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网络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网络化论文

校园网络化论文范文1

从上文对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舆论是一个具有突出普遍性的舆论形态,而网络信息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因素,其对校园文化的建构也具有深刻的作用和影响。从网络舆论的视野观察,校园文化更倾向于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校园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高校的广泛应用,我国高校校园逐渐呈现出了信息化校园的特点,这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这种网络环境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向着信息化校园文化转变[5]。在信息化校园文化逐渐发展并成为当今大学校园文化重要环境特征的时候,网络舆论作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也随着信息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不断深入而对校园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网络舆论与校园文化产生越来越多的关联;其次,随着校园文化参与者对网络信息逐步加深的依赖,网络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来源,或者说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校园文化的缔造者之一。

1.1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个社会舆论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主体,也就是舆论的参与者。在社会舆论的一般研究中,舆论的主体被认为是对舆论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言论、观点、态度的人。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舆论的主体则是参与舆论形成过程,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意见和态度的网民,以及受到网络舆论中优势声音影响的互联网使用者。对于校园文化而言,校园文化的实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特定范围内的文化环境。这个特定的范围就是校园文化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附于高校这个载体,通过高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从广义理解,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狭义上理解,校园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学、管理以外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要内容是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建设、文化艺术活动。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参与校园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校园活动的人。而校园文化的主体,则由校园中的教师、职工、学生等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主体与网络舆论的主体,虽然是分属两个范畴的概念,但网络与校园的紧密联系,网络信息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则在这两个不同范畴的主体之间建立了关联。从网络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来看,在校的大学生是我国网民数量最为集中的群体,同时也是活跃在网络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群体。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习惯、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网络信息或者说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大学教师作为在知识掌握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其发出的声音往往成为社会中的优势声音,这也就决定了大学教师群体在互联网上声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舆论的主体更多地集中在大学这一特定环境中,而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则受到网络舆论的较大影响。

1.2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信息关联网络舆论的重要存在方式是基于网络产生或扩散的信息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播,而这一信息被关注和传播的过程,在大学校园中则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一方面,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校园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生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广泛关注也使得网络信息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网民和非网民共同关注的社会信息,从而促成网络舆论向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舆论的发展。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信息关联,就是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校园对网络信息的接纳和再传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今天,在我国大学校园中,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大众媒介就是互联网。在广播影响日益下降、电视在大学校园中无法被大多数学生经常接触使用,而计算机在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学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的情况下,网络也就成为了大学校园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大众媒介和信息传播工具。互联网搭建起的既是一个社会信息向大学校园传播的渠道,同时也是一个校园中信息、共享的平台。网络舆论的信息传播过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渠道和平台,才得以在校园文化中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同时,校园文化中的原发信息也得以通过这样的渠道,成为网络舆论和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网络舆论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缔造作用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缔造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以及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导向作用两个方面。(1)网络舆论有很强的流行性特征,这一特征将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议题与流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流行文化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也逐渐成为了引导流行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网络舆论与流行文化的这种紧密联系,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丰富校园文化。一方面,网络舆论直接吸引校园文化的主体积极参与,并直接为校园文化提供信息素材;另一方面,网络舆论通过对流行文化的重大影响,促使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不断渗透,从而间接影响和丰富校园文化。如今我国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网络流行语、大学生日益依赖互联网的生活方式、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信息平台,都说明了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的构成这一事实和发展趋势。(2)校园文化究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气氛建立在校园文化主体共同倾向和倡导的行为范式以及价值倾向之上。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和人们对网络工具的过度依赖,改变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的大学师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倾向。网络舆论日渐深入的影响,也使得舆论的观点、倾向和态度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主导地位的态度和倾向。校园文化的走向,也在这种网络舆论观点的渗透过程中,逐渐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并越来越多地趋同于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走向。

2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方式

2.1从议题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在其日渐扩大的影响力推动下,逐渐占据了中国社会舆论形态最重要的位置。从网络舆论的生发过程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主要形态也从简单的网络流行语,逐渐转化为网络热点事件,进而发展为网络意见和态度。从互联网技术平台来看,网络舆论的生发空间,也从过去的论坛、QQ群、贴吧,逐渐丰富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对于大学校园文化而言,构成校园文化主体的核心成员是大学生,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接触大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占据了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大学生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互联网,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在大学生的信息环境中承担了主要构成要素的角色。2009年以后,自媒体时代逐渐到来,大学生也就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在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变革中,来自互联网的信息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信息的主要议题,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声音和观点的渠道。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大学校园的议题与网络舆论的热点呈现出了高度关联的态势,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介的接触渠道,网络舆论对校园议题的设置作用凸显。这种对校园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是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影响的最突出表现。

2.2从价值观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通过直接影响校园议题的方式,将网络舆论的对象直接延伸到校园文化议程当中,这一过程一方面是网络舆论将舆论热点过渡到校园话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是网络舆论引导和影响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过程。由于在生发过程中,网络舆论处于互联网的相对封闭的范围内,而网络舆论产生的环境又是基于互联网某一平台的小众传播,因此,群体意见和群体价值观念就会在舆论事件和观点的传播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这是传统大众媒体信息经过媒介机构把关后的传播过程中所不会出现的问题。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产生中起到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群体被直接拉入了网络舆论相对群体化的价值规范中。

3结语

校园网络化论文范文2

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时,首先要对其进行全面、统一、整体、系统的规划,以便于保障和指导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即:(1)学校构建校园管理网络时,必须要严格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进行,主要包括四点,即:①保障较高的网络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②具有较强的通信和数据处理能力;③根据实际数据流量需求尽可能提升主干网带宽;④网络系统必须具备较为简便的升级、扩容和管理功能。(2)对信息标准实行统一要求,以便于为网络系统提供科学、准确、完整的数据信息。(3)根据学校管理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细分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支撑模块,以便校内各项管理岗位均可实现数字化管理。(4)对身份认证系统实行统一化、标准化管理,严格系统权限管理,确保网络管理的安全性、权威性以及用户的真实性、唯一性。(5)对信息门户实行统一标准和集中管理,并强化信息资源之间的整合和共享,将校园网络打造成一个全面性、综合性、个性化的网络服务平台。(6)保障公共数据交换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的结构体系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校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系统在结构体系上主要分为三大层次内容,即基础层、应用层和服务层。具体内容如下:(1)基础层所谓基础层,就是构成校园管理网络系统的基础部位,对整个网络体系的运作起到极为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它一般为用户提供基础类的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有:①数据中心服务。它是管理系统中相应数据信息在访问、存储等方面的统一集合,也是网络系统中的唯一可信数据源,为学校提供全面、充足、可靠的信息决策和数据查询。数据中心的构成包括目录、文件、共享数据中心、关系型数据库等。②网络基本服务。它主要是基础性的信息数字流动服务,包括文件传输、信息、电子邮件、域名服务、网络计费、目录服务、网络安全、身份认证等。③硬件基础设施。它是保证整个基础层和数字化校园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包括服务器系统、数据网络电缆等。(2)应用层。应用层,是校园管理网络中的主体部分,也是各项管理功能的承载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一般包括有功能系统模块,具体表现为:①校园“一卡通”;②数字化图书馆;③学习与教学网络系统;④教务管理信息系统;⑤办公管理自动化系统;⑥人事管理网络系统;⑦科研管理数据系统;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3)服务层。服务层,是校园管理网络中最为高级的一层,也是用户终端部分。它是面对用户的最终窗口,并通过相应门户和方式为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的应用功能。例如,身份认证、门户网站等。

3结语

校园网络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111-03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更是党的十对全体国民提出的重要课题。在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认同度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师生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内容得以表达和实现的条件与载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因素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自强意识、创业意识、成长意识的形成,也给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各种形式和内容,把符合时代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先进科技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渠道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师生共进”的和谐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化,促进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文化的交融与繁衍日益广泛,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政治性特征隐性存在于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活动中。受西方不良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一些片面追求个体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的世俗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潜性教育作用和渗透作用,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精神已是当务之急。把高校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增强大学生对高校网络文化的认同度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高度自主的创造性。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创建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形式,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不断提升青年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创建、参与中的互动、开放、平等又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校园网络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在参与、互动、创建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借助高校网络文化形态进行传导和散播。这就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高校网络文化的视野中加以思考,以校园网络文化为载体和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建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关涉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对社会文化“热点”和学生思想“兴奋点”的内容要深度挖掘、深入解读。在理论课课堂上围绕“热点”问题,选准时机,找准事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深入挖掘其教育内涵,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引导教育。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度开放的社会性为大学生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载体移动方便,信息来源高度开放,交流共时互动,传播跨越时空和身份界限”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它还“打破了校园疆界,破除了地狱鸿沟”。为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架构了桥梁。此外,校园网的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食粮。但同时又易引起学生对信息资源内容的误解,对信息处理的错误观念,导致信息污染、信息过载的现象,这又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文化选择功能,“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各种环境影响进行选择和调节,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影响,甚至转移环境影响的某些因素,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轨道,从而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情景”。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维护主流文化,批判异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

3 高校网络文化复杂的价值多元性挑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网络社会是一个充斥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尖锐矛盾和冲突的纷繁芜杂的多元世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对现实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会网络文化的共同反映。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带来了内容的多元化,加之新兴社会文化传播方式以更为自由的传播途径,无孔不入,使各种社会舆论信息良莠不齐,这些状况冲击并消解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少数学生社会道德生活呈现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维护和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困难和障碍。面对如此复杂形势,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文化整合功能。要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性,积极提升国家文化的凝聚力,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有效地传送给受教育者,内化为他们的政治认同与自觉追求,并始终引领各种文化思潮有序发展和谐共存。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对校园网络文化呈现出的多层面、多渠道的不同声音分门别类,有效识别,唱响主旋律,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新阵地。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

高校网络推动了大学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大变革。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联合与发展,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愈加强烈。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得部分大学生完全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从虚拟空间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满足。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无助,缓解了他们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但同时,网络中的污浊和混沌也在腐蚀着他们的意志和心灵,迷惑他们的行为选择。高校网络文化的这种特性对大学生性情的培养、行为的规范增加了难度,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同时,把高校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研究,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教师与学生作为建设主体,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网络渠道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因此,依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鲜明的育人导向功能,探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如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准确概括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网络文化的特殊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围绕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先进理念,对高校网络文化功能的研究应以育人为主旋律,构建智育、德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体”的研究模式。

1 智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技能的锻炼开发大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研究,积极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的高校校园教育网络,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愿科研、自专学术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智育功能。

2 德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艺术,遵循思想道德形成规律。将学生内在需求和时展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解决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着眼于时展语境,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新途径,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美育,是指以美育人,使大学生在美的创造和鉴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渐实现心理更加健全、人格更趋完美、个性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大美育”观为指导,高校网络文化内容要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例如,网络文化内容按照美的内涵分设“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专栏。“内在美”专栏可通过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等优秀作品的正能量的发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在美”专栏可设置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内容,打造青年学生喜爱的时尚、健康主流,在传递富于美感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对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加以正确引导。

4 行育,主要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加强高校网络的行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网络建设要抓好网络舆情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关注校园网、博客群、网络社区、BBS论坛等网络空间,真正参与相关内容的建设与交流,建设公平、公正、和谐、友好的网络舆情队伍,营造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主流舆论。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积极主动研发网络产品,如师生共创微电影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利用大学生喜欢的个性化沟通平台,如博客,对大学生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5 教育,指大学文化育人既要通过显性教育方式。如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具体形式来实现,又要通过隐性教育,即大学的学风、教风、校风所营造的文化环境和“润物细无声”的隐性途径来实现。这就要求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还要注重在高校网络文化中营造和谐、唯美的校园文化,注重寓教于“境”。如将学校的校史、优良传统记载于网络文化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独特气质和校园气派,自觉地融人到校园情境中。此外,校园网络文化还应匹配相关课程教育的教育资源,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相关人物的介绍、评论。通过榜样人物实例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根植于社会,容易受到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受到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碰撞,更易呈现思想纷呈的局面。因此,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原则,以培养德育、智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效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学校开辟了高校校园网络并将其作为“第三课堂”与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并驾齐驱。网络课堂具有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开展工作的育人优势。因此,优质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协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建设优质高校网络文化,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网络既是舆论阵地,又是思想宣传阵地。对高校来说,积极采取措施,创新方法,开拓路径,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营造健康、积极、文明的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和谐、优质的高校网络文化,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为基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的现实问题。例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实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目的;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现存的社会问题,不被现实问题所困惑。强化对大学生的理论武装,使高校网络真正成为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阵地,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校园网络化论文范文4

关键字:网络化管理;高校分区;创新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N915.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20-01

高校的多校区管理模式是近些年刚刚兴起的一种模式,旧的管理体制在多校区管理的强力冲击下在风中摇摇欲坠。而完善的高校多校区管理体制是师生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

一、目前高校分区管理现状

1.关于多校区管理安全方面的探究:多校区办学模式创新了原有的办学模式,为学校的管理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但毕竟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模式,在制度与方法方面还不够成熟。多数学校建立了新的校区,而这些校区为了满足多校区教学的这一时代潮流大都离母校较远。而一个刚刚建起的分校区严重缺乏学校应该有是内涵与氛围。学校的资金与师资力量在短时间内的一定的,那么分校区的教学质量也会让人担忧。未完善的体制也为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打上了给大大的问号。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多校区办学格局给校园的安全性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大学校区需要的占地面积较大,所以大都分部在郊区位置,由于交通的不便利给学生带来的安全隐患尤为明显。再是学校的分部十分分散,而分散的分部最不易于去管理,因为不同的地点存在着各个方面的特殊性,这一分区管理制度还需要完善。

2.当下对于这些问题的对策:有观点认为:在多校区管理的改革中,可以将原有的管理模式人性化,根据分校区当地的地理以及人文环境等等做出一个新的适合当地校区的管理模式。还有学者认为学校方面应当公开自己学校校区所存在的安全方面的隐患与不足,不要因为怕受到外界的抨击而隐藏这些问题点。只有将问题公开化,透明化才能让处在分校区内的师生共同寻找一个适合他们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不难发现,以上的针对高校分区管理模式的改进方法都是从以往的经验入手的,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很难符合高校分区管理者一新事物所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标准的要求。虽然有一部分学校已经校园网络化管理引进到学校的管理体制中去 ,但是在这一制度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完善。

3.目前已有的校园网络化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引进了校园网络化管理这一管理模式,但其中存在的信息滞后性却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小区所在的地方比较分散,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存在不同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学校总部位置不能做出统一的管理条例而是需要各分区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上传到学校总部,再有学校总部将问题经过分析,总结,之后找出解决方式,最后才下达给下级各分区。而一些比较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来等待母校的管理层做出决定。因为从问题的出现再到分区将问题传给学校,学校再进行统一的研究与解决。这样的一个过程在当下高节奏的社会环境下是十分缓慢的,等处理方案下达之后或许这个问题就已经变为一个历史了。

二、为何要大力研究多校区校园网络化管理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将校园网络化管理引进学校的管理体制中,因为其便利性可以给高校对于各个学区之间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便捷,可以将各校区的财务、人员分配、教学任务目标,安全管理等等各方面通过网络做以统一处理再下达到各个学校分区。但是由于多校区在安全管理这一方面由于制度不够完善所以得不到保证。虽然有一定的缺点,但是网络化管理这一模式符合了目前高校分区管理所需要的管理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以这种管理方法为主导来进行高校的分区管理。

三、解决目前分区网络化管理安全问题的方法

1.信息采集工作:

针对学校各部分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地方进行实时监督,定期进行信息的采集。关于这些地方信息的采集是否及时是能否及时防止危险时间发生的重点。在安全管理方面危险地点的信息采集是一切后续工作的一个起始点,只有通过这个起始点给出一个明确的行动目标才可以继续做好后续的准备工作。

2.通过摄像头的方式来进行校园的安全建设:

在主管学校安全的地方安装大屏幕,通过将学校各处摄像头内所呈现的内容传送到大屏幕上的方式实行实时监管。这样就可以做到最大程度上的无死角。将学生的日常常态反应到管理者的手中。因为毕竟通过语言的描述有一些东西是描述不出来的,如果远在外市的分校区的一切情况都通过大屏幕呈现到母校区上,那么母校区就可以最快的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3.通过特设监管部门管理安全问题:

由于多校区的管理,在管理模式上必定与之前的模式有不同的地方。在管理方面必然有新的漏洞产生。针对这一方面最好是设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盲区的监管部门。通过这一部门在不同校区之间的流动管理来实现管理上新旧模式的转变。

结束语:

高校的多校区化是时展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在校园整体数字化的基础上由通过整合各个校区的资源来做到资源共享。通过将各个校区的问题一同上报进行研究,配合上先进的管理手段,很好的克服了高校分区管理所带来的类似信息滞后性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管理方式虽好,但在一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开发与研讨。

参考文献:

[1]蒋东兴、陈怀楚、沈培华等.清华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与进展[J].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文件,2006(09)

[2]周晓东.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3]胡雪莲、孙永军.基于地理空间概念的地理元数据组织管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12)

校园网络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26−03

随着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的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体、载体、体制、机制等也相应发生了变革,其中最突出的是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首要责任人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强化。与本科生教育管理相比,研究生教育管理更加强调自主性、个性化、多元化[1],从而导致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对松散,难度相对增大。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化、低龄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要使培养机制改革顺利推进,使广大导师切实履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首要之责,使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等不受到削弱,而要得到强化,就必须积极探索新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互联网所具有的传输快捷、信息海量、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沟通自由[2]等特点,为创新与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旨在通过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理念、平台建设、实施保障等方面的探讨,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以适应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需要。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理念

1. 学校主导

培养机制改革着力于建立起以科研为主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研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改革后,导师不仅要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而且还成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等的首要责任人。但是,这种改革并非是“一包到底”的完全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上,对那些涉及研究生教育管理全局的(如制度设计)、教育管理发展方向(如目标设定)的问题,学校还是要发挥主要作用,即主导性作用。具体到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方面,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发展规划的制订、网络化硬件设施的提供、网络化软件的开发建设、网络化约束性规范的制订、网络化的运行、维护以及运行状况的整体监控等,这些涉及到教育管理宏观层面和网络化基本条件建设的方面,学校不能缺位,仍需要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这样才能确保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整体有序推进。

2. 导师主动

培养机制改革后,导师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首要责任人,以往那种“导师只抓研究生学术科研,其他教育管理事项由培养单位负责”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导师要切实履行责任,必须主动承担更多、更具体的教育管理任务。具体到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方面,导师需主动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网页、博客、微博客、论坛/BBS、QQ群、网上班级等网络平台,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组织模式;需主动利用学校开发建设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网络资源,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水平;需主动参与和指导研究生的网上互动活动,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引导性;需主动构建或引导研究生建立网络行为自律或文明公约,加强研究生的网络道德建设;需主动监控研究生的网络行为,及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与行为动态,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 研究生主体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研究生始终是主体,特别是培养机制改革后,在导师教育管理责任相对增大的情况下,更应加强和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作用。具体到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方面,研究生要自觉参与教育管理网络平台的开发、建设和运行维护,成为教育管理网络化的主要建设力量;要自觉建立网络行为自律规范与相关网络平台的管理制度,成为教育管理网络化的主要管理力量;要自主利用网络资源,自主组织或参与论坛/BBS、QQ群、网上班级等的活动,成为教育管理网络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平台建设

1. 学校网络平台

学校层面的网络平台是统领全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全局的大平台,按照学校主导的理念,它应是一个集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课程教学管理、导师管理、研究生学籍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它从学校管理部门一直覆盖到学院、导师和研究生,主要解决学校教育管理相关信息在校内的纵向沟通与处理问题,主要着力于提高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与管理工作效率,并为导师和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学习等提供便捷的管理平台与手段。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四大块:一是学校管理模块。包括学校的学科与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公告与文件通知等;二是导师管理模块。包括导师审批研究生培养计划、资助研究生、查看研究生学业成绩与学术成果、查看并指导研究生的选题报告、查询个人教学信息、修改个人信息等;三是研究生学籍管理模块。包括研究生的报到注册、个人培养计划制定、选课、学业成绩、学术成果、选题报告、中期筛选与学籍异动等;四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包括研究生的马列理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术道德建设、形势政策教育、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指导、就业指导、“三助”等。

2. 学院网络平台

学校的二级学院承担研究生培养的具体任务,其网络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上要与学校的教育管理目标与要求相连、相符,下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与研究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要求相接、相通。因此,它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学院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平台涉及以下主要内容:导师信息、招生信息、本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校与学院的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具体事务(如中期考核表、选题报告表、论文送审表等)、学术信息、研究生管理工作动态信息、研究生生活信息、学院与师生互动平台(如网上信箱、论坛等)等。学院网络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在学院内的横向交流与共享,实现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有机融合。通过这个平台,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院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目标、要求与相关工作信息,有效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生可以了解导师的信息,明确自己的培养要求与发展目标,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参与到学校与学院的建设发展中去。

3. 导师网络平台

导师的网络平台直接面向其所指导的研究生,其教育管理的个性化与针对性特征更强。按照导师主动的理念,根据导师指导研究生方式的不同,可以搭建导师团队和导师个人两类网络平台。如前所述,导师网络平台既可以是导师团队或个人的网页、博客、微博客,也可以是导师团队或个人开设的网上论坛/BBS或QQ群,还可以是同一导师或导师团队的研究生组建成的网上班级。导师网络平台的主要内容包括:导师团队或个人的信息、导师教学笔记、导师学术观点与学术信息、导师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研究生科研与论文指导、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考评、师生学术道德建设、师生论坛与互动社区、网上班级活动与管理、日常教育管理活动信息、师生通讯录与相册等。导师网络平台的搭建,突破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时空限制,切合培养机制改革后导师责任制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需要和特点。它让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时交流,从而有效解决了导师面对面指导研究生难或少的问题,促进了师生之间交流频率的常态化、交流手段的多样化、交流内容的全面化,有利于导师切实履行教育管理之责。同时,也有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同一导师团队或导师的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促互进,增强研究生的团队意识与科研合作意识。

此外,研究生也可以建立个性化的网页、博客、微博客等,以完善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平台体系。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实施保障

1. 经费保障

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软件设施来支撑。为此,学校既要建设运行快捷与顺畅的校园网络,也要开发建设各层级的教育管理网络平台,这些前提条件的建设需要有较大的经费投入。在校园网络和相关平台建好后,还需要有良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包括网络故障的排除、网络基础条件与安全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升级、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等,这些也需要有稳定的经费投入来保障。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推进过程中,稳定的经费投入是重要的保障,但这种投入带来的是教育管理理念、方法、手段等的革新,其成效是事半功倍的。

2. 安全保障

安全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顺利实施的核心命题。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在校园网络和相关平台的开发建设中,要确保所开发产品的安全性,不能为片面追求方便、实用或降低成本而留下安全漏洞。另一方面,在网络运行维护中,要充分利用安全技术手段,如及时更新网络系统的安全软件,研发防止信息污染的监控软件、加密技术与“防火墙”隔离技术等。第三方面,在网络运行管理中,要加强网络安全制度建设与安全监控,防止因管理工作粗心、疏漏带来的安全隐患;要当好校园网络的“守门人”,对网络信息加以适当的屏蔽、过滤和分级,防止非法用户和不良信息的入侵[3]。第四方面,在网络活动中,尤其是在导师和研究生的科研交流中,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不能把的、尚未公开的、前沿性的学术科研信息随意在网上交流。

3. 素养保障

良好的网络素养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顺利实施的前提性因素。一方面,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导师和研究生需不断提高自适应能力和对网络新技术的学习能力,需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新技术,这样才能适应教育管理网络化的基本素养要求。另一方面,在网络信息海量和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导师尤其是研究生要有正确的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要不断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4],这样才能准确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真正发挥教育管理网络化的作用。第三方面,在网络环境虚拟的情况下,导师和研究生要不断提高网络道德水平与自律能力,力求做到网络言语文明、网络生活适度、网络行为合法合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管理网络化在规范、有序中运行。

4. 机制保障

有效的运行机制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顺利实施的可靠保障。在具体实施中,需建立健全以下主要机制:一是纵向联系机制。与目前高校的纵向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在教育管理网络化的实施中,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网络平台既要合理划分边界,确定各自主体内容,避免资源重复浪费,同时也要在层级指导原则下,确保各层级平台互连互通,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纵向联系顺畅,避免“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二是横向联系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学院之间、学科之间、导师之间、研究生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协调机制,既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实施后的必然结果。三是跨边界联系机制。一方面,各层级网络平台建设的内容虽各有侧重,有边界之分,但在实践中应该有跨越边界的联系,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总体目标、规划、规章制度等方面,应该贯穿于各层级的网络平台之中,落实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之中。另一方面,各层级网络平台,尤其是学校和学院级的网络平台还应从学校外界获得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有关政策与信息,同时向外界有关信息[5],这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刘秀伦,谷文陶.网络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7):184.

[2]董亚平.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机遇、挑战及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62.

[3]石共文,蔡文.论高校校园网络伦理准则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大学教育,2010(6):105-106.

校园网络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校园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随着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发展,校园网络对提高其管理效率、充分实现现代化教学、实现无纸化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校园网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如何建设并充分应用校园网,以适应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是高职院校校园网建设面临的问题。

1 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本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指导原则,采取了以网络中心为整个校园网的交换中心,具有较高可靠性和安全性、较强的网络管理能力、具备较好的扩充性,能够充分保护现有系统投资的方案。我们为高职院校的校园网采用以万兆以太网为技术,核心层主干网络万兆接入,汇集层千兆互联,实现百兆交换式快速以太网到桌面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网络系统采用分层结构,网络中心与各大楼主干之间实现万兆互联,每栋大楼的各楼层之间实现千兆互联,百兆接入到各个桌面设备。按不同部门划分不同的网段,设定访问规则实现不同网段间的单向或双向通讯,实现用户认证,结合MAC、端口、账户、VLAN和密码等对连接到交换机端口上的用户/设备进行认证计费。

作为现代的高职院校,根据以往校园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当今的需求,提出了安全、稳定、高速、可运营可管理的校园网。

1.1 高安全性。安全认证到桌面,采用自动绑定、静态绑定、动态绑定相结合,可以确保用户入网时身份唯一,并且避免了IP冲突。管理分级授权:不同职能的管理者使用同一套系统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操作界面以及使用权限,避免了管理的安全隐患。

网络设备具有的强大安全防护的能力。网络设备支持多种的安全防护功能,包括防DDOS攻击,防IP扫描,防源IP地址欺骗、防ARP欺骗、防病毒、带宽控制等功能。

1.2 高性能、高可靠性。整网采用万兆/千兆作为核心和骨干网络、千兆/百兆到桌面的设计理念。高吞吐量,线速转发的核心路由器和万兆10Gbps多层交换机,所有关键设备的冗余,包括主板、电源等,冗余配件支持热插拔技术,保证了网络的不间断运行。

2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综合布线系统使用标准的双绞线和光纤,支持高速率的数据传输。系统使用星型拓扑结构,模块化设计,遵循统一标准,使每个信息点的故障、改动或增删不影响其它的信息点及网络的安装、维护、升级和扩展等方便快捷,并节约了费用。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旧校园在综合布线系统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带宽不足、可扩展性差、网络布线不规范、排除故障难、网络设备可管理性差等问题。

因此,根据高职院校的具体要求,依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才能建立满足信息时代需求,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智能化系统。考虑到网络系统各种设备以及将来网络的不断扩展,网络中心到设备间的主干系统均使用光缆连接,设备间到工作区的全部水平配线系统均为超五类/六类双绞线。工程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开放式星型拓扑结构,能够支持数据、图像、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需要。结构化布线应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规划与设计,选择符合标准的线缆和设备,以便在日后校园网的带宽和应用满足不了需求时,可以方便地对网络进行升级和扩容,充分保护现有的信息系统投资。

综合布线是整个校园网的基础,如果出现主干线路故障,整个校园网的通信就会断开,影响网络的正常使用。因此,必须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布线系统,以便日后在校园网的日常维护、故障排除等方面更易于管理。因此,校园网的规划与设计时,必须符合标准化的布线系统。

3 校园网网络技术的选择

高职院校在网络技术上应采用业界领先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三层交换技术。传统的网络交换技术是建立在开放式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进行数据的传输的,而三层交换技术是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进行数据包的转发。三层交换技术使用三层交换机,解决了二层交换机必须使用路由器进行转发数据包速度慢,而三层交换机使用的二层交换和三层转发的技术,提高了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解决了路由器传输的瓶颈,极大地改善了整个网络的性能。

3.2 万兆以太网。万兆以太网(10Gbs)的标准是IEEE 802.3ae。万兆以太网技术的不断改进、价格的持续下降和性能的优势已经使它能应用到中型的网络中。带宽需求的增加和高校网络应用的增长都促进了万兆以太网更广泛的部署。万兆以太网使汇聚层的规模可以不断地扩展以满足用户和网络应用日益增长的需求。万兆以太网提供了更大的扩展性和更高的网络带宽,从能更好的部署各种应用。

3.3 虚拟局域网VLAN。VLAN即虚拟局域网,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不同的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技术。虚拟局域网可以不考虑用户的物理位置,而根据类型、功能、应用等将用户从逻辑上划分为功能相对独立的工作组,每个用户主机都连接在一个支持虚拟局域网的交换机端口上并属于一个或多个VLAN。通过虚拟局域网,用户能方便地在网络中移动和组建网络,而无需改变任何硬件设备和物理通信线路。网络管理员可以从逻辑上对用户和网络资源进行分配,不用考虑物理连接方式。虚拟局域网充分体现了现代网络技术的重要特征:高速、灵活、简便管理和易于扩展。高职院校可根据部门进行虚拟局域网的划分,相同类型的用户划分为一个独立的网络组。

4 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

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要满足长远发展。系统结构灵活,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多种典型应用模式。系统建设既可一步到位,也可以根据高职院校资金及需求状况分阶段建设。充分利用起网络的有利资源,达到真正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管理一体化的标准。

多媒体教室建设以信息交互式中控为管理核心,以计算机为教学核心,辅助以多媒体设备如:投影机、幕布、多功能讲台、球型摄像机、拾音系统、扩声系统、安防系统等设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在教室能用方便地管理、控制多媒体设备,如IC卡开机管理、设备开关、B/S或C/S架构的VOD、AOD、COD资源点播,提供资源上传、检索,互动课堂,音视频资源广播等。在主控中心,能实现网络化集中管理、控制和维护;多媒体教室管理平台实现对多媒体教室远程设置、状态监看、远程维护、远程开关、多画面远程监看、远程云镜控制、统计分析、日志管理、定时管理等集中管理,配合服务器和磁盘阵列组成流媒体资源库,提供校园网客户端点播应用。

强大的多媒体信息交互能力,中控采用嵌入式技术体系;独立的本地运算体系,稳定性强,内置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具备极佳的全天候工作能力;开放式结构,因需定制,体现强大的定制特性;模块化设计,灵活搭建,扩展性强;共平台,多种类型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基于DSP的多处理器架构全面提升多媒体处理能力,轻松扩展完整的录播系统应用,配合高效率的采集和压缩芯片,实现对标准的VGA(或RGB)画面的实时采集,同时完成多路摄像机信号同步压缩,实现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精品课堂的实录和直播。

5 校园网教育资源的建设

校园网的使用者为学校的学生及教师,资源的内容应与教学相关的,并且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校园网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5.1 多媒体素材资源库,包括各种多媒体资料、素材,如图片库、音乐库、视频库、教师电子教案、试题库等。

5.2 网络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视频、精品课程、教学光盘、讲座等。

5.3 图书文献库,提供校内图书查阅和检索服务,建立大量的期刊、文献、论文等全文信息检索服务。

5.4 系统软件资源,提供校园网内BBS聊天互动软件,邮件服务软件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软件下载资源导航等。

由于教育资源库内容广泛、种类多,无法通过单一的途径来完成,因此主要采取购买、收集下载、自主编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建设教育资源库。

(1)通过购买网络上成熟的、大型的资源库。可通过付费镜像各种电子杂志、图书、论文等资源,镜像到本地,教师和学生可以很方便的检索学习。

(2)通过安排专人进行收集下载。如收集各类试题,建立专业试题库;收集各类贡献软件,建立软件资源库等。

(3)通过自主编写建设,必须由全体教师共同进行建设。通过编写制作,上传,并进行分类和归类。教师可上传教学中的教案、课件、试题库、个人发表的论文及个人收集的各类教学辅助资源。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资源的建设,培养教师自主开发各类教学资源的良好习惯,并对有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

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必须逐步进行教育资源的建设,丰富学生的学习。

6 校园网的管理与保障

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是校园网为教学服务的基础。从以下方面来保障校园网的正常运行:

6.1 校园网的管理策略。校园网的管理应该成立专门信息部门来负责。校园网的管理既包括网络线路、网络设备、服务器等硬件方面的管理,也包括各类网络应用系统、网络资源等软件方面的管理。高职院校的信息部门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管理方案,对网络中的各个系统、环节进行管理,以保证校园网的安全、稳定的运行。

6.2 校园网的日常维护。为保障校园网的不间断运行,日常必须监控网络的运行情况,并进行必要的维护,这些工作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信息管理部门必须有一批技术人员、工程师组成的专业队伍,对网络畅通性、安全性、可用性进行管理与维护。

6.3 技术人员的培训。信息管理部门应该选拔优秀技术人才去参加培训,学习专业网络管理的知识,作为校园网的技术骨干。加强技术人员对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提高管理能力,保证校园网的不间断正常运行。

7 校园网络的有效应用

在保障校园网的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通过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兴趣及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教师应在课堂上教授学生通过校园网来获取信息的方法。此外,信息管理部门应建立校园WIFI无线接入服务、远程拨入校园网的服务,使教师与学生无论在校内或者校外,都可以登录校园内网进行学习。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也将会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只有充分有效的应用校园网,才能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雷震甲.计算机网络[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殿明.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