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专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舆情专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舆情专报

网络舆情专报范文1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互联网中心的指导下,我办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本着全面、及时、准确、实效的原则,切实做好舆情处置工作,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本办全员参与网络舆情工作

年初,《关于印发**县2017年度网络舆情宣传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委办[2018]29号文件精神,成立网络舆情宣传工作领导组,由县委办副主任、县委台办主任贾伯根任组长,县委台办主任袁副组长,徐向东为本办网络发言人,本办其他人员任组员。七月,由于负责人职务变动,按照要求,本办及时调整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组长改由孙中主任担任。本办已为网络发言人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电话等办公设备。

二、注重实效,扎实有效开展网络舆情处置工作

本办网络发言人按要求工作日上网签到,遇特殊情况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保证每月签到22次以上。通讯工作保持24小时畅通。每天按要求浏览“海田漫思”、“海田网事”、“海田网”等范围内有影响的网站,关注与本办、本县有关的帖子,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将矛盾消除在萌芽时期。认真做好交办的发帖、跟帖等交办工作。

三、强化职责,及时高效做好舆情网络宣传工作

本办网络发言人按要求每天浏览,并每月转发500条以上微博信息,较好地宣传。本办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做好台办宣传工作,全年在网事网站发表宣传帖子30余篇,并按要求完成上级交办的跟帖、回帖工作。

四、积极处置,妥善完成好网络舆情专项工作

本办积极处置《舆情专报》、《舆情交办》等事项,消除网上不良影响。积极响应网络宣传交办工作,妥善处置重大舆情,注意扩大本办的知名度和巧妙化解危机。

五、严格要求,认真做好网络舆情归档工作

根据领导的要求,认真好履行本办的工作职责,搞好网络舆情工作。每天安排好网络回帖人员,负责对涉及本县的相关舆情进行收集,并在发现舆情时及时上报分管领导,对于网络重大事件实行专职人员上网浏览、发帖、跟帖、回复及网络信息宣传等情况的记录,认真做好网络舆情处置和网络宣传等方面的资料归档工作。

六、2014年工作打算

1、加强与兄弟单位的学习合作,加强舆情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与兄弟单位间的舆情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能够高效的处置网络舆情事件。

网络舆情专报范文2

一、问题分析

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的组织部门、组工人员对组织工作网上舆情的处置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缺乏应急处置网络舆情的方法和手段,“慢半拍”、“马后炮”等行为使组织部门在应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时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第一,对组织工作宣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组织工作的特殊性,长期以来组织部门往往忽视宣传,只求“做功”,不求“说功”,埋头苦干,守口如瓶。没有认识到,组织工作同样需要群众知道、理解。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交互性、爆炸性的特点,对组织工作形成了巨大挑战,组织部门不及时信息,小道消息就会“满天飞”,会对组织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

第二,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主要是宣传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组织部门的责任。还表现在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作用估计不够,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通过“催化”、“发酵”,会将现实“小问题”演变为网络“大事件”,反过来又形成舆论压力,增加处理事件的复杂性、多变性。

第三,舆情应对的工作机制不完善。目前,多数组织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没有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舆情监控、研判、应急处置等机制不全,导致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当,最终酿成网络公共事件。有的组织部门、组工干部应对舆情的能力不足,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媒体和网友的询问态度生硬,反应迟钝,答复不当,“不会说”,从而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失去了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

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处置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处置原则

贵在预防原则。我们都知道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故事的寓意同样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处置应重在预防,而非救火,事中防范好于事后防范,事前防范好于事中防范。

迅速及时原则。社会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是说人们往往相信首次获得的信息;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也指出,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面对涉及组织工作的舆情事件,要及早掌握话语主动权,抢在第一时间真实信息,释疑解惑,满足公众知情权,避免出现网络上认为组织部门“不作为”的情况,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赢得理解、信任和支持。

适度反应原则。任何事情的处置都要把握一个度,防止过犹不及。对于组织工作舆情处置,过多的炒作和过早的宣传,可能无益于问题的处置。要认真分析、加强预测,时刻关注其发展态势,不用“放大镜”,不人为制造热点,不作无谓争辩,而是把握火候和分寸,把握节奏和力度,最大程度发出权威的声音,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既要达到一定的声势和效果,又要避免出现正面宣传负面效果的现象。

综合考虑原则。处理组织工作网上舆情要做到政治上考虑与专业上考虑相结合,既要考虑维护党委的形象和权威,维护组织部门的声誉,又要从公众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公众在该舆情事件中的诉求,还要从现代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层面考虑如何快速有效消除舆论的负面影响。

灵活艺术原则。在应对网络舆情时,注意应对方式方法,既澄清事实,又讲究情理。面对网民的“拍砖”、过激的言论和传统媒体记者的追问,不要“唱对台戏”、更不能说“火上浇油”的话,而是要沉得住气、搁得下面子,做到冷静分析、平和交流、坦诚沟通,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

方向引导原则。组织部门要坚持用积极的看法打动网民,进行正确观点引导,让网民理性看待和评价舆论事件,避免出现“群起而攻之”的舆论态势。这就需要确定相关的舆论引导主题,组织网络宣传员在网站论坛发帖、跟帖,以有效形成正面舆论,引领舆论走势。

三、应急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是前提。不要把网络舆论看成麻烦的制造者,不要抵触网络民意。民意提供的是对组织工作的监督,是一道把关,不是为难,能帮助组织部门换种逻辑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当然,网上的言论并不都是对的,但却对事物提供了更多一层的分析。有一种提醒机制,不是坏事。所以要把社会舆论的参与监督作为进一步加强干部工作、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考量因素。要加强研究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探索组织工作舆论宣传规律,认真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提高应对处置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第二,做好本职工作是根本。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组织工作负面舆情,根本还在于把组织各项工作本身做细、做实、做好。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加强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科学规范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完善现有干部选拔方式,变“少数人中选拔少数人”为“多数人中选拔多数人”,尊重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话语权,做到公道正派、公正无私,切实以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就不会怕任何质疑。比如,在年轻干部的选拔上,一定要避免形而上学的懒政思维,避免片面以新任干部的平均年龄作为政绩衡量指标的简单化做法,走出“政绩化”误区。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对公民权利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避免一些党员干部的不当言行刺激民众神经,引发舆情事件。

第三,保证信息的对称性是关键。做到“公开选用、公开监督、公开查处、公开宣传”,才能赢得主动、增强公信。一是立足“早”字,尽可能把信息公布在前,这是获得信任的前提。针对社会基本关注点,尽可能把完善的信息公布于众,真正落实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二是立足“实”字,将事实用科学严谨的手段向社会公布。比如将一些调查、数据、背景资料及时公开;在公示候选人工作实绩同时,对候选人的家庭背景、关系也作一个说明。三是立足“用”字,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公开。比如,以打造新时期网络舆论主流阵地为落脚点,办好、办活党建网站,建好融信息、党务管理、学习培训、社会动员、网络调查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还比如,开通组工政务微博,利用微博平台,公告信息,直面公民问政,加强信息沟通。

网络舆情专报范文3

“走基层”,哪里是基层?如何“走”?“转作风、改文风”,“转”什么、“改”什么?如何真正达到“走转改”的目的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并试图解决的问题。

借“走转改”补网媒之短板

“为了谁”的问题是一切理论和实践都不能回避的基本价值取向。群众观就是以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体,就是为了解决“为了谁”的问题。

为什么“走转改”活动一推出就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就是因为这是新闻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一次正本清源和丰富发展,是人民群众主体论的真正回归之旅。

在“为了谁”的问题上,谁最该是报道的主体,是为短板之一。长期以来,新闻界的确存在思想上漠视群众、感情上疏远群众、工作上脱离群众的现象。这些问题,在互联网传播领域尤烈。互联网上的新闻确实有种不好的风气,热衷炒作富人明星,热衷对恶的传播而忽视对善的讴歌,尤其是对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处于相对淡漠状态。只关注黑暗看不到阳光,只关注名流而忽视草根。

一切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观,是为短板之二。网络媒体与成熟的传统媒体相比,工作节奏更快,编辑、记者人数相对较少,采编队伍普遍年轻,大多是非新闻专业背景,缺乏媒介素养和专业培训,拔尖人才普遍不足,这就导致了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上经常存在偏差,网站市场竞争之惨烈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味追求“点击量”、什么东西“抢眼球”就渲染什么,甚至把点击量、转载率与考核片面挂钩。

情绪化弥漫在盲从轻信中,变为很多网友对社会的不满,是为短板之三。论坛、博客、微博等互联网技术应用方兴未艾,但目前即时通讯类传播平台上,但凡时政类话题,激烈尖刻的网言网语过多,理性宽容的内容被淹没甚至成为谩骂攻击的对象,思想交融、观点交锋被口舌群殴、情绪化宣泄取代。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排解社会不良情绪,以有效的管理方式来消解情绪化表达,应当成为即时通讯类传播平台的管理者的必补一课。

互动:扬网媒之特长

网络媒体更要以创新的思维切实推进“走转改”工作,毕竟,新媒体开门办网与传统媒体开门办报相比,无疑更具有优势。

一是传播平台更为广泛多元,立体传播优势明显。以大众网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一网”、“一报”、“两刊”、“一屏”、“一社”的立体传播格局。一网:有大众网主站,有涵盖17市的论坛、博客、微博,在全省已开通了10个地方站;一报:《齐鲁手机报》订户高达200万;两刊:以手机为介质,旨在为网友提供生活资讯的《齐鲁手机》杂志订户已达300万,以纸质为载体、旨在传递先进手机文化的《手机语文》月刊目前发行达10万份;一屏:城市大屏联播网在山东省会济南机场、长途车站、城市中心区已有五块LED大屏幕;一社:大众音像出版社除独立运营音像制品外还可以实现以上内容产品的再传播。在震惊国人的“佛山小悦悦被轧致死,路人漠然不救”事件发生后,《齐鲁手机报》的编辑团队积极策划,马上在手机报及众众微博上开设“爱微现”栏目,引导读者网友讲身边故事和爱心感悟,各地方网站积极策划,与当地分论坛互动,寻找身边美好人物,弘扬见义勇为的主流价值观,传递一个个显现城市文明的普通人群体。

二是互动本身就是网络媒体与生俱来的优势,变围观为服务大有可为。即时性和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两大特点,论坛、博客、微博的写作主体就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网民,是老百姓说话的地方,百姓笔写百姓事,值得推首页、置顶。积极利用这个平台,搞博客大赛、贴文大赛应该坚持不断。春节期间,在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发起的“十大温馨贴文”、“十大温馨博文”大赛中,大众网网友的《敬老如敬神》人选“全国十大温馨贴文”,并被《齐鲁晚报》全文转载。此外,网站服务性频道与论坛积极互动,在服务网友情感诉求、服务网友生活需要上可以不断推出为网友提供增值服务的活动、项目。大众论坛作为全球中文论坛50强的老牌论坛,正在实现由偏时政类内容向“网络问政与便民服务并举”的功能定位转移。

探索构建长效机制

借助“走转改”切实推动事业可持续发展,避免“不刮一阵风”,要在探索构建长效机制上做文章。用制度带动,让员工养成良好的深入基层的行为习惯,在具体实践中再丰富、完善制度建设,最终形成制度与习惯的高度融合,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喜的是,毕竟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大众网编委会于今年9月下发了《关于开展“三个一切”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的意见》,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力求在制度保障、队伍培训、活动带动上有所突破。

网络舆情专报范文4

新闻阅评制度始建于1997年,到现在已经开展了15年。有关新闻阅评的简报几次更名,现名称为《新闻出版阅评》,到2013年第一季度,已经出版300多期,总字数达210万字以上。自治区阅评小组从成立初期的以阅评平面媒体为主,发展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出版以及新媒体的全面监控阅评,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路子。目前,新闻阅评工作已经受到了上上下下的热切关注,成为自治区党委加强新闻舆论的宏观管理、掌握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手段。自治区党委以及宣传部的领导每年都针对宣传工作的整体形势,在新闻阅评简报上做出一些批示,或对阅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这些批示和指导意见都对全区的新闻宣传工作发生过重大影响。今年3月2日,党委书记王君在看望自治区媒体记者时说:“我看了《新闻宣传专报》,很好。搞新闻的人就是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及时地发现新闻热点,围绕热点做工作,有政治敏锐性。”这是对内蒙古新闻阅评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但是,就目前阅评工作现状来看,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充实,比如,工作流程和标准需要健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深化,如何紧跟增强阅评工作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权威性,等等,都需要一些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见和建议。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发展新闻阅评工作,需要积极认真地思考。

新闻阅评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既要阅评整体的新闻舆论状况,保证整体传播态势健康向上,又要阅评具体的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从客观到微观给以热切关注。因此,在阅评工作中,不仅要看对重大政治问题、党的中心工作、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报道,而且还要看日常报道的思想倾向;不仅要看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处理和把握,而且还要看一些细节宣传报道的舆论引导。

整个新闻阅评工作究竟评什么?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评舆论导向,二是评导向的力度。具体来讲,就是要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各类媒体易出政治错误、导向问题的环节上。比如,一些时政类报刊和广播、电视栏目,因为要报道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人民群众一般普遍关心,如果报道不准或不当,就会对社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文化娱乐类频率、频道及都市类媒体,收听、收看范围较广或发行量较大,其表达的观点、思想、信息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评议和制约。

在新闻阅评的实践中,方式方法的运用往往存在一些变化,手法变换所带来的效果不可忽视。仅就阅评角度来看,既有从政治标准入手的,也有从报道手段角度入手的,甚至还有采编技术角度入手,等等。

目前,新闻阅评惯常采用的书面报告方法是必要但不充分的,还需要开展实地调研阅评,建立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双向交流、相互沟通的工作机制,变封闭式阅评为开放式交流。注重阅评员工作和服务性。双方共同就当前新闻宣传的任务、重点,以及媒体新闻宣传运行的现状,阅评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进而形成共识,同心协力,完成好宣传报道任务。

直至今日,被阅评的新闻出版单位有62家。由于媒体繁多,新闻阅评的任务相当繁重,既要发现纠正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失误和疏漏,又要善于鼓励各新闻传媒发挥优势各扬其长,强化传播效果。这就需要采取集中阅评与分散阅评相结合的模式,实行专职阅评与兼职阅评相结合开展工作。阅评工作可以将范围分为报纸阅评组、广播电视阅评组、多媒体出版阅评组和热点新闻监控组。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阅评工作也带来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在阅评员分散阅评过程中,容易会产生一些见仁见智的情况,阅评员一个人往往把握不准而难下结论。如果坚持个人阅评观点,则会产生随意性和片面性。解决这种问题,可以采取民主集中的办法,阅评小组再进行集中阅评博采众长,求大同存小异,就能够形成比较全面客观公正的评判意见。

阅评员不可能达到全天候监控,因此在做到以行家意见为主的前提下,要积极主动关注社会各界对新闻媒体的反响、意见和建议。公众是最广泛的“阅评队伍”,他们往往会发现一些阅评员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他们的反馈和建议常常发人深省。要充分兼顾部分受众的意见,增强受众参与,以提高阅评的科学性。

阅评员的水平高低决定阅评质量高低。阅评员选择上要兼顾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等方面。阅评员要做到有敏锐的政治眼光、灵敏的社会触觉、严谨的阅评态度。提高阅评质量,主要是在前瞻性、指导性、服务性上下功夫。

内蒙古地跨三北,媒介分布点多面广,在一个地区无法全部收听、收看到所有盟市的广播电视。要实现全面、准确地阅评,新闻阅评的有效覆盖势在必行。因为它关系到新闻宏观管理的全局性和整体,关系到新闻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关系到党委和政府对全区舆情态势的整体判断。阅评小组可适度采用走出去,进属地开展调研式集中性阅评,防止一些媒体监管的边缘化,进一步增强阅评工作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权威性。

网络舆情专报范文5

__年苏州统计调查要突出四个“紧紧围绕”,着力抓好17项重点工作:

一、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主基调,有效提高统计服务发展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要进一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马建堂局长关于《深入学习贯彻有关统计工作重要论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扎实有力统计保障》重要撰文,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稳中求进主基调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等发展导向,紧跟发展大局谋事、紧扣工作布局干事,切实提高统计服务发展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1.强化统计监测服务。围绕“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稳增快转、优化生态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工作重点,加强对全市各项发展目标任务的统计监测,重点做好省“八项工程”、基本现代化、民生幸福“六大体系”、经济运行等监测工作。着力推进“八项工程”监测向各市(区)延伸,形成市(区)、部门综合联动的监测体系;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监测,探索建立经济发展质量监测体系;着力推进经济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建设,在现有进度数据基础上,丰富完善专业数据、部门数据,拓展监测数据资料来源,增加单月监测数据、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数据指标台账。

2.强化统计分析服务。坚持分析与业务并重原则,实现统计“出数据”和“出分析”同步,进一步强化统计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统计“智囊团”、“参谋部”功效;坚持关注大事与走访调研并举原则,做到认清大形势与把握小环境相统一,宏观视野与微观视角相结合,从而提高分析写作把握发展难点、洞察数据亮点、领会决策观点、关注社会热点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教育培训与实践指导相结合,通过举办专家分析讲堂、建立“中心课题组”、分析论坛展示评优等活动,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循环提升,营造互学互评、互鉴互促的分析写作氛围,全面提高统计人“用数据说话”的本领,从而催生一批集“选题准、分析透、问题明、建议实”为一体的趋势性、规律性、研判性、结构性分析精品,提高为党政决策和社会各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强化统计调查服务。要注重发挥统计调查工作在群众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决策调控与管理服务间的信息参谋作用,在推进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建设方面的抓手作用,坚持以多元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广视角、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式统计调查服务体系,积极探索运作市场化、队伍社会化、技术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统计调查新模式。__年要按照全国、全省统一部署安排,结合苏州工作实际,重点做好我市第二次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突出做优组织工作满意度、作风效能大家评等品牌化项目,深入做强党政、部门委托的各类调查项目,着力提升统计调查在紧急性需求中的快速反应力、专向性工作中的直接上报力、趋势性调查中的整体代表力、问题性探究中的敏锐洞察力和建言性意见中的决策参考力,整体提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统计调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强化专项资料服务。要进一步完善《苏州统计年鉴》、《苏州统计月报》、《市情市力》、《年度统计公报》资料内容,根据服务需求,增加反映新兴产业、环境监测、增列反映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结构指标数据,重点监测统计指标数据等;要进一步完善“统计分析”、“信息快讯”、“调研专报”三大内部统计资料平台,按照“短平快”和“高精尖”相结合的原则,创优各板块资料特色风格,提高领导决策参阅的转化率和批示率;要进一步优化市重大会议、重要文件、重点工作的统计服务,充分彰显统计综合管理地位和作用。

二、紧紧围绕查准查清查实数,不断增强做好经普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按照经济普查方案要求,__年经普任务更为繁重,涉及正式登记、数据处理与评估、资料开发等核心环节。为此,各级普查机构要紧紧围绕查准总量、查清结构、查实单位的要求,做到圆满完成的目标再坚定,连续作战的干劲再提振,加速推进的力度再强化,切实增强做好经普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摸清苏州家底,取得管用、实用、好用的经普成果,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升级、推动苏州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5.一鼓作气抓好正式登记。__年1月1日,经济普查进入正式登记,这是普查工作的核心,也是普查工作中最为关键、难度最大的一场战役,直接决定着整个普查工作的成败。全市各级普查机构要按照“攻坚一个月、决战一季度”的要求,全力以赴、克难奋进,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争取最大的行政推力,主要领导要靠前指挥,深入一线督查指导工作,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员要全身心投入,充分利用清查库信息,开展“地毯式”、“拉网式”登记,做到“找全找遍、防丢防漏、应统尽统”,围绕提高普查对象登记率、数据填报准确率,重点抓好单位核查比对、数据审核把控、制度责任落实工作,有序推进“四上”单位联网直报、“四下”单位PDA采集和个体户抽样调查工作,确保我市经济普查优质高效、圆满成 功。

6.一以贯之抓好宣传动员。经普登记工作具有全面性、广泛性和不可逆性,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普查“两员”深入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职责要求实施普查,让广大普查对象清楚地知道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普查,对于净化普查数据采集源头、确保登记一次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普查机构要结合各自宣传工作优势,聚智聚力、联合联动,在单位核查阶段成功掀起第一轮宣传,社会知晓率明显提升的基础上,以提高社会理解度、入户配合度、填报真实度为要求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切实掀起第二轮宣传。要重点强化对《统计法》、《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等内容的宣传,增强调查对象“失实填报即违法”的后果意识,并通过人性化引导与违法案件曝光相结合,确保调查对象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

7.一着不让抓好数据质量。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将抓数据质量融入普查每个环节,贯穿普查整个过程。一方面,要凝聚各级普查机构、广大普查人员及成员部门工作合力,强化审核严查数据差错,从细规范数据审核处理流程,建立健全“初审、互审、复审、会审、联审”相关制度,开展多轮次、有分合、有重点的数据审核工作,做到差错早发现、措施早研究、问题早解决;另一方面,要以“简便程序、规范管理、注重实效”为原则,建立经济普查定期督查、逐级巡查、联合检查制度,强化目标责任制、分工负责制、限时办结制、问题追究制对经普工作的保障力。领导同志要勇挑重担,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及时掌握普查过程中的新情况、新苗头,认真研究,加强协调,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8.一刻不松抓好资料开发。数据和资料开发是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普查成果的最终体现。要进一步增强资料开发“工作主体”、“普查整体”、“成果载体”的意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分工、重点攻关”的基本原则,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进行普查资料开发。要树立第一时间观念,强化经济普查快速汇总工作,及时提供快汇数据简编供党政领导内部参阅;要按照逐级规定,按时向社会“苏州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并配套开展数据解读;要抓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联合部门、高校及社会科研机构,开展专题性、深度性分析研究,努力开发出一批有价值、有特色的经普成果。

三、紧紧围绕创新创优创业绩,着力建设统计改革先行区和示范区。

__年是统计事业迈向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的开局年,也是“全省统计改革创新年”,苏州要以建设统计改革“先行区”、“示范区”、“样板区”为目标,增强探索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抢占意识,围绕加快改革步伐、提升现代能力、转变统计职能等角度,加强“大数据”研究、“大统计”架构、“大服务”建设,切实深入到统计科学的前沿阵地,全面把握住统计事业的时代要求,创造性开辟统计发展的新路经。

9.着力推进“四大工程”建设。要充分认识推进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对于实践“大数据”收集、整合、存储、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基础性地位,坚持“先进库、再有数”和“不进库、不出数”的原则,充分借助经济普查数据库、部门单位资源库,加强比对核查,做好名录库即时更新维护;进一步强化“企业一套表”制度核心地位,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和制度方法的要求,加强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实,逐步将投资统计、服务业“规下”单位统计、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及其他重点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等纳入“一套表”联网直报平台,不断拓展联网直报应用范围,为2015年实现“三个全部”(所有由调查对象填报的调查全部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报送,所有现场调查全部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直报国家数据中心,全部国家统计调查均在统一软件平台处理数据。)目标奠定扎实基础;进一步强化联网直报平台的支撑性地位,加强“一套表”联网直报程序的定期业务督导,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企业上门辅导,并强化对新增单位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按照“功能完善、方便使用、标准统一、友好兼容”的总体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需求,注重基层一线的意见反馈,就进一步完善联网直报程序功能提出合理化、实用性建议。

10.着力推进重点领域统计改革。要按照全国、全省统一部署要求,结合苏州工作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认真研究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内容,进一步增强核算工作与相关专业的联动性,建立健全数据收集渠道和相应的调查制度;认真研究投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密切关注国家制度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夯实基础,推进方法技术创新;深化服务业统计改革,依托“经普库”核实“规上”、“规下”、贸易抽样调查单位情况,完善全市服务业统计直报网络;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建立文化产业网报单位平台,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方法;推进节能减排统计改革与创新,完善基础指标体系,加强重点课题研究,推进集能源、资源、环境、温室气体排放“四位一体”的能源统计改革。探索法人单位劳动工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采取全面调查和抽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实现法人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全覆盖;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牢固树立“四个一体化”理念,进一步提高记账数据质量,加强数据挖掘和分析解读,及时反映影响居民收入的趋势性、苗头性、突发性问题;着力完善价格调查工作,在手持采价设备使用、基础工作管理、数据质量审核、服务水平提优等方面做得更扎实、更细致。

11.着力推进统计电子台账工程。要充分认识实施统计电子台账工程,在顺应以“四大工程”为核心的改革新形势、践行以“三个提高”为目标的发展新要求、巩固以“六位一体”为对象的规范化建设新优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系统化规划、项目化管理、规范化实施、行政化推动”为总体设计思路,以“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服务性”为原则,以创立、创新、创优为目标,以强化数据质量审核方法研究、探索、应用、推广为路经,集智聚力、务实先行,进一步深化完善现行专业统计电子台账,逐步推进苏州统计电子台账向专业多类化、功能多元化、保障系统化、技术网络化方向发展,最终将电子台账建立为与统计改革形势相配套的、与业务工作要求相衔接的、与基层服务需求相满足的,方法较为先进、制度较为规范、应用较为成熟的新型统计电子台账。

12.着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是“大数据”时代的显著特征,也是实现统计数据库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加强云计算、移动计算等新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切实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提升数据在采集、审核>,!<、汇总、上报、安全等方面的电子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着力开发建立与现代化统计工作流程相配套的数据采集系统、电子台账系统、数据存储系统、监测分析系统、专题经济指标预测系统、数据实时共享系统、 移动统计应用系统等,进一步变革统计生产方法,为大数据资源的质量控制、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做好准备,努力加快统计现代化步伐。

四、紧紧围绕提能提质提形象,切实增强统计工作凝聚力和战斗力。

近年来,统计调查工作呈现需求增多、要求提高、任务加重的趋势,因此,提高统计能力、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成为了统计建设主题主线。全市统计部门要以积极主动姿态迎接挑战、以紧迫责任意识抢抓机遇,切实加强自身统计建设,充分履行统计调查职能,切实增强新时期统计工作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3.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重大战略部署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作为统计系统坚持求真务实、反对弄虚作假、进一步从思想上、行动上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难得机遇,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三宽四有”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鲜明导向,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着力解决贯彻群众路线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党风廉政、作风效能建设新成效提升统计行风建设新水平,加快建设以“面向统计用户、面向统计基层、面向统计调查对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服务型统计,着力提高新时期统计能力、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不断推进统计改革创新、规范统一和公开透明。

14.统计规范化建设再实化。要以__年“苏州统计规范化建设成果巩固年”为主题,坚持“六位一体”的建设体系不改变,坚持“整体推进”的实施力度不放松,坚持“提档升级”的工作要求不降低,坚持“争创示范”的创建目标不动摇。局队继续以文明机关、星级处室创建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审核管理体系,提高统计规范化水平;县局在今年实现全省规范化建设“满堂红”基础上,对照省级先进示范要求补缺、补短、补软,实现规范化建设的再优化;镇级统计机构进一步扩大全省先进示范点规模,巩固全省领先地位;村级符合统计规范化建设要求的覆盖面达100%;部门规范化建设在__年18部门开展基础上,逐步推广辐射,努力实现全覆盖;企业规范化建设要进一步提档升级、提标扩面,确保省级示范单位比例有明显上升。同时,健全完善覆盖各领域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发展苏州统计规范化建设创新、创优、创先成果。

15.统计宣传教育再深化。要坚持统计宣传与统计教育双促进,推进统计普法和统计执法双结合,实现统计内部环境和统计外部环境双优化。在方法上,要敏锐聆听统计呼声,高度关注统计舆情,找准媒体聚焦点、社会关注点、公众热议点,从而提高统计宣传预见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在手段上,要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突出强化与新闻媒体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借助大众媒体为主阵地,提高统计宣传的影响力;在内容上,要以普法宣传、改革宣传、重大事件宣传、主题日宣传、正面宣传等为重点,适当结合警示性法制教育,充分发挥统计宣传普及知识、引领舆情、解疑释惑、重塑法威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