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实训总结范文1
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规模越来越大,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来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呈上升增长趋势,社会尤其对拥有工商管理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但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现状、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上未突出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学生专业特长分散,对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仅泛泛了解,深度不够;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专业课学习基本上仅在课堂进行,偏重理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应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且采用教材创新不多,人才培养仍然采用理论学习、集中实践、毕业实习三步走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偏弱;三是实践教学经验与设施不足。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部分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比重,但受限于课时和教师实践经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四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实务要求经验性强,而本科层次教学常常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头脑里缺乏系统思维模式,不知如何将所学课程总结归纳为整体的知识系统。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索工商管理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强调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学生自身能力、兴趣等因素,寻找、确定、规划实践,围绕人才培养核心内涵,探索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就业指导等实践,更多地与市场衔接。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的开设比例;教学计划上,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增强计划的实践性,使教学计划与市场人才需求及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相结合,体现教学计划服务市场需求;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参与,采用兴趣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增加专业实践的课程比重,并设置创新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把握专业特点,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锻炼和提高。
2.工商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2.1指导性实践教学模式
以创新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明确从知识水平到专业能力的详细要求,突出管理知识实践与应用的理念,这一模式内容包括:专业平台建设、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指导性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
2.1.1专业平台建设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依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市场同步的课程设置原则,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构建满足市场需求、实训突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体系,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保障等。在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大实践课程比重、设立企业研发中心、ERP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措施,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学院提供的综合实验室平台,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会其中,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2.1.2专业认知指导
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入学专业讲解、生产管理场地参观、专业座谈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专业内容及能力要求,明确工商管理专业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专业的综合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帮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的认识。
2.1.3职业适应能力培养
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以工商管理专业职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专业实践、早进入岗位工作角色,使他们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工作要求。职业能力培养包括职业生涯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指导机构建立等。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训,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提供保障。
2.1.4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实体现市场的核心地位和就业的导向性作用,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只在毕业年级开展,作为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即学生一入学,就业指导工作就开始跟进并贯穿整个大学。
2.2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实施中,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集中实践教学与各课程分散实践教学、单元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容包括课程实训、岗位实践、毕业实习三环节体验,均突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的应用性,突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通过体验式实践教学,学生的工商管理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并在实践和毕业实习中受到检验。
2.2.1课程实训
在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将实训放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边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实训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或提前一个月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集中一到三个月的时间到行业一线进行真实环境的岗位实践,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知。这一阶段的实训,既可以使学生检验过去两年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其对照实际,发现差距,有针对性地完成第三学年的学习任务,有助于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步提升。
2.2.2岗位实践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进行岗位实践。岗位实践又称专业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与完善。通过岗位实践,学生获得组织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加深对已经学过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在生产实践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及单位工作实际打下基础。要求:认真对待,服从领导,遵守纪律;遵守生产实习单位的工作、生活作息制度;独立完成实践内容。
2.2.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3实战性实践教学模式
参与实训基地实践,实施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3.1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补充,建立能满足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设施。校内实训基地包括ERP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发展。教学效果以企业实训要求为考核标准,模拟企业经营环境与现实市场行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
2.3.2产学结合
“产学研”是指产业界、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科研联合体,这种一体化的模式体现了强强联合的优势。产业内的大企业和具有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高校实施强强联合,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联合体是其核心内涵。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校企合作,因循利用专业优势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使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弥补企业技术的不足,也解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使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也使专业人才培养在“产学研”结合中获得多赢。
2.3.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联合的教育培训模式,包括订单式和校企联办式培养,订单式是学生入学就签订入学协议,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校企联办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它吸取学校模式和企业模式的优点,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
3.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通道,包括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实践教学条件完善等。
3.1课程体系调整
课程体系调整是指打破学科式的体系架构,面对社会对工商管理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需求的现实。调整侧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加强实践课程比重,培养学生对所经历的事件归纳、总结的习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能力锻炼过程中所遇到的涉及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产品研发、价格制定、生产安排、广告策略、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问题均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解决。
工商管理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本科院校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只有较为全面地理解了当今这个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够对症下药,培育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能够满足大学生需要的人才,本文在对这方面的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后,总结了一些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对于本科阶段院校企业管理人才的需要究竟是哪些方面。
(一)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对口岗位类别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倾向于选择的是几个特定的类别,比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等,这些行业都与他们所学的知识较为匹配,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就已经有意识地往几个方面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了。
(二)应用型企业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分析
如今的社会里面,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颇为具有针对性,企业在招收人才的时候往往会有几个方面的倾向,主要是实践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毕业生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标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还要注重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毕业生在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如何就是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首要考量的方面,而且在招聘结束之后,企业往往不会立刻将这些新人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上去,而是让他们在部门之间轮转,作为实习。这种方法能够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对企业的整体架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在细碎琐事的工作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三)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特征
当前社会里,企业对于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有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还要数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企业希望招收到更加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而不是理论知识强的学生,因为后者具备了更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后者虽然理论知识更强,但是不一定能够转换为实践的动手能力。当前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总体可以看做人格素养、职业素养两个方面。首先是人格素养,社会更加欢迎人格品质高,也就是更加敬业的人才,同时希望人才具备一定的心理素养,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压力,能够调节自己的状态,能够跟周围大部分人和睦相处共同合作。其次是职业素养,也可以看做是专业素养,希望人才在专业技术方面有较高的等级,能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专业因素才是企业在招收人才的时候更加看重的方面。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存在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通常都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公共课程,同时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刚开始多积累书本上的知识,到大学三四年级,也是整个大学的后半部分的时候,让学生接触更加深入的专业课程。这种方法看起来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却忽视了在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实践能力的培育,导致大学生仅仅作为理论知识的填充物,没有真正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而进入社会以后企业需要的更多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会出现一种偏差感,一切都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开始学习,这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的信心,也会妨碍到企业的发展。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滞后,教师应用教学设计指导能力不足
现在,我国的部分高校对于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这个方面的关注力度不够,没有加强对于实践教学中专职教师的重视,导致了一部分相关的实践工作任务被看做是前期准备一样的事情,甚至这方面的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的地位也较低,其他课程教师有时并不把实践专职教师当做是教师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不能计算为工作量。从而使许多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不愿意把他们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在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通常是理论教师兼任,大多数工商管理教师是在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后,直接进入了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中,他虽获得了高学历教育的优势,特别是在理论知识这一个方面已经做到了非常优秀的地步,可是,他在实践领域仍然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对实验室、实训室甚至一些实训室硬件和软件也不了解。甚至对一些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具体操作标准也比较陌生,当学生问他有关实践教学中出现的疑惑的时候他都无法给予解答。而且因为教师团队的素质问题,对学生进行的实践教学效果也不好,虽然实践教学课程在教学课程中被开设了,但是它的效果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三、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根据经济新常态,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必要既改革现有工商管理教学方法,创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方法
考虑到当今企业对于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如今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求培养出的学生在进入社会的时候能够满足社会对他们的需求,能够让毕业生学有所用为此,应当积极探索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力度,将互联网技术与大学授课结合起来,提高大学课堂上的信息化和科学性。同时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比如在课堂上建立一个模拟的企业管理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在这种模拟中也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实践中领会工商管理的精髓。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是指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工商管理经验的教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制定科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有计划的吸纳和聘请一批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丰富工商管理师资队伍。推动工商管理教师到企业兼职和实习,跟踪工商管理实践的前沿,促进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和实践的良性互动。通过项目合作与挂职锻练相结合,不断提高和充实工商管理专职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三)优化课程设置
使用了模块式的课程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内容丰富,比如一般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专业实训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基本上都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面都是一些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公共课程,比如最常见的语数外,能够起到思想教育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等等。而专业的基础课程模块则有不同,它基本上都是该专业特有的一些课程,体现了该专业的特殊性,比如经济性、高数、会计、管理学等等,这些是该专业的核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也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但专业性并不是很强,学生通常可以有选择地学习。
(四)丰富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前者基本上是以基础理论为主,接触的多是书本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位置比较稳定,课堂的实际位置也基本上不会发生改变。而后者则是考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的使用非常多样化,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教师的个人色彩。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位置可能会发生改变,有时候会以学生为主导,甚至授课的地点位置都会发生改变,非常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考验学生的适应能力。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了这样一个一实验室实验、实习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他们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这一体系基本上是使用ERP沙箱实验和企业经营模拟实验进行教学。专业实训通过VBSE综合实训平台,进行岗位专业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了解到整个企业的结构体系,了解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能,这样培养了毕业生的大局观,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周围的同事合作,还能够通过举办一些内部竞赛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一定要有非常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当前我国发展局势的要求,才能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面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才能以此为据点拓展自己的舞台。这都对当前的工商管理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希望该专业的教学能够考虑到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改变,才能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王利,陆毅华,李养良,都学飞.轻工科技.2017(02):24-25.
[2]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苗大威.中国商论.2016(28):137-138.
[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转型升级[J].孙理军,王开明.当代经济.2015(31):89-90.
工商管理实训总结范文3
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说法不一,郭水兰认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践教学目标包括培养目标和学习目标,实践教学手段必须考虑教与学的双因素,实践教学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满意。梁心见进一步概括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认为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或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过程,贯穿了整个专业教育的始终。杨勇从实践教学的本体论内涵、实践教学的认识论内涵、实践教学的方法论内涵三个方面精细解读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师生教和学的互动活动是实践教学研究的首要问題,实践教学具有普遍性与现实性两个特质,其既是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实践教学的现实依据,并且实践教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研究得出实践教学的外延是实践教学的不同种类,实践教学的外延包含实践教学所有元素的集合,而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方法。邬移生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外延主要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征,提出了实践教学居于主体地位,其内容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实践教学具有社会现场性特征;实践教学注重校企合作,具有产学结合性特征;实践教学环节以实训和综合训练为主,具有技术应用性特征。
2.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研究
我国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号召,积极有序地进行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虽然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依然存在问题与不足。部分学者对现阶段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夏文莉、喻红莲提出我国工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观念落后于专业发展,忽略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显著特点,导致校企供需结构性失衡,致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匹配,实践教学的主体性地位急需得到强化。雷发斌研究发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不但存在观念落后的问题,还存在实践教学重计划轻实施、教学计划与目标偏离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某些高校缺乏相关经费支持,缺少实践教学基地及设备;实践教学的课程总量少,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执行力不够;学校缺少紧密合作型企业,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张余华认为我国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缺乏“双师型”的师资力量。现阶段任教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专职于学校教职工岗位,理论知识和授课经验丰富但缺少工商管理的实际经验,这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孙忠才、陈军分析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规模偏小、设备落后、功能单一,实践基地流于形式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投人存在的问题。马同涛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制度和管理存在很大缺陷,实践教学管理没有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人事管理缺少严明的奖惩机制。
3.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研究
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分析与探索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如何构建与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
陈虎(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包括探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管理模拟教学法和行为示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外延,有利于实践教学理论的丰富。沈爱华构建了“2+0.5+1+0.5”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把大学四年划分为时量不等的四个时间段,“2”为大学一、二年级学习理论课程,“0.5+1+0.5”为大学三、四年级安排实践教学,“0.5”为大三上学期进人校内实训教学,“1”为大三下学期与大四上学期在企业进行校外实践教学,“0.5”为大四下学期进行毕业实习。“2+0.5+1+0.5”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总量,提高了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地位。李蓓蓓、苗雨君等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探索,提出构建ERP沙盘模拟实训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朱柏清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从部分延伸到整体,从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到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较为系统的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王晓光依据系统原理,在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系统构建“平台+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实行全面考核的实习方法、实行开放性实训体系和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方面,系统研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问题。孙亚范、李群峰、莫鸣等认为实践教学平台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构建“认知一实践一毕业实习”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吕亚丽为提高高校工商管理专业MIS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问题+案例”教学法,基于实践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调教学内容因学生专业不同而有所侧重,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环节与方法得到完善。刘永等构建了“一体四翼”模式,所谓“一体四翼”是指以校园理论导向教学、企业现场实践、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四翼,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理论力、实践力为主体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并设计了与“一体四翼”相配套的保障和评价措施。
4.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孙爱东和沈爱华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指标体系由5项一级指标和语言表达能力等13项二级指标构成,借助模糊数学的评判方法,对实践能力这一复杂的、涉及多因素的事物进行综合评估。张旭辉和王宇把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划分为实验条件、实验水平、实验态度、实验效果四个指标,并把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部分,在评价时需根据各类活动的具体特点从组织准备、实施过程、总结评比、取得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李春晖等引人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一套学生评价、管理机构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三位一体”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对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管理模式、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完成情况、各教学环节的组织情况、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教学改革创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全面的、系统的综合评价。张庆华等结合工商管理背景,提炼出了含有学校、教师、企业3个维度,相应分为10个指标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制考核表,通过模糊矩阵分析得出相应权重,最终实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监督机制院系的对接。费畅提出工商管理学科实习可分为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根据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的主体特征,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评价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与等级标准,对实际工作条件、实习工作过程和实习效果进行控制和评价。
5.结语
国内学者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系列研究,丰富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快速发展。部分学者的理论研究成功应用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并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如西安交通大学的“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天津财经大学的校企结合“三赢式”实践教学模式、西南财经大学的“四个支撑点”多元实践教学模式等。但从整体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高校实践教学的观念薄弱、培养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所偏离、“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保障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综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为保障高校本科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一步顺利实施,我国高校需要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正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学习与吸收国外相关成功经验,应从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手段、保障系统、评价监督体系这几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
工商管理实训总结范文4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追捧的热点,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先进的标志。目前,学术界将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和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Technology—CT)的结合又称为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而ICT如今已成为21世纪产业发展的动力,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ICT在教育界的引入,无疑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使校园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校园数字化
在“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继而出现“数字校园”理念。校园数字化是利用IT技术和CT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传送、处理,实现从硬件到软件到应用的全面信息化数字化,把传统的校园设施建设成一个虚拟的数字空间,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最终实现教育的全面信息化,从而把教育通过ICT推向社会,形成网上虚拟大学。
2.学习终身化
由于云计算等在教育上的应用,学习不再是只能在学校等实体教育或培训机构才能完成的事。它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无线技术、通信技术等利用电脑、PDA、手机等设备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完成。学习本身也不再受年龄的限制,只要你需要了解或掌握某些知识,均可随时随地通过个人设备实现无缝的学习,从而使学习打破时间、空间、设备等的限制,实现终身学习。
3.教学过程现代化
即使在实体教育或培训机构,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枯燥的“黑板+粉笔”的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可以通过ICT技术制作的各种CAI课件来揭示和分解教学内容的复杂性的,从而凭借这一技术强大的交互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手、脑等感官,便于学生接受。这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又能因材施教。ICT制作的仿真环境还能够进行现场模拟,学生可通过电脑仿真或实验室学习亲身体验某些学习内容,也可通过网络或通信设备向老师或其他人进行提问,学教结合,教学相长,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现代化。应该说,如上三方面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进步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学生学习的质量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三方面信息化建设的共同努力,将切实提高学生通过ICT技术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不仅将十分有效地打破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能较为合理地对教育实践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学生提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具备和实现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对接,为学生依据理论指导实践提供必要的外部资源,从而培养出较具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
二、ICT技术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改革的影响
对民族院校现有的工商管理教育进行改革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定位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而在某种程度上,现阶段新形势下,对“三个面向”的寻求甚至较之以往更为迫切,因此如何在新的教育体制下运用ICT技术推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改革就成为当前民族院校的重大课题。
为此,我们需要———
1.课程体系变革
课程体系体现的是专业设置课程间的分工与配合,是尊重学生主体创造性,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开发,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的坚实基础。出于如上考虑,则任一课程体系均应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要求从强调课程内容转向强调学习体验和经验,从强调计划转向强调人才培养的本质。而具体到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则需要更加注重对现有课程比重的再认识及再规划。而ICT技术恰可以成为这种新的认识与规划的载体,为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提供更行之有效和更具培养效益的方案。如前述,民族院校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受到内在外在、先天后天诸多条件限制,课程设置也在这些限制的影响下无法实现高质量的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承受着较为沉重的教学负担和压力,学生则忍受着较倾向于“填鸭”或“不求甚解”的缺乏实战模拟和实践验证的偏重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内容,如此尴尬的局面的长期存在严重削弱了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削弱了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工作的能力,削弱了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竞争力。而ICT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将会在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由于ICT技术的核心与宗旨在于共享信息资源,ICT环境下一时一地的教学资源与信息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实现远程传输和共享,所以在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中引入ICT技术将助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地域界限、师资力量缺陷和实践实训实验室或基地欠缺等问题,从而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实现更大的灵活度,并加大更贴近实际需要的课程的比重,甚至可以较快速高效地引进某些具有前瞻性的工商管理理论,并有可能使身居偏远信息来源有限的师生随时聆听名师授课,并与之产生交流互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将直接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该体系的设置初衷、发展方向、课程比重等内容需要相对科学合理的安排,而ICT技术的出现则能够切实帮助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实现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实现的与实际更为接轨的课程体系,从而减轻师生教学压力及课程负担,增加实践实训操作技能培训机会,真正培养实用型人才。ICT技术的介入能够帮助教师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节约板书时间,压缩课时量,使课程安排更灵活,能够增加教学过程中本专业及本校师生与外校师生专家之间的互动机会,有利于增长民族院校师生的见识,拓宽其专业视野,提高其思辨能力,强化其实践能力。在这个意义上,以ICT技术作为发展平台的课程体系变革无疑将是解决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困局的根本所在。
2.教学模式改革
大多数民族院校现有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其结构是“听讲—记录—练习或讨论—实验或实训”,其特点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接受”,尽管存在练习讨论和实验实训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这两类环节的执行力度和深度仍然十分欠缺,基本停留在“走过场”的层面,所谓“练习讨论”较多地局限在课本理论和学生缺乏第一手资料及现实认知的案例上,而所谓“实验实训”则由于各种实验实训设施配备的严重滞后导致操作流程的简单化、平面化,使“实验实训”缺乏其必要的实际操作价值成为“鸡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仅严重影响到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健康有序推进,更是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精品课程、仿真软件、实验器材等教学环境的改善和手机等无线通信技术的普及,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也应在ICT推动下进行相应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大学生的主要任务界定为“四个学会”:学会做事(learntodo)、学会做人(learntobe)、学会与人相处(learntobewithothers)、学会学习(learntohowtolearn),这实际是强调应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所学专业。而ICT技术的引进无疑可将这四项任务较为完美地融合在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之中,在保证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工商管理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技术性,强调收集、消化、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强调对信息加以改造、提高、创新的能力,强调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3.教师角色多面化
教师角色本身具有时代性特征,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教师不断重新定位和改变自己的角色。因为ICT技术的不断更新正在迫使教师角色随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断变化发展,以适应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知识储备、社会需求等方面的挑战。而随着E-learning、M-learning等学习方式的出现,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但是课堂上的教学者,也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在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改革中,教师应逐渐成为引导者和策划者,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策划好课程的整个过程;逐渐成为合作者和开发者,帮助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渐成为研究者、学习者、适应者,在教学环境中ICT技术不断引入的前提下终身学习并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多课程的相互整合和优化。在引入ICT技术之前,并非只有学生才面临尴尬的两难局面,在某种意义上,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困难甚至是更复杂多样的。由于偏远地理位置导致的学术资源欠缺、信息沟通不畅、实训实践基地数量较少且相对落后等情况直接造成教师个人学术修养提高困难、对本专业发展趋势缺乏认知、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等问题,而ICT技术的引入则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确实能够帮助教师通过ICT技术的平台为提高自身专业修养、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协助学生参加实践实训做出努力。如果说ICT之前,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的问题上,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那么ICT之后,这些教师则完全可能通过先进的信息及通信技术实现与更高层次学术资源的共享,并为自身及专业发展寻求更科学合理和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4.学习方式多样化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在ICT的推动下进行的,无线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学习可以在“4A”(anybody,anyplace,anytime,anydevice)的环境下完成。通过基于Internet和多媒体系统的电子化学习内容、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系统,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学习统计知识。在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改革中需要学生掌握、了解综合性科学知识并能对其展开综合应用,而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又是有限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个人PDA、电脑、手机等进行相关技术的查询,或者通过BBS等方式向教师、同学、专家等进行咨询。工商管理专业本身的开放性、前瞻性促使针对其的学习过程也具有相当大的时效性、实效性和包容性,在传统的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中这些属性由于许多原因都不能被充分地重视和实施,而基于ICT技术的远程学习(E-learning,M-learning,U-learning)能够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多样、随意方便,最大限度地保留工商管理专业的这些属性,因此引入ICT技术不仅确实能够促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更能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更具面向现代化的气质。
5.模拟教学环节
真正的行之有效的工商管理教育改革中教学模式大都采用“做中学”模式,教学过程则多采用“基于项目”、“任务驱动”的方式。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时候教师需要把相关知识通过项目的形式表达出来,在项目和任务中体现出学生应掌握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接受知识,课程教学多采用模拟方式,而ICT的运用促使各种CAI教学软件、仿真软件、Flash等出现,使课程理论教学可以采用仿真、模拟的方式,对教学条件不能达到的实验也可以采用Flash模拟现场的方法,通过以上模拟,可以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较大限度地掌握工商管理相关课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使工商管理教育向实践结果无限逼近。而长期以来困扰着许多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问题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实践实训设施的缺乏。由于科研和实验实践经费紧缺,地处偏远等客观原因,较多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没有或只有较少规模一般设备陈旧的实践实训基地或设施,这无疑成为这些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软肋。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得到解决或改善的,但一旦引入ICT技术,实现对课程理论及实际案例的仿真与模拟将成为可能,而困扰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这一难题势必将迎刃而解。
6.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推进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在课程中充分应用ICT,使ICT真正推动工商管理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使ICT真正融入课程学习,从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带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以充分应用ICT为基础的工商管理教育改革能为学生提供更理想的学习环境,这一环境是能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能最终实现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的环境,也只有这种环境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而在这个层面上,ICT技术的引入对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更具特殊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民族院校许多学生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相对单纯闭塞,知识见识等在入学前较之许多其他地区同龄人是有欠缺和不足的,但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见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显然,这些知识能力的积累和训练仅靠教师“填鸭式”灌输是不可能有质的改变的,这时ICT技术的引入就不仅仅具有技术层面的意义了,它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提供更多互动交流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将展现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更前沿的专业理论,所有这些均将共同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貌、精神状态和实践能力,在“育才”的同时实现民族院校“育人”的根本目标,从而真正达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教育方针。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许多专业教育改革相类,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改革也需要在“目标—方案—教学—评价—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循环。这一改革应该在实践中认真全面地接受社会(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用人单位)的评价,如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则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就必须重新制定目标,重新设计教育方案,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之后再接受社会的重新评价。这将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更新的漫长过程,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培养出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并能在全球化大环境中开展有效实践的工商管理人才。
三、总结
工商管理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实践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44-02
近些年来,随着我校的扩招和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与此同时社会上又急需大量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实践型管理人才,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事业单位寻觅合适人才难。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其中不乏有扩招带来的学生就业基数大、就业观念落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强以及社会对师范院校中的非师专业缺乏认同感等因素。但究其根本,还在于目前的培养模式出了问题。师范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非师专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因此,研究和构建一个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师范院校非师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新要求,并有效地解决师范院校与市场和社会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实践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四所高校以及十余家企业的深度访谈、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和近四年的教改实验跟踪研究,通过挖掘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总结和反思了工商管理学院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创新性的构建和实施了“1120”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1”是指掌握所学专业在一个公司或企业中具体运用管理方法,从而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第二个“1”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亲自去一个实践基地进行实际的学习、锻炼。从而使学生掌握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其不仅能够达到专业上岗的基本要求,还能综合驾驭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第三个“2”是指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获得2类证书,即学位证(毕业证、学位证)和从业资格证;第四个“0”是指毕业的学生未达到以上要求的比率为0。该模式以鲜明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使我们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也对教学进行了有效的监控,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推进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1.在实证调查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调整培养方案
2009―2012年,对工商管理类教育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如何接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在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并按照从事某专业实际工作的过程或进展来重新调整了课程的设置,在强化以往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大量增加了实训、实践课程,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克服了理论脱离实际,不注重教学效果的现象。
2.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和实施互动式、开放式实践教学新模式
通过赛会结合,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以往的“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工商管理学院每年都要在院内选拔学生参加一些有影响的赛事,比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专业技能PK大赛、礼仪知识竞赛、“赶大集”小商品展销会、新产品会等活动,通过各种比赛和活动,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以往的“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
3.加强和各个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建设了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学院每年都要选派一些老师到相关高校和企业去交流学习,积极开展教学实践项目。紧紧围绕教学,开展科学研究,探索教改新思路,形成了研究结构上能够互补,合作互进的教师梯队,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4.加强和加快实训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依托现有资源,申请开发和实施实践教学的优惠政策,争取实训室建设和实践教学课程开发资金,引进实践教学和培养双师型人才,并与企业保持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开拓学生的实践就业基地,每年都安排学生去实习基地实习,通过深入社会,走进企业,学生熟悉了基本业务流程,深刻体会到职业情境,强化了实践能力。
5.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获得资格证书结合起来
通过“双证制”实现了学识、能力培养与职业准入资格的有机结合。学生在获得学历毕业证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从业资格证,提高了学生们的就业能力,从而帮助其顺利就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成效
我们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检验、边提高的(下转152页)(上接144页)原则,充分听取同行专家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我院教师多次到各个企业、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听取企业领导、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选派教师到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吉林工商学院进行交流学习,经过我院近四年的推广和应用,教研成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肯定,也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就业率大大提高
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就业的区域拓宽、就业岗位实现了多样化、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在近四年就业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8.26%,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71%。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良好
根据跟踪资料显示,所有签约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良好,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获得了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
3.组建和培养了一支优秀师资队伍
近四年来,通过本成果建设,锻炼培养了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工程的具体实施,同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
4.促进院校之间交流
我院教师先后通过会议、经验交流等渠道介绍本成果,得到省内兄弟院校的存分认可和高度评价,成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2] 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工商管理实训总结范文6
1.工商管理专业领域宽泛但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多数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没有突出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专业特长比较分散,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知识都懂一些,但深度都不够。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与我国实践紧密联系,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的学习基本上仅在课堂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较少,部分院校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所用教材内容结合国情不够,创新不多,生搬硬套国外现成理论较多。
3.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与设施不足。现有工商管理教学任务对理论知识的强调较重,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目前,许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都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但受限于课时和教师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普遍遵循“理论学习、集中实践、毕业实习”三步走的传统培养模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偏弱,专业人才的实用性大打折扣。针对上述问题,国内教育界也就实践教学及学生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研究,如夏家莉等提出了以ERP为核心的三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用以解决软件工程专业的“师生主客对立、教学情知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三大问题,以期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带来新的变革。崔柳惠等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周愉晴提出了“三层、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但这些教学模式变革主要关注对原有实践教学内容的细化和提升,没有将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建立贯穿于实践学习的始终。
二、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创新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工商管理专业各科知识体系,为企业资源的有效运行提供决策管理平台。ERP沙盘模拟经营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开设多年,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从多年实践来看,ERP沙盘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综合性强。ERP沙盘推演课程预备知识体系涉及生产运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本科主要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各学科知识的高度融合运用。在专业知识方面,ERP沙盘模拟单个企业市场运营的全过程,囊括了从市场定位、订单竞争、厂房租赁,生产线建设、原材料订购,生产计划,产品销售,成本控制及财务报表分析等各个重要环节,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扎实的掌握。
2.基础知识全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开设ERP课程之前通常已修完本专业全部必修课程,如工商管理原理、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如果学生欠缺相关课程的知识则会在ERP沙盘推演过程的相应环节出现困难,甚至直接造成企业模拟经营的破产。
3.重视团队协作。ERP沙盘模拟从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等岗位职责分工,每个团队经过组建、磨合逐渐形成默契,直至完全进入协作状态。如果团队成员各自为战则会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的成员也会因无效沟通而引起团队内部的争论不休,团队成员只有学会换位思考与沟通协作,在遵守工作规范、彼此信任和相互支持的氛围下才能在沙盘推演中取得较好成绩。
4.注重应变能力。ERP最大的变化是订单的发放、资格证的获取及市场规则的调整修正均由指导教师控制,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全体团队沙盘推演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和法规,而各个团队必须要迅速熟悉这些市场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应对方案。如果团队成员因循守旧,思维方式无法转变或应变速度太慢就会被市场淘汰。ERP沙盘课程的上述特点使得ERP沙盘推演课程集科学、简易、实用、趣味为一体,其体验式教学方式成为突破现有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方式瓶颈的典范,实现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创新
1.教学理念创新。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并着力建设与理论教学相平等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工商管理本科层次人才的实践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知识技能,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理念。
2.教学内容创新。由于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创新就是要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突出教学教材的“四化”,即教学内容的背景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化、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内容的应用化。
3.教学方法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由于工商管理实务要求经验性很强,而其本科层次的教学常常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头脑里缺乏系统思维模式,也不知如何将所学课程总结归纳为整体的知识系统。正因如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采用启发式讲授、分组讨论、实战模拟、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方式,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踊跃发言,培养学生对所经历的事件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教学效果的好坏可以企业实训要求为考核标准,模拟企业经营环境与现实市场行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由于在教学方法上将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融于一体,将有利于营造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培养氛围。学生在理论学习与能力锻炼过程中所遇到的涉及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产品研发、价格制定、生产安排、广告策略、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均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寻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