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园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园考察报告

产业园考察报告范文1

【关键字】 创意产业 发展思路

创意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强渗透性的新兴产业,是现代文化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前沿和高端。专家认为,创意产业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创意产业园以其技术和人才高度集聚的特征,被视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酵母菌”,是创意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和重要载体[1]。

一、东莞市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一)东莞市在创意产业目前的发展情况

第一,东莞市创意产业政策的制定。东莞市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组织产业调研,撰写《上海、南京两市创意产业发展的考察报告》,并结合东莞产业发展实情和区域产业特点,颁发实施了《关于促进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措施《东莞市创意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并由经信局、发改、科技、财政、国土、建设、规划等11个部门以及几个开发区领导为小组成员的“东莞市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动东莞市创意产业又好又快发展[2]。

第二,创意产业园区的认定情况。东莞市相关管理部门制订了《东莞市创意产业园区申报指南》,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以新建或改建的方式建设创意产业园。目前全东莞市已发文认定3个创意产业园区,其中2个已授牌。这些园区集聚了涉及网络服务企业、软件研发企业、工业设计企业、广告策划企业、动漫及艺术设计企业,以及相关创意服务机构。

(二)东莞创意产业发展特点

第一,各镇街结合自身区域产业优势,建设与当地产业升级调整紧密相关的创意产业园,加速当地的产业升级步伐。目前,在全东莞市范围内已经建成或在建多个与地区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园,如大朗镇围绕当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园区和毛织服装设计创意园区,致力推进信息化与当地工业的融合,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第二,各镇街充分利用区域存量资源优势,聚合创意产业发展要素,融合网络信息技术,形成了区域内部配套较为完善的创意产业链条。一是充分挖掘当地的产业存量空间和优势产业资源。二是部分镇街初步构造了“创意――设计――产品――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扩延当地传统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研发设计、展示、交流和销售”或“创意设计、品牌策划、内容提供、创意交流与传播、衍生品交易”等功能集中且模式丰富的完整产业链。

(三)东莞市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资本的相对单一,社会资本对园区的建设投入缺乏相应的动力。东莞市当前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从谋划、定位到实际投入,多为公益性定位、政府主导投入模式,在国内其他地方则以社会投资为主导。投资方缺乏社会参与势必会造成园区发展动力的逐步衰微,影响园区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给当地政府造成了持续的投入压力和负担。

二是创意产业企业仍以中小企业居多,大型创意企业相对缺乏。目前,在东莞创意产业园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小企业,部分企业甚至是微小企业(员工在3-5个人之间),在创意资源、产业带动、品牌影响等方面与周边城市对比均存在不足,缺乏能引领行业前进的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

三是部分镇街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交叠化现象。部分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定位模糊和结构同质现象,此外部分镇街过于追求大而全的产业定位,未能根据本区域产业特色发展相对应的创意服务,从而造成全市重叠和资源分散。

四是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创意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人才引入和激励、政策落实和监控协调、产业发展基础环境的营造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创意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创意产业有了极大地发展,尤其在香港、台湾地区,创意产业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也在积极地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筹建了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如上海建立的一批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先后开展了国际的电影节、电视节、音乐节、艺术节、各类设计展,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形成了一定的创意设计方面的集聚效应[3]。

(二)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

我国要紧紧抓住国内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突出“政府引导、机构引领、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推进模式,加强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引导与协调,加快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关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构建完善创意产业园区多元投资机制与联动发展机制,加强对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指导与协调。我国应该加在创意产业公共载体的投入和运作参与,积极营造良好的园区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多元投资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激活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动力,推动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认真谋划创意产业发展布局。系统规划全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格局,根据不同区域产业特点和区域地理环境,引导各地创意产业自主发展成为结构合理、错位竞争、资源充分流动的产业发展局面。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扶持。要在贯彻落实现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扶持政策和创意产业园区政策的基础上,发掘更多资源支持我国创意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起完备和成熟的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

四是大力引进与培植创意龙头企业,推动创意产业做强做大。各地区要充分整合本地创意产业资源,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参与,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潜力好、人才团队稳定、管理机制良好的优质创意企业做强做大,提升创意企业在创新、规模、品牌、行业带动力、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五是积极培养和引入创意人才。各级创意产业主管部门要坚持以人才资源开发为重点,完善创意人才引入、激励保障机制,致力引进和培养具有优秀的策划能力、良好的产品创新能力、扎实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的优秀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下转第128页)

(上接第41页)

参考文献:

[1] 王胜楠、侯建明.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新型城市建设 商业经济.2010-3-18.

产业园考察报告范文2

关键词: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6.009

1 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基本情况

由于小农业的特殊性,天津市在农业科技领域中的国际合作起步较晚,21世纪初期才逐步与国外展开了农业科技合作。初期的合作内容主要是关于农业科研项目方面的,但这些合作研究的最终成果未能实现在农业行业推广与应用。近年来,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正确定位下,天津市在农业科技领域与国内外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并加强了农业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加强了与农业科技强国以色列的合作。2010年以来,在天津市政府的带动与促进下,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市傲绿农副产品集团、天津市梦得集团及天津水高庄农业风情园等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通过科技合作开发、设备与技术引进、新产品引进及专家互访等多种方式与途径与以色列在农业科技领域展开了全面合作,以上项目区分别为天津中以示范农场、天津中以农业示范园、天津中以农业综合节水示范基地与天津中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天津中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和中以智能化示范牧场5个项目。本课题组通过对以上项目区的调研认为,目前项目区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科技效应,对提升天津市农业技术水平、科学开发与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步伐,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科技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加快天津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的步伐,交流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仍然存在合作层次较低、示范带动作用弱,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

2 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重点

2.1 加强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的国际科技合作

根据未来10年天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发展趋势、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以及国际农业环境,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应以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园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与示范辐射作用,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提高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整体水平。

2.2 根据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天津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不应期待所有园区采用相同的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如对科技水平较高的农业科技园区应采取较高层次的农业科技合作模式,合作的内容为农业合作研究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合作的主体为企业主导型。而对科技水平较低的农业科技园区,可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国际技术贸易与引进外资并重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模式。

2.3 根据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布局,确定合作的重点产业

根据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各区县农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确定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布局,从而确定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点产业。

环城四区(北辰、东丽、西青和津南)发展以高科技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合作。环城四区凭借其经济、科技、市场和区位优势,围绕花卉、蔬菜、食用菌、淡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发展以苗种繁育、设施化生产为主的高科技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发展集农业生产、成果展示、科普教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观光农业。

滨海南、北翼板块(大港、塘沽、汉沽)发展以出口创汇农业和休闲渔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合作。三区县凭借海洋、滩涂和水库等丰富自然资源,发挥特色资源、沿海口岸、人才、科技、政策等明显优势,以玫瑰香葡萄、冬枣、水产品以及果品、蔬菜和食用菌等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大力发展滨海特色渔业资源为基础的休闲渔业。

近郊北、西、南部平原板块(蓟县南部平原、宝坻、武清、静海、宁河)发展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农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合作。该板块为天津郊区重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挥产业基础和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果蔬产业,特用玉米、专用小麦、优质水稻和传统小杂粮等优质专用粮产业,以及以牛奶、生猪、肉鸡、蛋鸡等优势畜产品产业,形成以高科技设施农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合作。

蓟县山区发展以生态绿色为主的农业科技合作。蓟县山区具有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山区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以葡萄、盘山柿子、板栗、设施蔬菜等为重点的绿色、有机种植业;发展以散养鸡、牛、羊为重点的绿色畜禽养殖业。

3 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的措施

3.1 政府层面

3.1.1 对不同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模式实行不同的政策导向 不同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模式,企业获得的效益以及承担的风险不同,为减少企业承担的风险,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导向。从合作内容来看,国际技术贸易虽是较低级的合作模式,但该模式前期投入较大,政府应给予大量的资金扶持政策,当合作较成熟时,减少资金扶持政策。互访与交流和国际学术会议的合作模式风险较小,投入也较小,政府可在审批程序上给予政策倾向,缩短审批时间。农业合作研究的关键是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政府应加大该合作模式成果转化与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政策导向。建立农业科技合作基地的关键是示范与推广,政府应在提高示范区周边区域的综合环境给予政策倾向,使其与示范区的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风险的发展思路对接。

3.1.2 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提高社会效应 只有扩大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升级。天津应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如一般农业服务中对示范园周边农区的生产者提供农业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生产者素质并转变其观念,以示范区带动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示范区社会效应,加快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步伐。

3.1.3 鼓励多元化投资体系 通过对天津中以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区的调研可知,资金难是影响项目区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项目区建设所需的资金规模庞大,政府扶持比例较低,企业融资途径较少,大部分资金需企业自筹,从而限制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应走多元化道路,即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以招商引资(国内外投资,既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投资,又存在民营经济)为主体,银行贷款和社会各类资金为依托,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3.2 企业层面

3.2.1 以市场为导向,在补偿贸易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 基于项目区产品价格效应较弱、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中方与国外签订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合同时,可借鉴补偿贸易的做法,在信贷的基础上利用对方国家已打开的市场及其品牌拓宽国际市场,从而解决中方资金难和农产品销售的问题,使项目区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同时增加。

3.2.2 注重技术吸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吸取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失败的教训得出,只有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才能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天津中以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要在以色列专家指导和管理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特色进行科技创新。在以色列专家指导和管理期间,中方必须在完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中方项目区的生产需要进行技术改进与创新,使其真正成为“为我适用”的技术,并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创新并探索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模式。

3.2.3 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当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示范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示范区的周边农户以及全国甚至国外的高科技农产品将会给示范区带来严峻的挑战或竞争压力,即示范区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弱。这就迫切要求该示范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即在第一产业升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该农业示范区的第二、三产业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2012-06-11].http://district.cecn/zt/zlk/gb/201206/11/t2012*

06*11_23397801. shtml.

[2] 黄学群.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77-21,58.

[3] 胡景辉.农业科技投入对自主创新能力贡献率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2(S1):425-428.

[4] 杨丽.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S):18-21,58.

[5] 王.加强农村科技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9(9):3-5.

[6] 魏秀芬.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与效应的调查研究[J].经济纵横,2012(10):61-63.

[7] 崔奇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化管理浅析――以农民工太仆寺旗为例[J].华北农学报,2005(S1):181-185.

[8] 陈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1(4):87-91.

[9] 张兆敏,赵阳,任子君.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初探――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1(8):5-9.

[10] 朱建国,郭晨莲,胡月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民工农业科技,2003(1):75-78.

[11] 姚建民,杨瑞平,樊军亮,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道路选择[J].山西农业科学,2011(3):284-286.

[12] 魏秀芬,郑世燕,邸娜.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绩效潜力的支撑机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87-89.

[13] 黄学群,李瑾.天津都市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1):59-64.

[14] 喻明达.对河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19-22.

[15] 王晓蓉.都市型设施农业农民对合作社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2(8):899-922.

[16] 刘清平.基于DEA的中部省会城市科技创新效率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1):1-4.

[17] 朱洪峰,韩慧君.以色列农业在中国~走进北京中以示范农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产业园考察报告范文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11月10日~21日,由区委研究室牵头,区商委、区农委、崔黄口镇、黄花店镇、河北屯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考察组一行7人赴__、重庆两地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组先后来到__市委研究室、__邛崃市委研究室、__市温江区委研究室、重庆市渝北区委研究室、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局及相关镇、社区等地,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分别就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土地股份经营、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学习。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很深,触动很大,__、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闯出了一条新途径,他们敢于解放思想,敢于先行先试,不断出亮点、出成效、出经验。很多新做法、新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__、重庆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以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规模经营。__市以农村土地股份化改革为突破点,因地制宜,招法灵活,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新模式,推进了规模经营。邛崃市羊安镇20__年在汤营村推行了以“村企合一”为依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耕地入股,市兴农公司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投入100万元风险股金,成立汤营农业公司。汤营农业公司对入股土地每亩每年按800斤黄谷对入股农户进行保底,到年底还可分取红利。同时,农民也得到了“薪金收入”。20__年,村集体收入新增近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4320元增长到6303元。目前,羊安镇巳创办了类似“汤营公司”的12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到6个,全镇土地规模流转1.8万余亩。

温江区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实施了“两股一改”,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将原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集体土地所有权量化确权到个人,合作社将农民入股的土地采取出租方式,统一流转给企业经营。__置信集团国色天香乐园项目是温江区土地流转的特色和亮点。这个项目以旅游休闲为主题,以房地产开发为依托,总规模6000亩。项目一期租用天乡路社区土地1000余亩,用于项目区绿化、景观用地,且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租期24年。土地流转金以每年每亩土地流转价格为当年1200斤大米的相应资金。项目不仅使农民有了稳定的租金、股金收入,更有效解决了当地80%以上农民的就业问题。20__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20__年的30万元增加到111.3万元,增长3.71倍;集体资产由16.58万元增加到3633万元,增长2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2、以土地流转交易所为平台,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__市、重庆市都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区县设立分所,镇村设立信息点,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区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交易所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息触摸屏、土地流转电子显示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载体土地流转信息,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挂牌出让。同时,还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建立了专家咨询机制等,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目前,__、重庆已与全国50多家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建立了固定的业务关系,与北京、上海、四川、贵州等省市的90多家企业达成投资发展意向。土地流转交易所作为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使土地流转由原来自发无序流转、自上而下推动转变为有序流转、自下而上的运作,激发了土地流转的活力。

3、以各项优惠政策为激励手段,激发投资主体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一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成片集中并在同一县域范围内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鼓励业主在其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直接用于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相关手续和收费。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享受与民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4、以农村金融机制改革为动力,突破规模经营的资金瓶颈。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制。__市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由__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起,__市现代农业物流公司、__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18家区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参股。担保公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转、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新居工程等抵押融资进行担保。其中,以农村宅基地上建成的农户住房所有权作为反担保手段,已实施担保2198户,担保金额9381.2万元。二是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面对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__市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富登小额贷款公司、邛崃国民村镇银行、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相继成立,运作情况良好。他们通过银保合作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积极拓展业务空间,缓解了农户和涉农企业资金难题。

(二)采取有效措施机制,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工程。不仅要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更要注重从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上提高质量和水平。__市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是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20__年开始,__市先后两次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他们在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的同时,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农民在中心城区、区(市)县城区、建制镇同一住房居住1年以上的,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在此基础上,还全力解决农民迁往城镇后的就业、社保、医保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使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逐步剥离,为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了重要条件。

2、建立跨区域转移安置机制,使农民放心大胆离土离乡。__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离土离乡、举家向城镇迁移,鼓励农民打破区域界限,跨区域向城镇集中。凡愿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可选择跨区(市)县、乡镇,向市域范围内任何一个城镇迁移。进入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可依据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城镇住房,置换面积人均35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匹配一定面积商业用房。自愿放弃原宅基地自行到城镇购房入户的,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土地被正式征用时,再按征地补偿政策给予补差。自愿并永久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还可申请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优惠政策。目前,温江、双流、邛崃、金堂等地正在积极实行“两放弃、一退出”(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集体经济组织)的跨区域转移政策,一些具有条件、愿意到城镇入户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3、通过土地整理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他们积极依托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一是改变传统的零星整理办法,实行以村为单位统一整理,成片实施土地整理和开发。二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方式,灵活进行。三是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四是创新了就业安置机制。建立以“图强公司”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服务公司。公司以社区集体资产入股,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维权等综合服务。农民自愿申请并通过公司培训,成为公司“员工”,按意愿推荐或派遣“员工”到企业上班,实现了农民上班有工资、失业有社保。目前,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共整合土地135.49万亩,启动农民新型社区近60个。

(三)创新产业促进机制,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__市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区位寻优”和“一区一片”的原则,将全市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圈层”,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色突出的项目。主要措施是:

1、建立了工业集中发展引导机制。为了保证工业规划的执行,__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工业集中发展政策引导机制。他们整合了5个产业推进办及商务局招商引资职能和资源,组建了投资促进委员会。负责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工作的议事协调,避免了投资发展中的无序竞争,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巨大合力。

2、实行“产业飞地”,有效破解发展中的土地制约。__市各区(市)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不尽一致,区域发展很不协调。他们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区域对口合作,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锦江区和金堂县签订了一体化合作协议。他们采取“2+1”的合作模式,由锦江、金堂两地政府和九龙集团,合作三方共同组建九龙服装委员会。利益分配上“三方”利益共享。九龙集团通过投资,获得“九龙服装工业园”特许经营权,园区入驻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两地政府按3:7分成。在此基础上,两地又共建了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示范带,建设1000亩锦金“新希望”农业基地项目,大力打造“现代农业飞地”工程。

3、保障地区利益均衡,激发非工业集中区的发展积极性。为搞好工业发展中地区利益分配,重点解决好不发展工业乡镇的招商引资积极性问题,__市创新了引荐地与工业园区“三分”政策。按一定比例分配招商引资任务数、项目税收、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个别地区还按一定比例解决非工业集中区乡镇的农民就业。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不发展工业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县上下联动招商的整体合力。__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从规划、建设到项目引进,实现集中度达到了59.9%,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郫县创造了“三天引进一个项目”的工业发展速度。

4、应用直接融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中,郫县、新津县、大邑县等地积极引入bot融资方式,由私人机构筹资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待园区建成后,通过给予投资企业特许经营授权等方式作为补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邑县、新津县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4000万元以上。郫县在现代工业港的建设中,仅有20__多万元是财政给予的启动资金,其余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换取资金等办法筹集,成功实现了“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资金”的目标。

二、主要启示

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组织领导力度大、系统性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__、重庆专门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由市委办公厅牵头,成立了常设机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委员会(统筹委)。区(市)县设立了统筹办,负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运作和综合协调。特别是20__年以来,__市谋划并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他们坚持“大统筹、大集中”的理念,以实现“全域__”和“三大圈层”特色产业布局为目标,以“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基本措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改革尝试思路宽、层面广。__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探索实践,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初步建立起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通过大力实施“三个集中”,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从市到村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政府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乡镇综合改革和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加强基层干部、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大力实施城市经营,自上而下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形成了推进城乡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等等。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三)创新招法灵

活多样、因地制宜。__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他们以地区区域范围、产业规模、经济基础为依据,科学划分 “三个圈层”,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实施“三个集中”,在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在这个大的思路框架下,他们积极鼓励各地区遵照规划、依据实际大胆开拓创新,灵活发展。形成了在整体发展中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经验典型。如:锦江区、金堂县跨区域“飞地”合作,温江区、邛崃市各具特色的农村股份制改革,等等。三、对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和研究。区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区统筹委,深入研究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战略措施,在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二)成立武清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所,搭建全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农村土地交易的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公司运作,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运营。

产业园考察报告范文4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述评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3-0117-04

金融服务外包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最初的信息技术外包(ITO)开始,发展到包括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处理外包(KPO)等多种形式。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发展迅速,2004~2008年,我国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年均增速近100%。根据毕博管理咨询公司估计,到2015年我国将和印度一起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中心。因此,对国内金融服务外包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主要研究重点

目前,国内学者对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外包业风险管理、金融服务外包的做法、不同金融行业外包业务的开展及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等方面。

(一)金融服务外包业的风险管理

在这一问题上,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外包宏观风险管理和银行IT信息技术外包微观风险管理两方面。

1 金融服务外包的宏观风险管理。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分类方面,王庆喜认为,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包括国家风险、战略风险、合同风险、操作风险4种类型。曾康霖等认为,金融服务外包存在外包失败、收益不确定性及战略泄露等风险。刘澜飚等分析了金融服务外包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管制风险、合同风险等共计15个风险。施慧洪归纳了金融服务外包涉及战略、名誉、合规、操作等11个方面的风险。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来源方面,王瀛等指出,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来源于金融机构本身、外包服务商及市场环境等方面。吴更仁等提出识别风险因素的方法及风险因素的作用机理。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对策方面,王庆喜提出,应制订一项用于指导是否进行外包及如何适当进行外包的全面政策;制订用于处理外包活动和与服务供应商有关的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审慎调查、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以书面合同约束外包关系;制订应急计划;建立外包机构及客户的信息保密机制;监管部门应加强潜在风险的系统性监管。曾康霖等指出,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建立起与外包相关的各种配套机制,如服务商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外包合同控制外包风险。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合理限定外包范围,规范监管权限、程序、机制,并加强对跨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监管。王瀛等认为,应建立金融服务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誉评级制度,完善与金融服务外包相符合的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则。施慧洪指出,应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审计与监管、针对性防范措施、保险手段三方面来管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赵睿等认为,我国应尽快出台金融服务外包的指引性文件,明确外包的业务范围,建立风险应急机制并严格监管跨国金融服务外包。

2 银行IT信息技术外包微观风险管理。张成虎等主要从信息系统失控、IT服务商无法提供所需服务及战略信息泄露三方面分析了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因素,并提出从评估IT外包风险、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商、制定适当的外包合同、监督服务提供商、探索IT外包的新形式五方面控制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谢怀军提出,应从外包项目的风险评估、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外包合同的洽谈与制定、对外包服务商进行监督等方面,控制银行IT外包风险。曹青等指出,国内中小银行IT外包面临着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交易风险、战略风险、信誉风险,应从构建全新的经营理念、组建有效的组织机构、建立对外包商的评级准入制度、建立外包业务风险监控机制等方面来管理外包风险。

(二)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做法

一些学者从宏观视角研究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国际发展趋势及中国的策略选择。杨琳认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日趋复杂化、离岸化,我国应充分认识服务外包发展的意义,准确把握服务外包的战略定位,科学制定服务外包发展战略。姜荣春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辅后台业务潜在外包需求将加快释放,国际金融机构自营运营中心外部化成为新趋势,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业虽然存在规模小、渗透率低、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但发展潜力巨大,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中国应在培育市场主体和改善外部环境方面做出努力,以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薛彤分析了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规模迅速增长、业务范围日益扩大、运作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全球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等趋势,结合目前中国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不足,从政府和外包服务商两个视角提出发展对策。

一些学者从微观视角分析具体的国家或具体的金融服务外包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李文茂、詹政、其力根图雅等介绍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经验,基于此提出我国应采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规划产业基地、全面实施人才战略、提高金融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服务效率等措施来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魏秀敏分析了汇丰银行与德意志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模式,认为我国的金融机构应制定总体的战略性外包规划,不断推进外包范围,完善资格信用管理以防范外包风险。黄育华等总结了印度、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在产业规划、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园区规划、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本提升等方面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经验。李勇等分析了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模式的演化发展,指出由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存在层级低、合作层次浅等问题,应通过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与发包方建立长期合作、推动本土金融服务接包方发展壮大、建立客户之间的信任机制等方面促进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三)不同金融行业开展外包业务的状况

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几个领域:一是商业银行IT信息技术外包(ITO)。胡峰结合金融业资源外包的趋势,探讨了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的策略。吴文静等通过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生产费用、交易费用、IT外包供应商的信誉等因素对商业银行IT信息技术外包决策的影响。洪苛通过对我国银行业IT外包的典型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IT外包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与收益,并提出商业银行IT外包规范管理的具体对策。二是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外包(BPO)。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外包涉及商业银行财会、客服、后勤等多个部门。张保军针对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开展的信用卡业务外包,指出一些特别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如外包公司的信誉、外包业务开展前的调研分析、外包与自我开发之间的关系等。刘起从制度经济学和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采用业务外包方式的可行性与需要注意的问题。臧松松等以合资金融服务公司作为外包商为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外包。傅巧灵等以银行呼叫中心即客服中心外包为例,对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的利弊进行分析,并就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国内学者对其他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研究主要涉及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中央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冯欲波指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凭借自身的优势向农产品收储企业提供外包服务,既有利于农发行收购资金的管理,又利于改善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实现农发行与粮食企业的双赢。田晓军从总体上分析了券商服务外包的核心思想、券商外包的业务领域及业务外包带给券商的优势和风险。夏晖从证券市场信息化、券商网络化和证券电子商务普及化的背景人手,分析了证券系统外包的优势,并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刘洪建等分析了证券业外包市场的成熟度及其可行性,并从综合性大券商和中小券商的角度分别提出发展证券业外包的策略。赵国辉从保险业务外包的动因与作用、现状与趋势、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四个方面,探讨了保险业务外包问题。方国斌等以中国平安集团为例,从服务外包视角探讨了金融保险集团财务集中问题,并从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分别提出针对性对策。孙清华等运用模块化金融服务外包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可行性,并以信用卡业务为例探讨了农村信用社开展模块化金融服务外包。李俊龙认为,村镇银行开展IT服务外包必须从完善核算模式、统一网络环境管理、技术巡检与指导等方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四)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吴大器等认为,缺乏专业人才是中国金融业业务流程外包发展的一大瓶颈,应实施“校企园互融”的研训新模式。刘瑞林在对金融服务外包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础、设计、综合创新”三个层次的金融服务外包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并设计了每一个层次的核心实验课程。张桥云认为,应建立“高校+行业”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从而实现“产业+人才”的良性发展。韩莉等分析了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供需间的矛盾,认为高等院校应通过专业设置的调整、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交叉与专业合作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以满足金融服务外包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方向

从我国2006年开始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到2010年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确立,再到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将金融服务外包作为优势领域加快发展,国内学者对金融服务外包业的研究成果颇多。但纵观国内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从研究内容上看,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研究广度都远远不足。大部分研究对金融服务外包自身的发展规律研究不够,还没有形成一个理论框架,无法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因此,如何借助相关的理论成果,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构建金融服务外包研究的理论依据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从研究视角看,国内学者对金融服务外包研究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的研究,而对微观层面的具体研究较少。国内学者较多的探讨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商业银行IT信息技术外包的相关问题,但对如何从微观上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发包方与接包方之间的信任机制及合作伙伴关系缺乏深层次探讨,造成宏观研究与微观操作严重脱节的局面。因此,将研究从“能不能的问题”向“怎么做”问题转换,是未来金融服务外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三,从研究方法看,国内学者更多的是运用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对金融服务外包作定性分析,而较少采用案例分析、计量分析和调查分析等定量研究。研究方法不全面导致理论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服务外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所以,加强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证研究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总之,国内学者对金融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关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一方面要对金融服务外包本身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还应更着力于研究和解决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7]王庆喜,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及其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5(5):136-138

[2][8]曾康霖,于保福,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及其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06(6):20-25

[3]刘澜飚,彭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国际监管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2):30-35

[4][10]施慧洪,金融服务外包风险防范分析[J],浙江金融,2010(4):60-61

[5][9]王瀛,赵鹏大,基于风险控制的金融服务外包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8(8):94-99

[6]吴更仁,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控制[J],海南金融,2007(8):56-58

[11]赵睿,杨宜,傅巧灵,金融业务外包的风险控制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11):24-26

[12]张成虎,胡秋玲,杨蓬勃,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控制策略[J],当代经济科学,2003(2):8-12

[13]张成虎,张峰,银行IT外包及其风险控制[J],中国金融电脑,2007(4):4-7

[14]谢怀军,银行信息技术外包及其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2004(1):38-40

[15]曹青,董纪昌,佟仁城,中小银行IT外包的风险分析和管理策略[J],管理评论,2005(10):24-28

[16]杨琳,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外溢效应与发展趋势研究[J],国际贸易,2009(11):56-60

[17]姜荣春,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J],银行家,2010(2):86-88

[18]薛彤,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商业时代,2010(31):44-45

[19]李文茂,印度金融外包服务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J],华北金融,2006(11):4-5

[20]詹政,王铁山,中印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格局与策略[J],商业研究,2009(2):53-55

[21]其力根图雅,华欣,印度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0(12):102-104

[22]魏秀敏,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及其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07(2):57-59

[23]黄育华,王力,国外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经验[J],中国城市经济,2009(4):84-88

[24]李勇,乔桂明,国际金融机构外包模式演进与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29-133

[25]胡峰,银行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4(7):46-48

[26]吴文静,亦思,我国商业银行IT外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08(36):81-83

[27]洪苛,银行业IT外包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6):29-31

[28]张保军,银行卡业务外包中应关注的若干问题[J],中国信用卡,2006(4):54-56

[29]刘起,业务外包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4):44-45

[30]臧松松,赵春城,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外包”的一种新方式——对合资金融服务公司作为外包商的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4(1):56-57

[31]傅巧灵,杨宜,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的利弊分析——以银行呼叫中心外包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1(39):63-66

[32]冯裕波,对农发行开展外包业务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2):25-26

[33]田晓军,刍议券商业务外包[J],浙江金融,2000(12):36-37

[34]田晓军,券商业务外包透视[J],资本市场,2003(2):47-49

[35]夏晖,证券行业信息化与外包[J],信息系统工程,2001(9):8-9

[36]刘洪建,叶春明,文伟,证券行业呼叫中心外包成熟度分析[J],商业时代,2009(14):98-99

[37]赵国辉,保险业务外包问题研究[J],中国保险,2008(9):49-52

[38]方国斌,程丽彬,金融保险集团财务集中研究——基于服务外包视角[J],保险研究,2009(6):75-81

[39]孙清华,郑浩,于玲,模块化金融服务外包的机理及运作模式研究——以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外包为例[J],山东经济,2011(3):124-127

[40]李俊龙,村镇银行IT外包及服务保障[J],金融电子化,2009(12):81

[41]吴大器,储铮,朱明宝,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中人力资源培养“校·企·园互融”新模式的设想[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3):42-47

[42]刘瑞林,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5):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