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范文1

一条长河,历经蜿蜒曲折,以无比宽阔的形态展现在我的眼前。它的尽头正如它的源头一样无法窥尽。天空笼罩着一层似有非有的薄雾,如同是在清晨的浅蓝色幕布上随意涂抹的白色。稍后,一轮红日跳出了地平线,此时的江水成为了一条金黄的绸缎,滚滚的江水犹如复活了一般,发出了滚滚之声……

化零为整悟教法

课堂上,我正对着四年级(4)班的孩子们上课。一双双清澈求知的眼睛正望着我。这是我在前两天修改完教案之后进行的又一次教学活动。坐在教室后面的,是这次负责我校参加区级赛课活动的老师们。从接到参赛任务之后,老师们为了更好地帮助我进行准备,都付出了艰辛。有的老师带病坚持来听我的课,有的老师专门调课找时间来指导我,有的老师陪伴我从第一稿修改到第四稿,还有的老师甚至在为我准备参赛的服装、课件和道具。对于这么多老师的辛勤付出,我怎么能不感激,怎么能不把感激化作课堂上的激情呢?

师:诗中的第一句已经交代了离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同学们,看看这一句诗中的“故人”指的是谁?

生:孟浩然。

师:“黄鹤楼”是这场送别发生的――

生:地点。

师:那“烟花三月”是这场送别发生的――

生:时间。

师:“烟花”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

生:繁花似锦。

师:那就让咱们再读一遍古诗,将古诗中的时间和地点有节奏地读出来吧!

当孩子们在齐读古诗的时候,我仔细听着,孩子们读得不错,我所强调的部分都用重音来突出了。但当我把目光投向教导主任李老师的时候,却发现了她不太满意的眼神。作为这次参赛的主要指导者,她的目光是我最为关注的。“莫非有问题?”一丝不安掠过我的心头。

下课后,就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老师们针对这堂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其中,李主任讲道:“你要注意,你现在教授的是一首古诗。古诗的意蕴需要整体去感知,让学生们去体验,而不是把它当成枯燥的反复问答。不要刻意地将几个问题接连提出,这样会造成提问的琐碎化,挫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提的问题太细太碎,部分学生觉得无聊都开始打起哈欠来了?”李主任的话让我无地自容,曾以为自己设计的这几个提问是难度适宜、切中要害的,却没想到已经背离了“古诗”这一文体形式的特征,因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可谓是弄巧成拙。李主任接着说:“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学生,都是为了学生有真的收获而非为了教师教学技巧的炫耀。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这一文体的美,就一定要从‘整体入手’,切忌‘零碎化’。从这一点来说,你的这几个问题都可以糅合成一个总的问题拿给学生,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自己寻找答案,这样既避免枯燥,又能让学生有真

收获。”

李主任的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原来如此。从那天开始,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有不明白之处就尽可能地多问、多学,向有经验的老师询问自己的不足,向教学优秀的老师学习教古诗的方法。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对于古诗教学来说,“整体感悟”是关键。

咀词细读入真境

还是那一条江水,它变得比以前更加宽阔了。在滚滚波涛之中,我看到了一叶扁舟。的确是一叶扁舟,在滚滚东去的波涛中它显得那么渺小,似乎只要一眨眼就再也找寻不到它的踪迹似的。扁舟之上依稀站立着一个单薄的人影,那个人影默默地向着扁舟离开的方向望去。在他对面的岸边,有一座高大宏伟的木楼,楼前的河岸上同样站立着一个孤单的白衣身影……整个画面寂然无声,而我却从这无声之中听出了一个“孤”字……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范文2

《孔子拜师》是三年级上册的教材,这篇课文讲述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这堂课教师由谈话导入,首先提问:“你们知道孔子是谁吗?”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的材料回答后,教师再补充介绍孔子。接着教师让学生快速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几个人,写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检查学习情况后,教师再补充介绍老子。随后开始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教师让学生自由读,圈出重点词句,可批注,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时,有一个学生说圈出“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这句话,教师马上问:“孔子‘三十岁’还要去拜师,你体会到什么?”没想到班上有个满脸稚气的小男孩抢着说:“我觉得孔子太丢脸了,三十岁了还要去拜师。”教师一下子愣住,慌忙让小男孩坐下,继续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教案往下教。这堂课一结束,我就询问那位小男孩,他还是认为孔子三十岁去拜师太丢脸了。望着孩子纯真的样子,我不由地陷入沉思……

上述案例中,教师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未能意识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往往会遭遇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我认为把握这些生成性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课前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牢记本课的教学要点。例如:《孔子拜师》教学要点之一就是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其次,教师要分析学情,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进行多种预设,“以学定教”,即关注学生的原始知识情境;最后教师在课堂中“顺学而导”,也就是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并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创造性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随机应变,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使课堂“无意插柳柳成阴,有心栽花花更发”,呈现出勃勃生机!

此次调研中,我还发现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难有突破,学生古诗难学,教师古诗难教,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了改变“就诗教诗”的传统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和区骨干教师共同备课,设计了四年级语文上册20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的教案,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本节课主要设计两个环节:①观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的多媒体课件,诵读并归纳送别诗的共同特点。②学生自行组织《飞向火星》的活动。

第一环节是根据直观教学原理来设计,赫尔巴特倡导表象力学的统觉原理,作为整个教学的基础。感悟诗句,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因此,我们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事实为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平面的诗句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扩大学生已有的表象群。当学生对古诗内涵有了更深层的感悟后,再让学生用“读”来传达自己的感受、作者的情怀。我们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可以看出学生已融入文本,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第二环节根据活动原理和兴趣与自发原理,设计由学生自行组织《飞向火星》活动,活动由两名同学主持。活动设置的场景一是地球人派出代表与小天使告别。地球人派出的六位代表陆续上台与小天使告别。他们朗诵自选的或自己写的送别诗。其中连君小朋友写的送别诗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称赞。(附:《地球送别小天使》 连君 天使从地球来,要往火星去。地球之人,舍不得,挥挥招手,道别去。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接着主持人宣布火箭升空。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观看《飞向太空》录象,教师根据录象讲解杨利伟飞向太空的过程,最后宣布小天使成功到达火星。活动设置的场景二是火星人欢迎地球人。火星人欢迎地球人的诗(词)都是学生自己写的。翁丹枫等同学致欢迎词,表达火星人的良好祝愿,并告诉小天使,他们把心愿写在朵朵白云上,希望地球人看见。接着小天使和宇航员发表演讲,希望与火星人友好相处,并告之此行的目的。

整堂课,孩子们在一个个充满“磁性”的课堂情境里十分愉悦地畅游于古诗词的文化之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仁爱、充满情趣、充满欢乐的阳光课堂,那一张张由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组成的手抄报,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