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炼化工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人格商化;成人教育;功利主义;危害性;人格矫治
法国土伦大学曝出中国留学生买卖文凭事件,法国举国震惊,警方也随即介入调查。我国有些媒体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以中国造假劣根性牵涉到高等教育而已一笑了之。但更多的是指责、谩骂,怒斥现代学生的人格低劣。殊不知,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中此类事件早已司空见惯。科技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人格正朝着普遍商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形成。
一、人格商化
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的大脑已经充分进化,人们已经能朝着自己所设定的方向自由行为并将自己意志定着其上。很早以前,我们还在为生存奋斗,现在却为利益不择手段。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在从事经营活动,人人都以誊利为己任。民主主义者将此种情形称为“自由”,这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经济学者则称之为“经济人”理性。这预示着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能从行为与效益的反向运动中寻求利益最优化的效果。换句话说,经济社会中人格商化了。
从广义说,人格商品化是人格商化的另类表现形式。自然人的肖像、姓名、形象、声音,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商业形象等人格要素可以与人格主体分离使用并带来经济利益,名人广告、名人商标注册、形象代言等无不打上商化的烙印。
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人格也正在资本化了。经济学家往往只承认人力资本问题。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贝克尔则进一步把人力资本与时问因素联系起来,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实际上是深层次的人格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不断商化并获取利益的过程,进而使整个人格主体也呈现出商化的效果。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的人生价值观也发生逆转。建国初期,社会崇尚“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改革开放前期宣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个体“自我价值”独自实现的舞台。社会个体逐渐注重个性,崇尚自由和独立,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个人需要,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利益。
当今时代,个体人格商化的同时,国家、社会及各种组织也人格化了。从社会契约出发,人与人之间为了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争取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幸福最大化而不防碍他人同等的自由与幸福机会的实现,人们通常结成国家、社会或各种现实组织。这些单位在制定政策时已充分考虑到了内部成员的利益,他们将根据内部与外部条件的变化,审时度势地寻找最佳策略,追求国家同社会及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事产、供、销等各种物质活动,也要从事阅读、创作、欣赏等精神活动,从中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国家社会也积极采取各种方式主要是教育手段塑造人的心灵、完美人的性格。但是人格商化却促使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人格畸形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成人教育中,也充斥着裸的人格商化现象,成人教育正一步步陷入功利主义的危机之中。
二、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危机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又译为功用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它产生于近代英国,是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功利主义基于这样一种伦理原则: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的,人的行为是受功利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而对于社会或政府来说,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基本职能。在成人教育领域,受人格商化的影响,人们较为关心的是成人教育的现实功能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行为目的来看,适应生活,适应人格自身取向使得成人教育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以有效维持个人的生计并满足高新科技发展对人素质的需求,这样我们的现代成人教育视野缺失了人文关怀,功利主义思想正充斥整个教育过程。
(一)国家呦利主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我们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经济理念深深影响到国家的各项工作,成人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功利主义。这种豪情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为我们已由精英主义教育提前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上世纪末所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但我们提前八年完成这个指标。2008年最新秋季学年新生人数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599万人,毛入学率达最高点23%。据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阶段认定,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一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阶段。这种盲目冒进主义思想确实值得怀疑。
在国家人格化驱动下,教育正形成一种产业。早在1992年,中央就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首次把教育划入第三产业范畴,要求教育加快发展,更有效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世界贸易组织GATS把国际服务贸易划分为l2个行业,包括商业、通讯、建筑与工程、配送、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业、娱乐、文化和体育业、交通以及其他服务。教育作为服务产业融人全球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样教育冒进主义者将会更有信心发展教育产业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形式方面,已经形成全日制为主体、函授、夜大、自考等为补充的成人教育形式,又推出69所高等学校网络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此外,还有党校这种内部学历教育形式。甚至不少高校在高等学校开辟了二学历文凭教育。在学历层次上,成人中专、大专、本科教育已经扩展到在职硕士、博士教育了,就是说,愿意花费一定的金钱,便可以轻易地取得成人硕士、博士文凭。
在学制期限方面,高等教育期限一再压缩,2002年以来,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开始把研究生培养的三年制,缩短为两年。2004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意见,十分明确地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逐步由三年过渡为两年,以两年制为主。函授本科、专科教育分别由三年缩短为两年与两年半,甚至有些学校实行函授弹性学制了。
各种努力表明,不久将来,我们便能通过开放式教育,实现全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了。尽管在经济上我们的人均GDP国际排名还处于100多位,但我们首先可能在成人教育方面脱颖而出。
(二)社会功利主义
在经济功利的引领下,整个社会变得近乎疯狂。从社会评价体系来看,学历文凭已经成为衡量人的素质、技能、价值的重要指标,文凭是人的能力体现,用人单位招录员工首先确定文凭,职称、晋级、考核等无不与文凭挂钩,文凭也是单位整体能力的象征。但是在关注文凭表面价值背后,社会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拓展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如何将成人教育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从经济人理性出发,单位意图用最小的成本换来职工文凭,于是在职工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几乎没有经济投入。我国《教育法》第40条所规定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成为虚设,职工人力资源的获取完全是职工个人的事,资源的运用带来丰厚的利润却是单位受益。职工不能从单位得到经济时间保障,可能还会以请假、旷工为借口遭受处罚。《教育法》第40条所规定的“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成了一纸空文,成人教育完全成了个人自己的私事,各个单位可以从中解脱了。
受经费紧张及利益驱动因素的影响,高校也正沦为商化主体了。现在,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扩大生源,占领成人教育市场,许多高校在各地设置函授教学站点,就地聘请没有资质的教师,任由函授站松散管理,或者通过发行光盘的形式替代教师面授,甚至许多高校将函授站交给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个人承包。
在营利动机下,降低教学标准和要求,教学环节过度简化必然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比较普遍现象。《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规定,本、专科函授教育毕业生必须达到高等学校同层次、同类专业毕业生的相应水平,函授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自学、面授、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考试(考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答辩(或毕业论文及答辩,或毕业考试)。面授及教师指导的试验、实习占高等学校同层次同专业授课总学时的30%左右。然而,现在许多高等学校在举办高等函授教育时,任意简化教学环节,最主要的教学环节——自学被取消或极度弱化,面授时间过度压缩,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被取消学员大部分顺利过关。电大、二学历等成人教育情况都存在类似情形,远程教育情形更是不容乐观。
(三)个人功利主义
人们普遍认为,后现代社会将是一个“危机社会”,职位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个人和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准,进行终生的职业生涯开发。…对于个人来说,文凭便成了个体获得职业、凝炼自身价值的外在证明。凭着学历,个体可以避开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事轻松的脑力工作获取优厚的待遇,凭着学历个体可以象征成功、笼罩知识的光环。
在此意义上说,学历只是一种获取利益的工具而已。于是参加高等教育获取文凭便成了一种投资手段。
另外,许多个体视高等教育本身是一种经营活动,获取文凭是其最终结果,参加学习是经营过程。个体付出经济与智力资本,最终获取丰硕成果“文凭”。在成本——效益衡量下,个体乐于寻找一种效益最大化的途径。由于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形式经济付出与智力投资有所不同。于是,个体便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何种教育。如果能力强者,可以参加自学考试,还可以节省一部分学费;次之,可以参加函授学习,但那需要入学考试。尽管现在的成人教育入学考试分数线极低,但依然有许多人不能通过。实在不行,就选择电大,那是无须入学考试的。如果条件许可可以选择远程教育形式。无论哪种教育形式,一旦选择之后,其中所需花费的经济资本基本衡定,可以节省的便是智力资本了。于是面授不参加、作业不做、考试抄袭、寻人替考等现象无不显现出来。
三、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危害性
功利主义促进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向往与实现,达到了近期目标,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格的褊狭与学历的商品化。
(一)人格扭曲
文凭就其本质而言,是国家社会对个人通过艰苦的智力活动追求知识所达到的一种知识水平的确认。在文凭实现过程中,需要付出许多辛苦的汗水,而文凭商品化则抹煞了个人的智力活动,不利于公平竞争,也导致人格扭曲,破坏人格完善。人格的完善是指个体自觉的自我认识,维持身心的相对平衡状态,促使自己向着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方向发展,为人类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根据理论,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人格商化却促使高等教育成了个人投资的工具,教育只是人们在获利过程中的一个准备阶段,通过文凭获取经济利益才是个体及社会的真正目的。在此意义上,教育过程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为自我、为物质利益奋斗成了个体的座右铭。人成了纯粹意义上的“动物人”。在物欲至上,金钱万能观的冲击下,心理失去平衡,思想道德堕落。个体人格所需要的人格要素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调,以致涌现出了经济科技高度发达下人们的社会行为偏差即当今世界的“野蛮行为”。
个人主义的盛行也是人格扭曲的另类表现。“功利主义观点的突出特征是:它直接地涉及一个人怎样在不同的时间里分配他的满足,但除此之外,就不再关心(除了间接的)满足的问题怎样在个人之间分配。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社会个体凭着智力、经济资本获取一定文凭,再以此投资,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能够处于社会上层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地位所得仅仅是自己的自我奋斗结果,理应受到社会的优待。与此相对应,欠缺经济、智力资本的人则只能沦为出卖体力、为人打工的下层了。因此,社会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也会产生隔阂,社会矛盾可能激化。
(二)学历商品化
在成人教育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文凭成了可以买卖的东西。一方面,文凭的实现过程充满经济动因。高等学校将各学科成绩轻易地卖给学生,上课、考试过程纯粹是形式,学与不学完全是学生个人的事,学校没有一点要求。这种买卖在我国的函授、电大、二学历及远程教育等过程中甚至是全日制高校中早已司空见惯。
另一方面,文凭本身就能成为商品,可能作为直接合同标的予以出卖。据《光明日报》报道,去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填写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60万人,这就意味着持有假文凭者的队伍是庞大的。而其中大多数是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学历商品化使得教学质量极其低下,以至“博士不博,硕士不硕”,成人专科本科滥竽充数。如果南开大学张爱民毕业论文抄袭、浙江大学博士后贺海波学术论文造假事件因为全日制最高学历教育而成为新闻焦点的话,那么许多本科生包括函授、电大等论文全文抄袭也就不值得惊奇了。教学质量的低下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学历商品化也使得师生关系变成裸的金钱关系。在学历商品化中,学生不思学习,寻求一份好的就业是其目标;教师不安心上课,写论文、搞科研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学只是附带工作。传统的恩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关系被老板与学徒之间的关系所取代。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格矫治
成人教育包括函授、电大、二学历、网络远程教育等形式无不充斥着裸的功利主义动机,其根本原因是人格商化。人格商化促成个体参加成人教育的目的异化,也促使成人教育举办者目的异化。反之,功利主义也反作用于人格商化,以至恶性循环,致使教育日益陷入颓废境况。因此,为了矫治功利主义,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目的,矫治人格。
一个完整的人既需要理性力量,也需要人格力量,否则,就不是全面发展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倡导把科学和人文教育在新形势下重新统一起来,重视人的人格因素而不单单追求人的能力发展,走向“和谐的人格”的呼声,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成人教育应当把人的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修养,使成人的知识和修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促使成人形成完整的人格。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4-5750-02
1关于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才能确保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新建的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超前谋划,并且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同时,新建炼化企业的可研报告中应包括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信息化建设的依据、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方向及投资额度,从而保证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整个项目的建设同步跟进[1]。
2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尺度
目前,各新建炼化企业或大项目大多是根据所属石油集团的各种业务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按照业务模型框架对业务领域进行分析,从发展现状、面临形势、规划部署、效益风险、保障措施及项目描述等方面完成信息化规划的分析和编写工作,形成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新建炼化企业或大项目信息化投资从项目建设投资中支持,很好的解决了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费用问题,但也造成了项目规划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某些公司的很多小系统搭顺车一并投资建设,还有一些目前不具备条件的一些系统也被包含进来。例如,某石油集团的新建炼化企业群将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等系统一并纳入建设,另一个新建企业甚至将供应链管理系统也规划了进来,而这些系统在炼化企业的应用还缺乏相关的可行性研究。
2.2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新建炼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缺乏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机制,导致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仅根据可研中的相关内容编写投资概算,由于分析粒度不够细致,容易导致投资范围不够明确[2];由于对建设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不够深入,导致系统建设的先后顺序及优先级高低模糊不清;统一推广的信息系统中的功能模块缺少与信息管理部门的核实对接;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建设项目的进度计划和质量水平难以宏观掌控;信息化建设中的过程资料不能完全受控,且相关资料的安全保密难以保证;当新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完成后,缺少相关的验收评价方法和验收评价的组织机构。
2.3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
在新建的炼化企业中,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各异的现象,建设完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一定能完全支撑后期各类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时需要进行后期改造。企业在产品选型过程中也容易走两个极端,即片面追求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抑或为实现一时的成本控制,使得所选的产品无法满足业务的需求。一些企业在DCS/PLC采购选型时没有考虑接口,导致后续投资费用的增大,信息系统的实施受到严重制约。存在此类问题的原因是新建炼化企业不能严格遵守已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规范或标准,或是当前的标准规范不能满足建设的要求。
2.4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相关的标准规范
在新建的炼化企业,除了集团统一推广的信息系统,很多企业的部门拥有独立开发的业务系统,这些系统都属于业务处理系统,业务数据庞杂分散,主要是为了快速满足业务操作的需要而开发的,然而,其综合性和全局性的分析功能难以实现,且在后期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中不易被集成到相应的平台中加以应用。例如,某新建企业在建设初期就投资建设了北京某公司的STAR? LIMS,造成与MES系统中Labware LIMS的重复投资,而又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做两个LIMS系统的集成。同时,某新建企业在生产控制层拟建的数据校正系统,其实就是MES系统中物料平衡系统的变种。一些与集团统一推广项目中部分功能相重叠的信息系统也被快速的建立起来,新的“信息孤岛”正在逐步形成,与各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化、数字化的新型炼厂的要求越走越远。
2.5新建炼化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维模式不健全
各新建炼化企业由于人数较少,没有专职的信息化建设与运维队伍[3],目前采用的主要模式是将信息化建设与运维以项目的方式,转包给第三方进行建设和运维。例如,某些新建企业将信息化的建设与运维服务打包承包到某内部信息化建设单位,其中新建企业1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承包给信息化建设专业公司,新建企业2的运维模式采用“谁建设、谁运维”的方式,系统运维的队伍比较杂乱,管理不是非常方便。
3与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解决建议
3.1在集团层面统一编制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
在新建炼化企业的可行性研究中,应当充分考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信息化建设的参考依据、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方向与投资额度等内容,促使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炼化项目的建设保持同步。在新建企业的筹建阶段,应当针对新建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可研报告和总体设计的思想,在集团的统一组织下制定科学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议从以下四方面来组织新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内容。
信息化规划必须覆盖企业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综合管理等内容。规划的内容必须结合企业业务以及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需求,抓住重点,选择企业最急需、最容易产生效益的项目优先实施,满足新建企业的业务以及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需求,从而尽快获得效益;信息化规划中项目的划分需要优先考虑建设基础性、全局性的信息化内容,如优先考虑建设基础设施,对业务发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影响较大项目;规划的内容需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规律和特点,按照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建设、IT基础架构等三个方面安排好相应的信息化项目,使新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有序开展;规划必须综合考虑新建企业的建设历程,按先后顺序合理安排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内容和启动时间。
3.2为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由于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实现闭环管理,结合新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周期性、长期性的特点,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服务于新建炼化企业的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制定完成的管理制度应当包括,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组织体系与主要职责、立项论证管理、项目实施管理、项目验收管理、过程文档管理、投资管理等。在管理制度的规范下,新建大型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全程监控、提高投资效益,确保项目的顺利进展。同时,在管理制度中投资管理的监管下,根据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和施工进度及实际实施情况投放资金,通过事后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保障信息化投资的实际投放和效益反馈。
3.3严格遵循集团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当依据各石油集团已的相关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或规范来展开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依据相关标准或规范设计的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能够避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投资,能够实现中国石油新建炼化企业在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方面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协调。
3.4明确新建炼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维模式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各石油集团统一推广的项目必须在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实现软件选型、投资、实施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坚决杜绝企业私自软件选型,防止新一轮的信息化项目的的重复建设。
在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稳定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和内部支持队伍对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由具有丰富系统项目实施和企业流程管理经验的内部支持队伍、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一起组成信息化建设项目组,项目组的管理水平和实施能力为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条件。信息化内部建设单位应该由集团的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并形成统一的建设与运维模式。
4结论
在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该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五个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从规划编制、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的建设与遵从及运维模式四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建议,上述建议对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广泛的工程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同兴.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23(6):64-67.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 环境工程 特色培养 石油石化 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2]谭文轶.对地方高等院校新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8,(10).
[3]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作为典型的资源工业型城市,创建生态开发区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德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一重大系统工程。要保持德兴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加强环境建设,发展循环接替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刨建生态开发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分析了创建生态开发区的条件和步骤,提出了循环经济创建生态开发区若干有益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生态开发区循环经济生态文明
德兴是一个资源型工矿城市,有色金属采选业对财政贡献率达71%。但是长期以来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目前,我市正处在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一些重要资源逐渐枯竭。这些问题将严重阻碍德兴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生态开发区”)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
1德兴市创建生态开发区的战略意义
1.1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并相继颁布实施了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江西省较早启动了循环经济示范点工作。也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和地方性法规。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德兴已被纳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国上下已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在这一背景下,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市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1.2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
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生态1:业园区,将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传统工业的生产活动是由“资源一一产品一一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这是一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生态工业园是若干工业生产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生产过程,这是一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个经济发展模式中,没有了废物的概念,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这种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1.3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德兴工业经济存在“三高一低”问题,即,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经济高风险、资源物资利用率低下,德兴经济还存在“资源诅咒”问题而循环经济正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副良方”。
1.4必能促进环境管理思想和方式实现以下转变
环境污染由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环境管理由单纯的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
环境保护由政府行政调控为主向市场调控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转变。
清洁生产由促进单个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向促进区域性清洁生产转变
2德兴市创建生态开发区的可行性分析
2.1资源优势,为产业链延伸提供了充足的上游产品
德兴地下有金、银、铅、锌、铁、钨、铬、大理石、石英石等资源,蕴量丰富;地表有丰富的木竹、油茶、中草药等资源,还有3O多万亩粮食、棉花等,产量稳定。德兴作为一个老矿山工业地域,矿石累计存放量超过4.5亿吨,尾矿存放量超过2.7亿吨;尾矿可以综合利用,尾砂中含有较高有价元素,这些资源为有色金属加工、食品加工、化工、建材等产业链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为资源物质综合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2.2交通便捷,为生态产业聚集开辟了通道。
近几年,德兴牢牢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极佳机遇,大力推进“两条高速、两条铁路、两条公路、两大工程”项目建设,再用三年将彻底打破德兴交通瓶颈,显著提升德兴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为产业集聚打造好便捷通道。
2.3平台建设,为生态产业集聚打造了发展空间
大茅山经济开发区按照“基础设施适应度超前,配套工程随项目”的思路,不断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配套设施和投资条件,积极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六个工业小区已初具特色,发展平台已搭建成形,为有色金属、食品加工制造、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冶炼化工等产业在各自园区内的聚集打下一个良好基础。2.4基础扎实,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构想”,08年安排德兴市与南昌大学联合编制《德兴循环经济战略报告》。通过几年来的宣传和实践,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江铜化工公司利用余热发电,德畅集团发展以竹木工程,金德铅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采用氧气底吹熔炼一鼓风炉还原炼铅法进行环境治理技改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铅冶炼厂对城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还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进行回收;金山金矿07年投资5280万元,对矿山电机系统进行节能改造;百勤集团投资1.18亿元,实施D一异抗坏血酸钠生产能量系统优化工程,从源头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该集团还自主研发“三效低温连续结晶”技术,每年可节约能耗和原材料消耗达800多万元;江铜矿山新技术公司从铜精矿中分离钼精矿又成功提取金属铼产品,江铜(德兴)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和金山金矿利用尾砂生产新型建材产品。2008年德兴市主要污染物减排量:COD减排量为249.8吨,其中德兴市富德纸业有限公司68.3吨,德兴市海河木业有限公司138吨,弋阳江西冶炼有色加工厂铅冶炼厂5.2吨,德兴市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1.7吨,江铜集团(德兴铜矿)医院13.8吨,德兴市人民医院13.7吨,德兴市中医院9.1吨;S02减排量608.3吨,江铜矿山新技术开民有限公司608.3吨。
以上成效,必将产生引导和带动效应,必将有力推动我市循环经济发展。
3创建生态开发区的重点工作
创建生态开发区是德兴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德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一重大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建议市委市政府发动全市上下立即投身到这个工程的建设当中,当前,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成立组织机构
市政府成立创建生态开发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汇编国家上级有关循环经济的文件,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活动。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和工作分工,拟定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工作,务求得实效。
3.2制定规章制度
生态开发区创建办公室要加紧总结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成功经验,吸收和借鉴新理念,机关报方法,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德兴工业循环经济投资评估、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绩效考核的一系列办法,建立工业循环经济快速推进的长效机制。
3.3做好政策引导工作
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发展循环经济的创建生态开发区的重大项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扶持手段,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落实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创建生态开发区的研究、项目建设、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工作;税务部门要切实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机构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开发区创建的重点项目和突出企业给予积极的金融支持。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会计类;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49-02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围绕文件的要求,提出高校会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一、主要存在的教学问题
为了解决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应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有四:一是解决会计类应用型人才重知识教育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旨在改革会计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胜任工作岗位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二是解决会计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薄弱的问题,试图将职业资格教育引入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三是解决会计类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缺位问题,试图以就业为导向,将创业能力教育引入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四是解决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脱节问题,试图通过校内外“双基地互补”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实现了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无缝对接。
二、主要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类人才实践课程体系
探索适应市场需要的会计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长期以来,知识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取向,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会计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胜任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培养成为会计类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新任务。本成果力求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在会计类本科教育阶段增加适应岗位需要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等实践教育的分量,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层面等多角度将实践教育有效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力图构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育平台,以期大力提升会计类人才的技能及就业能力。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原则,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面技能的培养,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优化了以实验课程、工程实训、各类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活动等不同教学内容与方式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系统衔接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二)探索会计类专业创业教育实现途径
提出并实践了将创业能力教育引入会计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对会计类专业进行创业实践引导和教育,使其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为此必须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创业实践理念,积极探索创业实践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加强会计类专业创业素质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对会计类专业进行创业实践引导和教育,使其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为此必须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创业实践理念,积极探索创业实践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加强会计类专业创业素质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进而提升其参与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内涵有二:一是指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和“执业资格”;二是指教师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较早提出并实践了将职业资格教育引入会计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并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突破了传统教学体系羁绊,1997年开始经过15年探索,逐渐将初级会计师、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内容引入教学体系,利用实习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提升学生的执业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2006年提出了会计类专业教师要符合“双师型”标准,教师通过职业资格水平考试,加快知识更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四)完善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
提出并实践了校内校外“双基地互补”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解决了实践教学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为培养高质量会计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实现了会计类应用型人才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的结合。
推行仿真的会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建成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探索了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会计职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的新途径。首先涉及到实训场地问题。实训场地建设应当按照企业化模式建设,建设过程中,可以由企业按照真实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办公场地布置提出建设实施方案。在场地建设时,尽可能做到:功能齐全、环境仿真。购置了网中网会计综合平台,用友ERP财务管理软件,用友NC财务管理软件,使学生在实训基地体会“职业”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参加全国会计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三等奖和省级一等奖。通过模拟等训练,使学生协作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
建立了大庆市龙鑫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炼化分公司财务处、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财务处、黑龙江石油化工厂等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良好的育人与实践环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特别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明显提高,缩短了学生工作之后适应工作环境的时间。基地每年接纳实践学生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80%,保证了实习效果。
三、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会计类人才的推广交流和就业比重逐年增加
通过互访、调研、学术交流等形式多次与相关院校接洽,推广了“会计类应用型人才“1122”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在人才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近3年的会计类大学生就业率呈上升的趋势,就业率为73.91%,78.70%,90.21%。就业前景较为乐观。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会计类专业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了解并认可本专业及其毕业生。
(二)会计类人才的职业资格通过率逐年提高
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三年来,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上述二项资格考试中均保持80%通过率。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证考试中30%以上同学能够单科通过,在大庆地区会计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三)会计类人才的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中华会计网校杯”财会实务大赛、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黑龙江省市场营销大赛、东北石油大学挑战杯大赛和经济管理学院招聘模拟大赛等各种赛事奖项。毕业生还有的“全头螺旋刷毛牙刷”、“热感应自动出烟盒”等十项发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研发改良的“节能、环保型玉米餐具”拿到国家级环保认证,并已由哈市一家高科技环保公司批量投入生产。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
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先后聘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炼化公司等单位专家为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2人担任黑龙江省管理学会常任理事,4人担任大庆市会计学会理事,3人担任股份公司独立董事,2人担任咨询公司兼职顾问。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5人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2人取得注册评估师资格,2人取得理财师资格,3人取得律师资格。“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五)会计类毕业生赢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通过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东北石油大学会计类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夯实,综合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严谨,秉承并发扬了务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专业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良好,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生家长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考研与就业状况都比较满意。此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也较高,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近3年毕业生的满意度分别为93.77%、94.56%和96%。说明了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优良的办学传统、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六)教学研究与改革成绩斐然
完成“会计学”校级重点专业建设,建成电算化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学3门校级优质课,《高级财务会计》校级重点课正在建设;承担省级教改项目14项、局级教改项目9项;发表教研教学论文17篇;获得省教育厅、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等奖励7项(篇);出版国家级教材2部,省级教材3部,优秀教材奖8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3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竞赛2项;省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为培养高素质会计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彦明,付会霞.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特色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9,(9).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气分装置;丙烯收率;优化吸收;操作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gas fractionation unit,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propylene recovery factors,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equipment op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bsorption and stabilization system operation measure, make the gas separation device substantially improve yield of propylene to propylene, raise device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gas separation device; propylene yield optimization operation; absorption;
中图分类号:TE624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丙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乙烯,市场上丙烯价格也逐渐攀升。因此多产丙烯已成为各炼油厂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世界上丙烯产量中的70%的丙烯来自乙烯生产的裂解装置,28%则依靠炼油厂,总之,在汽油价格疲软和丙烯需求增长的形势下,对炼油厂来说,增加炼厂丙烯产率是一条提高炼厂效益的有效途径。气体分馏装置是将催化裂化装置生产的液化石油气按后续加工装置的要求,分离成各种馏分。如何提高丙烯的收率和回收率一直是装置生产的主要课题,也是衡量装置运行水平的重要指标。
1.气体分馏装置简介
1.1 工艺原理
气体分馏是利用各组分之间相对挥发度的不同而将各组分分开的精密分馏过程,即在提供回流的条件下,使汽液相在塔盘上,进行多次逆向接触,把多次汽化、多次冷凝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每层塔盘上进行传质和传热,从而使混合物中的轻重组分得到较高程度的分离,最终塔顶得到轻组分、塔底得到重组分的一种蒸发和冷凝同时进行的汽液相之间的传热传质过程。
1.2 工艺流程
本文以玉门炼化气体分馏装置为例,其流程为四塔常规设计:即脱丙烷塔、脱乙烷塔、丙烯塔(1)和丙烯塔(2)(如图1所示),液化气通过脱丙烷塔进料泵从原料缓冲罐抽出,与原料-碳四换热器换热后,再经脱丙烷塔进料加热器加热,以泡点状态进入脱丙烷塔,塔顶蒸出的碳二、碳三馏分经脱丙烷塔顶冷凝器冷凝后进入脱丙烷塔顶回流罐,冷凝液自脱丙烷塔顶回流罐抽出,一部分用脱丙烷塔顶回流泵抽出送入塔顶第69层塔板上作为塔顶回流,另一部分用脱乙烷塔进料泵抽出,送入脱乙烷塔作为进料。塔底碳四、碳五馏分经原料-碳四换热器与原料液化气换热后再经碳四馏分冷却器冷却后出装置。
脱乙烷塔塔顶蒸出的碳二、碳三馏分经脱乙烷塔顶冷凝器部分冷凝冷却后进入脱乙烷塔回流罐,未冷凝的气体主要是乙烷和部分丙烯、丙烷,由回流罐上部经压控阀放至催化气压机出口回收丙烯,也可进入高压瓦斯管网。冷凝液从脱乙烷塔顶回流罐用脱乙烷塔回流泵抽出送入塔顶57层塔板上作回流。脱乙烷塔底的丙烯-丙烷馏分自压进入丙烯塔(1)作为进料。
由于丙烯塔的总塔板数为200层ADV高效浮阀塔板,故分为丙烯塔(1)和丙烯塔(2),两塔串联操作。丙烯塔(1)顶部气体通过管线引至丙烯塔(2)底部最下层塔板下作为上升气相,丙烯塔(2)塔釜液相通过丙烯塔中间泵(P-8107)送入丙烯塔(1)顶部第一层塔板上作为液相内回流。
图1
2.如何提高丙烯收率
2.1 影响丙烯收率的主要因素
2.1.1原料组成的影响
(1)催化装置液化气中C2等轻组分的含量高低会影响气分分馏的操作,轻组分过多,容易导致气分原料罐因压力高泄压以及脱乙烷塔顶排不凝气情况的发生,从而导致丙烯收率的下降。
(2)催化装置液化气中C3组分含量的高低对于丙烯收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液化气中C3组分含量越高,丙烯收率总收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2.1.2 各塔操作条件的影响
2.1.2.1各塔工艺控制参数
表1主要工艺参数
2.1.2.2 各塔操作对丙烯收率的主要影响
(1)脱丙烷塔:脱丙烷塔进料量波动太大,容易造成塔物料和热量的不平衡,影响丙烯收率;进料温度的变化会造成脱丙烷塔塔顶塔底冷热负荷的变化,脱丙烷塔一般以泡点进料的方式进料,偏离泡点进料温度越远,冷热负荷变化越大,容易导致发生塔液泛或者淹塔现象的发生。
(2)脱乙烷塔:脱乙烷塔在正常操作中处于全回流状态,被脱除的C2组分是从回流罐顶部以气相排出。一般情况下,由于C2含量较少,只有当塔顶产品中C2组分含量达到40%~60%时塔的压力才能稳定。当C2组分达到脱乙烷塔顶产品质量控制要求后,可通过压力调节阀进行排放;倘若C2组分中含有大量的C3组分(C3组分含量>45%)时,应立即停止排放,否则会使C3组分损失增加,丙烯收率降低。但由于平时操作中压控阀处于常开状态,C2积聚一定量后就会引起塔顶压力的升高,导致泄压过程中丙烯的损失。
(3)丙烯塔:丙烯塔回流比以及塔釜液的大小会影响丙烷以及丙烯的产品质量和收率,容易造成塔超负荷运行,导致塔液泛淹塔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丙烷夹带丙烯或者丙烯中含丙烷的情况发生。
2.2 如何提高丙烯收率
2.2.1改善上游装置操作条件
气分分馏装置的上游装置是催化裂化装置,改善和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的操作条件有利于提高丙烯收率。
(1)根据原料选择合适的催化剂以及丙烯助剂,有利于提高丙烯收率。
(2)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温度等,利用氢转移能力较低的分子筛催化剂均可达到提高丙烯收率的目的。
(3)优化吸收稳定系统操作:
第一,优化工艺流程,使装置的吸收稳定系统由单塔流程改为吸收解吸双塔流程,使吸收、解吸这2个相反的过程分开进行;
第二,深度稳定,改善补充吸收油质量。因补充吸收油中C3、C4含量高,就降低了贫气中C3、C4组分被溶解的量,因而被贫气带出的C3、C4量就增加,影响干气质量,增大了液态烃损失。深度稳定的具体措施主要有:1)在稳定塔操作压力一定时,提高塔底温度,减少汽油中C3、C4的含量:2)控制好脱乙烷汽油中乙烷含量,不出不凝气:3)控制好稳定塔顶冷却器的出口温度,选择合适的回流比:4)提高吸收塔压力,提高吸收率,降低干气中C3、C4组分的含量。
第三,降低吸收温度:温度对吸收效果有显著影响,温度越低对吸收越有利。第四,控制好补充吸收油流量,加大液气比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
第五,减少不凝气的排放。不凝气中含有大量的C3、C4组分,将这部分高质量气体排入瓦斯管网太可惜了。所以,要控制好稳定塔进料中C2组分的含量,操作好稳定塔,尽量不排不凝气。
2.2.2优化气体分馏装置操作及工艺流程
(1)提高原料罐压力,低于1.3MPa的情况下不进行泄压,减少因泄压造成的丙烯损失。
(2)脱丙烷塔平稳进料,控制进料温度在泡点温度,保证脱丙烷塔的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控制好回流比及塔液面,控制好塔顶塔底压力温度,防止C4C5物料夹带C3组分,造成丙烯收率降低。
(3)控制好脱乙烷塔的温度和压力,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操作压力,减少不凝气的排放,从而降低因不凝气排放造成的丙烯损失。
(4)控制好丙烯塔回流比及釜液量,防止塔液泛及淹塔现象的发生;控制好塔的温度,降低丙烯塔的操作压力,有助于丙烯-丙烷的相对挥发度,有利于精馏的进行,从而提高丙烯丙烷的质量和收率,减少丙烷中丙烯含量。
(5)对脱丙烷塔顶不凝气进行工艺改造,不直接排放至燃料气管网,而是将不凝气进行回收,返回催化装置;对聚丙烯装置中长期循环回收的丙烷含量较高的丙烯进行回炼改造,返回气体分馏装置原料重新分馏。下表所示为气体分馏装置原料罐液化气在工艺改造前后的分析数据(数据为10天的平均值)
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改造液化气原料中丙烯含量提高了3.75%,效果比较显著。
3.结束语。
综合近期国内外炼厂增产丙烯的技术,主要包括两类:气体分馏装置增产丙烯和利用炼厂烯烃资源增产丙烯。气体分馏装置实施先进控制技术,提高了操作水平,保证了目标值丙烯纯度质量要求,坚持应用,定为企业增添效益。多种途径增产丙烯将为增长中的丙烯需求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俊武.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244-249.
[2]周琼等.炼厂增产丙烯措施探讨.2001年石油炼制技术大会论文集,20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