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阅读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1

[关键词]自主性;阅读习惯;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而要使学生能自觉地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中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五、在阅读中感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抓住典型范例进行示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孕育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学法、总结学法。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法指导要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以及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况分析报告[J].上海教育,2007,18。

[3]孙景华 彰显本体,打实基础―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语文教师,2005,4。

[4]郭根福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7。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阅读教学;分层阅读;角色朗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更好地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工程。但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总感觉把握不准方法,教学效果低下。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呢?

一、适时范读,示范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接受理解的能力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如学生的年龄层次、个人阅历,以及自身的感悟能力等。为了帮助学生更贴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地给学生进行范读引导。给学生进行范读并不等于把课文读通、读顺,更主要的是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教学目标,为了进一步提高范读的影响力,教师在朗读时还可以动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文时,针对文中关于“雏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的描写就可以采用范读引导,因为学生平时可能很少接触到珍珠鸟,教师在范读时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观看课文中的图画,这样就会加深他们对珍珠鸟的认识。随着条件的改善,教师在范读时还可以配上音乐,或者运用网络直接演读,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分层阅读,指导方法

在教学新课时,教师一般都要分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如一开始教师都会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进行精读感悟,最后再进行作业练习,加以巩固,这也形成了阅读的基本

规律。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然后再自读说说课文主要描写的内容,而后重点理解文中相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所写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阅读起来一定很感兴趣,也很容易把握,不过要想让学生完整地理解有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还要做好一些难点的引导,让他们能找准切入点去探究阅读。

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分层阅读时,重点应放在“精读”上。精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弄清它们的含义,探索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在“精读”的过程中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找出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一般地说,“精读”可以从有些文章的“题眼”入手,如在教学《学与问》一文时,教师就可以紧扣“怎样学”和“如何问”来设计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此外,有时还可以抓住一些文章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去理解。为了提高“精读”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分析中能认真、细致地圈、点、勾、画,并能善于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感到困惑的地方,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对于一些情境描写较为深刻的文章片段,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样会更有利于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同时这也是检测学生理解程度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演读的方法。因为这篇课文所写的故事重点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上,很适宜采用这种方法。在教学第二到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娜塔莎、萧伯纳,让他们分角色来朗读课文,仔细体会萧伯纳所说的话和小女孩的话。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口吻中体会一下学生是否真正知道萧伯纳其实并不是真正在炫耀自己,他只不过想给小姑娘一个惊喜,而娜塔莎也是在和萧伯纳逗着玩的,因为他们玩了很久,所以娜塔莎才这样说,娜塔莎的话体现了她的天真、纯朴、可爱,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这些没有写出的内容,则证明他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课文,老师也不必多讲了。

四、鼓励学生,读出创意

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章节很多,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背诵的效率,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进行阅读。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进行演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尽量让他们眼、手、脑并用,以提高记忆的效果。再如,教学古典诗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练习将诗歌译成白话文;教学现代诗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等。总之,只要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数量,进而促进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注重读与写的结合,如,让学生在阅读后写读后感、仿写、扩写或缩写等。

总之,在小学的各个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应明确地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去阅读,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为将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永远都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82-02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需要学习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是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归纳了几种较易把握的比较阅读的方法。

一、沉入语言,细细推敲词语

1.替换比较中领略词语运用的适切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感受在同一个语境中不同词语所具有的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比较“一根”与“一把”的表达效果。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明白作者的用意: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极度渴望留住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她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掷的心情,是表现绝望的绝佳描写。

2.增减比较中知晓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同一语句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和去掉某一词语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如有学生在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读成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可让学生讨论去掉“似乎”一词后意思有什么区别,让学生明白这只是作者的错觉,如果去掉这个词语,就变成真的了。

3.褒贬比较中品味词语运用的独创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褒贬等感彩上领会作者在课文语言运用中的妙处,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课文《珍珠鸟》中,“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神气十足”本身是个贬义词,但用在这里却刚好表现出小鸟的生气勃勃。

二、由内而外,潜心品读句子

1.从修辞比较中感受语句的意境

指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体会和感悟作者在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造句水平。如《我的战友》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一句,这里把比喻成“千斤巨石”,突出了战友对英雄的钦佩。

2.从句式比较的角度揣摩语句的情感

指导学生通过对特定语句中句子的语气或句式的理解,来体会语言运用的优美。如《忆江南》中的最后一句可让学生换成陈述句表达。讨论之后,学生觉得不要说诗人自己,就连欣赏佳作的后人都难免会产生去江南一睹为快的想法,其作用不言自明。

3.从标点比较的角度斟酌语句的核心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理解书面语言。教师要将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让学生来解读,尤其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标点符号,更不能忽视。如《草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小学语文课时特训》上就有这么一问:句子中这样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什么?建议学生先谈谈这里的标点有什么特殊之处。“河”的前面有破折号后面又有感叹号,作者想表达什么?学生思考后茅塞顿开,原来作者在表达他见到河之后的满心喜悦――草原的心脏就是河。

三、把握结构,用心研读段落

1.语段的内容对比中激发探究的兴趣

许多文章的前后段落存在很大的起伏穿插,这些内容的强烈反差容易构成比较。如《草船借箭》的首尾就存在着很好的可比性,对比可引发学生的兴趣。

2.语段的详略对比中把握文章的重点

作者在安排文章的详略时都有自己的考虑,其目的无非是突出文章的主题而又不落俗套。如《劳动的开端》,文章写了两次挑煤的经历,第一次没有成功但写了近三十个自然段,第二次成功了但只有短短一个自然段。其用意在于突出挑煤的艰辛。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4

关键词:渗透 回顾 迁移 序列训练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他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了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的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的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5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学法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12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也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W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

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阅读 教学策略

一、引言

阅读具有十分广泛的功能,如获取信息,丰富知识,积累语言,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发展个性,等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界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阅读指导方法层出不穷,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境况。如何减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迷茫和困惑,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对新课程标准下阅读理念和策略的研究。

二、阅读教学中的误区分析

阅读的本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否则阅读效果就无从谈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课堂的教学效率对照新课改前有了很大提高,我们看到,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机会多了,向课外、向生活中学习拓展机会也多了……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始终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受传统阅读理念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未得到高度重视。“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养成不是教师教出来的,须经学生多读的实践逐步形成(李灵萍,2002)。”有很多教师将阅读课当作自己的“一言堂”,只是对语言知识进行详解、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机会很少,学生很少能进行独立思考,也没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这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造成一大障碍。

2.阅读指导的内容只注重如何获取文本知识,片面地追求语文学科知识的完备,而缺少指导学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调整自身的阅读状况以形成语文能力。阅读教学中,总是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总是强调中心、结构、写法、语言。我们早己习惯于把这些看作阅读文章的当然方法,看作读懂文章的标准,看作阅读教学的任务,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大误区。

3.过于强调阅读技能的训练,教师课堂上反复分解阅读技能,而学生最终难以将所学技能用于新的阅读情景。

三、对于阅读课教学法的探索

通过对阅读教学课的误区分析,我们认为在阅读教学领域,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首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兴趣,把阅读的时间、过程,阅读的支配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尽量依靠学生自己来感悟理解,鼓励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其次,教师要把阅读策略的教与学放到重要位置,采取灵活、科学系统的自主阅读教学策略。阅读策略就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识活动计划。基于此认识,我们对新理念下的自主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一番探索:

1.培养多种阅读方法,增强阅读技巧。精读、略读和浏览是三种重要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这三种阅读方法的训练要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精读是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略读是粗略的、不做深究的阅读,是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中习得的方法,通过较快的阅读来粗知课文大意;浏览则是指一目十行地看,甚至要跳读,浏览除了用于平时的消遣娱乐阅读,还有一个功能是用最快的速度捕捉到自己所需信息。

2.选择性注意和推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筛选能力,以提高阅读效率。学习者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学习有关的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并能根据所获信息对所读材料进行概括。信息推理,指读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知识以及文章提供的信息生成新的信息。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常通过推理去补足文章省略和隐含的内容,以此来深入理解文章。

3.采用开放的阅读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解读。自主阅读教学注重学生在阅读行为层面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因而要求教师开放教学过程,和学生分享对阅读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的决策权。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应避免盲目强调学生行为自主的个别化教学模式,而应谋求在班级和小组学习的框架内,给予学生个体在阅读内容和方式上最大程度的自主决策权。

4.培养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叶老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能力。”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课本学习的内容、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出每学期、每单元课外阅读的具体目的。有了明确的具体的阅读目的,才能使学生有意识地选择读本以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同时,面对众多鱼龙混杂的阅读材料,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选择内容进步、思想健康、艺术性高且能促进他们德育、智育、美育的协调发展文质兼美的文章。

5.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制定阅读目标。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施以合理的教育,制定不同的阅读目标。对于认知水平较低,识字较少的低年级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习适合认知水平的课外读物,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短文的能力,养成背诵自己喜爱的文章的良好习惯,培养初步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而对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心理水平相对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和较有品味的科幻作品。在阅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鉴赏、分析能力,并主动从中汲取营养,能背诵较多的

名家名篇或片段。

四、结束语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小学阅读作为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有利条件下,积极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进行自主阅读策略研究,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永新.阅读经典与教育家对话[N].文汇报,2004-9.

[2]李灵萍.提高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