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1
现今,语文教学肩负着加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任。因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强化语文的实用性,重视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注重职业素养的渗透,在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首先,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条件,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下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当前,中职生整体素养相对来说较差,文化课基础薄弱,纪律意识淡薄,自我认同感低。中职学生大都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学习考试是他们的软肋,谈“学”色变,谈“考”色变,不爱学习、淘气顽皮。加之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大多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表现为不听家长话、个性强、追求与众不同、好奇心重。在家长、老师眼里他们也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好孩子,自控能力弱,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他们很多人表现出不自信、胆小怯懦,有的学生甚至自暴自弃、任意放纵,所以形成了许多坏习惯,如在课堂上睡觉、捣乱、肆意说话、不写作业、无故旷课、迟到等。
二、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一)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做到文以载道和以文化人
1.以阅读为突破口,拓宽学生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诵读古典美文有“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的功效。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早读课让学生朗读《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领读与跟读等形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思考人生哲理。通过齐声朗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疏通字意,品读、赏析经典名篇。教师结合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用古人的智慧审视现今生活,给予学生“正能量”,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让学生从理性角度认知世界。“通过感知、内化,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甚至行为习惯,做到以文化人,滋润心田。”
2.认清语文与所学专业的关系,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就业方向
要想让学生通过学习改变以往的陋习,前提是让其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以及做完之后a生的效果。语文教师需把语文学科与学生专业有效结合,让学生了解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进而制定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计划。比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需重视 “一词多解”的语言训练和扎实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汽修专业的学生需培养他们良好的沟通力以及基础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等。
笔者以曾教过的旅游专业学生为例,把旅游专业从业者所需要的技能和语文基础的知识技能一一列出,让学生清楚就业前景,明确不同层次的技能、职业素质与职位薪金的关系,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例如,导游、地勤需要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中层管理者需要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决策者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硬的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等。从宏观让学生明确专业技能与语文技能内在联系,明白基础学科对所学专业的重要意义。如下图所示: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2
一、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职教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国家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3、加强学会下属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和活动水平。制定《学会工作规则》,加强规范化管理。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3
新的起点,必须要保持长期一贯的敬业奉献精神,坚持和发扬勇于吃苦、做事干练、悉心全面、有张有持,在总结提炼中有所创新的养成性工作习惯;坚持团结合作、踏实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补台的做事做人原则;立足本职、兼顾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之道。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基本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和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无和的行为。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负责对新进教师进行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文件的学习指导,并对新教师学习情况进行验收。
2、组织了系部教学档案的检查工作,对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3、针对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关于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分析》,力图从全局的角度、行业的视角,在对比分析中立足学院实际,把握我院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
4、先后组织了16院级教学专项研究立项及成果的补报和厅级10门精品课程、6个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工作;
5、组织了公共课教改情况研讨交流会,之前对承担公共课的系部、其他各系以不同的方式对公共课施教进行了调研工作指导,为保证此项工作富有成效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对公共课研讨交流情况以会议纪要和简报的方式进行汇报和交流;
6、审核了41个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并写成初步审核情况汇报,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建议,在12月15日的专题会议上进行了汇报交流,提出了针对不同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框架设想;
7、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航标,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经验,一方面,与高教所联合筹备、策划“高职教育论坛”,已举办三期,第四期正在组织中;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全院指导性教育理论、教学信息、教改经验等各类专题学习8次;
8、三次参与组织了院级和省级优秀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和网站的评审推荐工作;6次参与年年研究生人才引进的听评课工作;
9、正在准备年8个教学专项课题的结题验收工作和年年教学专项课题指南的初步拟订工作;
10、还分别到上海和南京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和专业建设学习班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会后分别以内参资料和会议纪要的方式向有关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专题汇报。
三、学术研究与成果
1、调入学院后,年月尝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年度课题申报。以《高等职业教育双证制及其校本实施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尽管没有结果,但是为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年月在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教育学类核心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87-1784、国内统一刊号cn54-1190/g,)《中国教育月刊》上发表题为《高职院校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初探》论文,并或论文一等奖。
3、圆满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并得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外审专家的好评,希望能将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并加以应用。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4
英文名称: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8305
国内刊号:43-1391/G4
邮发代号:上半月刊42-305;下半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当代教育论坛》(旬刊)创刊于2002年,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属全国教育科学类核心期刊。杂志每月三期,为宏观教育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校长教育研究。杂志创刊四年,就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文摘》等国家权威媒体上全文转载和摘要文章238篇,在全国1309种教育类杂志中排名第7位,在全国业界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宏观教育研究:主要是以高等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教育发展等宏观研究为重点。尤其刊发恢宏、大气、争鸣、创新的大理论。该刊是各条战线的教育科研人员、研究生交流和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园地。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技职院校;实务专题;高等职业教育;高职专升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1-0090-04
目前,台湾已构建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技术教育体系,形成了从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到科技大学与研究所,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完整技术教育体系。在这类技职院校专科与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中,台湾各校普遍实施实务专题来代替毕业论文。大陆也有个别高等职业院校引入了实务专题教育模式,但大陆本科人才培养中还没有相关的借鉴改革。本文拟对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率先实施实务专题的必要性及可能面临的困难作一简要论述。
一、台湾技职院校实务专题教育的特点
台湾技职教育为适应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专题制作课程(special project courses)的推广与实施便是举措之一。专题制作课程是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以研究为主的必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职业发展需要或个人兴趣选取一个课题进行实务制作或撰写研究论文。实务制作一般以企业或非营利组织面对的实际问题或现象为研究对象,强调观念的运用与问题的解决,多应用于技职院校与应用性学科专业;研究论文则强调理论的建立或验证,具有学术研究性质,多应用于学术导向的普通大学。专题制作课程的实施流程大致包括如下环节:分组、确定指导教师与专题题目、专题分工及拟订计划、计划审核、专题制作、专题发表[1]。这里主要讨论在技职院校中应用的实务专题或实务制作,相当于大陆高校的毕业论文,但二者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务实性
实务专题是台湾技职教育本科课程与普通大学本科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2]。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开展“实务专题”课程的目的与作用非常明确:满足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用人需求,通过实务专题制作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以使学生整合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务制作过程中掌握完成特定作业任务所需的工作方法与作业程序,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就业技能,如作业流程的革新、产品营销策划等。由此可见,实务专题的主题“不是来源于书本,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硬性摊派,它来源于小组成员的生活和社会实践”[3]。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要注重体验生活和深入实践,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而大陆高校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习惯做理论研究却创新不足,由于远离社会实践而影响学生就业。
(二)团队性
与大陆高校一人一题的毕业论文模式不同,实务专题要求小组团队共同完成,每组通常是4~6人,视主题需要作适当调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非常重要。实务专题制作是一个立体系统,每个学生都将面临多个交流与沟通对象:首先是小组间的成员,这是课题实现合作的基础,从课题的选择到最后完成报告和口试,都需要小组成员的配合和协调;其次是指导教师,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必然遇到问题,需要随时与指导教师进行讨论;最后是企业和社会,由于制作主题来源于行业和社会,还需要经常和企业、社会打交道。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建立良性的交流沟通平台,在互相尊重和理解中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
(三)过程性
台湾实务专题比大陆高校毕业论文的时间更长,约为1~1.5年,虽然时间长,但并不放任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和享受实务制作的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体验探究的乐趣,领会研究的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台湾建国大学为例,在实务专题制作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每周都要集中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讨论后如实填写《专题制作每周讨论记录表》,指导教师将学生出席及讨论情形作为学期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且在每一学期的期末填写《专题制作期末评分表》。而大陆高校做毕业论文的时间往往也是学生毕业实习和找工作的时间,很容易出现“失控”情形。
(四)探究性
有人认为强调实务专题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可能会降低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要求,事实恰恰相反。首先,兴趣是探究的基础和推动力,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才愿意主动去探究。从实务专题主题的选定来看,主要依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相关,而不是书本上的纯理论知识。其次,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是开展研究的根本保障,学生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将受到严格、规范的研究方法训练。如,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在第五学期开设“研究方法”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其研究技能,同时开展“校内专题制作”,为真正的“业界实务专题”制作提前演练和作好准备[4]。再次,强调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题制作。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出席情况、参与讨论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都将纳入最终的评分结果,保证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实施实务专题的必要性
目前,大陆个别高等职业学院引入了台湾技职院校实务专题的做法。如,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借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资讯学院“实务专题”教学的成功做法,各专业将“实务专题”纳入了必修课程,并在2009级学生中率先试点组织实施,每4~6位学生为一组,每2~3组安排一位专业导师指导。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专题组设计一系列实际工作任务,充分利用系部统一时间开放校内实训基地,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该系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项目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5]。但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中,大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借鉴改革。在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率先引入实务专题教育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引导高职专升本教育的职业性定位
高职专升本教育自1999年发展至今,无论是教育理论界,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和高职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分歧;而在教育实践领域,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本科人才的模式来培养。因此,科学合理的定位是高职专升本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实际上,“无论是从教育理论层面和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来看,还是从国内、国际教育实践来看,都应该将高职专升本教育定位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而不是普通学术型本科教育。”[6]
因此,将实务专题课程引入高职专升本教育,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该类教育向职业性方向发展,引发教育模式的相应改革。因为实务专题作为台湾技职教育本科与普通大学本科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其课程目标定位、选题来源、制作过程、方法选择、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具有职业性、行业性与实证性导向。尤其是对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学生来说,从其入学开始便可开设“研究方法”课程并同时开展“校内专题制作”,第二、三学期开展“业界实务专题”制作,第四学期进行“业界实务专题”成果发表和口试汇报,这样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务专题,从而可以保证人才培养始终坚持职业定位。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实务专题注重学生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7]。关键能力又称为核心能力或可迁移能力,是已知具体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而实务专题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各专题任务要求学生分工合作,以小组方式提交专题成果,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另外,从专题主题的确立、专题制作的组织到专题报告的撰写、专题成果的发表和汇报,都是由学生小组来自主完成,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这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关键能力外,实务专题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务专题学习过程中,专题任务以具体的项目开发为载体分解为一系列的实际工作任务,各专题任务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完成,学生通过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和实战,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实务专题甚至可以看成是“职业化的提前演练”,当学生经历过实务专题制作过程之后,必将对整个体系相当熟悉,特别是与企业市场相关联的课题,这将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即有利于毕业生快速适应工作的流程与状态。
(三)减轻教师负担,发挥学生优势
由于学生规模扩大,高校教师每年都需要指导大量毕业论文;更由于学生忙着赶招聘会、找工作,对毕业论文越来越轻视,东拼西凑,甚至出现抄袭现象,毕业论文尤如“鸡肋”,甚至一度引起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是否需要取消的激烈争论,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8]。而对于高职专升本的毕业论文来说,教师除了面临上述问题外,还进一步抱怨学生的理论功底太差,基础知识不牢,缺乏研究方法的训练等。
因此,在高职专升本中用实务专题代替毕业论文,一方面可减轻教师负担。与目前“一人一题”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相比,实务专题采取“分组指导,一组一题”的指导模式,减少了教师指导论文的数量,使得教师能够在每项专题的指导上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从而提高指导效果。另一方面,可发挥高职专升本学生的优势。由于专升本学生来源于高职院校,他们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对实务性课程比较感兴趣,动手和操作能力比较强,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系统,用实务专题代替毕业论文可以扬长避短。
三、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实施实务专题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率先实施实务专题教育模式,将会面临一些困难,还需要从理念转变、实施技能培训、相关制度完善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教师的指导能力将受到挑战
大陆高校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容置疑。在实务专题制作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是专题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处于辅助位置,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有可无。恰恰相反,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对教师的宏观协调能力、与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所指导专题的实践操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专题大多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教师可能不熟悉,必须通过再学习才能指导学生。
(二)要求学校与相关行业有充分的合作
由于实务专题的主题主要来源于企业界,因此台湾技职院校实施实务专题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产学合作较为成熟。技职院校为推展产学合作,往往设有产学合作单位,如育成中心或创新育成中心,以专责其事。2007年台湾技职校院产学合作项目达8509个,产学合作金额达新台币34亿多元,缩短了学校育才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差距。同时,台湾从2005年开始实施“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鼓励技职院校学生于毕业前与行业企业合作[9]。这些措施都为实务专题的实施创造了条件。而大陆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与企业界的联系并不多,要实施实务专题教育,就必须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使专题真正有行业项目依托。
(三)需要制订完善的制度措施
实务专题的实施还需要制订一系列制度措施,如实务专题的制作流程、实务专题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的职责与激励机制等,只有这些制度措施都明确才能付诸操作。
(北京联合大学高职处2010年度委托课题《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主持人:王彤)
参考文献
[1]谷冠鹏,付鸿彦.专题制作:台湾高校的毕业设计与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9-02-23(5).
[2]陈雯.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课程建设及其启示[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8):389-396.
[3]魏正珠.试论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学生专题研究与能力的提高[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9(4):9-11.
[4]刘素芳.高职实务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1(2):43-45.
[5]王彤,朱科蓉.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分析与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1(13):21-24.
[6]吴栋淦.谈谈“实务专题”在我院软件工程系的实施情况[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1(2):37-39.
[7]汤寒锋.本科生论文成鸡肋 毕业论文是否该取消引热议[N].重庆晚报,2009-10-12.
[8][9]黄富顺.台湾技职教育新近的发展与特色[R].2009中国(长沙)国际职业教育论坛演讲稿.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opic Courses of Taiw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the Bachelor Education Upgrading from Two or Three Year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ZHU Ke-rong, WANG Tong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职业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随着国内教改的深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任务不断落实,其核心目标是为了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想从根本上确保高效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合社会发展所需,就需要实现对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而要想落实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实现对“职业能力”的全方位了解。当前,关于职业能力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落实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职业能力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当前,随着职业能力重要性的呈现促使相关领域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基于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共获得了近3500篇资料,包括博硕士论文以及学术期刊。从相关资料的年份上看,近年来,相关领研究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且研究数量也不断上升,这就为本文相关文献的总结与分析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中外语言文字,但是成果性的研究理论较少,这就说明关于职业能力研究上需要得到其他领域的重视,并要在理论上实现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职业能力的概念与内涵简述
(一)职业能力概念简述
当前,国内外对于职业能力的重要性都达成了一致的认识,但是,在职业能力的概念上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共识,进而也使得职业能力的内涵存在着多种释义。依照当前国外现有相关文献,国际上给出的定义为:职业能力是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一种能力,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够具备应对生活以及工作变化的能力。德国研究领域给出的定义为:职业能力指的是从事社会职业时所具备的相应本领,具体包括了工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个人的责任感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度。美国给出的定义为:职业能力指的是获得工作并保持工作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能够通过劳动市场获得就业机会,并通过这一就业机会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以及个人的奋斗目标。中国研究领域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结论为:曹书亮(2012)将职业能力定义为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个体从事社会职业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实现自身职业目标的基础,包括了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综合素质能力;甘应(2013)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人在求职中所应必备的能力,包括了交流能力以及技术能力等。
(二)职业能力内涵简述
基于当前研究资料所分布领域的不同,对于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也就存在着差异性,大体上可以将职业能力的内涵阐述为如下内容:集合了知识、方法以及技能为一体的能力,同时也包括了社会适应能力、情感能力、职业态度等。
三、职业能力分类界定研究
关于职业能力分类界定上,当前的研究领域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任务职业能力主要由两种能力构成,即基本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为:蒋乃平(2011)认为职业能力主要由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构成,其中的综合职业能力又包括了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第二,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三大块,代表的文献为徐友华(2009),基于高职院校教师技能对职业能力进行了划分,包括职业基本素质、核心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第三,任务职业能力包括了如下四项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性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四、职业能力形成、培养模式以及评价研究
(一)职业能力形成与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当前,关于这一能力的形成在相关研究领域初步达成了一致的认同:从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出发,能力的形成是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素质迁移与整合的结果。关于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在高职等职业类学校上,这些院校结合专业的特点,对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策略等进行实践,进而根据不同社会行业对于职业能力的需求与要求对职业能力的结构进行了划分。此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借鉴了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结合了国内的实际对职业能力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构建。
(二)职业能力评价方式研究
当前国内在职业能力评价上主要采用如下两种方式:测试以及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体系。而在测试上,我国一般都是由高校负责,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来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估。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职业能力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能够真正作用于实践的理论性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才能在拓展职业能力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同时,为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评价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因此,这就要求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要将职业能力这一研究延伸到社会的各行业中,以从根本上实现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甘英,梁芷铭.职业能力拓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