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1

关键词:犬传染性呼吸道疾病;诊断;犬瘟热;支气管败血波氏菌

尽管已有针对各种疾病的疫苗,犬传染性呼吸道疾病(Canine infectious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 ,CIRD)仍是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的犬类的重要疾病问题。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发展,犬类多重感染的情况日益受到关注。近些年,有一些病原体成为了CIBD的重要病原。本文将主要讨论引起犬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各种病因以及诊断这些传染性疾病的方法。

有时,引起CIBD的各种病原体可以互相促进对宿主的感染。例如,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是一种高度淋巴细胞性的病毒,可以引起免疫抑制,诱发其他呼吸道病毒以及细菌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可以引起纤毛停滞、损害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因此也可以诱发其他呼吸道病毒以及细菌感染。各种病原体有可能发挥协同作用引起致病,因此不少严重的疾病同混合感染有关。有些无症状的动物也可能存在某种病原的单一感染。

病原

了解引起CIBD的各种病原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采取准确的治疗以及预防措施。至少有9种病原微生物被认为在CIBD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菌性病原包括支气管败血波氏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ecies zooepidemicus)以及支原体。病毒性病原包括犬流感病毒(Canine influenza virus)、犬瘟热病毒、犬呼吸道冠状病毒(Canine respiratory coronavirus)、犬副流感病毒(Canine parainfluenza virus)、犬腺病毒(Canine adenovirus,尤其是犬腺病毒2型)、犬疱疹病毒(Canine herpesvirus)。

大部分狗属于自限性感染,不采用抗生素疗法的情况下,一般5-7天后临床表现能够恢复正常。有些狗可能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抗生素治疗。也有部分患犬尽管采取了治疗方法,仍有咳嗽发生。建立相关的诊断方法有助于有效地防控疾病,也有助于采取适当的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如支气管败血波氏菌感染。

诊断方法

上述的某一病原体感染都是很难仅靠临床症状就能做出诊断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症状有叠加现象,且并不具有特异性。CIBD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对细菌或者支原体进行分离培养,血清学方法检测犬流感以及犬瘟热病毒的抗体,PCR方法检测各种DNA、RNA病毒以及细菌。病毒分离费时费力,一般只用于实验研究。很多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多种诊断方法同时开展进行诊断。采用培养基培养的方法仍是检测支气管败血波氏菌以及支原体的良好方法。不过,支原体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采用细菌培养的方法对检测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感染非常重要,因为尚无检测该病原的PCR方法。细菌培养的方法也适合对支气管败血波氏菌进行药敏实验。因为部分菌株对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抗性。由于很多狗都会接种疫苗,因此血清学实验所获得的抗体水平结果并不能够正确反应狗的实际感染情况。疫苗通常只能用于减轻疾病的严重的程度,而不能完全预防疾病的发生。因为接种过疫苗的狗并能够完全清除病原体感染。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已报道了多种检测病毒的PCR方法。这些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各异,但一般都能较好地用于日常的疾病检测与诊断。PCR方法主要分为常规的PCR和荧光定量PCR。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检测更为有效,因为该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假阳性。引起CIBD的很多病毒是RNA病毒(如犬瘟热、犬副流感、犬流感病毒等),因此PCR方法检测并非是DNA而是RNA,因此得采用RT-PCR的方法。RNA比DNA更容易降解,因此很容易导致假阴性出现。因此,对于不同的病原体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现在已有很多实验室或者生物诊断试剂公司提供诊断试剂盒,里面包含多种病毒的检测试剂。

引起CIBD的各种病原体及其诊断

3.1支气管败血波氏菌

支气管败血波氏是一种需氧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这是引起CIBD的最常见细菌性病原。诊断可以通过收集气管或支气管肺泡冲洗液,也可以采用喉-咽或者鼻试子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或者PCR检测。

3.2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兽疫是一种β-溶血性链球菌,可以引起急性化脓性或坏死性出血性肺炎。这也是犬类最常见的一种β-溶血性链球菌。该链球菌的分离成功的几率同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尚不能确定该病原体是CIBD发病的主要病原还是继发病原。

3.3支原体

支原体被认为属于狗的呼吸道正常菌群,但有时可以从下呼吸道分离到。同犬下呼吸道疾病有关的主要支原体是Mycoplasma cynos. 在英国,Mycoplasma cynos.同小狗发生支气管肺炎的关系很密切。从犬呼吸道可以分离到的其他支原体还有M bovigenitalium, M canis, M edwardii, M feliminutum, M gateae and M spumans等。这些通常认为同下呼吸道疾病没有关系。对支原体进行分离培养是常见的诊断方法。支原体生长需要特殊的培养基,有时潜伏期长达1个星期。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的发展使得诊断支原体更为准确迅速。但对于检测呈阳性的结果是否肯定同疾病的发生有关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4犬流感病毒

在美国,犬流感病毒最早出现在佛罗里达。有研究称,引起犬流感的病毒是马流感病毒H3N8亚型的变异毒株。现在犬流感已经广泛存在于整个美国的狗群中。澳大利亚、英国的狗群中也存在较高比例的犬流感病毒感染。任何日龄的狗对犬流感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4天,可以引起发热、咳嗽、出血性肺炎等症状,但死亡率较低。继发细菌感染的现象也比较普遍。通过鼻液向外排毒的现象一般出现在疾病发生的早期(感染后的1-7天内),临床症状(喷嚏、咳嗽等)一般在感染病毒3-12天后出现。有些狗呈亚临床感染状态,但仍可以向外界排毒。采集鼻试或者喉试样品做PCR检测可以用于诊断。用于检测人流感病毒的ELISA试剂盒也可以用于检测犬流感病毒,但敏感性要比人流感病毒低。现在,美国等国家已有专门的灭活疫苗被批准用于犬流感的预防。

3.5犬呼吸道冠状病毒

犬呼吸道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是世界各地狗群中新出现的一种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该病毒同牛冠状病毒相近,但同犬肠道冠状病毒(canine enteric coronavirus)却差异很大。该病毒引起的疾病症状通常比较轻微,但很多较为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的病例中都能够检测到该病毒。犬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有可能诱发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但也有可能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诊断可以采用PCR方法对气管或支气管肺泡冲洗样本和喉试样本进行检测诊断。

3.6犬瘟热病毒

犬瘟热病毒也是引起犬类咳嗽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患犬瘟热的狗并没有神经或胃肠道的症状,咳嗽是唯一的症状。犬瘟热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呼吸道样本可用于RT-PCR检测。此外,全血样品以及眼结膜刮取物也可以用于RT-PCR检测。眼结膜刮取物还可以用于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进行诊断,但该方法假阳性以及假阴性的概率较高。除此之外,现在已有多种商用ELISA以及胶体金检测试剂盒用于检测犬瘟热病毒。

3.7其他病原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2

关键词:猪腹泻;特征;诊断;防治对策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主要是指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病,这3种疾病是完全独立的病毒性传染病。尽管它们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及病理变化都十分相似,但是病原没有任何抗原交叉反应,即这3种病毒性腹泻疾病需要不同的疫苗进行免疫才能分别获得保护。需要指出的是在这3种疾病中,前两种疾病的名称往往被一些人望文生义,导致把所有能够传染的腹泻疾病、在猪群中很快传播开来的腹泻疾病当成其中的一种,结果造成判断失误,不能很好的控制疾病。

一、流行特点

1、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在夏秋季节也有发生,亦应引起注意。猪病毒性腹泻疾病有暴发性流行、地方性流行两种形式。一般第一次感染均呈暴发性流行,一些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污染比较严重的猪场,常呈地方性流行。

2、混合感染日趋严重,包括病毒与细菌疾病的混合感染,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表现比较严重的是猪传染性胃肠炎与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与轮状病毒混合感染,同时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的混合感染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我们对部分猪场的不完全统计,其混合感染率超过40%。针对混合感染的日趋严重,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临床表现

1、传染性胃肠炎。该病是由冠状病毒科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大猪很少死亡,但哺乳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100%。该病呈地方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两季发病最多。患病仔猪突然发生呕吐,接着急剧水样腹泻,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厌食。粪便初为白色,随后变为黄绿色,常杂有未消化的乳凝块和气泡,pH值检验呈酸性,味腥臭。病猪迅速脱水、消瘦、严重口渴,食欲减退或废绝,一般经2~7天死亡。

2、猪流行性腹泻。该病是由冠状病毒科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发于冬季,尤其是12月和1月份。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成年猪仅发生呕吐和厌食,病程4~5周后可自然平息。而保育仔猪的典型症状是呕吐和水样腹泻,食欲大减,精神沉郁,很快消瘦,严重者脱水死亡。

3、轮状病毒。该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对外界各种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室温下7个月仍有传染性。寒冷、潮湿、不良卫生条件等应激因素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秋、冬季和早春该病较多见,并且多发于10日龄左右的仔猪,有时断奶前后的猪也发生该病。病初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不愿走动,常有呕吐。而后迅速发生腹泻,粪呈水样或糊状,色黄白或暗黑,经3~7天后出现脱水。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仔猪胃内充满乳凝块或乳汁,小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容物呈液状、灰黄色或灰黑色。有时小肠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三、发病原因与鉴别诊断

1、与一般条件因素引起的腹泻的鉴别诊断。猪病毒性腹泻为群发,而一般条件因素引起的腹泻多呈散发,伴有条件的改变,如温度的突然改变,换料、断奶等。病毒性腹泻发病季节性强,冬春季节多发,伴有呕吐,呈水样便;而一般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与季节关联不是很紧密,呕吐的现象相对较少,多呈稀便(也有水样便的发生)。单纯的病毒性腹泻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

2、与饲料因素引起的腹泻的鉴别诊断。病毒性腹泻与饲料原因引起的腹泻都有群发的特点。饲料因素引起的腹泻与病毒性腹泻的不同点是其没有传染性,常常与突然更换饲料、饲料发霉等现象有关,腹泻的发生时间比较整齐,相隔时间较短,体质好的可能反应比较严重。更换发霉饲料后,腹泻停止。一般在胃肠道都可出现损伤,而不是局限于小肠部分。而病毒性腹泻常常先在部分圈舍中出现,然后蔓延到全群,时间相对较长,一般要7天以上,肠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小肠段,引起小肠壁变薄,粪便一般呈水样。

3、与伴有腹泻症状,但是以其他临床表现为主的疾病的鉴别诊断。很多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都伴有腹泻症状,但是这些疾病发生后不是以腹泻症状为主,都伴随着其他症状,必须结合其他症状来区分这些疾病与病毒性腹泻疾病。如猪瘟,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同时伴随高热和全身的出血。伪狂犬病发生后也出现呕吐和腹泻的症状,但仔猪都伴随着神经症状,母猪可出现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儿。

四、预防措施

1、在流行季节前20~30天进行全群的免疫接种。因为一般的灭活疫苗接种后14天产生免疫力,活疫苗7天,可以在接种20~30天后抗体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采取全群免疫后,可以避免产生易感猪,使病毒无法在猪群中存在。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3

关键词:断奶仔猪;腹泻;病因;预防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46-01

仔猪腹泻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一般在40%以上,死亡率在7%以上。该病多发生在断奶后3~10 d的仔猪,其病原十分复杂,以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痢、白痢,丙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红痢以及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或流行性腹泻较为常见,保育仔猪则以断奶应激引起的下痢以及寒冷、饲料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拉稀较为常见。

1腹泻的原因

1.1非传染性因素

1.1.1仔猪消化机能不全通常仔猪断奶后1~2 d采食量减少,饿急了又过量采食,由于仔猪消化器官发育尚不完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不能很好地消化植物性固体饲料,导致异常发酵或腐败,产生有毒物质,引起腹泻。

1.1.2仔猪的应激因素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不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饲养管理粗放,保育舍与哺乳舍温差过大,猪舍不洁,地面潮湿及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导致腹泻。

1.1.3缺乏某些营养因子仔猪饲料中维生素是必不可少的。如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

1.2传染性因素

1.2.1细菌性腹泻病原性大肠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之一。在哺乳期,由于母乳抗体及乳中其他抑制物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繁殖,仔猪一般不发病。当仔猪断奶后,肠道消化酶下降,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蛋白质在肠道后段腐败发酵增多,加上母源抗体供应中断,免疫力下降,这就容易引起感染造成腹泻。同时,断奶应激还会使循环抗体水平降低,抑制细胞免疫力和免疫水平,引起仔猪抗病力弱,这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大量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1.2.2病毒性腹泻仔猪断奶后一旦饲养管理不善,易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仔猪轮状病毒感染,当病毒侵袭整个小肠时,引起小肠破损程度增加,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粪便腥臭,混有气泡、凝乳块或未消化的饲料。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病死仔猪剖检可见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胃底黏膜轻度充血,肠内充满白色至黄绿色液体,肠壁薄而缺乏弹性,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

3防治措施

3.1加强断奶前仔猪的补料

仔猪1周龄时,就应要开始人工强制性补料,这样断奶后的腹泻率会降低;反之,如果断奶前补料不充分,断奶后的腹泻会加重。同时,要注意在断奶后的几天里限制采食量,并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

3.2应用酸化剂和酶制

可在仔猪断奶后1个月内的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有机酸、沸石、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保持胃内的一定酸度,既适合有益的乳酸菌的生长繁殖,能预防和减轻仔猪的腹泻发生率。典型的酶制剂有植酸酶添加外源性蛋白酶、淀粉酶等,可提高饲料消化率,对控制仔猪腹泻有效果。

3.3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首先要有适宜的温湿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30~40日龄仔猪舍的温度需控制在28 ℃左右。同时湿度不能过大,过大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孳生繁衍,最适宜的湿度为65%~75%;其次圈舍保持清洁卫生,猪舍内外要经常清扫,定期消毒杀菌,勤换垫草,对粪尿等有机物要及时清除处理,保持干燥,定期消毒。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4

[关键词] 犬细小病毒病 临床症状 诊断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39-01

犬细小病毒病(Canine Parvovirus,CPV)是一种危害犬的一种严重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之一,此病传染性特别强,对幼犬危害极大,冬春季节多发,早期主要表现为高烧、厌食、呕吐,随后表现为番茄汁样腹泻,对幼犬而言容易突发心肌炎而急性死亡,此病自1978年澳大利亚kelly学者分离得到至今,犬细小病毒病一直都是国内外危害养犬业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每年因此病造成犬只的大量死亡。

1 病例情况

2015年3月4日,动物爱心门诊接诊一例病犬,比格犬,雄性,年龄5个月,未做过犬细小病毒疫苗免疫,主诉:爱犬前天吃过几块鸡骨头,第二天精神萎靡,不吃不喝,有呕吐现象,轻微腹泻。

2 临床症状

病犬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呕吐、腹泻、脱水,呕吐物初为未消化的食物,而后为胃内粘液,粪便先黄色,覆以多量黏液和伪膜,后排带有番茄汁样的稀粪,具有难闻的恶臭味,体温41℃(偏高),心跳、呼吸正常。根据症状,怀疑此病例为犬细小病毒病。

该病潜伏期7-14天,多发生在刚换环境后(如新买的幼犬),洗澡,过食是诱因。该病多数呈现肠炎综合症,少数呈现心肌炎综合症。此病犬有明显的肠炎症状。

心肌炎型:多见于40日龄左右的幼犬,病犬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的突然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短时间内死亡;有的病犬轻度腹泻后死亡。

3 诊断

3.1 临床检查见犬精神沉郁,体温41℃,呕吐内容物未消化的食物及黄色粘液,腹泻粪便腥臭,有腹痛现象,结合当地犬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初步诊断为犬细小病毒病,犬瘟可疑。

3.2 实验室诊断

3.2.1 胶体金检测,取粪便用细小病毒试纸(军事医学科学院生产)检测。取病犬粪便足量,加生理盐水5mL,充分摇匀后静置5分钟。用试纸条的检测端浸入上清液中15秒,水平放置5分钟后观察结果,诊断结果呈明显阳性。犬瘟热抗原诊断试纸(韩国Rapigen)检测阴性。

3.2.2 血凝试验

取腹泻粪便处理后,用0.5%猪红细胞悬浮液在4 ℃时按一定比例混合,充分振荡,细胞凝集反应均为阳性。

依据上述症状及检测结果,诊断为细小病毒病。

4 治疗方法

目前,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由于发病快、病程短,因此多采用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根据近几年对病犬的治疗情况,认为该病的治疗原则是:及时强心补液,保护肠黏膜,防止继发感染,保护心脏机能,增强疾病抵抗力,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饲养管理。

4.1 抗体治疗:细小病毒单抗(军事医学科学院),1mL/Kg,皮下注射,连续使用3d,后两天改用犬多抗。

4.2 对症治疗:柴胡注射液,皮下注射一支,体温正常或者略偏高时停用,654-2注射0.2 mL。

4.3 输液治疗:发病初期,对出现轻度呕吐、腹泻并有脱水症状的病犬可用乳酸林格氏液50~500 mL、20%葡萄糖20~40 mL、维生素C 2~6 mL、ATP 1~2 mL及抗菌(毒)消炎药一次缓慢静脉注射,2次/d。

4.4 腹泻期间特别是呕吐现象严重的应禁止饮食,应及时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调,可用乳酸林格氏液50~500 mL、20%葡萄糖20~40 mL、维生素C 2~6 mL、ATP 1~2 mL、10%氯化钾每500 mL中加5~10 mL抗菌(毒)消炎药一次缓慢静注;同时肌注溴米那普鲁卡因1~2 mL、地塞米松5~10 mg、止血敏2~4 mL,2次/d,3~5 d为一个疗程。

5 病例总结

由于病犬发病已经2d,食欲、饮欲完全废绝,又拉又吐,有脱水现象,且体温偏高,但呼吸与心跳正常,尚未转变为心肌炎型。因此治疗的方向应是以降温、补液、调节电解质平衡及控制继发感染为主在细小病毒的治疗中,单抗及高免血清的使用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输液治疗是治疗此病的关键,病犬用药后3d病情有明显好转,病犬精神渐振,由沉郁喜卧状态转为四处走动,并有寻食迹象,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治疗期间,若腹泻、呕吐严重则需要加大补液量来纠正脱水,可使用林格氏液、碳酸氢钠等及时调节体内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没有呕吐的犬可以口服补液盐或灌肠。治疗过程中注意抗感染过程中抗生素的一般使用不建议超过5d,不可长久应用防止肠道菌群失调。

病犬康复后两周内,饮食要少量多次,主要饲喂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另外适当饲喂一些微生态制剂类宠物保健品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期间尽量减少外出,以避免犬瘟热等其他疾病趁虚而入。此病最好的防控手段是每年按时做好疫苗接种。

参考文献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护士;防护;职业危害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性或慢性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随着人们对院内感染及职业性危害认识的逐渐提高,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普遍受到重视,只有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防护,才能降低对护士的自身伤害。医院中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急诊多、抢救多和工作强度大。因而外科护士所面对的职业危害,笔者感受颇深,现将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 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但其中某些生物或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致病因素或传播途径,对外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主要的有害因素为细菌和病毒。

1.1.1 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中,从而通过开放的伤口、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外科护理人员。

1.1.2 病毒:常见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冠状病毒,以呼吸道及血液传播最为常见、多见。外科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危重,开放伤口多。护士常在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术后患者病情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忽略了自身的防护;外科病房日常工作中,输血、采集血液标本、体液引流、引流等较多,使外科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这些均使外科护士极易被感染,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常见、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上述三种病毒可通过输血、血制品,或使用被病毒感染的注射器针头、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IV还可在唾液、胆汁、尿液、乳汁、汗液、阴道分泌物及胸腹水中检出。感染途径常见于:针刺伤及通过黏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的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部的带菌等。

1.2 物理性因素:

1.2.1 利器伤: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多是针刺伤和安瓿割伤。有临床报道,在西安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对68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年人均3・5次,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1.2.2 噪声的影响:外科病房的噪声主要来自多参数监护仪的机器声、电话铃声、电动吸引器、机械车轮的摩擦、器皿的碰撞、金属门窗的开关、床头呼叫器的报警声、工作人员的谈话等。根据研究,几个人大声谈话,距离5 m所产生室内噪声的生压级为80 dB,砰然关门声为82 dB,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生压级为38 dB。噪声强度在50~60 dB时即能产生相当大的干扰,正常人在>45 dB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

2 防护

2.1 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减少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职业损伤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完善操作规程,督促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安全操作,从根本上减少危害的发生。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

2.2 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坚持标准预防原则,遵守医院有关医疗垃圾管理的规定。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把护理对象作为传染病患者看待;当预料可能有血液、体液迸溅时,要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严格按规定处置锐器,减少及避免锐器伤意外发生;严格管理医疗费弃物,所有医疗费弃物都应分类放入有标识的塑料袋,统一处理。

2.2.1 利器伤的预防:防止利器伤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护理人员预防利器伤的特殊教育,使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导致利器伤的危险行为。处理针头时要仔细、认真,针头、注射器使用后立即放入医院统一使用的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不能乱丢;禁止将使用的污染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污染针头;禁止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静脉输液完毕后,将头皮静脉针头分离,置于利器盒内,避免自伤;锯、掰安瓿时注意掌握力度,以免用力过猛掰碎安瓿自伤,必要时可用纱布保护。

2.2.2 规范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存在以下情况时均要认真洗手:接触患者前后;脱手套后;被血液、分泌物污染后;接触被污染的器械后。2000年卫生部颁布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的指征、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士要养成洗手的习惯。

2.2.3 提倡戴手套:外科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均有可能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必须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若手部有破损时,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护理时,应用防水胶布包扎伤口,带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这足以说明戴手套的重要性。

2.3 噪声的预防:工作中尽量减少噪音,操作迅速、轻柔;选择噪声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并定人定期检查、维护;及时解除报警的原因;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电话铃声设置在合适的音量并及时接听;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配合治疗。

3 讨论

针对外科护理的工作特点,护士面对的多是外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各种理化因素与不良的工作习惯对外科护士的健康有直接的损伤及潜在影响。护理人员要客观正确认识职业性质,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本专业业务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措施,让危害杜绝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外科护理中的职业性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应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这三方面,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使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 骨科及普外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

理管理杂志,2004, (06)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6

[关键词] 猪 传染性疫病 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59-02

目前,由于猪肉价格上涨的带动,猪的养殖规模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不过在自然环境,尤其是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下,猪的成活率却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这给不少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猪传染性疫病往往是主要影响因素,并造成猪只死亡率的上升。对此,在猪的日常养殖过程中,必须形成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平时预防措施来降低猪病的发生概率。为此,本文展开常见猪传染性疫病的治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结果,现报告如下。

1 常见猪传染性疫病的发病原因

对于常见猪传染性疫病的发病原因,可以分为环境因素、猪疾病抵抗力降低、不合理运用药物以及免疫程序不足等方面。就环境因素来说,不良的环境因素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出现,并发展蔓延,反过来说,清洁卫生的环境能对病菌的滋生与蔓延形成明显的抑制,从而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在农村养猪中,散养是主要形式。同时,由于没有统一时间购猪,因此无法为其统一注射疫苗,这对猪病防疫形成了不利影响。对于养猪生产来说,需要遵循其各个阶段的生长特点,选取针对性的药物来实施疾病预防工作。但是,在大部分养殖户中,其用药往往没有根据兽医指示,造成疾病防治工作相对不规范、不合理。此外,不少养殖户出于扩大经济效益的考虑,对仔猪盲目地引进,虽然养殖规模扩大了,但是养殖技术却显著落户,尤其是没有对常见猪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给予充分重视,从而造成传染性疾病多发的后果。

2 常见猪传染性疫病症状及其治疗手段

2.1 猪瘟

猪瘟作为一种黄病毒科的传染性疾病,病因是猪瘟病毒。该疾病一年四季、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猪中都有可能发生,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类型,主要传染源是急性病猪,传播途径一般为消化道感染。急性病猪体温一般升高到41摄氏度以上,并以食欲降低和高度沉郁为主要表现,首先发生便秘,然后下痢,病猪身体各处皮肤都可能出现充血,并发展为紫绀,形成的小出血点用指按压也不褪色。而在慢性病猪中,症状和病情都比较轻微缓和,发热不明显,腹泻和便秘情况交替发生。在猪瘟治疗上,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实践证明,早期可以用高免血清或者注射10头份猪瘟脾淋苗进行治疗,并配合抗菌素等对症治疗,有一定疗效。所以预防接种是主要措施,仔猪20日龄、60日龄时实行免疫。猪瘟一旦发生的话,需要对病猪予以淘汰,封锁疫点,并使用百毒杀等来对病猪舍彻底消毒[1]。

2.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近几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作为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传入我国,常和猪瘟等混合感染。病猪通常出现体温升高以及食欲降低的情况,少数病猪出现皮肤发紫,断奶仔猪死亡率高达90%以上,而怀孕母猪一旦感染该疾病,则会形成流产、死胎等情况。对于猪蓝耳病来说,综合防治是主要手段。在养殖过程中,注重检疫,不从发生疫病的猪场来引种,引种过程中落实隔离检疫措施,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对产房予以隔离,没有病猪场选择灭活疫苗,发生蓝耳病猪场则运用弱毒疫苗。在蓝耳病发生后,对病猪和外表健康的猪隔离饲养,对水槽、料槽分开,从而防止接触传染的出现[2]。

2.3 猪丹毒

猪丹毒是因为红斑猪丹毒丝菌造成的传染病,该疾病一般经过消化道、皮肤伤口等感染,在架子猪中多发。其中,疾病初期经常发生败血症,大部分病猪的食欲降低,两眼形成脓性分泌物,粪便干结并发展为下痢。病猪耳朵、颈部、腹部等皮肤发生红斑,指压会褪色,一般在3―4d后,病猪将会死亡。另外,对于疹块型病猪,皮肤将会出现菱形紫红色疹块,并在后期发展成痂皮脱落。慢性型病猪的四肢关节多发生肿胀,影响其行动,部分病猪会发生心内膜炎和呼吸短促的情况,其眼睛、口鼻处都表现出青紫色。对此,在预防猪丹毒上,首先就是利用猪丹毒疫苗的定期注射来进行免疫[3],并对病猪型肌肉注射青霉素以及抗血清的治疗措施。在青霉素注射上,注射剂量为5000―10000单位/kg,每天三次,等到体温正常之后再给予2―3次的注射;在抗血清治疗上,超过45kg的病猪每天20―40ml/kg,低于23kg则每天5―10ml/kg。

2.4 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作为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致病因素为沙门氏菌以及猪霍乱,在2―4月龄的仔猪中多发。对于急性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先出现便秘,然后为下痢,粪便一般为淡黄色,多伴有腹痛情况。病猪耳朵和腹部皮肤表现出深红色,呼吸困难,严重病例发病2―6d左右死亡。在慢性病猪中,便秘和腹泻情况交替出现,粪便多为灰绿色,病猪日益消瘦,最后由于脱水而死亡。在猪副伤寒的预防上,通常在断奶前三天口服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在治疗上,通常应用磺胺增效合剂,每天服用20―45mg/kg的磺胺嘧啶,并分两次服用6―8mg/kg的甲氧苄氨嘧啶,连续用药7d。

2.5 传染性胃肠炎

对于常见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是冠状病毒引发的,具有急性和高度传染性的特点,在冬季多发,并且在低于10日龄的仔猪内存在相对较高的发病率以及致死率,带毒猪和病猪都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以及呼吸道感染是主要传播形式。病猪一般出现严重腹泻和呕吐的症状,哺乳仔猪会出现水样腹泻,下痢表现出黄绿色特点,病猪最后多因为酸中毒和脱水而死亡。肥育病猪多会发生腹泻下痢、食欲减退以及增重减缓的情况。给予猪补液盐水的自由饮用可以对猪传染性胃肠炎予以预防,并对病猪继发感染起到预防效果。在治疗上,可以实行磺胺嘧啶的治疗,每天服用20―45mg/kg,并增加甲氧苄氨嘧啶的混合灌服,每天6―8mg/kg。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不少常见猪传染性疫病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必须重视疾病的预防工作,在日常养殖中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理念,从根本上对猪病的发生予以控制,并提高养殖户实行科学养殖的意识。在养猪生产中,必须对免疫程序严格执行,尤其是推进疫苗接种工作的实施,进而促进养猪成活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骆亚平,李国选,户瑞丽.猪常见疾病的诊治[J]湖北畜牧兽医, 2013,34(12):55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