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驻村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驻村心得体会范文1
我是市委政法委派驻**县军赛乡军赛村的新农村指导员李永花。接到指导员工作任务时,我既怀有期盼更感到压力。同时,更感到这是一次挑战,自己虽然是农村人,但接触农村工作少,对农民的了解较少,担心会因工作方式的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2月28日,认真聆听了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李珠部长的鼓励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沈秋龙的动员讲话后,我深受启发,对开展指导员工作建立起了信心,决心从零起步,虚心学习。在军赛村的几个月时间,我感受到了市、县、乡三级领导对我们指导员的关心、支持,使我对指导员工作充满了信心。
一、军赛村基本情况
军赛村辖9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42户2937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38元。党总支下辖2个支部9个党小组,有党员89人,其中:女党员12名;高中以上学历党员有14名;少数民族党员有37人;60岁以上党员有22名;35岁以下的老党员有22人;预备党员6人。
二、驻村后开展的主要工作
2013年2月28日,军赛乡党委、政府召开了欢迎新农村指导员座谈会,2013年4月22日军赛乡第五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开始,军赛村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军赛村书记、副书记、支部委员,召开了军赛村村民选举大会,通过选举,选出了军赛村村主任、副主任、村民委员。
军赛村干旱最严重的时候是3月份,当时正是稻田秧苗成熟移栽时,有很多户,多亩农田受灾,秧苗被晒死,人畜饮水困难,森林防火严重。我和村领导一起深入农户调查、了解旱情,帮助群众抗旱救灾,找水源、修沟渠、找抽水机,确保人民群众有秧苗种、有水喝。协助村领导理清村经济发展思路。多渠道推动村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军赛村的面貌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驻村工作的几点体会
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新农村工作队的指导下,我与村两委一道克服种种困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半年的驻村工作,我掌握了做好农村工作的方法,积累了一些的农村工作经验,增进了与农村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我对如何做好农村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
(1)要学知识。一是向书本学。市里给我们新农村工作指导员配发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手册》,包括了相关政策文件、工作部署、工作须知、安全常识等,我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向基层干部学。近期,抗旱保春耕、村"两委"换届、护林防火、人口普查等重点和紧迫的工作任务较多,镇、村干部都坚持在一线工作,没有休息、没有抱怨,认认真真地把上级的一项项要求和部署逐一落到实处。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工作作风,学习村干部简洁有效的村务管理办法、乡镇干部高效有序的处事技巧等,都不是书上或是机关里所能完全学到的。
(二)要摸清情况。深入细致地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是农村工作指导员的首要任务。驻村后,我首先是深入村、组、农户、走访调查,在调研中,主要是了解军赛村的基本情况,了解当前重点工作的情况,还参加对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相关会议,参与护林防火工作,在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我都在逐步熟悉和了解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节奏。了解其他村新农村工作队员开展工作情况,根据上级的统一安排,我常驻在村上,投入到村上各项工作中认真开展工作,使村两委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驻村心得体会范文2
在培训期间,市委组织部给我们安排了实地考察学习,到凉姜乡和李庄镇两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刚进入李庄镇安石村,就被安石村优美的环境所吸引,更为他们推行的产业结构调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所折服。凉姜乡的“桃花岛”远近闻名,这次去没有看到桃花,映入眼眶的一片片硕果累累的葡萄,一排排.齐的小别墅,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它们是如此.洁漂亮以至我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这仅仅是一个“村”。我们参观的两个村都是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丰裕和富庶,同时精神娱乐生活的也是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建有各自的农村书屋和娱乐活动场所,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掌握了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市领导也科学地安排了各式各样的讲座、培训和讨论,培训内容非常有针对性,主要以农村生产发展的环节展开,包括我国新农村建设情况的、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乡村规划与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状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内容。我国的“三农问题”已提到重要工作日程,生产发展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的,直接影响着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大学生村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建设者、推动者、组织者,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理论学习,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所在的村是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村,在我们村里,生活的富裕是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可以说,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硬道.。通过这几天的耳濡目染,我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
首先,我们应该把在村任职当作人生的长期行为,不能浮于表面,要安下心来,沉下心来,安心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扎根农村,深入基层,深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项崇高事业,多做事、做实事。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发展模式固然好,但是,由于各个村的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单纯的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要多与老百姓交流,充分了解本村的实际情况的。只有对所在村的实际情况的有了足够深刻的把握,才能找准本村的优势与劣势,发扬优势,努力将劣势化为优势,找到发展本村经济的突破口。第三,要加强学习。我们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多向周围人请教,学习工作、处世的方法。不仅仅要学习别人成功的先进经验,还要学习别人失败的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最后,还要坚持解放思想,敢想敢做。只要在充分了解本村的基础上制订了适合的计划,就要坚持做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想法。做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做就一定不会成功。
驻村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金融 现状 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理所当然。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对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农村金融问题予以探讨。
一、农村金融支持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农业、农民贷款难问题,为陕西省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为杨凌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扩允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2.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陕西省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陕西省政府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增加了农村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银行杨凌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努力为陕西省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配介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机构而向农村的业务萎缩。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农业发展银行基于而临市场化改革,小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小贷,大量抽走农村资金,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杨凌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不足,信用文化缺失,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
3.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目前,陕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较少,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陕西省只有人保公司于2008年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主要是猪、牛等养殖业保险,品种单一。陕西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刚刚展开。目前的现状是陕西省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目前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三、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驻村心得体会范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5.22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1],简称“新农合”。针对新农合患者增多的状况,于2007年5月开始集体探讨新农合患者的整体护理,并根据新农合患者特征整改了护理措施,同时对护士进行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规范。该措施实施后,新农合患者满意率增高。
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2009年5月收治新农医患者960例,女458例,男502例,年龄1~90岁,平均52±2.4岁。其中外科260例,内科290例,妇产科231,儿科134例,肿瘤科45例。
方法:①入院宣教:入院当天护士必须到门口将患者迎进护士站,并热情招呼,让患者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在入院当日去病室,先行自我介绍,同时了解患者一般情况,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并记录填写护理记录单,然后根据病情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和健康指导,最后针对患者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沟通和解答。重点关注患者心理问题,缓解焦虑情绪。落实新农合患者住院规定,认真、仔细核实医保本、户口薄、身份证的姓名,如有差异及时协助患者到相关部门更正,以免影响报销。亲自陪同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并做各项检查。护士通过对患者讲解简要的疾病知识,介绍病室环境和医院医疗水平等方式来缓解其焦虑,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同类病友现身说法。认真宣教,普及健康知识和卫生常识。因为许多疾病与卫生关系密切,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可以诱发疾病。认真宣教健康教育内容以及饮水饮食注意事项,使他们明白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哪些是有利于疾病恢复的正确的习惯,从而采用合理的饮食,健康的行为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减少住院时间,利于长期康复。农合患者对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关信息了解不够,责任护士仔细向患者讲解报销的相关手续、报销时间、报销比例,耐心告诉患者需要复印的文件并亲自陪同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使患者消除“不能报销”的顾虑。②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新农合患者具有文化水平低、经济状况差、年纪大的特点,护理措施应针对其特征开展相应的服务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的地方方言进行宣教和指导,病情解说避免使用医学术语。护士接诊新农合患者时,主动介绍办理入院的程序,医院及科室的情况,所住病区名称、病房号及床号,带领患者熟悉病区环境,教会患者呼叫器、床栏、移动餐桌、床头灯、空调开关的使用方法,在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就医及生活帮助。每天查房时主动询问患者是否需要帮助,护士要学习和掌握疾病内容并进行人文培训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简单扼要地说明疾病过程,让患者对病情有个初步了解;同时能合理回答患者的疑问,还可以选择图片配合解说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新农合患者沟通时应防止出现沟通领悟错位问题,即宣教没有被患者真正理解甚至出现错误的理解。新农合患者经济收入少,和医保患者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药费中自费的比例较高,所以治疗中根据患者的经济能力,与医生沟通,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缩短住院病程,减轻患者负担。从保障农民基本医疗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结合当地实际,保证农民基本医疗用药需求。通过严格执行新农合目录内用药,控制目录外用药比例,促进合理用药,有效控制药品费用。对新农合目录外用药加强限制,确定使用比例。使用目录外药品及贵重高额的药物如一次性用物,应事先与患者商量说明,取得患者同意。新农合患者一般来自农村,部分患者具有自卑心理,害怕被医务人员鄙视,所以要带着尊重的心态去沟通,沟通中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建议家属经常来看望患者,在日常生活方面多关心、体贴患者,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费用问题,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亲情的力量,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农村患者朴实,防患意识较弱。加强安全防护,指导患者保管个人财物,安全用电用水。提醒患者保存好费用清单及有关资料等,以免丢失而影响报销。建立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和统计报告制度,及时收集、汇总、整理、分析、传递、贮存、反馈、上报合作医疗信息。及时向病区患者征求意见,主动接受参保农民的监督;接受群众的举报和投诉。
出院指导
驻村心得体会范文5
关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镇调研组)
按照市委安排部署,3月下旬4月下旬,我们#镇调研组的11个调研小组,分头深入到#镇51个行政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继续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过程中,各调研组都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精心准备,在前段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深入农户征求意见,与群众深入座谈等方式,进一步摸清了每个村的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具备的优势,并积极帮助各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镇基本情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镇位于章丘市北部,总面积77.49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6.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5万人(男劳动力1.8万人,女劳动力1.7人)。在农村总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1.6万人;第二三产业的1.1万人;外出务工的0.5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0.3万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本镇实际,大力实施“农业立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城建兴镇”四大战略,促进了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2005年,全镇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亿元,工商税收1004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18万元,出口创汇340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38元。
经认真调研发现,#镇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全镇干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一号工程”,必须积极动员、广泛发动。从调研的情况看:市委市政府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后,全市上下特别是广大镇村干部群众都非常支持和拥护,都认为这是市委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普遍充满信心,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新农村建设在镇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农村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补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镇党委政府多方筹资,组织实施了黄淮海平原开发、二期世行项目、南部荒山治理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开发了节水粮田4万亩,治理涝洼地5000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初步形成了柴家韭菜、张官蕃茄、溪柳茴香等七大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镇村还投资建设了柴家绿祥无公害韭菜、刁东惠祥出口菜等五大示范园区和圣泉、山东春雨、章丘澳利、桦林木业、张官蔬菜、柴家韭菜等批发市场,极大的改善了全镇经济发展环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农村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补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3、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提高了镇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能力。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兴镇”战略,充分发挥工业基础好、发展后劲足的优势,先后扶持发展起了化工、机械制造、家具、篷布、建材等六大主导产业,组建了圣泉、银鹰、泺华三大企业集团。实施了圣泉热电联产、万吨糠醛扩产、汇丰覆膜砂铸造等7大扩产和科技创新项目,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壮大了全镇的工业经济规模,提高了镇村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能力,使新农村建设资金得到了有效保障。
4、镇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近年来,镇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大力实施镇村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了城区6横5纵11条道路的硬化、拓宽工作,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投资230万元,完成了13条村级道路的铺油工程,改变了群众的行路难。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了街心公园等5处园区和清平园商场、蔬菜批发市场交易楼、沙发家具批发市场、顶帐物资交易市场,在镇驻地形成了“五场、三街”的市场格局,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和汇总各组情况,我们感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镇51个村虽然具备很多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致富信息渠道缺乏,农民存在增收无门的问题。近年来,为增强群众获得致富信息的能力,市委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各村建设了党员远程教育网络,通过这种形式,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但经调研后认为:当前,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还没有充分利用,为农村群众提供致富信息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现在大多数群众还是通过电视、电台等渠道获取信息,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制约了新科技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了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能力。
2、农民工培训和劳动力转化问题还比较突出。经调查,现在#镇3.5万名劳动力中,尚有3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就业,既造成了劳动力资源浪费,也阻碍了经济发展。如章丘市化工工业园位于刁镇旧北村,虽然有10多家企业在旧北村落户,企业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目前该村依然有50多名年龄较大、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就业门路。究其主要原因:一是这些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相对较差。二是镇村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失地农民)输出的职能还相对薄弱,直接造成了企业需求与当地高素质人才供应之间的脱节。一方面,企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当地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企业却无人可用。既不利于农民增收,也影响了当地乃至全市的投资环境,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
3、村级债务负担沉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由于大多数村过去兴办村级企业,遗留了大量集体债务。据调查,目前,在#镇的51个村中,有集体债务的村占到总数的80%以上,各村集体债务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全镇村级总债务达到了1970多万元,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但村级经济收入却相对较少,05年,全镇集体经济收入低于3万元的村,占到全镇所有村的70%以上,债务消化能力极差,影响了村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镇旧东村,2005年村集体总收入不足6万元,但村集体累计负债却达到了78万元,仅利息一项,每年村集体就需要支付9万多元,集体经济入不敷出,村级运转难以保证,并且很多债务是欠本村群众的,一旦处理不好,不仅影响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的威信,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4、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制约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经调研发现,由于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目前部分村基础设施条件还相对较差,少数村还存在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很多村还存在供电线路老化、线损严重、变压器负荷过小等问题,群众用电安全存在隐患。这些问题,既制约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产,很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5、农民业余文化活动生活内容还不够丰富。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村庄的文化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很多村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文化活动室只有一块牌子或一间办公室,农民活动没有场所,农村群众文体活动无人组织,文化生活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群众要求改善的呼声较高。
6、新农村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可以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同时能开辟大量新耕地,大大降低公共设施的建设成本,实现农村生活社区化。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各村在村庄规范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全镇51个村中,除1个示范村、7个建设村的村庄规划情况较好外,其余43个村都还缺乏一个切合实际、又适度超前的近远期村庄规划,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质量。
7、镇村干部服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提高镇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水平,近年来,#镇狠抓了镇为民服务中心和各村为民服务室建设,在全镇健全完善了镇村为民服务网络,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群众对为民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镇村干部特别是少数村干部,由于受自身文化和科技素质所限,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要求,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8、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通过座谈发现,部分群众对新农村有关政策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部分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想当然的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应以市镇财政投入为主,村集体和群众不应负担新农村建设资金。认识上的偏差,使部分村干部和群众产生了“等、靠、要”思想,给新农村建设资金造成了很大被动,应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有关的政策宣传力度,澄清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上的模糊认识。
三、几点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和深刻变革,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为切实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决策部署,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顺利开展,根据我们的调研情况,提几点建议:
1、建议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今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并确定了10个示范村、100个建设村进行重点扶持,切实减轻了镇村的资金投入压力,极大的调动了基层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但很多未被列入第一批扶持范围的村,虽然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也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如果没有市镇两级的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的难度仍然很大。为此,建议市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扩扶持范围,或尽快明确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村),将全市新农村建设逐步推向深入。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是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等现实问题。为此,镇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以群众的呼声作为行动的第一信号,不断强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多为群众办一些道路硬化、生产路维修、吃水管路改造、变压器增容等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发展环境,调动农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3、发展壮大镇村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刁镇应继续以“农业立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城建兴镇”四大战略为依托,发挥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探索镇村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发展壮大镇村经济,增强镇村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能力,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4、做好农民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与三职专等学校密切联系,组织大规模农民技术培训活动,发挥政府门路广、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与外地用工企业和当地引办企业联系,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进行劳务输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5、拓宽投资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深入座谈,我们认识到: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一是继续加大市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扶持范围;二是发展壮大镇村经济,增强镇村两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能力;三是积极发动农村群众特别是个体工商大户进行捐款,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四是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采取“群众建设、镇村补贴”等措施,鼓励群众自筹资金,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使农民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驻村心得体会范文6
一、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
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推进我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也是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立足点。现代农业以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农工贸环环相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村服务的社会化全部纳入经营一体化的轨道之中。农户通过各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成为市场主体,从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获得利益。经营一体化使农村和城市的生产要素有机组合,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业与工业的利润率接近,实现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可见,我国要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务必准确地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势在必行的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势在必走的道路。
二、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培养新型农民结合起来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它的建设主体是农民。目前,从总体上看,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和障碍。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既要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又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为适应形势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国家启动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大力培训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并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还组织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了大批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和科技带头人。这样走出去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能够适应城市和工业文明;留下来的农民能够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形成适应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事实上,国家的现代化,首先需要国民素质的现代化;而农村的现代化,必须使农民素质先现代化,这已被当今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三、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结合起来
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中,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重大方针政策。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来说,政府应当狠下决心,把“多予、少取”作为重点来抓,但多予再“多”,少取再“少”,也不能包揽一切,代替发展。从农村自身的角度来说,归根到底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创业,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在“多予、少取”上狠下决心、尽力而为,也要在“放活”上千方百计、多作文章。目前,农村在“放活”方面存在着许多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需要解决。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能沿用过去的办法和手段,而要采取新机制、新办法:通过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来动员和组织农民开展农村的公益性建设;培育农村新型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样,国家扶持农村建设,也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更多地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新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要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稳定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和完善,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村民理事会等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为自己的事情做主。
四、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结合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很难建设好。当然,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在实践中探索。回顾党的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经验都是农民创造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处理好政府投资主体和农民建设主体的关系,发挥两个积极性。要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农民最有发言权。要以农民为本,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着眼农村的发展远景,立足当地的具体条件,在积极、科学的引导下,“大主意”让农民自己拿。在规划和建设上,量力而行,不增加农民的负担,不盲目蛮干,不一蹴而就。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强迫命令,或者搞样板工程、形象工程。如果违背农民的意愿,就可能导致投入了大量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却事倍功半,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甚至引起农民抵触的后果。总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