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珍珠鸟教学设计

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1

追本溯源: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

“预学机制”介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探寻学生的“学习起点”。关于“学习起点”,一般有两种理论来源:一是“教材起点说”,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把认识论作为课堂基础,教师整堂课的中心和唯一目标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其基本特征就是要求教师要准确全面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然后讲授教材;二是“学生直接经验起点说”,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我们应该把教学起点放到儿童经验上,由此出发并把儿童经验进行扩展和不断丰富,从而进一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达到对科学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

两种学说前者只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无法顾及真实状态中全班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后者则是忽视学科系统知识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性。

而王荣生教授在《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一文中,提出了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至此,我们应该非常明确:教师对“学习起点”的有效把握应体现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预学的设计首先应考虑课文处于整个语文课程体系的什么位置,这一学段的课文根据单元位置、单元目标以及文体的特点,明确这节课自己准备教什么,而后借助预学单进一步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考和设计教学方法。

实践探索:“学习起点”的确立

以《珍珠鸟》一课教学设计为例,我们需要经过文章体式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寻找到教学内容的“落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展开都是建立在这个落点上。这个落点的确定应来自于两方面的分析:

第一,对体式的深度剖析 本文作者将纯真的感情融入到对珍珠鸟的描写之中,把人的灵性赋予珍珠鸟,使鸟儿似乎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文本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手法运用娴熟,“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到”“蹦来蹦去”,文章作者细心观察,抓住了小鸟的每个细微的举动与神态,然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给读者重现人与鸟温馨相处的动人画面,身临其境最后才能水到渠成的呈现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而这篇文章留给读者最典型的语用价值就是,通过对动作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情感与心态。

第二,对学生学情准确把握 假设五年级的学生能够自己读懂和读通《珍珠鸟》这篇课文,而且也能充分感受到小珍珠鸟是如何对冯骥才产生信赖,并且信赖给他们创造的美好,那么学生就能学好这篇文章。但是事实上学生对冯骥才这一类散文的“细节演绎主题”这一写作特色的关注并不多。所以,想要学好文章,必须学会捕捉作者看似随意但背后布局结构的精巧,看似文字的描述是不经意与不刻意,但背后却刻画出细节的精妙,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到大珍珠鸟对冯骥才由起初的“设防与警惕”到“爱的放手”的转变,以及他们之间复杂感情的流露,也由此对“信赖”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为了弄清这个假设的具体内涵,教师需要设计一个“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细节演绎主题”这一写作特色的认知水平。最终,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下表)。

调查的结果:全班36位同学无一例外地J为“小珍珠鸟更信赖‘我’”,他们认定小珍珠鸟信赖“我“也只是从“文章刻画小珍珠鸟的语段多”“小珍珠鸟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等表面泛泛而谈。所以,从学情角度看,教师在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落点放在引导学生去理解“动词变化背后所传递的细腻情感”是妥帖的。

后续思考:如何“因生而异”

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2

一、朗读方法――在点拨中不断强化

把书读正确,读流利,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要求,可要达到这个要求则难上加难。因此,教师要不急不缓,有条不紊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细致耐心地指导,这样课堂才会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边评边议,不断点拨,强化了学生对读的方法的领会,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学习,并由“读会”走向“会读”,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力量。

例如,在教《珍珠鸟》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信赖”二字的真谛,我让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找到珍珠鸟信赖“我”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们很快就知道了珍珠鸟信赖“我”的原因。我们要在语文课上启发学生,不仅要让他们读,还要帮助他们掌握读的方法,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在提炼中巩固

如何才能使语文课上的读写结合更有实效呢?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让他们从课文的阅读中吸取养分,让读与写巧妙结合。我们要让学生们明白作者是如何写的,引导他们从阅读中感悟出作者是如何描写环境、人物、事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帮助学生在阅读时理解文本。以阅读为引子,以写法为教学主旨,在阅读中内化写法,既简洁又高效。

例如,在教《珍珠鸟》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珍珠鸟吗?它的哪些地方让你们喜爱?”一位学生说:“它可爱,它不怕人,它会站在书架上,还会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还有一位学生说:“它胆子大,它敢靠近作者,还喝作者的茶,甚至还会站在作者的肩上睡觉。”……我笑着说:“你们说得太好了!那么,如果让你们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你们会怎么写呢?愿意试一试吗?”学生们听了,立刻心领神会地动起笔来。利用读写结合来引导学生写作,为语文课堂揭开了言语表达的秘密。

三、内化方法,在概括中注重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背诵要求,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储备语言,让他们增加语言积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内化好词佳句,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除了背诵的要求,课后还有词语理解、句子辨析、段落讨论等要求。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是教师发挥教材例子功能的重要策略,也是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的方法。我们可以将背诵的方法当做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交流与共享中,掌握记忆的方法、学习的窍门。内化学习方法,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其实,方法真的远比知识更重要。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时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法的积累。随着学习的开展,不断引导学生内化学习方法,这样教学才会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感悟方法,入情入心

语文学习离不开感悟。我们要紧紧抓住语言感悟这一条主线展开课堂语言实践。我们不需要明确地指出如何感悟句子,只要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语文课堂,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打开思维的阀门,抒发自己对生活、对父母、对成长的种种看法,入情入心。学生的交流自然真切,老师的引导点拨如水无痕,课堂气氛融洽、和谐,令人沉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感悟的方法如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却又能够感受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响。没有生硬的灌输,学习的过程才会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文章的情感和思想才能直抵学生的内心。当然,感悟文本的方法因文而异,也因人而异,以上只是其中一种,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感悟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会迈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3

一、营造积极氛围,激发倾听兴趣

只有让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他们才能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不太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来设置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从而认真倾听,养成爱听好问乐学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搜集一些珍珠鸟的美丽图片,用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珍珠鸟的美丽和灵动很快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在播放一段珍珠鸟飞行的视频后提问:文章是如何描述珍珠鸟慢慢与“我”接近的?由于问题的设置和提问的时间恰到好处,学生正在兴趣之巅,如果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出示字幕,学生一定会认真倾听课文,并从字幕中或课文里快速地找到慢慢与我接近的词句。为了促使学生更深刻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还有哪些词句描写了珍珠鸟的可爱呢?学生一定会再次走进课本,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正是因为氛围创设合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接下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令人满意。

二、寻找科学方法,教导学生倾听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不能盲目地胡乱设问,一定要有目的性。问题的设置要和将要传授的知识点相关联。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要触及学生的兴趣点。在学生去听去思考的基础上能引导学生朝向教师所预设的方向发展,保证课堂的高效性。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出示黄山的优美景色,与此同时教师进行提问:都说黄山有“四绝”,那么究竟是哪“四绝”呢?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个心驰神往,加上老师的提问,更激起了学生寻找景点的动力。看图的同时还结合文本上的介绍,边看边想边议论,一阵七嘴八舌的讨论之后,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正确的答案很快出来了。激情被点燃,学生的兴趣高涨之后,便会产生游览黄山,一览美景的愿望。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继续深入到新一个知识点的传输,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介绍景点。此时教师接着提问:学完这节课后,黄山的景色美轮美奂,如果你是导游,将如何给游客介绍黄山的美景呢?学生潜在的巨大的表现欲望立刻被激发了,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

三、寻找聆听话题,全面提升能力

有的学生虽然认真听讲,但效果不是太好。究其原因,不是倾听能力差,而是在信息接受能力上有偏差,影响了倾听的效果。因此,寻找话题来推动课堂的互动生成,进而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成了我们教师的首选。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鼓励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明白对方话语的含义,理清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倾听中发现自己思维上的不足,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倾听效果,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后,学生的兴致很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家乡的环境特征进行一场讨论。可以设置这样的话题:学了本课之后,你们还能说出哪些关于大自然的文字呢?凡是想这样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展开的讨论都会很热烈。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的范围有宽有窄,各有千秋,所领略过的奇观异景也各不相同,课堂上往往会看到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的盛况。因为都是真情实感,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如果已准备的问题被其他同学抢先回答,还会迅速地调整自己的思绪,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

四、利用激励语言,培养倾听习惯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还应该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调动起来,才能发动学生心中那台动力机器,让他们主动学习,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认真倾听,收获并品尝成功的快乐。老师应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他们的记忆短暂,应抓住时效性,并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先从培养学生的听记训练能力方面入手,鼓励学生边听边想边记忆,不放过思维的闪光点,不住点燃学生倾听火苗。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辞,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给予适当的表扬。适当的赞扬对学生的主动倾听行之有效,可以激励他们更有动力去思考,会不断有新的发现。例如在讲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眼神,眼神的鼓励会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倾听更认真,肯定回答更给力。另外温暖有爱的话语,适当的赞赏手势,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将学生的思绪轻松地引入到认真倾听之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小红花或者荣誉称号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效果也特别好。

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4

1 要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要扶一把

略读课文多数是一课时完成,时间有限,上课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要求教师能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何确定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呢?本人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一要读透“本组教材导读”即“单元导读”;二要读透“课文前的提示语”;三是要研读教参——《教师备课用书》。因为 “单元导读”和每课略读课文的“提示语”就是学习这一课的基本目标。而《教师备课用书》则能就某些泛化开放的提示语,给教师指明教材的编选意图。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小学中高年级每一单元的开始和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例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前是这样写的:“读了上面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道理。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想象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不同景象,再联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而本组教材的“导读”则提出“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这些提示语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性,同时还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求。显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两个:①快速读课文,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由壮观到枯竭的过程,联系实际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②透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积累描写大瀑布的词语和句段。

但有些略读课文的提示语比较泛化,提示语中的阅读要求带有隐蔽性,学生不能一眼就明白学习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扶一把。如《珍珠鸟》这课的连接语提示语:“通过普通的落花生,我们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从人和珍珠鸟的交往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启示?读一读下面的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结合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在阅读“文本”和“教参”时就要进行提炼,在上课时给学生以点拨,要不学生就难以把握学习的目标要求。

2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要也要扶一把

虽然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虎了事。因为略读课文不能丢失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必要的精读是不可或缺的。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学生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吗?对于一些学生和一些课文,靠学生自己可能有困难,所以教师也就扶一把。

如《大瀑布的葬礼》这课,描写大瀑布变化前后的句段就是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大瀑布样子的关键词,读句子想画面,让悲剧画面感动学生,引出对人类贪婪行径的质问,反醒自我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可以问:课文哪些自然段写大瀑布给人们带来骄傲与欢乐?哪些自然段写失望与悲痛?引导学生在3、4、7自然段,找出描写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样子的词语和句子。如:“汹涌的河水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如今,大瀑布像步履蹒跚的老人。”“逐渐枯竭、形容枯槁、生命垂危、奄奄一息。”通过学生读、思、议理解课文内容。

3 在读与悟的过程中要放开些

“教是为了不教,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所以,教师要放手。如何“放手”?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保证学生有较充足的阅读、思考、交流议论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空中切切实实地得到训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回顾总结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并迁移到当前的学习活动中。如带着提示语中的问题读文,边读课文边想描写的画面,边在文中圈画、批注,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网络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理解课文……

一般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中的“放”,可以选择以下方法:(1)自主选择式阅读,即在自读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选择阅读思考,然后交流。(2)质疑解疑式阅读,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互相帮助解决。(3)重点式阅读,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4)自测互评式阅读,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安排的课后习题或教师设计的习题自读思考、作答。

如教学《索溪峪的野》,由于学生通过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这节课中尝试运用。一让学生站在欣赏自然美景的角度学文。学生自由读文,梳理文章脉络,围绕主题词“野”去欣赏美景——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更是“野性十足”,我们也变“野”了起来。学生自选其中“一野”品读。二让学生从品词析句中学文赏景: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充分领略索溪峪的“野”。三是积累好词佳句法。体会作者在写景过程中准确用词,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读自己觉得写得特别好的地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通过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朗读,对已有的学法得到实践、巩固和提高。

4 在阅读拓展时既要扶也要放

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 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例,随着年级的增加,教材略读篇目编排比例呈不断递增趋势。教师们大都认识到略读课文是学生得以有效进地行课外自由阅读的拐杖。

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什么策略来实现用教材教略读课文?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一)围绕导读提示设计学习流程,引领自主阅读

新课标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习略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文前的导读提示提炼阅读方法,开展有效阅读。

如《万年牢》课文前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父亲在道德难题面前,放弃了汽车,选择了诚信,做到了以诚待人。下面这篇课文,讲述了另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这一处导读提示紧扣本组课文的训练目标――“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思考一下课文中讲述的这些故事,对我们做人处世有什么启示”,且文本语言质朴、意思明白,因此在引领学生阅读时,不妨就采用“拿来主义”,请学生围绕导读提示来设计学习流程:

1.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请你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一下。

3.再一次细细地品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请你画出关键的语句,标上序号。

在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中,教师根据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提及的三处“万年牢”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大家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整个阅读过程,学生就是在导读提示的“三读一悟”中开展的。学生根据提示,了解了三次阅读不同的速度要求,明确了三次阅读不同的目标任务,充分展开自读、同伴共读。这不仅是一次阅读的训练,也是一种读书方法的培养。

略读课文是孩子们施展阅读本领之地,导读提示则成了学生走进文本的“敲门砖”。像教材中《乌塔》《七月的天山》《全神贯注》等课文,导读提示层次清晰、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相对易于操作,因此也可围绕导读提示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二)细化导读提示突出学习重点,指导文本赏析

略读课文中也安排了许多名篇名段,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其具有隽永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等都是可供临摹的典范。阅读这样的文本,学生如果粗枝大叶地读,“语文”方面的习得就会微乎其微。那么如何从导读提示入手细化目标,引领学生抓住重点来学呢?

1.设计旁注,品味语言表达

如《慈母情深》一文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的深沉。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提示中要求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光凭这样“大而空洞”的提示,学生很难品读出作者的匠心独具。我们对这一处提示进行了精细的二次加工,采用对重点语段进行旁批评点的形式指导学生突破自读自悟中出现的难点。

2.由表及里,关注谋篇布局

如《灯光》一文在导读提示中这样提到:

“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文解答这样的问题,不算什么难事。但阅读就止步于此吗?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文中反复出现的“多好啊”这句话是作者构思上的文脉,与文眼“灯光”相衬。课文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的美好憧憬与英雄壮举,结尾又回到写灯光,照应开头,寄托了作者的哀思与心愿。

如上所述,教材中选编的略读课文有不少值得深究的训练点,我们不妨“略”中求“精”,选准训练的着力点(语言、结构、情感表达等),保证学生一文一得,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导读提示重构学习要点,关注学法迁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从这一点来看,略读课文是从学习转向运用的桥梁。学习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阅读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并鼓励他们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

1.过渡性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如《金色的鱼钩》(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一文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令你感动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对照单元学习目标,我们将学习的重点设定为:聚焦“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班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言进行文本细读,感知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这样也为学习下一课“老汉的形象”在学法上作了铺垫。

2.比较性阅读,感知表达异同

我们引领学生对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时,借助提示,我们可充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丰子恺的《白鹅》与俄国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写法上有哪些异同;《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写的,在写法上、情感表达上又有什么不同。

还可以将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如学习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五年级上册的《松鼠》入手,然后从写作内容、结构安排、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异处。

(四)补充导读提示延伸学习过程,拓宽文本视野

1.拓展阅读,树立原著意识

教材中有较多的略读课文是名著的节选或片段,如《景阳冈》选自《水浒》,《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金钱的魔力》出自《百万英镑》,等等。在学习了这样的经典选文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浓,我们应适时补充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去认真读原著,由点及面,拓宽阅读的视野。

2.积累语言,培养欣赏水平

阅读这些略读课文,如同徜徉在经典规范的语言长河中,老舍的《母鸡》、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琦君的《桂花雨》、冯骥才的《珍珠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因此要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精彩句段,读读背背,写写读书笔记,做到“厚积薄发”。

3.掌握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更要关注阅读方法的习得,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如:快速浏览、信息搜索法、名著欣赏法、比较阅读法等。如《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的导读提示中写道:“和多姿多彩的戏剧艺术一样,许多地方的民居也是特色鲜明……”文中介绍了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特色,阅读之后,我们可以补充要求:搜集其他特色鲜明的民居,运用本文学到的说明写法,试着介绍一种你感兴趣的民居。这样,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初步掌握信息搜索与整理的方法,读写结合,提升了语文能力。从文本出发,巧用导读提示,使学生学“法”用“法”,做好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的有效链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构建起学生阅读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板块推进因文而异

“略读课文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正确读流利,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注,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好词佳句、文章写法、读书方法),积累语言。”此语在阐明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步骤的同时也传递这些信息: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要“简”;二是课文作为教学用的“语料”,要明晰不是课文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呈现的方式为精读和略读,不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方式、形态方面也不一样;三是略的是教师的教,改“圈养”为“放养”。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授之以“法”,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循法学习;四是要“略”中求“精”,选准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倾吐、吸收。因此,依据文本不同题材、体裁、类型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简化结构,板块推进。

与流线式教学相比,以板块形式推进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更能遵循“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关注“生成资源”。采用诸如“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交流点拨-积累拓展”板块设计方式。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学习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形成或调整教学思路,再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交流点拨,才能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二)因文而异,选择教法。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文本的题材、体裁、类型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五上的《松鼠》《假如没有灰尘》要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到新鲜而富有新意;揣摩说文章的知识理趣、感悟其修辞表达手法表现的浓浓语文味并迁移练笔,不能上成科学课。

1.比较读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四上《猫》和《母鸡》同为老舍写的,在写法上、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白鹅》(丰子恺)和《白公鹅》(俄国叶・诺索夫)同写鹅,各写鹅的哪些特点,写法有哪些异同。

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五上《松鼠》入手,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深入(多角度)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2.迁移读

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含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找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共生点,依据(教材呈现)阅读提示来设计(含单元导读、课文导学提示语、插图,泡泡提示语等)教学目标,按略读课文导学提示语学习要求和方法,选好切入口,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路径,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点突破法

五上《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前者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伟大无私的爱,还想告诉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人生的命运的重要方式。文章文学性较强,如果当作普通的记叙文去分析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教得太实、太全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气韵。设计让学生画出描写母亲外形和语言的语句,注重语言形象去想象感受环节,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在生活的困苦中母亲的辛劳、深情、对我的支持;体会短句成段快节奏的形式。后者是逆向思维的方式,主要表现另一种母爱的表现方式(鼓励独立),侧重揣摩描写母亲矛盾心理活动变化,让学生带着“文中的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的母亲?”这个问题去寻找母亲几处语言、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矛盾、担心、焦急。而后对比两篇文章:同是写母亲,写无私的母爱,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三、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大量的课外阅读,会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造就健全人格。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名著,领略经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

1.拓展阅读

香港学生在历次国际阅读评估比赛中名列前茅,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围绕课文,拓展一组阅读材料,一节课可能上好几篇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材料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概括。这足以证明:大量略读,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也指出:“有效地穿插拓展的阅读比较少见。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关于科学研究发现,涉及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在课中,教师设计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的劝阻及他长眠在冰天雪地中为地质事业献身的震撼人心的资料;课后阅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的故事再交流。此外,选读课文也可以按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在学完略读课文后拓展阅读。

2.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教学设计还应该考虑给学生自我拓展空间的环节,留下举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学《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拓展学生的视野:阅读毕淑敏讲述亲子关系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让学生试以儿子的口吻描述到医院后的经过,也学着文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或者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将叙述和心里活动交织进行描述,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教师还可考虑为学生搭设实践机会的平台,让其展示才能、张扬个性。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让学生介绍索溪峪,评选“优秀小导游”……要尽可能使略读课文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3.积累语言

纵观人教新教材,许多略读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鸡》(老舍)《祖父的园子》(萧红)、《我的“长生果”》(叶文玲)、《桂花雨》(绮君)、《松鼠》(布封)、《珍珠鸟》(冯骥才)、《慈母情深》(梁晓声)、《学会看病》(毕淑敏)……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优美语言、精彩句段,做好读书笔记,便利自己习作时“厚积薄发”。如:《珍珠鸟》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曾经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这就绝佳的语言训练点,应该这让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教学是一个多元化行为,从开放的角度看,不能完全信守“略读课不能上成精读课”或“精读课不能上成略读课”的“教条”,还需要实事求是地根据《课标》、教师自身、教材、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教法,运用教材,使略读课文教学预约精彩、“别有洞天”。因为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学生在自主、有益的语言实践中尝试运用阅读技能、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与提升,享受到课内外阅读带来的快乐,才是最根本的。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沈阳出版社,2000年6月

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6

一、潜心会文,预约精彩

虽然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在于其“生成性”,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在对话过程中生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课前准备可以草草了事,恰恰相反,对话式教学更需要师本之间的“先期”对话,更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高林生老师说过:“要深入到文本中去和作者、文字对话,在理解文本客观意义的同时,去追求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我想只有我们做教师的把教材钻研好了,才能呈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纵观本次研讨活动上的每一位名师,课前无不对文本进行了精心的解读,因而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对课堂的预设也就更独到、更有效。虞大明老师在《珍珠鸟》一课的教学设计里,就紧紧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句来展开本课的教学,整个课堂一线串珠,简单明了,充分体现出略读课文的特点;王文丽老师在进行《迎接绿色》一课的教学预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理解“自然的风景”比较容易,而要由此深入到理解“人间的风景”会有难度,因而她预设了一个口语交际活动――“都有谁说着丝瓜以外的话题”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由于有了深入的师本对话,名师们才呈现给我们一节又一节精彩的课堂。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文本,潜心会文,与文本“零距离”、深层次地接触,与人物对话,与景物会意,才能把握住内在的意境和情趣,才能让课堂生动、高效。

二、个性阅读,生成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种个性化的行为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人、与景、与物对话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的解读,要让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自由地理解,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对话、展现个性的舞台。

在尊重学生个性这一点上,虞大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执教《麦哨》一课时,在“整体感知,梳理内容”这一环节,学生找出课文一共写了“割草、翻跟头、竖蜻蜓、摔跤、采集茅茅针、吹麦哨”这六件事情,他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件。本来重点应该聚焦在“吹麦哨”这一重点上,可全班喜欢“吹麦哨”的却只有三个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翻跟头、竖蜻蜓、摔跤这一段。此时,虞老师并不着急,而是耐心地问学生为什么喜欢翻跟头、竖蜻蜓、摔跤,学生的回答让虞老师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对于农村孩子能在柔软的草地上翻跟头、竖蜻蜓、摔跤是多么羡慕,这可是他们从来没玩过也不敢玩的游戏,难怪他们齐唰唰地喜欢上这些游戏。

这就是学生的视角,这就是他们生活体验的局限性,虞老师及时地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且鼓励他们平时在家里可以尝试着竖竖蜻蜓、翻翻跟头,然后说:“孩子们,这些活动乡下的孩子可以做,我们也可以做。可是文章中什么活动是我们做不了的?”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转移到“采集茅茅针”和“吹麦哨”这两件事上来。最后,学生明白了,因为“采集茅茅针”和“吹麦哨”这两件事最独特,最能体现乡村孩子独特的生活,因而作为重点来写。假如虞老师没有蹲下来聆听这些学生的心声,置全班大多数学生的感受于不顾,只肯定那三个孩子的理解,只顾按着自己的预设走,那课堂将会多么生硬、无趣。

三、多元对话,缔造精彩

新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当教师作为对话者,平等地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融合时,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