,要科学设计学案栏目,突出对过程的支持与专业指导,在题目的旁边要设置学习方法、思路提示等;同时学案要留有旁批、订正的位置,以便学生进行二次改进。在重点知识与内容上,要加强学案的反馈功能,保证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及时巩固与内化。

2、设计目标不清:学习目标不是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视角加以规范

问题一:目标前后不一。

一些教师设计学案时,没有结合学情和教材编制学案的学习目标,而是直接从网上或参考资料上复制、摘抄教师的教学目标。待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脱离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师写的与想的不一样,讲的又与写的不一样。缺乏目标达成意识的学案设计,必然造成学生学习方向的“脱轨”。

问题二:目标要素缺乏规范。

学习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它的基本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学习水平。在一些教师的学案目标设计中,经常出现规范缺乏的现象,表现为四个要素的错位与缺失。如,行为主体错位,即教师习惯于把教的过程或内容作为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当作教师或讲授的内容,而不是学生或学习结果。

学习目标是学案的首要内容,它的设计意图是告诉学生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照抄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就会拔高学习要求,使学生云里雾里,产生畏难情绪。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目标达成意识:通过兼顾学生的共同特征,贴近学生的视角,设计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呼应;其次要关注学生差异,分析学生原有知识起点和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将总体目标细化设计成阶段目标,进而确定每节课具体的弹性课时目标。

3、设计形式单一:学案习题不是课本知识点的简单挪位――需要二次创造

问题一:把教材内容简单编制成一个个习题。

在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师把课本的例题、习题简单的挪移到学案中,这样做势必导致教学的弱化,很多学生把数学书上的答案一抄,课堂上不再听讲。此外,教师对各种课型也没有区分对待,缺少对典型例题与反馈练习的精选意识。

问题二:学案形式的设计上存在着趋同现象。

一些数学教师只是照抄其他学科的学案形式;一学期甚至一年的教学内容都用一种固定形式来呈现;对同一学习内容在新授和复习阶段的学案形式也完全一样。学案形式的单一造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疲劳,影响了学习兴趣。

学案设计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目前学案的创生缺乏集体研究而简化为个体设计。学案不应该是对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好的学案必需二次创造,把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深挖,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要杜绝填空式的知识单纯复制,要精选例题,突出典型,注意设计弹性练习,选择变式习题,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

二、小学数学学案设计遵循的原则及改进的策略

1、好的学案设计要遵循主体性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的策略

在设计学案时,教师要从本校甚至本班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等实际出发,时刻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新接班的教师,要与前任教师、家长、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将杂乱无序、难易不一的学习内容处理成符合每个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案。如,对优等生只需恰到好处地点拨关键处;对中等生则应采取跳跃式、高台阶诱导;对后进生宜创设高密度、低台阶的问题情境,逐层推进。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案的有效性。 (下转第57页)

(上接第55页)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实践证明:放手让学生拥有学案设计权,不失为一种好策略,学生设计的学案,反映了学生的真实需求,也可以使教师“休闲”一些。明智的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会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参与进来。如,教师可以通过QQ群、手机短信、网上家长学校等途径与学生交换想法。

2、好的学案设计要遵循指导性原则,采用灵活补白的策略

学法指导是学案的核心。学法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的处理策略指导;对观察、对比、推理、归纳、思考和讨论的切入点进行指导。在学案设计时,要把教师的学法指导具体化。譬如,阅读教材时,要具体地告诉学生看哪一页,达到什么要求;对建立在旧知识点基础上的新授内容,也要做出交代,如应先复习哪些知识,准备哪些学习工具等。

教师要实现优化指导,在学案设计时就要避免单一现象,灵活实施不同的策略。不同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同一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新授课学案中,可以增加学习资源――介绍分数的一些知识背景;在四年级《平行和垂直》新授课学案中,提供动手探究的素材,发挥“做中学”的功能;在六年级《数和代数》总复习课的学案知识结构中,借以“留白”的方式,让学生决定采用“网状”知识结构还是“树状”知识结构,抑或是“表格状”的知识结构。灵活补白的策略有利于教师在最大程度上达成因材施教的目标。

3、好的学案设计要遵循问题性原则,采用集体设计的策略

“一个好的数学学案应该体现‘问题驱动’的教学原理”。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能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

学案本质上是教师个体及团队对国家课程的二级开发,教师要发挥教研组集体的智慧,把学案的设计过程变成合作探究的过程、交流经验的过程、分享教育智慧的过程。在问题设计的层次上要体现一定的梯度;在问题设计的难易度方面,应该注意两个条件,一是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并与之相联系;二是要有新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必要时还可以设计分叉问题,即不改变某个问题的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而把它设计成梯度和思维容量大小不同的系列问题,让不同的学生群体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平移中的规律》学案,教研组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动手操作:每次框3个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每次框4个,5个呢?

独立把表填写完整。

(2)归纳思考:“每次框的个数”、“平移的次数”和“得到几个不同和”之间有什么关系?

(3)另辟新路:你还有别的办法也能得到相应的结论吗?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6

一、教学案,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

全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进行了两次学案导学理论集中学习和反复的自主学习,开展了一次以“学案导学”为主题的研究课,目的是研讨“学案导学”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的可行性。在研究课后,全区信息技术教师普遍认为,相比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学案导学”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中要求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精神。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研究和推广是可行的。

接下来区信息技术中心组成员一起研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案的统一格式,经过反复研讨,制定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案编写格式”: (1)电子档(如图1所示),包括教学案、帮助材料(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类型)和学习素材;(2)教学案格式(如图2所示)。同时还提出“学案导学”实施的简短建议:学生(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组织、引导、参与、指导[1]。

图1 信息技术学案要素

在教学案的统一格式要求下,由中心组成员首先编写出理论课和操作课的教学案范例,然后全区教师参照范例编写3~6年级共8分册的教学案。从2009年2月起,全区信息技术课堂开始使用统一的教学案,并在使用过程中对教学案不断修改和完善。

图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案格式

教案向教学案的转变绝非仅仅是格式上的转变,而是教学案编写教师、实施教师在教学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信息技术教学案、帮助材料、学习素材是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充分考虑学生差异性基础上编制的用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2]。它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怎样学,而不是教师怎样教。在“学案导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观念逐步得到转变,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运用教学案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他们在课堂中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护先学后教过程中学生产生的一些奇特思维,在课堂中讲演学生学不懂的疑难点,适时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对学生评价进行引导,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

二、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合理运用教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自己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什么。由于教学案图文并茂,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自主阅读,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正确使用教学案,不仅能对任务操作步骤自读自悟,而且能按要求进行操作,教学案的运用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保持探究的热情和信心。学案导学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对有些问题能够举一反三,无师自通。

2.学会掌控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一般采用演练法,课堂节奏由教师掌控。而在学案导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由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己调控学习节奏。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或操作任务后,完全可以先于其他学生进入下一个任务的学习中。当然,他也可以对自己刚才的操作进行小结和反思,还可以去帮助身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学会利用任务栏右边的电脑小时钟,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调控。

3.通过帮助材料超市,及时获取帮助

帮助材料是教师根据本堂课重难点而制作的视频演示文件,它根据知识点而设置和命名,在演示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操作提示的作用。“帮助材料”文件夹就像一个提供帮助文件的“超市”,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求而自主选择使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获取帮助的途径有以下三种:(1)看教材;(2)使用相关帮助文件;(3)请教教师或同学。比较这三种途径可以看出,视频演示形式的帮助文件比教材更生动,更形象直观,比请教教师或同学更快捷,运用更自由。对于某一项操作,会的学生可以不用获取帮助,而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帮助文件,直到自己完全弄懂为止。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实现了学生的因需学习和分层学习。

4.通过自我总结评价,品尝成功感受

在信息技术教学案中设置了“盘点学习成果”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对照评价量规,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评价量规表格项目根据本堂课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来设置,学生可以对照量规自查知识的学习情况,为自己比较科学全面地打分,最后根据总分评判本节课自己的学习状况级别。这样学生不仅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而且通过自我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自主学习意识,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功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动力受到有效激发。

在学案导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中逐步做到了学案让学生读,规律让学生找,操作让学生做,帮助让学生选,结论让学生得,评价让学生评,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能动的状态,学生想学,主动学,乐于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导学,教师教学能力不断增长

在信息技术学案导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不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教学能力也得到锻炼提高。从教学设计能力来看,教师们在教学案格式统一要求下进行教学设计,大部分教师能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信息技术学案导学的要求,灵活地运用教材、组织教材和处理教材,力求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深入浅出地上好信息技术课。这一点在我区的几节学案导学研究课、示范课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得特别明显,以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计算机的发展和种类》学案导学理论示范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学习任务的布置、书本材料运用、提供视频帮助文件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为避免计算机理论课的枯燥感,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运用了图片、动画视频、基于Flash判断的选择题,这些素材的运用大大增加了理论课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积极交流互动,使理论课不再枯燥。

从教师对学案导学材料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他们对教学案及材料的使用并非按部就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调整,对教学素材的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五年级信息技术课堂中,有的教师针对教学案中帮助材料演示过快、学生不易了解和部分学习素材准备不够充分、学生练习过于单一的情况,结合教学案合理地穿插增补了一些内容,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学习。又如:有的教师会和三年级学生一起观看直观生动的视频帮助材料,这样学生感兴趣而且接受起来也容易得多,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笔者在课堂中也会创造性地使用学案导学材料,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截取屏幕上的画面》一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介绍键盘上的[Print Screen]键(屏幕拷贝键)的使用。上课之前笔者观看了学案导学中的帮助材料,因为生成帮助材料文件的屏幕录像软件只能录制操作过程中屏幕上的变化过程,无法录制计算机操作者的手按下键盘上[Print Screen]键的过程,所以这段视频演示文件恰恰没有演示到最关键的步骤,如果直接拿给学生用的话,学生会对操作步骤感到茫然,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对于这个有缺陷的帮助文件,笔者想到了一个巧妙运用的办法。上课开始,笔者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把你们喜欢的纸牌游戏界面变到画图程序窗口里来。”然后播放这个缺少关键演示步骤的帮助文件。学生对 “纸牌” 游戏窗口突然自己“跑”到画图程序窗口感到大为惊奇。笔者又说:“你们想知道这个魔术的秘密吗?今天学习了《截取屏幕上的画面》一课,你们也能变这样的魔术。”学生带着神秘感和探究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发现原来键盘上的[Print Screen]键就是这个魔术的关键,因为它

(下转页)

(上接页)

具有神奇的作用,能截取屏幕上的画面。在认识了屏幕拷贝键后,学生争相对它操练起来。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网上论坛和网上讨论》时,当学生都兴高采烈地按照学案上的指导蜂拥登录基于互联网的“中国学生网论坛”时,网络却像老牛拉起了破车。面对这样的网速不给力的问题,笔者想到把BBS架构在学校自己的服务器上,创建了一个能在全校范围内使用的班级论坛,学生只在局域网内进行访问,不会受到外网网速的限制,交流就变得非常畅通。笔者先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学生网“学生社区”和主题发表的注意事项,再带领学生访问了“班级论坛”,由于没有外网网速的干扰,学生们很快完成了注册和登录。进入班级BBS后,学生们讨论话题,分组交流,对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复,课堂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学科实施“学案导学”四年多以来,无论是课堂面貌,还是师生观念,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效果,都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也必然促进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