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范文1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知识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因此数学教学也要紧密围绕此四大支柱进行设计。

一、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下一个有效的知识。传统的课堂设计,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在这样教学下,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能主动对话、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逐渐褪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需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理念指导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动的、建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二、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做事,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

《课程标准》认为: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数学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的知识,还有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适应未来的工作。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着力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并将之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设计富有情趣,联系生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以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自觉地联系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全过程,并深刻体会教学的应用价值。如《课程标准》在综合实践的教学建议部分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

"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并依据所收集的数据展开讨论。"其程序是:(1)作为家庭作业提出此问题;(2)学生自主进行统计活动;(3)请某同学在课堂上对结果作现场统计(列出统计表,老师也把自己的统计结果融入其中);(4)统计分析(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全班一周丢弃塑料袋情况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描述和评价);(5)结合问题情景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含义,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统计量的差异以及用不同统计量来表示同一问题的必要性;(6)问题自然延伸(计算这些袋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先估算一个袋的污染,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计算推及到一周呢?一年呢?全校同学的家庭呢?照此速度要多久就会污染整个学校呢?)。

由此例可看出,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着学生日常生活来展开的:由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朴素的问题情景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可以让他们真正应用数学,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事。

三、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这种学习可能是今后教育的重大问题之一。教育的使命是教会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所有人之间既具有相似性又相互依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学习。当代科学的发展已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单凭个人的力量无法胜任科学研究工作。据统计,诺贝尔奖金有60%是集体获得的。美国女科学家哈里特・朱克曼在《科学的精神》一书中说;荣获诺贝尔奖金的研究成果大都是通过合作获得的。

为了促使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小组合作学习,如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组,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教师能有效的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这种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教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目标。例如,用一根长为4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怎样围面积最大?我在教学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第一小组同学根据所设置的长方形的条件,独立计算出长、宽和面积,然后把六位同学计算的结果填入下表

长与宽的差(米)

长方形的面积(平方米)

计算人姓名

第二小组观察讨论: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变化与面积的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

第三小组探索猜测:通过上面的变化规律,你能猜测出围成的长方形中有面积最大的吗?

第四小组验证猜测:用计算验证猜测的结论 。

小组讨论:你从这次活动中得到哪些体验和收获?

可见,在数学学习中,个人努力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与讨论中,能够澄清认识,纠正错误。这有助于扩展思路,提高能力,加强自信,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讲授法;辅助教学;兴趣学习

我们知道小学中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启蒙阶段和入门阶段,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初级阶段,所以需要重复性地讲解课程的重点知识,而这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用教师的讲解加上微课视频的方式辅助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那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主要采取用微课的形式通过视频录制需要讲授的重点理论。所以我们教师要将每一单元每一课的重点难点设计成微课。用微课进行一例例的讲解录制,以此来全面、直观、不限播放次数地完成教学。

一类是数学公式原理。另外一类,用微课录制的方法录制练习题讲解。避免教师重复讲解一道题,能节约讲解时间。这样学生能很清楚直观地学会解题过程。下面将用具体数学单元课进行举例。

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最好结合实际用微课展现学习内容。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微课程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符合“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设计制作理念,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

下面以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为例,谈谈微课教学设计的过程。

内容设计――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

“认识时间”这一教学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认识时间”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习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相信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掌握并不会感到十分的困难。

第二,教学内容的微处理。第一步,揭题设问,激趣导入。动画引入,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认识时间。第二步,切入主题,逐步推进。介绍认识时间的方法,即用问题引导孩子们展开讨论逐个介绍问题以及引导。第三步教学回顾,引起学习者反思。通过再次设问:“同学们,我们上课时间是8:00过了45分钟应该是几点了?”

另外,在微课录制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各个知识点的重点突出、明确,讲解清晰。我们创设的情境应尽量满足:(1)有意义:或有实际意义,或对学习、理解、掌握、应用前后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2)有趣味、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进来;(3)容易理解:问题本身是简明的,问题情景是学生熟悉的;(4)时机上适当、难度适中。

兴趣性学习会促进主动性学习的产生。所以我们还可以用微课的形式记录与生活相关的数学应用题,最好用动画的形式,让制作出的视频产生很好的动画效果和有趣的情境。动画形式的教学案例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畏惧感,让学生觉得解应用题不是什么难题,可能会让学生掌握知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应该注意的话,微课制作不应该把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如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强调视频声音和画面的精美,编辑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应该重视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让微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总之,随着教学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课堂中的教学形式在发生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应该不断顺应生产力的发展,让微课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微课既可以缓解教师的工作量,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是一种教学中可以普及推广的教学形式。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课堂数学;有效;引领

一、设计意图

布鲁纳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在教授《24时计时法》一课时,力求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密切学生对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通过拨钟表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一天有24小时,并且有不同的表示方法。重点掌握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品质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教学片段

【案例一】

师:出示钟面教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从12时开始,时针按顺时针旋转了2圈。)

师:老师刚才的操作表示过了多长时间?

生:一天。

生:24小时。

师:一天时针在钟表上转几圈?是多少小时?

生: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2圈,也就是24小时。

师: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又是在什么时间结束的?

生:夜里12点开始,到夜里12点结束。

师:从钟面上看,一天有几个相同的时间?

生:2个8点。

生:2个10点……

师:会有很多个相同的时间,我们怎么区分啊?

生: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词来区分。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时间前面没有上午、晚上这些词。

生:电视上下午7时是19时。

生:电视上下午的时间都比12大,可用这种时间来区分。

师:那你知道电视上下午的时间为什么都比12大吗?

学生一片茫然,不知所以。

【案例二】

师:(出示钟面教具)谁能在钟表教具上演示一下从一天的开始到一天的结束的经历吗?

生:(跑到前面用老师的教具)把时针和分针都拨到数字12上,然后把时针拨了一圈。

生:不对,少拨了一圈。

生:一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先拨一圈到中午12时,一天就过了一半,再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还要拨一圈,一天才结束了。

师:从这位同学的操作中,你都知道了哪些关于时间的知识?

生:一天钟表的时针转2圈。

生:一圈12小时,2圈是24小时,也就是说一天有24小时。

生:一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也是在夜里12时结束的。

生:一天会出现很多个相同的时间,比如:2个8时、2个9时……

师:一天会有这么多相同的时间,怎么来区分啊?

生:说成早晨8时和晚上8时就可以区分了。

生: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时间前面没有上午、晚上这些词。

生:新闻联播的播放时间是19时,就是晚上7时。

生:电视上下午的时间都比12大,可用这种时间来区分。

师:那你知道电视上下午的时间为什么都比12大吗?

生:因为这是第二圈的时间。

生:因为是接着上午的时间数的12、13、14……24。

……

三、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当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时,并不一定都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最近我执讲《24时计时法》的研讨课,先后执讲了两次,均有不同的收获。在磨课、评课的过程中,我对有效课堂有了新的认识。

案例一是一步一步按照既定的教学程序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细心的教师发现:学生完全是在教师指导下一步一步地操作着,他们根本没有思维参与,只是机械地凭借着一点点对钟表知识和生活常识的了解,跟着老师盲目前进。从某种层面上讲,此案例存在两大问题:目标模糊和流于形式。因此,通过操作而进行的探究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处断桥是必然的。

因此,第一次讲课失败后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不难看出,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案例二)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用钟表演示一天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进行了简单回顾。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并不简单,因为学生在操作前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思考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又是在什么时间结束的?思考一天要经过多少个小时,时针转几圈等等。这样才能变成自己的操作实践。这些知识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学生必须了解,它是下一步学习24时计时法的基础,也找准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这样的实践操作就不再是被动的了,学生探究新知有了思维参与,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范文4

一、课前充分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呢?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对哪部分内容容易产生理解的分歧或独特的见解,该如何应对等等。备课过程中,除了根据新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特点外,更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典型题例自己要先做一遍,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思想水平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更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二、明确学习目标,给足思考时间

学习目标的定位非常重要,要准确、难易适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学完之后再对照学习目标看看是否达到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进行自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课件或小黑板呈现一些问题,然后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让学生通过独学或对学的方式解决问题。其实,课堂上很多教师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时间不足,殊不知只有学生先认真独立思考才能知道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有了充分思考在讨论时才能有话可说、有疑可问。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自学,这样学生就能有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三、开展合作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讨论遇到的难题,寻找解决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凸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时机很多,可以在温习旧知识时,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灵活选择时机,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检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同时教师也要投入到小组活动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研究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且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再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开阔思路。

例如,教学《认识整时》,先出示钟面并提出问题:谁能告诉大家这是几时?你是怎么看的?然后由小组长负责主持组内学习活动,带领组员讨论交流,并一起做笔记。这样的课堂虽然表面看起来有点儿乱,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

四、强化课内探究,充分展示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自学,小组长再根据自学提示汇报展示。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学《认识整时》时,先出示一块钟表图,由组长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再出示另外两块钟表图,问学生是几时。然后观察这几个时刻的特别之处: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而且这样的时刻都是整时。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钟表,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观察和思考的机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让学生看钟面,说时间,并提高学习难度。整个过程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数学思维模式。

五、注重检测练习,巩固教学效果

课内探究展示完,学生要整理导学案,做课堂检测题。课堂检测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课堂检测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每节课都进行检测既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情。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范文5

(一)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时间。

(三)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说出钟面所指的时间,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非整时的时间。

教具和学具

教具:有时针、分针的教具钟面,带有秒针的石英钟,书上起床、上课、睡觉时间的三幅图。

学具:带有时针、分针的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你们早上什么时间从家里出来到校上课?晚上几点上床睡觉?晚上几点看动画片?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是学会了看钟表的方法,我们就能更准确地掌握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时间单位——时、分、秒。板书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教师这儿有3幅图,是咱们班班长×××每天主要的作息时间。(展出3幅图P70)

师问:第一幅图画的是×××在干什么?几点钟起床?(上午6时30分起床)师说:对,×××从不睡懒觉。师问:第二幅图画的是×××在干什么?几点钟上课?(上午8时上课)师说:他上学从不迟到。师问:第三幅图画的是×××几点钟在干什么?(×××晚上9时睡觉)师说:他从不贪玩,每天按时休息,以保证第二天更好地学习,我们要向×××来学习,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钟面

教师出示没有秒针的教具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数一数:钟面上有多少个数?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大格?(板书: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几个相等的小格?(板书:5个小格)算一算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板书:一共有60个小格)

看一看:钟面上有几根针?都是什么样的?师说:短粗一点的针,我们叫它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

板书:短粗——时针

细长——分针

学生在自己的学具钟面上指一指,哪是时针,哪是分针,同桌互相

看一看。

试一试: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那么一分钟究竟是多长时间呢?我们来数一数1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几次。学生把自己的脉搏数填在书上。

师说: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时针走一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钟。教师用教具演示。问:1时等于多少分?(板书:1时=60分)

练一练:

一节课是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少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2.认识时分

(1)学习例1,会读写整时钟面

逐一出示4个整时钟面

师问:钟面是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怎样才能把钟表上的时间记录下来呢?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可以用汉字“时”、“分”来表示,也可以像有些电子表一样用“:”来表示。

板书:1时4时

1:004:00

边写边解释:“:”前面写几时,“:”后面写几分,现在钟面上是整时,没有分,所以“:”后面写两个零。你能独立写出后两个钟面所表示出的时间吗?两人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2)学习例2,会读写非整时钟面

先出示一个非整时钟面。

师问:你知道这个钟面所表示的时间是几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钟表上的时间刚走过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

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再逐一出示3个非整时钟面。

师问:怎样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呢?方法和前面写整时的一样吗?你能

试着写一写吗?6时5分写成6:05时,不要忘记写0。

做一做:

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再写出来。

拨一拨:

在学具上拨出下列时间:

6:30起床、8:00上学、11:50吃午饭、4:40放学回家、6:20看动画片、9:05睡觉。

连一连:

把显示相同时间的电子钟和闹钟用线连起来。

3.认识秒

师说:计算很短的时间,常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例如,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就要用秒来计算。师出示带秒针的石英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除了时针、分针,这根最细、走得很快的针叫秒针。(板书:最细——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仔细看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问:1分钟等于多少秒?(板书:1分=60秒)

试一试:

呼吸一次用几秒?从1写到10要用几秒?

(三)巩固反馈

师说:时间在一分一秒不停地走动,而且走过的时间永远不会再回来,你用1分钟时间能做哪些事?那么这节40分钟的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同学自由发言)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许多认识钟表的知识,还进一步知道了时间的宝贵。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每一分钟,回家后,每人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勤奋学习,长大建设我们的国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一节独立成章的课次,重点要让学生会读钟面所表示的时间,并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本节课分三大部分:在复习准备过程中,从提问学生几点上学、几点睡觉、几点看动画片等,引导学生体会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时、分、秒的兴趣,并出示了一位好学生一天主要的作息时间图,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受到要科学安排作息时间的教育。

在学习新课这一部分,分成三个层次,首先认识钟面,了解钟面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中又分成几个小格,一共有几个大格,知道时针、分针的作用。然后认识时、分。由于整时时间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认,遇到困难再给以帮助。而钟面是几时几分的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先教方法,再通过做一做、拨一拨、连一连等多种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最后再认识秒。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范文6

一、 扩充容量,优化教学效果,使音乐课堂变大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扩大补充知识容量,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集图文声像多媒体信息为一体,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作,优化教学效果。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校园网络的不断完善,多媒体为教学建立了一个进行拓展学习的基础平台,为课堂教学提供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科学、系统地呈现在师生面前。音乐教学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形象化,需要师生选用更多的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图像、资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或为课后深化拓展提供依据。因而,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过去的多媒体只是代替板书操作,就会忽略教育资源优化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五年级的一节《森林狂想曲》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课前,我准备了许多有关资料,并制成相关课件,这样方便了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补充。由于学生对管弦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所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让学生上网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文字、音响),然后用PPT、文稿设计、课件制作等形式展现。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管弦乐的起源、使用配器、发展流派、风格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也为这节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创设意境,突破教学难点,使音乐课堂变新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既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在钟表店里》是一首音乐形象鲜明,带描绘性主题的乐曲。乐曲巧妙地模仿出钟表店里各种钟表走动的声音,用近似模仿的手法来刻画音乐形象。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乐曲所表现的音乐情绪,教师先自制录像,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走进钟表店为切入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将乐曲和录像合成,加上FLASH的动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钟表店工作、生活的意境图,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上《歌曲的感受与创编》这类型的课中,通过听赏、高唱国歌,使学生感受国歌神圣、庄严的内涵,体会国歌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怎样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歌有新的感染和震撼,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利用录像这一教学媒体。剪辑播放了电影《国歌》、《开国大典》、及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等片段,展现了一副副激动人心、感召力强大的画面。此时,大家情不自禁地和着画面激动地高唱起国歌,我们全体师生都不同程度地体会到国歌的巨大作用,被国歌神圣的内涵所感染、所震撼!强烈地激发了学生利用多媒体平台,创作班歌的热情。他们将创作好的班歌通过大屏幕和全班同学共享,引吭高歌,那种自豪、喜悦之情洋溢在每张多彩的笑脸上。由此可见,合理、恰当地创设意境,由静变动、由抽象变直观、由单一变多元,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促进了崭新、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建立和新课堂角色的转换。

三、 激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使音乐课堂变活

处于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已引不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不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渐渐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既为难了教师,更为难了学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兴趣化。

民间吹打乐《鸭子拌嘴》是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乐曲生动描绘了鸭子在争食、嬉戏、拌嘴时的情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听赏、创编、学唱、歌舞这四项音乐活动中体会音乐情绪,并对乐曲《鸭子拌嘴》进行再创作。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利用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此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分辨打击乐器的音色、音量、力度的对比变化,使学生正确感受《鸭子拌嘴》的音乐形象。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等特点,运用歌曲、动画等视听资料,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多感官的刺激。学生可以借助电脑中丰富形象的声音动画的展示来欣赏音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情为景、化抽象为具体。此学件属于“交互式”,在“随意节奏”这一界面,学生根据各种鸭子的动作,任意选择、拖曳2/4拍的节奏组成两小节的节奏型,再模仿鸭子的叫声,感受他们不同的情绪,为欣赏作伏笔。

人机交互的友好学件,使现代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有实、有机、有效的整合。课堂中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知识素材,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感知活动的效率,激发、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活了教材内容,激活了音乐课堂,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获得了有效的认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