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欣赏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作品欣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范文1

关键词 中学美术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122-02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当我们有了对美术的兴趣,我们才会把注意倾向于美术,并在兴趣的引导下,经常参与美术活动,并会精神振奋,情绪愉悦,因而表现既自觉又积极,可见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学生有了对美术的兴趣,教师才能完成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内的教学任务,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决定着他们学习的动力,也决定着老师上课的质量,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美术兴趣的前提

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学生很喜爱美术,喜欢上美术课。事实上在农村初中美术课中,学生不但不喜欢,还有厌学情绪,当问及为什么不喜欢时,回答说:画不好。当我们认真思考学生简单而真切的内心感受,为什么画不好呢?这是由于学生从九岁左右开始逐渐进入客观写实期,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在绘画方面就显得拘束了,他们往往想得多,而为制作不出来苦恼。进入初中后,不但知识阅历丰富了许多,而且从心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学生了,有一种成熟感,欣赏一些客观写实的作品,并讥讽儿童绘画是幼稚低劣的。这些学生常常过低估计自己的绘画能力,感到自己没有绘画天赋,即使有时一些简单的东西也怕画出来让周围的学生哄笑,就出现了眼高手低的现象,即欣赏水平与艺术修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自己的绘画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层次。因此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这种情况,要求我们的美术老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多种表现方式的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欣赏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知道客观写实并不是评价一幅画优劣的唯一标准。

二、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是美的东西,人人都会喜欢,都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愉悦,产生美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愉快的,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从心底产生兴趣。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这种美的感受是需要视觉形象的传递,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对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思想冲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索的兴趣,去发现生活中美的真谛。从重视优秀美术作品欣赏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美术作品欣赏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包括美术教材中专门的欣赏课,也包括每一课中的作品欣赏,还包括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优秀作业欣赏,有条件的还可以欣赏一些美术展览。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就好像与作品对话,受到启发,从而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

三、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以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的情意和认知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

1.以故事创设情境

学生最爱听故事了,如欣赏凡高的作品时,可以讲凡高传奇身世的故事,用故事串联教学中的几个切入点,让学生在入迷地倾听中轻松地学习。

2.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

每个学生都有表演欲望,渴望展现自我。主动活泼的游戏既能吸引学生们自觉参与又能为孩子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在《远古的呼唤》教学中,先安排几个学生戴面具,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样学生们的兴趣马上就都体现出来,为自己也制作一个面具的愿望非常迫切。

3.以演示创设情境

形象直观的实验演示对于理解掌握美术抽象知识很有效,它能引发学生直觉体验。在手工制作课和色彩课比较难理解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学习,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讲授。如材料拼贴和色彩综合练习的课节,可适当做些演示,学生理解会比较容易。

4.以多媒体创设情境

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不多,知识面不够广,就导致大脑中图像信息少,面对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知识大爆炸的现状,在美术课中可应用多媒体。

四、体验成功的快乐,提升学习的兴趣

通过老师帮助学生争取成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它是追求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是追求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是追求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育。在多年的美术教育中,我深深得体会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有多么的重要。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范文2

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可见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德育"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品德教师或班主任更多的任务,其实不然,每个学科,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都应渗透德育。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者,还应是一个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榜样。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美术老师,深深感到培养下一代高尚道德情操责任重大。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实践的。

1.在利用教材内涵中渗透德育。

我们现在所用的中学美术教材中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都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欣赏课教学中尤为突出,有很多都是显性德育主题的作品欣赏,比如:对中国长城的欣赏,与其说它珍贵的价值是在物质文化层面上,不如说主要是在精神内涵、精神文化层面上。因而我们用 "万里长城永不倒"来象征、比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恒存发展。在对这类型的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那真是名正言顺的事。另外,我经常带领学生感受家乡南通的快速发展和独特的民间艺术(南通蓝印花布、如皋水绘园建筑等),对这些民间艺术的起源和制作有相应的了解,甚至可以动手制作,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为家乡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感到骄傲,从而激发她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民的情感。

2.在发挥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课堂上,我们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在传授知识、启发智慧、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美术课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美术教学内容包括欣赏、绘画、工艺三大课业,它们对于渗透爱国主义各有所长。如专题欣赏中的许多课题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注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理念,便于学生了解祖国的美术遗产和优良的艺术传统,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绘画课业对爱国主义也极为有利,特别是中国画学习在绘画中占有很大比重,这对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有作用。例如,在讲"中国故建筑"一课时,教师注重环境的熏陶,以古筝曲贯穿课堂,先让学生欣赏"神州大地"视频,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那逶迤磅礴的万里长城;规模宏伟的北京故宫;堪称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那史诗般的风格,鬼斧神工的构造,配以相关的小故事传说,使学生得到春潮般的鼓舞,产生一股热血沸腾的热情。然后教师又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渗透环保意识。当学生的情感达到时,教师适时要求学生提出保护家乡名胜古迹的具体方案,并形成美术小论文上交。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他们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中,描绘出时代的和音。

3.在集体合作中渗透德育。

集体是力量是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美术课堂中,孩子们画画或做手工时,经常忘了带这样工具,那样材料,这时我就建议孩子们合作完成作业,你借我的水彩笔,我借你的剪刀,互相帮助,大家都能做出好的作品来,或者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孩子们大多数时候都合作得比较和谐、愉快。有时有腼腆的孩子不敢向别人借东西,当老师去问情况时,马上就有周围的孩子主动大方地拿出自己的东西说:"我借给你!"其实,孩子是很单纯的,只要正确地引导,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在动手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得到了美育的培养,还能进行感情的交流,体验团结互助的乐趣,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4.在"造型表现"中渗透德育。

"造型表现"包括绘画、书法、剪纸、雕塑等,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因其本身包含内容多,渗透方式也不一样。有些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显而易见,有些则并不明显。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在上《中国的毛笔与汉字》一课时,我给学生讲解了汉字的形成、演化,及很多书体的特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黑体字的笔画结构特点: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然后告诉学生做人也要站得正,行得直,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踏踏实实,不干坏事儿。

5.在"综合探索"中渗透德育。

"综合.探索"领域的设置,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也是教师展示能力的一次机遇,为师者必须首先深刻理解该领域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综合.探索"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6.在多媒体教学中渗透德育。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在教学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纺织女》这一作品时,我们让学生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作者的名字"委拉斯凯兹",这样就可以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学生不但体会了《纺织女》这一作品是借助现实与神画的形象表达出艺术与财富出自贫贱者之手这一主题思想,而且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使德美相连,互相衔接,教育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德育思想,使美术作品更加完美。

7.在设计节日教学作业中渗透德育。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动漫专业 审美素质 审美能力 审美创造

审美素质是指审美主体观察美、认识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审美素质的优劣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高低。动漫设计是“朝阳”产业,动漫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动画和漫画。

一、通过美术鉴赏,提高动漫专业动漫专业的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动漫专业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设《美术鉴赏》课来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审美和审美再创造的能力。

审美文化素质的培养包括动漫专业的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感知有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也有后天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同一物象,为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结果,是因为他们的审美感知的差异。例如秀才和卖烧饼的农夫他们同时看到月亮,秀才会被月亮的审美特征所吸引,处境生情地吟诗感伤,而卖烧饼则会联想到他要卖的烧饼怎么还没卖完。这就说明不同文化素质的人的审美感知是千差万别的。动漫设计的审美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

首先,我们应通过提高同学的文化素质,帮助他们理解动漫设计的内容美的真正内涵,内容美的内涵很宽泛,有社会美、精神美等,主要是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内容美不仅仅指你表现的人或物是美的就可以了,关键是你表现的主题是否是向上向善的。毕加索的一幅油画表现了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妇,仍然很美很震撼,这是一种凄美,又凝聚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比很媚俗的性感的女体可能更触动人的心灵。因此,动漫设计要注重内容美的表现,创意上要弘扬社会向善向上的主旋律,中国的许多动画片都是表达惩恶扬善主题的,比如,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九色鹿》弘扬的就是善良和正义终究会战胜阴险和邪恶,九色鹿出于善心救了溺水人,而溺水人后来在利欲的驱使下,恩将仇报出卖九色鹿,九色鹿据理力争,说服了国王,赢得了正义。这样的动画片是以一种视觉语言诉说正义和善良之美。因此,动漫设计的教学要注重创作内容美的表现,选择内容和主题健康的作品让同学来欣赏,使动漫专业的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创意理念。现在有些动漫专业的学生喜欢在动画作品中表现血腥和暴力,这是应该坚决制止的。弘扬动漫创作的内容美决定了我国动漫设计的品位和精神境界,所以,高校教师应倡导动漫专业学生在动漫设计中凸显内容美。

其次,美学是以认识美和评价美为核心的科学。美学是有关认识美和创造美的科学,能提高人文素质。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素质,许多学校开设了美育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于高校动漫专业学生而言,审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动漫产品的审美品位的高低。因此,美术鉴赏是动漫设计专业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直接有效的方法。美术鉴赏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审美客体美术作品可以把欣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审美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知识及艺术修养拓展艺术形象的内涵,使艺术形象更饱满,更具内涵。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是培养学生审美再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美、美感和艺术是美学的重要问题,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美感体验的重要方法,美术作品欣赏得越多,审美能力提高得就越快,“操千曲而后晓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美术鉴赏是将抽象的审美理念通俗化的重要途径,因为直观的美术作品可以将抽象的审美理念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利于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审美素质。

美学的理论是抽象的,其中有关优美和崇高的解释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作品比较提高欣赏能力最有效果。比如,将有关维纳斯的作品在一起比较鉴赏,以便充分理解优美和崇高的含义。“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这种审美典范是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共同的审美理想,《米罗斯岛的维纳斯》的震慑力来源于雕塑的优美和崇高,她的形体的曲线是有韵律感的,螺旋上升中又寻求着力的均衡,表象既有西方女性的活力四射,又有东方女性的内敛和矜持。上身的和下身衣裙形成和含蓄的对比,人们看到这一雕塑,已经忘却它是冰冷的大理石,而感到它的温度感和生命力。相比之下,《克尼多斯的阿芙罗底德》虽然自然优美,但缺少活力与生气;《昔兰尼的阿芙罗底德》虽然竭尽全力地表现女性的人体美,丰满的肌体婀娜多姿,但妩媚有余,端庄不足;《巴特列的阿芙罗底德》妩媚迷人、朦胧含蓄,内在的灵性与睿智却微乎其微。它们只能给人以兴趣的玩味、纯粹的感性的形式美,这也是它们与《米罗斯岛的维纳斯》的天壤之别。通过作品比较,学生懂得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区别,明确真正的艺术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从而进一步理解艺术的真正内涵,理解美学中的抽象理论,并将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美术鉴赏紧密相连,使美学不再是玄学,而是指导人们艺术实践的重要学科,美学理论也成为对各艺术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作品比较进行教学,动漫专业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有比较才有鉴别。”马克思曾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而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艺术鉴赏的实践。欣赏艺术作品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器而后识器。”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因此,多鉴赏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多运用作品比较分析,使美学中的深奥理论形象化,使动漫专业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认识掌握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因为美术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再创造,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并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知识及艺术修养,从艺术作品中获得不断更新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享受。这无疑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学好美学的重要方法,更是使美学理论成为指导艺术实践的关键。美学教学还应该注意精心选择作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讲究科学性、典型性和艺术性,这样才具有强烈的美感和审美再创造的可能性。因此,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动漫专业学生理解美学中所讲的三大核心问题:美、美感和艺术。因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术鉴赏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对现实即美术作品的一种审美关系,而对于这一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更有利于动漫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普通高校的审美教学,进行作品比较的范围很大,只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就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学科在当前审美教育中的优势,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引导动漫专业的同学表现动漫设计的构型美

动漫设计专业学生应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构型美。美术作品的构型包括以线构形和以面构形两种形式,对于动漫设计专业学生来讲,这两种形式都应理解它们的审美特征并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才可以得心应手地创作动漫角色。

理解以线构形和以面构形两种构型形式的不同审美特征。

第一,以线构型具有浓厚的东方情结和中国元素,因为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线造型,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是有意味的形式:画家通过线条的长短、曲直、疏密、起伏来表现画家的心境和对生命的体验,甚至可以表现他们对社会的评价。比如:坡的《枯木竹石图》就是利用粗犷的曲直对比强烈的线条来表现怪石和枯树,从而抒发他磊落不平的心境和疾恶如仇的人生范式。我国初唐“画圣”吴道子的线条更是随心流转,在他的作品《送子天王图》中通过线条来表现人物的情态,天王的威风凛凛,皇后的端庄秀丽,侍女们的婀娜多姿,甚至可以表现火光的流动。线条在中国绘画中具有无穷的生命活力,创造了意味深长的意境。动漫设计专业学生应发扬中国绘画线条的表现魅力,创作具有浓厚中国情结和彰显中国元素的动漫设计作品,例如,用方直的线条来表现刚毅坚强的性格,用柔和的曲线来表现温顺善良的性格。

第二,从事水墨动画设计的学生应掌握运用中国线条的独特韵味。通过线的流转,墨色的浓淡表现不同的意境。中国早期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是成功运用中国画线条来构型的成功例证。

三、启发动漫专业的同学展示动漫设计的色彩美

动漫设计专业学生应巧妙运用色彩美。色彩在动漫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对动画片中色彩缤纷的《九色鹿》记忆犹新,对色彩鲜艳的《挪扎闹海》难以忘怀,都是色彩留给观众的余味无穷的艺术表现。中国动漫创作非常注重色彩的装饰美,在装饰色彩的表现中,可以打破常规色彩的约束,随意创作,比如土地可以不是土黄而是蓝色,天空可以不是蓝色而是黄色,根据场景意境表现和角色塑造的需要主观地表现色彩。中国动画片中色彩的运用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息息相关,譬如,在中国的京剧艺术中白色象征阴险狡诈,黑色代表忠诚正直,红色代表刚烈勇敢,中国动画片中角色的色彩设计也运用了这样的色彩象征意义,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就是成功的例证。动漫设计专业学生要理解色彩的情感表现特征,在具体的场景和角色塑造上要根据不同的场景需要,选择恰当的色彩表现,比如表现阴森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场景需要用蓝、绿等冷色来表现,表现欣喜热闹的场景应用红、黄等暖色来表现。

综上所述,无论是通过美术鉴赏还是表现动漫设计的构形美和色彩美,目的都是让动漫设计专业学生在欣赏美和创作美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我国动漫设计的审美品位,丰富动漫设计的艺术表现技法,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双.动漫产品的价值延伸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1,(1).

[2]贾秀清,孟宁.解析影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现代传播,2009.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范文4

关键词:艺术教育,生活世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应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现就此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艺术课程”如何与“生活世界”相得益彰,相互联系?我们说,书本知识是人类长期总结、实践而形成的智慧的结晶。学生学习知识,也主要以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为主。毕业论文,生活世界。但是,有选择就有舍弃,有总结就有丢失。书本知识所舍弃的是什么呢?正是现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那些生动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东西。而艺术课程正是具有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形象性等特点。这些就只能结合生活世界、将艺术课程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1 从学生生活中选择艺术教育的主题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对于艺术教育主题,只要留心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就能很容易寻找到合适的艺术活动主题。毕业论文,生活世界。从生活中选择艺术教育主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学生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某一活动,某一节日,某一生活场景,某一情感为主题起点,由此扩展开成主题网络,如“剪纸艺术”、“书法艺术”、“民间歌舞”等艺术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二是以某一艺术要素为主线,到大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寻找形成主题网络,如以“对称”为主线可以扩展出“建筑中的对称”、“绘画作品中的对称”、“生命世界中的对称”、“音乐作品中的对称”等艺术主题。

从学生生活中选择艺术教育主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留心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富含艺术韵味的场景、事物以及学生能够体验到的情感,其次,以不同艺术门类的角度对其进行联想、设计初步的艺术教育主题;再次,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教育计划的安排调整主题。如,以“爱”这一情感表现为主题,可以扩展出“以爱为主题”的美术和音乐作品欣赏活动,绘画:我爱小动物;散文:共伞;表演:我们都是一家人等艺术主题。

2 将学生艺术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

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发展的。毕业论文,生活世界。因此,学生艺术教育不能仅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而应该贯穿于学生的一日生活之中。

2.1积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感性经验

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积累感性经验,寻找艺术要素,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审美教育资源,如春天的嫩芽,秋天落叶,各种花卉的颜色,树木的造型;美妙的小溪流水声和宛转的小鸟鸣叫声;社会生活中的建筑造型,节日的街头,人和动物优美流畅的动作等蕴藏美。毕业论文,生活世界。教师可以组织寻找“生活中的画”、“大自然中的节奏”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摆脱日常知觉的局限,使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性质和艺术原理产生敏感,激发其艺术感悟能力。

2.2加强生活中艺术环境的创设

2.2.1营造积极鼓励的精神环境

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并时时激发学生的情趣,情感。学生期,孩子们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幻想奇特,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气的想象中,创造的萌芽也正若隐若现。因此,我们成人应以赞赏的态度及时捕捉到这些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耐心科学的引导,力求在精神方面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他们能自由思索,大胆想象。

2.2.2创设丰富自主的物质环境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是学生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创设“小小艺术活动角”,放置中西艺术大师的美术作品,中国民间工艺品及学生自已制作的作品等供学生欣赏,还可以放置各种绘画用具和废旧物品等供学生自主地进行艺术创作。在创设这一角落时教师要注意中西艺术作品兼容、各种艺术门类作品兼容、成人艺术作品和学生艺术作品兼容,还要经常更换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

3 发挥艺术教育在各领域相互渗透中的中介作用

中介作用是指“处于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这间起中间联系作用的环节”。“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不是彼此隔绝、互不相干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经过一定的中介而互相联系着。艺术是学生教育不同领域交叉的地带,教育中最活跃的部分大多在它的边缘,“这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充满了更多的希望和机遇”。毕业论文,生活世界。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各领域相互渗透的中介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中有美,语言中有韵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生活世界。

4 学生艺术教育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生活的逻辑

学生的生活是一个感觉的生活,感情的生活和自由创造的生活,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是直觉的,充满情感的,因而在进行学生艺术教育时,首先要做到整体化的艺术教育,不能割裂各艺术领域之间的联系而应该使艺术活动成为不同艺术类型的共同审美要素之间进行互为感受、互为理解、互为表现、互为创造的过程;不能限制他们、轻易呵斥或盲目否定,而应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学生一起用他们眼光来理解艺术,允许他们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已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

总之,学生艺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更优雅,更精细的感情和感觉,培养学生更丰富,更广泛的理解能力,通过艺术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连接使学生能够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认识艺术的要素和组织原理,以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美化生活;在艺术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拓展生活经验,体验生活乐趣。艺术教育是人生的教育,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回归生活的艺术教育就是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让个体以艺术的态度对待生活,就是让教育真正回归到“人”的本位。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兴趣欲交流欲获胜欲共鸣欲

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情操、开发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每个年级都有美术欣赏课,在教学中一般都设为专题欣赏:先是由教师搜集大量的与欣赏课课题相关的资料及审美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但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听课、调查,笔者发现在每节欣赏课中,多数教师讲授的时间过长,大部分超过30~35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都在讲授,学生主动学的机会很少,完全是教师的满堂灌输。这样的课,不仅教师觉得疲劳和枯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教师相关资料准备充足、备课充分,也许勉强还能接受,但对于只有几岁的中、低年级学生来说,便使他们觉得更累、更没兴趣。这些都很不适应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样的课堂极不和谐,如何打造和谐共进的美术欣赏课堂呢?笔者从兴趣欲、交流欲、获胜欲、共鸣欲的角度对师生和谐共进的美术欣赏课堂进行了探讨。

一从兴趣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视觉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一件视觉作品贸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其一无所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急于把知识直接往学生脑里灌,显然有悖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反之,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其兴趣欲,学生则会欣然进入视觉感受阶段。诚如德国一位学者作过的精辟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是试想如果你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就会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中国青铜艺术》导入新课环节,笔者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课始,打开教室门。一位商周古人,手举金樽,边吟诗边喝酒,缓缓向大家走来。站定自我介绍后,原地旋转,带领同学们走进几千年前的古代,欣赏琳琅满目的青铜器(PPT)。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要通过古代服饰、道具,古人的言行、动作、神态,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对青铜器产生兴趣。欣赏课前,尽管同学们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搜集活动,但不一定每位同学都对此感兴趣。有了这样直观的情境导入,绝大多数同学兴趣欲就会被激发出来,随之就会兴趣盎然地紧随古人,愉快地进入视觉感受阶段。当幻灯图片被逐一呈现时,有些学生马上就能说出器皿的名称,这时在图片后再出示相应青铜器名称的文字,学生就很有成就感。欣赏的兴趣就会更加浓烈地延续下来。兴趣的欲望被点燃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逐步释放出来。真可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从交流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意向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样中国古代青铜器也是寄托了古代统治阶层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青铜器皿上的主观情思呢?笔者试着分两个层次从对话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意象感受阶段,揭开青铜器上体现的主观情思面纱。第一个层次,浅层次对话。教师提出:“在欣赏了很多青铜器图片后,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青铜器的了解吧!”第二个层次,深层次对话。教师又提出:“同学们对青铜器的了解可真不少,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积分竞猜题。题目在信封里,每组一个,组长上台抽取。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在全班交流。”第一个层次的对话,旨在意象感受阶段,听到来自不同座位和不同陈述方式的声音,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特别是要让“弱势群体”的学生的声音充满课堂。因为每一种声音都有对话欲。

这种对话欲一旦实现,对话的主体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对青铜器的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成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积极主动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青铜知识体系。实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第二个层次的对话,旨在意象感受阶段,让小组成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青铜器的意象美。因为信封里的问题比第一层次更深一点,所以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显得尤为重要。从对话欲入手分析,小组合作中的对话一定层出不穷。如果是对青铜器了解的问题,对话主体即组员需要在组内交流,得到全组人的肯定、认可。如果是不太了解的问题,更需要全组在交流中探索、合作,共同讨论出青铜器的意象美。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全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一轮又一轮的对话中,青铜器皿作为图腾标志,作为政治地位、政权的象征,作为驱神辟邪物的特性尽现眼前。待到各小组PK时,就会胸有成竹、有备而战了。

三从获胜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审美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小学生而言,获胜欲特别强烈。其实,在意象审美阶段,交流课前收集的青铜器资料和积分竞猜题都是以古人积分的形式为杠杆逐步推进的接着教师提出:“欣赏这么多青铜器作品,你觉得中国青铜器皿美吗?欢迎走进扬州电视台‘周日开辩’节目录制现场,发表您独到的见解。”与此同时,教师粘贴“周日开辩”的标题,并递上“话筒”给对话主体们,古人的加分活动继续。面对这样抛锚式的诱导,再加上获胜欲的驱使,对话主体们迅速地进入到了审美感受阶段。拿起“话筒”,妙语连珠。“我认为中国青铜器皿很美,因为它……”对话主体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知识不断得到丰富。师生们共同分享智慧、精神、情感,共同建构人生的意义。

四从共鸣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心境共鸣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常常表现为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同样当美术作品欣赏过程经历审美感受阶段,到达心境共鸣的感受阶段,不同对话主体间的内心感受异常相似。这时教师抛砖引玉:“看到几千年前就铸造的如此精美的青铜器,身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对话主体的共鸣欲特别强,争先作答。“自豪、骄傲、了不起、敬佩……”的字眼发自肺腑,赞同声余音绕梁。对话主体间的共鸣氛围异常热烈,直接把本课的欣赏推向。课末“古人”与同学间对接含有青铜器皿的成语,更让这种实现的共鸣欲持久迷香!

众所周知,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觉、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而欲望几乎人人都有,特别是儿童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教学活动中,在师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兴趣欲、交流欲、获胜欲、共鸣欲等角度入手,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来循循善诱,使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在深入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一个点拨者、引导者,学生始终是课堂对话的主体。只有主体和主导和谐共进的课堂,才是高效的美术欣赏课堂。当然,改变小学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方法有很多,这还有待于日后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走进新课程(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