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驾驶员技师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驾驶员技师论文范文1
1.申论是考试科目,也是文体名称。
作为考试科目,2014版国考大纲即《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指出“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这表明申论是应用于公务员录用考试之中,具有规范作答要求、相对固定程式的笔试科目,是测查阅读理解、解决问题等具体能力的科目;作为试题,是以给定资料为依据,按照规定要求作答,就特定问题展开分析论证,表达应试者的思想认识,说明事物的道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主观试题;作为文章体裁,申论的答案主体是以论说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相对完整意思和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机关常用文书规范的议论文体裁。“申论”作为动词,有申述、论述、引申论述的意思,在申论考试的语境中,是指依据给定资料,对材料反映的事实、蕴含的观点展开引申论述,阐明并论证作答者的观点。以给定材料为依据,是申论考试的最本质特点,也是最基本的作答要求。
2.“申论”考试的具体内涵和要求。
对于“申论”考试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有的省级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做出了比较明确和细致的解读,对于准确认识“申论”、指导作答实践较有意义:“从字面上理解,‘申’可以理解为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所谓申论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申论》主要通过应试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等,测试应试人员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申论》给定的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人员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用文字形式准确流畅地表达。”从词语释义、作答要求、测查目标、材料内容、作答方法等几个层面,对“申论”做出了较为明晰的解释,其中“准确理解材料”和“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地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这三个关键句,既是有条件关系的,又对把握申论要求具有特别实用的意义。
二、申论命题的题材涉及哪些领域?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体五面”,即: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有的申论题材都没有超出这五个方面。具体的切入角度不同、方式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层次高度、不同的门类领域。
第一,层次高度来看
申论考试题材内容有高与低、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根本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与具体的工作原则和操作方法之分。高层次、宏观层面、根本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2014年下半年天津市申论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14年国考申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多主题复合型试题)。具体的工作原则和操作方法:2014年国考申论《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2014年北京社会在职申论《城市摊贩管理》,2014年上海申论《政府绩效评估》,2014年江西申论《金融危机下改善民生》。
第二,从门类领域来看
申论考试题材有综合与专门、全面与局部、跨越多个领域与涉及单一领域的区别。典型的综合性、跨领域题材:2014年浙江申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门性、单一性题材:2014年湖北申论《保证食品安全》,2014年江苏申论《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中国制造业》,2014年陕西申论《治理行业不正之风》。
第三,从出现的频率来考察
申论试题以具体性微观题材、专门性单一题材居多,其中涉及具体的专门领域主要有:
经济管理:2014年浙江申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2014年甘肃申论《消除垄断,维护公平》,2014年北京申论《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结合,规范市场秩序》,2014年辽宁申论《改革招商引资体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服务型政府密切相关。
政治文明:2014年北京申论《听证会制度的发展》,2014年上海《树立公务员精神》,2014重庆《遏制政府浪费》,2014江西《预防职务犯罪》,2014福建《强化突发事件中的政府责任》,2014年黑龙江省申论A类、B类《促进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强化政府在产品质量检验中的责任,杜绝权力寻租》,2014年春季福建申论《正确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与加强和改善政府自身建设密切相关。
文化建设:2014年北京申论《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并重,提高国民文明素质》,2014年山东申论《弘扬感恩精神,促进社会和谐》,2014年山东申论《弘扬抗震精神,保持机关干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2014年山西申论《阅读经典,传承文明》,与弘扬主旋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相关。
驾驶员技师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 文员 激励机制
首先,谈谈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建立和健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文员的激励机制,既是公共事业单位加强对文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有效组织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十分必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调动文员积极性,发挥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需要。第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文员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需要。影响窗口文员自我完善的因素很多,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对其起影响的不外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因素。如果说文员的自立自强是内因,那么政府及事业单位对雇佣人员的鞭策、激励便是推动文员完善自我,实现价值目标的外因。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从物质与精神的角度刺激窗口文员能力、水平的提高;能够用惩罚与奖励的手段来鞭策文员的行为意识,使之符合制度规范和社会需要。第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范公务员管理的需要。市场经济讲究公平竞争和平等待遇,同等的条件下创造同等的价值应当享受同等的待遇。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在应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追求效益。有效的激励使窗口文员的付出与获得相对应,能够营造一个较好的竞争环境,推动文员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普遍问题。从总体上分析 ,现行激励机制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激励手段单一,缺少政策配套,激励难持久。本人认为某种激励手段是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制定的,在特定的区域和时间内存在即时的可行性和针对性,但要作为一种长效的管理制度,需要与整个文员管理制度相配套。当前,由于文员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办法,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单位采取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往往以保护部门或单位利益为出发点,缺少横向、整体的均衡性和协作性,各自为政的实施动机,终将引发各单位文员的比较心理,因此,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实施的激励机制如果不能与文员管理宏观政策相匹配,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持久的激励作用。第二,行政文化不健全,标准不够明确,激励难见成效。所谓行政文化,指行政活动过程中,影响甚至决定行政参与者行为的一系列行政思想、行政意识、行政理念、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习惯、行政规则等。这些文化要素对于行政管理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对于行政决策活动的展开,对于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行政能力和道德状况都发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由于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普遍没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行政文化,导致很大一部分员工对激励措施和手段的认同感模糊而淡薄。当然,脱离行政文化基础,没有良好的行政文化背景为支撑的激励手段,其激励也很难体现公正、公平原则,要达到激励的目的显得比较困难。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第一,了解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窗口文员的需要,以增强激励的针对性。关于需要方面的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求层次论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优先次序可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据此马斯洛提出了四点基本假设:1.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满足了某种需求,就会被新的需要取而代之;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3.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本精神,文员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当努力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把握文员的需要类型,对症下药;二是抓住文员的主导需要,提纲挈领,有的放矢;三是对各种各样的需要进行分类,采取不同对策,逐个击破;四是正确引导文员个体需要,使他们的个体需要符合客观条件、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第二,要建立健全文员配套管理制度。第三,造就良好的行政文化。激励是一种手段,实施好激励,兑现好激励结果,需要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行政文化诸要素对于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手段的确定、激励机制的实施和激励结果的兑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行政文化的建设,促进文员对政府工作的主动参与,有效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提高文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履行好行政职能和行政职权。
驾驶员技师论文范文3
传统智力观研究开辟了智力研究的领域,但是传统智力观所附带的智力测验的评价内容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境。加德纳教授指出:“这些测试内容常常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可见,传统智力影响下的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真实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加德纳曾指出,传统智力测验“没有关于一个人如何解决难题的观点,它有的只是一个人是否得到了正确答案的结果。”传统语文教学评价与传统智力测试一样,在传统智力观的影响下,只注重静态的结果。但是显然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将教学过程与结果盲目分离,忽视教学过程的作用,既不利于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
(二)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剥夺学生的知识建构
传统语文教学评价使用的是统一的题目,如全国统考卷,通过这些相同的作文题、相同的阅读题,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学习往往包含自我独特的知识建构。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学评价理所当然与教学过程对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但显然,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忽视并剥夺了学生知识建构的独特性。
(三)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否认学生的多元智力
20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智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智力是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机能。不同的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智力方式学习,因而人类的知识表征和学习方式存在很多不同学习形态,而单一标准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偏向于言语智力与逻辑数学智力的评价,或将智力等同于认知能力,驱使教师和学生着重于发展这些方面的智力,限制了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
二、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语文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学生应该具有不少于七种的多元智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以衡量学生的综合实力。多元评价是指不采用单纯的标准化测验,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评价方法,从而弥补纸笔测评的缺陷。本文主要论述以下两种。
(一)实作评价
实作评价是指在生活和学习的情境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操作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业进行整体判断的评价方式。
实作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实作评价的任务具有真实性。实作评价不是虚构的,是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发生的真实评价,重视问题提出和解答的现实性,是基于真实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价。
2.实作评价的重点是?^程与作品。实作评价抛弃传统评价不注重语文教学过程的局限性,关注在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将过程与结果紧密相连。
3.实作评价的形式多样。语文教师除了可以通过传统的纸笔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还可以通过访谈、观察、学生自我汇报、同学互评、表演、录影等形式评价学生学业成果,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二)档案袋评价
具体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档案袋的主要价值在于显示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所能做到的一切,因此卷宗评价意味着将评价的重点由学生知识上的不知、不会转到已知、已会,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因而,语文档案袋评价应当注重对学生作业的收集与评价,尤其是阅读作业及写作作业的收集,因为在作文当中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思维及思想的变化。除此以外,还要关注课堂中教师或同学对于该生的评价。
三、多元化语文教学评价的优势
(一)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
多元化语文教学评价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首要目的,摒弃了传统教学评价只关注学生单一的课业成绩的做法,明确学生本位的评价取向。多元化语文教学评价强调评价应当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不再把语文教学与评价分离开来,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发展。真正关注学生在阅读、写作等真实活动的获得与收获,而不是止步于常模参照测验或标准参照测验中的空洞无力的考试分数,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在动态环境中的动态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
多元语文教学评价要求学生学会进行学习反思活动,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反思活动的过程中,成为评价的主动者,建构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反复回顾作品、材料,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及时弥补、修正,持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从而强化学习。
(三)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传统语文教学评价的缺陷提醒我们,语文教学评价要注重从多元化的视角看待学生的智能,要从多个渠道获得有关儿童发展全面的信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要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智能发展特点,也就是每个学生独特的智力组合方式,独特的智力发展强项与弱项以及独特的智力表现形式,并在评价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独特的智力发展特征,施以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策略,使每个学生都有公平地表现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机会。
驾驶员技师论文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教师 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68-02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对价值规律需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一批中专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使一大批原来的中职教师承担起高职教学工作,而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却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 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高职教师的标准,现以本人所在教研室(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学历不达标、年龄老化
本人所在院校是由铁道部所属中专和技工学校合并而成的,历史悠久,有五十多年历史了,但也遗留有很多问题,其中之一是学历较低、年龄老化。本教研室是铁路特有工种(机车车辆)教研室,目前有专业教师15名,其中有本科学历的只有5人,大专学历2人,其余均为中专或技工学历,无一人进修过研究生学历。另外,年龄较大,50岁以上的7人,40岁以下的只有1人,对照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基本要求的标准显然是不合格的。
2.科研能力不足
教学研究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态度、方式,体现着教育的根本意义。目前,本教研室只有4名老师在相关刊物上发表过教学及学术方面的论文或参加编写过教材,原因是文化程度偏低,无法将有关教学或专业方面知识整理成论文;另外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掌握了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就可以做教师,甚至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是否具备教学科研水平则无关紧要。其实,就专业教师的专业程度来讲,其专业性很强,如何寓教于学、寓教于研将会使自己的教学、训练水平得到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深刻变化,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教师的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社会过程,把社会性的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研究活动的中心,才是专业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
3.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有效培训较少
目前,教师的继续教育显得十分被动,参加各种学习班或培训班学习基本是由系里或学院指定参加学习的,本教研室中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专业培训的教师基本是2~3个人,而其余的教师基本没有参加过进修或继续教育学习,这样整体的专业教师发展是不平衡的,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的视野被窄化,活动领域也被窄化,教育与教学被割裂了,影响了本专业的专业教学。
本教研室所属专业是铁道机车车辆,随着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和提速的进行,铁路上使用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但是由于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加上学校从铁路中分离出来了等多种原因,专业教师要参加到铁路各站段或铁道部的相关部门举行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培训和学习,比较困难,使教师的专业教学与企业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有一定的脱节,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二 对职业院校中专业教师的其他问题的思考
1.招聘新员工唯“文凭”论的思考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招聘新教师岗位时非硕士及以上文凭者不考虑,过于重视文凭,确实高文凭者在理论知识上是比较丰富的,并且研究能力也较强,但他们缺少现场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在此本人认为在高职院校里进行专业教学有本科或硕士文凭是能满足理论教学要求了,但实践教学却无法满足,毕竟人是各有所能的,高文凭并不代表着就有高技能,特别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是要真正动手的,文凭高并不表示其动手能力强。
2.关于引进高级工程师的思考
很多职业院校在引进人才时,主要是引进高级工程师,从评估文件上看是有了很多高级职称的人员,但是本人认为实际上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并无帮助。在我国当前情况下,技师才属于技能型人才。如本人所在教研室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培养的学生今后的主要工作是铁路机车司机驾驶员和铁道车辆的检修人员,属于操作技能型的,而现场的高级工程师们很少有长时间进行操作驾驶和车辆检修的,因此如果使用高级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并不现实。在此本人认为,在引进人才时除了引进部分高级工程师进行专业开发和研究外,还应该引进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技师或高级技师,并且给他们相应待遇。
三 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师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建议
1.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行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第一,行业职业素质。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以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第二,行业职业道德。专业教师除熟悉并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
第三,提高信息素质。专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利用、开发信息的本领,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要求教师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与课本上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新动向。
2.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
第一,职业技能。职业院校应该为专业教师提供方便,使教师能与产业界结合,与产业界建立起真正的伙伴关系,每年都应该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教师只有具备娴熟的职业操作技能,才能把专业教师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内容,才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影响。
第二,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教师在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能指导学生参与行业管理,并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
第三,协调、交往能力。在信息社会里,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在学校内部进行交往与协调,而且还要与企业、行业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协调,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市场,其协调、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师应力争成为一名新型的、开放式的“社交家”。
第四,创新、适应能力。学院要为专业教师提供各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使专业教师能够更好地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和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并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专业教师也应该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
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由三方面构成: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职业知识首先应是精通自己所教授的学科。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的关键所在。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境及相关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技能。三者构成了教师的专业特性。
4.在学习研究中进行反思
第一,做终身学习者。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看学习者记住和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职业教育要面向未来,对个人来说,今天的教育应满足明天发展的需要;对社会来说,今天的教育应满足变化了的社会的需要。专业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拓展自我效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注重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也应该成为专业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特色,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要素。每个人的进步,都需要自我反思;要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需要人们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反思。作为专业教师这样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的群体,在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中,也离不开自我反思。
第三,做研究型教师。一是研究高职教育规律。高职专业教师应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从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入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寻求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二是研究高职教学中专业教学规律。高职主要是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技能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这种人才培养的教学该如何组织,课程体系该如何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实践教学该如何有效地组织,理论教学该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衔接等,都需要高职教师去实践、去研究。高职教师应从教学第一线找课题,开展教学研究,做到教研相长,以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四 结论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继续完善、继续提高。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他们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学习研究中不断进行反思。只有发挥各方面的整体作用,才能培养一支适应21世纪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
[3]张廷武.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要先进[J].中国教育报,2001(10)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驾驶员技师论文范文5
【摘要】从国家基本建设以及企业设备保有情况,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其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为新形势下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才数量需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印证了这一说法,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无锡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我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早早被企业预订一空,也反映出工程机械维护人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需求。当前无锡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无锡富力达(徐工)公司为例,该企业对工程机械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需要,目前他们只有3名大学生,这些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至2年后,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
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在工程机械出现了故障后再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了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因此行业对高技能人才也产生了大量需求,提高了对工程机械修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无锡市数十家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行业、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因为工程机械维修事关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所以工程机械维修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首要因素。工程机械人才在技术等级上有高低之分,但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上基本相同。
综合上述的考虑,我们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机械驾驶、检测、维修、技术服务技能及管理技术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制约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一直是学校和企业最头痛的事情。工程机械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3.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第一,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第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工程机械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4.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课程种类、门数及学时
设置0.5学年的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导致其余各类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如何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专业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重组与优化,成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其他专业的基本经验,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思路为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与岗位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文化课及非专业主干课,以适应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的要求
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实施期间开设2-3门非专业主干课程,既体现了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改革思路,又能有效弥补总课程学时减少过多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工、学、教的融合。
根据以上建构思路,形成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含基本素质教育)课程12门(47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10门(496学时)、专业课程10门(448学时)及实践课程14门(计51周);其中工余学习课程3门,分别为工学结合岗位工艺、驾驶、维修技术等;工学结合实习项目1项(25周、20学分),理论课程总学时为1416学时。
与原先建构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文化课程门数减少5门,专业基础课程门数不变,专业课程门数增加1门,理论课程总学时减少144学时。实践课程门数虽然减少1门,但总学时则增加14周,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特色。
2.课程安排原则及顺序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原则之一是突出文化课程的“普通性”功能定位。文化课程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培养高职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只是在少数课程中才能体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文化课程集中在入学初的学期中。为此提出“伸长文化课教学跨度”的建构思路,将原先过度集中于第1学期内的文化课程伸长为第1-5学期,通过减少第1学期文化课学时,适当安排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入学初就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课程安排原则之二是工学结合实习课程实施前完成制图测绘、发动机拆装、底盘拆装、电气连线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为工学结合实习奠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础。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开设3门工余结合课程,实现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教改思路。
课程安排原则之三是必须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器构造与维修专用周,这些课程的学时、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不作为工余学习课程。
3.课程结构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态为文化课分配的学时数最多、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则最少,呈“三角”形格局。三类课程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顺序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大致相当,呈“目”形格局。课程安排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序安排,文化课、非机类课程在1-5学期内穿插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彻底打破了三段式课程的结构形态,数控技术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五、开发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将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老师与教材要求、学习方法要求、课程资源等。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工学包教学方案的实施,完成6个工学包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完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工程机械管理》等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内容上注入相关故障案例,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其中,纸质教材图文并茂包括理论教材、学习指导、实训指导书等;媒体化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相关数据素材库等。
4.以工程机械设备等为载体设计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将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徐工股份公司等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创新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检测、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校内监控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又是整个校内监控系统的重点,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组成。对此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督促制度,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过程管理严格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校外监控
由于本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才培养模式,因此加强“校外”的教学监控很有必要。主要是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明确并落实双方管理职责。学校要求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及技术答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或电话定期进行论文指导,班主任定期探访,学校相关领导要不定期督查。
参考文献
[1]普林林.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