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救护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救护理论文

急救护理论文范文1

患者男性,60岁,因“车祸致头颈外伤30分钟余”于2014~07~2721:30由120送入我院急诊。患者于21点左右骑电瓶车追尾集装箱卡车,当即倒地,神志清,但不能言语,额部有一伤口伴流血,颈部肿大,呼吸困难,予颈部制动,补液处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急诊检查,头胸CT提示:外伤性蛛血,颈部、胸部、纵膈皮下气肿,喉部CT提示:喉部皮下气肿,喉部软组织肿胀明显,局部气道狭窄。初步诊断:喉部气管损伤,外伤性蛛血,多发肋骨骨折,肺挫伤。检查回抢救室后,五官科医生与家属谈话签字,行气管切开手术时,患者突发神志模糊,颈部肿胀,气促明显伴脉氧下降至82%,立即行气管切开术,切开皮肤及分离皮下组织后,见大量暗红色血液涌出,无法气切,探查及甲状软骨粉碎性骨折,清除积血后在骨折处插入7.5#气管插管导管,颈部切口予血管结扎止血,抢救过程中患者昏迷,血压有下降过程,予输少浆血3.5单位加压输血扩容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送入ICU继续完成气管切开手术。患者于07~2810:00神志转清,呼唤睁眼,自主呼吸可。07~30复查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前吸收,呼吸循环稳定,转五官科病房治疗。8~12患者一般情况可,颈前皮肤对位好,气管套管在位。喉部CT检查提示:环状软骨形态不规则、局部不连续、舌骨及甲状软骨未见异常。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2急救护理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取低半卧位,专人护理,后颈部颈托固定,减少一切颈部活动,尤其是转头动作,减少对颈部的损伤和减少氧的消耗。

2.1.2氧气吸入对喉损伤的患者是急救治疗的重要措施。患者入院时BP161/97mmHg,P89次/分,SPO2:90%,R24次/分,口鼻部有血性分泌物,呼吸困难.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4升/分。吸氧流量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开始给氧时速度不可过快,因突然大量的氧气使血中含氧骤增、二氧化碳骤减,而达不到对呼吸中枢的刺激阈值,也可导致呼吸停止。予吸痰清除口鼻部分泌物,选择12号吸痰管、长度为44cm、管径为3mm带侧孔,0.025MPa负压中心吸引,连续吸痰少于15秒,吸痰2次,吸痰前后氧流量调至6升/分,吸出血性液体约5ml,患者无呛咳、误吸,脉氧95%。适度吸痰,避免了因痰液不能顺利排出而出现的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

2.1.3床旁备气管切开包,中心吸引装置、简易呼吸气囊,抢救药品车、抢救物品车处于备用状态。

2.1.4予甲强龙40mg静脉推注,减轻喉部水肿,观察呼吸、咳嗽及全身情况,患者颈部、前胸壁可及较多皮下气肿,吸气三凹征不明显,血气分析示:PH7.40,PCO2:38mmHg,PO2:223mmHg,生命体征暂时平稳。

2.2维持循环

2.2.1立即开通两路静脉通路,均使用18号贝朗安全性留置针,平衡液1000ML输入,加压输液器加压输液,滴速160滴/分,备少浆血3.5U,快速补充血容量,BP135/87mmHg,P102次/分,SPO295%,R24次/分,保留导尿引出尿液400ml,尽早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2.2.2配合医生行头部伤口清创缝合,予以加压包扎,无活动性出血。颈部肿胀无明显增粗。

2.2.3患者病危,严密监测神志,血压,呼吸,脉搏,脉氧等情况,持续心电监护。患者检查前神志清,BP154/93mmHg,P92次/分,SPO2:95%,R25次/分.

2.3安全转运

评估生命体征平稳,医生护士共同陪同检查,携带简易呼吸气囊、转运监护仪等。3人小心搬运,一人固定颈部,密切观察监测体征和病人颈部肿胀情况。

2.4气管切开配合

2.4.1检查回室,病人突发气促、吸气性三凹征明显,颈部、上胸部明显肿胀,脉氧82%,立即协助医生摆好,病人取仰卧位,垫高肩部,由专人固定病人的头部,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

2.4.2穿刺过程中病人BP78/55mmHg,P115次/分,SPO2:76%,当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后,血液自切口内大量涌出,立即用纱布按压,气切困难,开启2路吸引器,吸出颈部及气道血性液体500ml,经探查发现甲状软骨粉碎性骨折,清除积血后在骨折处插入气管插管套管,颈部切口予血管结扎止血。抢救过程中患者昏迷,血压有下降过程,予输少浆血3.5单位加压输血扩容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

2.4.3放入气管导管后迅速充足气囊10ml气体,气囊压在30cmH02左右,防止切口处积血及因声门关闭不全所导致的上呼吸道痰液流入气管,及时吸出气道内痰血混合物液,气道通畅。

2.4.4确认气管导管在气管内,连接呼吸气囊机械通气,予甲强龙80mg静脉推注,护送入ICU进一步气管切开。转运前患者神志昏迷,BP112/62mmHg,P117次/分,SPO2:90%,R23次/分,自主呼吸急促。

3讨论

急救护理论文范文2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科救治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48例,饮酒量200mL~500mL30例大于500mL。导致原因:摔伤15例,高血压5例,交通事故23例,其他5例。Glasgow评分:3分~6分25例,6分~8分23例。

1.2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GCS)标准:恢复良好38例,中残5例,死亡5例。

2、急救护理

2.1院前急救及时正确评估病情,安全转运。

2.1.1护士应具备急性酒精中毒与脑出血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到达现场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立即清除呕吐物及口鼻分泌物,意识障碍者给予口咽通气管,避免舌后坠,氧气吸入。清醒患者详细询问病史、饮酒量、饮酒后受伤的情况、快速全面的体格检查。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神志意识、瞳孔和肢体运动改变及GCS评分。

2.1.2建立2条静脉通道,确保输液及用药通畅。迅速使用脱水剂和纳洛酮治疗[3]。纳洛酮具有抗凝、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量,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逆转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使患者清醒,对改善预后有明显作用。

2.1.3镇静剂的应用: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的病人,在病情观察期间一般禁止使用镇静剂,以免影响病情观察。但对狂躁不安易对自身、他人及客观环境造成破坏者,应适当使用镇静剂,以顺利治疗、转运、检查。镇静药物以选用作用时间短的药物如安定、氯丙嗪等。

2.2院内抢救时10分钟内完成

2.2.1使用POCT快速采血,积级为需要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为完成头颅CT后确定为颅内血肿和大量脑出血直接送手术室的抢救病人争取了宝贵时间。

2.2.2到医院后立即行头颅CT检查,并动态头颅CT观察以明确颅脑损伤的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及时的分流到手术室和住院科室。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1意识的观察:意识状态是判断酒精中毒和颅脑损伤病情发展趋势的可靠指标。采用GCS评分法作为评估颅脑损伤的重要依据。切忌将昏迷当入睡。醉酒后枕部着地的患者,即使意识清醒也要与其对话,了解患者的定向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如GCS评分减少,出现由烦躁不安进入昏迷状态,提示颅内病变加重,颅内血肿形成,脑组织水肿致颅内压增高。

3.2瞳孔的观察:瞳孔的细微变化可反应病情的发展。如发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放射消失,应高度怀疑脑疝或颅内血肿存在。

3.3生命体征的观察:酒精中毒的患者血压偏低,颅内压增高者血压偏高,所以酒精中毒致颅内损伤患者血压正常也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4、讨论高血压患者,死亡率较高主要可能的原因:

1.饮酒后,乙醇作用于脑中突触后膜—氨基丁酸受体,从而抑制了y-氨基丁酸对脑的制作用,引起中枢兴奋。

2.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可使人体血中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动脉痉挛,血压升高,脑血流量增加,脑膜充血水肿,同时酒精可以直接抑制血小板的生成与成熟,使血小板的寿命缩短,导致多种血液凝固功能障碍,大量饮酒者出血时间较血小板正常者延长2倍。如果存在高血压病者,发生脑出血的几率更大。

急救护理论文范文3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心胸外科和普外科收治的重症胸腹部外伤患者107例,其中男67例,女40例,年龄19~67岁,平均(27.3±3.2)岁;交通伤57例,打架斗殴伤16例,高空坠落伤21例,刀刺伤7例,其他6例;严重肺挫伤18例、心脏破裂3例、严重肝外伤15例、脾破裂7例、肋骨骨折39例、膈破裂25例;重度休克46例,中度休克36例,轻度休克25例。

1.2急救及护理方法

1.2.1院前急救

救护车抵达急救现场后,密切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如血压、呼吸、脉搏、血象等,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观察伤口部位、出血量及患者意识情况,并迅速评估患者的伤情。对患者生命直接威胁的症状及时对症处理,如患者口鼻因呕吐物和分泌物堵塞及时排痰、吸痰,解除气道的压迫,解开患者的衣扣,利于保持气道通畅;对无力咳嗽者,用鼻导管或支气管镜吸痰,若患者有发绀、心跳加快等症状,则停止吸痰,增加供氧流量,观察患者症状缓解后改用吸痰管吸痰。肋骨骨折致胸壁塌陷者,若伴呼吸频率>25次/min、严重创伤性湿肺等严重影响呼吸时,则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术,以呼吸机辅助呼吸,调节好呼吸机相关参数;严重肺挫伤患者采用仰卧位,避免侧卧位,氧流量保持3~4mL/min以确保供氧充分;胸部开放性伤口者用胸部开放性伤口以防伤口感染,同时使开放性气胸转为闭合性气胸,若由于胸腔内气体过多致肺萎缩>30%出现伤侧呼吸音减弱、呼吸困难,则配合医生行胸腔穿刺排出其他缓解胸腔压力,对较严重者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对胸膜腔内出血量>500mL者则行胸腔闭式引流,排出积血;伴有腹腔内脏脱出的开放性腹部损伤患者,用大块无菌敷料遮盖脱出脏器,并用腹带包扎,暂时不送回腹腔。

1.2.2安全转运及途中监护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观察有无针头脱落、药液渗漏等情况,一旦出现立即拔出针头,进行局部处理,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保持气管插管、鼻导管、尿管等管道的固定通畅,检查有无扭曲、反折等不良情况。注意清除气道分泌物,取最佳,以保持气道通畅,同时给予持续氧疗。救护车内陪护患者,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每隔3~5min观察一次患者的瞳孔、意识、面色、肢体活动等,以确保转运安全,同时做好转运记录。

1.2.3院内救治及护理

患者安全抵达医院后,及时搬运至急诊室,并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病情确定护理的重点。保持气道通畅,取仰卧位,抬高下肢15~30°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和呼吸;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和补充加温的平衡液以维持患者体液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防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每隔5~10min观察一次伤口出血情况及腹部体征,观察胸部有无压痛,有无气体进出的响声及移动性浊音;观察胸腔闭式引流是否通畅防止敷料浸湿致感染的发生,每日更换引流瓶1~2次,观察负压波动情况,若发现引流瓶内有大量泡沫,则向引流瓶内滴入无水乙醇,以消除泡沫确保引流通畅。定时检查各连接通道有无漏气,检查呼吸机是否运行正常,患者呼吸是否与机械通气协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呼吸参数;及时做好采血、药物试验等准备,以利于手术顺利实施。在救治过程中,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嘱咐患者家属多关心、照顾患者,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术前、术后加强口腔、皮肤、褥疮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2结果

本组重症胸腹部外伤患者107例,抢救成功100例,死亡7例,抢救成功率为93.5%。7例死亡患者因转运过程中即存在心、肺、肝等脏器功能衰竭,入院后抢救无效死亡。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有患者或家属自行填写。107例患者中,对护理非常满意97例,占90.7%,一般满意10例,占9.3%,不满意0例。满意度为100%。

3讨论

重症胸腹外伤一般是因锐器或较大暴力所致的开放性或闭合性胸腹部创伤,伤情往往严重,若得不到及时救治,极易致死。故及时进行准确的诊治,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成功救治重症胸腹外伤患者的主要手段。创伤致死有3个高峰时间点,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在伤后1h内的院前院内进行有效的救治工作。护理人员提高对重症胸腹外伤症状、体征的认识,掌握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养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提高自身对伤情的敏锐观察力和预见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对提高重症胸腹外伤的抢救成功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3.1抗休克

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脉搏加速、口渴、尿量减少、四肢湿冷等症状及体征,均提示休克的可能。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积极配合抢救工作。抢救措施包括:①迅速建立两个以上有效的静脉通道,以补充血容量,同时做好输血准备。②大出血的患者往往出现低血压的现象,因此遵医嘱及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确保心脑血管血液供给。③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监测呼吸频率变化,出现酸中毒及时给予碱性药物以纠正。④应用强心药物增强心功能,提高心输出量,以改善微循环灌注。

3.2确保有效的呼吸功能

急救护理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急诊共收治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247例,其中男162例,女85例,年龄17~84岁,平均(58.1±40.9)岁。致伤原因:车祸109例,刀砍伤57例,意外摔伤43例,机器绞伤17例,其它原因21例;致伤类别:胸部损伤32例,腹部损伤49例,四肢损伤(单处或多处)51例,骨盆伤12例,颅脑外伤40例,复合伤47例,其它类别16例。

1.2休克分组

根据患者的脉压、失血量、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以及主要症状等参考标准对就诊患者休克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分为4组:休克前期35例,轻度休克90例,中度休克82例,重度休克40例。

1.3急救开始时间分组

根据患者创伤后开始急救的时间,分别以30分钟以内、30~60分钟、60~90分钟以及超过90分钟为时间段,分为4组。

2方法

2.1院前急救

做好急诊出诊护理准备,到达现场后立即对创伤患者进行伤情判断,快速将患者脱离致伤区。本组病例中,有45例伴有脊柱损伤,搬运时给予颈托固定颈椎,3~4个人同时搬运;对59例患者疼痛难忍患者,判断无明显颅脑损伤及呼吸困难,给予杜冷丁50~100mg肌注缓解;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其中21例选择了现场给予气管插管,同时给予吸氧治疗(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为6-8L/min);所有患者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选择靠近心脏的大血管,积极抗休克治疗;最短时间内紧急护送,运输过程中护士详细记录急救护理过程和生命体征的情况,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配备呼吸机、监护仪、吸痰机、微量注射泵等设备,必要时通知B超室、手术室做好准备)。

2.2院内急救

2.2.1做好急诊护理措施

迅速判断出血部位,快速给予姑息性止血措施。本组病例中,明显外源性出血患者184例,给予止血带、无菌敷料填塞、加压包扎等措施止血;对怀疑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实质脏器或空腔脏器破裂出血的63例患者,立即给予早期的腹部穿刺或诊断性腹腔冲洗,55例经床旁B超或手术确诊;休克患者的补液措施,通过院前建立的2条以上静脉通道,以平衡液为主,先晶体(如林格液)后胶体(如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同时,静脉抽血,鉴定血型、交叉配血、备血,其中142例均给予了400ml以上的输血治疗;37例患者血压低于80/40mmHg,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提升血压;44例患者伴有明显感染,抗休克的同时给予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控制感染;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监测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尿量等生命体征,每15min记录一次。

2.2.2做好术前准备

本组有93例患者需要紧急手术治疗,护士术前做好患者导尿、留置导管,做好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做好术前用药皮试,做好备皮、交叉配血等,为手术抢得时间。

2.2.3做好院内转运

患者经过急救处理,认真区分需要手术、检查或专科科室治疗的患者,做好转运准备;转运前检查各种管路连接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转运风险以及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签订知情同意书;通知相关科室(专科科室、手术科室、检查科室)做好接收患者准备;开通绿色通道,携带必备的急救设施和监护设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护送;转运过程中做好生命体征监测。

2.3临床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的急诊病情变化情况分为:(1)好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或明显恢复;(2)无变化: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3)恶化:心率增加或停止,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或停止等生命体征明显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好转率=好转人数/单组别总人数*100%。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不同休克程度

患者的病情转归不同休克程度患者的病情转归不同,好转度与休克分期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

3.2不同急救开始时间

患者的病情转归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始的急救时间不同,抢救时间与好转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

4讨论

严重创伤的发病因素和致伤原因复杂,其特点是伤情复杂,群体为主,复合伤多,伤势急重,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救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必须依照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诊救护工作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在现场和医院急救过程中,抓主要矛盾,对提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4.1病情判断是必要前提

根据创伤患者的脉压、失血量估计、休克指数(P/SBP)以及主要症状将患者分为休克前期、轻度休克、中度休克、重度休克。本组研究结果发现,休克早期患者病情较轻,好转率达100%,其余不同程度休克好转率比较,中度休克和重度休克好转率明显下降,重度休克患者好转率最低仅达到75.00%;因此,急诊救护过程中,认真做好病情判断是护理措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2现场急救是关键环节

现场急救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患者预后有明显影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伤后“黄金lh”内,如果患者的出血被控制和合理处置,预防窒息的发生即可减少早期患者死亡的风险。院前急救的速度和效率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首要环节。本研究中院前急救,采取“先救命,后诊断治病”的方式进行抗休克救治,在现场急救中立即给予伤情判断、包扎止血、静脉输液、紧急护送等救护措施,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开展院内治疗争取了时间。本文结果发现,创伤患者在30min内开展急救的25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由于多发性复合伤导致重度休克,急救后患者病情虽未明显好转,但亦无明显恶化,后经手术及后续治疗病情慢慢恢复;在30~60min开始急救护理措施的患者,好转率为95.65%,60~90min的好转率(83.64%)已经明显下降,90min以后开始急救的好转率最低,仅为65.52%。现场急救的时间对于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好转率有重大意义。

4.3院内急救和转运是重点

急救护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三级护理查房护士

随着医学模式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我院普外科病房于2000年7月开展了新型的三级护理查房,以借此来推进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病房的护士编制

在护理部及科主任的支持下,本病房共有在编护士19名。其中主管护士1名,护师6名,护士13名。大学本科生1名,大专学历者5名,大专在读者3名。

2、查房的组织形式

2.1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护师以上查房,每季度一次由护理部定期组织副主任护师职称以上的人员进行高级的护理查房,起着指导和示范的作用.这种查房每三月进行一次,要求全院所有护士长参加.而护理部对三级护理查房则起着行政监督以及检查落实的作用.

2.2护士长查房,每两周一次

亦称中级查房.护士长根据病区专科特点或护理薄弱环节,有倾向性地选择病例.这种查房每两周一次,必要时可增次数.全病区半数以上护士参加.有时还要求护理部老师或其他相关人员参加.

2.3病区主管护士初级查房,每日一次

本病区病员总数50人,分两组.每组各设一名主管护士,其余均为分管护士.主管护士负责统筹安排本组的护理事务.上午对每一位病员进行评估后,开出护嘱,具体由分管护士执行.下午在完成各项常规护理工作后,主管护士带领分管护士对本组所有病员进行护理查房.

3、护理查房内容

3.1全体病员的整体护理质量

由分管护士口头熟练汇报病人九知道,提出病人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包括依据)和护理措施(包括措施落实情况).主管护士根据病情分析护理问题是否恰当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并当场反馈护理效果。

3.2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的执行情况

要求分管护士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掌握操作的目的步骤,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变措施.如护理体检历来是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不为临床护士所重视,临床护士往往有抄袭医生体检记录的倾向.为了强化护理体检意识和统一规范程序,我们在三级护理查房中加入了护理体检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3.3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护士的基本职责之一[2]。我们要求分管护士在查房前完成各种宣教工作。护理查房时请病人复述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知识,或者演示床上翻身活动及咳嗽咳痰的正确方法等等.以检查临床健康教育的实效,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4特色和创新

4.1打破了查房前通知病区护士分头准备资料的惯例.要求做到"平时和查房一个样",病人九知道了然于胸,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大大提高了护士的学习主动性.本病区99%的护士表示“三级护理查房是压力,更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巨大动力”。

4.2实现“主任-->护士长-->主管护士"式的新型三级护理查房.三者各司其职,重点各有偏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级护士技术职称的作用。

4.3使临床护理工作更趋于系统化,明显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护士通过当天“评估-->下诊断-->上措施-->反馈"的方式,使琐碎的临床工作变得有计划性,做到忙而不乱,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本病区连续11个月未发生护理差错。

4.4将病人作为整体护理效果的反馈点,纠正了护理措施仅仅停留在书写的缺陷,有力地纠正了整体护理在具体运作中出现的不足。

5.体会

5.1有利于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

三级护理查房对整体护理工作是一个集体评价和总结提高的过程.从如何得出护理问题-->如何制定护理计划-->如何将护理措施落到实处等方面展开讨论.注重护理计划的动态性对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2有利于提高临床护士的专业素质

三级护理查房可促使护士加强医学基础理论和护理基础理论的学习,丰富了专业知识[1].另外在三级护理查房的过程中还能培养有关整体护理的正确思维方式,做到“活学活用勤思考”,而不是生搬硬套一些标准护理计划.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临床护士的专业素质.

5.3有利于护患关系的融洽

三级护理查房尤其是主管护士的初级查房,将护患双相沟通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以工作职责的形式明文规定下来。并且以病人对宣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沟通效果的唯一标准.满足了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使健康教育形式由单相转向双相。有效地纠正了临床“重操作轻沟通"“只有沟通形式,没有沟通实效”的不良风气,融洽了护患关系,满意率由原来的92%升高到99.5%。

综上所述,开展新型的三级护理查房,促进了护理计划落实,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提高了护士的临床专业水平,提高了病人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急救护理论文范文6

患者女,32岁,体重58公斤,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因胃癌入院治疗,在胃癌根治手术后第一周期使用同奥+替加氟+艾素进行化疗。

2抢救及护理

2.1抢救护理

胃癌患者注射艾素后因全身血管扩张及大量出汗致血容量降低表面一系列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发现其反应后立即将患者置于半坐卧姿势、供氧(氧流量10L/分),以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加快补液滴速,扩充血容量。

2.2心里护理

针对本例女患者,在注射艾素后突然出现胸闷、大出汗、呼吸急促、胃部疼痛不适在心里上会感到恐慌和害怕,与此同时,医生和护理人员应立即在旁陪伴并给其降解艾素药物的使用说明,解释出现这种过敏反应的原因及对现在这种反应的急救方案,并同时陪伴病人安慰她,让患者减轻恐慌增加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3讨论

3.1对高敏患者应慎重选择艾素等紫杉醇类药物

本例高敏体质患者在注射艾素22min后便立即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尽管在注射之前静脉注射了地塞米松,还是没能防止艾素所致的过敏反应。

3.2艾素的过敏和不良反应

艾素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过敏反应、体液潴留。可能发生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或腹泻,脱发,乏力,粘膜炎,关节痛和肌肉痛,低血压。神经毒性和心血管副反应极少发生。本例反应病情严重,低血压状态较难纠正,提醒临床使用中注意观察,以免引发严重后果。对于不同的患者在使用艾素后均有可能导致一定的过敏反应,一般轻微的过敏反应不需中指用药也不必做特殊的处理,但是对于严重过敏者则需立即停止用药,如本例患者就属于严重过敏患者,在发现后立即做急救处理。临床上也有采用艾素对患者进行化疗主要的毒副反应时粒细胞拟制,程度轻,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资料后随即恢复,其他如恶心,脱发等停药后能迅即恢复。

3.3艾素注射过敏建议

艾素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分裂期间细胞功能所必须的微管网络而起抗肿瘤的作用,结合临床禁言,建议在患者注射艾素的前一天开始应用地塞米松片15mg/次,Bid,连续4~5d。在第2天用艾素前10min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先缓慢滴注10min,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若未出现过敏反应,则将剩下的药物在1h内滴完。

4护理体会

4.1心里护理

由于患者未发生过类似的情况,所以护理期间向患者做好解释、安慰、疏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掌握患者的心里特点随时了解他们的心里状态,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安慰解释,缓解紧张情绪让他们对治疗充满信息积极配合治疗以良好的达到治疗效果。患者一旦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护理人员应沉着冷静积极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给患者信任感,也可以减少一些必要的纠纷隐患。

4.2过敏反应的护理

对患者使用艾素前:(1)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有无过敏史等。针对过敏体质患者应慎用此药。(2)注射用艾素前使用苯海拉明或地塞米松,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3)注射过程中使用心电监护4~6h并观察15min,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护理人员不要马上离开,以免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在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注意患者的反应,任何不适都应引起重视。由于艾素化疗期间可能会发生各种程度的过敏、不良反应,作为护理人员在患者使用艾素之前一定要准备好急救药品并在有癌症化疗经验医师的指导下做好急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