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筝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1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认读8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形声字特点,区分同音字“漂”和“飘”的用法
2.能抓住重点词“乐坏了”,体会小熊和小松鼠收到礼物的喜悦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悟,明白拥有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3课《纸船和风筝》,认识了故事里的两只小动物,它们是谁呢?(板书)这节课,我请1、2组的同学扮演小松鼠,请3、4组同学扮演小熊。小松鼠,你们的家住哪呀?(山顶),小熊们呢?(山脚)。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你们都会写了吗?
师:好,马上翻开听写本。听写的时候,既要写听到的词语,也要给词语宝宝注上拼音,每个词语老师念两遍。听写:快乐、和好
师:哪一位小朋友愿意上来黑板写一写。
师:好,同学们请放下手中的笔,小眼睛看黑板。看看这个小朋友写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写得怎么样。首先,他写对了吗?(对)那——他写得规范吗?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快字,一笔点落在横中线上,二笔点,第三笔是竖,注意竖心旁的笔顺。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好字,是女字旁,一笔撇点,二笔撇,三笔横不要出头。你们都写对了吗?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请你选一选,填一填,说一说。(点PPT,请一位学生说)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思考: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提问1-2个)
师:是啊,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板书)送给小熊,小熊扎了一只风筝(板书)送给松鼠。纸船和风筝让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板书--好朋友)
师:快瞧,这就是小熊折的纸船(点一下PPT),纸船(漂啊漂,漂到小熊家门口)(点一下PPT)红色字学生读
纸船漂啊漂,漂到小熊家门口
各种形式朗读:1.全班齐读,老师做动作
请你来读第一句,请你来读第二句。
2.对比读:纸船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大家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你的眼睛真厉害,你观察的真仔细。这句话多了个“漂哇漂”,让我们知道纸船是怎样漂到小熊家门口。
3.指名读
你读的真流利,如果能把纸船“漂哇漂”的慢和轻读出来就更棒了。你再来试试,好吗?
4.我们全班一起加上动作来试一试
师:瞧,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于是它扎了一只风筝送给松鼠,看风筝(飘哇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
风筝飘哇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
各种形式朗讀:1.男生读
2.女生读
3.小松鼠读
4.小熊读
注:把麦克风传递给谁就谁读
师:原来“漂哇漂”的纸船和“漂哇漂”的风筝让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师:看(点一下PPT)这两个句子当中有两个同音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说)
我们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形近字呢?(齐读儿歌,你会用这两个字吗?老师来考考你)
瞧,漂来的纸船让小熊乐坏了,飘来的风筝也让松鼠乐坏了。
师:快乐的小熊,请你们来读一读。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课件出示
师:幸福的小熊,请你们来读一读。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课件出示
老师觉得你们读的还不够快乐,指导读
师: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请同学们齐读课文7至9自然段,说说松鼠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师:原来松鼠和小熊吵架了!老师这里收到小熊的一封求助信(出示信件内容)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吗?小松鼠主动跟我和好了。我收到了他的纸船,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我也想给小松鼠写一张卡片,挂在风筝上送给小松鼠,告诉它,我愿意和好。小朋友们,你们能替我写一写吗?
爱你们的小熊
展示小纸条。
师:谢谢亲爱的小朋友们,小熊把你们写下来的祝福都挂在了风筝上送给了小松鼠,你们的真诚让小熊和松鼠又成为了好朋友。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让两个小朋友说,然后课文复述)
师:同学们。友谊是那么珍贵美好,我们要像小熊和松鼠一样,珍惜自己的朋友,不要因为一点儿小事吵架,要相互的理解和帮助。
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回去熟读课文,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师:老师推荐你们阅读《两个好朋友》这个故事。希望你们能像故事里的小朋友一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板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2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由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学的重心聚焦于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上,把教学过程的性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和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它还突出了传统教育所忽视的情感作用和价值观等问题。
基于对“非指导性”的理解,下面我就以苏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放飞希望》一课为例,来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非指导性”思想进行教学的。
二、美术设计、应用课现状分析
《放飞希望》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除了对风筝制作技巧的掌握之外,还强调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赏析。在以往在美术课堂中,涉及到学生设计应用的课程,一般以“课堂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演示――学生设计――教师评价”这样的流程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以间接的方式了解设计的方法,被动的讨论教师提前预设好的问题,缺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究而生成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在自我意识的体现等方面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实验流程
针对上述的现状,在本课的设计中,结合“非指导性”的理念,针对“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步骤:搭风筝;说风筝;看风筝(包括看我国各地典型风筝以及看各种风筝的类型和特点);做风筝(这一环节主要包括:确定风筝的外形;做成一个无骨的风筝);画风筝(画风筝的图案);议风筝(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拓展阶段。
下面我就具体的来谈谈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是课的导入部分,我采用的是谈话的方式:“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新奇的变化,”为话题,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接着,通过让学生比赛搭风筝,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探究搭风筝的过程,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搭建风筝的过程也使他们明白风筝的基本的结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为下面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因此这一环节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非指导的思想。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说风筝。美术课堂的教学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通过预习案的方式,运用“非指导性”理念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去了解有关风筝的由来及历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方便。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看风筝。这里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我主要是围绕我国的三大风筝产地,结合各个地方的地域特点来了解风筝的特点。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第二个部分是看各种类型的风筝。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的学习方式,来了解各地风筝的类型。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只起引导作用,而把学习的主动权做到真正还给学生。
第四个教学环节:说过了,看过了,下面就来做一做。做风筝是本堂课的重点,到底如何让学生动手来做,我第一步是考虑风筝的造型,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怎样才能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画出一个别具一格的风筝造型呢,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大量的传统的,以及现代的各种造型的风筝,在学生有了丰富的视觉体验的基础上,接着我及时提取其中的造型元素,并记录在黑板上,使这些风筝的造型元素能够更直观更真切的让学生来感受,并激发学生以灵感进行创作。其次在造型的基础上,我再加以示范,在造型上添加风筝的尾巴和线,制作出一个简单的无骨风筝。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和体验这几个阶段最后创作。制作出造型各异的无骨风筝。
第五个环节,这一环节是画风筝,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带领大家在教室里小飞一下并展示一下刚刚制作的只有造型,没有图案的不具备美感的风筝,接着把同学们的风筝与其他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对比,同时以质疑的方式问学生,我们的风筝能不能表达自己的心愿。通过这样的对比以及我的质疑,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在学生产生疑惑的基础上,我及时的通过媒体,展示许多具有生动美感图案的风筝,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再引导学生从图案的寓意、形式美法则以及色彩这三个方面的探究来加深对风筝图案的理解。教师再次示范,能够表达心愿的并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让学生再次深切的感悟及直观的体验风筝图案的魅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找到方法来解决问题,画出能够表达自己心愿的生动美丽的风筝图案。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最后是学生创作部分。
第六个环节是作业的展示与评价阶段,这一阶段我主要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来完成的。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对作品的想法。这一环节,我主要是以积极鼓励学生为主。对于学生的作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3
一、“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
一般而言,“文本解读”大致有三个研究范畴,即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本文只探讨前两者。作者理论,即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并尽可能地将其还原。要根据作者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全面、具体地掌握有关作者的资料,并以此作为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文本理论,大致有两个重点。一是对文本形式的内部研究,即注重形式审美,探索和总结各种审美分析的手段和方法。二是对文本的细读,即对作品进行仔细阅读,通过对作品结构、修辞手法和语言张力等的分析,显示文本的语义。
二、“文本解读”的相关认识
通过了解“文本解读”理论,获得三点有关“文本解读”的认识。其一,针对特定文本,建立文体感。不同文本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要先了解文本的体裁。例如,小学语文课本里涉及的文体有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阅读方法不同。其二,针对特定文本,读出特别之处。在特定的文本中,应读出其特别之处。为此,一方面应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另一方面要细读文本。其三,针对文本的选择和修改,进行推敲与思考。编者作为文本的“第一读者”,已对文本进行选择和修改,因此,每个文本所在的年段和年级、所在的单元以及所在单元中的位置排列,都具有一定意义。所以,在解读文本时,要注重对整个单元主题和文本之间关系的推敲和思考。
只有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才能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等,并对文本在单元中的定位有更清晰的认识。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才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三、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笔者结合实例从三方面予以说明。
1.明确文本定位
明确文本定位,即在阅读文本时,既要深入解读本单元主题,又要宏观把握文本在本组课文中所处的位置,还要明晰文本在本组教学中的作用。因为文本入选教材时,编者是按照一定的意图将其编排到同一单元中的,并已赋予文本特殊的位置和意,因此,越重视编者意图,就越能实现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走进西部”这一单元时,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个文本,而要找到它和单元主题的契合点。具体而言:《草原》一课介绍了西部的迷人风光和质朴民情;《丝绸之路》一课将西部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白杨》一课介绍了可敬的老一辈西部建设者;《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抒写了西部在新建设者的奉献中走向金色的未来。这四篇文章,纵向联系着西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横向联系着西部的文化、风俗、景观和民情。这一单元便是一张全面认识西部的“人文地图”,每个文本都是西部的一张独特“名片”,难怪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
2.进行全方位细读
在明确了文本的定位后,就要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细读。全方位细读,即从文本的题目开始,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教师应把文章细读多遍,每一遍重点关注文本的某一特征。具体而言,全方位细读包括五点。
(1)解读课题
文章的题目,有的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暗含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的体现文章的行文线索。所以,从题目入手开始解读,不失为解读的一个角度。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对于课题,教师应有自己的理解。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愿意给予的人是心中有爱的人,爱是给予的孪生姐妹。给予的快乐,在于不求回报,在于看到对方的欣喜与满足,自己从中得到快乐,所谓“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因此,给予是无私的,给予的快乐是从对方的快乐中体验到的。当然,在给予中,自己也收获着对方的微笑和感谢,这使人感到自身的价值——被需要、被爱的和被信赖。所以,给予的快乐是从自己内心当中得到的。
(2)解读语句
文章的语句,需要细细解读、品味,以发现文本的精妙;文章的语句,需要细细推敲、思考,以揣摩作者的匠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课文的2至5自然段。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细细解读、品味、推敲和思考上述四个自然段,笔者认为,至少蕴含四个信息。其一,科学常识的渗透。松鼠送纸船,小熊送风筝,是因为它们分别住在上游和下游。所以,松鼠送纸船,小熊送风筝,这非常科学。另外,文中的“纸船漂呀漂”“风筝乘着风,飘呀飘”,也印证了这一点。其二,松鼠和小熊都“乐坏了”。为什么?纸船里放的小松果是松鼠最爱吃的食物,风筝上挂的草莓是小熊最爱吃的食物。由此,学生深深感到松鼠和小熊都非常有诚意,想和对方成为朋友,所以把对方最喜欢的东西送给对方。其三,友好的语言表达。“祝你快乐”和“祝你幸福”,这友好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与朋友交往时的语言范例。其中,蕴含着本单元的主题——“学会交往”。其四,相似的构段格式。对松鼠和小熊的描写,其段落结构大致相同。
(3)解读结构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作者布局谋篇方面的别具匠心,因此,文章的结构需要仔细揣摩、体会。解读文章结构的具体策略是:作者表达了什么主题,选择了怎样的材料,是如何精心组织的。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珍珠鸟》一课时,笔者在“文本解读”中认真考虑文章的结构特点。作者在文章开头点明: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然而,到文章结尾,作者和“小家伙”之间建立了感情,作者感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怕人”和“信赖”原本矛盾,但在作者笔下,竟十分妥帖,这得益于文章行云流水般的“起、承、转、合”。
起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埋下伏笔)
承 从“我把它挂在窗前”直到“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这是一对珍珠鸟从怕“我”到和“我”熟悉的过程。“三个月后”,由于作者“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使珍珠鸟有了安全感,所以它们的雏儿——“小家伙”敢试着出来活动。“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渐渐它胆子大了”,还会和“我”互动。
转 令作者和读者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时,“小家伙”是那么信赖作者。
合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既是作者的感悟,又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与起始处遥相呼应,水到渠成,极为巧妙!
(4)解读作者
为了深入解读文章,往往需要解读文章的作者。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石灰吟》一课时,笔者在“文本解读”中精心地解读作者。《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由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所写,只有短短28个字,是一首具有“托物言志”特点的诗。通过阅读书籍(《明朝那些事儿》)和收集资料(以前在杭州于谦祠收集的一些资料),笔者梳理了于谦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少年立志,二是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三是承受不白之冤而死。值得注意的是,在抄家时,于谦作为朝中重臣,居然“家无余资”,在令抄家者震惊的同时,于谦“唯清风两袖”的伟大人格呈现在世人面前。总之,解读作者对解读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5)解读风格
“文本解读”还可从文章的语言风格入手,尤其是针对名家名篇。例如:《白鹅》一文中的反语,风趣、幽默,值得深入品味;《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的京腔京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北京的风俗特点;《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的原生态语言……凡此种种均是文章独特语言风格的写照。
3.“文本解读”的转化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4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想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指导训练,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引发学生思考,给学生创造一个语言碰撞的平台,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一次试讲,交流汇报是这样的
生1:我觉得刘老师不怕困难,读了第8自然段中的句子。生2:刘老师很爱国,读了第4自然段中的3句话。生3:刘老师很幽默,读了第3自然段刘老师残腿由来的句子。……
学生的自学汇报没序,从文中记叙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残腿、讲课提问、放飞风筝来看,内容线索是层层深入,情感线索是步步提升,然而学生却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在默读书看到哪,想到哪,汇报就说到哪,真是东一榔头西一斧。当时的交流状况与我设计的环节、预设的结果简直是背道而驰,我的指导无从下手,我的评价指导语言显得苍白无力,只能草草收兵。
反思教学,这节课学生的学习认知之所以是肤浅的,是因为我的教学设计只备教材而没备学生所致,教师不能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考虑,所以学生的思维没有条理,汇报没有章法,也就根本谈不上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二次试讲,我引导学生先从第一件事情汇报
生1:刘老师是个幽默的人,读相关句段。师:你是从刘老师说腿残这件事的内容中感受到的,那从刘老师言行中还能感受到什么?生2:我还能感受到刘老师的乐观和坚强。他的腿虽然残了,但是他不自卑,因为他能笑对残腿的现实。师:这段的描写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学生们无语……
学生的理解概括相对来说是全面了、具体了,语言也比较规范,在引导中注意了调整语句把自己的意思表述清楚明白,但思考的角度单一。苏叔阳讲刘老师的i件事,感情是层层深入越来越强烈的,对老师开始是尊敬、接着情感发展到崇拜,最后上升为崇敬。学生只从刘老师的行为表现中谈看法,而忽略了老师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角度单一,也削弱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三次试讲:我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
师:第一件事从刘老师笑谈残腿由来的言行中感受其幽默、乐观、坚强。那从学生(结合板书)的角度看刘老师笑谈残腿的这件事,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同学们听刘老师说残腿的由来,开始是笑,然后是酸涩,后来是尊敬,老师的言行教会学生要敢于正视现实,乐观、坚强地面对人生中的苦与难。(结合资料,苏叔阳受老师影响在病魔的两度折磨下依然能笑着说出——“心宽一寸,病退一尺。我是去见老朋友啦”。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都是得益于刘老师当初的影响。)
师:(结合板书整理学习思路)从“笑谈残腿”这件事中感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是从刘老师的自身行为的表现和通过他的表现对学生产生的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评价。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思路一老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来交流汇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中学生就能从刘老师自身和刘老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两个角度全面谈感受了。
师:刚才我们是根据每一件事来评价刘老师的,现结合板书和自己的理解对刘老师做一个全面的评价。
生1:刘老师是个坚强乐观、热爱生活、有追求的人,在他的影响下苏叔阳考入了历史系。他在学生的心中从小就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
生2:刘老师爱学生,不仅爱学习好的学生,也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不论是回答正确深刻的,还是回答不好的,刘老师都能一视同仁,刘老师的课堂从没有批评和讽刺,只有鼓励和启发,所有的这些表现都能看出刘老师是个热爱学生的人。
生3:刘老师笑谈残腿让苏叔阳明白了要以乐观的态度承受苦难;刘老师学识渊博、热爱工作的敬业精神,让苏叔阳有了理想和今后发展的目标;在对待回答问题的态度上,也明白了怎样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
生4:刘老师腿有残疾,却敢于挑战用腿的运动——放风筝,从他放风筝时那么的幸福开心,可以感受到刘老师是个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教会了学生做人。我也要做一个坚强的人、爱生活的人。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5
一、学情分析
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是一所区属学校,属于农村中学,生源质量相对较弱,上课班级是平行班,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相当。
二、课例赏析
(两节课分别用甲、乙课进行区分)
1.巧设问题情境,异曲同工
两节课均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设置的情境比较接近。
甲课的教学片段1:
教师:两个同学在放风筝时,当他们放出去的风筝线一样长时,怎么知道谁的风筝飞的更高·(展示多媒体)
学生有的说通过目测看谁的在上面,但受到其他同学的质疑,你怎么可以准确判断谁的在上面呢·
教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误差,空中距离比较远,目测比较困难,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经教师启发学生领悟到,只要看放风筝的线与水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可以判断风筝的高低,角度越大飞的越高,反之就越低。
乙课教学片段1:
游戏(炮击目标):炮兵可以通过调整开炮的角度击中目标。教师示范后请学生演示,其他同学提建议。
教师:要想击中目标,什么最重要·(开炮的角度)大炮能否击中目标与发射的角的度数有关,学习了角的知识会帮助我们提高命中率。
赏析:王老师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多媒体展示,通过美丽的画面和有趣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思考,角度对开炮命中目标的影响,激发学生挑战自我和解决问题的热情。王老师和蔼、亲切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这种新颖的情境设计和良好的开端,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自主探究与引导探究,精彩纷呈
甲课教学片段2:
教师:你们滑滑梯时,滑板越陡滑的快还是越缓滑的快·
学生:越陡滑的越快。
教师:陡缓与什么有关·
学生:与滑板跟地面所成角度有关。
教师:怎样来度量角呢·
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角。
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学生介绍自己测量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教师提示: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角的另外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是多少,这个角就是多少度。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乙课教学片段2: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两个角,谁大·
学生:第一个大。
教师:同学们都是用眼睛看的,当两个角差不多大时,容易产生误差,可否想个办法检验下呢·
学生:用纸张描出第一角然后重到另一个角上进行对比。
教师:这个学生非常聪明,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这种比较方法确实可行,但比较麻烦。
教师拿出活动角让学生来比,引导学生利用活动角进行比对·
(请一组学生代表上台,其他的分小组各自摆放)
学生:用活动角进行尝试,通过集体合作成功做出,∠2贴的活动角比∠1多一个。
教师:摆这些小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角的顶点要重在一起,小角的一条边要和大角的边重合。
教师:怎么看出哪个角大·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用活动角比较,知道了∠2大于∠1,这样比就更加精确。但这些小角是零散的,可否想出办法既保留小角的优点又能更精确些呢·
赏析:两种设计共同之处都是引导学生亲自体验,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问题。问题设置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不同的是,甲课设计是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度量角,让同学间相互比较,相互纠正,在探索中初步学会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种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孩子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相互纠正错误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乙课设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研究,强调师生合作。通过学生对两个角的大小比较,引发认知上的冲突,再引导学生去寻找新的工具来比较角的大小,有效分解了学生对量角器认识的困难,这种设计适合于生源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
3.深入浅出与步步为营,殊途同归
甲课教学片段3:
教师: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学生:是个半圆,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教师: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记为1°。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量角器上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学生: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的刻度是顺时针从0°~180°排列,内圈是逆时针0°-180°排列。
教师: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0°刻度线起,请同学们找出10°、30°、90°、120°、180°的刻度线。
学生:分小组寻找。
教师从右边起0°刻度线起,在内圈上找出45°、80°、90°140°、180°的刻度线。
学生:按小组寻找。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度量下列角的度数(发给学生纸片)。
学生:回答五个角的度数。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有效课堂
新课程目标以“有效”为核心,促进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内容整合等方面入手,突出学生教学主体优势,从而为高效课程的营造奠定良好基础。
一、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教学工作而言,国内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自身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教学内容
随着教育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下达,使人们逐渐重视开放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由于受到教材的局限,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即将刻板化教学理论灌输于学生,导致学生无法对教材内容予以深刻化分析,从而造成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教学方法
灌输式、填鸭式、题海式教学,作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常见教学模式,其由于多元化优势的缺失,致使教师无法对学生潜力给予深层次剖析,加之该种教学方式模式的运用,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相背离,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扩散。另外,传统教学课堂,将“应试教育”认定为教学宗旨,从而忽视“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运用,促使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呈现“重知识、轻品德”的状况,对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起到制约作用。
(三)学生自身
从整体上来看,初中数学相较于小学数学而言难度系数跨越较大,加之涉及范围相对较宽,如函数和平面几何等,导致学生难以在教学时间为对其进行系统化记忆,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因教学难度的增加,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另外,在某些学生思想内,认定数学学科重要性相对较小,仅需在应试考试中取得及格标准即可,进而使其无法集中精力从事于数学学习工作。
二、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营造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当前新兴教学观点,通过教学情境的衍射,贯穿于整体教学活动,其主要采用生活情境导入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从理论知识、生活实践中产生熟悉感,利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美化的优势,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从本质上来讲,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生活问题解决的有效手段,即数学、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实现数学知识和实践生活的融合,方可实现初中数学高效教学课堂营造的目的。
例如:在《数轴》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体温计引入的方式,要求学生阐述体温计正确属于流程以及体温度数。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以学生生活实`为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创设与形象化阐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完成数学知识理解和利用的过程,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教学课堂创建的目的。
(二)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板书式教学,其原因在于:教师单一说教方式,会使学生对教学知识产生望而生畏的思想,甚至针对难度系数较多的内容,学生更是无法解读。对此,若要推进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营造,教师应改变原有教学思想,通过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运用,活跃教学课堂,将抽象教学内容利用直观化的角度向学生展现,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勾股定理》内容学习中,教师为使学生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全面掌握,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情趣,从而引入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如下: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现8个全等三角形,通过学生思考与想象,观察其是否可组合边长为C的正方形,同时要求学生对正方形面积予以表述,即: 、 。另外,教师利用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将上述正方行面积计算公式利用“=”相连,即 ,结合公式简化的方式,将其简化为 。除此之外,教师为加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记忆,通过案例讲述的方式,对其进行进行系统化分析,即某时刻,风筝位于小明正前方400m处,经过20s飞行,该风筝与小明距离为500m,判断风筝飞行速度。对此,教师可利用三角形绘制的方式,已知AC为400m、AB为500m,角C为直角,若要判断风筝时速则需对BC长度进行计算,即 =25-16=9m,进而计算风筝时速: =1620m/h。
该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抽象教学知识利用直观化、形象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展现,再经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以此达到生动教学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视觉、听觉的双重感受,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阶段,小学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是促进学生竞争意识、集体意识、主体意识的首要途径。其教师主要依据学生特点、采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方式,对全班学习予以划分,结合组内职责的明确,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该种方式的运用,调动小组间竞争,通过小组成员探究与讨论的方式,推进学生在分享期间,享受成功、荣誉之感。
例如:《配方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学案例的设定,要求各小组对其解答,并以解题时间最短、方式最佳、结果准确的小组给予奖励。其中教学案例: ①、 ②,最终判断方程①中x=-3、方程②中x为± 。总之,小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的提高,并利用学生间相互沟通,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结上文,初中教育属于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的基础环节,同时数学学科和理科内容具有较强的连接性,为了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提高,应在初中教学阶段,高度重视学生数学整体成绩的提升。对此,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思想、优化教学课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其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促进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营造。
参考文献:
[1]孙杰.以练导思 培养创新――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构建探索[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6(12):10-11.
[2]张建红.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13(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