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1

关键词:小学科学;活动记录;合理安排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37-02

活动记录是指学生在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以各自独特的思维形式保存下来的,既能体现知识获得,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实践。可见,活动记录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也有许多直接与记录有关的内容,如“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然而,在当前许多科学教学的课堂里,老师们虽然知道活动记录的重要性,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造成活动记录流于形式,为记录而记录的现象,或者学生记录是记录了,效果并不好。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我们课堂上的活动记录,找寻问题所在,并且探讨如何提高活动记录的有效性。

一、活动记录低效现象分析

1.形式随意,要求不清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活动记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可以大体分为观察活动记录和实验活动记录,从形式上又有图、文、表格、图表等。不同的活动、不同的年段都有各自适合的记录方式,而我们很多时候都忽视了这一点,往往以本为本,采取单一的方式,更多地以表格形式作为活动记录的主要记录方式,这样一方面有时会造成学生记录时间难以控制,如三年级科学启蒙阶段,学生书写速度不快,如果多用表格、文字的方式,会耗费大量时间;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把科学严谨的表现部分——活动记录,看做一种枯燥、无味的“脏活”、“累活”,打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2.分工不明,参与不高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在大多数的科学课堂上,小组内都会有一个所谓的明确分工,如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实验员等等。表面上看,这样的分工已很明确,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是有明确指向性地按照活动要求完成了,可是我们也许没有注意到记录这个环节的特殊性。实际上,记录这个环节可以说是牵起整个小组活动的主心骨,不过我们也能常常看到,小组活动时,实验的实验,讨论的讨论,记录的记录,更多组员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都在活动本身上,而往往遗忘了与记录员的沟通,记录的完成真正成了记录员一个人的事了。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实验现象与记录不相符,每位组员也没有真正亲历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3.时机不当,时间不足

活动记录应该是伴随着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一项工作,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什么时候应该记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如果在得到数据前记录,那是违背科学实事,如果在数据产生后不及时记录,有可能错过重要的数据,导致数据的不真实,所以把握住记录时机十分重要。如四年级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变化的观察实验,就特别讲求记录时间的把握,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很可能得不到准确的实验数据,规律也就无从总结。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记录时间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一般是会注意到给予学生足够时间进行实验活动的,也希望学生的活动记录是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问题、假设、实验过程、实验结论,这种求全的思想往往就会造成记录时间不够的现象出现,学生实验做不好,记录也完成不好。

4.交流简单,解读浅显

学生活动后的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而很多时候交流与展示过程简单、无序,汇报的组间互动性不够,缺少交流的真正意义。同时,教师的指导也很重要,记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部分学生的记录没有拿出来展示过,也经常没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再对记录进行修改充实。活动记录在真正体现其作用的时候却并没有体现出来,没有发挥记录对探究活动应有的促进作用。

同时,活动记录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教师打开一扇可透视学生学习的窗户,使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还可在课后通过对活动作进一步解读,更客观地了解并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而很多教师在课堂交流后,很少将学生活动记录拿起来,静静研读一番。

5.评价缺失,忽视价值

很多老师可能都没注意到自己处理学生活动记录的方式,在一个活动主题完成之后,学生的活动记录不论有没有参与交流,最后交到老师那里,似乎很快就不了了之。教师的这一做法大大忽视了活动记录作为学生科学成长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同时,这种对待学生活动记录的方式,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和老师一样不再重视课堂上的活动记录,最多将活动记录看作汇报交流的一份材料,好与坏老师也不会多作评价,长此下去,学生参与活动记录的兴趣、主动性会荡然无存。

二、活动记录有效性策略

1.重准备,合理设计活动记录

科学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好学生活动过程中使用到的活动记录是怎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前期作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好活动记录。这里的设计可以是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对书后活动记录的选取,也可以是教师自行设计的活动记录,更加可以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预设的学生的自主设计活动记录。

在设计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兼顾到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全面深入把握,这样才能在众多活动中,选择最有价值的活动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记录,才能从一个主题活动中,有的放矢地选择重点环节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记录,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段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相应的活动记录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中年级,学生书写速度不快,因此最好采用简笔画和少量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在记录中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在学科启蒙的三年级,更要注意对学生活动记录的指导,每一次记录前,教师要明确记什么、怎么记等关键性问题,长期训练下来,学生的记录习惯自然养成,记录技巧也初步习得。

2.重过程,合理展开活动记录

记录过程是关键,如何让学生合理、有效地进行科学活动记录,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把握时间与时机的问题、提高活动本身的有效性。

第一,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讲求证据的,记录的一大价值就在于此。教师可以适时在活动记录中渗透这一理念,如四年级学习运动快慢时,测量速度,学生单纯地说快与慢根本没有说服力,只有通过测量的数据才能站得住脚。实际上,在科学学习中,这样的案例很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对学生加以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记录数据和现象要尊重事实就会铭记于心了。学生认识到记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就不会产生对记录工作的偏见,小组合作的各个环节也不会再出现脱节的现象了。

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很有限,这就要求我们能合理地分配时间,保证活动时间的同时,要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进行活动记录。还要引导学生会把握记录时机,懂得在什么时候记录是有效和科学的。如五年级简单电路的实验活动,学生的设计就必须在动手前进行,教师必须引导和强调,这也是科学严谨性的体现。

第三,记录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它和其他环节密不可分,只有保证科学活动本身重难点突出,开展有效,才能促成活动记录的有效性提升。如四年级研究摆是一项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从假设到实验设计再到实验记录和结论是一个完整且规范的科学探究过程,它就好比一组齿轮,实验安排得好,环环相扣得紧密,效率才能提升,记录和其他环节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了。

3.重交流,合理解读活动记录

科学探究中记录的一大意义就在于它的被解读,从中获得正确与谬误的判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种解读可以理解为课堂上活动记录交流过程中师生对其的共同解读,也包括课后教师对活动记录重新审视的解读。

记录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过程,是其作为科学论断重要佐证意义的体现。学生对其进行充分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寻求科学真理,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如五年级折形状的研究,通过各组进行实验后记录的交流,共同解读记录传达的科学信息,作为研究者的学生才可能共同获得科学的启示,得到正确的结论。

而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这种认真解读的态度,就是把学生的活动记录作为教育资源来看待。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积极回应,会激发他们乐于投身科学学习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活动记录中读取到大量信息,如学生课堂实验情况、实验技能、探究水平等,从而适时调整后面的教学行为。

4.重激励,合理评价活动记录

课堂上交流过程中,教师都会给予学生实质性的言语评价,这种评价是对学生探究过程的一种肯定,学生也乐于得到教师的这类评价,从而促进其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做得更好。而活动记录的评价同样如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活动记录进行实时评价,课后对其也采取一定的评价方式,比如进行展示、评比,或者将其作为学生成长材料收集起来,最终形成学生科学学习成长过程的“科学书”,这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活动记录不仅仅在课堂汇报交流时发挥了作用,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总而言之,科学活动记录作为小学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科学课程标准,更新科学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探究活动记录指导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韦钰.关于对法国“动手做”小学、学生园科学教育项目的考察报告[EB/OL].http:///fcmwen/php?ld=34155.

[3]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2

记录单可以提醒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

我们做这个研究活动的目的是需要在活动前明确,在活动中牢记的。我们所有的活动是为目的服务的,我们发现的现象、变化意味着什么,是需要思考的。不能把研究活动降低为“活”与“动”,似乎只要学生在动手他们就自然有收获,这就把研究是否能够取得结果的机会完全建立在学生纯粹的自发探索上。于是教师要做的是提醒他们将视线再往深入投放一下,将思维的触角伸出来,发现规律。

明确目的的时间肯定是活动之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还记得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就需要在过程中有一样可以提示他们的物品。记录单可以承载这一任务。在设计时,记录单上除了可以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事物的变化,还可以出现一些提示思考的记录内容。

在《今天天气怎么样》一课的记录单上,教师在要求学生设计天气符号的同时,提示了一个小小的思考问题“你对这种天气中生活的人们有什么建议吗”,让学生将天气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合适的方式描述天气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当然,思考的提示并不一定需要以一个标准的问题的方式出现,它可以是多样的,可以让学生以文字记录,也可以是图案。

记录单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分工

科学课的观察、探究活动,需要调配好组内的人力资源,让每个人有事要做、各司其职,让每个人的工作成果整合后显现出这一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分工合作的训练虽然一直贯穿于科学课程的学习之中,但学生可能会遗忘,尤其是刚刚进入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或者学生的分工轻重不均,有人很快完成了,有人却不然,让整体的研究进度滞后;或者趣味性的研究内容让学生急着动上了手,缺少分工的活动低效、混乱。

记录单就可以对分工进行提醒和指导。要求学生动手之前先看看记录单该如何填写,然后自然关注到记录单上对分工问题的提示。如果是简单的分工,记录单上写上一句小小的温馨提示即可。如果这个分工需要大家商讨商讨,则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的路径,如:要完成这个研究活动需要做哪几件事?我们有几个人?哪些事可以合并由一人完成?谁更适合做某件事?诸如此类。减少分工安排中可能出现的误判和冲突,提高效率,也让学生学着如何进行分工,掌握一些策略,也许他们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模仿着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合理地分配研究资源。

记录单可以帮助有效汇报

观察、探究之后要把活动的成果展现在人前。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楚地表达出他们活动的过程、这中间的发现和他们对规律的探索。有时可以用图示,清晰明了;有时则需要用语言,详尽准确。不管哪种方式,都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挑战。所以,有时我们会看见学生活动后无法汇报他们的过程、遇到困难后的解决方法等相关信息。此时,教师需要提供一个支架,帮助学生整理活动中的信息,梳理分析思路,组织汇报语言。谁可以承载这一功能呢?记录单。它可以不言不语地完成这一任务,不必教师多费唇舌,能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它可以让这一支架一直停留在学生的视野中,而不像口头指导容易随风飘散。

这就要求记录单的设计体现出顺序,逻辑性要强,能给出一些关键的点拨,还能给出交流时的语言组织。可以这样来结构,以“摆线”的研究为例(见表)。

这么一张记录单,不需要长时间的指导学生就会填写。还暗示学生,不能只凭自己一个小组的数据就匆忙得出结论。可以先在小范围内了解别组数据,看看是否能佐证自己的观点。汇报时也会非常流畅。先说说自己的,再谈谈别人的,然后结合两者可以有什么结论,或者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如果有时间、有需要,还可以加上“实验中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推广学生自行扫除障碍的策略。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3

陕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印发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全省实际,陕西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标志着陕西中考重大改革开始步入实施阶段。文件明确,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开始,陕西全面实施《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2015年和2016年秋季入学的初中学生,延续实行原有的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方案。中考新政从考试科目、考试形式、考试时间、阅卷方式、成绩呈现、成绩应用等方面,都有新变化。师生家长们快快围观过来,小厅带你一起来看看你可能关心的主要内容。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全省实际,陕西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标志着陕西中考重大改革开始步入实施阶段。

文件明确,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开始,陕西全面实施《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2015年和2016年秋季入学的初中学生,延续实行原有的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方案。中考新政从考试科目、考试形式、考试时间、阅卷方式、成绩呈现、成绩应用等方面,都有新变化。师生家长们快快围观过来,小厅带你一起来看看你可能关心的主要内容。

考试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全部科目,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13科。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地方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考试方式

2019年全省九年级学生参加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笔试科目安排如下:

考试成绩呈现方式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笔试科目的成绩采用试卷原始得分登记,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体育与健康考试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所有操作考试科目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音乐、美术考试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

等级呈现方式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具体等级划分标准、分数与等级转换办法和等级划分比例确定等由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考试成绩应用

1.义务教育初中学生毕业证书发放的基本依据。对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成绩合格的学生,由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对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存在学科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证书。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学科成绩不合格者,可以申请参加下一年该学科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后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得复读。

2.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每个学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成绩合格,方具有当年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基本资格。所有非应届学生参加同一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次数不超过两次。参加两次学业水平考试,以当年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基本依据。

3.初中学科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依据。

初中生素质评价将录入档案作为中考招生参考依据为引导全省初中学校树立正确育人观念,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评价制度改革,结合陕西实际,省教育厅日前印发了《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明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录入档案,作为中考招生参考依据。

为引导全省初中学校树立正确育人观念,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评价制度改革,结合陕西实际,省教育厅日前印发了《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明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录入档案,作为中考招生参考依据。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1. 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学生道德认知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包括理想信念、行为习惯、遵纪守法、勇于担当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记录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志愿服务或公益劳动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2. 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以及学以致用情况。重点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各学科的学习态度、学科优势、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地方课程、研究性学习经历和表现情况。

3. 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记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参加体育运动的经历及表现水平、体育运动特长、参加日常体育锻炼的情况。

4. 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记录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的表现及参加艺术活动取得的成绩、具有的特长等。

5. 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中的情况,包括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事训练、研学旅行、参观体验与社会调查、科学探究、创造发明等。重点记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成果、调查报告等。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

为充分体现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主体性、激励性、发展性、过程性原则,陕西采用“客观记录+写实记述+材料佐证”的方式,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生自我记述、教师综合描述、相关事实材料清单等八个方面进行记录,并以《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客观呈现,为高中招生提供参考资料。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程序

1. 写实记录。各初中学校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制度,研制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成长记录袋。

2. 民主评定。学校要采取过程记录、测评结合、民主评议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等五个发展维度,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议相结合进行评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评中学会评价分析和交流、合作与分享等,了解自我,明确发展努力的方向。

3. 公示审核。除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外,用于录入档案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

4. 信息录入。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事实材料、活动记录、学生自我记述、教师综合描述等内容,在公示无异议后,由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和有关教师审定后签字确认,再由所在学校统一录入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生成的电子档案。

5. 形成档案。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以信息管理系统生成的数据库和纪实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档案主要内容有:①主要成长记录,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突出表现。②学生毕业时的简要自我陈述报告和教师综合描述评语。③典型事实材料以及相关证明。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4

关键词:科学课; 课堂观察报告; 记录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67-001

一、观察缘由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为此很多老师都关注提问与回答,这确实非常的重要。但是,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能够进行口头交流,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只能是少部分学生。学生的记录则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认知发展,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科学记录是科学课堂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学生探究记录主动性”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基本过程描述

本次观察对象为科学组的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交替的现象》。根据教材的内容,本次观察设计了“学生探究记录的主动性”观察表,将课堂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猜想假设”阶段、“探究记录”阶段、“小结延伸”阶段。参与本次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各教研组组长以及教科室的部分成员,观察人员共10人,五(2)的39名学生分成10组,除第10组3人外,其余各组都有4位学生,每位观察老师负责观察4位学生。

在进入观察现场之前,我们充分熟悉了量表中的各项内容,统一了观察规划,要求观察组每位成员仔细观察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记录情况,并填写量表,以便在汇总时进行分析和诊断。

三、观察情况汇总表

观察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组内交流,并结合十位观察的老师的观察表,对每位学生的记录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了有关“科学课堂中学生主动记录”的汇总表(略)。

根据对汇总表中的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作出了以下总结:

1.在“假设猜想”阶段学生能独立形成猜想并主动进行记录的有37人,占总人数的94.8%;能形成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猜想的有10人,约占总人数的25.6%;交流后能主动进行补充记录的有16人,占总数的41%;在独立形成猜想中,学生共记录了7种不同的猜想,但在全班的汇总交流时,学生只交流了5种猜想。

2.在“探究记录”环节中,能主动进行记录的有38人,占总数的97.4%,交流后能主动进行补充记录的有25人,占总数的64.1%,其中除一人只补充了一种假设之外,其余24人都能将本课重点探究的四种假设“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完整的补充记录。

3.在“小结延伸阶段”中,针对“你已经学到了什么?”“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问题?”学生能进行主动记录的有37人,占总数的94.8%;其中只记录“已经学到了什么的?”的有21人,只记录了“还想研究什么问题?”的有10人,这两个方面都进行主动记录的有31人,能对两方面都进行主动记录的有6人;交流后能主动进行补充记录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5.2%。

四、对观察结果的分析

1.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讨论

在“假设猜想”阶段,学生的交流前个人的记录中有七种假设,但在全班的汇总交流时,学生只交流了5种猜想,部分学生在交流时没有将自己的假设进行汇总。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交流时仍在思考,没有跟上课的节奏;有的学生不敢表达不同于其他的观点,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2.能主动记录自己的想法

在“假设猜想”阶段,交流前能主动进行记录的占94.8%;在“探究记录”阶段,交流前能主动进行记录的占97.4%;在“小结延伸”阶段,交流前能主动进行记录的占94.8%。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很好的进行记录。

3.对他人的交流关注不够

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想法就不太关心了。在“假设猜想”阶段,交流后进行补充记录的有41%;在“探究记录”阶段,交流后进行补充记录的有64.1%;在“小结延伸”阶段,交流后能进行补充记录的只有2个人,占5.2%,这2人就是交流前没能形成记录的学生。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别人的一些观点、研究的结论、提出的新问题的关注度还不够,大多数同学只是关心自己想法,对于交流的关注亟需提高。

五、对教学的启示

1.让学生充分表达

学生表达得越充分,就越能展示学生的错误概念(迷思概念),使教师有机会了解学生的思维。

2.让学生学会分享

科学学习需要有参与意识,参与指的是拥有一部分,参加一部分或者与他人分享。“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一种新的学习观,学生不可能“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所有过程,“边缘性”参与之后就需要“分享”。

3.让学生学会反思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5

课题《“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的实践研究》,以《纲要》《指南》精神为指导,基于四大关注(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以“玩中学”为核心,以“科学项目活动”为课程组织形式。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持续性探究的科学活动。旨在使幼儿爱玩的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顺应,在自由、愉悦的心态中主动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梳理以往经验,统计和分析“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的现状,来把握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及内容。

二、调查的对象

以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四个园区的所有老师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共发放爱德园区28份,城中园区25份,本部园区36份,苏州湾园区7份,回收率均为100%。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问卷法的研究工具采用自编问卷,搜索相关资料,选出与本课题相关的内容。主要包含“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内容选择与构建、成长故事三大方面。访谈法则主要围绕问卷内容中有价值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了解,是问卷调查的延伸和补充。

四、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分析

“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的资源较为丰富,经梳理归类为三个部分:物质资源、人文资源和信息资源。

已利用的物质资源包括各个专用教室,种植园地、户外场地,以及春秋游等。人文资源包括家长、司机、导游,公园、菜场,有吴江特色的垂虹塔遗址、同里古镇等。信息资源包括园本课程的资料库、视频、多媒体课件、幼儿园网站、吴江电台等。

今后可开发的物质资源可以有动物的饲养区、低结构开放性材料等。可开发的人文资源有黎里柳亚子故居、博物馆、印刷厂、丝绸厂、交警体验馆等,以及非物质文化,如剪纸、苏州评弹,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可开发的信息资源有微信平台、“玩中学”资源库建设、网络专家培训等。

(二)“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内容选择与建构”调查分析

“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内容选择与建构”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经梳理统计归类为五个方面:日常种植和日常饲养、春秋游活动、园本课程、专用教室、科技节活动。

1.日常种植和饲养

我园日常种植中向日葵、蚕豆、胡萝卜的选择人数比例高,分别为94%,84%,75%。这几种植物从种子播种、发芽,到长叶、开花、成熟,这一系列的生长过程变化明显,适合幼儿观察,并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日常饲养中蚕宝宝选择人数比例最高为78%,蚕宝宝从孵卵,到蜕皮长大,到吐丝结茧,最后破茧成蛾,生长周期短,变化明显,并且能与吴江地方特色蚕丝相结合,非常适合作为“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的内容进行实践研究。

2.春秋游

有50%以上人数比例选择小班去上方山,那里有品N繁多的动植物,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喜好。有50%左右的人数比例选择中班去绿光农场或尚湖,绿光农场以采摘、游乐为主,尚湖以观赏牡丹为主,各有特色。有74%的人数比例选择大班去天平山,可以围绕枫叶、天平山等进行活动。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在春秋游前、中、后,分别挖掘适合科学探索的内容,建构科学项目方案,让幼儿“玩中学”。

3.园本课程

选择人数比例最高的主题分别是《好吃的水果》《好玩的水》《我的家乡一吴江》《好玩的小实验》《虫儿大世界》《水的秘密》。这些内容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有着浓厚兴趣。可以选择一个切入点,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开展科学项目活动,包含教学活动、区域游戏、亲子游戏等,建构项目体系。通过“玩”来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4.专用教室

有79%的人数比例选择《科学工作室》,在不同的区域中开展磁、电、力、水、光影、连接等小实验,探究各种科学现象,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有65%的人数比例选择《生活工作室》,从生活烹饪中观察食物的变化及营养,制作食物时的科学现象,了解食物的特征,真正体现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和生活化。

5.科技节活动

有85%的人数比例选择“奔驰”,该主题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认识各种车,了解其特点,种类及用途,车牌、路、交通规则等。探索与车相关的轮子滚动、车的动力、速度等。

(三)“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成长故事”的调查分析

“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成长故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以写“成长故事”的方式,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幼儿在“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中的有意义和真实的信息,反思实践。另一方面,幼儿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能力,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记录“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中真实的、有意义的过程和发现。

1.教师撰写“玩中学”成长故事

大部教师都赞成轶事记录法与表格记录法相结合的记录方法。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过程性的记录中可采用前者,在一些计量的活动中,比如说“完成没有”等情况则可以表格简单记录。

2.《幼儿成长故事书》记录

以照片记录和图文结合记录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可引导孩子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并辅助文字和符号记录,帮助解读记录内容。成长故事呈现幼儿的观察足迹,应引导幼儿每日观察,但记录方式各年龄段可以有所不同,小班更适合集体观察,中大班可以是个体、小组观察的基础上记录。大部分人赞成每周一次或是随机,原因是变化不明显。作为科学探究来说,最好是每日观察,可以用符号等表示没有变化。

五、调查研究的反思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6

听课,看似寻常事,其实并不寻常。听课过程会涉及诸多要素,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切实提高听课的效益。听课是幼儿园教学管理的一项常规性活动。它是了解师幼教学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材教法的重要手段,是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关键词

听课 幼儿教师 准备活动

听课是幼儿园教学管理的一项常规性活动。它是了解师幼教学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材教法的重要手段,是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那么何谓听课呢?如果望文生义,听课似乎只是用耳朵去倾听教学活动中师幼的一言一语。而实际上,听课不仅仅指的是“听”,更主要是去“看”,即仔细观察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变化,用心去发现许多“明明白白”现象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深刻地洞见其中的局限并分析症结所在。因此,“听课”有时也被称为“看课”或“观课”。

听课,看似寻常事,其实并不寻常。听课过程会涉及诸多要素,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切实提高听课的效益。

一、听课的准备要充分

听课的准备可以分为内部准备和外部准备。所谓内部准备,是指听课者要心怀一种包容认真的态度去听课,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去听课。所谓外部准备,是指事前熟悉有关教学内容,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这些重点难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很想克服的困难,也可以是听课者很想在听课过程中关注的部分。如果听课者事前没有准备,就有可能因为对教学内容的不熟悉而导致听课不深不透,流于形式。另外,听课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萎靡不振、昏昏欲睡或情绪大起大落。发现问题时,听课者要默默地思考分析,不可神态骤变,甚至与邻座窃窃私语、妄加评议,从而破坏正常的教学氛围。

二、听课的数量要恰当

听课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若无计划、无准备地盲目听课,则可能使听课流于形式走过场。一方面,听课者需要听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教师的课;另一方面,听课者也要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有选择、有计划地参与听课活动。

至于到底听多少课算是适当,这要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新教师来说,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还是要多听一些课。一般来说,新教师每学期要听课40节以上,并坚持二三天听一节;一般教师每学期听课20节左右并坚持每周至少听一节。对于园长,特别是分管教学的副园长来说,每学期听课的数量也不能太少。通过听课,有利于发现教师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

三、听课的重点要选择

由于听课的目的不同,听课的形式也非常多样。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所听的重点应有所不同。比如,一般性听课可以了解日常教学情况;集中听课是为了解决某几个问题;听示范课往往是为了推广经验;而要推行教学改革就要多听研究课。如果听的是不同教师使用同一教学内容上的课,那么在听课过程中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是连续听课或跟踪听课,则可以从教师的课中总结经验,帮助教师进步。总之,听课者必须对听课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分配。

另外,几乎每个听课者都想在听课过程中有所收获,学到好的方法和经验,在比较和思考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在听课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呢?毕竟一个教学活动呈现的资料实在太丰富了,一个人是无法把握全部信息的。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要学会在认真听课过程中选择重要的内容来听,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听教学环节。

教师是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教学环节来组织幼儿进行学习的。听课者要留意教学导入时的情境创设,活动过程的层次递进等,也就是要看清“教学活动的结构”,这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授课者的教学水平。

2.听承接语言。

就是听教学各环节之间是如何进行具体衔接的,教师使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从一个环节向另一环节转折的,过渡得是否自然,是否符合情境,教师的思路是否流畅,符合逻辑等等。其中,教师承前启后的关键性话语千万不能放过。

3.看师幼活动。

除了关注教师的语言之外,师幼活动是一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检验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听课者要通过观察教师本人的展示或者演示活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问答、幼儿小组之间的活动等,判断活动的设计是否必要,教师的处理是否合适,活动的效果究竟如何等等。

4.看时间分配

听课过程中,听课者也要注意授课者的各个主要教学步骤,分别占用多长时间。以此判定这个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突出重点内容,是否有利于充分解决难点。

听课的记录要注意以下问题:听课者在用心观、听、思的同时,还要详实地记录师幼双边活动和自我感受,以备研讨时切磋交流,使听课记录成为具有教研价值和借鉴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之一。听课过程中的记录,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是力求详实的记录。在听课的过程中,记录需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既要用耳听,又要用眼看;既要用手记,又要用脑想,即耳闻、目睹、手记、脑想。听课者不能光听不记或光记不想,顾此失彼。听课者要记录活动中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以便在讨论时和授课教师一同研究;也可以在活动结束后直接和个别幼儿交谈,收集部分幼儿的作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用录音、录像设备进行重点记录,以便在讨论时分析研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听课者可以把听课记录分成两大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内容是听课记录的重点。在听课过程中如认为有可取之处,可将主要内容及安排形式记录下来。另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是听课过程中尚不能理解、判定的问题也要做好记录,因为这是有待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能够进一步引起思考的资源。另一部分是快速记下听课者对活动事件的观点和评述,譬如自己对某一个环节反映出的亮点或问题的看法。这部分内容可以记得省略些,但要在听课结束后立刻补充完整。

第二是运用恰当的记录方法。为了能记录下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听课者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采用一些速记的方法,如记一些关键词,以起到提示作用,在课后整理时再补充完善。也可以采用一些符号作评论,如用“∨”“×”“”“”等分别表示幼儿回答正确、错误、有创意、教师鼓励等。需要注意的是,听课毕竟是以观察为主的活动,听课者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看、听和思考上,不能把精力全放在记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