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栽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栽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栽技术论文

移栽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绿化苗木移栽

一、落叶树

l、落叶乔木

①掘苗:对胸径3~10厘米的乔木,可于春季化冻后至新芽萌动前或秋季落叶后,在地面以胸径(距地面1.3米处的干径)的8~10倍为直径画圆断侧根,再在侧根以下40~50厘米处切断主根,打碎土球,将植株顺风向斜植于假植地,保持土壤湿润。运输时要将根部放在车槽前,干稍向后斜向安置。

②挖穴:依胸径大小,栽植穴直径应为40~100厘米,土质疏松肥沃的可小些,石砾土、城市杂土应大些,但最小也要比根盘的直径大20厘米,深则不小于50厘米;穴壁要垂直,呈圆筒状,不能挖成锅底形,以免生根后根因伸长力不足而弯曲,遇雨倒伏。

③定植:于穴中先填15~20厘米厚的松土,然后将苗木直立放于穴中,使基部略下沉5~10厘米,以求稳固。在四周均匀填土,随填随夯实。填至距地面8~10厘米时开始做堰,堰高不低于20厘米,并设临时支架防风。

④浇水:定植后及时浇头遍水,至满堰,第三日再浇二遍水,第七日浇第三遍水,水下渗后封堰。天气过于干燥时,过10~15天仍需开堰浇水,然后再封口。

⑤修剪:掘苗后进行。有主导枝的树种,如杨树、银杏类、杜仲等,只将侧枝短截至15~30厘米,而不动主导枝;无主导枝的树种,如国槐、刺槐、泡桐等,由地面以上2.6~3米处截干,促生分枝;垂枝树种,如龙爪槐、垂枝榆等,留外向芽短截,四周保持长短基本一致,株冠整齐。

2、落叶灌木①掘苗:植株一般高1~2.5米,但由于品种、规格复杂,通常留20~60厘米,土球直径30~60厘米。丛生株由边缘株向外15~20厘米处裸根掘苗。

②修剪:单干类或嫁接苗,如碧桃、榆叶梅、西府海棠,侧枝需短截;丛生类如玫瑰、海棠、绣线菊、天目琼花等,通常当时不做修剪,成活后再依实际情况整形。

③挖穴:穴径依株高、冠幅、根盘大小而定,通常比土球直径大5~20厘米,土质较差的地区适当加大。

④其它与落叶乔木同。

3、攀援植物

①掘苗:大型种类通常留土球直径不小于35厘米,如紫藤、葡萄、凌霄等;小型种类小于30厘米,如金银藤、地锦、蔷薇、山乔麦等,1~2年生苗可适当缩至15~20厘米,不作长途运输的可裸根掘苗。

②修剪:大型种类于地面以上2.6~3米处截干最为理想,过低则上架困难。葡萄应留主导枝,侧枝留3~4芽短截;小型种类可适当剪短,最短不小于40厘米。小苗不作修剪。

③挖穴:通常挖沟栽植,沟宽40~50厘米,深40~50厘米,长依实际需要而定;穴栽时,穴直径要大于根盘10~15厘米,小苗的增大范围可适当缩小。

④其它与落叶乔木同。

4、小花灌木

①掘苗:依丛株大小,通常挖土球直径25~40厘米,深25~30厘米,如迎春、紫叶小柴、金叶女真、月季等。

②修剪:除月季需短截外,其它种类均在成活后整形。

③整地叠畦:多数片植或团栽,翻地深40厘米,土质差的过筛或换土,月季需施基肥,每100平方米300~400千克,其它观花类也应施基肥,观叶类可不施。

二、常绿树

1、常绿乔木

①掘苗:于春季新芽末萌动前或雨季新枝停止生长后或秋冬之际植株停止生长后进行,先浇透种植地,并将铺散的枝条用草绳捆拢。苗高2~2.5米的,土球直径不小于45厘米,深不小于40厘米;苗高2.6~3.5米的,土球直径不小于60厘米,深不小于50厘米。四周土掘开后,土表及底部切削成球形,用草袋或编织布等物包好,再用草绳捆牢,轻轻推向一侧。移动时因土球较重,常采用机械吊装,受重的主干处要包上麻袋、编织布等物绑牢,吊装绳索拴于垫覆物上;以免损伤树皮而影响成活。运输时土球置于车槽前方。树冠斜向后放置。

②挖穴:如是一般土壤,株高2~2.5米的,栽植穴直径不小于60厘米,深50~60厘米;株高2.6~4.5米的,栽植穴直径不小于90厘米,深60厘米。土质不良时应过筛或换土,深度也要适当加深。

③定植:填一层松土,将苗置于穴中央。如土球是用草袋包裹的,松开即可(取下与否无所谓)如是用编织袋、薄膜包裹的,必须取下。然后设立支杆并用草绳捆牢,随即填土,随填随夯实。填至近地面时造堰,并松开枝条捆绑物,土堰直径不小于冠幅。

④浇水:栽植后即要浇透水,且向枝叶喷水。第三日、第六日浇第二遍和第三遍水,水渗下后封堰。如遇干旱,10~15天后再开堰浇一次,随后封好。同时,种后10天内要每天向枝叶喷水3次,以后改为2次,直至新枝萌发,再逐步减少或停止。喷水是常绿树成活的关键,不能忽视。

2、常绿灌木

一般高0.5~2米,掘苗土球直径不小于30~40厘米,栽植穴直径不小于40~6厘米,深50厘米。

三、绿篱

l、常绿绿篱

①掘苗:针叶树种常见的有松柏、刺柏、侧柏、龙柏等,阔叶树种有小叶黄杨、大叶黄杨。针叶树高1.2~1.8米的,土球直径不小于30厘米;谰叶树高35~50厘米、冠幅30~40厘米的,土球直径不小于30~35厘米。并可用简易蒲苞或草袋包裹。黄杨苗在保湿条件下可不带土球,但掘苗后需蘸泥浆。

②挖沟:单行栽植沟宽35~40厘米,双行的宽45~50厘米,均深40~45厘米。

③定植:定植前要在栽植沟外侧临时拉设标线或绳,以免栽歪了。将包裹物拆除,苗与苗间以枝条与枝条稍交叉为宜,随栽随填土踏实,土球上表面要比栽植地面低5~6厘米,沿沟外垒畦埂,高15~20厘米。

④浇水:栽植后即浇水,并扶正出线苗,拆除定标线、绳。第三日浇二遍水,一周后浇第三遍水,渗下后封堰。若天气过于干旱,15天后仍应开堰浇水。浇第一遍水时同时喷水,以后每天2~3次,直至新芽萌发,再逐步减少次数。

⑤修剪:新芽萌动后月余设定标线,按定标线修剪。

2、落叶树绿篱:于春季化冻后裸根掘苗,一般株高1.2~2米根盘直径25~35厘米,栽植时即行修剪。常用树种有榆叶梅、贴梗海棠、刺槐等。操作同上。

四、丛生竹

l、掘苗:于春季萌动前重雨季带土球及芽鞭掘苗,土球直径最小不能小于40厘米,高40厘米左右,掘苗后要及时包裹。

2、挖穴:直径按苗丛而定通常为50~60厘米,深40~45厘米。

移栽技术论文范文2

鲜食玉米与普通玉米比较,属糯甜玉米,营养丰富,适口性好,鲜食、速冻均可,特别受到消费者青睐,成为餐桌上一道新型佳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鲜食特用玉米将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甜糯玉米营养极其丰富,富硒,抗癌,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如铁、锰、钙、铜,还有生物碱,维生素D1、D2、B6,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7种氨基酸,特别是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为普通玉米的8倍(硒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抗癌的功效),是全球性营养功能食品。鲜食特用玉米还是重要出口创汇产品和工业原料,世界上除美国外,其他国家鲜食玉米生产及加工产品甚少,而欧洲和东南亚地区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发展鲜食玉米及其加工产品有广阔的市场。

2玉米栽培技术规范化栽培技术

2.1推广优良品种

大力推广优良杂交玉米品种,饲料玉米品种以长城799、会单4号、路单系列为主;鲜食玉米品种以改良26、232等品种为主。鲜食玉米早熟10~15d,秃尖小于2cm,穗长20cm,单穗300g,植株清秀短粗,抗倒伏,耐热性、耐寒性、密植性中等,抗病性强。

2.2开展抗旱节水育苗移栽

通过近3年的示范推广,鲜食玉米重点推广玉米育苗移栽技术和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开展玉米抗旱节水育苗移栽,育苗方式采用塑盘或漂盘育苗。育苗及移栽时间:3月下旬育苗,叶龄二叶一心开始大田移栽。克服水源、管护、排灌设施等方面的困难,发挥良种良法技术作用,改变玉米生产“靠天吃饭”状况。

2.3施足底肥

底肥每亩施用腐熟厩肥2000kg、复合肥50kg、尿素10~15kg、普钙50kg、硫酸钾20kg沟施。

2.4合理密植

亩种植2500~3200株。单行种植:行株距(65~70)cm×(35~40)cm,植株紧凑型采用行株距45cm×45cm。双行种植:行株距(100+40)cm×40cm,错位打塘,起垄定向摆放移栽。

2.5地膜覆盖

采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选用超薄(厚0.008mm)塑料地膜。

2.6加强生物防控

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新型生物农药、药械,加强锈病、玉米螟等重大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力度。

2.7加强科学施肥

推进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优化肥料结构,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学肥料投入。玉米施肥应掌握“基肥为主,种肥、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磷、钾肥早施,追肥分期施”的原则。目标产量就是当年种植玉米要定多少产量,它是由耕地的土壤肥力高低情况来确定的。另外,也可以根据地块前3年玉米的平均产量,鲜食玉米再提高15%~20%作为玉米的目标产量。例如:某地块为较高肥力土壤,当年计划玉米亩产量达到600kg,玉米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氮、磷、钾养分分别为15kg、7.2kg和12kg。

3发展建议

1)全面落实农资市场长效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官渡区农资市场和生产环节。对区域内种子经营户进行检查,重点检查玉米种子,杜绝假冒伪劣种子流入生产环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云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结合官渡区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对区域范围内种子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种子,切实维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种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移栽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室内设计;汉画

1关于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多样化:

(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2室内空间现状问题透视

室内设计在我国成为一门专业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学习、模仿甚至抄袭的启蒙扫盲之后,中国室内设计开始步入了自己的创新阶段。不少室内建筑师已经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元素”,提出“本国特色”的需求,应用某些手法已反映了是在不自觉地应用某种艺术文化元素。

室内设计元素的开发需要中国室内建筑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将认识向理论高度升华。同时,室内设计又是多元的,除了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物质需求、使用需求、环境质量需求……所以我们对室内设计理论的探索也必定是多元而又丰富多彩的。

3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应用

3.1风格定位

(1)中国古典风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主干,强调的“礼”制约着中国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起居、伦理观念,民俗礼教的载体,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与联系。在传统建筑装饰中追求个性的无拘无束、妙肖自然,“丰富完满之美”“空灵脱俗之美”“天人合一”之意境之美,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注重理想浪漫的“神似”及“情”与“理”交融,同时影响到室内的陈设,所以汉画作为中国古典设计元素足已体现出“礼”的境界。

(2)新古典风格。

①“形散神聚”是新古典的主要特点。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新古典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②讲求风格,在造型设计的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③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轮廓特点。

新古典设计风格在当今室内设计中是比较流行的,在室内装饰上可以采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将汉画的体现出来,勾勒出汉画的轮廓,在空间增添出古典的气息,文化的韵味。

(3)帝国主义风格。

帝国风格作为法国第一帝国时期的一种风格,它显示一种权威,以男性为中心,线条硬朗,气派豪放。在举行第28届雅典奥运会时,中国与希腊联合发行《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纪念邮票,其中的“北京天坛祈年殿”邮票背景衬图及小版张边饰采用了南阳汉画像石——武士,从而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一种文化交融的效果。由此,我们尝试可以在此风格的装修中加些汉画元素。帝国主义风格体现的都是些硬直的线条,汉画一般体现的是曲线,当一种风格体现硬直的线条时,曲线的运用更加重要。帝国主义风格是炫耀般的,毫不掩饰的,高调的,汉画则需是含蓄内敛与低调的,这样的搭配在不动声色中达到视觉平衡、做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4)新汉代风格。

张锦秋师承梁思成先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和而不同”的创作观,新汉代风格不同于古典风格,它应是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特征的和谐统一,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表现汉代的设计风格,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各技术层面满足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使其成为展厅、浴场、饭店等功能性场所。其次,在表现汉代风格文化的特有气质和内涵上,对空间形式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汉代建筑的符号特征经过艺术的加工,创造性的表现出来。例如平直、古朴的檐口,简洁、雄健的柱饰;高耸、气派的石阙等,将这些元素提炼、加工,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在建筑细部上对汉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纹样进行抽象再造,打造质朴、雄浑的新汉代风格,设计中可以在重点区域使用“方”、“圆”为母题组织平面布局,突现“明堂辟雍”的传统理念。色彩上以灰白色为主调,在檐口等重点部位使用红褐色加以点缀,典雅而醒目。3.2汉画题材的选择

(1)祥瑞、辟邪升仙类,

其中的祥瑞动物有青龙、白虎、鹿、大螺、玄武(龟)、朱雀(凤)等,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怪异禽兽。升仙的方式主要有羽人戏龙或乘龙、驾龟,鹿车、虎车、鱼车等。

(2)舞乐百戏类。

常见的舞蹈有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杂技与幻术项目主要有倒立、飞剑跳丸、冲狭、弄壶、吐火等,

(3)角抵戏类。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和兽与兽斗三种,前两种又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斗和戴假面具等多种形式,斗兽画像中常见的动物有牛、虎、熊、兕等。

(4)天文星象类。

典型画像有刻有阳乌或三足乌的日轮、刻有蟾或兔的月轮、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象征“四宫”二十八宿的“四神”、牛郎织女星、北斗星、苍龙星座、白虎星座、慧星(蚩尤旗)等。

(5)神话传说类。

伏羲、女娲、羲和、常羲、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东王公与西王母等。

(6)装饰图案类。

主要有菱形穿环、菱形套连、十字穿环、三角形图案等数种。

3.3汉画在室内空间界面的体现

(1)墙面,在室内设计中,墙面的装饰效果一直被设计师所重视,也是大部分设计师发挥艺术能力的重要载体。将汉画发挥到墙面的装饰上是不难的事情,采用的材质空间比较大。

(2)吊顶,在室内装修中,一般采用木龙骨做骨架,用石膏板或木材做面板,涂料或壁纸做饰面终饰的藻井式吊顶,做这种吊顶时,我们可以将汉画图案绘制在藻井中间的位置。石膏板吊顶在室内空间应用的非常广泛,这种吊顶一般都采用在空间的四周,这样避免降低空间的高度。这样在吊顶的中间就可以采用汉化的图案。例如,酒店大堂、宾馆的吊顶中间,酒店包间的吊顶中间等等。

(3)隔断。隔断工程,近年来发展较快,许多地区已采用。隔断工程种类繁多,它能代替繁重的抹灰饰面工程,隔断的种类比较多,有活隔断、死隔断、家具隔断、立板隔断、软隔断、推拉式隔断,在隔断上采用汉画艺术是比较灵活的,可以以实体的模式进行绘制,也可以以镂空的模式进行雕刻。

(4)地面。理石拼花在大堂空间的人口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采用的理石拼花均为一些几何图案,造型比较单一,缺少一些艺术特色和文化特点,如果在理石拼花上采用汉画的图案一定会增添不少艺术效果。

3.4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制作方法

(1)绘画。汉画是中国两汉时期的艺术,其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其一为绘画(壁画、帛画、漆画、色油画、各种器绘等)。

移栽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视觉艺术;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从目前情况看,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它不仅体现在空间分布上的艺术性,而且在视觉上也反映出了它的艺术性,让人们可以通过视觉肯定空间环境的艺术价值。因此视觉艺术已被大范围用于景观设计中。

1视觉艺术对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景观设计时,基本上所有的景物图像都是通过视觉元素反馈给人类大脑的,这样人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感知到景观的具体呈现方式。同时,人们对园林景观的满意程度,视觉元素导致第一印象十分关键,所以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视觉艺术,以便可以更有效地感染观看者的情绪,使人们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好,所以要格外重视园林景观的视觉艺术设计,提高其艺术价值。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园林景观设计的观赏性,合理利用视觉元素绝对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给人们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也不同,能够全面反映它的特有属性,因此,合理运用视觉元素可以有效保证园林景观的设计质量。

2视觉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技巧

环境艺术里面有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元素,就是园林艺术,人们希望在良好的园林环境中完全释放自己,缓解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压力,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因此园林环境中的一些视觉符号就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部分,充分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2.1巧妙运用“点”,使画中有诗

每一个园林景观的设计都不同,一般情况下,苍劲挺拔的松柏、婀娜多姿的杨柳等植物是园林景观中必备的视觉符号,将它们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带给人放松美好的视觉体验。但是,在一些景观的观赏过程中还是有一种缺乏美的心情,就可以自主添加点缀物。比如,在一片杨柳树荫中建造一个古色古香的小亭子,“万绿从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诗情画意便会扑面而来,在流水潺潺的小溪边装饰一个竹筒水车,水里面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鱼游来游去,水面上各种飞禽走兽玩耍嬉戏,整个园林景观就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仿佛身处陶渊明诗中所描述的画面里。

2.2多角度增“面”,使园林生趣

景观设计通常范围很大,不仅包括自然而生的小溪流,而且还有人类建造的小桥、假山,但我们并不只注重有山有水的环境,力争美妙的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同时也需一些“天然画卷”来为园林景观增添魅力,所以保持一定的自然园林植物配置,使园林景观看起来带有大自然的气息。

3视觉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设计时,视觉元素是其最基本的,因此在空间中,当环境中只有1个点时,视觉就会将所有的感知聚集在这一点上。与此同时,可以利用点这个特性,充分补充园林景观的内涵,因此,点可以作为视觉上的装饰品向外界进行信息传输。众所周知,点十分小,在花园的设计中,可以设想将点与其他因素进行有效结合,使得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更加生动有特色。

3.2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对园林进行线因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工线,比如弧线、二次曲线等,与自然线,比如路面与墙角之间的构成的线条等之间的区别,通过加工大自然中本来存在的线条,就形成了特殊的人工线,所以,当把线运用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时,要注意体现出它的特殊性。大自然里面本身存在的线,或者人们依据许多点的排列进行依次描绘所得到的线就是自然的线,一般来说,一种数学线只对应一个功能,但是自然线不同,不仅可以对应多个功能,而且形式十分多样,人们通过自然线的排列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活力,获得美的体验。

3.3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格外重视色彩的作用和合理搭配。对色彩的设计和搭配必须要谨慎,因为这关系着整个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的高低,随着四季更替和时间的变化,色彩要素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园林中各种植物的生理特征进行色彩的编排,使各种色彩之间更加协调。

移栽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人文主义;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体现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77-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也提出更高要求,自然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寄托。室内环境设计不但能够体现出整体美观,还能够产生视觉冲击力,让人们感受到室内空间的人文文化;但是从设计的现状来看,许多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体现人文主义还存在迷惑。因此,探究人文主义的体现具有实用价值。

一、人文主义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体现

如今,室内环境设计中体现人文主义,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要求。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怎样才能体现人文主义,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计要适应人们的行为及生理特征。事实上,室内环境设计最终都要归结到室内使用者,其主要功能就是让居住者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满足他们的生理所需,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要适应居住者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要重视人的感觉。

首先要满足人体尺寸要求,这是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室内环境设计主要包含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环境设计,软件环境主要包含了室内的空气、光线,而硬件环境包含了室内的空间及室内外、自然及城市等互相渗透。在设计中,无论是软环境还是硬环境都会因人参与而出现特定的意境,营造一种意境美。当然意境美也是因人而异。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就必须结合人们的心理与审美入手,将环境中的造型、色彩按照合适比例塑造环境,给人们一种良好感受,体现出人文主义。同时室内环境设计时,还必须要考虑每个人的行为特征;比如设计儿童居住的房间,室内的门窗、桌椅以及开关等等都要考虑孩子身体尺寸,如设计的电源开关过高,孩子无法正常使用。当然设计时还必须要加强视觉效果,比如色彩、图案等,有效满足儿童视觉要求。如果是给老人居住环境设计时,就要选择一些沉稳色彩,家具也要简单大方,而且地板必须要防滑,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墙上安装一些扶手便于老人行走等。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满足老人生活习惯,给他们提供适合居住的环境。

(二)关注人们情感需求和心理特征。不同人对环境的感受与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人们对物质功能所需,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不同空间因空间造型、色彩搭配与功能不同均会给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与情感感受。因此空间整体感觉就要满足处于空间中的人的心理需求,从而实现人和环境之间的情感融合。比如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就要合理利用色彩来调节人们的心理,通过不同色彩搭配调节不同性格者的心理,让居住者感受到良好的环境。比如设计时搭配成皇蛇系列的色彩,就能够营造出温暖活泼的环境氛围,让人具有一个明朗的心情;而绿色让人们感受到清新、自然,能够让人们心情愉悦,同时绿色对人眼具有好处;蓝色给人们一种安静、沉稳之感,能够稳定人的情绪。从空间上来看,较大空间能够给人一种舒展、自由之感;但太大同样让人感受到空旷和孤独。因此在O计之时就要将所有元素融入人们感觉系统中,通过动态元素组合让人们对环境满意。

(三)关注人们主体审美的价值取向。在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先了解居住者的兴趣方向,满足居住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实现环境和人们审美心境二者的完美融合。而设计复杂性即为将设计本身与人们实践所需的融合,即对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进行协调。内部因素主要是材料、工艺及技术等,外部因素主要是空间、需求与环境等等。如今,人们对生活环境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而人们追求的个性化和新奇,均是转化成物的形态,换而言之通过物体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因人们主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存在差异,用户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也就更加明显。所以针对用户提出的审美价值取向,设计者就要提出更好建议。用户的取向常常会受到生活经历、自身文化、性别以及年龄等各种影响,因此设计时就要综合考虑,这样设计的结果才符合用户审美需求,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二、结束语

在设计过程中,人才是主体对象。因此设计时就要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这样才能体现出设计者的水平,让用户满意。

参考文献:

[1]王亚.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问题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8).

[2]于洋,刘剑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表达与呈现[J].艺术与设计,2014(05).

[3]李月.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16(11).

移栽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

我国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其课程理念部分都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作了明确要求,提出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性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但目前国内对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把这种整合看作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有的则认为整合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基于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理解,后一种看法又可分为两种认识,一种把信息技术看做工具、媒介和方法,可以影响教师教及学生学的方式;另一种则认为整合可以影响学科课程的各个层面,包括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整个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结合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1958年IBM公司利用计算机向小学生传授二进制算术,从此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阶段(CCAI)。此阶段,人们主要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等功能,开发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辅助教学逐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主要利用计算机帮助辅导自学、讨论答疑等,即CAL阶段。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才进入到了整合阶段。

目前,信息技术在数学的教与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它能够为他们进行观察、猜想提供更多的例子和问题的表示形式;借助技术的计算功能,学生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并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推理和体验建模过程;等等。信息技术也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或实验,可以让学生获得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下难以进行的问题解决的经验。除此之外,课程中还增加了一些信息技术(如计算器或计算机基本的使用)或与信息技术使用密切结合的数学内容(如算法等),各种音像资料、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都成为了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认为整合意味着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融合为一体,综合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建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新的学习环境,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构和能力的形成。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在广大城市和一些经济较好的地区,甚至在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中小学校都安装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同时在政府和教育专家的倡导下,人们也对整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TI图形计算器、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等的开发和利用都在数学课程及教学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步伐。如上海还在中考中进行了如何结合图形计算器进行数学考试的尝试。许多研究项目的进行加速了我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进程。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和学者们就整合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营造出色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数学实验等等。

但是整合在给数学课程带来许多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2001年“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组对北京中小学各科教师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整合形式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大屏幕为主,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和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还远未开发。2004年“北京市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农村6所中小学的104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也表明了同样的结果,课堂教学依旧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屏幕为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对大量的数学教学论文资料和课堂教学录像的分析研究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多停留于形式,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例如,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常常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但是许多教师却将情境的创设泛化,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使得技术的运用适得其反,没有体现整合的效果。

再如,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信息技术运用的时机,过多利用动画模拟和软件验证功能,出现小题大作的现象。教师本可以借助实物进行操作,结果却花费大量时间制作了动画进行模拟演示,费时费力且没有效果。一些教师还在探索结论过程中,过分强调软件的验证功能,在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发现结论之后,要求学生再看一遍软件演示。

此外,很多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方便的展示功能,课件代替了黑板,内容转换过快,课堂成了播放室。

种种问题说明,教师对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认识不足。很多时候信息技术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没有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教学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次数远远多于学生使用的次数。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中,教师是关键因素。虽然许多文章都从计算机的优势特性出发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只有较好地认识、理解学科的本质并寻找到技术与学科的结合点,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体现。教师对信息技术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如何恰当发挥作用仍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那么信息技术到底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呢?

二、信息技术在整合中发挥的作用

整合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对数学课程产生深刻的影响。仅就整合的实施而言,信息技术既能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又能强化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笔者将整合中探索的经验加以总结,并进行深入思考后归纳出了信息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构建拟真的、多元联系的数学学习环境

1.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的理解

在信息量膨胀的现代社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仍靠以往传统教学中的教科书等信息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是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展现具有平移关系的图片和动态画面、演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等;利用网络媒体,收集与一次函数、扇形统计图等数学对象相关的生活数据;等等。而这些资源又有利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更能意识到数学与其相关的社会情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2.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元联系”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从多方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学习者最终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应从多个角度 、多个层次来理解知识的丰富含义及其复杂性。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从多种形式、角度认识数学对象成为可能。多元联系表示的意义是使用多种方式表示同一数学对象。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数学对象可以图像、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如课件中函数以表达式和图像两种同时呈现,并且图像还可以是通过跟踪满足函数关系的点的轨迹得到;多媒体课件使得隐性的数学关系显性化,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视化。如我们利用生活中实物图片“亭子”抽象出几何图形,在设计课件时隐藏“亭子”的颜色和装饰物,逐步显示出由圆锥、圆台等几何体组成的“亭子”组合体,使学生看到数学抽象的过程。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种多元的、数学对象(公式、法则、定义等)不同方面的特征相互联系的数学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可以从直观的角度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对数学对象的操作(如图像局部放大,重复立方体的折叠过程等等)加深对数学对象的各部分特征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的认识,从中体会到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转贴于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凸显发现式学习的过程

1.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进行猜测和验证

以往教材中呈现的数学结论常常是演绎性的,掩盖了思考的过程。而实际上数学结论的获得常常是猜想和发现的过程。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技术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实例或是数学对象中参数变化后的不同结果,从中发现规律并产生猜想。如探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以往需要画出许多三角形并画出三条角平分线。而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教师不得不缩减学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对一两个三角形进行尝试之后就推测结论,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学生对结论的体验也不多,导致了学生对定理的记忆不深。而使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平台可以只画一个三角形,分别做三条角平分线,这时三线交于一点。然后学生只需拖动三角形的顶点就可以将原三角形变成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在拖动中就可以发现无论如何改变三角形的形状,三条角平分线仍交于一点。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器、数学软件等收集相关的证据对数学猜想进行验证。如果使用技术验证时出现了与猜想不相符的实例,还可以激励学生去修正猜想,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体验归纳和演绎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研究“由中点四边形形状推断原四边形形状”问题时,许多学生借助画图猜测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则原四边形是矩形,但当他们借助数学软件验证时才发现其猜想并不成立。在尝试—错误—纠正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认清数学问题的本质获得初步结论。而在结论获得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的、成功的经验,将增强学生对自己数学思维的自信心。

2.信息技术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使用信息技术,学生比以往有更多机会去思考一些所学知识以外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利用Z+Z验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很容易发现顶点越远离底边,两腰就越长,两底角就越接近于90°,而同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形看上去像是个矩形。于是学生产生疑问,两个底角会不会达到90°?如果达到90°,由两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知两腰平行,那么此时两腰是相交还是平行?可它毕竟是将等腰三角形两腰拉长得到的,此时的顶点又在哪儿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在利用Z+Z智能软件自己设计几何图案时需要画出椭圆,而软件的设计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椭圆方程才能画出相应的图形,那么学生可能会在兴趣的引导下自发地去探究未知知识并积极地学习如何运用。在这种兴趣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拓宽了数学视野。

(三)信息技术有助于呈现和交流学习结果

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是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是分享观点和澄清理解的一种方式。而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最佳途径就是给予学生决策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写作和讨论,自然地运用数学语言。信息技术准确、方便、呈现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呈现运算后得到的数学结果,并利用Word、PPT或投影将自己对数学结果的解释以数学符号、数学图表等多种方式呈现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来交流数学思想。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及其实施中发挥各种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由技术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给数学教学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从呈现方式上来讲,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快速成象易阻碍人们对数学对象深入的理解

利用计算机和计算器可以产生直观的图像,但是这一特点也使得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困惑,如是否有了计算机、计算器,就不需要手工作图、计算了。

的确,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出现使得作图、计算变得非常简单,但是计算机图像或计算结果带来的这种完善的、非常光滑的表征却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很难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首先,如果学习者仅仅是按动按钮在计算机辅助下生成图像、算出结果,或者仅仅通过教师的演示接受这种结果,就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深刻的印象。其次,使用计算机制作、计算或观察已做好的结果,都不能保证能将隐含在其中的数学概念或原理中的因素表达清楚,比如输入函数表达式后计算机给出的函数图像,看不到图像上各点的坐标。并会因此阻碍学生对数学知识真正的理解。因此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计算和画图能力的培养。要安排恰当时机使用技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脑和动手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从呈现结果上来讲,信息技术自身的缺陷带来许多新问题

计算器、计算机等有着强大的计算功能,但它能够表示的数值的大小往往是有限的。如在Excel中多于15个数字的数既不能用数,也不能用图像表示,在使用计算机或计算器计算大数的平方时也是同样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或让学生利用技术进行运算时需要考虑数值位数问题。

其次,计算机软件的动态效果虽强,但还不是很完善。例如研究某个在垂直情况下才成立的结论,当学生利用软件的测量功能测量交角很接近90°,结论也是成立的。这种想象使得大家对技术的信赖度大大降低,许多教师因此放弃了信息技术的使用。其实,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教学手段来说,呈现的结果要准确得多,但由于自身程序设计或课件设计上的不足,它必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不仔细地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必然会得到一些错误结论。因此我们对待技术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技术实际上只能是增强可靠性的一种手段,而最终的验证是靠理论证明得到的。而这也就是演绎证明与归纳证明的区别。

(三)从工作方式而言,信息技术是一个“黑箱”,容易使一些学生对其正确性产生怀疑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从其工作原理来说是一种程序,其运行方式及结果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当输入某种指令后,程序便会自动运行并输出结果。这种自动性就导致其运行所依据的工作原理、运行的过程等,对于使用者的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得知。因此信息技术从工作方式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黑箱”。比如说Z+Z软件中的测量功能,当选定测量对象后,只需点击“测量”这个功能菜单,计算机屏幕上便会自动出现相应的测量结果,至于结果是怎样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人们无法知道。再如,当我们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将一个图案的一部分沿一条直线通过翻折与另一部分重合,以示其轴对称时,翻折的过程是否能保证图形的形状不变,也会引起一些学生的疑惑。所以,这种工作原理容易导致一些理性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最后呈现的结果产生怀疑。而这种怀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合理的,是在理性精神指引下的必然结果。因此教师在整合中不能单纯地使用信息技术,应当结合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从交流方式上来讲,使用信息技术容易阻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1.信息技术的运用,容易导致师生之间交流的淡化

很多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的学习以及技巧的训练,往往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进行。如果教师只是利用技术手段展示事先设计好的解题思路而不能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想法,反而不如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更能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更益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仅仅使用课件教学,减少了教师对学生反应的关注,不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对于班级中基础知识欠缺、课堂反应慢的学生来说,经常会有某些问题需要教师从多角度、不同侧面反复解释。如果教师只用课件授课,虽然节省了时间,但会使讲课速度加快,一些学生反应跟不上,且不易记笔记,容易导致上课没听懂,下课无法看笔记的现象。此外,由于教师更多关注课件的播放,减少了对学生反应的关注,不能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问题越积越多,会有“气喘吁吁”还是赶不上教师脚步的感觉,失去学习的信心。这样使用技术反而起到不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