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市场调查报告

人才市场调查报告范文1

一、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个人理财市场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起步较晚,个人理财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市场规模小,规模优势难以得到发挥。由于起步晚,发展不完善,导致目前我国理财市场规模小,这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各商业银行理财服务不到位问题。服务缺乏专业性。如一些高收入投资者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个人金融服务普遍持接受态度,对于我国同类服务却无法认可。服务缺乏差异性。以工行为例,目前推出的3P服务优惠服务,专业服务、私密服务,而唯独没有个性化服务。三是理财产品缺乏创新。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与国外成熟市场理财产品相比,更多的把现有业务进行重新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需求进行个性设计。

二、完善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环境,做大投资市场规模。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构建一个良好的构建运行体系。一是制定有利政策,积极促进我国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使得可加入的投资渠道,可选择的投资产品和可投资的规模相应扩张。二是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框架。尽快完善理财业务的相应法规、法律,对理财业务的市场准入,业务管理风险控制,会计处理,信息披露,投资方向等在政策上予以规范。

(二)放宽管制,引入良性竞争机制。促进金融市场开发,放宽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界限,引入竞争机制,在引入的同时,要规范中外资银行的竞争持序,有序开放外资银行的并购活动,形成良性竞争。

人才市场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122

中职学校没有升学压力,相对于专业技术科目来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和就业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对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认识不足,一些中职语文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语文“职业味”知识,在就业工作中碰到一些非专业的技术问题时便不知所措,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失败或工作能力降低。本文试就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就业关系进行分析,探索中职语文教学适应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的有效教学途径,以供同行借鉴。

一、从学生就业工作中看中职语文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中职毕业生而言,除了要求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之外,大体上要做好以下就业准备程序:

1. 面试。面试的核心是考核毕业生的综合口头表达能力,如何组合头脑里储存的知识,用嘴巴把它们表述出来。所谓语文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面试和语文有很重要的关系。

2. 简历报告的撰写。中职毕业生就业面试的同时还准备有个人简历发展报告。个人简历发展报告撰写水平体现一个中职学生的语文水平。中职教育语文同义务教育语文有所不同,侧重于学生就业技能表达的培养,侧重于应“付”实践工作生活。

3. 工作中的语文知识需求。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中,中职毕业生会要求上交工作计划、总结、商业合同、市场调查报告等工作材料,这些材料的结构是有固定格式的,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一般会贯穿有这些知识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革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真正学到这些知识。

二、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职业味”的主要方式

根据中职学生的就业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围绕毕业生工作的职业特性,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对症下药,抓住毕业生工作职业中常经历到实际问题开展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多年学生实习工作的带队教师,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教学方式来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味”。

1. 通过练“读”,锻炼提高学生的“说”。众所周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些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为人低调,不够大胆。上课时,教师提问不敢回答或不敢说好。在企业到学校进行招聘面试时,笔者曾经发现有些学生上台面试时很拘束,说话时停时断,导致面试失败。究其原因,平时练“说”功夫不强,心理素质差。所以,为了加强学生的“说”,教师应让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读课文,中国有句俗语:“一回生,二回熟”,有意识地锻炼这些学生的朗读,可以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在练习朗读的情况下,逐步锻炼学生“自说自话”,“说”自己的家乡、亲朋好友的事、“说”学习上的事等自己熟悉的事情。笔者的做法是:(1)根据班级人数,用纸条写上序号,把所有纸条放到空盒里,每个学生轮流抽签,按照自己顺序轮流上台说话;(2)确定50道学生易说的说话题目。由学生抽签,抽中哪道题目就说哪道题目。公平、公正抽签,提高学生兴趣,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多次锻炼学生的“说”,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良好。

2. 作文课内容倾向于学生的就业实践需要。中职毕业生在校时间短,一毕业就直接走向社会就业。在就业工作之后,经常性的写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等。因此,在教学当中,作文课时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就业需要,带领学生开展课外调查和勤工俭学,然后学习撰写各种应用文文种如商业合同、市场经济调查等,作文课中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内在知识素质。

3. 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提升学生语文文字输入效率。在任何工作岗位中,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输入语文文字,就不能胜任工作,这是时展需要,也是中职学生的职业内涵。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其中的“写”包含有职业味颇浓的语文文字输入能力,通过思考的同时,能够同时书写,形成文章。写得好、写得快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任何一个单位的领导非常欣赏的。

4. 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职学校有不同的专业,语文教学应该根据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如在旅游专业和商务越南语专业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酒店与旅游服务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访凭祥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和边贸点后,由学生扮演导游身份给游客(学生)讲解旅游景点或边贸点;而对商务越语的学生侧重于中文和越文写作的转换练习,提高学生的知识应变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言传身教。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素质较差,对写作比较头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示范、做演讲,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 加强教学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教学缺陷或漏洞,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反省教学方法、手段、学生反映等等,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

3. 加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教师在学生就业后,跟踪学生就业去向,多和学生沟通,了解自己语文教学知识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应用情况,可以不教哪些内容,应该增加哪些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出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职业味”,以适应时展和学生需要。

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措施对于很好地实施中职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促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就业形势,同时也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人才市场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服务外包;商务日语;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034―02

一、服务外包行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

(一)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

教高发[2009]5号《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各类高校应在服务外包产业所涉及的专业增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2013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由此可知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之大,伴随我国服务外包的加速发展,其人才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

根据大连市软件行业协会2009年编译完成的《日本离岸外包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日本离岸外包市场的规模为1000亿日元左右,并保持增长趋势;中国是日本依赖程度最高的离岸外包承接地,占日本离岸外包交易额的60%。此外,在《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0―2011》中提到:“服务外包适用性人才短缺。服务外包企业需要‘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虽多,但大多毕业生上岗后还需6个月左右培训才能逐步胜任,因此形成周期性的人才缺口。”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服务外包人才供求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服务外包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日语人才需求的新趋势

以笔者供职单位所在地的苏州为例。苏州市作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性城市,在“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年均增长率保持40%以上的目标。由此推算的人才需求,大约每年需增加5万名。而苏州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比较集中的领域包括:日语翻译;能以日语为工作语言,从事总务、人事、采购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苏州市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当前,大量日语人才就业岗位开始从传统的机电、电子、服装和国际商贸等传统行业,逐渐向服务外包行业过渡。

从市场对日语人才的要求来看,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就是过去单纯只懂日语的人才逐渐不再适应当前就业市场最新的需求,而那些既懂日语又具备商务类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开始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而服务外包行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恰恰是体现该变化趋势的典型。因此,面向服务外包行业的日语人才,是要求同时具备日语技能和商务类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商务日语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商务日语专业发展现状

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商务日语作为一门课程已在国内少数高校中出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多数拥有日语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日语这门课程。2007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日语研究委员会的成立,标志我国商务日语教学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年,国家推出了国际商务日语从业资格等级考试。为适应市场需求,许多高校相继在原有的应用日语或旅游日语专业的基础上,将其更名为商务日语专业。近年来,高校中开设商务日语专业方向或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有75%的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称为商务日语专业,有的仍保留应用日语专业,旅游较发达城市的高职院校开设旅游日语专业。从企业需求来看,多数企业认为不再需要仅有日语专业的单一人才。他们希望员工借助于日语来从事某项工作,便于交流和沟通,如掌握商务、外贸、IT、办公自动化等其他技能更受青睐。”根据《日语学习与研究》于2011年开展的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共有671所,其中拥有商务日语专业(或方向)的数量达到235所,约占总数的35%。虽然商务日语专业的开设历史比较短暂,属于新兴专业,但也存在定位不清、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等诸多问题。

(二)商务日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新趋势

传统的日语专业是以日语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培养为主,专业的课程是根据学科结构体系设置的,即所谓的学科型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日语学术理论水平。而近年来新兴的商务日语专业,是按照市场的人才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即所谓的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思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场素质与技能,这必然要求商务日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日语专业有所区别。

据笔者查阅,许多已开设商务日语专业的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实质上大同小异,可以简单归纳为:要求该专业毕业的学生既要掌握日语语言能力,又要具备商务类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在日企工作的职场礼仪等。“商务日语专业学科的知识内容与结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深入,商务日语人才培养应着重依托区域经济建设特征,力求将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使学生成为应用型、开放型人才。”

综上,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服务外包蓬勃发展,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均密集出台了扶持服务外包产业诸多政策,而商务日语作为一门相对建设历史并不长的专业,应该要有更多的高校将其专业建设面向服务外包行业去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按服务外包行业和市场需求导向去建设商务日语专业。而且,高职院校是有可能并有能力去承接服务外包行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技能型技术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任务模式决定了它们承接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养任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从人才培养的层次来看,高职院校主要偏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即是偏重职业技能和素质的,面向服务外包行业的商务日语专业建设亦不例外。

关于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以致力于打造“中国服务外包第一校”的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笔者认为该校以下两点做法值得参考:一是开设服务外包概论、IT素养、BPO理论与操作实践等直接面向服务外包行业的课程,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更紧密联系起来;二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行企业的订单式培养,为学生到服务外包企业实习与就业提供直接的通道。

三、结语

当前政府已认识到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尤其是在吸纳大学生就业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转移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为中国发展面向国际的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而高校正是我国服务外包人才的主要来源地,但由于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更新速度慢、偏重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目前的人才培养并不符合服务外包行业的实际需求。因此,面向服务外包行业培养合适的日语人才,应该成为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当下亟需探讨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学江.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建设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王瑶.商务日语专业建设的探索[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02).

[3]卢成东.主动承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任务,实现突破――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方向拓展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06).

人才市场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会展行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

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会展业作为一类新兴的经济产业形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被社会各界重视。目前中国会展产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知名展会,在这样的背景与环境下,分析我国会展人才队伍的现状,认识会展人才市场需求,对于加强会展人才培养和中国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会展产业迅猛发展呼唤会展专业人才

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成了国际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再加上交通手段的不断改善以及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会展业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会展业在欧洲、北美、澳洲以及亚洲的香港、新加坡等地,已发展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进入了商业化运行阶段。我国会展业在进入新世纪后,也同样保持着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会展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会展产业的发展与会展人才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会展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其迅猛发展必然要求大量的高端管理人才与一线会展人才。

会展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会展知识或展会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会展行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有了这样一批人,才能推动了会展业的顺利发展。正如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所说:“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会展人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属于多种专业人才的集合。会展活动需要多种类型专业人才的配合。根据会展组织和服务活动对具体知识的要求和一般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会展专业人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从事会展经营管理人才,包括规划与行业管理、服务管理、场馆经营管理、融资与财务、项目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商务与服务管理等人才。二是进行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人才,包括活动策划与组织、国际公关、市场营销、布置广告等人才。三是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人才,包括会展场馆设计建设、设备保养和维护、会展场馆装潢、展台设计和搭建、会展软件系统开发及维护人才。四是会展教育研究人才,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及科研人员、行业协会培训管理工作人员、信息统计人员、刊物网站编辑和技术人才。

然而,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从我国目前会展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从事会展业的人员大多都是从其他领域和岗位转岗调入的,大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素质上先天就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文化艺术素养、公关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个人的形象气质等方面,与世界会展业人才素质相比,差距明显;熟悉展览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十分匮乏,许多会展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尚停留在商品展销、成就展览的层次;会展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会展产业发展的需求,各地会展人才紧缺的呼声强烈,波及的地区越来越多,已成为制约我国会展业务开展以及会展组织水平提高的“瓶颈”。据2004年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显示,我国会展从业人员约100万人,从事经营策划的管理人才有15万人,这些人多半是“半路出家”,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过系统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业务经验的会展人才比较缺乏。另据上海师范大学完成的“关于会展人才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2004年上海会展行业直接从业人员约5000人,其中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上海目前平均一天一个展览,人才缺口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上海如此,对于国内其他城市来说,会展人才短缺就更加明显了。在当今世界会展业与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会展人才已成为其中最根本的动力,它对会展业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形势,中国会展业大力培养自己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现状

近些年,我国在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开始重视会展人才问题,为会展人才的培养开辟道路,在政策上促进会展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二是组织选派优秀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和培训,到国外先进的会展公司学习锻炼。三是确立会展行业培训基地,进行会展行业培训,完善会展行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以开展多层次的会展职业教育来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四是高校开办了会展专业教育,进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从2002年开始至今,我国已有许多高校、高职、高专设置了会展专业。在会展教育中,很多学校注意到了现代展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提高,重视能力培养,拓展全面素质。

由于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起步较晚,会展理论、会展教育以及会展研究严重脱节,致使会展产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会展经营管理理念、具体操作运营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目前会展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人才培训教育目标不清、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底,仅北京地区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的大专院校及高职、职高就达几十家,会展培训班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快速发展的会展培训教育也导致了很多的问题。一是从目前会展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来讲,由于众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办学、攀比办学,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缺乏对培养目标的足够认识;二是培训本身的质量不过关,在技能与技巧的训练上时间不够,学员与老师之间难以有效的进行经验交流,难以保证培训效果;三是教育培训很难契合现实情况,实践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各类会展对人才的需求。

2、会展人才培训教育分布不合理

由于会展经济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密切相连的,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其会展经济之所以发达,与这些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和经济优势分不开的。会展经济的这种特殊的依附性,实际上造成了会展业人才培训分布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了大都市会展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相对较多,而中小城市的会展业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是很难向中小城市流动,这种相对的人才富余和人才不足,既造成了人才培训的浪费,也难以满足会展经济起步较晚城市的发展需求。

3、缺乏系统的扶持和保护措施

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缺乏相应政策的扶持,使一些地方具有良好前景的会展产业,在人才培养和保护方面没有及时跟进,致使会展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人才相关的管理与保护办法,一些地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会展方面人才大量流失,这无疑会影响会展产业在我国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会展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目前会展业日益规范化和国际化,中国会展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专门的会展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1、提高全社会对会展人才开发的认识

事实上,会展行业人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培训和艰苦的自我提升才能达到。中国的会展业起步比较晚,社会对相关人才方面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的。虽然会展业界开始意识并且重视人才问题,但是依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形成一种有利于会展人才成长的土壤和氛围,使各类会展人才和各类会展专家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和份量,充分发挥与展现自身的聪明才智。

2、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开发规划

根据会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训开发规划,以保证培训的系统性。这一规划要有政府权威部门组织协调,制定出相应的近期和中长期人才培训规划及实施措施,严格加以考核,确保目标的实施,使培训开发与需要结合起来。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校和企业可加强会展职业培训的协调及管理,联合开展职业培训,加快会展培训的品牌建设。培训要定期化,内外培训要相结合,长短期培训要结合。通过人才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建立起精干、高效、能够承担起展会全过程的、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3、树立开放的人才培养观念人才是会展业最活跃的因子,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要办好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会展是无法想象的。由于国外开展规范化的会展时间较早,并且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丰富,所以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及著名会展企业合作培养,吸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体系,充分占有行业信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另外,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提高会展人员的业务水平。如选派专业人才到国外培训,或直接从国外引进会展专家和人才,或聘请国外著名会展专家来讲座和指导,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他们举办和组织会展的经验,加强与国外会展业的交流与沟通,从意识和形式上迅速提升,以提高会展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使中国会展业早日进入国际化发展轨道。

4、规范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

随着会展业向纵深发展,人才再不是单一的,它需要有现代公关、组织展览的能力,掌握现代技术设备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会展行业内部建立自己的人才衡量与考核标准,对不同的会展岗位制定相应的人才衡量标准,有利于会展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不同企业间会展人才的流动。会展行业的人才衡量标准主要有:一是知识要素,即受教育的程度;二是能力要素,即经历;三是业绩要素,即所做的贡献。同时,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不仅要涵盖有学历有职称的会展人才,也要涵盖没有学历和职称但有专门技能的会展人才。这样,确保在会展行业内,形成能者居其位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