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心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心理论文范文1
1.产生厌学心理
据调查,目前31.7%的中职学生都存在厌学情况。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信;第二,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同时对学习的认识不足,认为学习是老师和自己以后的发展没有任何关系,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被老师和家长强迫学习。
2.自身心理矛盾
有很多中职学生学习成绩落后,表现差,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被父母和老师忽视、训斥、责备,这使得学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变的自卑,同时也会出现自傲的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叛逆心理强,而且很多学生都不注意自己的心理变化情况。
3.情感变化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因为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环境中,情绪波动比较大,而自控能力比较薄弱,抗压能力差,并且社会性的的情感突出的表现为冷漠。
4.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中职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表现的比较敏感,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缺乏与父母教师进行良性正常的沟通交流,网络交往不正常。
5.个性强烈,问题重重
中职学生个性比较强烈,对自己的成长问题没有过多的关注,也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自律能力比较差,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很容易走上歧途,性格会发生很大变化,很容易沉迷于网络当中,比如:手机,电脑游戏,不良网络信息浏览,不能够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中职学生在青春期的这个阶段有很多心理问题,主要有厌学问题、自身心理矛盾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个性强烈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有很好的解决策略,那么让我来具体看看有哪些策略。
二、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探究
1.建立心理档案,做好管理工作
要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首先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心理咨询的管理,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对新生做好心理档案,每学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检测,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在班级中挑选合适的人选为心理委员,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充分发挥同龄人心理辅导作用。
2.借助媒体做好宣传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需要向老师和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让老师和学生都认识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那么,这就需要充分地发挥媒体的力量,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节目,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大赛,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利用学校宣传橱窗,适时设计宣传专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团结和组织学生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快乐和重要性。
3.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效率的有效方法,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现阶段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针对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让他们学会如何积极的处理这一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开展中职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讲座,如何正确上网讲座,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讲座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讲座,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让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4.开展集体活动,注重心理训练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结合中职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特点来进行,要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有效的心理训练。提高中职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展开不同的心理辅导活动。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心理设计大赛、心理游戏比赛,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心理教育活动,从而使得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也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和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成长。
三、结语
中学生心理论文范文2
1.1好奇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好奇心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不懈动力,它能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一切事物的差别.同时好奇心能产生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是青少年、儿童获得知识、能力的必要条件,思维世界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物理学科是一门新学科,多数学生保持了纯真的好奇心理,他们很想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去理解事物,弄懂物理现象背后的道理.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好奇心,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教师给予及时的评判并指点,实为必要.
1.2好胜心理
好胜心理是智力活动中表现的一种心理成就感,其特点是以自信心为基础,在良性竞争中找到成功的渴望.好胜心强的学生往往会为争论某一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为得“第一”而发奋图强,往往不甘落后,为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时甚至废寝忘食,这时教者恰当地加以引导,这种心理可以转化为对学习精益求精、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动力.
1.3探究心理
绝大多数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中遇到问题,总有不满足现有结论的现象,其中少数人甚至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弄不明白绝不罢休.对于一部分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用生动的事实、严密的理论证明作出正确的解答;一些问题可以由学生组成相关小组进行独立研究,提供可能的实验条件和必要的指导;有些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使问题一步步深化.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学生探究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愿望,使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乐趣,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的智力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1.4怀疑心理
当新的事实与旧的观念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怀疑,这种认知冲突往往为解决疑问埋下了铺垫,如果此时将它落实到具体的探究行动中势必就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实例在物理科学史上不胜枚举,例如哥白尼从对地心说的怀疑开始,建立了科学宇宙观;伽利略开始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怀疑,一个自由落体和惯性定律就这样确立了,爱因斯坦开始怀疑了时间和空间的传统观念,建立了相对论的现代物理科学理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他们不甚明白的东西常问“为什么”,“到底怎样了?”表明“怀疑”是学生的天性.同时很多时候学生经过一系列知识的积累,才会渐渐多了很多疑问,表明“怀疑”也是需要一定积淀的.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怀疑心理,努力使学生的这种“天性的怀疑”发展成为“科学的怀疑”,这也是初中教师需要重视的一环.
2怀疑心理素养的培养
以上四种心理是初中生学习物理学科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好奇心理、好胜心理和探究心理是“初级”的心理,初中生在接触物理学科前可能就已具备了这些心理特点,教者在此基础上应加以正确引导;怀疑心理是基于上述心理上的更“高级”的心理,对问题、现象、结论的怀疑可由好奇心理、好胜心理和探究心理产生,学生在一定物理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通过怀疑心理的培养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同时随着物理知识的不断增加反过来再催生更多的新的怀疑引发点,环环相扣,在怀疑—验证—怀疑的不断循环中加深对物理学科的认知与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创造源于问题,出现问题就会去动脑,只有思考才会去解决问题.有怀疑才会去学习,才会有新起点,正确的质疑往往是接受知识的开始.这往往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只有在质疑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怎样把学生的这种怀疑心理正确地引导到物理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新引擎”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2.1以疑引趣,激起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中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总具有好奇心,且小疑有小进,大疑则有大进,在物理探究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设置疑问,布迷局,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所以他们总是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门新鲜学科,讲解前言部分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利用随手取材的物品,实验前请学生关注几个有趣的实验特别是某些值得怀疑的地方.例如,堵住耳孔能听到敲击金属衣架发出的声音吗?透过玻璃水杯能看到什么现象?从不同角度观察水杯中的小鱼,能看到什么现象?通过这些活动先让使学生感到意外、怀疑,接着去实践,从而激起强有力的思维活动,产生探究的欲望.
2.2逆向设疑,启发思维
所谓逆向设疑,个人觉得就是通过理清事物发展的顺序,由循因索果变为由果引因,由问题一步步倒逼结果而成,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引领学生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理解和应用惯性知识时,如将一堆棋子放在桌面上,当把最下面的棋子打出后,上面的棋子怎样变化,是落在原处还是其他地方,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左右转弯时,系在绳上的小球的状态会变化吗?要变化,该怎样变化?此时学生心中的认知可能与实验结论不相匹配,这时就要让学生疑点重重,思维活跃,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3不断设疑,训练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热切探索这一欲望,设计的问题须一层接一层,一环套一环,让他们的思维在不断地发现、研究、探究中得到强化训练.如在讲《电流、电压、电阻》一节中电压的作用时,先设计以下情景:“导体中要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答:“有电源且电路是通路.”教者接着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教者不断问:“是什么让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学生答:“是电源.”接着老师演示小灯泡照亮的电路,验证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再接着用一些废电池换掉原来新电池重做实验,发现灯不亮了,老师问:“为什么不亮呢?”学生会说:“那是废电池.”老师问:“为什么新电池会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而旧电池却不会呢?”这时学生不能直接回答,产生了学习的欲望.让疑问得到升华,思维得到发展.
2.4想象设疑,开拓思维
缺乏想象力,无从谈创造力,因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发散开去.如在八年级力学有关摩擦力、重力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情景:没有摩擦力,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没有重力的世界是怎样的?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允许和鼓励学生的“假”和“偏执”,课堂开展对话交流,批驳引领,从而发展学生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能力.
2.5言语设疑,提升思维
俗话说得好,百倍的说教,不如一两句鼓励的言语.每个学生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有一个好心情,对任何事情更感兴趣,有了兴趣就越想学习,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助于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成功放在教学的首位加以鼓励.例如在讲解电路设计时,可通过展示设计的作品,让一部分成功的学生分享喜悦,另一部分学生抓紧努力.在创设问题的情景时,教师要遵循两个策略:(1)定位策略,通过创设情境要求教师设计问题,以“点”,问题要能体现出“是什么”,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准备计划,以满足所有情况;(2)科学性策略,科学政策要求教师问题,通过创作故事反映问题.
3结语
中学生心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独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1]。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会给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同学们,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学生就更有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对事物和某种现象产生的好奇感、惊奇感,才让他有了重大的发明创造。比如在语文教学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可以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质疑。
提不出疑问,就求不到学问。学生自己能质疑提问,说明他已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应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2]。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显得尤为重要。
(1)从仿句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师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子:“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己。”同学们可以紧扣相似点,发挥想象,仿出意义深刻的句子。如:“是一只救生圈,让弱者随波逐流。”“是车轮,留下前进的足迹。”“像父亲的草帽,为父亲遮风挡雨。”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习那些感彩浓厚的课文时,可以通过听音乐、看图画、生动描述、参与角色等方法创设一种与当时当地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在感情上与作者、文中人物产生共鸣,就能自由想象出一些新形象,体验出一些特殊的情感。
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鼓励学生突破教材的束缚,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来思考问题,寻求多样性的解答。
(1)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3]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而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要靠积累与训练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练习,用“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求异思维。如《蛇与庄家》这课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用图示法表示猫、田鼠、土蜂、苜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情境留给学生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学生纷纷多角度展开思维,有的用顺向思维分析,有的用逆向思路进行思考。一个学生谈了他的分析:苜蓿长得好要靠谁?要靠土蜂。土蜂怎样才能很好地传播花粉?不能有田鼠捣乱。怎样才能减少田鼠的数量?这与猫的多少大有关系。学生利用图片加箭头的方法,言简意赅地分析了这四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3)逆向思维。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例如“司马光砸缸”,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
与常理相悖的东西往往能够引人注意,“反弹琵琶”的飞天和“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反”和“倒”。这种与常理相悖的表现方式与逻辑上的逆向思维有相通之处,把这种逆向思维合理地运用在写作中,可以收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表达效果。如《近墨者未必黑》、《要“弄斧”到“班门”》、《“开卷”未必“有益”》等一组题目,用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立意创新,行文成章。
21世纪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失去了创新,社会将停止不前。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广大教师更多的有识之士就要在思维训练的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等方面做更深入的实践、总结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春霞.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教育艺术,2008,(5):72-73.
中学生心理论文范文4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很难奏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下面为大家谈谈我在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让人人获得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几乎每个人的每一份成功都是建立在个人自信心的基础上的,一些智力正常的所谓后进生之所以差,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使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由于家庭、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学生自信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应把这种差异当作宝贵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如《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中,我设计了阶梯状的一组问题:1.哪些人乘小艇?2.这四种人怎样乘小艇?3.作者仅仅只是写这四种人吗?为什么?第一问比较容易,后进生能回答;第二问加深了难度,要体味人们的行动特点;第三问最难,涉及到选材的典型性。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需要的满足,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不断进取的力量。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自信,会更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学习中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老师一定比学生强”的观念,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提问题,表扬独立见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学习《草船借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是‘草船骗箭’?”“如果曹操用火箭,那结果会怎样?”“草把子上箭多了以后,射来的箭还能射在草把子上吗?”……对于学生这么多疑问,我更多的是给予鼓励,并把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到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就会怀着更多的自信面对生活和学习。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不是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的英雄,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在学生表现不理想,答案离标准甚远时,要以鼓励为主,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抬起头”来上课。对于学生学习中的进步,适时地鼓励:“下次肯定会更好!”“相信你还会有更大进步!”,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二、让学生遭遇挫折,增强直面困难的耐挫力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性增强,学生“心气太高”,不如意的事很多,心理脆弱。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受挫折的能力,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直面困难,在挫折中自我调节情绪,克服困难,敢于向挫折挑战。例如有的学生说:语文太难,我不会分析课文。这时,教师就该让学生知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尤其语文不像吃巧克力那样轻松,不费心力。“愉快、快乐”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而这些往往是下了苦功之后才可得到的。也曾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同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如学《詹天佑》时,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再让学生理解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克服困难成功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从而让学生懂得:失败与成功往往并存,要想取得成功,只有遇到困难不放弃,不断努力,坚持不懈。
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说、让学生做,即使错了也没关系,让他们懂得做什么事都不在成功与否,而在于是否付出努力。这样,通过各种方法形成乐观向上的品质。
三、营造良好教学氛围,避免学生心理挫伤
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时常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成绩差的孩子进行惩罚。惩罚的办法并非用巴掌,而往往是讥讽、奚落或是威逼恫吓。殊不知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情绪压抑,产生自卑、悲观、自暴自弃的心态,以致使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失去了积极向上的朝气。其实,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只要老师对他们宽容一些,耐心一些,温和一些,他们会把老师当“上帝”般崇敬,成绩岂会不进步?
四、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每个班级都会由于集体目标和集体领导的影响,以及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班级集体自身的气氛。这种气氛对于小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的班集体,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而如果班上多数人都消极怠惰,那么即使少数同学想要好好学习,也会因为难以抗拒压力和诱惑而最终陷于“同流合污”境地。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形成积极学习的集体气氛。但是,在讨论中出现了同一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并且冷落成绩较差的学生,有些能力强的学生出现了骄傲、看不起别人的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我又开展了“一帮一”活动,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后进生交朋友,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不够敏捷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同时我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同学交往,多交好朋友,并且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
五、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一)导入激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只有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下,方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设计巧妙的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内心愉快、行动积极,观察、思维、记忆等活动就会最主动、最有效。
(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中学生心理论文范文5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差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这些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二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
物理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实践性,表现在:文字叙述比较严谨,学生有时能读通文字,但并不理解其含义,从而对教材的理解产生困难;探究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学生的学习程序也未必都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些探究的方法,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感到物理难学;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学生对思维方式不易跟上,产生思维上的困难,分析、解决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和研究。物理教学方法运用好坏也是差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对于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容易导致逆反心理。
二、对差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培养差生的自信心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关键在自身,但教师的外因作用也不可忽视。
对差生来说,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悉心教导和热情鼓励。所以平日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时应经常鼓励这些差生,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物理,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具体做法是:降低标准,分层要求,创设条件,让他们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差生学习兴趣
大凡对物理学习有逆反心理的差生,对物理教师均有较深的成见或误解。这样,物理教师有义务帮助化结。一般来说,差生存在一种自卑心理,平日少受表扬,对批评较为敏感,若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动辄讽刺、挖苦或滥加训斥,必定会增强其逆反心理,?人为地把他们推向教者的对立面。所以,首先应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实施微笑教学、鼓励教学,使其感到有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疑难点要注意个别辅导,多面批、多激励。
每次考试尽量当面讲评,每个实验逐步地进行指导。这样,通过教师热情的教学态度去熔化学生逆反心理的坚冰,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同时,他们也会把对教师的好感迁移到物理学习上去。
3、充分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差生的逆反心理也不例外,应当在指出其负效应的同时,分析其另一侧面----正效应,对此教师要很好的保护并加以利用。正效应主要有:(1)思维批判性。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教师当作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连科学知识也敢于怀疑。这样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悉心保护、正确引导,有利于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2)好胜心。表现在他们不再是听话、顺从,而是勇敢、有闯劲,这种好胜、敢闯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开拓,积极进取的个性。
中学生心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初中学生 文言文学习 问卷调查 心理特征
一、研究背景: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因此,文言文教学是实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对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除了在传承语言文字方面的重大意义外,对提高青少年的传统民族文化素养也意义深远;对于社会而言,文言文教育能产生一种民族凝聚力,将古今的社会精英与广大的民众联系起来。因此,了解当前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对我们的教学改革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以西安市第三十一中学初2012级学生为对象,对学习中的动机、兴趣、及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进行一些调查和探讨,共发放问卷266份,其中有效问卷181份,无效问卷85份(包括写姓名及答题不全两种情况)。现将调查内容及结果总结如表1: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以上问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理状况、特征及学习现状。
(一)学习动机和目的分析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学习和动机的关系极为密切,当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无明显差异时,学习动机的有无和强度对学习的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动机的指向与水平会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
1、文言文学习动机较为功利
在问卷统计中,回答文言文学习目的“学习文言文是因为”老师影响有24%,为考试需要的有50%,回答自己喜欢的学生有26%。
按照心理学家的认识:学习动机共有四种类型:“外部动机”、“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内部动机”。这个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应试,这样的文言文学习就不是出于自身的需要,而是因为受到外部情景支配而不得不学。这种动机在心理学上应该称为外部动机,而非内部动机,是短暂、具体的动机。可见,学生对于教师、家长和社会不断强调和灌输文言文如何重要的话,并没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2、实现目标愿望较强烈
心理学家认为:“价值和期望是相乘的关系:任何一项为零,动机为零。如果学生认为学习没有价值,或自己学不好知识,那么就很难具备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回答“你想学好文言文吗”时回答“想学好并愿为此努力”有60%,回答“不想学”的有4%,回答“想学好但不想太累”的有36%。
有60%的学生愿意学好文言文,可见学生对学好文言文有期望。而另有4%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想学好文言文,显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抵触情绪或失望情绪存在。但36%的学生希望学好文言文又不愿太累,这就显示了多数学生在没有强烈自主学习动机的前提下,为此付出的努力也不多,这一点是与动机倾向成正比例的。或许他们只是将文言文当作一考试项目去对待,是为了考上高中或得到家长、教师的赞扬而去学习,内心并不愉悦,因此没有多大激情去钻研学习。
3、愿在文言文学习中付出努力,但努力的程度不高
调查中显示学生中有36%希望学好文言文又不愿太累,这就显示大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态度不是很积极。如果学习者学习语言是因为外来压力,那么内在的动机就会最小,而且学习态度就会消极,自然也就没有强烈的实现目标愿望。所有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在没有强烈的动机前提下,努力实现目标的愿望也就不会那么强烈。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大多数中学生具有不太强烈的文言文学习动机和目的,也没有表现出对文言文的热爱和激情,当然也不愿付出相应的努力。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并不是认知能力不足,而是在现阶段初中学生对文言文没有特别的需要(文言文在学生现实生活中几乎就不用学了,或者认为只是进高中的一块敲门砖),但就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认知能力,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形,身心都处于一种发展状态,这又注定其学习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虽然大多数人并没有强烈的动机,但也有26%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这就说明,学生动机倾向的多样化。因此,怎样增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和怎样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文言文变成广大中学生们的需要,是广大语文教师今后应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学习兴趣分析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这是一种个体认知倾向,这种认知倾向使人对有兴趣的事物积极地探究,并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心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已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众所周知,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学习与兴趣的关系密不可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没有强烈的需要自然就不会有浓厚的兴趣。”【叶奕乾《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调查显示:认为文言文学习“有必要”的学生有82%,认为“没有必要”和“不能确定”的学生有18%,结合学习动机调查结果来看,可见大部分学生承认有文言文学习的需要,但也有较大部分学生的需要是迫于外在升学压力,所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大打折扣。
关于文言文文本,正如调查显示:初中学生中认为“文言文文章”有趣的有50%,认为没趣的有8%,多达42%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与否。可见文言文选文(教材)本身对学生学习心理有较大影响,文言文中的一些优秀经典能打动初中学生的心,也有一些文言文选文不合学生的胃口。
另一方面,对文言文课堂学习感觉“不满意”的中学生有6%,“感觉较好”的有67%,而“没什么特殊感觉”的多达27%。以上数据可见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当前的课堂文言文学习满意度不高。因此,教师应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乐于文言文的学习。
(三)意志品质分析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支配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叶奕乾《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意志是人的心理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意志行动有许多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是互相联系的。
在调查中,当回答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选择马上寻求帮助的学生有59%,暂时不管困难的学生有27%,有14%的学生为困难烦恼。由此可见,文言文学习使初中学生有压力,导致情绪不稳定。面对各种困难,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意志行动,这一点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意志品质不错,有一定的坚韧性和自制性。他们在初中学习阶段,面对中考及各学科的压力,肯定遇到了许多令他们这个年龄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但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想方设法去克服。
总之,有超过半数以上初中学生具有相当的意志力,他们能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战胜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是万万不能少的。没有了这一点,学习任务完成不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要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使其始终坚持目的,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四)学习习惯及方法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
1、文言文学习中师生、生生互动性差
根据调查问答“你会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如何学习文言文吗?”有27%的学生回答“很少”,有32%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学生中,常常与教师、同学进行文言文交流的有41%。
2、文言文学习面临“学而不用”的尴尬境地
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学习使用文言文的情况反映在调查回答上为:使用文言文较多的学生有12%,有使用经历但很少使用文言文的学生有70%,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完全没有主动使用过文言文的学生达18%。
由此可见,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大胆进行交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一定范围内的问卷调查,试着从学生的角度来了解目前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理特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总的说来,据调查结果分析所得,目前初中学生没有较强烈的文言文学习需要,学习兴趣一般,意志品质较好,但学习习惯有待改变,学习方法有待教师进一步指导,以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此,希望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激发初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动机和兴趣,勉励引导他们学好文言文,吸收民族文化精髓,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