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管理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车间管理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车间管理实训总结

车间管理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字:7S管理; 提高; 数控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25-001

随着我们城市工业的跨跃式发展,企业一方面需要大批量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企业对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得不到认可。近年来,我们学校通过走访、问卷、校企恳谈会等形式调研了多家企业,发现现代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提出新的要求,除了专业能力以外更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我们职业学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在数控类实训场所“7S”管理模式学习效果的实践研究,探索适合学校自身的“7S”管理形式,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优势,为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发挥作用。

一、“7S管理”的含义

现行的7S是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修养)、节约(save)、安全(safety),具体来说:

整理就是区分必需和非必需品,对要的物品进行井井有条的分类管理,对不要的物品要区分有用的和无用的。有用的物品转移到现场之外,进行有关处理,无用的物品坚决清除。

整顿就是物放有序,定置合理,物品标识明显。需要的物品能很快拿到,不需要寻找,而且用后要还原。

清扫就是对环境、设备等进行清扫、擦拭、点检、保养,使环境净化,工作面干净整齐,造成明亮赏心悦目的现场环境。

清洁就是整理、整顿、清扫之后要认真维护,使现场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清洁,是对前三项活动的坚持与深入,从而消除发生安全事故的根源。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职工能愉快地工作。

素养就是要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这是“7S”活动的核心。没有人员素质的提高,各项活动就不能顺利开展,开展了也坚持不了。所以,抓“7S”活动,要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

安全就是清除隐患,排除险情,预防事故的发生。其目的是保障员工(学生)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的连续安全正常的进行,同时减少因安全事故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节约就是能用的东西尽可能利用;以自己就是主人的心态对待学校的资源,切勿随意丢弃,丢弃前要思考其剩余之使用价值。

二、数控实训车间实施“7S管理”的措施

1.实行“7S”从培训“7S”开始

要让全体师生真正理解“7S”,并不是简单地宣布一些制度,规定。“7S”的实行不能让师生怀有“因为是规定的事项,只好遵守”这种心态,那是做不好的。必须通过培训让全体师生,让他们真正理解“7S”并自觉地执行“7S”,使它成为一种车间文化。

2.建立实训课前、课后例会制度

课前例会是每次实训课前学生集会,进行点名,布置分析实训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强调注意问题(7S管理要求、安全注意事项等);课后例会是每次实训结束,完成每日清扫任务后学生集会,进行点名,对本次实训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对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3.完善和补充实训车间管理制度

对实训车间原有制度进行整理,根据7S管理要求对原有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重点完善了实训车间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各种设备使用的安全操作规程,分钳工车间、数控车间、普通车床加工车间、焊工车间、电工车间分别制订了车间7S管理规范以及机械实训车间7S管理实施方案。

4.整理、整顿着手,优化车间内部布局

在学校实训过程中要实施“7S”管理模式,首先从整理、整顿开始,实行定置管理,对实训现场所有物进行合理定置,并通过调整物品位置来改善实训现场中人与物、人与场所、物与场所相互间的有效关系,形成固定位置。其主要过程为:一是清除与实训无关之物,对长期堆放在实训车间里无法修复的设备、废品、无用的工具进行全面清理,对有故障的设备及时进行维修。二是将实训车间设备、工量具等物品进行分类,实行定置管理,并做到摆放整齐、规范。按简单就好,适用就好的原则化繁为简,增强现场秩序的稳定性,使物品容易方便的使用,努力消除和减少寻找的时间。

5.通过清扫、清洁,保证整理、整顿的成果

整理、整顿的成果必须通过清扫、清洁来保持,没有很好的清扫、清洁,一段时间后车间又会恢复原样,清扫是在传统的打扫基础上,重点是对设备的维护保养,要做到日常化、随时化,是在保持整理整顿成果的基础上改善现有工作,包括每日的常规清扫、每月重点清扫、每学期的彻底清扫,来保证实训车间设备的完好、环境的整洁。清洁是一种标准化活动,它是把整理、整顿、清扫等活动中使用的方法、手段等,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并要求全体师生加以遵守,我们制订了各实训车间的7S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并通过检查加以保证。

6.规范学生行为,严格遵守实训纪律,养成良好习惯

这里实施7S管理最从关键的部分,也是实施7S管理的最终目的。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车间前必须按要求规范地穿好工作服;第二进入车间领取任务后到指定的岗位(一人或两人一岗位),不得串岗;第三进入车间禁止吃零食,禁止做与实习无关的事情;第四任务完成及时清理设备,清扫地面,整理工量具,使其恢复到实训前的状态,第五实习过程严格按照车间实习安全要求,设备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确保实习安全。

通过“7S管理”制度来实现“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实训效率、增强管理意识、营造和谐氛围、减少资源浪费、提升职业素质、打造学校品质”的预期目标。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标准,让学生尽早的体验企业的管理模式,以便就业后能更快适应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永勤,王东,徐新跃.生产现场7SEA管理活动的实践[DB/OL]

[2]邱禄瑞,徐晓.7S活动简单,实用的现场管理方法[J]企业管理,2007(3):12-12

车间管理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汽车制造?校内实训?任务驱动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已经连续5年汽车产销位列全世界第一,这就给汽车制造类中等职业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职业教育的实训结构、模式与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工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为此,实训教学的改革就成为必然。

一、汽车制造类专业校内实训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

在企业面试中,学生对企业岗位能力的认知是学生能否面试成功的关键一环。因此,汽车制造类专业学生在上岗前进行的实训项目对他们职业生涯能否成功迈出第一步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训的目的是使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而我们目前的实训教学却很难达到上岗前的培养目标。

首先,现在的实训课堂是三四个老师带领四十几个学生在实训车间进行,其组织分组、学生管理、实训教学全靠老师来实现。一名实训教师往往管理十几名学生,这样,学生实训经常是爱学习的学生听讲,不爱学习的学生懈怠,因此造成了只有几个学生动手,大多数学生休息的现象。老师也经常是顾东顾不了西,成了“牧羊人”。

其次,学生操作没有目的,缺乏实训目标,实训时要么一起动手,要么不知从何下手。学生对实训往往停留在表面,对实训过程或实训设备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再加之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就导致出现了典型的只会看热闹、不会看门道的现象。这样,学生在实训车间坐不住,时间长了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第三,如果要全程仿制汽车制造生产现场,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场地,这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承受不起的,所以很多学校只是利用几辆汽车进行拆装实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缺乏生产现场氛围,难以进入实训角色,因此就更不愿意动手练习了。

二、汽车制造类中职学校采用任务驱动式校内实训的尝试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我们在总结多年校内实训经验的基础上,对沈阳市内的汽车制造厂和汽车维修厂进行调研,提出了任务驱动式汽车制造类校内实训方法,并在最近的实训教学中进行了实验。

首先,构建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相一致的汽车制造类“基于岗位需求”的实训项目。

我们结合沈阳市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构建了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基于岗位需求的任务引领型”实训项目。重新设计汽车制造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引进一小段生产线,生产工位采用独立式设计,在需要时可以连接在一起,这样就保证了既能进行独立操作也能进行连续操作。实训项目的内容是前期调研时根据制造厂和维修厂的实际内容进行设计的,其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和修理中常见的部位。项目内容有汽车车门拆装与修理、汽车空调拆装与检修、汽车前大灯拆装与检测、汽车座椅拆装、汽车仪表板拆装与检修、汽车外包围的拆装和雨刮器等附件的拆装。

其次,以“有用、实用、够用、有效、先进”十字方针为实训宗旨。

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分析,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或模拟企业环境下按工艺流程的各个工序依次进行训练,加强专业实训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即“以岗位要求为主导,以实践为主线”的汽车制造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该实训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了专业与职业一体。

第三,实训车间实行企业化管理,感受企业管理氛围,养成职业习惯。

实训车间的企业化管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训教学中融入了企业元素。如:领料、回料完全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这样学生在学校就知道以后工作时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领料时填写领料单,返料时填写回料单,这样就保证了出入库管理的数据化和环境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实训车间的数字化管理。这样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企业化氛围,养成职业习惯,熟悉岗位要求。

车间管理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药剂生产技术;工作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掌握的职业技能与树立的职业意识。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载体已成为培养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重要手段。药剂学作为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改革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培养。

一、课程整合

药剂学属于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其课程内容包括药物各种剂型配方及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及设计、制剂质量监控及方法的知识,其中生产工艺与质量监控涉及制剂生产用到的相关设备和生产的管理。同时,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还开设药物制剂设备操作与维护、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务实两门课程,药物制剂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内容包括各种剂型典型制药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务实课程内容包括生产环境、设备、产品人员等方面要求。此三门课程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但课程体系的分开教学,使学生建立的知识体系缺乏综合系统性。

我专业药剂学课程改革将药剂学、药物制剂设备操作与维护、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务实整合形成新的课程药剂生产技术。根据高职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全面强化药剂生产涉及到的生产产品、岗位规程、高危操作、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等内容。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修订,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药剂生产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二、课程设计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制药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为标准构建教学内容与教学标准,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制药企业中生产一个合格的药品需要经过完整规范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充分展示了需要生产人员具备的岗位知识、能力与素质。同时由于药品剂型众多,具有不同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等,因此不同剂型的药品生产的工作过程差异较大。药剂生产技术的课程项目设计筛选典型剂型的生产过程为依据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教学文件严格依据药品生产的实际编写,教学过程实现与生产实际同步,教学评价教学成果与教学过程并重。这种完全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强调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够学习典型药剂生产的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并通过自我总结和教师引导完成药物制剂相关知识学习,使学生能够形成药品生产人员应具备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质,自然的从学生角色过渡到企业员工角色。

三、教学流程

综合人的认知规律与教学成本等因素,在课堂上组建药剂生产车间,生产车间主任由教师担任,负责生产任务的下达、技术指导等工作,生产车间操作工由学生担任,负责操作与维护机械设备。学生随机分组,每组作为一个生产班组。课程的教学过程采用以下步骤:(1)教师告知,使学生明确将要完成的工作项目和该项目达到的目的;(2)学生制定行动计划,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并完成行动计划,可适当提供与任务相关资料;(3)学生计算机模拟实施行动计划,学生依据制定完毕的行动计划在仿真实训系统相应程序中进行模拟操作,根据程序的提示修改完善行动计划;(4)学生GMP实训车间仿真实施行动计划,学生进入GMP实训车间实施修改后的行动计划;(5)项目实施过程及结果行评估总结,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

四、仿真教学

教学情境能否和真实的工作环境相符合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关系到教学项目能否顺利实施与学生能否顺利融入职业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将图片、动画、录像等结合,通过视觉、听觉等共同刺激,使学生注意观察和比较,更容易理解掌握学到的技能与知识,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节省教师大量的讲解时间。实践教学采用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目前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已经拥有的仿真仿真条件包括药学仿真一体化教室、药物制剂一体化教室、校内GMP实训车间和校外实训基地。药学仿真一体化教室的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内安装有国内先进的GMP仿真实训系统,用于典型药剂形态生产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教学。药物制剂一体化教室内可进行多种药剂的实验性生产。校内GMP实训车间包括固体药物生产车间、小容量注射剂生产车间与口服液生产车间,其建设符合国家GMP要求,用于典型药剂的小批量生产。校外实训基地为与我院合作的大型制药企业,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可以巩固课程教学成果。

综上,在整合了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药剂学的教学改革,依据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了教学内容,使课程更贴近实际生产,为学生提供了更贴近职业岗位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我院药剂学的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我们将坚持深化课程改革,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 “十二五” 高等教育科研青年专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课题编号14Q180)。

作者简介:刘伟强(1979-),男,黑龙江,汉族,工程师,讲师,从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及食物提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戴雅芳.以企业需求为指导的高职《药物制剂技术》实训课程改革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49.

[2]李剑惠.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仿真工学结合教学方法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34-36.

车间管理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实训 生产 教学

随着高中、大学的扩招,中职生生源的基础越来越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需要人才的素质却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尤其是每年省市大赛取得名次的学生所找的工作都令家长和社会满意,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很强,在企业中能更快进入工作状态。从中可以受到启发,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更好地完成实训任务则是中职学校考虑的关键。

笔者学校利用建设全国示范校的有利时机,对原有机加专业的数控、车工、钳工三个车间和液压、金工、机械基础三个实验室进行改扩建和全方位定位,积极探索生产、教学、培训、鉴定相结合的办学思路,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性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真正把笔者学校机加实训基地建成了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建设目标

实训基地经扩建和改造成为校内外教学、科学研究引导和为校外生产服务相结合的三合一型基地,并能满足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要求。实训基地同时为社会服务,成为周边企业、农民工和再就业培训基地,达到实训资源共享,从而避免了市人力资源部门对师资和设备重置的浪费。另外基地内实训车间和实验室对教师、社会工程技术人员开放,给他们提供科学研究的场所,使其成为行业技术、信息、培训等新技术、新工艺的集散地,引领社会科技创新。改造后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还体现在满足学校正常实践教学同时,可以为企业加工一些常用非标零件,把基地的纯教学形式变为产教结合形式,在取得良好教育效益的前提下,也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主要措施

1.建立章程,促进实训基地的组建与平稳运作

为加快项目建设步阀,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科长、实训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并设立基地管理机制,仿照企业管理设立机加各专业实训室主任、专业操作工和设备维护人员。同样模仿企业管理设立技术员,保证基地的技术服务到位,每个实训车间针对不同专业设立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基地建设方案的可行性把关,以保证及时顺利地完成建设项目。

基地建设资金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两部分,筹备要到位,使用要合理,保障其充分用到基地建设中,设备购置要保证其先进性,不仅局限于学生教学,更能满足生产和社会培训等需求。注重设备安装后的验收和管理,保证实训或生产过程中每台设备都是完好的,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要做到位,每台设备都要建立设备档案,掌握每台设备的使用、换油和检修等情况,保证其正常运行。

2.加强师资建设,引入企业师资

学校现有机加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人员共有60多名,在基地管理、设备维护方面经验丰富,暂时能满足现有实训基地规模需要。但是科技在进步,企业需要的人才素质也要有所提升,必须要想到培养出的人才向更高、更精、综合性发展,为此教师队伍素质要提升。因此,学校每年会派一些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他们回校后围绕本专业实训教学对同事再进行校内培训,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师在取得本专业职称资格的同时还具备一种职业资格能力。

学校长期聘请企业资深人士作为实训指导专家,他们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他们在承担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培养年轻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了校内教与企业人员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企业师资的注入,使学生能随时感受到企业的氛围,促进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这些专家在教学中会很自然地融入企业员工培训模式,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这样毕业后就会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培训资金和时间。

3.引入“6S”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为了加强实训基地运行中的场地管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企业相关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相对接,不断提高学校整体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使实训基地管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学校引入了“6S”管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理念。不仅要对学生进行“6S”管理知识的培训,也要对他们实训中进行“6S”监督,并且要对学生的实训成绩进行“6S”考核评价。另外,还要完善实训基地的设备管理制度和维护保养制度。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学生既要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安全操作规范,又要在实训过程中养成严格按工艺卡加工零件、工量夹具要摆放到指定位置,实训期间保证实习场地及时清扫和设备及时维护的好习惯。严格要求学生按企业员工一样准时上岗,进入实训场地必须着装整齐,穿戴安全,每天实训以小组为单位,班前会领取项目任务单,实训中工件质量检查,班后会总结鼓励。实训指导教师的行为在知识传授上好似师带徒关系,在实训基地管理上好似车间领导管理所需员工一样,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企业员工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以“6S”管理为基础,又引入了“精益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学校注重实训教学,教学计划更加规范,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每个专业的项目方案实施细化到每节实训课,对不按实训项目操作的弄虚作假行为严格查处,确保每个实训项目及时、顺利、真实、有效地实施。对学生的每次实训成果评价按自评、互评和师评三步完成,学生自己评价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学生互评能够做到取长补短,指导教师评价能够把学生们容易忽视的共同问题挖掘出来,真正做到按评价体系的具体步骤去操作。为了系统地规划实习项目的每个工序,学校要针对不同专业及时开展项目专题会,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比,及时给予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保证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教法、新管理的实施,精细实训,促使学校实训质量逐步提升。

4.按企业的生产模式建设实训基地,具备生产零部件的能力

2015年3月,首钢东华企业在笔者学校机械加工实训基地挂牌,这个基地包括数控车床、普通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四大类机床,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实训场所,企业为实训基地投入了技术和人员支持。我校是国家级示范学校,有丰富的实训设备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实训设备在资金投入充足的情况下,选型上已从教学型设备向生产型设备过渡,为基地加工企业所需的中小型工件提供了设备保证。在加工这些工件时,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实训教师共同制定零件加工工艺卡,可以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使他们的能力从专业教学型向实践生产型转变。教师以前每年一次的企业培训一般是安排在每年暑假,周期为两周,时间安排相当于一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采取校企合作方式按企业的生产模式建设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到学校上门服务,教师的企业培训可以直接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了,这给学校节约了资金,给教师节约了时间,可以说一举两得。同时,学生也是受益者,企业技术人员直接指导学生加工零件,使学生真实地进行小零件的生产,他们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实训基地从工件的加工流程、实习场所的布置、规章制度的确定,到管理方式理念等均按校企合作单位的相关模式去执行。在生产中经常为企业加工法兰、摩擦轮、压盖、轴等零部件,不仅提高了基地的生产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使他们逐渐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熟悉各种常用件的工艺流程,牢记岗位操作规程和作为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校企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能逐渐完成从实习生到岗位操作工的顺利转变,通过加工企业所需工件,使学生对本专业职业生涯有更好的认识,企业人员亲自带学生实训过程中,更能了解学生,可以采用定单式的分配方式,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就业。

三、效果

1.具备了教学“做评练”三合一教学功能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和运行,实现了学生校内学习内容与未来工作需求的对接。实训课堂与生产工作的统一性,课堂与实习场所的一体化,体现了工学结合、生产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模式的真正实施,具备了学生先做工件、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系统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一步深化练习,即“做评练”三合一教学功能。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淡化教室和实训地点的分界线,将课堂部分内容转移到训基地,学生可以边学边练。在企业人员和校内教师的共同引导下,学生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以每个项目驱动学生完成专业课的学习,把空洞、繁杂的理论教学融入到一项项具体的实训任务中,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体验,从而使实训内容紧扣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教学任务与企业产品的统一,使学生即是学校的实习生,又是企业产品的创造者,同时完成企业生产与校内实训任务,从而掌握最实用的操作技能。

2.对周围区域具有很大的辐射示范作用

学校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建立的实训基地,可以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过师资和设备资源共享,使其利用率最大化。实训基地在满足学生实训任务的同时,圆满地完成了2015年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机械加工专业)任务,每年一次的学生技能鉴定,2015年、2016年周边企业技工技师培训及鉴定工作,承接省、市机加专业的青年职工、教师和学生技能大赛,与首钢东华、中航黎明金工车间、西门子透平公司达成了校企合作,学生实训项目完成产学一体化,即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又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学校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机加专业学生显著增多,促进了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车间管理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加强;中职生;就业能力;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178-02

一、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2+1”培养模式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2+1”两段式教学培养模式,“2”即第一、二学年让学生在校内完成通用基础模块课程和专业基础与技术课程模块的学习与实训,“1”即第三学年以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学生进入协议单位的相关岗位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具体情况如下:

1.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学校与企业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组建一支勇于改革创新、实践能力强,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由行业专家为主体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并制定工作制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参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学考核与评价等全过程。

2.成立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培养研究室。在合作企业内,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成立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培养研究室,作为校企合作的常设组织结构,结合定单培养协议、顶岗实习协议及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学和顶岗实习的教育和管理。

3.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操作能手作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4.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2+1”两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与合作企业签订的“2+1”人才培养协议,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合力,前两年企业配合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完成通用基础模块课程和专业基础与技术课程模块的学习与实训。第三年学校配合企业,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委派专职教师深入企业,配合企业进行管理,及时掌握实习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实习效果。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及实践考核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达到企业员工内部考核标准,取得企业相关岗位的“上岗证书”。

二、加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

1.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开设职业指导课,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团队合作意识教育等,帮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树立职业道德,为实现成功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2.通过进工厂参观学习、与工厂技术人员交流,使学生了解化工岗位员工行为规范。通过观看化工真实事故录像,并进行安全模拟演练,使学生明确化工行业安全的重要性,从自发到自觉遵守化工行业岗位行为标准。

3.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技能模块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较强的事业心,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获取信息及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将学生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4.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和校内实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树立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文明生产意识,促使学生加快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可通过以下活动来实现:邀请企业领导、先进工作者到校作报告;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体验企业的工作、生活情境;在实训室(车间)、教室悬挂企业安全操作规程,张贴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图片,以及在企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照片;把企业的员工手册、操作规程发放给学生,等等。

5.通过学生社团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6.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

1.以典型生产过程为主线,按从业人员职业需要安排专业知识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2.采取边理论、边实践的形式,使两者有机结合,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本知识。

3.以校内化工实训设备、实训仿真软件为依托,将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构建“理实一体”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线,理论为实训服务,实践验证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体现“理实一体”、“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理念,使学生熟练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

4.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专业基础实训、模拟仿真实训、生产操作实训、顶岗实习实训等共同构建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第一、二学年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做一体化”实训,第三学年安排为期一年的学生顶岗实习。

1.校内实训。

(1)实训地点。具有职业氛围的校内专业实训基地。

(2)实训时间。第一、二学年。

(3)实训方式。以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实训车间”为依托,将实际的工厂生产环境引入教学,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实训车间”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运行和管理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企业的工作过程。按照生产车间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采用班组形式,明确班组负责人并定期更换,班组负责人负有生产车间工段长的职责,负责组内基层管理、组织分工、工具设备管理等工作。班组任命安全员,记录操作中出现的失误和安全隐患,实施过程中采取组间对调监督的方式,每个班组由工段长描述本组的工作计划和最佳操作思路。

(4)实训的实施。设计工作场景,教师(车间主任)布置工作任务,工段长填写交接班工作日志;工段长独立设计工作任务单,包括原料选择和配制、计划操作规程、确定产品质量控制方案、产品检验方法等;班组进行现场真实操作,记录操作工时、电耗及最终产品质量,严格按照工厂实际操作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5)评价。班组间互评,指出对方的操作缺陷;车间主任(教师)点评,对每一项工作任务进行评分,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

2.顶岗实习。

(1)实习地点。校外实训基地。

(2)实习方式。第三学年安排为期一年的学生顶岗实习。

(3)实习的实施。根据学生自愿与学校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安排学生在合作企业集中进行顶岗实习。为保证学生实习期间的有效管理,利于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顶岗实习前,学生、学校、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明确顶岗实习的内容,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全方位考核评价。学校选派化工专业课教师和毕业班班主任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分别负责实习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实习期间,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企业实习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不随便请假,树立强烈的纪律观念;认真学习岗位技能,掌握操作规范;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纪颖,小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就业――来自2007年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的消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2]郭曙晖.试析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3]林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促进中职教育新发展[J].大视野,2008,(7).

车间管理实训总结范文6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边进行讲解边示范。示范过程中,应该注意先慢慢地操作,然后逐渐加快,先从容易的进行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训操作后,再进行示范难度比较大或者比较复杂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看到的操作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保证操作的规范化,从而可以减少多余的不良动作。并且在示范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在示范操作的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或者常见的错误暴露在学生的面前,然后询问学生在示范的过程中,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且学生在以后的实训的过程中,还会更加注意这一环节,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做法。并且在统一示范后,如果还有学生不理解,还应该进行个别示范,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应该重复进行示范,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准确地理解,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实训课程,才能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规范实训考核,严把实训质量关

“质量第一”应该是实训中应该始终坚持的思想意识。是否进行了规范的考核和落实是实训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应该规范实训考核,严把实训质量关,使实训质量得到切实的保证。评估学生实训成绩是实训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训教学中的一个最为精细的工作。应该认真、公正、准确地进行评定,而决不能敷衍了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是实训指导教师与班主任对学生的评定及学生个人的实训总结报告。在结束每个实训项目后,都要考核学生,并记录成绩(评价)。二是应该将每个学生的实训反馈表建立起来,内容包括思想表现、安全生产、出勤、实训阶段考核等项目,以方便最终评定考核成绩。同时,在日常的实训教学管理中,应该对学生的表现有一个及时地了解,并认真分析和评价,做好相关记录。

引入工学结合模式,突出实训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