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1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数学应用题;教学应用

教育均衡发展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意识、思维和能力,让学生有所成功、有所成就、有所发展。而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是一至四年级的数学知识学习后,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反思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人能成功,个个有成就,方方面面均衡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诱导学生成功

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而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成功感。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须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而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产生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和愿望,最后达到成功。例如,当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出了这样一题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了3厘米,宽减少3厘米,所得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面积一样吗?这一问,充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议论纷纷,争着回答。一部分学生说一样大,另一部分学生虽然觉得这个答案不对,但又不知怎样才能说明,便都把眼睛看着老师,迫切想得知结果。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因为此时学生大脑产生兴奋,大脑在兴奋期里最容易爆发出思维的火花。所以,要把握时机,让他们在练习纸上画画拼拼比较,很快就得出了自己的正确答案。结果并不重要,而过程却是创新能力的经验。因此,要进一步地引导。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兴趣很高,继续动手、动脑、讨论、探索。纷纷成功地答道:所得到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如果长与宽之差越小的长方形面积越大;当长、宽相等时,便成了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二、抓住典型题材发展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成就感

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要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五年级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一些典型题型,分层递进,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是十分有益的。

如: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后,老师在讲解应用题型:“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3∶2∶1,按角分这个三角形是( )角的三角形。”这一类应用题时,通过分层递进,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让学生感到了自己有了成就。

第一向层次思维:求出三个内角判断法。这是学生开始时常用的方法。

第二向层次思维:求一个角判断法。“我们能不能只求出一个角就能判断出这个三角形是什么角的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思考懂得:只要求出最大的角,因为最大的角是90°,所以这个三角是直角三角形。这一层次比第一层次学生思维上进了一层。

第三向层次思维:直接判断法。“我们能不能不求出任何一个角,直接从三个角的比份上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角的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通过讨论,学生懂得:因为3=2+1,最大的角的度数等于其他两个锐角的和,所以可以判断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自己的成就:

(1)如果最大角的比份等于其他两个角的比份之和,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2)如果最大角的比份大于其他两个角的比份之和,则这个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

(3)如果最大角的比份小于其他两个角的比份之和,则这个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学生的多向思维,是靠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得出结果,不是教师的直接说出,关键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三、用好现有教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充分发挥现行五年级数学现有教材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反思能力呢?实践证明,通过改编例题或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改编例题引发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如果能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实到实处,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应用题“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一工程问题时,在学生掌握了此道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将“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改成:①乙队单独修比甲队多用5天。②乙队单独修的时间是甲队的1.5倍。③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2/3。还可将问题改为:①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这段公路的?②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这段路的?③甲独修2天后,剩下的乙独修还需几天?这样围绕例题这一中心发散,例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学机制,在本堂课得到充分体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改编例题促思辨,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是一种学习和生活的策略。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运用改编例题、习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辨析,进行前馈控制或反馈矫正,一方面可以达到有效防治错误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1)前馈控制。即教师根据教学规律或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在解答有关问题时易错的一些情况,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比、辨析,防患于未然。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2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确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六月份根据精河县教研室的安排,我校数学组向县教育局教研室申报数学的小课题《解决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的策略与研究》顺利通过。当我得知通过以后,我对我校六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学生都认为分数应用题挺简单的。于是我随机对六年级2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分数应用题竞赛活动。竞赛测试卷共10道题,每道题10分,时间60分钟,内容是分数乘除法,难易适中。通过竞赛发现学生对分数应用题掌握的并没有向他们所说的那么好,优秀率15%、及格率只有55%,最高分94分、最低分15分。下面我就把此次六年级分数应用题竞赛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如下:

一、审题不认真,计算不仔细

例如:水果店购进苹果600箱,

错例:①600-600×1/5-600×3/8=405(箱)

600×1/5+600×3/8=195(箱)

195/600=13/40

②600-600×1/5-600×3/8=405(箱)

正确方法:600-600×1/5-600×3/8=255(箱)

600×1/5+600×3/8=345(箱)

345/600=23/40

错例原因:①计算不够仔细,造成计算结果错误。我们不难看出这名学生知道怎么做,可是他第一步计算结果就错了,所以后面的每一步计算的结果都是错误的。②学生没有认真读题,两问的题只做了一问,少做一问。如果这几名学生能认真审题,相信不会做错的。

二、概念混淆

例如:一块长方形菜地,周长是200米,宽与长的比是2:3.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错例: 2+3=5 正确方法: 2+3=5

200×2/5=80(米) 200/2=100(米)

200×3/5=120(米) 100×2/5=40(米)

80×120=9600(平方米) 100×3/5=60(米)

40×60=2400(平方米)

错例原因:概念混淆,忘记周长公式,其次是不理解2:3是长和宽的比,而200米是两个长和两个宽的和。要求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必须计算出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这就要先算出长和宽的和,根据长和宽各占长宽之和的份数计算出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三、不会利用线段图去理解题意

例如:修一条公路,修了全长的3/7后,离这条公路的中点还有1.7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这道题可以用算术方法计算也可以用方程计算,其实算术方法更简单一些,只要会画线段就能找到1.7千米所相对的分率,用具体的数量除以相对的分率就是这条公路全长。可是这道题80%的学生不会做。

四、缺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例如:某单位老、中、青职工人数的比2:5:8,老职工比青年职工少60人,中年职工有多少人?

这道题可以用份数的方法计算也可以用分数计算,可是这道题60%的学生不会做。这就说明学生缺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此次竞赛错误较多,我就不一一例举,针对上面学生出错较多的情况,我也找了几个学生进行询问原因,部分学生说有点难,部分学生说自己对所学的知识有点遗忘。各别学生还说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混合练习时,往往分不清到底该选用哪种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我认为教师可用下面对策试一试。

1、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对计算错误的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提升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检查习惯。

2、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首先要注意分数应用题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要指导学生读 “准”、读“懂”题,并且抓住关键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梳理题意,

3、要注意一题多解的训练。

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注意分析方法的训练。解题方法越多,就越灵活,思维越敏捷。同时设计“导、练”和“小步子、快节奏”的分层训练 ,这样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沟通联系、理清思路,提升他们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4、充分利用线段图解答。

线段图能够直观、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又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常用方法。通过画线段图,可以使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由抽象变得直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5、抓不变量法。

有些分数应用题,由于题目中的许多数量前后发生变化,从而显得很复杂。按常规的思路解题,一般的解法比较困难,但如果我们能透过变化的量,抓住不变量去分析思考,往往能寻求到解题的捷径。测试卷的第十题学生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

6、教师需要审时度势地对习题进行引申与组合。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3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下培养学生检验的好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1 .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 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Ji发学生求知欲。

3. 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72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1、混合运算2课时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8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1、十进制计数法2课时

2、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3、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4课时

5、除法的意义4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三、量的计量(6课时)

2、名数的改写4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课时

2、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3课时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4课时

4、小数和复名数3课时

5、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课时)

小管家1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1、角的度量1课时

2、垂直和平行2课时

3、三角形2课时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4

第一部分:填空题。学生都掌握得很好。主要存在问题:第2小题要求学生估算,部分学生写成了实算。没按要求答题,因此而失分。第8小题有的学生不细心,计算错误。第10题部分学生搞不清楚单位“1”的量而出错误。

第二部分判断题:得满分的约70%,8分的约20%,6分以下的约10%。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对。概念比较清楚。失分原因及存在问题:少数学生对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概念模糊不清,造成错误。

总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注重学生的养成习惯,细心答题,并在教学中真实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要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掌握好的方法,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应对自如,在结合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的情况下,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实践中体验数学。

五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二)

一、试卷分析:

知识的覆盖全面,各种知识的比例合理,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

试卷既关注了双基,又能考查能力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喜悦,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新理念。

试题有一定的弹性和可操作性。给学生留有自由选择解决问题的空间。对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对我们平时的教学也是一个极好的检测。

在试题的取材上充分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发学生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如:综合应用的几道应用题,强调了应用题对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重要性,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二、考试结果情况及分析:

五年级共有3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测试,平均分是84.8分;及格率为93.9%,优秀率为74.5%。学生的最高得点数是98分。最底得点数是54分。从最底得点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间的差别很大。全年级有3个学生不达标,而这3个学生当中有1个是培智生。他们3个的总成绩只有157分,这样来看学生的整体的学习状况发展较好,基本达到了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和发展要求。

三、学生卷面分析:

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较好。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表现在学生判断题、应用题。如:判断题的第四题,有些学生认为 “ ……无限小数一定是循环小数。 ” 是无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新知体验不深,头脑中建立的概念不清晰、不扎实,没有延伸考虑意念。再如,综合应用的第4题,要求根据题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做出正确选择。学生不能综合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来分析数学信息,进而没能正确思考1千米所需的汽油和1升汽油所走的路程之间的区别,致使解答的问题出现很多错误。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漏小数点、漏做题等低级错误。如:计算题第一个,学生都能做对,就因为忘了点小数点而造成错误的全年级有近20人。

四、反思及改进措施:

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水平。

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让学生适当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改变数学教学过于追求 “ 精确 ” 、 “ 唯一答案 ” 和 “ 最优化 ” 的状况,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情感发展空间,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加强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审题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五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三)

成绩分析:五年级共23人,这个班的成绩 是: 优秀率75%, 及格率91.3%. 总体成绩较好,存在问题与不足也是自己预料之中的。值得欣慰的是, 学生计算能力进步很大。

本张试卷主要从小数乘除法的计算、解方程、组合图形、观察物体等方面来考察学生。试卷的形式多样,让学生填一填、辨一辩、选一选 、算一算、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得优秀的同学18个,主要问题是辨一辩第一小题,学生接触这类题目,看到小数就从字面意义来判断,造成学生看图出现问题,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判断是错的,造成大量的失分;其次是第三大题的第五小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当成三角形来处理了,不能完整理解题意,;还有第六大题的第六小题学生方法正确,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出现计算错误;另外就是在计算方面也有失误 ,主要问题是小数乘除法小数点位置的确定;还有小部分学生对混合运算和应该的简算分不清楚,也是失分的原因之一。

教学措施:通过本次测试,使我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计算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正确的计算出结果是对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而计算失分也是最普遍的现象,对题率较高主要是学生能天天坚持计算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常抓不懈,保持这一良好的习惯。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量关系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64-001

一、问题背景

我是一直任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教师,先后有课改前人教版数学教材、每次修改的苏教版教材使用经历。苏教版教材六年级方程、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等都涉及用列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而用列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题干中各信息之间的相等关系。如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一页 “找出大雁塔与小雁塔之间的相等关系,互相说一说”、第四十四页十四题等。每每此时我皆很困惑,在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时,学生对信息之间的相等关系为什么那么容易说出,关系式自然找的熟练,而现在的苏教版教材同样的信息学生怎么就这么难如登天呢?与同事交流皆有同感。仔细查阅教材,“数量关系”这一术语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出现,是在五年级(下册)第五页第2题:“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原来是“数量关系式”叙述为“数量关系”“数量相等关系”。

为此我进行了对比,课改前的应用题教学把数量关系式的分析与训练作为解题的“法宝”,各个年级教师都注重对学生常用数量关系式的强化与积累,并对典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模式化。课改后的苏教版教材,应用题教学没有“数量关系式”表述的影子,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从规律运算意义层面分析信息之间相等关系,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思考

1.数量关系式的本质

“数量关系式”叙述为“数量关系”“数量相等关系”,这不仅仅是层面的叙述变换,而是本质的转变,是体现课标的教学思想的转变。反映的是数量之间的本质的、普遍的、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所有的数量关系起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形成于对现象的分析、比较,在把握其本质的基础上抽象和概括得到的,数量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即是数量关系式。运算意义是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式的数学依据,并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解题经验后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脱离运算意义支撑的数量关系式只能是一个呆板的式子而已。

2.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否摒弃数量关系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基本数量关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新课程并没有摒弃数量关系的抽象,而是要求创新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发展学生数学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用数学语言总结数学问题,不断建立数学模型,摒弃它就违背数学自身发展规律。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数量关系式的教学

1.强化认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依赖于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没有全面的把握和宏观的视野,教学难以构建知识体系。课改前教材中“顺叙”和“逆叙”的比多比少的问题在同册教材出现,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比,整体把握。但当出现“逆叙”的相差关系的问题,通常教师告诉学生“见多就减,见少就加”的解题规律。课改新教材将“逆叙”的相差关系的实际问题移到五年级下册,让学生用方程解答。如果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教学,学生就容易理解数量之间的这种相差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的数量关系式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2.根据学段特点分层进行数量关系训练教学,新教材特别重视教学内容的分解和板块的链接,层次感、整体感很强

2.1低年级以运算意义为依据逐步感悟数量关系。低年级应用题主要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这一阶段着重抓好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与应用。教师首先要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从运算意义出发来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四则运算的意义本质上就是“分”与“合”。加法和乘法都是“合”,加法是不同数的“合”,乘法是相同数的“合”;减法和除法都是“分”,减法是从和中分出一部分求另一部分,除法是把总数分成相同的数,如: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合起来是几等。教学时,学生用已有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之后,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把握运算意义同时,感悟“两个关系”即在加、减法中“部分与整体”关系,在乘、除法中“相同加数、个数与总数”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感悟到“整体-部分=另一部分、相同加数×个数=总数、总数÷个数=相同加数、总数÷相同加数=个数”等数量关系。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迁移规律;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01-01

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学得轻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自己也不例外,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基础性较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因此,加强对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迁移的规律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一、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迁移的方向

教学目标具有把教学要求系统化,具体化,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定向和控制的作用。要使迁移的方向具体,科学,明确,首先要研究各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在全册教材乃至整套数学课本中的位置,研究这些单元的知识点在整个小学数学阶段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明确各个单元与前后单元在教学目标上的联系,就会自觉地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迁移。所以明确教学目标,就是抓住了教学迁移的“把手”。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促进正迁移,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从知识的联系中不断地学习到新的知识。

三、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知识的动向迁移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就是所谓的纵向迁移。我们要善于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视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如,六年级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百分数应用题例4,“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5人,上学期期末跳远测验有80%的同学及格,及格的同学有多少人?”授课前,先复习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解答。“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5人,上学期期末跳远测验有4/5的同学及格,及格的同学有多少人?”学生解答后在出现例4,将例4与复习题对照比较,让分数应用题对百分数应用题在学校方法上产生积极的迁移作用,这样无形中使学生运用了类比,迁移等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尝试其他知识。

四、举一反三,实现知识横向迁移

正确的学校方法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效地重复使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指导作用,如,新旧联系,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手脑并用。例如第九册教学梯形面积时,需要用到割补,转化等思考方法,而这样的方法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时已学过,因此,教师可先诱导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把一个三角形用什么方法变成已知图形,从已知图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我们现在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然后放手让学生割拼,并设计提问:1.用老公完全一样的梯形(或一个梯形)可以拼(割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2.拼成的图形与梯形优哪些关系?3.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让学生复述推导过程。这样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说:“对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练习,比无指导的反复练习更能影响迁移的效果。”学习反复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它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会学习”。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民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掌握学习方法,甚至比掌握学习的内容更为重要。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酒好比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可以不断地获取和更新知识。如学生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后,再来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困难不大。教学时要紧扣分数应用题,引导学生去比较类推。第十一册百分数应用题复习题“五年级优18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优108人,达标人数占五年级学生的几分之几。”只要把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解答这类应用题的规律来。

在运用迁移规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上可知,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需要教师做到:(1)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迁移的方向;(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知识的动向迁移;(4)举一反三,实现知识横向迁移;(5)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不断总结研究,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新观念,转变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许 颖.迁移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教育(教学),2014(07):118.

[2] 蒋克娟.从一道习题谈迁移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07(14):45.

[3] 贾.学会在教学中迁移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5(0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