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交流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务信息交流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务信息交流材料

政务信息交流材料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政务信息;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277-01

政务信息资源是全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沟通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桥梁。近年来,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己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图书馆如何开发利用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已成为一个需要急待解决的课题。

一.政务信息的概念及分类

1.政务信息的概念

简单地说,政务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政务过程中形成的以文件资料等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务信息资源的含义,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所涉及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资源以及收集、整理、存贮、传递、和使用信息内容资源的技术、设备、网络和人员等;从狭义来讲,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政府机构为履行职责而产生、获取、利用、传输、保存的那部分信息内容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围绕着信息内容资源而进行的,一是指政府自身产生的数字信息,如各种条例、规定、章程、命令、批复、议案、通告通知、公函、会议纪要等;二是指政府从外部获取的与政府管理活动有关的数字信息,如社会调研信息、决策支持信息、提案议案、统计数据等[1]。

2.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

政务信息公开服务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政务服务、政务决策咨询信息以及相关的信息政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政务信息资源按照整合内容可以进行不同层级的划分,在技术保障和管理系统支持下,可以进行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的构建,该机制包括基础资源层,信息交换层,应用服务层三个层次[2]。

二.国内外政务信息开发利用状况

1.美国是公共图书馆最早介入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国家之一。早在1857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开始实行了托管图书馆计划,并可分为联邦政府一级的全国性托管图书馆和州县政府一级的地方性托管图书馆两种。其主要职能包括选择、采访、组织、保存以及为美国政府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源提供检索途径和服务。目前总共有1250个图书馆参与了FDLP计划,参加该计划的图书馆,可以自动地从相应政府部门获得政府出版物。除FDLP外,还有州一级的政府信息长期保存项目,如北卡洛莱那州的“州政府信息获取项目(2002~2008)”等。

2.欧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早在1989年,欧盟就提出了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近年来,为了促进公共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欧盟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如 2000 年 6 月颁布的《2002 电子欧洲行动计划》,2001年10月制定的针对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总体框架――《2002 电子欧洲行动计划:欧盟开发公共部门信息框架》,以及《公众获取欧盟议会、理事会和委员会文件法令》、《公众获取环境信息指令》和《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商业开发利用指令》等指令。这些政策和指令主要涉及公共部门的信息公开、共享和商业化开发等领域。

3.我国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上述各国相比,我国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程度是非常肤浅的。在2008年以前图书馆基本上是游离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之外。也就是说,图书馆与政府信息资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图书馆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没有法定的地位,这与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另外,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是各自为政、杂乱无章。因此,利用图书馆管理政府信息资源也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不断推进,利用图书馆进行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与政务信息公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8年5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开条例》,为我国图书馆介入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其中条例第十六条就明确提出要在公共图书馆中建设专门查阅室的事项。

三.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从实际运作情况看,当前图书馆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与困难有:

1.当前,我国的政务公开进程中,定密工作随意性大。一方面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定密级时宁高勿低,明明应当向公众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偏偏作为内部规则或内部材料对待,影响了政务公开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政务公开中,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信息的界限较难把握,一些敏感信息(如工作福利)是否公开认定不准。

2.缺乏统一规范。政府公开信息要实现服务网络化,实现全图书馆的服务联盟都有统一的规范,统一的信息标准,但目前,图书馆界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存在相对的盲目性,这就给将来在网络环境下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实现在各网络平台、各网络主体之间自由流动以及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增大了难度,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人力,财力资源。

3.在图书馆与政府部门之间如何建立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关系,实现电子政务全面普及与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的共赢方面还没达成共识。

4.图书馆对政府文本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策略与加工处理技能和方法能否满足需要,如何准确甄别和界定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范围还没有具体规定[4]。

四.图书馆如何开发利用政务信息

1.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以确保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合法地开发利用。制度与法律法规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和保障,是其职能界定的权威标准法则。

2.图书馆部门与政府机关的紧密配合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关键。政务信息的提供既包括原始政务信息公开服务(内容包括主动公开的各种政务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如需要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以外的信息,如公开目录、公开规定、公开年报等;公民、政务信息,可以通过申请获取),还包括更重要的公开增值政务信息。增值政务信息是指对政府原始信息资源进行二次、三次或更高次文献加工与组织,获取增值性政务信息,以便向社会公众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加工与存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专业编目人员、咨询人员、技术设备等),由图书馆配合政府共同参与完成增值政务信息资源公开服务,可以达到双赢,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高质量、个性化政务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可与之相互配合、互通有无。

3.建立政务信息存储数据库。图书馆通过对政务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整理和归纳,把分散无序的信息整合成分门别类的政务信息数据库,并做好目录、指南、索引、摘要的编制工作,为政务信息公开利用打好基础,方便公众快速准确地检索查阅所需的政务信息。

4.积极宣传和推广政务信息资源。图书馆应当对自身所做的政务信息开发让大众所知会用。可举办与政务信息公开相关的报告会和讲座,讲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让更多的社会公众知道如何利用政务信息。

图书馆在开发利用政务信息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分清政务信息公开与保密的界线。政府有决定政务信息公开和保密的权利,也有信息公开的义务。为了让公众更好地利用政府大量的信息资源,发挥政务信息资源的效益,信息公开是政府的责任。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安全,加强信息保密是必要的。二是界定政务信息公开与保密的范畴。根据信息的不同性质制定不同的公开与保密级别,凡不属于保密的都应列在公开的范畴。三是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注意加强版权的管理。

参考文献

[1][4] 焦斌.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网络化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2,(3):86-88

[2] 牛力,李月,韩小汀.我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3,(5):170-175

[3] 洪光宗,罗贤春. 构建公共图书馆平台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J]. 图书馆学研究,2010,(5):47-51

政务信息交流材料范文2

引言

作为现代气象业务的基础与支撑系统,气象信息的交流主要包含:高级性能计算机交流,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存储管理和共享服务等,而作为衡量气象现代化水平重要标志的气象信息交流也是气象信息存储管理,传输,资源共享和计算机处理的基础,它首先关系到气象部门能否为广大用户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进而关系到各级政府乃至国民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所以说气象信息交流驱动着气象业务交流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其他系统的发展。

1 气象业务中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历史

想要把数值气象预报中用到的数学方程组合解开得到结果是件很困难的事。《利用数值方法做天气预报》一书的作者——英国数学家里查逊就在书中讲述了怎样做数值计算。1916年至1918年间,理查逊为得到准确的数据,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尝试进行了第一次数值预报,这次预报计算在许多人用手摇计算的方式总共进本文由收集整理行了12个月才宣告完成。而想要得到未来24小时的气象预报换算成单人计算,需要日夜不停的算64000天整整175年。而相对于变化莫测的天气来说,想要跟上它的速度就需要有一个64000人同时计算的巨大工厂,这样才可以把24小时以内的气象预报计算出来,这其实就是人的计算跟天气在比赛。虽然这次试验以失败告终,但人们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而仅仅在这一著名实验的20年之后,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便诞生了。而美国的科学家第一次成功的做出了500百帕天气形势的36小时气象预报,使得数值预报真正的实现,那年是1950年。自此,数值预报引入到实际的气象业务中,更多的国家先后开始使用这种先进的天气预报的办法。在这次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做出数值气象预报之后的四十多年间,数值预报不断的得以完善,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随着数值解法应用的熟练及日益精确,准确,对大气相关数值描述越来越细致,使得垂直方向能够分解到20至30层,而水平方向更是可以细到20公里。与此同时,预报也更俱精确性和实效性,对未来三日之内的重要的天气变化过程和其相应的剧烈气候变化,诸如大雨,温度下降,大风等都可以做出较准确的预报。

气象资料的传输,手机,处理,模式的预报计算及材料分析,还有预报结果的显示,分发服务等诸多环节组成了数值天气预报。

2 计算机在气象中应用的必要性

作为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的计算机,伴随其诞生的计算机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计算机网络不断的将其自身完善和更新,使其功能性更加强大。所以将计算机网络应用到气象业务能使气象部门不断壮大,气象信息不断完善和更新,能更好的服务于气象业和社会的发展。

2.1 计算机网络应用到气象服务中是顺应时展的趋势 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同样气象业务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进步。所以气象业务部门要发展就需要引进高科技来改革自己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建设。

2.2 气象业务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气象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气象业务不去创新,只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那么就无法满足这个社会的发展,所以为了气象业务能更好的存在,只有不断的提升和发展自己。

2.3 需要高科技软件的支撑是气象业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气象业务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并且要求这些数据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及时的信息反馈,同时这些信息的传递范围要广,而这些要求只有计算机网络中的先进技术才能完成。所以,计算机网络应用到气象业务部门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计算机的使用是气象信息交流的需求

作为国家空间基础信息重要组成部门的气象信息也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它支撑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重大国际国内问题的决策。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气候的变化和预测,天气的预报等国家重大项目发展也都需要气象信息的支撑。

3.1 气象信息的收集和传输能力需求 在气象信息的传输能力和收集方面,气象业务未来的发展特点是:计算机网络支撑着全国气象业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气象信息对完善气象资料手机网络有重大影响,它包括:风廓线控测资料、闪电定位探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资料、gps/met观测资料、自动站时空加密观测资料、气候交流观测所需的多圈层其他资料等等,随着计算机网络对这些资料的不断研发和探究,会产生更多的预测,预报产品同时会对计算机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新一代电视天气会商也要求计算机网络的支持。所以说计算机信息加工平台既连接着外服务的各类对象也连接着本机气象信息加工预测交流网,因此计算机宽带网络支撑着气象专用频道的电视节目制作与传递。

转贴于

3.2 气象信息处理加工能力需求 气象信息的加工处理需求主要是指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在空气质量、水文、海洋、气象等方面研究及应用。随着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对这些方面的精确度和时空分辨率不断的得到提高,信息预报的时效也不断的延长,集合作业的不断发展和各种作业的不断增多,对计算机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预计到2010年,在气象业务部门,高性能计算机需求为峰值性能200tflops(200)万亿次浮点运算(秒)以上。

3.3 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共享需求 随着气象观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气象数据,而这些气象数据推动着预报,预测能力的增强,进而产生更多的预报预测产品,气象信息需要运用到各行各业中,而这些需求对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共享又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4 国内气象信息系统的现状

气象行业收集了大量的气象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发和存档,而这些气象信息需要运用到气象部门的各行各业中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靠高性能计算机网络支撑的气象信息系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气象信息交流系统。

4.1 气象卫星信息 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9210工程)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国内气象通信传输能力,它建立了覆盖全国市以上的高数据广播网和覆盖全国地市级以上的双向通信网的zsat卫星通信技术。初步建成了由自动磁带领域和大容量磁带限制的气象信息的存储系统,使国家主要网络系统建设初具规模。本文由收集整理

4.2 气象资料系统 作为我国基础气象业务的气象资料管理业备受关注,它在对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服务等方面也越来越标准化,现代化和规范化。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已经录入到计算机中,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而主要的气象资料也已经进入了这样的数据库,方便了用户的查阅和利用,这样大量标准和规范化的数据就保障了气象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安全性。

4.3 数据库管理信息 商用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国家级和省级气象业务部门,并且形成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编程。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和广泛应用因特网技术,而因特网技术下的专网政务信息系统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省市县,这些技术也开始被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所利用。

5 气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作为当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为气象信息系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5.1 通信和网络技术

5.1.1 地面通信 国内大部分的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采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来创建新一代的信息互联网,它是把光缆骨干网从格状网变成环状网,这样环状网利用新一代的网络传输设备让一对光纤的传输容量达到1600gbps。这个环状网每一处所发生的故障都可以自动修复。

5.1.2 网络技术 高速局域(城域网)技术的发展体现在以太网的交换和异步传输模式(atm)多层交流等方面。以太网又分为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而万兆以太网的运营模式是通过单模光纤或者多模光纤以千兆以太网十倍的速度传输,这种atm技术的使用,让用户能更好的利用无限扩大的网络,进行多层次的技术交流,也可用于千兆位网的交换。

在互动电视盒虚拟现实,视频点播系统,远程教育和清晰度高的视像会议上都体现了宽带网络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5.1.3 移动通信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互联时代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到来,无线技术除了光线通信技术之外,还出现了备受人们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无线局域网(wlan)它是通过分组无线业务(gprs)码分多址,基于家庭射频,等无线通信技术来完成的。根据移动通信服务的原则,移动通信网将为更多的领域服务,同样也为观测系统资料提供了很好的通信手段。

5.2 高性能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体系结构和系统软件的共同进步将支撑着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综合性能的发展和提高。未来几年,一方面新技术计算机有可能会出现在某些高科技的领域,并且机体将会在分布式内存和共享内存这两个层次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未来,这种新技术的计算机能够接受多种编程模式。另一方面传统的cpu芯片的性能也会随着主频的提高和集成电路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些系统软件上的进步将会大大促进应用软件的开发。

6 总结

目前我国计算机的发展现况还不止这样,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利用。

6.1 运行监控系统方面:①信息系统安全监控;②通信网络运行监控;③计算机应用系统运行监控;④综合监控平台。

6.2 国家级气象业务异地定备份系统方面。

6.3 通信网络方面:①局域网交流和应用;②广播通信网的应用;③资料的收集;④建成全国宽带主干网;⑤国家气象信息交流网。

政务信息交流材料范文3

一、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业务指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县级局业务科室、工商所之间业务指导力出现弱化趋势,业务科室直接参与基层执法面越来越广,导致重复执法、多头抽检等现象产生,严重浪费基层监管资源、造成基层行政行为的无序性。

(一)执法行为重复,浪费监管资源。县级局委托工商所执行监管权力的同时,设立了公平交易局、企业注册局、商标广告科等单项业务监管科室,负责基层工商所业务工作的纵向指导,但在基层实际工作中,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县级局业务科室越来越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市场直接监管和执法办案中,与工商所职能相互重合,导致依法行政管辖范围和职权划分不明确,造成执法监管资源浪费。一是重复查处。部分经济违法案件,公平交易局、市场监管科、工商所均有调查取证的权力,经常会出现同一案件被工商所查处后,再次被对应的业务科室立案调查。二是多头抽检。同一时期内,针对不同经营业户的同类同批次商品,县级局业务科室与工商所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多头抽检化验,得到相同结合,浪费了监管执法资源。

(二)权限下放不够,监管规范不强。工商所处于市场监管最前沿,对辖区内经营业户的经营情况、诚信度等较为了解,更符合市场差异性监管的需求,但目前县级局对工商所下放的监管权力仍不够到位,使对部分企业的执法查处权与日常监管权相互分离,执法过程中无法体现针对性和差异性,导致部分违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监管。如基层工商所在监管工作中发现某企业超范围经营,但在对其进行深入调查的同时,该企业可绕过工商所,直接向县级局注册窗口成功通过年检,而注册局对企业年检材料的核审主要着眼于电子档案和书面材料,无法对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落实,导致企业年检过程形式意义多于实际意义。

(三)重视成果汇报,轻视方法指导。县级局对工商所安排的工作任务,将目标责任根据情况分流到各个单位,并以“岗位责任状”的形式予以确认,对工商所的完成情况往往拘泥于听汇报、现场观摩等形式,而工商所如何落实方面了解较少,对基层人员的工作措施缺少具体的指导意见,导致部分专项执法行动的程序违法或措施不当,最终使整体案件处理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同时,县级局各业务科室对下安排监管任务时,采用纵向分头通知的方式,缺少横向信息交流与沟通,出现多个科室任务下达量失衡现象,某段时期基层工商所接受任务太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任务执行模式压力过大,导致部分工作无法按时完成。

(四)基层调研不深,制度落实困难。制度的出台必须与基层实际情况相符,适应基层监管执法工作的需求,当前多数县级局在制定基层工作制度过程中,最大可能适应上级各项任务落实的需要,而对基层实际情况了解不多、调研不深,出现制度的内容与基层实际“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制度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难以取得良好成效。一是缺少下级意见“上传”渠道。制度的出台往往是发文布置、电话通知、书面报告,缺少畅通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没有切实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发展和执法特殊性。二是缺少实践效果反馈机制。在制度落实过程中,工商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由于没有及时准确的反馈机制,县级局无法进行及时调整,制度的执行效果也仅是“蜻蜓点水”式掠过,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不强。

(五)关系协调不足,整体掌控不力。基层工商所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硬件设施、人员素质等方面差异性的限制,在部分工商所中探索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不以完全适用所有的工商所推广,这种情况需要县级局在工商所之间进行及时调查、协调,针对部分基层差异进行适当地调配。目前,多数县级工商局忽略了基层所的内存差异,常常将条件较好的工商所作为某项工作创新经验的实践单位,然后以先进所的工作任务的目标来衡量所有的工商所,这就导致了部分工商所无法跟上创新的步伐,影响了事体工作进度和效果。

二、造成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指导不力的原因

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的指导、协作的关系越来越弱,成为影响基层监管执法工作顺利推进的阻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局业务科室职能定位不准确。县级局对工商所的业务指导主要通过业务科室完成,业务科室的主要职责是对下级部门开展行政指导,除部分重大案件需要业务科室直接参与外,监管执法工作应由工商所完成。目前,多数县级局业务科室由于经济指标的压力,将主要精力和重点工作放在直接参与监管执法活动,弱化了原本的行政指导与协调作用。

(二)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重复执法、多头抽检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县级局业务科室与工商所之间、工商所与工商所之间缺少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渠道,没有形成程序完备,快速有效的基层信息传达、反馈、处理渠道,局机关根据权限掌握的数据信息较多,但这种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为基层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基层意见的反馈信息也不能及时向上传达,造成了具有相同执法权的单位之间多头分散执法的现象。

(三)“条”、“块”工作机制相互冲突。县级局业务科室下达的监管执法任务,是基于垂直管理模式下的纵向工作,即“条”向管理机制。同时,工商所在开展业务科室部署的纵向工作时,往往会受到所驻辖区政府、相关部门横向职能的影响,掺入了较多配合性的“块”型工作,这种“条”、“块”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给基层工商所工作的开展很大难度,部分工作任务由于发令主体的不同,会出现工作要求、时限等方面的冲突,导致基层单位完成水平不高、效率较低。

(四)县级工商系统经费保障压力较大。当前经费保障制度下,基层执法人员工资的20%由基层单位以罚没款收入自行解决,这种制度造成严重的执法趋利问题,部分单位把行政执法权作为执法人员工资收入的重要保证,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造成不良社会后果。个别执法单位和个人没有正确理解执法的目的,对行政执法工作重罚款处理、轻规范管理,没有对日常巡查中发现的轻微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提醒,而是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培养“罚款源”,严重背离了行政执法的目的。

(五)基层监管队伍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目前,县级以下工商系统无论是局机关还是基层所,都存在着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问题。人员素质的局限,专业人才的匮乏,往往使基层的培训教育不到位,导致监管执法水平不能及时提高。

三、理顺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业务指导关系的建议

针对当前县级局业务科室、工商所之间出现的业务工作关系不合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上级工商机关应多以下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建立基层执法工作统一掌控机制。一是强化基础保障。全面调整公平交局、消费维权等重点执法科室,成立负责研讨大案、要案以及疑难案件的“大脑中枢”。二是明确职能划分。进一步明确工商所和直属局、职能科室之间的职责范围,细化直属局、职能科室之间的监督管理职能。公平交易局、企业注册局、消保科、商标广告科、市场合同科等直属局、职能科室除按相应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外,重点对容易出现职能交叉领域的监管职能进行依权细化分解。三是实行上下联动。按照全系统执法监管工作“一盘棋”的原则,在划分职能的同时,合理整合执法力量,防止出现“单兵作战”,协作不力的现象。直属局、职能科室担负“双重”职能,担负自身办案职能,担负指导基层工商所办案职能。对工商所发现的案件线索,由相关直属局、科室及时介入,指导基层工商所开展执法检查。对重大、疑难案件,由市局统一抽调人员,组成办案小组,集中开展案件调查,保证案件质量,提高执法效能。

(二)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工商所由于其自身的基层性质,对所在辖区的经营业户较县级局科室更加熟习,日常监管巡查数据也都由工商所归案备案,要充分利用工商所的这一特点,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一步向工商所下放监管执法权力,提升工商所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今年以来,市工商局首次推行年检核审权下放制度,将企业年检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工商所先对年检企业进行实质性审查,再由企业注册局进行形式审查,没有工商所盖章确认的年检报告书,注册局不予核审通过,有效地将年检工作与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提升了监管执法水平。

(三)积极构建县级局、工商所信息交流平台。由分管局长负责,办公室、纪检监察室等共同参与成立“信息调研中心”,定期对工商所监管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充分发挥以下两个作用:一是在制度的制定阶段,组织局机关负责人、基层所所长、业务骨干共同参与集中讨论,对制度的实效和缺陷进行分析,根据讨论结果进一步完善制度。二是定期开展调研,了解基层工商所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收集基层执法人员对局机关某项制度、方案的意见反馈,聆听基层人员的迫切需求和合理化建议,形成书面材料,进行集中研讨,将问题以及讨论结果向局机关负责人进行汇报。

政务信息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石油企业;信息安全;信息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038

[中图分类号]TE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02

0 引 言

社会发展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石油企业科技资料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石油科技信息安全,不仅对石油企业的发展举足轻重,还关系着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石油企业科技资料管理已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加强石油企业科技资料管理,既是企业技术秘密保护的需要,也是企业保持竞争力发展的需求。本文基于信息安全视角,在分析石油企业科技资料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对科技资料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变传统管理方式的必要性,探索创新石油企业科技资料管理模式。同时,通过分析新时期现代企业制度给科技资料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拓展科技资料价值功能的设想,为企业建立科技资料管理新体系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 新形势下强化石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及石油产业的迅速发展,石油企业不仅要适应企业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趋势,还要具备良好的前瞻性与可拓展性,通过更高效、更系统、更先进的科技资料管理工作,推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发展。然而,我国石油企业的科技管理能力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借鉴国外石油公司科技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国内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科技工作,构建一体化创新链条;强化科技规划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等科技管理工作,加强和改善企业的科技管理能力,有效提升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高新技术装备被引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可以借助其处理图像、存储数据、互发邮件等,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彻底颠覆了传统办公模式。但相关人员要意识到高新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信息安全威胁,如黑客侵袭、数据窃贼、病毒等,致使信息安全保密问题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高度关注。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产业,石油企业科技资料是企业进行技术、科研、生产和经营的重要数据资料,其不仅具有企业无形资产的特点,还存在地域性、专业性等公共属性,只要获取了这些数据资料就相当于获取了企业独有的知识和技术秘密。在新的时代,做好石油企业科技资料管理工作,对保护信息安全和促进石油科技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另一方面,科技资料比科技档案的内涵更广,科技资料是石油科技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科技资料与科技档案不仅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且又回归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科技档案一般具有成套性的特征,由实施性材料、依据性材料、结果性材料等部分组成,是进行科研、生产的重要依据,可以对一个单位(企业)、一个国家的科技成就给予直观的反映。科技资料、科技档案有其共性,都是提供科技情报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都有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特性。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科技资料和科技档案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石油企业需要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做好石油科技资料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以更好的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我国石油企I的可持续发展,并有效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新形势下强化石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

本文以确保石油企业科技资料信息安全为基础,探索石油企业科技资料管理模式,着重深化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建立完善的科技资料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不断调整与完善石油企业内部科技资料利用过程中的保密机制,从而强化石油企业科技资料的保密管理。二是借助信息系统有效实现科技资料的有效交流、快速传输、高效利用,确保数据信息被完好的保存。三是建立石油企业科技资料规范化管理运行模式,实现科技资料管理的本质安全。

(1)石油企业科技资料属于该行业比较重要的信息资源,是企业技术、科研、生产和经营等过程中最详细、最真实的工作记录,因此,这要求石油企业决策者要充分意识到科技资料的重要性,并做好这些数据资料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工作,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科技资料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企业的实际效益。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科技资料管理一般呈现出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如果能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将会更好的发挥其效益,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对石油企业科技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并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与前瞻性,以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石油是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与生产技术特点,对企业内部科技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明确石油科技资料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对企业科技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的提高科技资料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完善信息化科技资料管理系统,对石油科技资料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更好的提升科技资料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3)科技资料管理工作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做好石油企业科技资料管理工作必须顺应时展,从传统型转变为应对各类高科技盗密手段的新型管理体系,结合石油科技、油田生产实际,建立新的管理模式。

3 新形势下加强石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新形势下,对石油企业而言,保密管理与信息安全是一个多因素、多层面、系统的、动态的、综合的管理过程,属于“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过程,因此,相关人员要把技术与管理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办公室信息安全保密,不要仅注重对“密”的保守,不要简单的把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看作为“保”,认为放到保险柜里就安全了。实际上,信息安全保密工作还包括划密、保密和泄密协助查处三方面的工作内容,并且涉及了制度、技术防范、法律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应用。

信息安全保密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划密,它是开展保密工作的基础。这里所提及的划密通常是指明确信息是不是秘密?属于哪个等级的秘密?然后根据划分标准对其实施分级保护。一般情况下,秘密属于集合概念的范畴,主要包括个人秘密、商业秘密、国家秘密、工作秘密等几大类。所谓商业秘密,一般是指广大民众所不熟知的东西,且可以为所有人带来丰厚利益,所有人进行实施保密措施的经营信息和技术信息。在党政办公室里所涉及的商业秘密不是很多,但并非绝对,因此需要对其给予针对性的看待,避免出现保密信息的泄露。所谓工作秘密,通常是指国家单位和机关在开展公务活动过程中一旦泄露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损失。

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属于信息安全管理的保密环节,不仅是保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保密工作的中心环节。这里所提及的保密,通常是指保护秘密不被泄露或窃取。因此,《保密法》明确了“人防、技防、物防”的三防原则。首先需要提高相关人员的保密意识,提高他们对保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其次,对保密工作应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保密工作各个环节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尤其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密”与“公开”、“防外”与“防内”之间的关系。最后,积极防范,M一步提高保密工作的管控能力,做好对保密人员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构建“人防”的保密防线。同时推进保密设备的使用,加强“物防”的保密防线。此外,规范保密技术手段的使用,完善“技防”的保密防线。

加强制度执行是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第三层,其一般要求单位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管理,并根据自身的实际责任认真落实保密工作,明晰保密责任,签订保密责任书,以更好的提高他们的保密意识。同时,按照保密、密码工作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对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把保密作为防范风险隐患、强化内部管理的主要工作进行开展,不断完善层层抓落实、一级抓一级的责任体系。加强保密基础工作,提高保密要害机构对工作的落实情况,明确保密要害部门的基本权力和职责,及时修订完善法律制度,完善人防、技防、物防措施,更新工作台账,确保保密要害部门的工作顺利开展。按照要求开展政务信息保密公开审查制度,明确审查的流程和责任,以更好地开展信息的保密工作,不断深化保密宣传工作,坚持贴近工作、贴近形势、贴近人员,完善技防手段,以更好的提高保密技术防护水平。此外,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安全、密码、保密工作规范化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雷丽.石油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8(4).

[2]吕健,余玲.基于风险评估指数法的信息系统安全――以广西工学院图书馆的信息化架构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6).

[3]廖善榕.浅议石油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J].信息网络安全,2007(6).

政务信息交流材料范文5

一、2014年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目标

为实现“十二五”末“五年翻两番,总量超百亿”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是2010的4倍),2011年,突出抓好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发展、企业发展壮大和两化融合等奋斗目标为:1、促进工业提速增效,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2%。2、狠抓重点企业培育。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45个,新增亿元以上企业6个,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个。3、加强企业技改升级。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实施省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15个,开发通过鉴定的市级以上新产品15个以上,其中省级以上7个。4、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新增新兴产业企业10家以上,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0%,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增长50%。5、增强园区承载功能。县经济开发区新建2个特色园区,重点建设10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即在培育和壮大原有6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同时,另外增加4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作为培育重点,加大乡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培育销售超5亿元以上园区2个,超10亿元园区1个。6、大力实施两化融合。申报两化融合试点企业省级3家、市级2家,实施重点两化整合项目3个。

二、2013年经济和信息化重点工作

(一)、加速产业集聚提升

1、加速产业集聚。围绕“工业强县、产业兴县”发展战略,按照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产业基地化的要求,加快构建“4+4”产业体系,一是确保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电子电器四大优势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四大优势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9.6亿元,其中,酿酒食品产业92.6亿元,纺织服装产业13亿元,机械加工产业17.8亿元,电子电器产业16亿元,分别增长50%、50%、60%和80%。二是加大新兴产业培植力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倍增发展,其它新兴产业破题开篇,形成特色。通过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扩张、集聚式发展、爆发性增长,全年确保新开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个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年内销售收入增长50%以上。

2、建强特色产业基地(园)。坚持以特色园区建设引领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遵循“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的原则,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园)建设。坚持“错位发展、差别竞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凸显产业特色,增强园区产业的聚集度和关联度。重点支持双沟酿酒产业园、青阳机械零部件产业园、开发区有机食品产业园及纺织产业园发展,培育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基地,力争新增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个。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促进同类型行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业,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供服务支撑。

3、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排查今后三年落后产能状况,做好分批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基础工作。抓紧研究制定落后产能淘汰的具体时间表和推进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动员企业及早行动,加快设备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二)、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力度

1、培育重点企业。加大对全县50强企业,特别是纳税前50名和销售500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倾斜扶持政策,推进靠大、靠外、靠强,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综合运用政策支持、行政推动等多种举措,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全力抓好一批重点项目申报省以上专项资金,县级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向省市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较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

2、加大政策扶持。用好用足“省委省政府支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强与省与市对口部门协调联系,争取其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帮助,及时兑现县里已出台的各项激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开展优惠政策宣传活动,力争使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享受到各级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投资和经营成本。

3、建立帮扶制度。通过建立领导联系点、政银合作和银企对接、重点企业分工负责、联合协调会办等工作机制,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融通、能源供应、市场开拓等具体问题,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倾斜。

4、做强本土企业。对于本土企业发展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给予帮助支持,协调解决本土企业在生产经营、资金融通、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以及“退二进三”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大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力度

1、做好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及全局性的问题,把握运行态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各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动态监控,着力做好12户重点企业预测预警和分析工作。加强与各县区对比分析,建立与兄弟县区信息交流制度。

2、加强工业经济的组织协调。协调解决重点物资运输问题,确保电煤运输供应,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努力化解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加强对重点物流企业运营情况的跟踪,重点是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推动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对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的调研,申报省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争取政策扶持。利用省经信委搭建的产品万里行平台和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契机,组织我县名特优新生产企业参加,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3、加大新增长点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指导相关企业制定客观、适度的增量项目(产品)年度产出目标,建立健全达产达效工作责任制,确保年度增量计划的全面完成。建立对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产品)的定期监测和跟踪制度,及时了解把握序时进度,分析运行情况。

4、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加大技术中心投入,确保省级、市级技术中心企业开发经费投入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抓好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确保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资源,共同推动食品加工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纺织服装加工等重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联合助推器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工业企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联合,建立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后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四)、提升企业技术进步水平

1、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抓好15个省市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实施挂钩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建立项目储备库,加大争取政策扶持力度。

2、搭建银企合作融资平台。积极帮助重点企业扩大授信额度,推动商业银行采用多种方式予以信贷支持,确保商业银行用于工业信贷比重稳步提高。及时了解企业资金需求,梳理项目,向银行推荐质量好的金融部门认可的项目,开展项目对接,保证全县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和银企合作洽谈的成功率。同时,加强对签约项目资金落实和实施情况的跟踪考核,确保签约项目的资金到位率。

3、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名牌产品、“三名”商标申报步伐,严厉打击假冒行为,加强品牌保护。落实政策扶持,对已认定的名牌产品和“三名”商标产品,协调有关部门在融资贷款、信贷担保、电力供应、交通运输、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国家级免检产品、省名牌产品、省出口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加大财政资金奖励额度。总结推广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定期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经验交流活动。引导企业贯彻ISO9000、14000质量管理标准,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管理促进活动。

(五)、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1、加大政策支持。认真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做到“储备一批、筛选一批、服务一批”。一是做好项目的调查储备,抓紧建立2011年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库。二是坚持优中选优。选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作用明显、填补我县新兴产业空白、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重点项目,作为国家、省扶持资金的优先申报对象。三是帮助企业掌握政策包装项目。指导企业学习掌握政策,做好项目包装,完备各项手续和材料,争取2011年省级资金不少于上年度。

2、加快创新转型。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专利新产品的扶持,推进其产业化进程和技术创新步伐。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酿酒食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培育示范平台。扎实做好中小企业科技型、创新型、高成长型培育和发展,帮助我县更多企业进入省中小企业扶持发展的大盘子,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

3、推进信息化进程。继续落实“中小企业百千万电子商务应用促进计划”,组织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应用电子商务行列,加强县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和信息维护管理工作,强化服务基层,不断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努力搭建共享平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对中小企业网络服务水平。

4、强化运行监测。抓好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做好全县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报表统计、重点监测企业月报及运行分析。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调研活动,关注中小企业最新发展趋势,及时反映企业的困难和矛盾,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对策建议。

5、促进集聚发展。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选择1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作为扶持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集聚发展水平。引导乡镇工业集中区找准定位,努力形成“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特色。探索成立乡镇工业集中区开发有限公司,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力推进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工业集中区的承载集聚功能,积极申报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称号。做好产业集群的扶持引导,放大其龙头效应、支撑效应和辐射效应,实现中小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

6、培育示范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指导,引导其创新工作思路,科学定位职能,合理收取费用,为全县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创业辅导,多层次、大范围开展创业投资洽谈、创业辅导培训活动。加强与社会化创业辅导机构的合作,逐步培养和扩大创业培训师资力量。组织有能力、够水平、业绩好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申报省级重点示范机构称号,利用政策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全县社会化服务机构更好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

(六)、加快“两化融合”进程

1、大力实施“865”工程。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和培育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木材加工、玻璃建材、治金新材料、包装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8个重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注重企业服务平台、电子交易平台、产业联盟在线、节能减排监控、安全生产监测、人才培养交流6大领域信息化应用,主要抓好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等5大关键环节,加快利用信息化提升全市工业整体发展水平。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由县分管领导牵头、经信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参与的“两化融合”推进机构,统筹推进全市“两化融合”重点工作,认真做好产业推进、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人才培养、载体建设、资金保障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充实完善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月报涉及信息化内容,按月统计示范试点企业、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3、强化学习培训。争取省经信委和省软件行业协会支持,开展企业管理人员“两化融合”和软件知识培训。组织企业赴先进地区、市内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观摩活动,

4、推进社会信息化。继续开展政府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确保政府和部门门户网站安全高效运转。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平台,积极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定期召开信息化联席会议,推进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全社会信息进程。

(七)、落实节能降耗和能源保障措施

1、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建立完善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完善能源消耗预测预警机制,加大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地区的用能调控力度,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以能效达标为重点,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落实技术和管理措施,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加强能效电厂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强化考核验收,确保项目达产达效。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淘汰和改造高耗能、高污染设备。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面上宣传、点上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以重污染行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循环经济试点范围。进一步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联合国税、地税、财政等部门认真开展综合利用认定、年检,努力拓宽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组织力度,推广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配合水务部门,推进节水型企业创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