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化学知识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三上化学知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三上化学知识总结

初三上化学知识总结范文1

第一,学习化学需要正确认识“记忆”和“理解”的关系。总是有人认为,化学只需要理解就好,不需要记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所谓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同学们试想一下数学中平面几何中常用到的“截长补短”的方法,这是一种巧妙的方法,需要理解,但你如果不知道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那么你根本不知道该做哪条辅助线。同样,化学也需要记忆。当然,只记忆是不够的。有人说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以上海中考为例,像文科一样背的滚瓜烂熟,最多50出头(满分60),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才有满分的可能。

第二,化学中的人为规定要“欣然”接受。例如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代表不同意义,要接受这样的表示方法。有些人为规定确实没有道理,但要接受。例如为什么浮力不叫“漂力”,为什么三角形不叫“三边形”,为什么说两个人不说二个人,没有为什么,约定俗成。

第三,化学需要总结。当然每一科的学习都需要总结,但总结的方法不同。例如初中化学在初三上学期的分别讲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就需要在最后对上述二个知识点进行对比总结。从共性与差异两点入手来加深理解。需要承认化学与数学、物理相比没有那种提纲携领、一以贯之的公式,所以更需要进行对比总结。同类知识学两个就总结两个,学到第三个就再加进来一起总结,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第四,化学最怕眼高手低,尤其是计算题。在讲课时经常发现,有的同学认为方法会了就懒得亲手算,这样害处非常大。的确近几年上海中考中计算题难度在下降,但毕竟计算放在整张试卷结尾,时间相对紧迫,如果平时缺乏计算的熟练度,那就只有自己吃亏了。还有就是平时万万不可用计算器,因为中考不让用,牢记一句话:常用计算器,考试分数低!,此外化学的计算题一般都能整除,一般不会除不尽,若存在除不尽的情况试题中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

初三上化学知识总结范文2

    新教材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就是为了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本着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的原则,让学生亲眼看到实验的过程。如在课堂上演示钠与水的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大一点的培养皿中加水,加入稍微大一些的金属钠,然后将此反应装置置于实物投影仪下,将整个实验过程投影给每位学生观察。比起用小烧杯进行该演示实验要直观得多,这一改变可以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很清晰地观察到金属钠的变化,体会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而在进行探究实验时,我们应尽量采用分组探究的形式,让五六位同学组成一个探究小组,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到最后问题的归纳总结,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去,从中感受化学实验的多变性。如我们在进行Al3+与不同碱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时,有同学会选Al3+的溶液滴入NaOH中,有同学会选择NaOH滴入Al3+的溶液中,发现现象不同。但有同学会选择将Al3+的溶液滴入氨水中和氨水滴入Al3+的溶液中,有时现象是完全相同的。从这一组实验的探究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同样或者类似的反应物,如果你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案、不同的试剂用量、不同的试剂加入顺序,有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上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则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知,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另外,对于课后的家庭小实验,我们也应该予以充分重视。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回家积极进行实践。如我们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原电池构成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回家制作不同水果、不同电极的水果电池,从而让学生亲身体会电解质不同、电极不同对原电池的影响,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总之,实验是化学知识最好的载体。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用实验事实说话,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则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以旧知带新知———教学衔

    有很多相关的知识点的,但高中化学内容更多、更深、更广,也更抽象。尤其是在高一上学期的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中,抽象概念及性质多,知识密集,理论性强,但同时又是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因此,在高一起始阶段教学中,就要求我们教师利用好初高中有关联的知识进行衔接,由浅入深地过渡到高中内容。如在进行“摩尔质量”这一概念的教学时,可以从初中原子量、分子量的相关知识引入,再结合1mol物质的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建立摩尔质量的概念;又如在进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教学时,则可以在初中基本实验操作(过滤、加热蒸发等)的基础上,总结出过滤是用来分离固液混合物,蒸发是用于分离溶于水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这一规律,进而引出对液-液互溶混合物分离的思考,从而将学生引入高中实验基本操作(萃取、分液、蒸馏等)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上升一个台阶,则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所以说,挖掘初高中化学教材相关知识,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做好初、高中的过渡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做法。

    以学生为主体———课堂转换

    初中教材内容较少,且课时数较多,因此,在初三上学期重点是基本内容教学,而到第二学期大部分时间则用在复习和练习上,学生沉浸在题海中,只会机械地解题,很少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而高中化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决定了高中化学教学不可能采用题海战术。因此,进入高中以后,教师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首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如在高一起始阶段,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常采用如下方法:每节课设计不少于两个活动探究;每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少于1分钟;课堂上学生分组实验、讨论、问题总结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自己的课堂连续讲授时间不能多于5分钟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进行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在争论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交流中分享学习的成果,最后在教师简短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而课堂教学也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明显提高。实践表明,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加强初高中知识、方法的衔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则学生能更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同时这种方式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三上化学知识总结范文3

关键词:体育中学;小班教学条件;分层教学;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63-03

一、体育中学文化课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

(一)体育中学文化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成功主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从事各类体育运动的人才不断增加,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使得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显得日益重要。体育中学是培养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体育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金牌主义”思想的影响,体育学校内“重训轻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大多数学生重视专项体育训练,轻视文化课的学习,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训练场地训练过程中有极高的训练热情,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而在课堂上课时,却表现出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无精打采、作业拖沓等现象;训练成绩表现突出,但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体育中学学生的文化水平是其认知、理解能力的基础,因而文化学习一方面直接影响到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无论从眼前的现状,还是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这种现象都不可忽视。

(二)文化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作为在体育中学进行一线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造成体育中学学生文化课程学习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育类学生本身具有特殊性。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体育中学学生多半生性好动,思维与行动均喜欢直接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喜欢搞小动作。这些不良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均会影响体育中学学生的课堂教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是体育中学现行教学方法与体育中学学生特点不相适应。因专业特性缘故,体育中学招生规模与普通中学相比要小很多,因而,目前体育中学一般采用20人以内的小班化教学模式。体育中学学生招收过程中重点考虑学生在专业体育方面的天赋,学生的个体文化基础差异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要大很多,但目前教师在面对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授课模式仍以平行教学法为主,即根据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教学设计,而未针对这一显著差异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往往顾此失彼,难以达到人人发展提高的教学目的。初中现行教学方法与学生特点不相适应的矛盾成为体育中学学生文化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三是学生课时不足、缺课较多。体育中学学生由于下午要进行正常的体育专项训练,因而文化课课时较普通中学大幅减少,如北京地区初二、初三物理课,普通中学分别为每周4、5学时,而笔者所在体育中学分别为3、4学时,相同的教学内容,课时压缩对教学效果势必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分属的训练项目不同,学生经常在不同的时间段外出参加比赛,导致体育中学学生缺课现象普遍,造成学生学习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这也是体育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的显著差异。

综上可以看出,造成目前体育中学文化课教学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平行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考虑体育类学生自身的特点与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导致教学教学效果不佳。

(三)提高文化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针对体育类学生面临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方法加以解决的思路。其依据主要有:(1)体育中学一般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这为分层教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2)分层教学方法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间的个体性差异,这与体育中学学生特点很好地吻合,该方法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望在体育中学文化课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体育分校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对小班教学条件下分层教学方法对体育中学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对于体育中学学生文化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分层教学实施方法

(一)分层教学法基本概念

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二)分层教学法的特点

1.分层教学可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内在学习潜能。201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后进生,多帮助,多鼓励,陪着走;对中等生,定目标,多关注,多激励,领着走;对优等生,寄希望,多指导,重能力,自己走。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可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促进全体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思想意识,努力使全体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相应层次的学习,从而充分激发全体学生内存的学习潜能。

2.分层教学可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01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教学法的基本策略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合作学习,挖掘其内在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一方面,由于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然后分层教学,分层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易于产生成功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每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分层教学实施方法

笔者自2011-2012年度下学期开始,对2个初二物理教学班(人数分别为16人、17人,下文分别称为初二1班、初二2班,2012-2013年度分别称为初三1班、初三2班)实施分层教学,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学生分层。首先对2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为学习成绩能力优等组,乙组为学习成绩能力中等组,丙组为学习困难组。各组人数如表1所示。从表1不难看出,2个教学班学生总体学习情况很不理想,优秀学生(甲组)比例很低,半数以上学生为困难组(丙组),这从2个教学班在2011-2012学年上学期的期末成绩也可以看出(初二1班平均分37.9分,及格率18.8%,初二2班平均分39.8分,及格率23.5%。)

不是永远不变的,人员分组依据学生学习状态、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与水平等因素,每学期进行适当调整。

2.教学目标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实施物理教学过程中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要均能得到满足。由于学生学习基础整体较差,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对困难组(丙组),重要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熟记公式、定律等,课堂中辅以基础训练题对其基础知识加以强化;对中等组(乙组),除丙组教学内容外,重点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课堂训练增加中等难度的练习题,在重基础的同时,着重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优等组(甲组),除乙组教学内容外,重点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拓宽与提高,注重基础知识与生活实践中物理现象的关联,强化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释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3.教学分层。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到班级学生的层次分组,并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在小班讲解过程中,要照顾到丙组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给予丙组学生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机会;第二,在师生交流的课堂提问方面,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甲组学生要回答综合应用性强,难度大,深层次且灵活度高的问题,乙组学生要回答难度适中,灵活度稍高的问题,丙组学生要回答简单些,课本上基础性强的问题;第三,对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适当的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迈进属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得他们能在学科知识的获得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四,对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组织各层学生互相团结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第五,依据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的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进行反馈并灵活地调整学生的分层标准,使他们随时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4.练习及作业分层。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及作业任务,使学生在做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练习题及作业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学习中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具体做法是,作业可分为基础题、提高题与难度题,难度依次提高,困难组做基础题,提高题选做,难度题不做;中等组基础题、提高题必做,难度题选做;优等组三类题全做。

5.评价分层。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小班化教学注重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评价,也就是注重评价行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视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自信心。比如对于丙组学生,答对了即使在其他学生看来是很简单的问题,也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对于甲、乙组的学生,也要密切关注他们的进步,适当的时候给予好评。评价层面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态度层面,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层面,课堂测验及课后完成作业层面均可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等评价方式,使得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

三、分层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通过对所教授的2个班级一年半时间内(2011-2012年度下学期、2012-2013上学期、下学期)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分析认为,分层教学主要产生两方面明显效果:

1.学生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如前所述,体育中学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及专业特性等原因,文化基础整体较差,这一现状造成学生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笔者在2011年12月底做过一个对物理学习的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物理很难学”的学生占90.9%,“不喜欢”物理的占83.3%。可知学生对物理兴趣不浓,普遍有畏难情绪。通过一年半的分层教学法实践,2012年5月,学生毕业前,笔者做了一个同样内容的小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物理很难学”的学生下降至30.3%,“不喜欢”物理的学生仅占18.2%。数据表明,由于分层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施教,使每名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成就感,因而学生学习自信心大大增强,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学生兴趣增浓、教学效果提升也可从学生的分组上得到了体现。表2为初三下学期学生的分组情况,对比表1、表2可以发现,经过一年多的分层教学实践,丙组人数大幅下降,表明学生物理学习差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2.学习成绩大幅提升。笔者详细统计了2个教学班学生在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学期“一模”考试、“二模”考试及中考等5次考试成绩,结果如表2所示。数据显示,未实施分层教学法时,学生平均分在40分以下,2个教学班及格率均不足25%;实施分层教学法后,学生考试成绩提高明显,初三年级的四次考试成绩平均分均在50分以上,及格率达到近60%,表明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对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作用。进一步详细分析每名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发现,80%以上的学生在分层教学法实施后成绩稳步提升,1班有2名学生由乙组升入甲组、6名学生由丙组升入乙组;2班有3名学生由乙组升入甲组、5名学生由丙组升入乙组,表明在体育中学小班教学条件下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极为显著,这与笔者最初的设想基本一致。

目前,笔者的这一教学方法正在我校其他学科推广实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全文结论

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竞技体育竞争越发激烈,对体育人才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作为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体育中学文化课教学存在较大问题。现行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文化素质难以达到预期水平。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在体育中学小班教学条件下,实施分层教学方法,以解决目前体育中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数据表明,分层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体育中学小班教学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白宝敏.新课程下中学物理分层教学探究[J].教学研究,2013,(10):56-57.

[2]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0,(8):12-14.

[3]威廉・威尔斯曼,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J].袁振国,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18.

[4]张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班化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