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范文1

【关键词】《世说新语》;文体;《晋书》

《世说新语》记述东汉末年经三国至两晋时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通过记录许多人物的奇闻轶事和生动言谈,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族阶层的生活状况、文化习尚及至他们的精神世界。它全书内容不足九万字,却涵盖了史学、哲学、美学、社会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世说新语》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为我们输送着养分。历朝历代的人们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关于它的文体特征,国内外学者也进行过很多探讨。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1、认为《世说新语》是小说;

2、认为《世说新语》是史料文学;

3、认为《世说新语》是小说和史料文学的综合体;

4、认为《世说新语》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史料文学。

下面将对这几种观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小说论

古今小说概念不同,古人认为小说是“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一切无关宏旨的作品都可以归于小说。《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人们的一言一行,而且偏重于人们的生活细节,多与国家大事无关,符合“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的标准,因此《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艺文志》等都把《世说新语》归为小说。此后的古代典籍,也多持此看法。到了近现代,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把《世说新语》归为小说,受此影响,后面很多文学史教材都把《世说新语》看成小说。

二、史料文学或史料笔记论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王公贵族、士族阶层的言行轶事,是魏晋士大夫阶级思想、生活的真实记录,充分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军事、文化和社会风尚。正如台湾学者梅家玲所说:“就《世说》而言,其所记述者,皆为当代时空之真人真事,不少记载,亦且并见于同时期的史书,故在取材上,它与史料大量重叠。”《世说新语》对魏晋时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记载,而且很多材料为《晋书》所采用,从此点看,《世说新语》被认为是史料文学也是合情合理。

三、小说和史料文学的综合体

鲁统彦在其论文《——史学和艺术的交融》中提出:“《世说新语》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它既是文言小说,又是史学名著;既有史书之真实可信,又有小说之可读性;既是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又是通过某些艺术加工写成的历史著作。可以说,《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结合得最好的一部杂史小说。它创建的体例、运用的技巧、蕴涵的内容,对后世的史学与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小说,也不能笼统地把它当作历史。它大体上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实际上兼有两种文体之特征,也正是在这两可之间表现出独特的文体特征

四、非小说非史书论

小说三要素:虚构、人物塑造、情节。符合这些条件,就可以称为小说,不符合者,就不是小说,《世说新语》的虚构成分很少,其记载的全是事实;在人物塑造方面主要偏重于性格的塑造,而很少有人物外貌方面的塑造;在描述人物、事件时,往往是吉光片羽、一鳞半爪,没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鲁迅曾指出:“但须知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因为他们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样的,统当作事实。”鲁迅又指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所以,《世说新语》只能说是具有了一些小说的因子,但不能与成熟后的小说同日而语。

尽管《世说新语》有着史书的价值,但它却不是史书。它虽然具有写真人真事的实录性特征,但与传统的史籍在目的和体例方面都不一样。《世说新语》记人事的目的远实用而近娱乐,往往只选取人物生活的一个片断,着力刻画人物性格的某个方面,而不像史籍中的人物传记那样,介绍人物生平、事迹,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更不是有闻必录。

鄙人学识浅陋,斗胆提出不同于以上几种观点的一些疏浅的见解。经过研究比较,我觉得《世说新语》和《论语》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可不可以把它归为语录体呢?

杨玉珠在其论文《论的史学成就》中指出《论语》对《世说新语》影响比较大。《世说新语》是典型的“丛残小语”、“尺寸短书”式著作,它主要采用“语录体”的表述方式,这些特点与《论语》如出一辙。概述式、自述式、问答式的表达方式在两书中都有体现。尽管《论语》与《世说新语》撰书宗旨不同,但《论语》短小明快、含蓄隽永的表述方式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论语》侧重记言的风格也为《世说新语》所承袭。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世说新语》和《晋书》。

《晋书》是首部官修纪传体断代史,在史书编纂经验、史学体例、史学思想等多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是研究两晋历史的基本资料。《晋书》取材于《世说新语》,但是和《世说新语》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为《晋书》是史书,它必须遵循史书的写作笔法。

第一,《世说新语》和《晋书》即使在叙述同一件事的时候,也不会完全相同。可能存在着人物、地点、时间上的差别,语言风格也不一样,《世说新语》只选取一个片段再现名士的风流潇洒,语言更加口语化,带有强烈的感彩;而《晋书》作为一部官修史书,很正统,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第二,《晋书》对《世说新语》删剪增无,有的进行了删减,有的进行了扩充,叙事的详略也有所不同。在措辞上更加精确,书面化,符合历史事实和生活常识。而《世说新语》则更追求文意的韵味和赏心效果,难免有言过其辞和不合史实之处,鲁迅曾说它是“远实用而近娱乐”的赏心之作。

第三,《晋书》如牖中窥日,在细节处理方面局部细微的变化,使文意更加流畅;在叙事时力求清晰透明,力避或然之解。而《世说新语》中有些事未交待清楚,叙述得比较模糊,只保留了真实生活的情状。《世说新语》“或曰”、“诸人”等不定所指,在《晋书》中大部分都给予解决,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总而言之,《晋书》对《世说新语》的采用很保守,和《世说新语》相比,叙事完整系统,力求清晰透明;措辞更加精确,书面化,符合历史事实和生活常识。《晋书》吸取《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及人物塑造之法后,使史传叙事的文学色彩和写实效果都大大加强,这是它对传统史书撰写方式的一大突破,也是“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者焉”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张松辉.《世说新语》不是小说[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2]鲁统彦.《世说新语》:史学与艺术的交融[J].学习与探索,2005,(2).

[3]刘军.《世说新语》非小说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6).

[4]刘强,吴寅.《世说新语》文体考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6]杨玉珠.论《世说新语》的史学成就[D].西安:西北大学,2008.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 《世说新语》;婚姻生活;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 】K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022-2

与之前的文学作品相比,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典范之作的《世说新语》给人留下一个突出印象,即它塑造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作品的女性形象。据统计,全书描绘的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约占总人物的1/4。同时,《世说新语》也以寥寥数语传神地勾勒出魏晋女性冷暖纷呈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些资料的存在让后世读者得以窥探到魏晋时期女性在社会转型期的婚姻生活状态。本文试图从婚姻的自主选择权、婚姻中的自由与爱恋、超越婚姻的社会政治话语三个方面,对《世说新语》中女性的婚姻状态进行整体把握,探讨其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

一、婚姻的自主选择权――女性自我觉醒的萌芽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父母之命”和门第观念是扼杀纯真爱情的重要原因。“社会等级壁垒森严,门第观念强烈则是这一时代家庭(特别表现在婚姻方面)的基本特征。士族之间根据门第高低世代联姻,选妇择婿都以高门士族为荣。”最典型的就是《贤媛》第十八则的故事。“周浚作安东时”,恰逢机缘,看见汝南女子李络秀“状貌非常”,因而“求为妾”。李氏父兄不许,而李氏本人却同意了,并说:“门户殄瘁,何惜一女!若联姻贵族,将来或大益。”为了有益于家族兴荣,她牺牲感情,屈节为妾,可见魏晋女性的悲哀。

虽然中国古代女性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遭受着残酷的折磨和束缚,但她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过斗争。《世说新语》中也有表现女性自主选择恋爱和婚姻的故事,从中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惑溺》第五则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中,贾午在其父贾充聚会时从青中看到“韩寿美姿容”,于是“悦之”,进而“恒怀存想,发于吟咏”。在婢女的牵线搭桥下,“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这对年轻男女为了幽会,韩寿“逾墙而入”、“及期往宿”,冒着付出生命代价的危险也要身入侯门相府;贾午则是主动追求,自己挑选丈夫,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情所动,以至于斯,对于一个封建大家族中的大家闺秀来说,确实难能可贵。故事最后的结局是,父亲贾充从韩寿身上闻见“奇香之气”,知道了自己女儿与韩寿之间的实状,因而不得不“以女妻寿”。韩寿只是贾充的僚属,他与贾午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家族利益的基础上的,而是基于自由恋爱的情愫和自主婚姻的选择。从西方叙事学的人物研究模式去研究,贾午身上所表现的“心理性”远远大于“功能性”。“功能性”人物观将人物视为从属于情节或行动的“行动者”,人物的作用主要在于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心理性”人物观则认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心理性”人物观注重人物的人本性、现实性、真实性。社会的变迁导致妇女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一员的机会增多,也带来了她们婚恋观的变化,过去那种唯男人是从,完全处于附属地位的女性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自立自强、寻求自我生命价值的女性逐步增多。贾午和昭君主动追求相亲相爱自由恋爱的大胆行为与当时盛行的传统礼教相背而驰,但这正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具有的真情实感,符合人性,体现出生活在世上的女性的真正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是具有丰富心理特征的个性化人物,体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

二、婚姻中的自由与爱恋――女性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男人是天是主,女人是地是奴,女性无法真正建构自己的身份,女子在家庭中的主要职责就是传宗接代和相夫教子。《仪礼》中对女性的从属与卑下地位有明确规定:“妇人,从人者也。”东汉班昭也教育女性要做到“卑弱第一”。女性对丈夫的依附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更表现在精神领域的无条件服从。但《世说新语》中首次体现出一种新型的夫妻关系,即男性对女性的重新认识和相对重视,反映了魏晋时期婚姻生活中两性关系逐渐向着平等发展的趋势。

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提高首先体现在妻子可以和丈夫平等对话上。面对丈夫的盛气凌人、自高自大,许允妻阮氏用“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的问答,以智慧令丈夫折服;诸葛诞女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毫不客气用“大丈夫不能仿佛彦云,而令妇人比踪英杰”针锋相对地借公公的名讳来嘲讽丈夫,用自己的智慧使得丈夫低下高昂的头颅,夫妻二人的关系相对平等,进而达到和谐幸福。

女性地位的提高还进一步表现在婚姻中男性对女性价值的肯定和体认上。他们不再认为女性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将女性看作一个有着特殊存在意义的独立个体。《惑溺》第二则生动地刻画了魏晋名士荀粲与妻子的真挚爱情。妻子发高烧,他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到庭院中取冷,然后“自熨之”;在其妻死后,“少时亦卒”。在这个故事之后,《世说新语》中还附加了一句荀粲的话:“奉倩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在婚姻男女问题上,荀粲的“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的“唯色论”无疑是惊世骇俗。其所称“色”,是对女性在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和价值的重新体认,是作为对抗封建“妇德”的武器。荀粲把女子之“色”作为一种生活之类来加以欣赏,在某种意义上已是把女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由此也显示出魏晋女性家庭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从潜层意义看,传统以男性为大的婚姻生活中,夫妻二人感情付出的关系处于极不平等的状态,丈夫可以一妻多妾,甚至随意将女性抛弃,而女性则必须以男性为首,依附于丈夫。建安时期,荀粲在妻子死后“少时亦卒”,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在刘兰芝死后也相继殉情互为印证,说明此时婚姻中男女不平等关系有了重大突破。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所建立的人格模式来看,荀粲的心理属于“本我”阶段,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它依据快乐原则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即使是在“以夫为纲”的封建礼教的现实束缚下,荀粲仍旧通过自身的大胆行为为自己求得内心本能情感的满足,充分发挥了人格中的“本我”成分,肯定女性,赞美女性,揭示出女性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三、超越婚姻的社会政治话语――女性独立主体的最高体现

婚姻生活是女性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世说新语》中的两性婚姻家庭生活也表现出女性具有了超越爱情、婚姻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话语权。在社会实践中觉醒的女性独立主体意识,突出地表现在女性对自身应该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与社会地位的确切认知,具体在婚姻家庭方面则表现为夫妻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上,尤其体现在婚姻中的妻妾关系上。现实生活中,魏晋多偶的婚姻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家庭中女性无法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地位,这必然引发争宠和政权的较量。通过整体把握,我们可以发现以往作品中极少描写的妒妇比较高频率地出现在《世说新语》中。妒妇的出现可以说是女性对自身作为独立主体的更高体认。

宗白华先生曾说:“魏晋是一个妒性发达的社会。”《贤媛》第十三则故事中的桓温之妻南康长公主,得知桓宣武甚宠李势妹,竟然嫉妒到带着十几个婢女拿着刀去袭击一个亡国的弱女子,其妒性可见一斑。《惑溺》第三则中的贾充之妻郭槐也同样是一个形象突出的妒妇。“贾公闾后妻郭氏酷妒,有男儿名黎民,生载周,充自外还,乳母抱儿在中庭,儿见充喜踊,充就乳母手中呜之。郭遥望见,谓充爱乳母,即杀之。”仅仅因为一见而杀乳母,导致自己“后终无子”,可以说这样的妒性已经到了极致。如果说上面两位女性的妒只是出于无法忍受丈夫爱上别人的话,那么谢太傅刘夫人则可以看作是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真正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贤媛》第二十三则故事说:“谢公夫人帷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暂见便下帷。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面对丈夫蓄伎蓄妾的行为,她虽然也嫉妒,但她用自己相当的文化素养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这一点上,刘夫人可谓妒妇中的智者,这也正是一种维护自身、维护家庭、维护妇女正当权益的表现。

魏晋的妒妇所表现出的种种举动是对男性在家庭中的绝对地位的挑战,更难能可贵的是《世说新语》中已有女性开始关注政治,甚至对丈夫的政治仕途进行一定的指导。许允之妻阮氏,虽为女子,但却十分关心丈夫的仕途,丈夫被捕,阮氏告诫丈夫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帮助自己的丈夫度过危机,挽救了丈夫的性命和前途,可见其聪慧。《惑溺》第七则:“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颇预政事,纳货。蔡公谓之‘雷尚书’。”作为女性,这位“雷尚书”并不是唯唯诺诺地听凭丈夫所欲所为,而是时不时地在丈夫旁边吹一吹“枕头风”,当然,在那样的男权社会里女性不可能真正完全地置身于政治中,并且作为一个妾,“雷尚书”干预政事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纳货”,并没有上升到自我意识的高度,但她毕竟在某种程度上对政治起了一定的干涉和导向作用,成为女性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魏晋的女性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整个社会系统若是要发挥功能,男性和女性都不可缺少。法国思想家傅立叶也说过,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尺度。这一尺度与人类文化、经济、政治的各个侧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我国封建礼教长期控制压迫着女性,但她们也一直坚持不懈地与之抗争着。文学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载体,对女性觉醒的表现和探讨也从未停止过,尤其从文学作品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出女性觉醒的层面在逐渐扩大,女性的地位在逐步提高。虽然囿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魏晋时期的女性在爱情、婚姻家庭方面仍然处于劣势,还没有达到经济独立、政治自主的地步,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于之前时代的女性毕竟前进了一大步,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刚.家庭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申丹.叙事学导论[M].北京: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王引萍.围城中冷暖自知的生活――浅论《世说新语》中的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2010,(4).

[4]周建飞.试论《世说新语》中的“反面女性形象”[J].才智,2009,(15).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世说新语》 复音虚词 同义词 聚合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重要的研究中古汉语词汇史的代表性作品。《世说新语》是语录体性质的作品,口语成分鲜明,基本能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中古汉语最突出的词汇现象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进程加快,研究表明《世说新语》复音词有两千多个,且以复音实词为主。[1]进一步排查划分,《世说新语》中的复音虚词有三百多个,此时的复音虚词较先秦时期有了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古汉语复音词时,《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研究也必不可少。

《世说新语》复音虚词同义词、多义词繁多,值得注意。笔者将从《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语义角度出发,探讨《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聚合现象。同义聚合指有着相同语义关系的词语之间的聚合。关于同义词的界定有三种说法:“意义同近”说、“概念同一”说、“对象同一”说和“义位同一”说。[2][3]王力、刘树新、高名凯等赞成“意义同近”说,他们认为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陈满华、石安石等持有“概念同义”说,认为同义词是指在同一概念内,但稍有差异的词。刘树新、武占坤等持有“对象同一”说,认为同义词的辨别应该是看其是否指称同一个对象。“义位同一”说是王力先生在“意义同近”说的基础上提出的,随后蒋绍愚(1989)进一步指出,同义词的界定不能以词为单位,而要以义位为单位。[3]这四种各界定说从不同的角度为同义词进行了界定,都有其合理性,随着时间的推入,区分的角度也越来越细致,为我们今后同义词研究开拓了思路。根据《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实际情况,笔者主要采取王力、刘树新的“意义同近”说,将同义词界定为:在同一对象范围内,词汇意义相同,附加意义稍有差异的词是同义词。同义词意义的确定是根据《世说新语》上下文,并以大量的现有的训诂学资料加以佐证。

现将《世说新语》复音虚词同义聚合词例举如下:

表“曾经”义:往者、昔者、畴昔、昔尝

表“当时”义:于时、尔时、当时、一时、是时

表“已经”义:既已、已复、既自

表“近来”义:顷来、近者、自顷

表“一向”义:向来、由来、一往、平昔、平素

表“正在”义:正自、正尔

表“同时”义:即时、一时、同时

表“将要”义:方自、方当、将当

表“一会儿”义:俄而、须臾、俄顷、顿尔、少时、小悉、一时、咄嗟

表“随后、不久”义:既而、已而、顷之

表“很久”义:久之、移时、良久

表“当天”义:经时、经日、终日、累日、弥日、即日

表“每次、常常”义:常自、每自、恒自、往往、每辄、辄自、辄复

表“又、还”义:亦自、已复、还复

表“有时”义:不时、有时、脱时、时复

表“最终”义:既终、会当、终当

表“一定”义:当必、必当、必将、必自、当复

表“就是”义:正自、正当、正实、正尔

表肯定推测“本来、应该、确实”:自复、自当、乃自、乃复、乃当、固当、故当、固自、本自、实自、故乃、诚复、信自、故复自、故复、自然、居然

表不定揣测“恐怕”义:将不、将无、无乃

表不定揣测“也许、大概”义:大略、容必、将恐

表“竟然”义:乃竟、竟然、乃复

表“难道”义:乃复、岂复、乃更、岂必、讵复、不亦

表“难道可以”义:讵可、岂可、乃可

表“姑且”义:何苦、聊复

表程度加深:大自、深自、盛自、高自、笃而

表“很”义:殊为、殊自、颇复

表“非常”义:大修、非常

表“差不多”义:小加、差如、差可

表“全、都”义:悉共、咸共、并皆、并共、齐共、皆一、众咸、一举、都尽、皆复

表“到处”义:处处、往往

表“仅仅、只”义:不过、正当、政当、正自、正尔

表“不仅”义:故是、直是、不翅、唯独

表“共同”义:相与、更相、相向、相率、自相、共相

表“假设”义:若使、若令、若复

表“因果”义:是故、是以、由是、所以、因此、由此

表“况且”义:而况、况且

表“不仅”义:非唯、非徒、非但、非特

表“这样”义:如此、如是、此复、阿堵、尔馨、如馨

表“你们”义:汝等、尔曹、尔等

表“从此”义:由此、于此、自此、自是、自尔

表“以来”义:以来、已来

表“以后”义:以后、而后

下面将具体分析五组同义聚合词:

(一)表“将要”义

方自 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文学4[8])

方:将要。自,词尾,无义。[4]“方自”一词属于附加式构词法。意思:女婢将要分辨,郑玄大怒,叫人把女婢扔进泥水中。

方当 丞相翘鬓厉色,上坐便言:“方当乖别,必欲言其所见。”

方当,与“方自”用法相似,“当”词尾。[5]意思:将要分别了,我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你。

将当 郭景纯过江,居于暨阳,墓去水不盈百步,时人以为近水。景纯曰:“将当为陆。”(术解7)

将当,与“方自、方当”同,表“将要”义。当,词尾。当,不应作助动词“应该,应当”理解。《术解》是记录魏晋时期有特殊技能的人,有通晓医术、占卜、风水等,此则中的郭景纯就是通晓风水之人,当别人认为其母墓地离水太近不好,郭却能自信说:“那里就要变成陆地。”因此,这里“当”不能包含商量、揣测语气。

(二)表“常常”义

常自 司马太傅府多名士,一时俊异。庾文康云:“见子嵩在其中,常自神王。”(赏誉33)

常自,常常。自,词尾。意思是看到子嵩也在这里,常常叫人精神焕发。

每自 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夙惠7)

每自,同与“常自”。自,词尾。车骑每次看着自己的座位说:“等到灵宝长大成人,我一定要把这个座位还给他。”

每辄 此道人语,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文学30)

每辄,每次、总是。同义连用,辄,每每。意思是这个和尚每次都被驳倒。

辄自 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汰侈1)

辄,每次。自,无义。意思是丞相向来不能喝酒,这时总是勉强自己喝酒,直到喝醉。

辄复 遂因酒,转无朝夕礼。桓舍入内,奕辄复随去。(简傲8)

辄复,与“辄自”同。复,无义。意思是谢奕因为喝酒,越来越无视觐见上级的礼节,如果桓温丢下他走进内室,谢奕也总是跟随着进去。

恒自 祖于时恒自使健儿鼓行劫钞,在事之人,亦容而不问。(任诞23)

恒,经常。自,无义。意思是祖狄当时经常派勇士公然抢劫,管事的人也容忍他,不追究他。

往往 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文学84)

往往,常常。意思是陆机的文章好像是排除沙粒来捡取金子,常常能够发现瑰宝。

(三)表“本来、自然、确实”义

自复 王子敬语王孝伯曰:“羊叔子自复佳耳,然亦何与人事,故不如铜雀台上妓。”(言语86)

自复,自然、确实。复,无义。意思是羊叔子确实不错,但却不参与任何人、事,所以还不如铜雀台上的歌妓。

自当 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文学29)

自当,确实、本来。当,无义。意思是义理确实有难易之分,难道每天就要以一卦为限吗?

乃自 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文学36)

乃自,确实。自,无义。意思是支道林的见解新颖独特,心中的想法确实是美妙之极,你想见见他吗?

乃复 王大语东亭:“卿乃复论成不恶,那得与僧弥戏?”(规箴22)

乃复,确实,本来。复,无义。这是王大劝阻王不要去和名声本来就胜过自己的弟弟僧弥比,大意是你本来的名声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和僧弥比胜呢?

乃当 王中郎尝问刘长沙曰:“我何如苟子?”刘答曰:“卿才乃当不胜苟子,然会名处多。”(品藻53)

乃当,确实。当,词尾。意思是你的才气确实不如苟自,但融会贯通名理的能力比他强。

固当(故当) 谢公问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品藻75)

故当,与“乃当”同。意思是确实不同。

故乃 安石居然不可陵践其处,故乃胜也。(品藻45)

故乃,自然,确实。同义连用,故、乃,都表“自然”义。

诚复 王子敬问谢公:“嘉宾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诚复钞撮清悟,嘉宾故自上。”(品藻82)

诚复,确实,的确。复,词尾。意思是道季的确集中了他人的清虚善悟,嘉宾本来就很优秀。

故复自 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文学55)

故复自,自然。与“故复、故自”义同,是由副词“故”附加词尾“复、自”构成,口语色彩较“故复”“故自”更鲜明。意思是你一直刻苦钻研,自然就很优秀。

自然 王曰:“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公亦万夫之望,不然,仆射何得自没?”(容止34)

自然,确实。然,副词词尾。相王担任丞相确实像神灵一样清澈。

居然 王丞相见卫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容止16)

居然,显然,确实。然,词尾。大意是身体显然很瘦弱,即使整日很和畅舒适,还是弱不胜衣。

(四)表“都、全”义

悉共 于时竺法深、孙兴公悉共听。(文学30)

悉共,同义连用。

咸共 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栖逸1)

咸共,同义连用。

并皆 ……山中有迹虎,并皆暴犯百姓……(自新1)

并皆,同义连用。

皆一 赴客皆一作驴鸣。(伤逝1)

皆一,都,同义连用。

众咸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文学1)

众,都。咸,都。同义连用。

一举 羊既去,郭送之弥日,一举数百里,遂以出境免官。(赏誉9)

一举,一下,全。举,皆、都。同义连用。

皆复 人问王长史江兄弟群从,王答曰:“诸江皆复足自生活。”

皆复,都。复,词尾。意思是他们都能够自立。

(五)表“这样”义

如此 陆太尉诣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王公怪其如此。(政事13)

如此,这样。

如是 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文学97)

如是,如此。

此复 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言语37)

此复,这。意思是江南有管夷那样的人,这还担心什么呢。

阿堵 夷甫晨起,见钱阂行,令婢:“举阿堵物!”(规箴9)

阿堵,这个,六朝时期的口语词。意思是举起这个东西。

尔馨 王丞相云:“见谢仁祖,恒令人得上。”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品藻26)

尔馨,这样。馨,词尾。

如馨 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方正44)

如馨,同“尔馨”义,“这样”。[6]

从上述五组同义词看出,《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词大量存在,这说明汉魏六朝时期复音词的繁荣,同时说明了复音词之间的差异和复音虚词在使用中的严密性和活跃性。[7]“当必”和“必当”等同素异形的同义词的存在,说明汉魏时期复音虚词的不稳定性。《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词丰富的两个原因,其一是社会的发展,语言表达要求越来越精密,许多感彩、语体色彩等不同的同义词、近义词大量增加,如,“并皆”和“皆复”,“皆复”一般用于对话中,口语色彩更强,“并皆”既可用于对话,也可用于叙述性的语言中;其二是语言结构内部,构词法的发展完善,这时期附加式构词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词尾,如“自”“复”“当”等,大大丰富了原有的附加式构词方式,出现了许多与同义复合词并存的同义聚合现象。如,“乃复”与“乃竟”,“必自”与“当必”,“每自”与“每辄”等。汉语有讲求经济的原则,同义词等义词过多会造成人们的记忆负担。因此在汉语词汇史的发展中,大部分同义词等义词都被淘汰了,除了“所以、因此”等几个表因果关系的词,其他均不见于现代汉语。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虚词同义聚合的繁荣面貌,我们将选取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且口语色彩较强,年代作者都明确的作品进行比较,这两部作品分别是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东晋干宝《搜神记》。《高僧传》是佛教史书,南朝时期慧皎为了传扬佛教,梵语转译过来尽量贴近当时的口语,其口语色彩十分明显。《搜神记》是一部专门记载古代民间传说,各种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干宝基本都是直接记述,很少改动,其文学价值不高,故事性强,口语性强,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因此,以此三部作品比较分析,基本能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虚词同义聚合词的情况。我们将选取同义词聚合关系相对较多的三组:表“常常”义、表“的确、自然”义、表“全、都”义。

表1:魏晋南北朝复音虚词同义聚合对照――表“常常”义

文献

词目 《世说新语》 《高僧传》 《搜神记》

常自 +1 +2 +2

每自 +1 +1 +1

恒自 +2 +1 -

往往 +2 +6 +2

每辄 +1 +1 -

辄自 +1 +1 -

辄复 +1 - +1

表2:魏晋南北朝复音虚词同义聚合对照――表“的确、自然”义

文献

词目 《世说新语》 《高僧传》 《搜神记》

自复 +1 - -

自当 +3 +4 +1

乃自 +3 - -

乃复 +2 - -

乃当 +1 - -

固当 +1 - -

故当 +1 +2 +1

固自 +1 +1 -

本自 +1 +2 +1

实自 +1 - -

故乃 +1 - -

诚复 +1 - -

信自 +1 - -

故自 +10 - -

故复自 +1 - -

故复 +2 - -

自然 +3 - -

居然 +7 - -

表3:魏晋南北朝复音虚词同义聚合对照――表“全、都”义

文献

词目 《世说新语》 《高僧传》 《搜神记》

悉共 +1 +1 -

咸共 +2 +1 -

并皆 +1 +10 -

并共 +2 +2 +1

齐共 +1 - -

皆一 +1 - -

众咸 +2 +30 +1

一举 +1 +1 -

都尽 +2 +7 +1

皆复 +1 - +1

以上三个例表可以看出,表示“常常”和“都尽”义的同义词在三部作品中均有分布,只有表肯定的揣测意义的同义词,在三部作品中分布不均,基本以见于《世说新语》中为多,《高僧传》次之,《搜神记》几乎没有。这大概与文体内容有关,《世说新语》语录体,对话较多,文中商量揣测语气自然较多。《高僧传》是佛教史,《搜神记》记载民间传说,商量揣测的语气相对使用较少。整体看来,相较于其他两部作,复音虚词同义聚合现象在《世说新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古时期复音虚词同义词已比较繁荣。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度南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研究课题[项目号:YKC15027]成果之一。)

注释:

[1]程湘清:《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池昌海:《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周文德:《同义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

[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刘瑞明:《中的词尾“自”和“复”》,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

[6]万久富等:《中古汉语中的词尾“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7]蒋宗许:《古代汉语词尾纵横谈》,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6期。

[8]数字为《世说新语》的篇目名。

参考文献: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范文4

《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当时清谈放诞之风的志人小说。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门下文人编撰而成。该书采集前代遗闻轶事,错综比类,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原书为八卷,今本作三卷。书中涉及的人物不下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都有所记载,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而魏晋风度与清谈便是魏晋士族最耀眼的两个注脚。

“魏晋风度”的说法最早源于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风流的一种文化。鲁迅先生将魏晋风度归结为药与酒、姿容、神韵。事实上,在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等魏晋名流狂放不羁、率真洒脱、从容散淡的言谈和仪表中蕴藏的是魏晋士人杂糅儒道的宇宙观、回避隐忍的政治态度以及越名、教任自然的生命关照。魏晋风度展现是的一种旷达、率真的人格美,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

清谈是魏晋士人的一种智力游戏和学术社交活动,以探讨由《老》《庄》《易》所组成的“三玄”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以言约旨远、清逸高洁为境界追求。东汉末年开始,正统观念逐渐淡化,老庄思想流行,士人渐渐厌弃章句之学,开游淡之风。加之政治上的黑暗高压以及当时放达任诞的士风,使越来越多的士人寄情于清谈,何晏、王弼、竹林诸贤、王衍、乐广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刘宋宗室,宋武帝刘裕之侄,其父长沙王刘道除为刘裕中弟。因为其叔刘道规无子,故以刘义庆为嗣,袭临川王。

刘义庆“好文义、才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受到武帝刘裕的喜爱,常说:“此吾家丰城也。”刘义庆年轻时也身居要职,位极人臣。但因刘宋兴篡杀之风,手足相残、君臣相弑,刘义庆为全身远祸,自请离京,任荆州刺史。本传记曰:“少善骑乘,及长,以世路艰难,不复跨马。”即暗指其政治上的消沉和冷漠。

刘义庆“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他寄情文史,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刘义庆的修养气质、人生际遇与当时社会仰慕的魏晋名士风流产生契合与共鸣,因此,他不惜成本组织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成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的《世说新语》。此外,他还组织编撰了志怪小说集《幽明录》、宣传佛教因果的《宣验记》等。

艺术特点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这是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肯定。细细分析《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善于以小见大、对比映衬。在人物刻画上,均有所侧重、不求面面俱到。以“写意画”的方式和白描的手法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仅寥寥数笔便简洁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如《忿狷》描写王蓝田性急,吃鸡蛋时“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嗔甚,复于地取内(纳)口中……”“刺、掷、蹑、取、纳”几个连续的动作将王蓝田急躁的性格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世说新语》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在海上遇到风浪,谢安镇静从容,而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不惧的“雅量”。

(二)善于把记言、记事相结合。《世说新语》将叙事融入人物的言行之中,虽然每则故事都只有百余字,却能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神韵,将故事的来龙去脉讲得活灵活现且迭起。如《言语》“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袍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五十六个字既再现祢衡击鼓的场景,看出祢衡、孔融二人的狂放不羁、恃才傲物。一言一行,昭示人l生;短小之间,尽显风流。

(三)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品评人物德行的有“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形容文辞优美的有“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描摹会稽山川之美时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其上,若云兴霞蔚。”这些语言精练形象,比喻精妙,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概括力,许多都成为汉语词库中的瑰宝,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名句解读

1.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世说新语・德行》)

【译文】晋文王(司马昭)称赞阮籍极其谨慎,每次和他聊天,说的都是玄虚高远的事情,从不评判人物。

【解读】在魏晋那个特殊的时期,文人经常因为言辞获罪,所以,阮籍就干脆采取了“言皆玄远”的方式明哲保身。但是,阮籍虽不用言语的形式评判人物,仍会用“青白眼”来示意。这远比言语更能表达爱憎。

2.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日:“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挥衣,诸君何为入我中。”(《世说新语・任诞》)

【译文】刘伶常常纵酒放任,有时脱去衣服,赤身地待在屋子里。有人看到后就讥笑他,刘伶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把房屋当作衣裤,你们怎么钻进我的裤裆里来了!”

【解读】从诡辩论上来说,刘伶的确是口才了得。重新换了前提,把人家给他的讥笑丝毫不差地还了回去。这则故事最能反映刘伶的思想和行为,他是个追求真性情的人,以这种极具个性的方式对传统的“礼法”社会表达强烈的不满。

3.支公好鹤,住剡东峁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世说新语・言语》)

【译文】支公(支道林,东晋高僧)喜欢养鹤。他在剡东山住的时候有人送他一对鹤。过了没多久,鹤的羽翼渐渐长大,就想飞走。支公舍不得鹤飞走,就拔了鹤翅上的硬羽。鹤举翅不能再飞,回头看自己的翅膀,然后低下头来,看起来就像人一样沮丧。支道林说:“鹤生来是应该翱翔在天空的,怎么会甘心当人的宠物被眷养玩耍!”养到鹤的羽毛重新长出来,便让它们飞走了。

【解读】支公爱鹤,故剪去鹤的羽毛,使之不能奋飞。但当他见到鹤的沮丧神情时,不由省悟:“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于是让鹤养好羽毛,重返自由。这既是支公“好鹤”境界的升华,也是支公本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魏晋士人都崇尚自然、渴望自由,期望发现自我,摆脱世俗束缚。支公爱鹤而放鹤,与魏晋士人心态相符。

4.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帮有林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世说新语・贤媛》)

【译文】谢遏十分推崇他姐姐谢道韫,张玄常常赞扬他妹妹,想把妹妹和谢玄的姐姐媲美。有出众尼姑去过张、谢两家,有人问她二人的优劣,尼姑答道:“夫人(谢道韫)神情洒脱,确实竹林名士的风度;顾家媳妇(张玄妹)心灵纯洁明净,有如美玉辉映,自然是一位大家闺秀。”

【解读】《世说新语・赏誉》曰:“林下诸贤,各有俊才。”林下即谓竹林名士。说谢道韫有林下之风,是赞叹她有名士之风。而顾家妇为闺房之秀,不过是妇人中出色的。两相比较,高下自见。

5.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

【译文】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若有所思中吟起左思的《招隐诗》,眼前所见正是招隐诗的情韵。这使他忽然想起学问广博、隐而不仕的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尽了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

【解读】这是雪夜访戴的典故出处。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徽之访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言行,看似荒唐任性,不可理解,实则正是晋人审美风度的具体表现。它是将美的价值寄于过程的本身,而不在于外在的目的。它表现了一种纯粹从美感出发的、自由舒展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状态。

链接考场

1.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2012高考湖北B卷)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2.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日:“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只写序号)。

(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教学设计 诗意

文学作品,是通过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的反映,来影响人的心灵世界,改变读者的精神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就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抚慰灵魂。

笔者日前看到了两个教学设计,是关于这两篇课文的,看后,忧心忡忡。当鲜活的文字和其间的意蕴被忽略后,文学作品也就无法给学生精神的享受过程,其“诗意地熏陶”也失去了机会。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让学生从文本提供的这个“间接的世界”中去获取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学会“诗意地生活”当是文学作品教学中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现将两节课的教学简案展示如下:

《金色花》教学简案

一、导入

1.播放关于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从泰戈尔的国籍、成就方面介绍作者。

二、释题

三、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1.这篇散文诗写了哪些事?

2.孩子为母亲做了哪些事?

四、细读文章,感悟情怀

1.文中的这个孩子的特点是什么?

2.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五、拓展训练

1.用“假如……我要……”的句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2.给妈妈写一张卡片,说出你最想给妈妈说的话。

六、小结全文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简案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中国古代聪颖的少年。

2.陈元方及《世说新语》。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正音、划分节奏。

2.分小组疏通文意。

3.讲解重点词句:“内集”“儿女”“俄而”“因”“未若”“即”“撒盐空中差可拟”

三、学生复述故事

四、品味语言

1.争鸣:两个咏雪的比喻句,哪一个更新颖、准确?请说说你的理解。

2.“公大笑乐”,这里笑什么?乐什么?

3.以“雪像……”写一句话。

五、以冰心的小诗“纸船”小结全文

《金色花》的教学设计,以“母爱”为重点,以孩子为母亲做的事为突出重点的方式,整个设计,其意图是要学生“学会感恩”,故在拓展部分安排了“假如……我要……”的说话活动,并以给母亲设计卡片作为“感恩”教育的手段。

《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作为教学设计者,首先应研究课文的文体特征,因为不同的文体,往往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散文诗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主观情绪抒发和美的幻想和想象,但内容上则保留了富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描写。这种文体特征,决定了《金色花》是以细节描写为特定意象来抒感,因其诗歌的特质,情感的抒发必定是含蓄蕴藉,富有诗意的。《金色花》有一以贯之的核心意象“金色花”,围绕着这个核心意象,有具体完整的情境:在宁静圣洁的气氛里,变成金色花的孩子与母亲亲昵地做着游戏。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情境描写,写的都是日常的事物――金色花、庭院、树下、花影、牛棚等;表现的都是日常的生活――沐浴、祷告、读《罗摩衍那》,黄昏时拿灯去牛棚、讲故事等。这些日常的事物和日常的生活所形成的生活序列是很有特色的,它所体现出的是一个尊崇神的国度里充满诗意与神性的日常生活。之所以说神性的日常生活,这是因为作者给母亲的生活又特设了一个宗教生活场景――她祷告、读《罗摩衍那》、黄昏时去牛棚。印度是一个尊崇神的国度。《罗摩衍那》在印度被看作是解决宗教、哲学和道德等问题争论的指南的圣典,牛在印度,被当作神灵受到崇拜。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充满诗意与神性的日常生活发生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这种爱润泽而空灵,神秘、恬淡而悠远。在这个家庭里,孩子快乐、自由,无时无刻不在母亲身边,就像一个爱的精灵,始终活跃在母亲的周围,让自己的芬芳环绕着母亲。母亲沉静、安详而又美丽、慈爱,即使对孩子调皮的责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也有百般的疼爱。在这个家庭里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自然、和谐,虽然这种生活本身浸透了宗教气息,但是这又何妨?因为这种充满诗意和神性的爱,让这个家庭以及这个家庭中成员的生命变得富足,这正是现代文明的发展中,感情逐渐物化,信仰日益迷失的今天的人们最需要的,所以我们需要引领我们的学生去享受这种精神生活,让学生的心灵诗意地栖居。

《金色花》的教学设计中,缺失的正是这种诗意。要使学生有诗意,教师先要有诗意。

设计者因为对散文诗本质的理解不到位,忽视了泰戈尔对“爱”的诗化表达形式,致使整个设计“实”有余而“虚”不足,缺少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设计没有关注到文本中关于孩子和母亲的神圣的生活序列,而是将其简单化为叙事的散文,试图从文本所叙述的事情中,分析人物性格,进而达到对主旨的理解。这样的设计因缺少想象的空间,不能唤醒学生心灵的记忆,不能给学生诗意与浪漫,学生自然也就无法融入文本中诗意的家庭生活,享受这种美好的感情,让自己的心灵得以“诗意地栖居”。

再来看看《世说新语•咏雪》的设计。设计者以语言的品味为重点,旨在训练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领悟、理解、运用。全然忽视了《世说新语•咏雪》之“境”――乱世中一个家庭的温暖。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魏晋风流 世说新语

一、刘义庆的思想倾向

在那个战乱流离的社会,儒家的学而优则仕,“天下大同”已不能支撑每个学子的信念,传统价值无法给他们宽慰,因此转而宗庄。自此以后,儒道合流,似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固定的人格模式,刘义庆即是其代表。

魏晋门阀制度森严,士族的基本构成方式有官宦传统和文化积淀两种,而按照当时世俗约定,文化传承似乎更加重要,是作为跻身清流的一种道德保障,刘义庆身为皇侄,家传儒学思想显然侵润很深,这是刘义庆本人思想中尚儒的一面。在那个中国政治史上最为混乱,社会最为苦痛的时代,刘义庆的清心寡欲,独好文义,应该与阮籍的精神内质是一样的,只是他以著书立说代替了任诞狂傲,其实都是对老庄的膜拜,对现实一种决绝的方式,一种高傲的姿态。所以,在我看来,刘义庆和书中的诸多名士是一样的,儒道的合流互补,似乎才能概括他们思想倾向。

二、《世说新语》

不同的人读《世说新语》,自然会有各种不同的感受。人物个性的空前释放,清谈的明道思辨,朝野的得失进退,世道人情的喜怒哀乐,俱有生动的记述。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自然率性的崇拜,对世俗的鄙夷和对待事功时的不甘寂寞皆贯穿于字里行间而成为全书的脉理。《世说新语》是小说集,它最大的特点即笔墨清简:雅量篇中记载,谢安,孙绰等人泛海遇风暴,孙等“神色惶急”,谢却“貌闲意悦”,这样一躁一宁间,人格顿显。更不要说它奉献出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创造出多少传世成语,保存了多少典籍逸文,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无怪鲁迅先生赞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三、魏晋风流:任诞简傲 俭啬汰侈 任心钟情

《世说新语》中的“他们”,是风流倜傥的,是任诞简傲的,是达观风流的,是高简任诞的,是落拓不羁的,是俭啬汰侈的,是任心钟情的,等等。

(一) 任诞简傲

魏晋以来,文士们皆各有不同的嗜好,王融嗜酒如命,王羲之爱鹅,王粲特别喜欢驴叫,以致他死后,人人都以驴叫来为他送葬。在《世说新语》任诞篇中,还收录了许多正始名士的废礼使性,“礼岂为我辈设也?”他们有着深沉的苦痛,纵情行迹,放浪形骸,当然不是简单的作秀,也不只是一种名士风流,一种姿态,究其原因,“志气宏放,傲然独得,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与其说是竹林七贤们的“政治远识”,我更相信为其超然的心性使然。

但强权面前一切都显得苍白。浮华案后,一时天下名士减半,八姓被逐,七贤始还能逍遥于林间濮上,诗酒酣畅,过着悠哉游哉逍遥自在的诗意般生活。竹林之游,是他们不肯降心屈志而退隐的结果。但司马氏的介入后,七贤渐分道扬镳,“名士少有全者”,或被杀,或被迫朝隐,于是纵酒放诞的畸形人生出现了,穷途恸哭,裸身狂饮,都是个性极度压抑后的释放。阮籍的劝进文,穷途恸哭,向秀只写了一半的思旧赋,刘伶的以酒为命,都透露出人格被严重扭曲的无限悲哀。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因为这个弑君而来的统治已失去了名士对其政权的尊重。他们表面上虽然是行为狂放的狷介之士,但绝不会违背真正的德。

不可名状的忧患,悲凉和无奈,是他们精神的实质。而达观风流,高简任诞,落拓不羁,则成为文士们与统治阶级决绝抗争的一种方式。貌似狂放失常,实是一种最高傲的姿态,一种无言而有力的睥睨。在那个华丽而哀怨的时代,如何去外圣内王,于是他们转而宗庄,愤世嫉俗,织出了一阙阙最苦涩的风流。

(二)任心纵情

正始名士以雅量、任诞来掩饰内心的那份忧患意思和无奈,而中朝名士则是“钟情”,是“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然则情之所钟,正是我辈”。《世说新语》里《伤逝篇之邈若天河》所录:“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王戎追念嵇阮的黄栌之叹也是对前贤的深情缅怀和心仪,我们似乎从中也可看到他的理想在飞动。但是,可悲的是,那个时代,心灵世界似乎与现实世界总是很难吻合的,既然外面的世界无法满足文人内心的需求,那么情感世界自然呈现出一种内敛的趋势,这样,亲情,友情,爱情自然得到以往任何时代都少有的细腻真挚的表情。所以山简为他人孩抱中物而悲恸,阮孚“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的叹息,都是怎样的一份难能可贵的对生命的珍视和彻悟啊!

(三)俭啬汰侈

西晋世风不仅培育了石崇、王恺式的奢侈,酿造了惨烈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也导致了寒门出生的张华、潘岳及亡国之隶陆机等名士独立人格的失落。所谓“居官无官官之事”、“望拜路尘”等都是士人政治失操的表现,所谓“与我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则是时代性的激愤和无奈!

石崇,王恺的争豪,王戎的钻核卖李,执筹计钱等,追求声名俱泰,崇尚奢侈的时尚,是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金谷诗序》中高雅的情怀,抒发的玄理,寄托的深情毕竟也是石崇内心向往逍遥的一种物化的表现。但其感慨远不及竹林的渊深高迈和思想厚度,诸名士的失操可以说是竹林放诞之风的变异,只是一种明哲保身,自我陶醉罢了。

道家强调淡定无欲,视名利为身外物。道家的精神自由,个性解放到人情人欲的纵放之间,确是有一种内在的发展逻辑,所不同的只是个人的心态和追求而已。到了中朝时,王戎等效仿先贤而至东施效颦,石崇等的奢侈成了放诞的变种,内在是个性自由的过度膨胀,外部是西晋政治贵族化的恶性发展——竹林清风在中朝名士的俭啬汰侈中几近殆矣!

四、影响:达者风范,质性自然

魏晋风流既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又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世说新语》里的名士,或风流,或任情,或放达,或桀骜,或琴啸,或清谈,他们用心中至高无上的“道”决绝世俗,再延及到时雨景风,山川草木。那“质性自然”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那超越时世的苦闷悲哀和达观的胸襟与态度,影响着历代文人。王维的半隐半仕,还有那些明清的闲适文人,都有着魏晋的风流余韵的。

唱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带着那份女儿气,已成霸业的曹丕走远了;吟着“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和着那层渊永遥深,顾日挥琴的嵇康走远了;怒吼“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蒙着才高品底的浮竞之名,“心迹不相关”的二十四友走远了……但魏晋风流却已沁入了中国传统文化长河里,其亦道亦儒、不经不诞的行文和立世的方式,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几千年来修身寄怀的一面镜子,一切都沐浴在风流的达者风范下,魏晋的时代精神和文人风采至今还在闪着光芒而代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刘运好.魏晋哲学与诗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郑训佐.中国文学精神——魏晋南北朝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鲁迅.魏晋风度及其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徐国荣.玄学和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陈道贵.东晋诗歌论稿[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6]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6.

[9]成复旺.神与物游——中国传统审美之路[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10]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2]邓康延.国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

[13]王鲁湘.文化大观园[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2007.

[14]吴怡.逍遥的庄子[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周振甫.周振甫讲文心雕龙[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6]李金善.士族的挽歌——南北朝文人的悲欢离合[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2002.

[17]杨星映.中国各代文学理论批评纲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1999.

[1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5.

[19]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20]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