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范文1

关键词:古典诗词;激趣;教学策略

新课标中要求初中生诵读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背诵优秀诗文80篇。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古典诗歌,又如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受艺术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因此教好古典诗词,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形式多样,以“说”激趣

1.“说”在课前,体验乐趣

古诗名句其语言有节奏感,语短意长,直接抒情,有易于记诵的特点,有些名句还使人百读不厌。初一新生刚入学,我就在班上开展“课前赠古诗活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把自己喜爱的一句或一首古诗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其喜爱的理由。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便积累了一百多首名诗名句,且上台赠古诗的同学,既要把自己学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又会体验到创造成功的乐趣,因此对这项活动的参与同学们乐此不疲。

2.“说”在课中,寓教于乐

结合现代文阅读教学,本人把古诗词教学融入其中。针对初中学生对直观教学形式更感兴趣、喜爱参与各种活动的特点,我把教学古诗词的目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落实完成,以“趣”当头,寓教于乐。如教学课文朱自清的《春》,时值春季,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围绕“春”,请同学们分别说出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水、春日等景物的古诗名句。

活动以小组合作竞赛形式进行,不一会儿学生便想出了许多含“春”的古诗名句,写满了整个黑板。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词,还能从中借鉴到古代诗人观察春景的角度和方法。

3.“说”在课外,丰富积累

学习古诗词,需要常记常忆,反复诵读。为此我利用教室的空白墙面,把古诗名句以填空题的形式用毛笔抄写后贴在墙上,营造一个学习氛围,给学生阅读古诗带来便捷。课间,时常会看到同学们在议论竞猜填空题的答案和古人古诗。有的同学课下不仅说古诗,还唱古诗。如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是同学们喜欢传唱的曲目,有个别同学还用现代曲目与古诗“联姻”,如把加拿大民歌《红河谷》的曲配杜牧的《泊秦淮》的词,唱起来还真是饶有趣味。

二、精彩纷呈,以“读”激趣

“读”古诗作品,感受文学形象,培养审美品味,对教学古诗词十分重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多“读”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欣赏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学形象,从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的能力。

三、妙笔生花,以“写”激趣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词语言精炼优美,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我想,初中古诗词教学如果能够借鉴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来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这样的做法——运用排比、创设比喻、增添文采。下面以“美”为例,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

“美”

“……美是飘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朵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美是悬挂在长河上空的一轮落日;美是回荡在密林深处的声声鸟鸣。”或“美是春天的花色满园,美是夏天的风调雨顺,美是秋天的累累硕果,美是冬天的银装素裹。”

其实具有文化韵味的古典诗词中,可巧妙引用和化用的内容有很多,如一位同学的习作《故乡的秋天真美》中,这样描绘:“……故乡的秋天真美,‘芙蓉映水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鸳鸯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描写的不正是眼前的景致吗?那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舞,在告别树干的最后时刻,还依依不舍地倾诉着自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衷情,我不由得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你是摄影师,一定会用镜头锁住这金黄的秋景……”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去挖掘,将名人、名言、名德、名事等内容灵活选择应用,那么,学生的语言表达将更丰富,学生的作文将更有文采,更有韵味。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范文2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品味鉴赏;感悟诗词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37-01

中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灿若繁星,是中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奇葩,有着独特的神韵气质,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在古诗词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柔和细腻,委婉缠绵;忽而萧瑟苍凉,寂静寥落;忽而忘情阡陌,韵味悠长。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诵千古,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初中教材所选的诗文可以说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品,古诗词教学亦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途径。现就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进入诗境

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应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教会学生自己动手查询作品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学知识、格律特点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及生活状况。通过查询这些知识,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真情实感,触摸诗词的神韵,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探究问题调查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诵读,感受诗韵

古代诗词乃古人语言之精华,诵读,是读出古人。诗词之要义,品味其思想与艺术之精髓的重要途径。在诵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诗词的韵脚及格律,熟知其平仄音的规律。其次要划清其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反映出诗人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情感。再次,把握诗词主题,了解作者的思想,把诗词读的声情并茂,通过听读、跟读、自读、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加强语感,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创设语境,领悟诗意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感悟诗词的诗情画意,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在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是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性的思考。比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全诗不足30字,意象简单明了,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了解到在作者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心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到诗词意境,体会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和悲凉心境。再比如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作唐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诗人通过描写在黄鹤楼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由黄鹤一去不返空留白云悠悠,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诗人怀家思乡的深情。

全诗气象雄宏,意蕴深厚,前四句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写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同时也是诗人面对苍茫天地对人生发出的慨叹,视野开阔,抒情真挚,实为吟黄鹤楼之绝唱。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跨越时代、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的文学信息展开联与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四、品味语言,揣摩词句

中国古代诗词讲求遣词造句的功夫及比喻、拟人、 对偶、反复等修辞的运用,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美谈,都说明遣词造句的讲究与艰难。在初中课本所选的诗词中有许多词句的精妙运用,让人叹为观止,至今吟诵不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奇,让人耳目一新。再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七绝,每一个字读起来都是那么耐人寻味,说小雨润如酥,形象地描述出春雨打在身上那种酥软醉麻的感觉,说早春的小草远远看去已是朦朦绿色,近了去看却没了绿意,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只有韩愈的神来之笔才描绘得如此准确,作者写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享受。王安石的名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终觉不如“绿”字贴切,“绿”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江南春风和煦的自然特点,而且还概括出诗人奉召入京的喜悦、彷徨的内心世界,让人称道不已。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词句的时候,不仅能体会古人遣词造句之妙,而且能提升自己的文学品味,充分感悟古典诗词之美。

五、比较鉴赏,善于归纳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范文3

一、主题相似,体验内涵

主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心思想,有的时候也泛指其主要内容。在古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如展现闲情雅致的田园山水诗,体现志向的咏物言志诗,展现少年意气的边疆征战诗,体现离愁别绪的思妇闺怨诗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尝试总结课文中所学诗歌的中心思想,然后在课外阅读中寻找同主题的诗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内涵。

李清照的《声声慢》体现了作者哀婉凄苦之情,她描写了自己在万物凋零的秋天心中所愁所感,体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这种黍离之痛是亡国之民经常撰写的创作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找找其他相同主题的诗词,并进行对比品鉴,如李煜的《虞美人》就是其中的经典作品。在大量阅读此类诗词作品之后,学生发现同样是表现亡国之痛这个主题,不同的诗词作品所体现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如《声声慢》主要体现的是亡国给自己带来的不幸,描写的主要是自己孤苦伶仃、无枝可依的悲哀之情,而《虞美人》同样写的是亡国题材,但是主要展现的却是对往日所作所为的悔恨,体现了对往事的追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泊秦淮》、《}临安邸》、《春望》等具有相同主题的诗词,在对比中学生可以发现它们的创作风格和内涵体现皆有不同。

主题拓展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通过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相同主题的诗歌作品,能令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创作风格,让他们尝试分析相同主题所展现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二、情感延伸,激活共鸣

古代诗歌大多都有言志咏情的特点,能从诗词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在指导学生拓展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延伸法,让他们阅读一些体现同类情感的诗歌,在大量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登高》是杜甫创作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在重阳节登高远望时内心所想所感,分析这首诗歌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一开始作者描写的是萧瑟的秋景,表现内心凄切悲哀之情,而后当他看到无边落木萧萧的场景,则情感又变得豪壮,最后他再次回想自己的经历,又产生悲苦之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古人有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人生迟暮的悲哀之情,尝试找出这些诗词并加以分析。”学生分别找到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诗词作品进行阅读。在大量阅读之后,学生感受到了古人想要建功立业,但是却无奈二毛已生,心中无限悲伤之情。在此过错中,他们和作者形成了情感共鸣,体会到了凝聚在诗词中的英雄迟暮的悲伤之感。

《尚书》有云:“诗言志,歌永言”,可见古人很早就对诗歌有准确的认知,知道诗歌具有抒发胸臆、表达心曲的效果。在阅读诗歌并感受诗人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古人用诗歌表达人生理想,抒发内心情感的创作风格。

三、风格近似,引导鉴赏

不少优秀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汲取某一作者的诗词作品进行综合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他独有的创作风格。除此以外,在诗词创作中还形成了不少风格相近的流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代表作进行阅读,感受这些流派不同的创作风格。

在学习《雨霖铃》之后,学生对于柳永的创作风格有了大致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柳永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并组织学生阅读柳永其他的词,鉴赏其创作风格。柳永是北宋年间第一个专注写慢词的人,他运用原有曲调来翻制新曲,打破了文人词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改写慢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道:“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由此可见柳永的词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注重铺叙,常常在写作中加入口语或俚语成分,体现了词的赋化。学生阅读了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海潮・东南形胜》等作品,总结柳永作品更多的风格特点,如喜欢使用“伊家、阿谁”等代词,“都来、消得”等口语化词汇;喜欢用一组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主人公的情怀,体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擅长借助时空转换来叙事、言情,创作结构十分巧妙等。

风格指的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面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展现创作者思想,体现时代和民族特点。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让他们赏析具有相似风格的作品有助于他们尝试总结,提高鉴赏能力。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范文4

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增加文化积淀,提升语文素养,而且对于学生改进作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有很大的作用。仔细研读古诗词,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常用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而且运用得更为恰当。1.比喻: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用“珍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2.拟人: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历久不衰。3.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而下,真让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夸张的手法道出了庐山瀑布向下倾泻的磅礴气势,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来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色。4.对偶: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5.设问: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除上述修辞外,还有反复、排比、互文、借代等,真可谓博大精深。只要我们潜心研读,一定会受益无穷。

二、引经据典,增强魅力

要想提升作文语言的魅力,一靠生动形象,二靠文化特色。如果语言既有形式上的生动形象,又有内容上的文化内涵,就能一下使文章变得厚重起来。因此,在作文中正确、巧妙地运用一些经典的东西,会使文章更具魅力。如在痛苦中执著,我们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迷惘中追求,我们可以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豁然开朗,喜获丰收时,我们可以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写到春播可引用诗句“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写到萤火虫可引用诗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到荷花可引用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到秋天的枫叶时可引用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如果觉得经典古诗词难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改动,表达效果更佳:市场上看到两位妇女较劲,一学生这样表达“黑云翻墨未遮山,‘唾沫’满天落脸盘”;弟弟年龄小,却是万分“奸诈”,一学生慨叹“老妈呀老妈,您老人家真是‘不识老弟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一家中’”;考试前夕,一学生这样改动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考试快到了,复习不慌张!”……

三、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范文5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湖畔(pàn)

聒(ɡuō)耳

忧愁(chóu)

停泊(bó)

王孙(sūn)

睡眠(mián)

黎(lí)明

漆(qī)黑

红晕(yùn)

凛(lǐn)冽

降临(lín)

心旷神怡(yí)

和谐(xié)

拨(bō)动

规律(lǜ)

狭窄(zhǎi)

榕(rónɡ)树

树桩(zhuānɡ)

宝塔(tǎ)

应接不暇(xiá)

倏(shū)忽

袅(niǎo)袅

嫉(jí)妒(dù)

瓷(cí)器

掬(jū)着

二、易写错的字

孙:子字旁的第三笔变为“提”。

榆:左窄右宽,“

”要扁宽,下边有一短横。

幕:上下结构,下面是“巾”。

黎:上下结构,上面的右边不是“勿”,下面不是“水”。

漆:右下角是“”,不是“水”。

免:不要多写一点。

桨:上下结构,下边是“木”。

暇:左边是“日”。

三、重点词语

王孙

停泊

发愁

寒山寺

榆关

河畔

黎明

红晕

彩云

漆黑

愈发

闲逸

凛冽

朦胧

未免

萤火虫

大雁

炭火

火盆

走廊

窠里

船桨

榕树

纠正

树桩

灯塔

抛开

陆续

白茫茫

不可计数

涨潮

树梢

画眉

翩翩飞舞

夜幕

降临

心旷神怡

应接不暇

四、多音字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随意—任凭

夜半—半夜

相思—思念

故园—故乡

黎明—拂晓

漆黑—乌黑

凛冽—寒冷

朦胧—蒙眬

渐渐—逐渐

茂盛—茂密

留恋—眷恋

照耀—照射

陆续—连续

满盈—充盈

倏忽—忽然

嫉妒—忌妒

面面相觑—瞠目结舌

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翩翩飞舞—翩翩起舞

心旷神怡—怡然自得

七、反义词

归—去

此—彼

静寂—喧闹

茂盛—枯萎

热闹—冷清

逼近—远离

满盈—亏缺

嫉妒—欣赏

面面相觑—从容不迫

不可计数—寥寥无几

八、词语搭配

春芳(歇)

王孙(留)

浣女(归)

清泉(流)

渔舟(下)

霜(满天)

(红紫)的彩云

(蒙蒙)的细雨

(漆黑)的暗夜

(朦胧)的微光

(凛冽)的清晨

(熊熊)的炭火

(闲逸)的心情

(明亮)的月夜

(兴奋)地叫

(缓缓)地动

(注意)地看

(灿烂)的红霞

(茂盛)的榕树

(粗粗)的桂树

(疏疏)的枝叶

(无边无际)的天空

九、词语归类

1.AABB

式词语:

急急匆匆

隐隐约约

轰轰烈烈

浩浩荡荡

郁郁苍苍

恍恍惚惚

2.AABC

式词语:

翩翩飞舞

孜孜不倦

落落大方

彬彬有礼

默默无闻

栩栩如生

3.

与鸟有关的词语:

鸟语花香

小鸟依人

倦鸟知返

笨鸟先飞

鸟尽弓藏

莺歌燕舞

4.

形容数量多的词语:

不可计数

不计其数

不胜枚举

数以万计

多如牛毛

数不胜数

5.

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

秋风萧瑟

秋风习习

秋高气爽

金风送爽

层林尽染

北雁南飞

6.

数量词语:

一(只

)船

一(个)朋友

一(支)乐曲

一(株)榕树

一(片)绿叶

一(种)气息

一(条)小河

十、句子积累

1.

静态描写的句子: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2.

动态描写的句子: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3.

动静结合的句子: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十一、考点提示

1.

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渔歌子》。

2.《古诗词三首》中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四季之美》中知道每个季节最美的具体时间及特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中的动态描写。

4.《鸟的天堂》中知道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5.《月迹》中知道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范文6

【关键词】诗词教学 层次朗读 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所以,古诗词的教学,我们要强调背诵和积累。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是感悟和运用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课标要求,我们强调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让朗读与背诵贯穿整个课堂,让情感充实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所谓“三读”,就是让学生分三个层次朗读与背诵。

一读感知。一首古诗词,要求学生在第一个层次的朗读中要读通、读顺。读通,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顺,就是要把握朗读的节奏。

古诗词的读音,要注意通假字的读音,即古音韵中的读音。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是通假字,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斜”、“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古代时按合辙押韵说应该“xiá”和“jì”。

读顺,就是读准古诗词的节奏。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读理解。一首古诗词,要求学生在第二个层次的朗读中理解诗句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本中的古诗词对难以理解的词句都有相应的解释。要求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比如李白的《行路难》,根据注解,对诗句的理解译为: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对于诗句意境的理解,还应通过自己的想像,运用描写性的语言去描述。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这样想像描写: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理解了诗句的内容,进一步理解诗句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显得容易得多了。比如《行路难》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羞”(通假字),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三读品味,背诵。一首古诗词,要求学生在第三个层次的朗读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结构美、技巧的独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了作者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诗词的语言、结构、运用的写作方法的美妙,要在不断的朗读背诵中去体会。比如:《蒹葭》这首古诗突出的表现:意境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使诗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中极品;朦胧美:全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蕴藉美:本诗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意味,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音乐美: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第三个层次的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背诵,在背诵中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以上是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活动中以朗读背诵为主线,以探究交流为基础。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课堂。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实现要表现在“三评”上。

一评读音与节奏。学生初读一首诗,有了整体的感知之后,首先在读音和重音上对学生加以指导与点评。诗词中的一些重点字词要给予必要的强调。比如:“秋天漠漠向昏黑”的“黑”应读成hè,“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应读成“xi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中的“见”应读成“xiàn”等。

其次要在朗读的节奏上加以点评与指导。在讲清楚诗词节奏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诗词,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等。

再次,应强调语速、语调和重音。在学生读前要根据诗文情感基调对朗读的语速、语调加以指导。告诉学生欢快、明丽的诗词语速要快一些,语调应高扬些,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指导学生沉郁、苦闷的诗词语速要慢一些,语调应低沉些,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要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点评学生朗读的重音。那些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修饰词是应该重读的音节。比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红”“寒”“黄金”“为”等词是要重读的。

然后要让学生进行尝试朗读并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及时评价,指出优点,点明不足,及时鼓励和纠正。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放录音或老师自己朗读,与学生的朗读作比较,起到引领纠正的作用。

二评理解与感悟。诗词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理解感悟之前要适时地给予简单介绍,这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诗词句子的理解,意境的描绘方面交流之后,要及时加以点评,肯定他们的独特见解。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对于“回”字的理解,学生会有不同见解。有的可能认为是“回想”,酒醉之后,在睡意朦胧中回想起昔日气势高昂的战争场景;也有的同学可能会理解为“梦醒”,认为是梦中醒来后,头脑中仍显现出当时战斗的场面,这又和“可怜白发生”回到现实相照应。对于类似的见解,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统一,毕竟不同的理解对把握主旨没有影响,而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作者在诗词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老师应及时点评,指出正确的理解,评析纠正偏颇的理解。比如对晏殊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思想情感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有的学生会认为是对朋友离散的孤独惆怅之情。其实,这两种理解都对,但是都不全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两种意见整合起来,再加以补充,那就是:抒发了作者对世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感慨。

三评品味与情感。学生在第三个层次的朗读与背诵过程中,会对诗词的语言、结构、情感、手法的运用,名句佳句的品味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以练习的形式提出,让学生交流体会,回答时,老师要及时加以点评。比如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可以提出“前三句一词一景,这样的名词叠加的结构有什么好处”的问题,旨在检测学生对这首小令语言和结构特点的理解;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可以提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你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的理解”的问题,意在检测学生对诗句修辞、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我们可以提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哲理”的问题,意在强调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读三评的教学模式,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强调学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生文《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