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本充足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资本充足率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1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财政注资形成的实收资本和公开储备,称为核心资本;二是作为附属资本的各种准备金。根据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应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商业银行计算各项贷款的风险加权资产时,应首先从贷款账面价值中扣除专项准备;其他各类资产的减值准备,也应从相应资产的账面价值中扣除。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仅按上年末风险资产余额(扣除委托贷款和拆借款项)的1%计提呆帐准备金,而数目更为巨大的专项准备和减值准备均未扣除,虚增了附属资本从而夸大了资本充足率。

为了提高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并逐步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我国政府在2003年底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入中国银行及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同时划转2787亿元不良资产,并分别发行260亿元和233亿元次级债后,使得国有银行资本金数额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资产扩张速度快,而银行资本来源渠道单一,效益欠佳甚至亏损,几乎不可能用经营利润来补充资本金,大量的呆帐核销更是侵蚀了银行资本金的基础,财政受财力所限也无法拿出足够的钱继续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导致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资本金的增幅,资本充足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

二、主要成因

(一)受制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和先天不足

尽管10余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推行银行商业化的改革,但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者受制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缺乏风险意识,加之一些政策性和非商业化潜在因素的存在,如不良贷款最终需要国家财政核销及前些年银行监管力度不够,银行资本对于经营决策者的约束机制难以形成。

(二)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带来负面影响

从运作上看,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过去20多年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的奇迹,这确实为商业银行适度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而且为赢得银行间的竞争优势、追求适度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前提。从经济增长的周期来看,经济的增长是存在波峰和波谷的,波峰时期投放的大量贷款极可能就是波谷时期的不良贷款,而且还有国家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把握规模增长的度,使规模与资本相匹配。

(三)外部干预和腐败行为侵蚀

从外部环境看,银行系统在计划经济时期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领导体制,使得银行充当了“财政出纳”的角色,一个时期地方行政干预达到“有恃无恐”的地步。在银行体制改革中,这种状况也时有发生,只是转换了方式,由过去行政的指定令变成了行政商议,或谓之“支持地方经济”,这尤其表现在贷款的争夺。

三、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方法

(一)提高管理水平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严防新增不良贷款的发生

以前不良贷款、“一逾两呆”最后侵蚀资本金的问题极为严重。据统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2002、2003年不良贷款高达20%以上,而若严格按国际标准衡量这一数字能达到4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是无论如何也搞不好的。要尽可能的减少不良贷款以使得资本充足率达到甚至超过所规定的水平。

(二)通过公开上市以充实资本金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上市,不仅是产权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募集资本金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惯例。国际上著名的大银行几乎都是上市银行。目前,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银行有900多家,东京交易所有160多家,香港也有40多家。现实地看,通过银行上市就可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使社会资金成为银行资本金募集的强大后盾,为银行的持续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增强银行经营的透明度,使银行承担更大的责任,受到更多约束,利用多方面的监督来促使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质量,是建立起现代银行制度的必由之路。

(三)发行长期次级债券,提高附属资本比率

针对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资本比重过高,附属资本严重匮乏的现状,发行长期次级债券,提高附属资本比率,进而提高资本充足率,不失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优良途径。银行通过债权融资可避免稀释利润或削弱管理层目前对银行的控制权,银行还可从税前盈利中抵扣对资本票据支付的利息,这将带来可观的税收方面的好处。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券来增加银行附属资本的方式,较好地利用了银行资本与长期债券互换的理论,并可实现债权融资的杠杆作用,在国际银行界已被广泛使用。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2

一、《办法》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方法上的特点

1、改变附属资本的计算范围在2002年人民银行制定实施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将贷款损失准备分为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三种,其中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专项准备是指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由于专项准备是针对贷款损失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应该视为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一部分,因此在《办法》中专项准备不再计入附属资本,但同时将可转债和长期次级债务纳入附属资本,其中长期次级债务是经银监会认可,商业银行发行的普通的、无担保的、不以银行资产为抵押或质押的,纳入附属资本的金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

2、调险资产的权重

《办法》对于风险资产的评估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标准,调整了风险资产的权重。主要表现在《办法》借鉴新资本协议标准法,使用外部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确定商业银行境外债权的风险权重;取消了对国家特大型。国家大型企业,非银行机构的优惠风险权重;严格按照1 988年资本协议认可实物抵押品,取消了土地房屋产权、居住楼字、动产物业抵押贷款的优惠风险权重;表外业务风险资产的计算,采用1 988年资本协议两次转换的方法,商业银行应将表外项目的名义本金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获得等同于表内项目的风险资产,然后根据交易对象的属性确定风险权重。

3、计提市场风险资本

交易资产达到一定规模或比例的商业银行必须单独计提市场风险资本,新《办法》规定交易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人民币的商业银行必须计提市场风险资本,并规定了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以及期权风险在内的市场风险的计算标准法。《办法》中所称的市场风险包括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

二、《办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影响

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来看,资本充足率=(资本一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由于《办法》一方面调高了商业银行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取消了对部分机构和资产的优惠风险权重,并在计算信用风险资本要求时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标准,使风险加权资产增加,部分银行还要对市场风险计提资本,加大了分母;另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建立在贷款损失准备足额提取的基础之上,贷款专项准备金不能计入附属资本,若不考虑通过发行可转债、长期次级债等再融资方案,分子将减小,因此《办法》实施后,在短期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由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普遍偏低,实施新《办法》后,即使是资本充足相对较高的上市银行都很有可能面临资本充足率达不到8%的合格线的尴尬局面。在上市银行公布的2003年年报中,除了2003年上市的华夏银行资本充足率最高为10.64%,招商银行为9.49%,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刚刚超过8%,分别为8,64%和8.62%,而深仅为6.96%。

根据《办法》对资本净额的计算方法可以来估算一下各家银行2003年的资本净额,以及这种调整对资本净额的影响程度,如表1所示。

从估算结果可以看到,除了民生银行于2003年2月发行了40亿的可转债,至年末已有面值20.29亿的可转债转成股票,余下19.71亿按《办法》可计入附属资本,增加了资本净额,其资本净额有所提高,其余几家银行的资本净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深发展所受的影响最大,下降31.87%。

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办法》之所以对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进行调整,主要是为了更真实的核算银行资本,衡量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由于《办法》规定2007年1月1日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后达标期限,这为商业银行及时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和化解风险留出了一定的时间余地,目前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要在这种新形势下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

1、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强化风险管理,增强自我积累能力

《办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应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由于人民银行在制定《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时,允许国内银行无法一次提足贷款损失准备的,在2006年以前可以采取分年平均或逐年递增(递减)的方式,分年逐步提足各类准备,因此大部分银行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时所采用的计提范围和计提方式都不甚规范。本期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贷款损失准备提取较多,意味着银行的利润的减少,进而会到核心资本的积累,银行就可能通过手段来调节利润和资本充足率水平。因此只有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基础上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才是真实可信的,在各行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同时我们注意到在5家上市银行2003年的年报中,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没有划分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其余银行基本将期末贷款余额的1%作为一般准备,余下的部分作为专项准备。由于《办法》中规定只有一般准备可以计入附属资本,因此合理区分和计提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以符合它们的特性,并及时进行信息披露是很有必要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就是为了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内衡量银行业的风险资产状况最常用的指标就是不良贷款比例,近年来很多银行通过扩大分母,即大幅提升贷款余额来稀释不良贷款比例,因此不良贷款比例的降低并一定不意味着银行抗风险能力的加强,而要反映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的压力还应该综合考虑贷款损失准备比例这一指标。

从表2中的数据可见,2003年除工商银行外,所有银行的贷款损失比例都比上年有所下降。因此虽然不良贷款的比例降幅很大,但银行所面临的化解不良贷款的压力还是增大了。其中工商银行2003年的贷款损失增幅较大,但是相对于7206.60亿的不良贷款来说,其覆盖率只有2.9%,是相当低的。事实上,在贷款增长的同时,贷款损失风险也在增加,尤其是盲目的阶段性扩张贷款,很有可能在随后的阶段中因不良贷款的比例上升而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因此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并不是提高资本充足率、促进银行稳健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见,国内银行业应对贷款损失作合理、充分的估计,尤其是在贷款规模快速增长的时期,更有必要实施审慎的会计核算,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其中的一般准备也是附属资本的主要来源之一,利用专项准备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理力度。同时强化内部约束和风险管理,控制不良贷款规模,提高资产质量,不仅可以加强自我积累能力,增加盈利,还可以减少专项准备,间接增加资本净额,提高资本充足率。

2、发行可转债和长期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

在《办法》颁布之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是附属资本的主要来源,附属资本的比例比较低,如工商银行的附属资本只占核心资本的24.4%,而按《办法》规定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因此附属资本有一定的增长空间。符合要求的可转债和长期次级债可以计入附属资本,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扩充资本金的新途径。如民生银行通过发行可转债,其转股的部分可以计入核心资本,未转股的部分可以计入附属资本,对资本充足率直接起到了拉动作用。

而对于长期次级债,在欧美日等国家其发行非常普遍,银行无论其资产规模大小,均持有相当比例的次级债务。据统计,平均每家银行持有的次级债务占其风险资产的 3.6%,在全球次级债务发行量最大的50家银行,该债务占风险资产的平均比重达到5,3%,在德国、西班牙银行平均每年发行次级债的频率超过2次。在期限安排上,次级债务多以5-11年为主。次级债务在大多数国家已经成为银行附属资本的重要来源,对银行提高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市场的约束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次级债只是在一定期限内具有资本的属性,并非银行的自有资本,最终仍需要偿还。次级债券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资本的属性,但是它却不具备核心资本的抗风险能力。按照次级债券的定义,除非银行破产或清算,次级债务不能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的经营损失,即在正常的情况下,次级债务不能用于;中销银行的坏帐。附属资本随着到期日的临近,可计入附属资本的数量将进行折扣,在距到期日前最后五年,每年累计折扣20%,如一笔十年期的次级债券,第六年计入附属资本的数量为100%,第七年为80%,第八年为60%,第九年为 40%,第十年为20%。因此在次级债券即将到期需要偿付的时候,银行的资本会急剧下降。

从现实情况来看,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利润分配等方式来补充资本金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所受的制约因素较少,具有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尤其是在银行因快速扩张而暂时出现资本充足率下降无法达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发行次级债券是一种快速、高效、便捷的资本扩充方式,但主要还是补充资本的一种辅手段。

3.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风险加权资产

要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另一种就是减小分母,即减少风险加权资产,也有两种途径:一是减少商业银行资产的总规模;二是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选择风险权数小的资产来达到相对缩小分母的目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相对于西方商业银行而言本来就表现出业务范围单一、资产规模较小、竞争力低下的特点,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势必要拓宽业务,加大规模,那么资产总量也势必增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现实的选择就是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权数。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3

    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是衡量银行综合经营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贯穿于银行经营的整个过程中。作为银行监管的核心内容,资本充足率监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开展国际业务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原有的对资本充足率的计量方法不能准确反映银行的风险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6月颁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把最低资本要求作为新协议的第一支柱,并提出新的风险度量标准与方法。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公布我国资本充足率的测算标准,并将其纳入监管范围。之后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出台。自此,《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指针。

    (一)国外研究状况

    Kane(1990)、Duan(1992)、Flannery(1998)、Hellmann(2000)、Maclachlan(2001)、Jagtiani和Lemieux(2001)认为,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模式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要提高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必须配合相应的监管手段和制度安排,通过加强市场约束机制,才能实现银行的有效监管。Shrieve和Dahl(1992)通过对美国1800家银行1983到1987年的数据分析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和风险的变化,得出资本充足率小于7%的银行,其资本充足率增加速度大于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Jacques和Nigro(1997)通过分析发现,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的变化既有内生原因也有外生原因,认为资本充足性监管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水平都会产生影响。Agoraki等(2009)通过分析监管、竞争和风险的关系,认为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可以减少银行的风险。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部分学者也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是否有效进行了分析。胡颖荻和章宁宁(2006)通过对工行、农行、建行和中行1990年到2004年的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认为资本充足率监管不能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价值,减少银行风险,资本充足率监管是无效的。王亚旭(2007)基于Shrieve和Dahl(1992)提出的联立方程组模型,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调整进行了2SLS分析,认为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以前监管压力无效,实施以后监管压力的效力增强。钱海刚、王常雄和孔貌(2009)通过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2006~2007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不明显,原因可能为银行的垄断竞争的行业特征、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和不完善的制度环境。刘晓星、卢菲和王金定(2011)基于Jacques和Nigro的研究方法,引入两个虚拟变量来衡量最低监管要求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水平的影响,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在现阶段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还不能有效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黄光和吕江林(2012)通过分析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风险管理、改革转型和强化对实体经济服务的影响,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以及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在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出台以后,我国银行业正式确立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体系。之后,银监会又了一系列的规章文件,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图1显示了2003年到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的银行数量,其呈现了一个不断增加的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数在不断地增加,而且在2009年以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10%以上(表1),都超过了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

    数据来源:各银行年报。

    三、实证分析

    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目的就是控制银行破产风险,提高银行的价值。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银行资产规模、银行资产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之间的相关性,来判断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

    (一)变量选取及样本选择

    一是不良贷款率(RISK),在我国,银行资产的主要来源是信贷资产,资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不良贷款,最能反映银行风险概率的指标是不良贷款率,因此选用不良贷款率表示银行的风险水平。如果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则说明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

    二是资产收益率(ROA),银行资产收益率(银行净利润/平均总资产)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水平越高,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其内部积累能力越强,就越有可能通过留存收益补充资本金或是通过留存收益核销呆坏账,这两种途径都能增加银行的价值,因此选取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估银行价值的指标。如果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则说明资本充足率监管是有效的。

    三是资产规模(SIZE),规模越大的银行其风险分散能力越强,其投资机会和资金获取渠道越多,因此,资产规模与不良贷款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与资本充足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2008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数据主要来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数据。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文选择的数据是时间序列,要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在Eviews中对不同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做单位根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从表2可以看出:RISK序列是平稳的,而CAR、SIZE和ROA序列是不平稳的,但是在经过一阶差分之后,这三个序列都是平稳的。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经过了序列相关性检验之后,对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得出的结果如下:

    从表3可以看出,在滞后一期的时候,资产收益率会对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资产规模会对资产收益率产生影响;在滞后两期的时候,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会对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在滞后三期的时候,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之间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资产收益率会对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资产规模会影响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会对不良贷款率产生影响。

    (四)相关性检验

    从上文的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现在对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出以下结果:资本充足率与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6、-0.1265和0.6157。说明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与资产规模和资产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五)回归分析

    为了判断相关性检验的准确性,再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а1、а2、а3、β1、β2和β3是系数,μ和δ是残差。回归结果如下:

    R由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两个模型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6972和0.6035,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相关性检验结果一致;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相关性检验结果相反。

    四、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预期结果相反;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充足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预期结果一致。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是有一定效率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增加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在降银行的风险方面效果不明显,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在当前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也处在金融开放和自由化的进程中,随之而来,银行业也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就显得更重要了。下面就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的建议。

    一是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与政府的复杂关系导致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就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委员会等多个委员会,逐步健全公司治理的组织架构;提高银行风险经营中的决策和管理透明度,控制机会主义和关联交易,形成内在激励和降低风险的约束机制,促使商业银行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业务增长模式,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统一。

    二是完善市场约束功能。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需要一个健康有效的市场环境,要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就要进一步加大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不断完善市场的功能,规范政府职能,为银行业经营打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宏观制度环境。在一个健康有效的市场环境下,还需要完善市场的约束功能。要增强市场约束功能,首先,要完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保护存款者的利益;其次,要加强银行的信用评级,增强市场信心;再次,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与监管当局共同发挥维护银行稳定和安全的作用;最后,要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增加存款人对银行运营的责任,消除存款人的道德风险,更好地约束银行的运营。

    三是提高金融监管水平。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监管水平的不断调整和完善,监管部门应不断探索,将资本充足率监管与法人治理、内部控制和分类监管等一系列监管手段和方式相结合,不断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注释

    {1}图片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4

摘要:基于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盈利能力之间联系的理论假设,采用我国商业银行2004―2009年的数据,对36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对其提升盈利能力起到了正的显著作用。同时,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市场竞争程度对其盈利能力均有着显著的作用。经过样本细分,外资银行参股、不良贷款率等对于已上市及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有着较好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股权结构;总资产收益率;盈利能力

Capital Adequacy, Stock Structure and Profit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JIANG Jian, ZHAO Yang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 about the linkage between capital adequacy and profit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uses data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for 2004―2009 to make a regression test of capital adequacy and return on assets of 36 commercial banks. It is found that capital adequac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profitability. In the meantime, cost efficiency and market competition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By analyzing subsamples, we find that shareholding by foreign banks and nonperforming loans ratio also have good explanatory capacity for the profitability of listed and national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capital adequacy; stock structure; return on total assets; profitability

一、前言

自2004年我国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来①①我国于2004年2月,3月1日正式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于2007年7月重新修订。办法中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并定义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作为商业银行资本金中质量最好的部分主要包括: 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 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 且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了,与此同时其盈利能力与资产质量不断提升。在此期间,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竞争能力,我国对银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股份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高管薪酬评价与激励制度等。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我国商业银行经受住了考验,为国民经济迅速摆脱危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支持。

本文采用我国商业银行2004―2009年的数据②②在此期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大多数城市或农村商业银行经历了资产重组、剥离,国家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发行上市等过程,逐步具备现代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功能。,实证研究了自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不断提高是否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在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银行股权结构的改变是否会对银行业绩产生影响;哪些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或预示作用。

二、文献回顾

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1.当银行在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银行资本金作为风险资产损失的缓冲,可以有效防止未预期的损失所导致的利润甚至资本金的下降对银行正常经营的影响,使银行能够追求更有效的资产配置,获得更高的期望收益。2.银行作为连接存款者与贷款者之间的桥梁,易受到流动性冲击(如挤兑)导致银行破产,而银行拥有更多的权益资本则向存款者传递了正面的信号,减小了发生挤兑的可能性,如:Diamond and Dybvig (1983)[1],因此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银行可以以更低的利率吸收存款,进而提高预期收益。3.在银行未来的投资需要外部融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拥有更多的资本金可以使其外部融资成本下降,如Froot等人(1993)[2],Froot and Stein (1998)[3],Estrella (2004)[4] 等,期望利润提高。4.资本充足率更高的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往往声誉更好,其破产成本更高,银行越有动力通过稳健的经营,有效地控制风险,审慎的贷款来维持其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尤其当未来经济趋于悲观时,通过减少贷款风险使其未来损失相对较少,利润相对提高。近年,已有文章实证研究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如Berger (1995)[5]和García-Herrero 等人(2009)[6]等,都得出了资本充足率与银行赢利之间正相关关系。

Rafael La Porta等人(2002)[7]针对银行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对政府持股银行存在两种观点:发展观点(Development View)与政治观点(Political View)。发展观点认为当私人金融机构由于信誉等原因无法通过融通资金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时,政府的介入可以增加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任感,从而有利于金融经济的发展。政治观点则认为政治家往往基于个人的、政治的而非全社会的、市场化的角度进行决策,从而导致成本增加以及企业效率低下。同时商业银行的高负债资本结构、债权分散、市场进入门槛高、竞争不充分等特点导致银行业问题严重。已有文献中关于我国银行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其盈利能力、经营效率和成本的影响,如Lin and Zhang (2009)[8],Berger (2009)[9],García-Herrero(2009)[6]和Jia (2009)[10]等。Lin and Zhang (2009)[8]通过研究1997―2004年的样本,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较其他银行有着较差的盈利能力、较低的效率以及较低的资产质量。Berger 等人 (2009)[9]通过研究我国1994―2003年的银行数据,发现外资银行相比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同时外资银行参股的商业银行在经营效率上有了明显的改进。Jia (2009)[10]指出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时更加审慎,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银行在贷款时也变得越来越审慎。上述实证结果均说明了在审慎经营和追逐更高的利润与效率(盈利效率与成本效率)时,股份制银行或外资银行比国有银行存在更优的激励机制。

从国外引进战略合作者和允许外资参股我国商业银行的措施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机制、风险管理技术与理念,优秀的人才以及更为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减少了管理层的成本,且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经验与渠道,从多方面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如制订更为规范与标准的信息披露制度与准则、更加透明的财务政策、更为顺利地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收购等。因此本文考虑外资银行入股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带来其盈利能力的提升。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2004―2009年的样本,实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股权结构等因素对赢利能力的影响。同时,本文进一步将样本细分为已上市及全国性银行与城市及区域性商业银行两组,通过组内回归来研究哪些指标能够更有效地解释城市及区域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三、回归分析

1. 样本数据与回归模型

本文的样本是非平衡的面板数据,包含12家已上市股份制银行及3家全国性银行与21家城市及区域性商业银行。①①样本中的银行分别为12家股份制银行为: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深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发、北京银行、宁波商行、南京商行;3家全国性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21家城市及区域商业银行:广发银行、天津银行、上海银行、温州城市商业银行、青岛银行、锦州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大连银行、重庆银行、成都银行、长沙银行、南昌城市商业银行、临商银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汉口银行、齐鲁银行、齐商银行、厦门银行、烟台银行。表1对样本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盈利进行了描述性统计。通过表1,我们看到随着时间的变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盈利能力均显著提高,尤其从2007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出现了大幅的提高。

为了衡量银行权益资本的多少(即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我们使用如下的回归方程:

Profiti,t=β0+β1×EARi,t-1+β2×Asseti,t+β3×LoanRatioi,t+β4×NPLi,t+β5×Divi,t+β6×COIi,t+β7×GDPt+β8×Spreadt+β9×Concentrationt+β10×Foreigni,t+β11×listi,t+∑Tt=1θtTt+εi,t(1)

其中:

Profiti,t:为银行i在t年的盈利指标,本文主要采取了资产收益率(ROA);①①本文没有采用股权收益率(ROE),是由于多家商业银行在此期间经历了股权变动,会导致回归结果偏差。

EARi,t-1: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主要指标为银行净资产与总资产之比;②②由于2008年之前,多家城市及区域性商业银行在样本期间没有报告采用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这里没有使用该指标。

Asseti,t:为银行总资产取对数;

LoanRatioi,t:为银行在t年的贷款与总资产之比;

NPLi,t:为银行在t年的不良贷款率,即不良贷款余额除以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

Divi,t:为银行在t年的多元化经营程度,定义为银行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的比;

GDPt:为t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Spreadt:为t年的1年期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差值③③对于1年期我国存贷款利率发生了多次变化的年份,根据Jia (2009)[10]年文章,我们对其取平均值。;

Concentration: 行业集中度,具体定义为: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额与全国金融机构总贷款额之间之比;

Foreigni,t:为虚拟变量,在t年有外资入股为1,若没有则为0;

listi,t:为虚拟变量,在t年已上市为1,若没有则为0;

Tt:代表年份的虚拟变量,体现了年份效应;

222731333429表2对上述回归中有关银行的变量进行了相关的描述性统计,图1则对宏观指标进行了趋势分析。

通过理性分析和借鉴已有研究结论中各变量与商业银行利润的关系,我们预期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有利于商业银行提升营业利润,而银行贷款比率的增加对银行营业利润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由于对贷款的期望收益比对国债等资产更高,在经济景气时商业银行贷款增加往往伴随着收益的增加,而当经济陷入困境、潜在违约率增加时,贷款增加往往伴随着风险的增加与银行拨备的增加。同时不良贷款占总资产比率的增加会减少其利润,因此我们期望β4为负。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赢利能力有两种相反的影响: 1.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收益有平滑作用,在贷款违约率上升时,非利息收入能够分散掉部分风险。2.当其他市场低迷(如股票市场)时,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益大幅下降,这对银行绩效的增加具有反向作用。一国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同时随着存贷款利差的加大,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利润增加,因此商业银行的利润倾向于增加。行业集中度的降低说明市场竞争程度增加,一方面商业银行由于竞争激烈而盈利下降,另一方面表明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和盈利能力增强。[11]站在公司治理的角度,我们认为外资金融机构入股商业银行会减少其成本,改善公司治理,因此会提升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后,我们加入了在A股上市的虚拟变量,若银行上市,则会受到市场的监督、给予管理层激励以及获得广阔的融资平台,对于商业银行利润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表2解释变量描述性统计

总资产贷款比率不良贷款率(%)多元化成本收入比(%)最大值4.520.7214.630.5567.74平均值3.110.553.820.1139.68中位数3.010.562.420.0738.91最小值2.070.200.10-0.0223.49标准差0.650.087.830.107.61观测值176176176176176图1宏观变量趋势图2. 实证分析

表3给出了回归方程(1)的实证结果,通过此表我们看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盈利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的确对其盈利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银行成本收入比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其与银行盈利有着负相关关系,即银行成本收入比越高其盈利能力越低。同时市场集中度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随着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盈利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年份效应系数显著,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自2007后显著的增加了,这与表(1)中商业银行盈利的中位数(或平均值)表现出的趋势是一致的。

本文进一步对样本进行了细分,将12家已上市股份制银行和3家全国性银行分为A组,将21家城市及区域性商业银行分为B组,实证结果见表4。从实证结果可见,银行资本充足率、成本效率与市场竞争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在A组与B组内均显著且符号一致。我们进一步发现在A组中,外资金融机构入股商业银行成为战略投资者对银行经营业绩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这与外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带来的优势是一致的。而在B组中却并没有发现业绩的提升作用,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受到区域经营的限制,且城市与区域性商业银行大股东往往拥有政府背景,因此市场化的程度可能更低,然而市场竞争程度和年份效应在B组中更为显著,说明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城市及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利润对比于股份制银行倾向于更大幅度的下降,同时城市及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利润在2008和2009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呈现了不断提高的势头,尤其是其成功经受住了自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挑战,并在此期间凭借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展、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经营效率的不断改进、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改革中实现了阶段性的胜利,给广大投资者交上了满意的答卷。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角度出发,来实证研究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通过采用2005―2009年的36家企业作为样本,笔者发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外资入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和市场竞争程度对盈利能力均有着显著的作用。

资本充足率对于未来银行盈利有着正向的作用为巴塞尔协议III中关于银行进一步提高资本水平与强化资本质量的要求提供了实证支持,即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不仅可以使银行的风险减少,同时可以促使银行不断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外资入股会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结论,进一步肯定了我国银行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同时积极走出去,谋求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 Diamond., D.W., and Dybvig., P.H. Bank Runs, Deposits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 91: 401-419.

[2] Froot., K.A., Scharfstein., D.S., and Stein., J.C. Risk Management: Coordinating Corporat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olicies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3, 48: 1629-1658.

[3] Froot., K.A., and Stein., J.C., 1998. Risk Management, Capital Budgeting, and Capital Structure Policy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47: 55-82.

[4] Estrella, A. The Cyclical Behavior of Optimal Bank Capital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4, 28: 1469-1498.

[5] Berger. 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and Earnings in Banking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5, 27: 432-456.

[6] García-Herrero., A., Gavilá., S. and Santabárbara., D. What Explains the Low Profitability of Chinese Bank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9, 33: 2080-2092.

[7]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Banks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 265-301.

[8] Lin., X., and Zhang., Y. Bank Ownership Reform and Bank Performance in China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9, 33: 20-29.

[9] Berger. A.N., Hasan., I., and Zhou., M. Bank Ownership and Efficiency in China: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World’s Largest Nation?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9, 33: 113-130.

[10] Jia., C. The Effect of Ownership on the Prudential Behavior of Banks-the Case of China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9, 33: 77-87.

[11] Goddard. J., Molyneux. P., Wilson. J.O.S. Dynamics of Growth and Profitability in Banking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4, 36: 1069-1090.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5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金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是衡量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稳健性的重要指标,是维持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中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我国自2004年3月开始执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适应2007年资本充足率达标的要求。但随着商业银行资本规模不断扩大,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大,为抵御风险而设的资本金却没有明显的同步增加,资本现状与业务发展呈明显的背离状况,资本充足率不足并且结构不合理。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的研究》(资本市场2010.2下)一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并指出了需要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原因。《浅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及其原因》(财经视点2009.9)一文针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资本充足率偏低的原因。由相关数据和论文分析,观察到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仔细研究资本充足率指标背后的真实问题,两者在资本金量和结构以及来源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不同性质的银行,这些问题又各有其不同的表现。本文选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各一家分别作为代表,具体分析它们近年来资本充足率的数据和资本充足率计算中所涉及的各类资本组成的变化,结合我国和国际上的标准,通过参考文献、比较分析、个案研究、图表分析探索其中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二、理论

(一)资本充足率概念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其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后,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规定该项指标的目的在于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的充足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有资本能够抵御其涉险资产的风险,即当这些涉险资产的风险变为现实时,自有资本足以弥补由此产生的损失;二是对于自有资本的要求应当适度,如果过高会影响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及其资产的扩张。

《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以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来衡量。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其中,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储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在计算资本总额时,应以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再扣除以下部分:商誉;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商业银行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的资本投资。自2013年1月1日中国银监会开始施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除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即巴塞尔协议Ⅲ中的普通股权益资本)要求为5%,高于巴塞尔协议Ⅲ0.5%,其余各项与巴塞尔协议Ⅲ保持一致。

三、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比较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自2005年股改以来资本充足率一直保持在监管水平以上,但在2008年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之后又缓慢上升。中信集团公司在2005年底以发行企业债券形式提高中信银行的资本金,使资本充足率达到8.18%,达到8%的监管要求。中信银行于2007年在上海、香港两地同日上市。此次融资上市使中信银行的资本容量大增,特别就银行的资本充足指标来看,核心资本量上升,但2007年8月-2009年底受金融危机影响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2011年成功实现配股融资260亿元之后,资本净额显著上升,即表现在公式的分子项的核心资本的数值增大,而分母项中贷款额仍按原先比例上升,两项指标的变化最终导致中信银行资本充足率处于上升变化。根据对中信银行和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的初步分析,我们发现两者在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上也有不小的差异。对于两个银行的资本充足指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资本总量

如图1所示,历年来工商银行资本净额和核心资本净额远高于中信银行,并且差距有扩大趋势,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从银行业政策环境来看,银行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与信誉影响着资本金的需要量。工商银行等资产规模大的银行在竞争中占有利地位,在同业、公众、监管部门当中有较好的信誉,因而能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

从银行内部资本管理来看,工商银行自2005年开始应用经济资本管理工具,包括计量、配置和评价3个主要环节,经济资本指标包括经济资本占用(EC)、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经济增加值(EVA)等三类指标,应用领域包括信贷资源配置、经营计划、费用分配、绩效考核、限额管理、产品定价等。2008年制定资本管理制度及配套的经济资本管理办法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资本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同时根据风险偏好和业务发展情况,制定年度资本管理计划,通过经济资本配置体系,实现资本在各个风险领域、地区、产品之间的配置和动态监测,约束风险规模扩张,优化引导资源配置,实现资本回报和资本充足的各项目标。而中信银行在这方面起步较晚,未来发展模式将从以规模主导转向资本管理主导,从战略高度重视银行资本管理,并以此为核心推动银行转型。在具体实施方面,中信银行将设定资本充足率警戒线,协调好资本在业务线之间和分支行之间的配置。

(二)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强可使银行内部融资能力增强,可使银行通过内部积累提高资本充足率。在信息不对称时,银行的高资本是其高收益可信性的一种信号显示。高的资本充足率减少了监管部门的监管,降低监管干预带来的成本。同时,由于高资本减少了银行的风险障碍,这使得银行可以进入某些更具营利性的项目,追求资产负债表内的高收益投资机会并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同时资本充足率的提高还带来了股权监管的增加,这会对银行管理者形成一种压力,更好地监督管理并减少相应的成本和经营成本,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三)资本结构

如图2工行和中信的核心资本率始终高于4%的标准。中信于2007年上市,因而当年核心资本率显著提高。2008年受经济形势影响和国家放宽信贷政策,两者的核心资本率均下降。在2010年中信银行进行了26亿元的融资计划,其核心资本充足率显著上升。

(四)风险监管

从两家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走势看来,工行和中信的贷款额都是逐年递增的,即表现在资本充足率之中,分母项是递增的,但是由图4、图5可见,工商的分母项递增的速率明显比中信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依靠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工行有更严格的风险监管机制和力度,相比于股份制的中信银行更有能力、有资本实现更多的客户贷款及垫款额,从而形成了两者资本充足率的差别。

四、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核心资本总量

工商和中信作为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代表,在核心资本总量对比时已突显出了差距,对此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1.增资扩股

吸引境内外资本加入,建立开放的股权结构,是国际上大银行的共同特征。一是国内增资扩股。可以考虑增发内部职工股,提高银行职工的忠诚度,向高端客户以及与合作客户发行股票,扩充银行资本金的总规模,构建合理的股东结构,以便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二是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扩充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同时,引入国外投资者主要是为了借鉴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融资的成功率。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国家控股保证了银行在运行发展中的抗风险能力明显强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相对稳定的盈利和分红,使国有商业银行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一些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注资。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在金融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时候,进行资本市场的融资也是一种有效增加核心资本的方式。但是在融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的解释能力,尽量避免对于二级市场股价的影响。同时在公司管理运作上要加强分红,给予股东更高的回报率,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本。

2.优化收入结构

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平均收入低于国际性大银行的水平,故应高度重视发展中间业务,将盈利转增核心资本。首先,要加快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商业银行有必要对中间业务进行重新定位,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战略,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真正确立中间业务作为三大业务支柱之一的战略地位。其次,要大力开展对客户增值服务业务。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产品具有收益性高、成本相对较低以及竞争对手短期难以仿效的优点,同时商业银行还能通过对客户实行增值服务,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依赖感和忠诚度。就目前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公司客户应重点开展代客理财、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产品,积极协助公司客户制定理财方案,充当客户的理财顾问;对个人客户,可根据其财力状况和具体要求,为客户推荐全方位、多品种的金融服务,如可以将证券投资咨询、外汇买卖、投资组合设计与存款、融资、信用卡、保管箱、结算等业务组合起来,为个人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二)改善资本结构

1.调险资产

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通过调节资产结构,尽量减少风险资产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总资产中各风险资产的风险程度有高有低,对资本的求偿权也各不相同,风险权重低的资产对资本的要求也低,而风险权重100%的资产,需要同等的资本金来保护。因此,要提高资本充足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就需要由高风险资产向低风险资产转移。

2.增加抵押贷款的比重

贷款是银行持有的变现力较差的资产,同时也是风险较大的资产。从贷款管理的要求看,银行应为减少贷款风险而进行贷款组合,通过减少高风险贷款和相应增加低风险资产的办法来减少风险资产总量。信贷的风险权重为100%,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减少信用贷款,增加抵押贷款的投资比重,降低高风险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削减风险资产总量。

3.降低不良贷款率

目前大量的不良贷款是导致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资产较大的重要因素。不良贷款使风险资产增大,同时作为资本扣减项的呆账贷款使增加资本的努力苍白无力,阻碍最根本的资本充足率的提高。

4.实施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具有以下好处:一是银行将信贷资产的风险通过证券化转移给证券市场上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分散化解金融风险;二是银行将缺乏流动性的长期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状况;三是银行通过证券化融资,可以加快资产周转,提高银行获利能力。信贷资产证券化,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可以把风险权重较高的贷款和其他资产转化为现金,降低资产的风险水平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从而降低对资本的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

5.改善资本结构

这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会由于其资本规模加大,调整周期和幅度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劣势。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把握经济发展局势,建立更高效快速的资本结构调节机制。同时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要针对一些新的限制进行更加长远的战略部署,提前应对一些对于资本充足率调整的规定如巴塞尔协议Ⅲ,尽量避免突然性的调整资本结构。

(三)加强资本管理

1.不断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银行的内部评级方法和目前国际大银行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故应结合实际数据,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和完善的评级模型,真正建立起量化的内部评级模型,制定出符合国情、有效的内部评级方法。内部评级方法需要银行拥有良好的计算机系统以帮助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配备较高的知识含量,因此,应该努力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巧,使之为合格的风险评估奠定人为因素基础。

2.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水平

严格执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重视银行风险监管并采取措施才能使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监管适应国际金融业风险管理发展和我国金融市场平稳发展的需要。监管的基本目标是构建各银行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起银行有效的自我发展、自我控制合约束机制;分散银行风险、保证充足的清偿能力。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6

中国银监会于2011年6月上旬向商业银行发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笔者认为此举将对我国银行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一是资本充足率管理将成为商业银行全面覆盖各类风险的核心指标受到格外关注,并应满足国家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要求,抵御单一银行风险和银行业系统风险。

二是加强和健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充足率管理不单是银行管理层操心的事,而首先是商业银行董事会要承担最终责任的大事,且如果商业银行申请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其董事会需要履行的职责更多更重。

三是商业银行内部涉及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内设部门需要充实和加强,原则是不能只有一个管理部门,而应有多个管理部门,且这些部门相互之间还应独立。

四是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应更加全面适用,不仅应满足风险评估、资本计量、资本充足性评估和报告的需要,还应支持各类涉及资本信息的收集、汇总、填报;不仅要满足银行法人的内部管理,还要满足集团并表的信息披露管理和外部监管检查评估的要求。

五是对资本定义做了新的明确,对核心资本、一级资本采用了巴Ⅲ的新规定,虽然最低资本充足率指标并未提高(仍是8%),但做了多项扣除后,可能原标准下的10%能达到新标准的8%―9%就相当可观了。

六是对各类风险资产的权重比例做了重大调整,特别是增加了多项超过100%风险权重系数的高风险信用资产计量,并把操作风险纳入加权风险资产之中计量,明显会加大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压力。

七是资本评估程序更加严格,并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自行确定的内部资本充足率目标应高于监管部门确定的最低资本要求。

八是监督检查标准提高,分类处罚措施更多样、适用和严厉。

九是信息披露要求遵循充分披露原则而不是简化披露。

十是实施时间在即,从2012年起即要实施,可以说是迫在眉睫,不容迟缓。

针对上述影响,商业银行强化对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必须实现“五个结合”:第一是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第二是资本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第三是境内发展与境外发展相结合;第四是主业经营与副业经营相结合;第五是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相结合。

在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出台后,各家银行向市场融资的步伐、频率或数额都会加快或加大。如不出所料,从2012年起也许会成为一个常态,不说是年年都会有新动作,也会是隔年讲一个或几个新故事。除非控股大股东同意少分红甚至不分红,否则商业银行仅靠自己当年增长的利润是弥补不了日益加码的资本监管缺口的。

资本广开源的同时,银行还必须在资本运用、资产扩张、成本消耗上节流。仅从信贷渠道上分析,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在贷款期限上增加短期贷款,减少长期贷款,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降低风险加权资产系数;在贷款对象上增加个人或小企业贷款,减少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的大额授信贷款,因为后者的风险加权资产比例提高了,用同样的资本就会比前者少办事、少创收;在贷款产品上增加风险调整后收益大的贷款,减少收益小甚至负收益的贷款;在贷款客户上增加能带来综合收益和附加价值高(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等)的客户贷款,减少只有贷款利差收入而无其他综合回报的客户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