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网站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网站设计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信息时代网络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来阐述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构想,从第一要素得人才到构建,使图书馆的发展完全实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方向,保持图书馆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为第一要务的本质不变,彻底改变读者对图书馆得认识,扩大图书馆在社会的影响,提高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
图书馆学作为唯一一门以机构名称来命名的学科,其发展速度以及现状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我们国内似乎一直都处于低谷状态,我们很少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多时候都是借鉴或者说是追随发展的好的国家后面跑。
综观整个现代化的社会,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当然伴随而来的网络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为此,我想提一点关于网络图书馆的建议。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向着80后的用户发展,所以更多的要考虑这一代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尤其是网络化的现代图书馆,我们可以从这里受到某些启发。为网络图书馆的发展做些什么,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是第一要素。我们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就是要求有掌握现代化信息管理与分析的全面人才,要彻底改变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亲戚朋友为主、只要能搬动书就好的错误观念。图书馆必须进行彻底全面的人事改革,以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我们的队伍,壮大我们的队伍,创造更加优质、更加现代的服务。我们需要真正掌握高科技的现代化人才,能为图书馆创造更先进的文化、更具特色的体现图书馆建设的现代化服务系统。拥有图书馆学专业的很多高校似乎已经远远的被时代落在后面了,对人才的培养太偏重理论,学生的学习内容过于死板,不能让学生掌握技术层面的东西,这样很不利于学科发展以及未来图书馆服务建设。所以要坚持“走人才强馆”的道路,全面实现图书馆建设的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建设一条通往未来图书馆的“信息高速公路”。因此,一定要注意人才培养,制定合理的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方针,尤其是开办图书馆学专业的高校更应该为重视学生的技术层面培养。
第二,公共图书馆要做好带头模范作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点最多,面最广,它面对的是来自社会各个不同级别的用户,尤其是中国的人口日益老龄化,进入图书馆的读者的需求已经跟传统的图书馆读者需求有了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80后的这一代,更是希望足不出户就能得到自己满意的资料,如果觉得好还可以收藏,这些用户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可是潜在的巨大资源。公共图书馆必须认真的去调查了解潜在用户的需求,因为他们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广大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客户,因此实现全面的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势在必行,也是刻不容缓的工程。现在的网络图书馆也不少,虽然方便了用户足不出户的需求,但是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读者就网上读书的要求,进馆的程序过于繁杂,购书倒是方便了许多,但这似乎不符合公共图书馆的宗旨。
第三,构建图书馆个人网站,实现图书馆咨询服务一体化。这个个人网站要靠我们的工作人员来设计,只要是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就能设计的出来,读者通过在网上申请,就能得到一个属于读者自己个人网站。我们的网站主要发挥这么几个功能:一是发挥邮箱的作用,及时向读者最新图书出版情况,读者可以通过订阅服务内容,比如时政、经济、娱乐时尚等,我们都会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读者,为读者节省时间,另外读者还可以通过这个网站与我们直接进行交流,不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有回应。二是有一个强大的咨询服务队伍,那么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准确无误的解答客户的疑问,并且要反映迅速,对他们的技能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须掌握已经相当普遍的计算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技术,有着崇高的职业道德情况下,把最新、读者迫切需要的信息提供给我们的用户,真正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当然是传递给读者所拥有的网站,节省读者的金钱。三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网站设计,这也是符合现代年轻人的需求特征,在这些方面,腾讯公司就做的特别好,我们网络图书馆就很值得借鉴同时进行创新。四是可以提供一个网上学术交流的平台。这也是图书馆本身的一个功能,我们通过设计这个网站可以让大家的交流更加方便。这个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方便读者,体现现代化图书馆的强大功能,也体现了图书馆与时俱进。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的信息载体,更应该引领信息发展潮流,走在发展的最前沿。
第四,自动化服务。大多数图书馆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然而这种自动化却主要是面向图书馆工作的一些简单流程,比如图书的到馆登记、编目、借阅、管理等,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进行图书馆的运营,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进一步提高它的自动化能力或者说是为它创建升级版,在这儿我们引进图书馆机器人的概念,是指图书馆在计算机的支持下,把读者所需要的文献或者是信息载体直接送到读者手中。在这个概念中,图书馆就像机器人一样,读者想要什么样的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比如某一读者想要查一本书,当他在图书馆的操作系统输入图书信息时,并且确认无误,图书馆就会自动把这本书送到该用户手中。这种图书馆机器人服务现在还没有出现,但是可以看作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如果实现,将会大大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节省读者时间。
第五,实现面对面的学习交流平台。面对面地交流即是说通过视频、音频等设备,实现对话。比如现在我们知道有外语热,很多人为了学习外语吃尽了苦头,报名各种培训班,这些培训地价格昂贵,让很多的人望洋兴叹,尤其是大学生们,他们迫切的希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将寄希望于图书馆,然而很多图书馆只能是提供各种借阅书刊,而不能真正意义上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此,作为具有教育功能的图书馆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实现用户这一需求,这一项措施可以归入到图书馆咨询服务工作中去,当用户提出网上学习外语时,我们可以推荐给他们我们的网站服务系统,具体可看根据用户需要,比如有的用户是初学者,需要从零开始,了解该用户的特点,对其传播所需知识,或者有的用户就要进行口语练习,这几乎是现代人最需要的主流,图书馆要在这方面下很大的功夫,以最好的态度,优质的服务满足用户需要,发挥更加强大的图书馆教育职能。现代图书馆是信息的集中交流管理中心,是信息的最有效、最安全的传递着,一切以满足现代用户的信息需求为目标。
在今天信息高速增长,技术飞快进步的时代,相信图书馆只要合理、充分的应用,就一定能够走在信息服务产业的前列。
参考文献:
[1]詹德优.信息咨询理论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2004,7.
[2]查先进.信息分析与预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8.
个人网站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关联主义:社交网站:学习型社交网站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3-0010-07
一、引言
当互联网发展到Web 2.0时代,互联网则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交互性更强、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网络时代。“Web 2.0是网络运用的新时代,网络成为了新的平台,内容因为每位用户的参与(Participation)而产生。参与所产生的个人化(Personalization)内容,借由人与人(P2P)的分享(share),形成了现在Web 2.0的世界。”在Web2,0时代,用户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参与表达、沟通、创造和分享信息,他们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又是网站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如大英百科全书公司1994年推出了维基百科(Wikipedia)、folksonomy、博客(blog)等,都是Web 2.0时代最典型的应用形式。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是Web 2.0时代标志性的网络服务新型模式,它成为连接虚拟网络与真实人际关系的桥梁,也成为人们青睐的新型社交媒体(social Media)。“Web 2.0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方式,通过网络应用(Web Applications)促进网络上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其模式更加以用户为中心。”Web 2.0时代的重大变革是SNS的诞生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一代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s,简称SNS)的相继出现,如我们熟知的Facebook、Myspace、Orkut、StudiVZ、skvrock、LinkedIn、Friendster等网站。这些网站作为一种目前非常流行的新型社交媒体,它不仅给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带来了超强的影响,并且在教育教学应用中也有着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基于西门子提出的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来探讨学习型社交网站的设计模型,旨在推动社交网站的教育教学应用,促进教育教学方式革新。
二、社交网站的发展及其特征
(一)社交网站的发展历程
社交网站是帮助用户建立社会性网络关系的互联网平台,它是一种用户能够以自己为中心建立社交网络的网站。第一个真正为用户提供社交体验的社交网站是1997年推出的。是基于“六度分隔理论”打造的。“六度分隔理论”提出了“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观点,网站终于实现和运用了这个理论。该网站自1997年上线之后发展很快。但是人们当时对社交网站还不适应。所以,网站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最终淡出人们视线。网站之后。社交网站经过了短暂的沉寂以后,其发展浪潮则一浪高过一浪。2002年。Friendster在美国推出,它是现实世界朋友们进行网上交流的鼻祖,并且迅速将用户增长到300万。2003年9月MySpace上线,打造了以社会性网络服务为基础的在线娱乐平台,它成为了为全球用户提供了一个集交友、个人信息分享、即时通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互动平台。
2004年2月4日Facebook上线。Facebook是以社交游戏和实名制交友见长的社交网站,自上线以来,访问量在美国网站总访问量中所占比例远远超越Google,成为美国最大的网站。2006年3月,Twitter创办并于当年7月启动使用。Twitter是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它利用无线网络、有线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即时通讯,是微博客的典型应用。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而不仅仅是发送给个人。Twitter是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十个网站之一。2011年5月,人人网融资5亿赴美上市,成为全球首家上市的社交网站。目前人人网有1.6亿注册用户,月度活跃用户数近1亿,已成为国内最大的SNS网站。Google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也于2011年推出其社交网络产品Google+。亚洲流行的社交网站有Orkut、Friendster和Cyword,国内有人人网、开心网等。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5月,Facebook用户量已达7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学院Danah M.Boyd教授及密西根州立大学Nicole B.Ellison于2008年梳理了主要社交网站发展的简历表,如表1所示,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全球社交网站的发展历程。
(二)社交网站的基本特征
社交网站作为Web2.0时代一个典型的社交网络服务形式,它在实际应用中已经远远超越单纯的社交网络服务的概念,其应用革新不仅仅包括与朋友联系方式的变化,还给用户提供了更多控制自己的内容和联通性的权利。这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同时也对我们的概念世界,如空间、时间、自我和知识,甚至对现实本身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象征着一种融合,不仅是人与人的融合,也包括人与信息的融合。
正如AppLeap联合创始人兼CEO的任自力在给《SNS浪潮》所写的序言中指出:“社交网站诞生的伟大意义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终于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关系链条,彼此连接,相互交织,组成一圈又一圈、密密麻麻的社交脉络(SocialGraph)。这种以社会关系为纽带的网络,首先是自我存在,然后是自我表达、自我展示,再然后是与关系链条上的其他人互动分享,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关系管理的效率,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社交网站确实以人为核心,以关系链为基础,利用诸如网络聊天(IM),交友,开博客、记日志,建相册,参与群组,玩SNS游戏,分享日记等活动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信息。创造内容,维系关系,培育感情。“之前以内容为王的互联网,在社交网站的世界中,却是以人为王”。社交网站的出现吸引了各阶层群体的关注和参与。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虚拟社区,具有有别于以往社会性网络服务形式的鲜明特征,学界谈论得比较多的是这样几点特征。
(1)社交网站通常是建立在“深度交友”的基础上,即个人通常要以“真实姓名”的方式登录,并本人照片、兴趣爱好等。以取得他人的信任和了解。于是,用户之间中形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相互关联的社会网络,从而为陌生用户之间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社交平台。个体之间的网络连接不是最终目的,为线下建立联系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才是社交网站的真正价值所在。
(2)社交网站维系了空间的概念。博客也有空间的概念,但是博客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是基于(依附于)帖子的。也就是说,有能力记录博客的人占有更多的社会关系,其他沉默的大多数则不拥有明显的社会关系。而大多数社交网站是基于现实社交关系发展出来的,同时也拥有更多种的交互行为来维系社会关系。
(3)社交网站维系了以“人为中心”的多维空间,而博客或者论坛维系的是“以话题或者事件为中心”的一维空间。
(4)社交网站使用一些小游戏将社交的乐趣体现出来。开心网提供了大量的选择题、种菜、足迹等组件。社交网站设计的关键是:要把“好友”们的各种动态广播出来。好友喜欢玩的东西有可能也会刺激我们去玩。好友参与过的事情,有可能也会刺激我们去参与。
(5)社交网站的传播性很强。博客后传播性非常低,系统没有提供加速用户信息传递的机制:而社交网站可以通过广播动态来对用户的各种行为进行传递。同时,社交网站与传统的交友网站的区别是,传统的交友网站模式通常是个人对个人。通过一点向外辐射,例如QQ群。而社交网站则是通过朋友去认识朋友。遵循六度空间理论,以一种传递的模式形成一个个的私人圈子。
三、关联主义视角下的知识建构观
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的学习已经呈现出了极为复杂的变化。学习,原本发生在属于不可见的大脑神经网络中,今天也透过社会网络、计算机网络而外延到更大的范畴中。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思(George Siemens)认为。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头脑,“怎样学”与“学什么”正在被“从哪里学”所补充。技术在改变我们的大脑,知识工具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方式;组织和个人都是学习的有机体,二者相互影响;以前学习理论所研究的许多学习过程现在可以转交给技术来承担和支持:除了学习程序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更要知道知识在哪里(Know-where)。乔治·西门思(GeorgeSiemens)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于2004年在《关联主义:一种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the Digital Age)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学习理论——关联主义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一个云雾状网络中。核心要素不断迁移的一个过程,这个迁移的过程不完全受学习者本人的控制:学习(即可付诸行动的知识,actionable knowledge)可以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的组织或数据库等实体中:学习就是将不同的信息集合进行连结,这些连结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些关系(或连结)比我们自身掌握的知识还要重要。”只要人们保持网络的连接,就可以轻松获得经过网络加工的、最新的知识。因此,获得信息、知识的通道比内容本身更为重要,要使自己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最好的方式使自己处于一个适应性的网络关系之中。
乔治·西门思2005年在他的第二篇论文《关联主义:学习就是缔结网络的过程》中对此观点再次做了进一步阐释。总体而言,其理论的核心包括节点(node)、关系/连结(con-nection)和网络(network)。节点是任何可以关联到其它实体的实体。根据乔治·西门思的阐释,节点可以是某个数据、信息、知识或某个人、某个组织、某个子网络等。连结就是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或关联。网络就是诸多节点通过关系形成的聚合和联通。乔治·西门思认为,网络一旦建立,信息(知识)流就在网络中流动,这样不同领域、不同节点之间就连通起来。连结越强,信息(知识)流越快,网络的效率越高。
2005年,乔治·西门思提出了关联主义学习的八条原理。第一,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见解之中:第二,学习就是在不同特定节点或信息源之间建立连结的过程:第三,学习可以存在于非人类的设备上:第四。知道更多的能力比当前知道什么更为重要:第五,要促进持续性的学习就要培育和维护关系;第六,在不同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发现它们的联系是一项核心能力:第七,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宗旨是保持知识的流通与传播(准确的、最新的知识);第八,决策本身是一个学习过程。选择学习什么以及理解新的信息,都是对变化的客观世界做出调整的过程。
关联主义强调学习过程就是缔结社会知识网络的过程,它表达了一种“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和“通过关系来学习(1earning bv relationships)”的理念。费尔德和格兰诺维特都认为拥有许多不同性质关联的人们比起那些只有少数同质关联的人来说,能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也就是说,在拥有丰富的节点的链接基础上,学习者能够突破限制,在其中纵横驰骋。“对此,还可以运用六度分隔和150法则来进一步做定量分析。假设每一个学习者能够管理跟踪150个不同领域主题的学习节点,那么试想他的知识结构是多么的丰满,由此产生的创造力会有多大”。
所以,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提供知识,而在于建立社交关系。具体来说。学习就是创建个人社会知识网络的过程:是在不同节点和网络之间建立关系,并将网络中的弱连结变为强连结的过程。只要网络建成,信息便可从一个节点流向另一个节点。进而形成信息流和知识源。知识流在其间得以流动和创造。节点之间的联系越强,信息流动越快,知识越能迅速传播。当知识传播覆盖一定范围时,将会被更多学习者交流讨论,个人通过体验、协商和反思创建节点外部网络,以获得新知识。此时。个体之间可能再次共创知识,也可能单独通过实际行动深入理解知识。并反馈到个人化阶段。行动中创造的知识将以一定的“加工过程”继续流动循环,如图1所示。
四、学习型社交网站的创建
“一个人的学习不是取决于你个人独立的个体存在而是取决于你的社会性存在”,换句话说,社会网络对一个人的学习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技术已经变革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的时代,帮助人们建立关系,并能形成互动的社交网络,这是关联主义对于学习型网站设计最大的启示。
(一)技术维度
关联主义指出,知识/学习可以存在于非人类的设备上,技术能够实现学习和提供方便。这一观点表明。技术对于学习型社交网站的创建极为重要。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说,学习型社交网站应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最根本的需求,它整体上可以分为个人主页和公共主页两部分,表2和表3分别对其功能服务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关联主义理论的相关依据。
个人主页着重于云笔记和社交服务,公共主页则强调资源聚合及共享,功能虽多但不累赘。云笔记集、转发、分享、存储、归类、整合、打印、查看和搜索于一体,关注用户体验,非常适合外部存储和关联的学习过程。关注/粉丝、群组和通讯工具便于用户从事社交活动。在群组中,学习者与同伴互动,能够批判性地认识事物,弥补连结的不足,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与不熟悉或共同点较少的人交流,更容易获得创新思想。使其能够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显然,社交功能有助于学习网络中的弱连接发挥作用。从而体现出学习的社会性。学习是一个关联各个专业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今日热点和本站资讯在最大程度上支持了知识的关联,利于学习者创建节点的外部网络。进而促进知识源和信息源的形成。学习信息的实时更新。保证学习者在第一时间获得知识,及时更新自己的认知网络。个人主页和公共页面的技术功能集中体现了关联主义的核心要求,为了使用户获得最佳体验,可以使用二维码登录,减去繁琐登录步骤,是服务更加完善。
(二)社会维度
乔治·西门思在强调学习者个体与学习内容关系的同时。也认为社会、社区和同学对学习有重大作用。一方面,学习是一个非正式的、以连接为基础的、网络创建的过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设计教育指导。才有利于培养学习者驾驭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学习环境影响网络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保持网络的健康性,并考虑如何设计才能有效促进学习。
学习型社交网站能提供经验传承与分享,让用户透过实际的问题,向有经验的专家或同伴提问,经其指导辅助,不断累积专业技能,在经验逐渐丰富、关联增强的情况下提高自己获取、辨别、加工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乔治·西门思认为。一个健康的知识和学习生态需要的七个关键因素是:(1)目的:空间存在的原因、解决的问题和创造的理想状态。(2)身份:成员身份的建立和变化,独立学习还是社交参与群组。(3)关联:能否让成员明白参与的价值,要实现的目标是否与其兴趣需求一致。(4)易于使用和整合:对想要简单的和他人连接,学习和分享知识的人来说,空间应当易于使用,应具备移动设备访问端、即时通信功能。(5)社交性:空间能否允许个体和他人建立联系,用户身份应能被发现,以便找到具有志趣相投的人。(6)生命/活动:新知识能否探索,分享和表达,新资源和功能能否增加,事情是否变化。(7)多样性:生态应提供多样性视角、意见和观点,让个体能诚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边缘性想法应被考虑和获得价值。
1.目的
网站的设计本该目标明确,鉴于目前已上市的学习型社交网站无论是技术功能、学习支持还是创新程度都还有待提高,因而本文构建出相对理想的模型。该平台旨在创建共享知识,传递最新资讯,并在最大程度上帮助用户解决因链接冗余、信息杂乱而导致的捕捉关键信息困难的问题,有助于用户在各领域知识节点之间建立连接,形成概念网络,进而保证用户能够从技术、资源、管理上都获得最佳体验。
2.身份
模型中,用户可以建立和改变自己的身份和职权。每位用户均可以使用“云笔记”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我的团队”参与到群组中。自主学习时,用户仅扮演学习者的角色,而参与群组后,又多了一重身份——共同体成员。在共同体中,由于成员知识能力不同,其角色可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来回转换。平台鼓励学习者之间组成知识共同体,每位共同体成员都能在组内分享资源,寻求帮助,讨论问题,组织线上/线下活动,或以团队的名义回答其他学习者的提问。根据用户的贡献程度为其增加相应的经验值和金币以示奖励,比如:分享资源、回答提问可获取经验值和金币:寻求帮助只可获经验值等。经验值可以改变用户在平台中的等级和角色,而金币可兑换礼品。高级用户具备删除以外的其他整理平台资源的职权,如添加、归类;普通用户仅能浏览信息。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某个体充当小组发起人,通过“我的团队”组建一个爱好摄影的小组,该小组可建立自己的工作制度,如每位成员按天轮换,工作内容是到平台答疑区回答用户关于摄影的提问,要求回答尽可能专业,工作完成后可以获得相应的经验值和金币。随着经验值增加,成员获得了高级用户权限。可以选择更为优质的资源对平台中缺乏、陈旧的材料进行补充和替换,也可以定期将资源进行归类整理,与此同时仍然能够浏览信息。显然,用户的身份已经从刚开始的纯粹学习者变成了网站的管理员,不仅具有多重身份,还获得了较高职权。
3.关联
模型的构建需要考虑用户兴趣和需求,使其感受到参与的价值。同样,平台的技术功能要尽可能和当下潮流结合。以新颖易用的理念。把资源的迅速更新放在核心位置。建立满足用户诉求的学习型社交网站。此外,允许用户添加新的资源,对于平台本身来说,不仅可以优化资源,还能降低管理成本: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人知识的最大化分享,另一方面可以为个人提供展示机会。
4.易于使用和整合
交互性和易用性是决定网站能否吸引大量用户的关键因素。对想要简单的和他人连接,学习和分享知识的用户来说,平台提供了群组功能和通讯工具,其中。通讯工具的设置也考虑到用户即时通讯的习惯,提供了私信和skvpe。另外,为了实现移动设备访问功能,平台支持移动客户端下载(如:Android)以迎合用户的交互需求。平台易于操作,用户根据已有经验一般能够完成。网站也配备了相应的常见问题和帮助说明,以便查看。
5.社交性
学习型社交网站根植于社会交往,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社交功能。用户的身份都是可见的,他们能够搜索并关注具有形似兴趣和工作挑战的人。笔记和参与站内活动也能使用户被发现,从而提升粉丝数和影响力。社交需要强大的交互性作支撑,前文已经提到,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通讯工具和群租设施,完全符合用户之间建立联系的要求。
6.生命/活动
平台的资源和功能都只是暂时的,过段时间,学习内容和技术支持可能就会变得老化、成就。就像乔治,西门思所说“知识也有半衰期”,因此,平台需要不断更新。前文已经提到。允许高级用户添加资源。以便实现知识的最大化分享。学习者可以在别的地方探索新知识并把它分享到平台中,也可以笔记表达自己的观点,供其他人探索和评论。那些已经衰竭的知识将由网站管理员清除。互联网服务总在不断完善,平台的技术也需步步紧跟,为了减少工程量、降低成本,平台考虑适时修改部分模块。
7.多样性
网站应该考虑保留用户观点的多样性。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奇思妙想,不存在边缘性想法,当观点被多数用户采纳或转发时便会获得支持感和自身价值,且用户发言越诚实,支持率就越高。
(三)知识维度
乔治,西门思认为知识正在发生巨变,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知识存在的情境(或环境)和知识自身的流动和特征。知识正在从网络、生态方向发展,关联性知识是关联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因此,要把握住知识循环流动的过程和关联性知识的内涵,才能建立合理科学的学习型社交网站。
1.学习型社交资源设置
关联主义为学习者提供某种类型的内容。因而产生价值。但我们需要的不是泛泛的内容,我们需要现时的、相关的、真实有效的内容。为了保证内容上述特性,技术上需要管理系统、聚合器、智能搜索等辅助工具的支持,而资源上,需要考虑丰富的学习内容、知识的聚类和关联、资源评价和推荐、知识管理与优化以及合理的导读设置。
(1)丰富的学习内容。丰富、新颖、有价值的资源是提高学习型社交网站用户黏度的关键。平台的资源来自于两个方面:本站聚合和学习者分享。本站聚合又包括“今日热点”和“本站新讯”的关联信息;学习者分享主要是站内最新笔记、学习材料。某种程度上答疑区也存在较多的学习内容。能够引起较高的点击率和广泛的讨论。
“今日热点”主要以时尚、军事、时事、财经、体育、影视、娱乐、旅游、科技、生活等青年人感兴趣的话题为分类热词。光有“今日热点”未免太过单调,“本站新讯”以科技、技能、创意、信息、阅读为导航标签,每个模块下增加新鲜内容,力求贴近学习者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最实用、最受关注的资讯。比如,在创意类目下集合TED短视频或网易TED超短集的链接,之所以选用10分钟以下的短视频是为了实现微型学习内容,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观看,快速吸收知识,相似地还有在信息标签下添加凤凰新闻短视频等。“最新笔记”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时,强调知识或观点应具有深度和专业性,而“问答区”则强调知识的广度和可变性,二者在知识共创和分享的基础上,满足了学习者的专业诉求。
(2)知识的聚合和关联。资源丰富的网站不计其数。单凭丰富的资源是很难吸引学习者的,要想留住更多用户,必须考虑如何在众多平台中取胜。目前,大多数网站都会在自己的平台上投放广告,包括新浪微博的注册组织,都会把微博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根本无法保证其粉丝用户接收到有用信息。有的网站资源规划和整合不合理。用户不可避免获得许多垃圾内容。还有一些网站,为了追求点击率,用某些夺人眼球的标题吸引用户,但标题又与实际内容不符,致使用户难以找到想要的内容。
为减少链接冗余,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平台必须聚合和关联知识,以增强连接、提高节点的关联性。其他站点能看到的内容,在学习型社交网站中也能看到,而且更容易找到。信息经过后台处理后。呈现出来的都是有价值的内容。“今日热点”自动识别并呈现新浪微博中实时的热点话题,一方面利用其传递最新资讯和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用户。另一方面筛选出知识性较强的内容以降低查找难度。使用户可根据兴趣自行决定想要了解的知识。“本站新讯”与“今日热点”功能相似,旨在扩大知识源的聚合范围,减少无效链接。帮助学习者查找喜欢的内容。自动检索本站最新笔记,自动关联各大热门站点相关信息,并通过内容匹配进行归类,用户无需搜索便可获得。“答疑区”整合了专家和同行观点,学习者可以就某一问题看到多种解答,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全面的理解。
(3)资源评价和推荐。“相关推荐”根据用户关注的领域,为其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网站及其他用户,使资源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这种为个人推荐知识的方式起到引导学习的作用。“今日热点”、“本站新讯”和“最新笔记”的知识源通过众多学习者的评价,推荐给不同用户,大家对它评价得越多,说明此知识源受关注的程度越多。知识的价值取决于大家对它评价的结果,这种社会性评价的方式同样可以为个体学习推荐信息节点,促使信息传播,对学习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4)知识管理与优化。由于新信息的增加和数据的不断变化,导致很多知识来不及变成稳定结构即被替换或修正,为了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平台管理员或授权管理员应及时优化资源。定期整理资料区。持续更新知识。删除无效冗余的信息,并对其进行人工归类。最新信息、热门话题、精华内容和群组活动应放在显眼位置。
此外,平台也为个人提供了管理知识的工具——云笔记和关注,粉丝。学习者可以使用云笔记提供的知识资料管理服务,将交流产生的、站内发现的新知识进行了的记载、整合和归类:关注/粉丝为个体提供了人脉资源管理服务,帮助学习者进行人际交往管理。在关注好友和粉丝的过程中促进个体社会关系的形成。
总之。基于学习型社交网站的资源设置核心不外乎四点:一是信息的实时更新,二是较强的知识性,三是实用价值,四是适当的关联。
2.学习型社交网站的知识关联模型
前文已经提到,知识需要经过创造、共创、传播、交流、个人化、实施和再创造的循环流动过程。虽然知识流动循环理论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但是仅凭这些抽象的要素以及原则是不能指导人们实践的。就关联主义知识观的本质而言,知识流动循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主体与环境之间利用工具进行信息创造、交换和提取的过程。根据知识流动循环模型、网络学习行为的基本特点以及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对基于学习型社交网站的知识关联过程进行理论模型建构,如图2所示。
(1)以最佳用户体验为目标,技术功能新颖完善。模型在保留传统群组/小组和通讯工具的同时,增加了关注,粉丝模块,突显网络社交功能。通讯工具的设置也去除了QQ、MSN、站内信、电子邮件等陈旧模式,改用私信和Skype,前者源于时下流行的微博功能,后者是一款网络电话工具,兼具IM功能。答疑区、资源区和客户端下载虽是传统功能,但能与其他功能互补,反而形成平台优势。
(2)资源丰富、更新速度快、链接冗余少。今日热点和本站新讯彰显模型的独特之处。它们不同于以往信息资源,表现在内容丰富、信息实时更新、知识性较强、链接冗余少,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最新笔记和问答分别增强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用户同样具有吸引力。
(3)学习环境提升用户黏度。当前的学习平台几乎未曾考虑过知识转换系统的价值,但其实学习环境对学习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模型基于关联主义观点。从七个关键因素出发,建立基于学习型社交网站的学习环境,即能满足用户的学习、社交需求,又能提升用户黏度。
五、总结
个人网站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文分词;知识体系;关键词标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087―04
一 问题的发现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服务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坛、Blog等成为学习者进行知识分享的重要平台。教育技术的相关研究证明:学习者在论坛(或Blog)中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撰写帖子、参与讨论,有利于学习者按照个体思维习惯对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进行梳理,使之规范化、条理化,是一种重要的知识重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能够使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通过Blog或个人网页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分享不同语言形式、不同理解风格的知识树,有助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知识,深化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习者参与论坛并组织专题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建构、知识迁移和知识创新的过程[1]。
然而,在开展具体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随着论坛(或Blog)中帖子数量的增加,帖子的无序性、同类帖子之间缺乏联系的缺陷逐步暴露出来。当论坛(或Blog)中帖子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学习者常常难以从帖子的海洋中获取所需的内容。这一问题导致学习者在阅读其他同学的帖子和回帖的过程中,只能就当前的主题帖和回帖进行讨论,很难获取针对同一知识点的其他主题帖及相关回帖,使知识的分享和重构受到限制。
针对教学论坛(或Blog)中同类帖子之间缺乏联系、不利于知识分享和社会知识建构的状况,笔者进行了如下设想:“如果以学科教学中的知识点为链接结点,建构教学论坛(或Blog)中各类帖子之间的联系,建立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导航系统,过滤掉一些与学科教学相关性低的帖子,就能提高优质帖子的利用率,使学习者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获取相关的帖子。通过论坛中的这种横向链接关系,引导学习者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展开联想,逐步扩大知识面,从而促进学习者从不同的层次和维度思考问题,促使学习者从多个角度实现意义建构。”
尽管Web2.0已经提出了对信息标记和管理的方法、思想,而且Tag和RSS的思路也已在某些Blog中有所体现。然而,由于其标注关键词和超级链接管理都非常注重普适性,并不是面向学科教学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仍存在标注不够便利、对普通学生要求较高、其关键词并没有完全面向学科教学等缺点。
为此,笔者认为:在对教学平台论坛(或Blog)的管理过程中融入知识科学的文本聚类思想,使教学平台能够针对学科知识特点,选取特定的词汇作为特征向量,探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自动形成基于知识点联系的知识网络图,对于提高教学平台的服务水平、促进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 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
探求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其关键是解决对帖子的分析、聚类问题,即探索一种算法,解决如何依据帖子所反应的知识内容,为大量帖子建立基于知识体系的横向关联的问题。
1 指导思想
鉴于中文信息处理的特点,借鉴中文信息处理的最新成果,在这一任务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中文文档的分词问题,其次是如何使文本聚类、并使相关文档建立链接关系等问题。因此,需要解决好以下子任务:
(1)选择适当的词汇库作为基础语料库,并要求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组织专有名词、专业术语丰富基础语料库,作为实现分词的依据。
(2)选择有效的分词算法,对平台内尚未处理的帖子进行分词处理,并重点关注与学科关系密切的专业术语在帖子中出现的频率和位置。
(3)分析帖子内学科专业术语的作用、频率和权重,利用文本聚类的相关理论,计算帖子与关键词之间的相关度,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到相关度表格中。
(4)利用动态网站设计的有关技术(或JSP),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帖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2 相关研究综述
从当前文本聚类分析的技术发展来看,文本聚类分析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技术,其目标是在分析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按照预先定义的文本类别,使多篇文本被自动归类。由于英文以单词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每个单词表示一个固定的语义,每两个单词之间都有相对固定的分隔符号。因此基于英语文本的聚类分析不需要考虑单词的划分问题。与英文的聚类研究不同,中文以汉字作为文字的基本单位,以词语作为语义的基本单位,不同的汉字被组织起来形成语义不同的词汇,而且在汉语形态的句子中词汇之间没有专门分隔符号。因此在中文环境下实现文本聚类分析的前提是分词,即把一个句子分隔成为若干个词汇,然后再通过分析、计算词汇描述的语义,实现文本的聚类。
从分词算法来看,现有的分词算法有三大类: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和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比较上述三种方法,基于词表最大匹配的分词方法具有程序实现简单、开发周期短的特点,尽管其分词准确率仅有95%左右,但已基本能够满足本研究的要求[2]。因此,笔者决定采用这种分词方案。
从文本聚类算法来看,常用的算法有VSM(空间向量模型)、RBF(径向基函数方法)、参考上下文计算相关度的聚类算法(基于本体论词典的发展而形成的)等等[3]。上述算法在文本聚类的研究中各有特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传统的VSM在舍弃了各关键词汇在文档中的顺序关系之后,可以把文档简单地表征为由关键词汇表示的向量空间中的点的集合。因此,只需通过计算两个文档的向量集内部点之间的距离就能确定文档类别的归属。然而研究发现,以文本向量空间模型对文档进行初步表示以后,用于表达文本内容的向量空间的维数很大,甚至可以达到几万维,导致分类算法的计算量太大,而且过高的维数导致无法准确地提取文档的分类信息。因此,降维是提高分类算法效率并提高其分类准确率的重要手段。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选择特征项并设置特征项在分类算法中的权重是文本聚类中常见的手段。其中文档频率、X2统计(CHI)是其常用的算法,而互信息算法(MI)的理论研究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4]。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针对学科的特点,采取以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为特征项的文本挖掘技术,开展知识点与论坛文本之间的相关度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三 系统算法与实施
1 传统论坛的数据结构
论坛中的帖子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帖,一类是针对主帖的回帖。在传统的论坛中,仅需保存帖子的内容及其与回帖之间的关系即可,因此其数据存储结构非常简单。论坛帖子表的存储结构通常如表1所示。
表1 论坛帖子的存储结构
在论坛中,所有帖子都有一个唯一的主ID号,主ID由DBMS自动生成,用于唯一地标记这个帖子。主帖的副ID号为0,用于标记这是一个主帖。而所有的回帖都直接使用被回复帖的“ID号 & 副ID号”作为自己的副ID号。由于副ID号采用不定长的特征码表示方法,因此可利用副ID号区分当前帖子是对主帖的直接回帖,还是对回帖的回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 对传统论坛数据结构的改进
为了能够实现对论坛内容的分词处理并记录帖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拟在传统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数据表。
(1)帖子关联度表
为了能有效地表示出各个帖子之间的知识关系,把他们组织到一个知识体系中,在上述数据结构的基础上,首先要增加一个新数据表:帖子关联度表。其结构如表2所示。
表2 帖子关联度的存储结构
帖子关联度表的作用是记录帖子与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情况。
(2)词表
在文本分词和聚类过程中,基础性的工具是分词所依据的语料库。在本研究中,笔者设计了如表3所示的数据表,作为词表的基本结构。
其中,词汇ID可由系统自动生成,是词汇的唯一性标记;词汇内容项用于保存常用的词汇、学科的专业术语和专业名词;频度项用于记载当前研究的文本中对应词汇出现的频度,默认值为0;词汇的权重项则用于说明该词汇在学科中的重要性程度,默认值为1,最高值为5。
另外,为了标明帖子是否已经被分词处理或关联度标注,在帖子表中增加一个新字段“处理状况”。对于已经进行过关联度标注的帖子,标记为“已处理”。
3 准备词表
(1)构造基础词表。构造基础词表的首要任务是选择一个应用较广泛的语料库内容作为基础词汇,并把语料库的内容填写到词表(表3)的词汇字段中。
(2)丰富词表。要求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构成、知识点的重要程度等要素,把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术语、专有名词、具有特定语义的描述方法,添加到词表中。
(3)优化调整词表。为了保证系统标注的效率和专用术语的完整性,首先调整一些虚词、助词的权重为0;然后强化专业术语的权重级别,使专业术语能够优先被标注。因此可根据专业词汇的重要性程度,分别给予2~5级的权重。最后按照“权重(升序)”+“字符串顺序(降序)”对词表排序。
通过上述处理,能保证专业术语和长字符串被优先标注,保证了诸如“北京师范大学”之类的专有名词不会被拆分为“北京”、“师范”、“大学”等多个词汇。
4 文本分析与标注算法
在基于匹配的算法中,相关理论证明,逆向匹配算法的精度较高,出现二义性的概率较低,因此本研究采用了逆向匹配算法[5]。即对一个发帖的内容与词表进行逆向匹配,并把成功匹配的结果记录到词表的相应词汇的“频度”字段中。
(1)获取待处理数据
首先从表1所示的帖子表中获取一条“处理状况”为空的记录,从中提取其字段“内容”的值,存储到变量X中,并记下该帖子的主ID号和副ID号。
(2)逆向匹配处理
按照如图1所示的算法,实现对文档的逆向匹配处理。
图1 逆向匹配处理算法的N-S图
(3)登记匹配结果
首先按照公式“计算值=权重×频度”对词汇表进行计算,求取本帖内容中用到的各个词汇的最终重要性程度,把计算结果存储到词表的“计算值”字段中,最后按照计算结果对词表进行降序排列。通常需要根据帖子的长度、反应词汇重要性程度的计算值等数据,确定哪些词汇及其频度值需要纳入到关联度表(表2)中。在本研究中,笔者选择了公式“文本长度×0.01+词条重要性程度×0.2”作为衡量词条关联度水平的标准。最后在帖子表(表1)中,把本帖的字段“处理状况”标记为“已处理”。
(4)显示分析结果
根据关联度表格中记录的帖子与关键词条的关联度状况,在动态网页中通过文本超级链接、图像Map技术等建立帖子与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关系,从而把师生在教学服务平台中的讨论情况纳入到教学知识体系中,以可视化的形态提供给学习者。
四 系统运行与评价
1 系统运行说明
由于本算法的目的是对教学平台中的讨论内容进行标注并建立各个发帖与知识点之间的链接,从而有利于学习者在使用教学平台学习过程中开展联想,获取相关知识,所以对信息反馈的实时性要求并不高。因此,为减轻教学服务平台的负担,并不需要实时地分析和运行本程序,只需在系统负荷较低时执行本模块,实现对未处理帖子的标注与链接。事实上,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可把这一工作指定为服务器系统的一个任务,要求这个任务在每天0点左右自动执行一次。
2 运行效果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本算法的运行状况,本文仅以高中物理教学的学生论坛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图2是进行关键字标注前的论坛的讨论界面。图3是已经进行了关键字标注后的论坛讨论界面。
图2 没有进行关键字标注前的论坛界面
图3 已经进行了关键字标注后的论坛界面
从图2和图3的对比可以发现,图3的每个发帖后都生成了相应的关键词。通过每个关键词对应的超级链接,可以很快地跳转到对应的页面上,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或者参与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另外,为了更清晰地表示知识的层次关系,在本案例中,已经根据主帖中的关键词“匀变速直线运动”把图3所示的帖字链接到了如图4所示的知识网络图内,以便学习者在参与讨论时能够方便地获取其他类型的学习资源,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图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直线网络图
3 算法运行状况评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算法能够自动地把师生的讨论情况纳入到学科知识体系中,使原本凌乱无序的各类帖子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被组织起来,从而使学习者可以更容易地获取与自己当前关注的知识点密切相关的各类帖子和各种学习资源,对于促进学习者在个体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是非常有效的。
由于算法基于数据库实现,因此在算法实现中可以充分地利用DBMS自身提供的各类优化算法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从而有效地降低程序开发的复杂度。
本算法允许教师用户在应用系统过程中不断优化其知识体系结构。首先,教师可以在使用系统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词表,在教师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允许他们清除所有帖子的处理状况信息,从而重建所有的关联信息。其次,由于本算法建立在分词算法的基础上,能够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收集没有匹配成功的单字,研究单字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进而发现针对该学科遗漏的重点词汇,并利用它们逐步地完善词表。
4 本研究的不足
尽管在研究本算法的过程中,笔者阅读了大量关于分词和文本聚类分析的文献,但大多数文献的算法都是基于统计学的,算法比较复杂,计算量很大,不能适应教学论坛中并发用户数大、发帖量高而短小的特点。因此笔者对相关算法进行了简化,使之符合以教学平台开展学科教学的特点。然而,这种简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算法中出现了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与大型的文本聚类算法相比,本算法①在解决系统学习、补充新词,完善词表方面仍有不足,需要教师的人工干预;②仅仅实现了对论坛内容的关键词检索与标注,实现了帖子与帖子、帖子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但对于大型文档之间的关联、分类缺乏更深入的探索;在呈现给学习者的视图中,反应链接关系的表示方式也略显粗糙。
五 总结
对教学服务平台中学习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不仅仅是信息科学的研究范畴,更需要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指导,使学习资源内含的知识点及其逻辑关系能够体现出知识体系结构及其层次关系,有利于学习者通过联想、图式、平衡等手段实现意义建构。本算法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学平台中论坛帖子的无序问题,在算法的应用实践中,通过专业术语和专业名词为关键词标注每一个帖子,并自动把帖子挂接到系统的知识体系树内,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本算法的实施为学习者在参与讨论过程中快速地获取其他相关信息提供了重要支持,无疑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促使学习者通过联想、同化、平衡等手段快速建构知识体系等方面都是非常有益的。
――――――――――
参考文献
[1] 马秀麟,白凤凤.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学习资源的组织[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9:60-62.
[2] 贺艳艳.基于词表结构的中文分词算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
[3] 丘志宏,宫雷光.利用上下文提高文本聚类效果[J].中文信息学报,2007,(11):109-115.
[4] 李小红,许少华.基于模糊向量和BP网络的Web文本自动分类方法[J].福建电脑,2006,(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