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动控制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动控制技术论文

自动控制技术论文范文1

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工业发展过程中,促进工业自动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会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反之,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可以完成那些人类自身无法办到、技术条件效果不好的生产技术操作。当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特点和操作性能的了解和设计,使计算机操作系统具有更多更先进的人工化反应,并在实际的信息技术处理过程中,通过其系统内部的人工化、智能化识别和处理系统,对电气自动化控制和其他工业技术领域在运行中的问题进行自主解决。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研究发展项目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实用性越来越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与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和电子信息处理等先进的技术领域。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模糊理论算法、遗传算法和模糊神经算法等方式,可以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采取更灵活多变的控制方式,对电气自动化设备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和动态变化进行自主的调整,从而保障其运行的准确和高效,减少出错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减少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人力成本,并且能够解决一些工作人员无法有效监控和解决的问题,做到及时有效。

2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2.1人工智能控制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及处理功能

在电气设备的运行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了解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情况,发现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提出解决办法的重要依据。在传统的自动化控制中,由于技术水平和实际运行中的动态变化,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无法做到准确和稳定,保存数据容易出现丢失的情况。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可以保障电气自动化运行过程中对动态信息的及时收集和稳定传输,对相关数据的保存工作也更安全,这就提高了电气自动化的控制水平,充分保障了电气运行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2人工智能控制实现了系统运行监视机报警功能

电气自动化控制是用电气的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继电器,带动执行机构,完成预期设计动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运行都要严格按照设计模型和函数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如果系统中的一点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故障。在以往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中,对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运行数据和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对运行中的特殊情况进行及时的报警处理,帮助自动化系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故障,提醒电气管理人员加强对电气系统的管理。

2.3人工智能控制实现了操作控制功能

电气自动化控制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通过计算机的一键操作,就可以实现对电气系统的整体控制,保障电气自动化运行符合现实的需要。传统的自动化系统的操作,需要靠人工对系统各个环节进行人工操作,从而促进自动化系统内部的协调和配合,这种方式既降低了自动化运行的效率,也增加了自动化系统的故障发生频率。人工智能技术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是通过各种先进的算法,按照电气自动化的需求,对自动化系统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设计,从而实现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同时操作,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控制的效率,减少了单独指令操作中容易出现的不协调情况的发生。

3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控制方式

3.1模糊控制

模糊控制以模糊推理和模糊语言变量等为理论基础,并以专家经验作为模糊控制的规则。模糊控制就是在被控制的对象的模糊模型的基础之上,运用模糊控制器,实现对电气控制系统的控制。在实际控制设计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使用,使电气自动化系统形成具有反馈通道的闭环结构的数字控制系统,从而达到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科学控制。

3.2专家控制

专家控制是指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利用相关的系统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的结合,通过对以往控制经验的模拟和学习,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中智能控制技术的实施。这种控制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实际运行中,面对控制要求和系统运行情况,专家控制可以自觉选取控制率,并通过自我调整,强化对工作环境的适应。

3.3网络神经控制

网络神经控制的原理就是基于对人脑神经元的活动模拟,以逼近原理为依据的网络建模。神经控制是有学习能力的,属于学习控制,对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出现的新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并通过对相关技术问题的分析解决,提高自身的人工智能水平。

4结语

自动控制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自动控制技术;集中供热;系统设计;设计原则;应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差异性较大,在冬季,我国的北方由于气温较低,都需要进行采暖,采暖的能耗量较大,更加重了能源紧张的局面,在目前居民住宅的集中供热系统结构中采用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节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发展,自动控制技术被应用在集中供热节能方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最近几年来我国自动控制技术在集中供热节能应用的成果来看,尚不理想,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此,针对自动控制技术在集中供热节能方面的应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换热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原则

为了能够在保证供热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经济成本降低水电消耗,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供热系统的复杂程度和规模,采用高性价比的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利用热网RTU系统的期间采用施耐德品牌的PLC。换热站自动系统因为供热形式和机组设备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因此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在选择控制系统和配套仪表的过程中,应该从可靠性、简单性、实用性、便于维护性进行考虑。在进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兼容性、开放性、稳定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2.换热站自控系统的组成

我公司的供热形式是通过换热器针对集中供热一次网和用户二次网进行热能的交换,通过二次网络将热能传输给用户。换热站的RUT系统是通过PLC、现象仪表电器、通讯接口、人机接口触屏等组合而成。通过流量、温度、压力等参数,将现场仪表传感器转换成标准的电流信号,变频器将电机电流、转速等信号送入到PLC当中,通过PLC控制变频器的启停和调速。触屏作为现象的人机接口,显示换热站的主要参数和设备状态,并且现场的指令操作也可以通过触屏的方式下达

3.换热站供热控制策略

当热水网络在稳定状态下运行过程中,在不考虑网管沿途损失的情况下,网路的供热量应该等同于供暖用户用来采暖设备的散热量,也应该等于供暖用户的热负荷,被称之为热量平衡。

所谓的供暖热用户的热负荷,是建筑物的体积供热指标与建筑物外部体积的积,再乘上室内稳定减去室外温度。

供暖用户采暖设备的散热量指的是,散热器的传热系数×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散热器热媒的平均温度。

供热量指的是,循环水流量×热水的质量比热×供水温度与回水温度的差,除以3600等于1.163×循环水流量×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的差。

也就是说,供暖热用户的热负荷,等于供暖用户采暖设备的散热量,等于供热量。这是供热调节理论根本,从以上内容的的描述中能够发现,系数建筑物的体积供热指标和建筑物的外部体积变化并不明显。在这里我们将其作为常数。因此,当我们将建筑物的室内温度控制到一定的时候,那么变量就只是室外温度。简单来说,室外温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建筑物供暖热负荷的唯一变化。因此,在换热站自控系统中,室外温度的变化是系统产生扰动的决定性因素。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抵消室外温度变化所造成的扰动影响,达到维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目的。

4.节能效果分析。

4.1.降低单位的热能消耗

通过实施自动控制防范,减小管网水力失调的程度,达到用户系统热能分布均匀的目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网流量调节阀开度分时自动控制和换热站水泵合理、及时的调节配合,避免人工调节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和对经验的依赖性。

4.2.降低单位降耗

在针对换热站进行增设水泵变频设备的过程中,要针对水泵电机频率进行自动控制,通过改变电动机电流和频率,达到节能的效果。在进行变频的过程中,它的调节范围较宽,并且能够保持较高的效率,实现精度化运行。它能够有效的消除电动机启动过程中的大电流,延长水泵的使用寿命。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在热用户用热负荷较小的时候,能够通过减小流量的策略降低水泵对能源的总体消耗。

例如,以一个2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换电站为例子,在08年的时候换热站水泵一共消耗电量为23.5万度,也就是电消耗为1.85度每平方米供热面积,在09年实施自动控制方案之后,电消耗变成1.12度每平米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总节电量为4.89万度。如果按照1.1单价进行计算,节省电费总数为4.26万元。这一数字意味着在使用自动控制系统之后,我国的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电成本,在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4.3.降低人工成本

通过自动控制设备的增加,改变了传统换电站需要人员留守的现象,从而节省了这部门的费用。因此,通过自控添加手段和变频器的合理配置,能够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与此同时,对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具有一定的意义。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在保证供热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经济成本降低水电消耗,应科学合理的制定相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进行控制系统和配套仪表选择时应从设备可靠性和设备简单性以及设备实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与分析。本论文着重针对自动控制技术在集中供热节能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原理、优势进行了分述,认为自动化控制系统对降低供热成本、提高供热效率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郑国良,刘伟,杨丽芬.改善城市集中供热服务质量提高供热效益.[A].山东制冷空调――2012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12.(11);61-66

[2].李洋,谢显东.充分利用科技成果 逐步实施分户采暖系统 推动集中供热健康发展.[A].2005年全国供热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11):9-14

自动控制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电厂高炉 温度调节 自动控制

中图分类号:TM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063-01

电厂作为电力供应的生产者,其电力制造的质量和生产过程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对于电厂现场机电装备的自动化控制的要求十分严格。随着现场总线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现场总线技术为典型应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逐渐深入到工矿自动化的多个领域,在一些自动化控制水平较高的电厂,已经初步实现了电厂机电装备的自动化控制。高炉是火力电厂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机电装备,其温度控制要求十分严格,如何实现高炉温度自动调节与控制,一直是很多火力电厂技术工程师都着力重点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本论文主要结合现场总线技术,结合电厂高炉温度的控制要求,对其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找到面向火力电厂高炉的温度自动控制技术,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1.高炉温度自动控制概述

(1)高炉温度调节控制功能需求。火力电厂采用高炉主要是实现燃煤产电,为了实现能源的复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往往还通过高炉生产一些副产品,这就要求对于高炉内的温度和压力都有着严格的控制要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高炉温度的调节往往是采用人工调节的方式实现,这种调节方式效率低,精度差,可靠性差,因此逐渐提出了高炉温度自动调节的控制要求。要达到高炉温度无人值守控制的效果,就必须要能够实时自动监测高炉内的温度参数,并通过计算实时控制气阀或者进料阀,以实现对高炉内温度的自动控制与调节。

(2)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特点。由于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日益复杂,过去集中式自动化控制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与不足,如控制中心负载过大,信息传输效率较低,系统兼容性较差等等;而现场总线技术的出现则很好的克服了上述问题,现场总线能够结合具体的被控对象合理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对现场的智能仪表、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终端均有着可靠的集成性和兼容性,因此将现场总线技术应用于火力发电厂高炉温度的自动调节控制,是完全可行的。

2.基于现场总线的高炉温度自动调节控制技术应用探讨

2.1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高炉温度自动调节系统,具体来说,其功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在线监测。(2)数据查询。(3)生成报表与统计分析。(4)超限报警与联动控制。

2.2系统层次架构

高炉温度的自动调节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四个系统层构成。

(1)传感仪表层。为了实现高炉温度的自动监测与控制,必须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对高炉内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温度传感器采用4-20 mA电流信号作为传输介质,将模拟量信号传输到数据采集模块中。

(2)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模块接收传感器传送过来的模拟量信号,通过现场总线实现模拟量数据信号的远程传输,直至传输到中央控制室的PC终端。

(3)PC终端。PC终端通过专用的组态软件实现对高炉的温度变量的实时显示,并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数据的查询、存储和报表统计等管理功能。

(4)驱动执行层。当被监测的高炉温度过低或过高或者异常超限时,由PC终端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经过驱动机构层实现控制指令的放大和执行,输出到动作执行器,实现相关的报警动作或联动控制动作。动作执行器主要由气阀和进料阀构成,气阀的开度可以降低高炉内的温度,进料阀的开度可以提高高炉内的温度,它们通过接收来自PC终端发出的控制指令,经过驱动放大转变为阀门调节的开度大小,从而实现对高炉温度的自动调节与控制。

2.3系统软件设计

基于现场总线的高炉温度自动调节与控制系统,采用组态软件实现对高炉温度参数的实时显示,以提高人机交互系统的直观性。该组态软件可以采用当前市场上主流的组态软件,例如wINCC,组态王等专业工控自动化组态软件,也可以采用VB、VC等高级语言进行开发。由于该自动控制系统仅仅是对高炉的温度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显示,因此软件开发的工作量并不是很大,下面结合组态软件的开发分析软件系统的设计基本流程。

(1)系统界面设计。一个好的软件系统必然有着良好的人机交互性,而这离不开系统的界面设计,因此要结合高炉的温度控制选取合适的图像图形,提高软件的可观性。

(2)系统导航设计。由于软件系统既要显示温度数据,还要提供数据报表、历史曲线等其他数据管理功能,就需要提供良好的页面之间的导航切换功能。

(3)系统数据设计。组态软件或者说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都离不开数据库的开发,可以选用软件自带的数据库系统,也可以采用第三方数据库管理系统,但是都必须要能够为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源。

(4)系统管理设计。出于对系统管理的安全性考虑,必须要对系统进行管理涉及,包括用户认证,数据权限管理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系统的管理功能的界定与设计。

自动控制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污水曝气,自动控制,优化

 

聊城市茌平县污水处理厂是一座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二级城市污水处理厂,在设计时采用改良A2O工艺,使该厂在节省投资、节能及处理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处理体系。但是在影响处理效果和占据主要生产成本的溶解氧(DO)的调节系统上,在设计时采用了国内污水厂多采用的半自动控制,不仅很难保证DO浓度的准确性,而且由于控制系统本身的“不健全”,极易造成顾此失彼,直接影响处理效果。论文格式。茌平污水处理厂针对这种现象,对原有的控制系统进行改进,合理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将控制系统改为二重回路反馈控制系统并根据实际运行对系统进行优化,避免手动或半自动调节DO造成的主观误差和设备波动等局限、降低运行成本。

1.自动控制技术在曝气系统中的应用

1.1曝气系统的控制原理

一个控制系统至少应该有测量变送元件、调节器和执行调节机构三部分装置与受控对象组成。在污水处理曝气系统中主要有鼓风机、电动调节蝶阀和溶氧仪三部分构成调节机构,用于控制生物池中的DO(受控对象),来保证生物处理系统的正常工作。

1.1.1单回路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原理

图1是污水处理曝气系统那中单回路控制系统的原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每一个环节都接受前一个缓解的作用,同时又对后一个环节产生影响;但是控制系统并不控制鼓风机,鼓风机的曝气量需要进行人工调节。当DO受到扰动d时,变化后溶解氧值经溶解氧仪传送,与给定值r进行比较产生偏差值e=r-y;e送入调节器,在调节器中进行控制规律运算后,输入控制信号u;该信号经执行调节机构(电动蝶阀)调节阀门的开关,使进入生物池的风量发生变化,而溶解氧y也恢复到给定值或设定值。

图1 单回路控制系统原理图

1.1.2二重回路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与控制原理

二重回路反馈控制的曝气系统与单回路控制的曝气系统相比主要是增加了一套副控制回路,增加了对鼓风机的自动控制,其控制元件组成个与原理如图2.

图2 二重回路反馈控制系统原理图

由图2可以看出鼓风机曝气系统由主、副两个控制回路组成,DO浓度作为主调参数,它是工艺调节的主要指标;鼓风机的压力是副调参数,是为了稳定DO而引入的辅助参数。在稳定状态下,进水量、水质、回流污泥浓度等条件基本不变,电动蝶阀开启度不变,鼓风机出口压力及曝气量不变,生物池内供氧速率平衡,DO浓度将基本稳定在设定值。但是,鼓风机曝气系统作为污水处理的一道工序,由于干扰进入的位置不同,现分情况进行分析。

(1)干扰进入副回路。当鼓风机风量发生变化,或由于电动蝶阀开启度的变化造成鼓风机出口压力变化,副控制回路测量变送的元件压力变送器将压力偏差值e2=pv-sp(pv设定值,sp实际值)反映到PI控制器(副回路)的输入端,此时PI控制器进行控制规律运算后及时调节鼓风机的扩散器叶片至适当角度,从而保证鼓风机风量恒定或者压力恒定。若e2变化量较小,经副回路调节后即可消除干扰克服其对主回路的影响;即使e2变化量较大,经过副回路调节后输入至主回路,变化量已较小,再由主回路进一步调节可彻底消除干扰,使DO恢复设定值。

(2)干扰进入主回路。当生物池内DO浓度因进水量或水质变化而破坏原来的平衡后,主回路测量变送元件溶氧仪将4~20mA的电信号传送至PI控制器(主回路),与副控制回路PI控制器串联使用,总的放大倍数等于两个调节放大器的乘积,显然加快了调节速度,使电动蝶阀和鼓风机扩散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反应,从而保证DO的准确性。在二重回路控制系统中,干扰影响造成的DO偏差值一般比单回路控制系统小2-5倍。

(3)干扰同时进入主、副回路。①DO浓度升高(降低),鼓风机风量升高(降低):即干扰使DO和鼓风量向同一方向变化,此时主、副回路的PI控制器对电动蝶阀的作用方向一致,使超前作用显著,调节质量大大提高。论文格式。②溶解氧浓度升高(降低),鼓风机风量降低(升高)

若干扰使溶解氧浓度和鼓风机风量向相反方向变化,即一个升高、一个降低,例如,因进水量突然增加造成溶解氧浓度降低,这时要求电动蝶阀开启度加大,而此时却出钱鼓风机风量增加,要求电动蝶阀关小以节流,在这种情况下,主、副回路要求矛盾,出现对峙局面,但是因为主参数DO必须要求稳定,调节作用必须按照DO的要求进行。论文格式。于是,主回路PI控制器因溶解氧浓度降低(升高)而使输出增加,送至副回路PI控制器的要求减少的信号进行比较,如果恰好两者相等,则副回路PI控制器偏差e2=0,输出不变,电动蝶阀和鼓风机的伺服电动机不动作;即使控制信号u1不等于u2偏差也不会太大,执行调节机构只需稍作调整即可使系统达到稳定状态。

1.2二重回路控制系统较之单回路控制系统的优点及运行中的不足

通过二重回路控制系统与单回路控制系统的原理可以看出来,二重回路控制系统较之单回路控制系统存在以下优点。

(1)增加了对鼓风机的控制,避免了系统发生变化时,手动调节鼓风机的不及时和主观误差。

(2)通过鼓风机风量和电动蝶阀开启度相结合的调节方式,最大限度的进行曝气量的优化控制,节约运行费用。

(3)通过主、副PI控制器的联合控制,不仅可以加快系统整体的调节速度和准确度,而且降低了在单回路控制系统中,因电动蝶阀开启过快、鼓风机没有及时进行调节而造成鼓风机喘振的频率。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这样的二重回路控制系统仍然存在不足,容易产生“水波效应”,表现为鼓风机存在偶尔发生喘振的情况,电动蝶阀等频繁开启。不仅影响污水处理工艺的运行,同时还对鼓风机、电动蝶阀造成损坏,所以茌平县污水处理厂对此套系统进行了优化改进,将系统由连续调节改为离散式分布调节,解决了鼓风机喘振的故障,使电动调节蝶阀使用寿命加长。

2.二重回路控制系统的优化改进

2.1系统改进的思路和原理图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二重回路控制系统中主回路采用了连续调节,通过对控制信号的连续采样使被控制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污水处理工艺反应慢、滞后时间长也给连续调节带来了难度。而且连续调节虽然提高了被控制量的准确性,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却很难保证,控制中易产生“水波效应”。

针对这种情况,茌平县污水处理厂对鼓风机曝气系统的二重回路控制系统进行了改进,大胆的降低了自动控制的精密度和速度,通过采样开关将主回路的信号由连续信号转变为离散信号,实现控制系统的离散式分布调节。

具体方法是在主回路的PI控制器前后增加信号转换接口,实现信号的转换并且引入“死区”避免系统的频繁调节。图3是主回路改进后的离散式分布调节系统原理图,可以看出溶解氧的偏差值e(t)经过A/D接口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e(kt),再经过PI控制器得到控制信号u(kt)并送至D/A接口,D/A接口将连续信号e(t)转换为离散信号e(kt),这个过程成为信号的采样(等时间间隔);D/A接口作为A/D接口相反,它将离散信号u(kt)变换为连续控制信号u(t),这个过程称之为信号的复现。

在鼓风机曝气系统中,溶氧仪—电动蝶阀和电动蝶阀—鼓风机控制段,通过信号的采样和复现均实现了离散式分布调节,并且为避免微小误差引起的跟踪频率调节在调节器内又引入了“死区”:一旦被空置量的偏差值较小,处于死区范围内,则执行调节机构不发生响应,进一步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使整个控制系统更加平稳、可靠。

图3 离散式分布调节系统原理图

2.2改进后控制品质

茌平县污水处理厂的鼓风机曝气系统经过两次改进后,当主控制量—溶解氧浓度因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通过系统自身的自动控制作用,经过一定的谷底时间,溶解氧浓度又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稳定值或新的设定值,其动态变化特性示意图如图4.

由图4可以看出相邻的两个波峰的振幅在衰减,调节时间也在逐渐缩短。这表明被控制量受到扰动后初始变化速度较快,达到一个峰值后,然后就下降到一个波谷,如此往复被控量再振荡几次就可以稳定下来,恢复到设定值附近,而不会出现太高或者太低的现象,更不会出现“水波效应”。因此,整个系统可以快速、准确、稳定。

图4 鼓风机曝气系统控制动态特性

3.实际运行状况

茌平县污水处理厂的鼓风机曝气系统在将单回路控制系统改为二重回路控制系统后,使鼓风机进行自动控制,避免手动或半自动调节DO造成的主观误差和设备波动等局限,降低生物池的鼓风耗电量,吨水电耗由0.215Kw.h/t降低到0.165Kw.h/t,但是电动蝶阀的开启仍太过频繁,而且鼓风机仍有喘振情况。在对二重回路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即将主回路改为离散式分布调节、引入“死区”后,系统运行平稳、准确,鼓风机很少出现喘振,并且耗电量进一步降低,吨水电耗降低至0.145Kw.h/t.

4.结论

(1)在污水处理厂的曝气系统中引入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提高溶解氧的控制品质,节约能耗,达到曝气系统的最优化控制。

(2)由于污水处理厂的曝气系统的滞后性和反应慢,自动控制系统不宜采用连续调节,应采用离散式分布调节,降低设备故障频次,延长使用寿命。

(3)结合二重回路控制系统的离散式分布调节,引入控制“死区”,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保证系统平稳运行。

自动控制技术论文范文5

个人概况

姓名:xxx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8年4月6日

年龄:22岁

健康状况:身体健康

身高:170cm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南岭校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学历:大学本科

电子邮件:xxxx

联系电话:xxx

通信地址:吉林大学(南岭校区)xxxx班

邮编:130025

主修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 电力电子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 集散控制系统

电子技术

电路理论 电力拖动自动化系统 过程控制 (附有成绩表)

论文情况

毕业论文的主题是:可编程控制器(PLC)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尚在设计中)

英语水平

*基本技能:有一定“听 ,说,读,写”的能力

*标准测试:通过了叭??笱в⒂锼募犊际浴保?⒒竦糜判 BR> 计算机水平

*编程:对C语言,汇编语言,MATLAB,FORTRAN有一定的编程能力

操作系统:对WINDOWS ,DOS等能够熟练的操作

数据库

*标准测试: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

实践与实习

1998年8月7日----9月7日吉林大学校办工厂 金工实习

1999年8月8日----9月10日 吉林省电子产品检测质量监督检验站 技术实践

2000年8月15日---8月30日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专业实习

个性特点

开拓创新 积极进取

自动控制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措施

 

1.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化建筑,是指通过对智能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一个计算机系统管理的一体化集成系统,提供一个投资合理,拥有高效率的优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包括人类的生产、生活等空间)。其中,结构和系统方面的优化是指将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l自动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和集成技术(Integration)综合应用于建筑物之中,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使建筑物智能化。

2.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现状

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开始起步于20世纪9O年代,并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的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1990年建成的北京发展大厦(18层)可认为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而1993年建成的位于广州市的广东国际大厦可称为我国大陆首座智能化商务大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建与在建的楼宇中,带有“智能建筑”色彩的约有数千幢,上海约有800余幢。这些工程投资在智能化设备上的费用一般占总投资的5%~8%。国内已建成的180m以上的建筑,都具有比较完善的智能化功能。目前,智能建筑所分布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行政机构、商业、公共建筑(医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住宅小区、交通枢纽等。

3.建筑智能化集成存在的问题

智能建筑多包含HVAC系统、电梯控制、消防、出入控制系统等多种系统和设备,这些系统和设备通常来自各个不同的供应商,他们仅仅关注自己的设备的应用,并不顾及他们的设备和系统与其它子系统的互联。为了实现多种不同系统间的通信和互动使得设施管理人员不得不操作多个系统界面,设备的管理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另外,这些子系统的封闭特性也大大限制了在系统扩建和改造时对产品的选择性。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选型受到很大限制,不能根据性能和价格随意选择产品和供应商,系统部署后,维修配件供应得不到保障,后期设备维护费用高,对产品和供应商存在很大的依赖型。免费论文。(2)用户必须面对不同的用户界面来管理不同的子系统,大大降低了生产率,同时大幅度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学习负担。(3)各个子系统间不支持互动,增加了操作复杂性。免费论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HVAC系统之间的互动。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到火警时,需要改变风门的位置、关掉风扇或加快风扇的速度来消除烟雾,这就需要系统互动的支持。免费论文。

4.改进:系统集成的主要技术手段

随着智能建筑的功能需求不断增长,使建筑内各种各样的机电设备的监控系统的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它们可能采用不同的网络平台、不同的通信协议。在实现BMS系统集成时,为了解决互联和互操作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大致为以下几种:

(1)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实现系统集成的方式

建筑自动化系统应属过程控制范畴,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国际性的标准通信协议,这种局面严重障碍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1995年美国暖通空调工程师协会推出了楼宇自动控制领域的第1个开放式标准通信协议一BACnet。该协议密切结合建筑工程特点,定义了23种对象、

39种服务、六种数据链路结构、三层网络架构,正在向BACne/IP方向发展。同年通过ANSI认证,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很多空调、制冷、锅炉、变配电等设备制造厂商均采纳该标准协议,为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开创了十分有利的局面。BACnet采纳了五种协议EIA232一PTP,EIA485一MS/TP,LonTalk,ArCnet,Ethernet。但是在先前的BAC—net协议中,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互联仍需通过协议转换器,尚未达成开放系统实现互操作的要求。

(2)采用协议转换实现系统集成的方式

协议转换器分为专用的协议转换器和标准的协议转换器。专用协议转换器指两种协议之间专用的转换器。采用这种协议转换器,如果要连接多个不同类型的网络,就需要多种类型的协议转换器。有时协议转换器难于匹配不同的网络的安置机制和服务。另外,当协议转换器故障时,这种结构没有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机制,所以这种专用的协议转换器不可取。采用标准的协议转换器,在局域网内部通信采用了简单的通信结构,包括物理层、链路层以及对应用层提供连接服务的会话,传送协议。这种方案中,接在局部网络上的所有站只使用简单的会话/传送协议,而所有协议转换器之间通信只使用同样的传送层协议IP,由此解决了互联网的匹配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协议转换器方式的应用将越来越少。特别是OPC(OLEfor Process Contro1)技术与ODBC(OpenDatabaseC0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互连)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不同协议的网络互连,开辟了新的途径,协议转换方式的应用将会更少。

(3)采用OPC技术实现系统集成的方式

0PC(OLEfor Process Contro1)是一种基于OLE的通信标准,用于过程控制的OLE0OPC重点解决应用软件与过程控制设备之间的数据的读取和写人的标准化及数据传输等功能。OPC提供信息管理域应用软件与实时控制域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提供应用软件访问过程控制设备数据的方法,解决应用软件与过程控制设备之间通信的标准问题。当设备通过OPC互联时,图形化应用软件、趋势分析应用软件、报警应用软件等应用软件均基于OPC标准,现场设备的驱动程序也均基于OPC标准。在统一的OPC环境下,各应用程序可以直接读取现场设备的数据,不需要一个一个地编制专用的接口程序,各现场设备也可直接与不同应用之间互连。OPC的重要作用是使设备的软件标准化,从而实现不同网络平台,不同通信协议、不同厂家的产品方便地实现互联和互操作。OPC技术的完善和推广,为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时,实时控制域与信息管理域的全面集成创造了良好的软件环境。所以说,OPC开创了系统集成的新途径,OPC将成为系统集成的主要方式。如果我们将OPC技术与ODBC技术作以比较,可以发现OPC技术现在比ODBC技术更为成熟、产品更多,而且我国已有比较成熟的OPC技术和产品。所以目前采用OPC技术实现系统集成,可能会比采用ODBC技术实现系统集成更为广泛一些。两种技术的融合与补充,将会使系统集成技术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庆吕.关于智能建筑的一些主要技术与发展趋势[J].中国智能网,2005.

[2]陆伟良.智能建筑主流技术及其应用[J].城市建筑智能系统,1999.

[3]张瑞武.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及其工程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