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1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性质与目标,导致阅读教学陷入了困境,这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话教学”未能有效落实到位。阅读教学属于师生以及教材之间的对话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字词的掌握、文章思想的领悟以及写作技巧的借鉴,更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引领学生走进教材的世界,自主地探究与感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落实到位。首先在一些开放性讨论问题研究的环节,为了提高所谓的互动效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本不需要思考,学生也在“装模作样”地回答这些明知故问的问题;其次是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过程中,看似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上因为对学生思维缺乏有效引导,五花八门的答案并没有发掘出文本的真正内涵,导致阅读教学处于浅表层次;另外,整个对话教学过程中真实情感缺乏,思想碰撞不足,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思维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阅读缺位。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未能引导学生正确、深刻地发掘文本内涵,尤其是在对文本分析的过程中未能有效尊重作者的初衷,未能还原文章的原貌,导致阅读活动不再是对文本的基本理解,而是成为了天马行空的高谈阔论。加之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手段的运用陷入误区,使用过多过滥,虽然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生动性与形象性,但是部分教师过于依赖这一教学手段,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语言理解和情感体验的深入程度,学生自我感知体验与想象创新能力下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如同云烟。
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路径
(一)让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成为主角。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开展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构建思维碰撞与情感交融的平台,让学生乐于、善于开展对话活动。首先,教师要致力于构建民主的课堂,不能将学生当做教师观点灌输的对象,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启发学生去深入理解和发掘教材中的信息与情感,相互之间属于平等的状态。其次,教师还要做好对学生思维的引领与教学掌控工作,赋予学生自主思维与探究的空间,并非让学生去天马行空地发挥,要始终坚持主导方向。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保证学生的思维方向沿着文本的意图深入开展。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文本,不仅要掌握字词、语句,还要对其中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信息进行深刻感悟,对人物的形象、蕴含的主题、揭示的道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解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创设平台让学生自主分析与探究理解。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尤其是要走出教师强加观点给学生这样的误区,要通过思考题、探究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悟。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中的理解难点与学习重点进行初步筛选,结合教学流程将其融入到教学引导之中。另一方面设计出对学生具有思维引领作用,同时与教学重点难点相一致的思考题,以此为线索引领学生分小组开展分析研究活动。这样的启发引导活动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阅读理解的积极性,也能够借助于小组这样的集体攻克难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具有较大帮助。例如在《安塞腰鼓》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掌握修辞、选词、短句、想象等表达形式,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体会形式与情感间的关系,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陕北高原的舞蹈——安塞腰鼓,接下来出示思考题:“对照课文,将体现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的部分找出来,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将其表现出来?文中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实际上还赞美了什么?为什么?”在这样一组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开展文本阅读分析,进入到字里行间,身临其境地体悟文章中蕴含的强烈情感,对文章的节奏也能够准确把握,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感悟与分析能力。
(三)强化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技巧。初中生在阅读学习中的技巧不足,也会影响阅读教学成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对学生的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效果。首先,要指导学生迅速浏览教材,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结构与主题,初步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指导学生深入研读文章内容,对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其景观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带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接下来还要对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提炼与总结,尤其是文章中的表现手法与技巧等方面,更要指导学生进行深刻地感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效果,而且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意义。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2
一把刀、一根绳、一团火。
[关键词] 备课 取材要准 环节要紧 提问要巧
“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喊了多年,但是许多课堂还是“涛声依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老师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一套备课方式,即从备教材出发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只要是新授课,就会毫不犹豫地从复习铺垫开始,遵循这样一条教学途径:检查复习──揭示课题──新授──巩固──小结──布置作业。不可否认,这一教学结构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日的课堂上来,我认为,首先要从备课开始进行全面的转换。那么,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样备课?
一、一把刀,取材要准
教材只是个例子。没错,教学中我们就是以“例子”做为最佳辐射点,来尽可能教会学生学会更多的东西。由此,教材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用好教材,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成了值得教师研究的一门学问了。在实际备课处理教材时,我们常常会犯许多毛病。其一,考虑问题过多。把教参所提供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生怕有一点给学生遗漏,面面俱到而事倍功半。其二,考虑问题过浮。仍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不敢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上出发去处理教材,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其三,考虑问题过简。不充分挖掘教材作为例子的典型意义,高唱大语文观,避重就轻,适得其反。如:《安塞腰鼓》课堂上,配着震天轰响的安塞腰鼓多媒体的展示,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老师紧紧扣住课文特点,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诵课文,看得出学生是沉浸在了安塞腰鼓的氛围之中。但有一点,老师忽略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而这,恰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安塞腰鼓,它是在“从来不曾响过”的宁静中响起的。“冰冷的空气”、“恬静的阳光”、“困倦的世界”,安塞腰鼓訇然震响。这是起于沉寂。当安塞腰鼓“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它止于寂静。这寂静正意味着黄土高原的贫瘠、苦难、闭塞,以及它的多少年多少年的一成不变。而安塞腰鼓则正是起于这样一种状况下的抗争、呐喊与宣泄。读安塞腰鼓,不止是要一点激情,不应该是一种喜形于色。它应该是爆发式的,呐喊式的,震撼式的﹗准的取材才更有助于朗读。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我们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材处理”,同时也给我们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要求教师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更宽,树立新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理念(包括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师生观)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实效。
2.优化教学内容要紧扣目标,科学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在教材处理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浓缩、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促成知识迁移,作为教学突破口,这对提高课堂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3.摸清学情,以学定教,把“教材”处理加工成“学材”。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既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行为,又顾及到学生学习行为。
4.挖掘教材内涵,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效果。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渗透“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课程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二、一根绳,环节要紧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在本次语文组活动中,我上的是《孙权劝学》,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情景导入(谈三国)——讲文学常识——讲故事接龙(整体感知)——猜词义(重点)——揣人物语气(难点:指导朗读)——小结课文、培养读书意识。通过这样的环节设计,我自以为是完美无缺的,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发现:讲故事接龙这一环节差点要了我的“命”——因为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讲。尔后,我反思,原因是自己备课没考虑学生的学情。试想,我把这一环节改为话剧演出,既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揣摩人物语气,那不是一箭双雕了吗?
从中我认识到,教师只有认真备好上课的每一环节,并用一条主线把这些环节窜在一起,这样,可以为一节成功的课打下好的基础。
转贴于
三、一团火,提问要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犹如一团火有助于燃烧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起求知欲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在听《孔乙己》,老师原本有很好的创意,让同学们在阅读了《孔乙己》以后自己提出问题。课堂理所当然的活跃起来,许多很好的问题由学生一一提出,如:“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人”说明了什么?孔乙己是不是真死了?孔乙己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等等。老师如能循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再进一步阅读课文,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一步步地探求作解,教学应该是十分成功的。遗憾的是,老师并未对来自学生的问题作认真的处理,他只是把由学生提问当作一个教学“民主”的幌子。在走过了这个过场以后,他就一下子抛出了他自己事先已经准备好的三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写孔乙己?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引学生入我彀中。课堂一下子就跌入冷落。30多分钟的时间纠缠在第一个问题上,课堂上充斥着老师的“他说”、“你说”,结果谁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或应该说一些什么。一堂课成了开局好整个教学又不甚成功的一个例子。留给人们许多思索。
优化课堂提问内容要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
4.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教育测量中的难度PH=1-W,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至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至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参考文献]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3
一、依托“重点段”,深化认知
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现行课本中,对于教学流程的规范十分合理,而课文后端的总结性句式,则是最好的教学结尾依据。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知识之后,通过总结性语句深化课文重点,能使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如课文《掌声》,教师在讲解知识之前,应首先帮助学生认知通过掌声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学生会因此而体会到掌声所带有的复杂情感,并最终总结为:爱的传递。在学生理解之后,教师可顺势带出这篇文章的核心意义:给予他人适当的掌声,是一种美德,也是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课后,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在其人格上深深地烙上正面积极的印记。
二、凸显“训练点”,习得语用
语文的学习不只是掌握国人基本的交流方式,更加需要通过对课文的深入认知,培养学生健康的智慧。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地引导,告知学生应在文章中深挖掘,找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解释,如“课文为什么这样写”等。在课堂结尾时,教师也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以突出的信息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查找出课文的立意、选题等内容,使学生在查找、思考或者交流中,不断地深化知识。
如课文《安塞腰鼓》的文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十分新鲜;同时,课文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教师可以此为线索,对学生进行引导。如要求学生组织语言,以自身对安塞腰鼓的理解来形容打鼓的场面,并将自己的语言与课文的语言进行对比,找出不足和缺点。在不断的训练之后,学生能够发现作者形容安塞腰鼓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而掌握了形容特性的基本文学修养。另外,教师还可以以作者的情感为核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三、拓展“感官区”,升华体验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多个层面中更加清晰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音乐结合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也可以用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课文的写作背景。
如教学课文《二泉映月》时,传统教学中,由于设备有限,无法为学生播放该音乐,但如今的课堂就可以采用多种播放形式。在讲解课文前,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倾听二胡曲,感受音乐中的意境,再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讲解《二泉映月》的写作背景、时代环境以及二胡音乐特有的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乐器及民乐的认知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巧设“读写链”,读写迁移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常忽略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知识的学习也仅是停留在让学生理解的层次上,难以真正实现知识的利用。我国所主张的高效教育,在于合理地积累知识,有效地运用知识。因此,知识的实践性十分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面对课文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中进行口述,并以此为内容,指导学生在课下进行书写。
再如《掌声》一课,文章的主人公小英,身有残疾,是掌声为她带来了巨大的鼓舞。课文中,小英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空白点,能让读者浮想联翩。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空白点,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任何角度的想象。这样的写作方式无疑是将小英的心理活动转嫁到了所有学生的心中,使学生对这样的写作形式充满了兴趣。习作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与小英的情感共鸣,所书写的内容也大都合情合理,基本能够阐述出小英的想法,虽然并不全面,但都是对课文有所挖掘,可圈可点的。读写链的设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表达出对课文的理解,该方式的不断运用,能够逐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
五、延展“阅读面”,自能读书
我国的语文教科书是在具有积极意义的题材中,选取适合该年龄段学生学习的文章,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刻地认知社会、认知世界,并逐步地积累知识的教材。这就说明,语文课文只是众多题材中的一个实例,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外的阅读引导。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4
教师即开发,我们应当遵循的是以人为本,而决不是以书为本。所以,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新的处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超越文本。
教室即成长,教室是学生“生长”的沃土和“成长”的摇篮,不是“圈养”知识的奴仆。学生即创造,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舞台,让学生登台表演,创造性地和文本对话。怎么做?
一、摸索: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认知心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今天的高效课堂,学案被提到越来越高的位置。在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莫高窟》学案时,起始部分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读了课题,自己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2.自己想采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学贵有疑,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宽部分我设计的问题其中有“如果将课文改成导游词,说给大家听,怎样说才能打动大家呢?”这一问题的融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导学也是导问,按照杜威的话说“在经历中学会体验。”这个过程就是“用手体验蜡烛灼伤”,以此自我完成对答案的摸索及建构。
二、体验:在品读中感悟文本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不仅把书读起来,还要读出味来。”让学生充分地去品读,去感悟,读出酸、甜、苦、辣来,在品读与感悟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本对话。并得以升华与创新。
如在教学《莫高窟》小组交流时,可以设计:“请同学们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相互美美地读一读,表达你对最关注的敦煌文化的喜爱。你还可以运用什么形式表达你对莫高窟的喜爱,说说看。”然后小组汇报交流。
在这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条件,表达自己的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
三、实践:在活动中拓展文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本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展文本。
1.剧本表演式:通过学生即兴地自编自演,拓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学习了《负荆请罪》《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课文,以教材为剧本,组织学生自发排演课本剧,通过惟妙惟肖地表演,既揣摩了人物性格,又从更深层次理解了课文。
2.精品赏析式:学习了一些名家名篇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赏析,拓宽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如学习了老舍的《草原》一文后,我们让学生回顾、赏析了《济南的冬天》使学生对老舍的作品有了一个全面而又感性的认识。
3.现场采访式:在学完一些科普类课文之后,我们可以模仿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形式开展专题研讨,如:在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之后,老师成了“崔永元”,学生代表成了特邀嘉宾,有生物学教授、气象专家、地质学家、环保卫士、考古工作者,前排学生成了现场观众,后排学生成了电视观众,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研讨会。
4.竞赛评比式: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评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知识,如:在学《安塞腰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时进行朗读比赛,成语比拚等。学生在比赛中对安塞腰鼓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悟。
5.想象续编式: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如《爱之链》:乔依醒来之后……《滥竽充数》:南郭先生逃出了宫殿……
四、探究:带着问题走出文本
张庆老师曾说过:教师要领着学生在教材中走一个来回。意思是说:阅读教学只有源于文本,超越文本,文本才能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功能。在阅读中,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了情感熏陶,一定会有所感悟。然而,知识的理解与获得不应只满足于某个知识点本身。而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思路,在生活与书本、课内与课外的相互渗透中,达到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让学生在游离式的跳跃性问题情境中,始终被一种“不愤不悱”的问难情绪所激发,追求着更开放的思维空间。在这种情形中,问题的确定性与答案的单一性,就将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学了《山谷中的谜底》,学生便会问:暂时的退让固然可以保全自身以利再战,难道不畏勇往直前就是错的吗?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文本,走向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中寻找答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中学各科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彰显出它的重要性,成为了实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我根据从事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认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就必须积极鼓励在中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实施减负、改革教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减负”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举措之一,它是素质教育向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及日常教学中“课堂不会课外补”的“灌输”式教育亮起的一盏红灯,更是给引起学生厌学现象的至今仍寄存在基础教育中一些教学弊病敲响了警钟。我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大的突破口,在此前提下我结合现代文教学展开了探究。
二、提高技能、有的放矢
众所周知,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在于有效改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于他们能否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展研究必须有的放矢。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培训骨干教师掌握基本的微机操作基础,并加大教师网络搜索和教育软件运用力度。通过这些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熟练准确利用网络快速制成一些课件,并能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但仅有这些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课件应用还仅仅是为教师的讲解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而非真正去开发学生智力,还远远没有达到让学生自主地动脑、动手学习。在观念上,仍停留在教师悉心描绘,学生机械记录。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课题小组成员集体参加“Intel未来教育”培训,首先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勇于构建,大胆尝试,真正在日常教学中体现“主导―主体”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认真思考过问题后,自己先利用网络查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拿出相关依据,形成大讨论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实验对比,已显示出一些成效。由于三中的便利条件、设备齐全,在课余时间,学校专门为我所担任两个班级开放微机室,使学生能够查找相关资料,并会简单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软件。比如我教学语文第四册《气候威力》时,就让同学们充分利用网络查找一些关于南极洲的题,并运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网站,并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自行命名,从而把南极洲的特点,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出来,顺利完成了教学。
在这一系列利用网络的教学过程中,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促使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三、兴趣激活、技能提高
在整合研究实验之初,我在所承担的两个班做了问卷调查。统计后显示,在搞实验之前,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的人很少,而甲班与乙班的对比中发现,甲班利用网络学习的人稍微多一些,于是我就选择了甲班做为重点实验班,即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运用网络进行探究式教学,乙班的教学方法,仍为常规教学。三个月后,我又做了类似的问卷调查。统计后显示,实验班的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使用计算机增幅较大。但是,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的机会还很少,每月仅占22%。此时两班的语文成绩,已经由原来的基本一致,转变为利用信息技术的实验班,语文整体成绩有一定幅度提高,这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这使我信心倍增。
又经过半年多的对比教学,以上统计数字又有所变化。实验班学生利用电脑,网络学习比例,有大幅度增加,交互式学习的同学也由原来22%占到58%。实验班的考试成绩仍然占居优势。这些对比材料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这种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真正做到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重在实用、形成模式
实验成果中在检验。我在讲第一册《木兰诗》时,是整个实验的摸索阶段,利用Powerpoint,把卡通片《花木兰》部分精彩内容剪辑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并提出问题:“在封建社会女子一般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而花木兰为何要去参军,并且为何要替父从军,又为何立下赫赫战功后而不受禄?”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读课文,找出答案,并抒发自己的感慨。
又如我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便利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简单的“陕西民间艺术宝贵遗产--安塞腰鼓”网页。并通过一些影视资料让学生们体验到“什么是生命的律动,力量的宣泄。”但是,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这个案例的设计还是间接地给学生们去展示老师的思想。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教版;工具性;人文性;课堂教学
自从2004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奋斗在一线的初中语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多角度去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比以往更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工具性侧重于学生在和人交往中的交际功能,教会学生如何斟酌语句,在不同的场合运用合适的语言处理事情。人文性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在本文就新课程标准在新教材中的实施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简单地从教学内容的本位出发,而应该重视学生语感的教学。着重落实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且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能感受到真正的语文味,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为了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语文味”,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使语文课堂净化。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所以说,要想使语文课堂净化,教出“语文味”,必须从‘语’入手。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在语感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的“言语”味,除了要获取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之外,关键是从语言的角度去品味语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句,而不是作者写了什么内容。只在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安塞腰鼓》的教学中,我并没有局限于作者写了些什么内容,可是教会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例如: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为什么会有阅读的冲动劲及呢?作者为什么在本文当中安排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呢?“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你从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作者在写空气、阳光及世界时,为什么要使用“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这一系列的反义词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说,具有“语文味”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理解语言内容,品味语言的特点,从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使语文教学工具性特点落实到实处。
2、使语文课堂情感化。为了使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教学。情感掺杂进去了,才能使人文性得到体现。教学情感化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当中去,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行内心体验,或者产生不同于作品思想的其它感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是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情感因素在内,那课堂教学就像是一潭死水一样,教学效果一定会不尽人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受不到作品所要体现出来的人性化的内容,人文教育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在《老王》此文的教学中,老王的不畏艰辛,任劳任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在此文中还掺杂着在一定丰富的人文教育。“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在此段文字中写出了老王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此处写好了老王虽然生活贫穷,但还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优良品质。“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写出了我们一家对老王的同情和关心之情。“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写出了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情。在课文教学结束时,我又结合文章的主旨,对学生提出课外拓展的三个问题:1、你怎样对待周围的不幸者?2、当你遇到不幸是,你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吗?3、你怎样看待人与人交往要首先付出爱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去寻找答案。在这样的问题当中,使学生更加深一步理解作品的人文教学效果。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活跃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气氛的“活跃化”,是要使学生学习主体的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学习时要激起思考的积极性,以思促文,以文育智。使学生融入文本,超越文本,独立于文本之上,使学生掌握语文教学中的“语”和“文”的功能,在口语和文字写作方面有所突破,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活”在读文本,读出情感,读出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诵读过程不能忽视,语文教材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其语文味,才能使它的属性体现出来,才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出作品的情感变化。语文地细细品读时,能品味出意境和神韵,能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过程。课上重视了“读”,表面看是在朗读指导,实质上是一个解读文章、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我们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有感情地诵读,要让自己身临其境,进入情境之后,诵读时才感情丰沛,才能掌握抑扬顿挫和“句读”的技巧。在读中领会作品中的人文性。
2、“活”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语文课堂中“语言”特点决定着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对话过程,对话过程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完成问题教学过程,另一种是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是学生在探究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经过思维的碰撞,去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所要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从而接受人文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教学形式搞“活”,使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中,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情感交往。一定会使教学氛围活跃起来。
结语: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教好语文呢?如何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统一起来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使学生在“语文味”中体会它的工具性;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语文人文性的教育,使学生在教学中感悟人性化的教育,学会如何在人生这个大社会中如何去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培养自己坚强、吃苦耐劳等各种优良的品质。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单淑英.力避套语,突出人文性――谈作文批语的写作[J].语文教学之友.2007(10)
[2]徐健,胡小玲.语文阅读的人文性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6(07)
[3]杜迎洁.人文性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学术探索.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