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范文1
【关键词】科学 好奇 生活 创新 多媒体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当前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对当代人必备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既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习科学探究,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把儿童的充分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意识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一、重视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好奇”兴趣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小学生对科学课程,往往有着很多好奇心。“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走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例如课堂教学中,结合科学教学开展有关科技知识小讲座、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撰写科普小文章、组织科技制作比赛等等,消除学生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使之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使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得到对个人生活和发展有用的科学知识和能力,就要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因而教材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例如如教学《益虫和害虫》只强调把昆虫分为害虫和益虫两大类,而忽略了昆虫的多样性,忽视物种对生物链的重要性;我们研究植物,往往单纯地为了获得植物有关根、茎、叶、花、果方面的事实性知识,而没有把树作为生命体看待。因此我们所制定的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往往学科味太浓,教学有失偏剖,学生不需经过探究的过程,只要死记硬背也能记住主要教学内容,然而科学素养并未得到提高。
三、运用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主要是通过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小学《科学》学科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加强质疑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室里的灰尘太大,湿度不够。恰巧正学到《神奇的水》这课,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课以后,大家根据水的一些优点就可以试着制作一个喷壶,以后给教室经常洒洒水,改善我们的学习环境,大家说好不好?”听我说完以后,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我一步步和他们学习喷壶的制作方法,其实制作喷壶的步骤很简单,但是在这过程中我穿插讲解水的压力的知识,他们很感兴趣,也乐意接受。第二节课我去的时候,大部分都带来了自己的“喷壶”(多是用可乐瓶子做的),我还让他们分一些给别的班级使用,别说他们的成就感有多大。课后我在反思中总结:至于水的压力怎么来的,或许他们还是一知半解,但是最主要的是孩子们能利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教学的真谛。这样创新事例的引入,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因其声形并茂的特点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利的教学手段。它应用到教学中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全过程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科学作为一门操作性、趣味性、知识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中,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观察能力,并可帮助我们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全过程。例如:在《人的血液循环》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心脏的构造时,先显示人体内脏器官图,又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表现出心脏的构造和跳动的逼真状态,同时配以逼真的心脏跳动声,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心脏上,把一般教学手段难以展示的景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新奇感的支配下专注地观察心脏,获得对心脏的感性认识。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心脏的跳动进行观察,让学生从中认识血液流动的动力是心脏的一张一缩的跳动。学生体会到了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了学生喜欢观察的习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范文2
新课程标准贯穿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思想,这在新教材中,充分体现出来,教材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工具、素材和思路等。但要想更好地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不仅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要成为建设开发者,要使教材普通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性有机地结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及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有的放矢灵活运用教材。
一、根据教材的活动内容,要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富有儿童特点的一些歌谣、谜语、魔术、实验等,所以我在讲“热胀冷缩”时,引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爆竹”的来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又如,在讲三年级下册“冷水与热水”时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触摸四个杯子和杯中的水,描述人体对不同冷热物体的感觉。然后根据这个问题开展教学,是上课的关键。
二、根据学生的观察特点,改变教材的先后顺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观察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观察兴趣和顺序,所以教学中要满足学生对某事物的观察兴趣和深入探究。这样教师要适当调整、改变或扩展教材的顺序和内容,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上“身体结构”时设计了活动,先让学生一只手系红领巾,再用两只手系红领巾,先让学生单脚跳着前进,再双脚走着前进,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身体健全健康的重要性时,提出要爱护身体,珍惜生命,于是我就调整了教材的顺序重点,把后面的“呵护我们身体”一课放在前面讲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范文3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范文4
数学是学生从小就要学到的一门学科,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人类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学好小学数学能为学生以后的数学水平奠定扎实的基础。当前虽然学生和教师都在数学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教学的效果却不太理想,学生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没有能够完全解脱出来,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培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住数学教学的关键。其实,数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鉴于此,新课程标准对于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试图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对我国数学教学的方式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问题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学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适应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这一点只有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其次,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对实际生活的反映,教学的方法应该适应小学学生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规律,大量枯燥的习题训练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且对学生的积极性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副作用。再次,数学教学过程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的老师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和老师积极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老师应该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最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能够更有效地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还没有能够完全适应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探析
(一)实行趣味性和多元化教学方法
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鲜的事物对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在落实教育活动时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实行趣味教学,有效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新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促使学生在此吸引力的驱使下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从而变传统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
(二)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加快知识理解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一项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数学知识是一个十分枯燥的过程,而小学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开展教学,则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数学、学好数学。比如说,在进行认识周长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去,让学生围绕操场散步,通过学生的自我感受,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此外,知识学会了还需要进行巩固,这样才能将知识与个人融为一体,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与讨论让学生之间的思维进行碰撞,加强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
(三)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了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也逐渐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将信息技术完美地应用于教学中,新颖多样的信息技术呈现,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样化和直观的展现方式,可以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同时,使抽象的数学公式和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化,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比如,在进行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实际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例子,这样学生不但会觉得非常熟悉,同时还能够更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超市结算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计算要买商品的总价,再与最后视频中播放的总数进行比较,然后可以将商品拿掉一两个,让学生练习减法。这样不但使学生快速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同时,还使他们体验到了生活中的乐趣。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范文5
能够参加全区中小学技术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培训远程培训活动,我们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培训的全过程。
在培训中我聆听了金春兰教授的精彩讲座,领略了她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班上的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和本组的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
一、耳目一新,吹人奋进
培训学习,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金春兰教授的讲座,阐述了她对初中地方课程《技术》学科教学的独特见解,对该课程的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向我们介绍了《技术》教材的使用方法。此外,金春兰教授还对《技术》学科的教法进行的深入而透彻的分析让我们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二、学习理论,不断实践。
作为主讲地方课程的教师,我们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把各自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相互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
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在培训中,我们全体教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这种严谨实效的氛围,让每听一课我都认真准备,精心揣摩,通过网络便捷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更加执着地扑在初中地方课程教育教学上。有句话说的好:“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所以我们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做一潭死水,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断的源头水,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四、以教法和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自身能力提升。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好的课例是地方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我们地方课程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我们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及课例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范文6
一、情感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一)入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我鼓励并带领学生到河边欣赏美丽的日出,再看看菜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北边的建设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学生在学习课文是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的无限美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就把最感人的内容先介绍给学生,也可设计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深的吸引过来并锁定。
(二)动情。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发展与他们的认识紧密相联。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例如:《黄山奇石》,精读课文第三段时,从“抱着、蹲着、望着”和“一动不动”等词让儿童体会此时的猴子不同于往日的顽皮。接着出示“猴子观海”的教学挂图,引导想象:猴子在想什么?它怎么会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促使观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体会到黄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极了。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个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氛围。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教师应注重创设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特别是学生个体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实践操作、创设情境、语言训练、组织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准要扮演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一)鼓励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过程的教学完全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和表达的需要,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组织也完全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所有的学生都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对同样的语文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情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如教学《我爱你啊,中国》时,有的同学提出:“‘浓妆淡抹’通常用在女子身上的,可这里为什么说杭州西湖浓妆淡抹?”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审视、去发现,让问题把学生从课文带回个性化空间。阅读教学中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出发,创设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的个性化氛围,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流畅地读、主动地说、甚至大胆地唱、活泼地跳、自由地画……让学生的良好个性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得以健康、自由的发展。
(二)鼓励对作业选择的个性化。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促使个性化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我设计三种作业:(1)自主型作业,教师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2)实践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活动的机会。(3)鉴赏型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鉴赏活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文化沉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自由完成作业。实践证明,个性化的语文作业,引导学生强化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合作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一)师生合作。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师生之间的友好合作。比如:在教者、学者、作者三情聚焦,产生共振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孩子语言单薄影响了共振的效果,这时,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文化语言提升孩子的语言。如在指导学生观察珍珠鸟一文的主题画时,师问:“你会给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呢?能说说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