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学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学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LabVIEW;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应用
在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数字信号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数字信号课程也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数字信号是以算法作为主体核心的课程,其自身的理论性非常强,在数字信号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书本中的知识点或者是一些概念大多都以一种比较抽象的方式呈现,再加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形势下,数字信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在这种情况下,将LabVIEW引入课程辅助教学中,不仅能够让学生以一种简单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LabVIEW与数字信号处理
LabVIEW的程序设计与传统文化程序设计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LabVIEW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图形化语言,通过使用功能节点,与图形化自身的程序流程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利用流程控制结构来对程序功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能够促使程序在设计过程中,其自身的形象更加直观化。这样一来,能够从根本上简化内存分配、程序调试以及多线程序等程序设计细节,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精力放到问题的实际解决方面,这样才能够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在程序结构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LabVIEW将一个完整的程序分为前面板和程序框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前面板拖入图形控件中,就能够以非常简单便捷的方式,实现程序界面的美观性,将其自身的影响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1]。对于其中的显示控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设置,从而实现丰富的曲线、图形以及图象的整体显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发现LabVIEW在GUI以及程序设计过程中,其自身的形象化与Matlab软件之间有非常大的优势。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LabVIEW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测量以及自动化的应用数据分析,其自身有非常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函数节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发挥非常有效的作用[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自身按照信号生成、运算、滤波器以及其他功能的提供,有利于对这些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查找和分析,这些功能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利于使用,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LabVIEW与虚拟仪器
虚拟仪器是一种在计算机基础上的自动化测试仪器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发挥非常良好的作用。虚拟仪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软件,将计算机的一些硬件资源与仪器硬件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自身的处理能力,而且能够促使其自身与仪器硬件的测量以及控制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发挥出更多的功能性作用[3]。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缩小仪器硬件的成本和体积,而且能够通过软件的应用,实现对数据的显示、储存以及处理,以保证最终的处理结果。LabVIEW是美国一家仪器公司推出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软件,主要是利用图形化的编程语言,打破了传统软件的局限性。传统软件在应用过程中,基本上都需要相对应地进行程序代码的编写和应用,但是LabVIEW则主要是利用流程图或者是程序框图来实现。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让编程者感受到强大的图形化编程语言方式,而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自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以及领域中,已经逐渐被视为一个标准的数据采集和仪器控制软件。利用LabVIEW软件有利于建立属于学生自身的虚拟仪器,其自身的图形化界面能够促使学生在接触编程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4]。
三、LabVIEW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LabVIEW图形化的语言直觉特性能够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将注意力全部放在被教授的理论知识上,而不是在文本工程软件应用开发的基础上,将关注点全放在编程的一些细节方面。将LabVIEW应用到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而且能够让学生适当地开发出一些复杂的应用程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在LabVIEW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课本上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转换成为直观性比较强的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促使学生在保证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越来越高的同时,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促使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能够有所提升。
四、LabVIEW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一)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是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点教学部分,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很容易形成一定的阻碍影响。在对滤波器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整个过程运算量比较大,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对滤波器进行设计,从而达到不同的滤波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才能够将其自身的影响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达到最优的设计水平[6]。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利用LabVIEW软件来进行计算机的辅设计,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减少计算量,而且能够实现快速有效的滤波器数字设计,帮助学生将一些抽象的知识以一种直观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的同时,从根本上保证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有所提升。在LabVIEW实际应用过程中,结合滤波器的形成原理,设计的FIR滤波器前面板以及后程序框图,前编面板主要利用在显示方面,对各种控件进行切实有效的操作,对相关的参数进行设置,对滤波器的类型以及窗函数进行选择,在保证滤波器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时,能够从根本上起到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控制前面板上开关或者是按钮,通过键盘以及鼠标的操作,将其自身与滤波器的幅频、相频特性进行有效结合,促使其自身能够满足设计的整体需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对参数以及滤波器类型进行切实有效的调整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保证能够达到最佳效果的同时,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地接受一些难点[7]。
(二)信号的频谱分析
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在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的时候,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其中包括时间域、频率。有些在时间域方面表现出的复杂信号在转换到频率域时可能会比较简单,比如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混合了几种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在时间域中其自身的波形是没有办法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来展示的,经常是以一种没有序列的方式呈现。但是一旦转换到频率域中,就是非常简单的几根谱线,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可以看出,信号的频谱分析在数字信号处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离散傅里叶变换是对数字信号频谱分析的一种有效工具,吸收LabVIEW语言有利于对离散信号的频谱分析[8]。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相关参数进行调节,直观地看出离散傅里叶在实际变换过程中的作用。其自身存在的频谱泄露现象以及栅栏效应,能够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印象。
(三)声音的现场采集
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就需要将LabVIEW应用其中,将其自身的影响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保证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在进入课程教学阶段之后,为了说明信号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LabVIEW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对其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分析,可以利用PC的声卡和麦克风实现在教学课堂现场的声音采集,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采集后的内容显示在投影仪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采集的是实际信号,并且其自身是处于连续动态实时显示的形势下,学生可以直接以枝干的形式看到信号的具体形态特征。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意识到信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LabVIEW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过程当中的实际应用,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保证数字信号处理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有所提升。将LabVIEW应用到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能够将原本比较复杂难懂的知识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其能够成为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非常有效的辅工具,将其自身的影响和作用发挥出来,为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作者:何海浪 黄乘顺 单位: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张易知,肖潇,张喜斌,等.虚拟仪器的设计与实现[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2.
[2]谢启,温晓行,高琴妹,等.LabVIEW软件中菜单形式的用户界面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10(9).
[3]谭勇.LabVIEW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8).
[4]姜利英,张艳.LabVIEW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9).
[5]马永力.LabVIEW在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10(7).
[6]蔡小庆,鲁小利,王菊,等.仿真软件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3).
心理学学术论文范文2
1.授课教师专业技能较差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学校缺少专业性的信息技术教师,所以,只能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知识,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价值的体现。
2.学生上机时间少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授课时常常就是理论教授和教师演示相结合,学生能够上机操作的时间较少,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
3.硬件设计较差
在一些条件较差地区,部分学生的电脑数量都不能实现每人一台,甚至还有大量有问题的电脑凑数等等。这样的硬件装备严重阻碍了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总之,作为电教工作人员应认真分析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管理,进而确保信息技术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二、如何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工作
1.定期加强培训
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咨询、督促、考核、总结表彰是我们电教馆工作职责之一。所以,定期进行培训,一来可以强化一些教师的专业技能,做好高效课堂实现的保证工作。二来可以让教师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教学,进而,促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因此,我们要组织好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学习中有所获、有所得,进而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合理分配设备
指导中小学电教设备的配备、维修维护及使用,负责开发、配备和管理中小学校电教教材、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这也是我们电教馆工作内容之一。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走出去,不要等待着学校上报。要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分配设备,以保障每个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比如:在教学相关“Excle”的知识时,我们就可以选择自主探究式模式,使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借助函数求和(Sum)和求平均值(average);对相关数据做出图表;对Sheet1工作表进行垂直分割;等等。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这样既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又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会得到培养,学生也将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
4.有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开展电化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以确保信息技术的价值能够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展示。
心理学学术论文范文3
新闻伦理的教学与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成果形成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托,由于多数成果的理论研究专长,其取向少不了道德说教的痕迹,因此,新形势下的新闻伦理教学内容要想更好地服务新闻实践,必须进行新的构建,其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科理论理论是任何一门课程的构成基础。“伦理”和“道德”是新闻伦理学的“元理论”。伦理有一整套的体系架构。新闻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和新闻学的交叉学科。除“新闻伦理”的提法外,类似的还有“媒体伦理”、“传媒伦理”、“媒介伦理”等提法,这几种名称经常混用,这种混乱导致对新闻伦理范畴以及研究对象界定上产生分歧。如有学者把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有学者把新闻伦理理解成新闻传播的伦理,讨论的是新闻传播行为及其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是新闻传播的道德规律和道德规范系统。厘清这些理论认识的分歧有利于调整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无论如何界定,新闻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基本方面应该没有实质性不同。基础理论共识是学科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新闻伦理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观察新闻史不难发现,新闻法(规)的发展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几乎并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两者发展失衡时就容易产生新闻伦理问题,进而引发对新闻法的讨论。由此可见,新闻法规也是新闻伦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道德和新闻法规是新闻伦理学的两个基本方面,偏向任何一方都是对新闻伦理学历史发展的曲解,结果会更难理解现实的新闻伦理困境。
3、新闻伦理问题:新闻道德失范实际上,新闻传播实践关注的是一系列伦理问题,关注的是客观、公正、责任以及民主等,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问题。新时期新闻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新闻伦理问题,即新闻道德失范。所谓新闻伦理问题,主要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引起了伦理争议,或产生道德冲突,需要进行道德评价的问题。新时期的新闻伦理问题与以前有所不同,包括媒介商业化、新闻传播与社会公正、新闻传播与隐私权、隐性采访、以及“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鉴于此,新闻伦理教学内容必须包括新闻道德失范,新闻伦理学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和处理以上的道德失范问题。新闻伦理学也就可以理解成一门解决新闻伦理道德问题的学问。新闻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在于培养新闻专业学生解决新闻传播实践中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实践中的道德失范问题日趋严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质疑,新闻伦理问题引起业界和学界关注和热议。新闻传播实践遭到质疑意味着教育目标要有所调整。
4、新闻伦理问题的治理:新闻法规新闻道德失范造成新闻伦理缺失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研究者将之总结为四个“矛盾”:新闻行业的两重属性之间的矛盾、新闻传播者的自由传播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新闻报道的及时性与真实性之间的矛盾、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平衡之间的矛盾。新闻伦理缺失就意味着必须进行治理,新闻法规则是主要的治理应对之策。
二、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新闻伦理学教学的核心应围绕媒体在实践中引起伦理争议和产生道德冲突的现实问题,通过选取案例进行讨论,努力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道德判断,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几年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一套教学模式,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延伸”。
1、一个“中心”一个“中心”是指以课堂的案例教学为中心。案例教学法在新闻传播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理论、媒介经营管理等教学中广为采用,新闻伦理也同样可以使用此方法。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调整,改变新闻伦理教学中教师讲解教材的传统方法,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践。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这一点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常被忽视,为了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结合上文的教学内容,笔者实行下面的课堂策略:首先,教师把新闻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每次讲解时间原则上不超出25分钟,讲授这部分内容要少而精。其次,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分为三个主题版块,即新闻伦理发展史论、新闻伦理实务、新闻法规实务。这三部分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节课开始后,由教师主讲史论,然后由学生提问,进行答疑,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第二节课由两名同学各自从新闻伦理和新闻法规实务角度,举例阐释案例中新闻伦理缺失或新闻道德失范问题,如“周克华案”中媒体对其母采访报道中伦理缺失,包括最近的“复旦室友投毒案”等都可成为课堂案例教学的讨论内容,这个环节约需20分钟。就演讲学生提出的有争议的伦理问题或困惑,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各种观点在课堂中交汇碰撞,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通过这种交汇,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最后5分钟时间,由教师点评,与学生的讨论形成再次交汇,这将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2、两个“延伸”“两个”延伸是指课前与课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两节课的时间内难以实现的,必须依赖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深化。教师要精心布置和策划。在课前,教师和学生要精心准备和设计。对教师而言,应站到新闻伦理学科研究的最前沿,尽可能掌握新闻伦理学科的全面知识,以深入浅出地完成理论讲解的任务,还要能对三个主题中学生讲解的两个部分进行有效点评,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对学生而言,只有课前认真准备,课堂上方能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准备越充分,课堂气氛就越活跃,同学和老师的收获就更大。在课后,发言的同学将自己演讲的PPT和相关的材料发到班级的群共享中继续交流探讨,对没有听清的同学进一步释疑解惑。教师课后若有新的理解,也可将自己的新见解传到QQ空间和学生继续分享,充分利用现代的互动媒体进行便捷的交流。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新闻伦理学课程的主旨是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现代法治观念。以课堂案例教学为中心,有助于学生理解新闻道德的原理和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新闻伦理素养与新闻法治观念。笔者通过几年的“一个中心,两端延伸”的教学方法实践,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心理学学术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在2000年初(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三)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中国。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数学新教材中,在必学
摘要求。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从“为应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缺乏民主,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不能平等进行交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其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最终埋没学生的创造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教师在学生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初中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好奇的源泉。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合作,才能教学相长。
心理学学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题心理障碍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们会告诉我许多他们的苦恼。我个人认为这类苦恼,既有生理的因素,显示了中学生青春期来临的某些特征;又有心理因素,他们是陷入了一种综合的心理疲劳状态。
“其实数学学习的直接反映形式是正确、迅速、简捷地解题。良好的解题心理能保证解题的正确率,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应研究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是哪些心理因素造成的,从而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扫除心理障碍,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质量。本文就中学生在解数学题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做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定势心理
“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使当前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也称心向”。学生由于受先前数学经验的影响,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总想遵循已掌握的规则系统。思维定势有时会引起负迁移,产生消极影响,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狭隘性,在定势的妨碍下,学生学习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少应变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m的值。学生在解题时,受小学数学中结果常是一个确定数的干扰,形成一种定势心理,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
又如,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因而3-7中7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学习代数和,又要强调把3-7看成正3与负7的和,“-”又成了负号。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定势,往往不能理解后者真正的意义,因而运算中常常发生了错误。
针对这种障碍,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到定势的消极影响,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特别是跟前面知识有密切联系,但又有质的区别时,可通过列表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等方法进行对比,尽量避免使学生产生定势心理。不同问题重在比同,相似问题重在比异,这样就促进知识经验的正迁移,有效地防止了思维的负迁移。另外还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把握学生的实际,控制分散思维的难度,加强能产生正迁移的定势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熟能生巧,由量变到质变,达到思维的更高层次,达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陶醉心理
现今的中学生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他们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但缺乏挫折教育,形成一种自赏、高傲的情绪,学习中也就常常产生自我陶醉心理。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4、9,求周长。学生立即作答:(1)4+4+9=17。(2)9+9+4=22。根本未考虑4+4<9,此三角形不存在。
类似的错误屡屡出现,始终不能引起重视。其根源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听得多,练得少,看得多,想得少。一有小成,高兴半载。病根找到了,针对陶醉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基本概念的巩固落实,肯定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时,找出基础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挫折辩伪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也可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作用”。另外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超争先进。
三、惰性心理
不少中学生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感知性较差、智能结构松散、思维的指向性弱,观察只是停滞在被动的感知表象中,即使无意识地撞上了关键信息,也不能在加工过程中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维受阻,每每这时他们懒于动脑,生怕再受阻挫,只想去请教老师,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最有办法,因为在课堂上见到的数学老师大都是胸有成竹,添线手到擒来,演算巧妙绝伦。
例如,设x、y都是正实数,求函数z=(x-y)2+12-x-1y的最小值。
这是一道求两个独变元x、y所确定的函数z的最值问题,纵然展开,按降幂排列,也不得章法,思维受阻。
分别将含有变元x、y的项集中处理,仍然无头绪,几经涂抹,不少学生便心烦意乱,不愿再开动脑筋想办法。
“脆弱的神经系统导致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消极、惰性,他们只能享受成功的喜悦,经不住失误的挫折,性格懦弱,不能理智地调控思维情境”。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回想,几次思维障碍的原因在于没能将双变元问题转化为单变元问题,因而无法破题,如果此时再从符号文字、语言文字、结构形式等信息,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数学方法等贮存信息中,进行筛选,能否找到关键信息?蓦地,不同寻常的结构特征:“平方和”引起了注意,聚焦:,
即
当y是正实数时,y+1y≥2的信息即时探索出来,因而当y=1,前项有最小值94,此时后项便由双变元转化为单变元x,显然,当x=14时,后项有最小值0,
所以Z最小值=1294+0=98
所以我们教师应启迪学生克服惰性,增强信心,敢于向困难挑战,即使再次受阻,也要重新振作,把握思维,寻求通途。
四、自卑心理
某些学生开始踌躇满志,自我陶醉,自我宽容,但多次受挫后,遇到熟悉的问题还勉强一试,遇到相似或陌生的,内心便产生烦躁,恐惧,对自己的信心、能力产生怀疑,以致失望,其学习兴趣低下,数学学习效率甚微,最后厌弃数学,放弃学习。
例如,已知a2-3a+1=0,求a2+1a2+5的值。
不少同学在初看这题时,发现a2-3a+1=0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首先想到解这一元二次方程,得到a1=3+52、a2=3-52。然后将a1、a2分别代入a2+1a2+5中去,再求出最后的结果,可是学生在用这种方法求解时,明显太繁琐,学生自己也感到方法不妥,但由于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信心,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总认为自己不会做,于是不再往下深入地研究。
恩格斯告诫我们:“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首先分析,再后综合,在综合中仍需分析,只有不断分析综合,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符合要求的结论。
violate)法律而构成“犯罪”(commitacrime),沦为“犯人”(criminal,offender)。受到“”(bringalawsuit,prosecute,sue)后,他们要在法庭“court”里接受“法官”(judge)的“审判”(trial)。审判期间,“被告”(defendant,theaccused)和“原告”(prosecutor—刑事案,plaintiff—民事案)均可聘请“律师”(lawyer,solicitor—英国英语,attorney—美国英语)为自己辩护。最后,法官根据“陪审团”(jury)的意见“判”(judge)“有罪”(guilty)或“无罪”(innocent),并“量以刑罚”(sentence)。由此可以联想到“犯人”(criminal)的世界“监狱”(jail,prison)。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展开联想,即法的“制定”(draft,drawup,laydown,formulate,make)、“批准”(ratify)、“通过”(pass)、“颁布”(issue,promulgate)。对于不合理的、过时的法律要予以“取缔”(cancel)、“废除”(abolish,annul,repeal),等等。除联想手段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几种行之有效的单词记忆技巧,如音标拼读规则法、词根词缀构词法、归类法、辨析法、位置法、首字母缩略词法、谐音法、关键词法、全身心反应法等。
六、要求学生及时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有记忆就有遗忘。记住材料,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留下痕迹。暂时神经联系形成之后,由于内抑制发展的结果,它便会逐渐地被抑制起来或消失掉,这就是遗忘。但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保持几秒钟,也不仅仅是几分钟,更不是遗忘它,而是要长时间地记住它,以便随时运用。要与遗忘作斗争,就要了解遗忘的规律,并科学地分配复习时间,这对于牢固地记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遗忘的规律是:在记忆某些材料之后,很快地便开始遗忘,但是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开始时忘得多而快,以后便逐渐忘得少而慢。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遗忘最快的时候是在记住该材料的头一、两天之内。根据遗忘的这一规律,笔者要求学生记忆某些英语单词或上完英语课之后,就及时地复习,即在头一两天之内复习一次,然后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间隔时间先密后疏,随着记忆得到巩固,间隔时间逐步延长,复习次数也逐渐减少。这样,学过的知识就不易遗忘了。有时,我们记忆的材料容易遗忘,不是因为大脑里留下的痕迹已经消失,而是由于前摄抑制或后摄抑制的干扰所致,使我们回忆不起来有关材料。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想方设法避免或减少这种前后抑制的干扰,提高复习效果。根据这一原理,笔者要求学生在复习时注意做到:(1)尽可能不要把内容繁难或相近的科目安排在相邻的时间内进行记忆或复习;(2)在复习各种材料之间,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前后复习的材料之间相互干扰,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大脑的疲劳;(3)每天睡觉前,回忆一遍当天复习过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干扰,对加强记忆的巩固性是非常有益的。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记忆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心理学学术论文范文6
笔者以多媒体投影以及影像灯配合的方式向学生演示了这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意境、色彩、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形象演示带来的直观体验与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阳光灿烂、村落参差、曲径通幽,人物已成了作品的点缀,小径两边疏落有致的树木给人以强烈的空间透视感,观众视线很容易被引向小道的纵深处,内心具有几欲走进的想法。在这样的演示与启迪中,学生对霍贝玛的风景画风格具有了更深的领悟,作品有如优雅的田园抒情诗,尽显荷兰乡村的宁静、美丽,洋溢着浓浓的明朗、乐观的情绪,处处流露出荷兰画派的画家们对祖国秀丽山川的热爱。
二、以互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的激情
初中美术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被动给予”,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能够较为迅速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制约,他们在美术学习中缺乏直观的参与体验,求知欲和参与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效率以及美术综合素养等方面都会产生制约影响。笔者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参与性为抓手,紧扣学生内心的参与想法,满足学生的愿望,以师生互动、教师启发、学生自主为主要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在欣赏《熟悉的物品》时,笔者结合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渴望参与、渴望自主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分组研究,感悟和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发展富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不同材料与内容的静物图片,引导学生从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并尝试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感悟作品蕴含的情感,在范图分析引导后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分析与交流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运用现有的工具笔进行造型,重点掌握好位置与比例关系,以及通过增加明暗的方式提高静物的体积感。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在小组内进行点评,每个小组都推荐一幅作品参加全班的点评活动,其他学生提出相关的意见,师生共同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实施评价,以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每位学生都成为了美术学习的主角,思维积极,相互之间也能够密切合作,动手操作能力与美术鉴赏能力、构思表现能力等都有了显著进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与效率都得到了同步提升。
三、以竞争的学习氛围营造你追我赶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