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经验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经验论文范文1
关键词:教学;发展;知道思想
中国分类号:G45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满堂灌”。单纯的语文知识难免单调,而生活化的学习课堂对学生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将语文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营造一个现实的学习背景,在学生充分思考后,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哪怕是一点点苗头,不管正确与否都要适时抓住,若学生实在没有没有想出,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或直接说出来,把题目进行加工,引申发展,提问问题的背景,增加发散的成分,一般可通过隐去结论、增加限制、改变陈述方式、减少问题条件、逆向改编、引申发展等手段,特别是难题,学生束手无策时,他最关心的是老师怎么想,老师要勇于暴露自己的思路,要多讲自己怎么想的,要引导学生,启迪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要有目的地暴露挫折失败甚至成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受到启发和教训。将生活中的语文问题用于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生活――语文――生活”的语文学习过程,建立一种开放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出发,把生活问题语文化,语文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作为学习的大课堂,使学生从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应用语文,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语文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相应的提高思想素质。增加问题变化不定的因素,让学生在好奇、趣味中探索问题,使学生经过联想、探索,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提高学生良好的解题感觉。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其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从培养的目标看,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他素质,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课堂的导入,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一但产生就会有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会主动学习。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新课程教材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让学生感受你饱满的精神和激情,使他们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本身就构成了对学生莫大的吸引,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驱动力。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课堂上的资源限制,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大大提高课堂参与的有效性。。这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的弊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学生通过自测反馈信息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以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学习习惯的养成,关键要让学生多实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保证。在这一方面,开展专题性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提供了机会。在专题性学习中,教师要坚持把提出问题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互相探讨过程中质疑问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需求和目标决定语文学习进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和内容进行学习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有关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而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欣赏课文中每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在这样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并学会独立使用网络资源、对语文题目进行取舍、加工、组织和调整。因此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元认知能力,并逐步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其次,就教学过程看,教学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兴趣爱好、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再次,从课堂结构及教学手段看,传统的教学结构单一,大多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论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经验论文范文2
关键词: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多任务目标冲突;学科性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18-03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基于个体理性选择发展出的消费者理论、效用理论、厂商生产理论、局部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是学习宏观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坚实根基。然而,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的推演、证明中所使用的大量数学工具令众多学习经济学的学子望而生畏,并给任课教师的授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学无小事,面对学生就定理证明过程所提出的疑问,笔者翻阅微观经济学理论相关经典著作和数学书籍,首先,对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的上述典型问题进行了补充;其次,对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教师授课、研究生学习所存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原因分析
以上是对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所遇到几个问题的解析,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对其进行背后原因的探析。
(一)研究生对数学工具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需要学习和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拓扑学等数学工具,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经济理论推导的逻辑,有效地训练经济学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面对现实经济问题时,掌握如何选取、界定经济变量,构建数理模型并进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一旦发现模型的推导结果与现实不符,就可以观察现实经济环境与模型构建时的假定条件有哪些区别,进而全面、深刻地解释经济现实。
但是,由于数学语言抽象、数学定理的推导难懂,研究生在学习数学基础时感觉吃力,往往放弃微观经济理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直接追求故事化的描述过程和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对利用数学推导的分析过程不以为然。在自己的论文写作时,“临时抱佛脚”地选取数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而对这些模型与所研究经济问题的契合程度置之不理。
(二)教师工作中多任务目标冲突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与保证教学质量两者之间权衡比较,其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完成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规定的知识,此时教学进度完成是第一位的;第二个任务是保证学生在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微观经济理论推导的工具和方法。这两个任务都是教学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难以避免教师的“选择性授课”,将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略去不讲留给同学们,如果学生课后缺乏动力对这些问题深入探讨,要么以后用到时“恶补”,要么继续不求甚解。由于授课过程中的“质”和“量”两个目标存在冲突,教师在授课时必然会有侧重,重“质”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经济理论理解深入,但无法了解微观经济理论的全貌;重“量”则使学生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学习体验。这个问题在高级经济理论(高级微观、高级宏观)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是影响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学习的重要因素。
(三)微观经济理论的学科性质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利益的协调,如果缺少数学工具的分析,往往会使得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缺乏可信性,并有可能收到直觉和已有经验的约束,很难有新的发现。在数学工具在经济理论的运用上,有以下三种观点:①一些学者认为数学工具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作用可有可无,甚至不需要定量的分析就能够“定性”;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成功地运用初等数学也行”,经济管理专业的数学教学始终进步缓慢,课时经常被压缩;③还有介于两种观点中间的一种观点,例如保罗・罗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就同意经济学中的适度运用但反对数学工具的滥用。例如在经典的最优化数学方法不够用时,冯・诺依曼的对策论以及阿罗・德布罗的一般均衡理论使得人们对群体的经济行为和有利害冲突的经济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这些都是数学工具成功得到运用并极大地推动所研究学科取得进展的典型例子,同样的例子还有,对个体和整体的利害关系研究的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问题正是由于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公理化方法,使得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所揭示的深刻关系是非数学方法无能为力的。经济学需要数学,甚至是不寻常的数学。[3]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家无法运用纯净的可控实验作为其研究后盾,除了逻辑上的一丝不苟,没有更好的方法。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研究生掌握数学工具的兴趣
“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和科学的其他分支类似,往往出于数学上的便利进行假设,这种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抽象能够发挥数学方法的巨大威力,使得分析过程不囿于直觉和经验的局限。经济学与物理学一样,允许在分析问题时进行假设,这样方便于将视角集中在所研究问题的重要问题,厘清理论的基准,从而对经济问题进行体验和观察。数学是自然的语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复杂的数学公式语言转化为经济学语言娓娓道来,学生将这些公式转化为充满趣味性的经济学语言进行理解、掌握。反过来,在教学过程要将一些经济理论构建为数理模型的,即经济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过程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擅长在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挥洒自如地切换。例如,《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作者,大名鼎鼎的克鲁格曼就善于将数学模型及推导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展现给广大读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微观经济理论所用数学工具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借助于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从而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经济结论。
(二)把握教学中“质”与“量”的关系
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这两个方面的成绩都直接决定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需要考虑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两大任务上,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教师会选择更有效率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讲,研究生的微观经济理论课程中大量的数学预备知识教学会占去总课时的1/3左右,即使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尽人意,更遑论在经济学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自如转换了。这就要求:①教师在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授课时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同时注重这些数学知识在经济理论的演进中的运用,借助于一些仅靠直觉和经验无法得出清晰结论但借助于数学轻松得出结论的典型案例,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强大作用,提高微观经济理论的教学质量。②研究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可以选修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经济数学、微积分、拓扑学等,课前预习加上课后总结、主动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数学难题,从而提高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质量。当然,不是为了数学而学习数学,数学工具仅仅是桥梁和中介,通过它才能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理论。
(三)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
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学者或者天才能够凭借他们自身的经验或者直觉就能够对许多经济问题给出其正确的判断,然而这样的方法并不是科学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论断绝对不可能是十分准确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往往表现为科学发展史上的种种“猜想”。微观经济理论得到越来越深入的发展,对数学也就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坚持数学的严格性,使得公理化方法不止一次地引导经济学家对其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使适合于这些问题的数学技巧用得更好。”[4]微观经济理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经济学系统地运用数学方法的最早的例子,通常都认为发轫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①的《政治算术》。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数学才真正与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以概率论研究开始其学术生涯的古诺②所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由于该书充斥了数学符号而被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认为是“胡言乱语”。马克思曾经写道:“在制定经济学原理时,计算的错误大大地阻碍了我,失望之余,只好重新坐下来把代数迅速地温习一遍,算数我一向很差,不过间接地用代数方法,我很快又会计算正确的。”[5]这也充分说明数学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教师和研究生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要坚持以下三点:①在教授和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要明确经济学中的那些部分适合用数学工具进行研究;②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与数学究竟有多深的关系,不用数学工具能否得到同样的结论,数学对经济理论的总体发展能够起到大大的作用;③在教学和学习中考察和展望数学和微观经济理论发展是怎样相互推动的。
注:
①William Petty,(1623-1687),英国经济学家。
②Antoine Augustin Cournot,(1801-1877),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
参考文献:
[1]杰弗里・A・杰里,菲利普・J・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安德鲁・马斯―科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906.
[3]史树中.数学与经济[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