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1
一、活动内容
《20xx年教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选题》。
二、活动对象
教科学院在校本科生(本科级12级普通本科为主)、研究生
三、重点团队和课题调研立项申报
1.申报范围
校级重点团队:能围绕今年的实践主题,开展真正让学生做奉献、长才干,使地方和学生个体双方受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校级调研课题:各实践团队或个人围绕实践主题、今年社会热点、政府关心问题、青年成长、地方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等问题,结合社会实际,开展调查实践的研究项目。
校级实习见习项目:用人单位为我校学生提供5个以上实习见习岗位,能以各种方式妥善解决学生实习见习期间交通、食宿问题的项目。
2.申报流程
(1)立项申报:
各实践团队下载并填写《教科学院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立项申报书》及《20xx年教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书》进行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需申报学校重点队伍的团队下载并填写《20xx年浙江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申报表》,同时撰写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详细策划书,策划书模板详见《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参考模板)》。
同时,为促进社会实践与学术科研的紧密结合,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同学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升调研成果,学校团委将开展20xx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课题立项申报活动。申报的团队和个人可下载并填写《20xx年浙江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课题申报表》。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和调研课题申报,参照但不限于《20xx年教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选题》范围
(2)材料上报与立项评审:
各基层团委经内部初步评审后,将已盖章的汇总表与各《项目申报表》(书面稿与电子稿各一份)于规定日期前上交至学校团委。学校团委组织专家对申报调研课题的材料进行评审,最终确定准予立项的课题名单。
四、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进程安排
1.6月2日——6月4日:组队、申报阶段。
每一个社会实践团队将填写的《教科学院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立项申报书》及《20xx年教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书》(附件2)(如申报校级重点团队,同时需要填写的《20xx年浙江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申报表》(附件3))、调研课题申报表及相应策划书,于6月4日8点-11点将书面稿交至畅远415办公室,鲍老师处(电话:85290488)。
注:策划书内容需详尽,时间安排请与各专业短学期安排错开。
3.6月中旬:校级重点团队及校级立项调研课题评审与社会实践领队培训,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
4.7月初—8月,实践活动展开;
5.8月中下旬,实践团队提交实践报告成果;
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2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创业 可实施性
一、前言
我国自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由于高校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就业问题成为各高校、地方政府工作的一大重点。近些年来,“风口”的概念火遍了网络社区。 “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这样的话,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正为就业而苦恼的即将毕业大学生的神经。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往往有着更加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很多在校大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渴望比同龄人更早的实现自我。
二、在校大学生创业情况
1.在校大学生创业主要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项:
(1)实现个人价值。在校大学生往往有着很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欲望,他们渴望证明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比单纯的创业赚钱更加让人能够有向上的动力。
(2)占据了一定的信息优势,因机遇创业。在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高校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大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一些较为前沿的信息,发现这些信息下隐藏的市场需求,从而走上创业之路。
(3)就业问题日加严峻。就业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关心的重点,为解决就业问题,各级政府和高校组织积极迎合时代潮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同时就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大,也使得一部分学生进行创业。
2.针对在校大学生对在校创业的意愿与看法上,我们采取了随机调查和网络问卷的形式。在我们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22.6%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在校创业的想法。42.6%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或多或少有过进行一些创业的想法。大至专利技术的开发和市场应用,小到承办一些难度较低的毕业酒会。有创业想法的人虽然不少,但是真正在大学就读期间就付诸实践、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投资的大学生却很少。在受访者中,曾经真正进行过创业将想法付诸实践的人数仅占4.2%,而创业取得些许成果的人只占了不足0.8%。总体来说,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创业想法多,实践少。
三、现今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
在校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知识掌握较为前沿和专业,但对市场运作的认识不足,对待创业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想的太过简单。创业不仅仅需要专业性的知识,而且需要有关市场与管理的综合知识,对个人和团队素质考验较高。在校大学生对于进行市场运作往往想的较少,对于创业仅仅有大概的概念,不清楚创业步骤,对如何有效融资、创业地点的选择、创业宣传策划、管理与经营策略、财务管理等问题的综合考虑较少,加之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足,在创业过程中难免遭遇打击,难以调试心理。因而大多数创业者面临困难之时往往不知所措。
2.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缺乏新意,倾向于从事服务性创业。具有技术优势的理工科学生创业倾向并不是很明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科学生就业压力较小,对创业的需求度并不大。出于在校大学生个人的资金与眼界限制,创业方向主要是一些资金投资相对较少、回本比较快的行业例如小型餐饮业。这些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存在大量的竞争者,看似做起来简单,稳赚不赔,但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大量风险。例如遭遇同行的恶意价格打压时,大部分学生创业者不知如何规避处理,导致创业失败。
3.项目缺乏可操作性。高校大学生懂得更多的是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所以其进行的创业项目在前期市场地位和思路上就有可能偏离。这可以看做是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一个通病。虽然现今存在许多大学生创业项目比赛,这些虽然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锻炼,让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有了一定的现实认识,但实际中遇到的情况往往复杂得多。再者,其项目在初始并没有完成一个很好的市场定位,针对什么样的人,做满足什么样需求的产品此类问题没有明确的定义,缺少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的支持,所以要把项目放在实际情况下运作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四、关于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对于以上关于在校大学生创业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高校应普及创业教育,让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
创业,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近些年来,马云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和电子商务的主要推动者,成为现代草根创业的榜样。大部分的年轻人渴望通过创业成为像马云一样家喻户晓的成功人士,认为那才是真正的创业。但创业不等于阿里巴巴。我们的在校大学生创业由于个人能力、资金和经验问题,可以立足眼前市场,做一些具有市场前景和可操作性的小项目,不宜过大。
高校在创业概念方面应该加强大学生的认识,以免创业学生好高骛远,想法不切实际。首先对于创业不要一股脑的鼓吹创业的好处,捧出一个又一个神话,而是应该切实的根据现实,提供给在校大学生更多的市场信息与方向,鼓励创业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创业并不适合所有人,也并不是只有创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对于任何创业涉及的领域,鼓励学生不要凭空猜想,要实地进行市场调研,并经过合理数据分析,再确定项目的发展方向;其次,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和教育培训。教育有创业意向的在校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敢于面对,直视错误,及时纠正方向。最后,二十一世纪,团队是成功的一大因素,一个好的项目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团队。高校的一大优势也在于它可以将有共同志向的人才集中起来,集思广益。通过学校的平台相结合,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特点,优化资源,合理配置进行创业。
2.大学生个人来说,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倾向新兴的产业方向进行创业。在校大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知识储备较为丰富等特点,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专业知识上的优势,利用在校学到的知识,尽可能的前瞻性选择创业项目。这并不是对传统产业的歧视,而是尽大可能的利用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想。在创业前应积极对创业环境与创业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创业条件及机遇,并通过文献阅读、已取得的知识积累等条件,借鉴前人创业经验及学者对大学生创业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与创业模式。其次,加强团队协作。大学生创业仅靠单枪匹马取得成功比较困难。但是采取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创业,团队各成员可以相互支持,包括技术与精神上的支持,遇到困难时可以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来源。
五、总结
当前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成为解决大学生创业难的关键。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专业化水平较高、知识储备较为丰富的优势,利用较为宽松创业环境,打破魍承∩谭返拇匆的J剑扩大创业渠道与途径。高校更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正确引导,让在校大学生真正成为推动祖国发展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田静.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2]林叶.大学生创业伊始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调查;研究
本调研选取中央民族大学校内各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在样本中,男性占35%,女性占65%。包括维吾尔、蒙古、傣、回、土家、黎、满、水、苗、壮、哈萨克、朝鲜、柯尔克族、藏等14个少数民族,另外有5%的汉族学生,兼具代表性和全面性。问卷涉及32个问题和3个访谈内容。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认知及参与情况
在大学生个人对公益创业的认知及参与情况层面,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大学生个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了解程度如何;对公益创业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经常参加公益志愿活动;认为开展公益创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
据数据分析,占7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本人基本了解我校及周边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情况。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就业和创业普遍关注。完全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只占不到5%。
至于对公益创业的了解程度,就没有这么乐观。 38.5%没听说过公益创业或者只知道是与公益相关的创业,有55%大致了解这一定义,但不了解具体的操作;仅仅有6%左右对公益创业的定义以及操作都十分了解。可见,公益创业需要大力普及。
对于开展公益创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来看,大多数同学(85%多项)选择良好的心态、积极的创业精神和专业背景。积极创业精神基本都被测试者选择,说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积极心态。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主要做法和实践
(一)对公益创业的调研内容分析
目前哪些领域更需要公益创业,我们在调研的3个方面(多选)的比例排名,第一是教育(88%);第二是养老(78%);第三是社区服务(60%);分析可知,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吃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对于教育发展,认知尤为强烈。其他方面大家都没有写出,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领域还不熟悉,不知从哪里下手,不知道以什么作为抓手和切入点。因而加强引导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和内容。
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是进行公益创业,开展的根据是什么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市场需要明显放在了第一位(83%);自己的兴趣排在第二(75%);项目的创新性(55%)排在第三。而专业(45%)则最靠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已经被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等靠要和依靠国家来解决就业问题的思想,已经去除,依靠自己,凭借创业来发展,则是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转变。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需要大力支持
哪些方面可以对其进行支持,大家的回答很不一致。这就体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思路各有千秋。我们通过对问卷分析和访谈,进行了总结。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学校支持,是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同时给学校提出了要求:公益创业的教育培训,学校要承担一定的任务,不能全部推向社会和市场。第二,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了家人选项。可见,家庭永远是孩子的后盾和大后方支持者。这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和社会的责任。孩子选择了公益创业,需要家长支持,政府有责任向家长宣贯。为什么创业有困难、需要支持的时候,少数民族大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家庭父母,而不是组织和政府呢?这个问题值得社会各个层面深入思考。第三,选择公益组织和政府的,主要是对此方面知识有了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有的是专业接近,有的是曾经在其中志愿者服务或者实习的。比如,政府向公益组织或者公益公司购买服务,就为公益创业提供了市场需求和合作机会。
少数民族大学生准备创业,推动创业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家里人影响(31%);朋友鼓励(55%);受成功人士的影响(66%);个人事业心和责任感(87%)。首先,公益创业的前提是公益,载体是创业公司或者协会等形式。公益创业,首先体现的是责任,是CSR(企业社会责任)。这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另外,榜样的力量,鼓励和帮扶也很重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有劣势。在同一个平台竞争,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
因此,创业者必须要具有一些基本能力和优良的素质。从众多问卷和访谈中,我们认为以下几点素质和能力尤其重要。包括较好的组织能力;具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等。
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之际或者选择就业、创业的发展中,大家的想法是不一致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去创业。在本调查中,占绝大多数的是1考研,其次是2到企业工作考公务员(65%);;第三是3有出国想法;有个人创业(非公益)意向的占很少一部分;想做公益创业的比例更小。从数据分析,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把求学放在第一位,把稳定工作,例如公务员,放在前头。创业艰难,大多数同学还是存在畏难情绪。(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择业示意图)
因此对于是否考虑过自己从事公益创业,基本是没有仔细考虑过或者不确定(80%),打算短期内从事,提高自身能力,进行公益活动,或者打算做为自己的长期事业的很少(11%)。但是,大家普遍觉得公益创业的前景很乐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发展会越来越好(80%)的论点和实际行动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引导和宣传工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一定要多家宣传,尤其是共青团要在青年中广泛开张宣传教育工作,并加强引导。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劣势与优势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具体困难
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具体困难是什么?1缺乏资金支持、2缺乏社会经验、3缺乏人脉、4缺乏营销策略、5缺乏创业伙伴、6家人反对、7缺乏相关专业知识、8其它。
从图中可以看出,选择1、2、3、4的最多,选择中包括所有的选项。由此可以看出,困难集中在资金、经验、人脉和营销等四个主要方面。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中存在的客观不利因素
同样,在确定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中存在的客观不利因素(1资金短缺、2缺乏宽松的注册条件、3社会认同度低、4项目创意不够成熟、5缺乏成熟完善的项目管理执行模式、6其他)方面,1、2、3是明显的不利因素。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相对于其他群体的优势。(1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2专业素质较高,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3素质较高,适合从事与公益有关的事业、4对新鲜事物敏感,容易接受、5具有民族优势、6其它)。如下图分析,1、2、5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的优势。年轻有活力,具有专业素质,再发挥出民族优势,这是他们具备的优势。
[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可以在实践中增长学识和社会接触能力(90%);能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85%);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老看,能帮助弱势群体,弥补社会鸿沟(75%);推动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60%);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80%)。而对追求增加个人收入的百分比却很小(12%)。
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4
【关键词】学分制;延期毕业学生;管理策略
1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分制概念起源于德国、定型于美国,最终于19世纪下半叶在哈佛大学得以确立,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它是一种以选课为方式,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和学习进度,把必须修满最低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国众多高校纷纷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是指在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中,将学习年限定为3.5-6年,按照本科培养计划,学生完成既定课程要求为4年时间,学业优秀者可提前修完学分,申请毕业;也可根据需要中止本科培养计划,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实践能力后再继续完成学业,从而成为以理论带实践,以实践促理论的高水平人才。关于高校延期毕业学生的相关研究呈现起步较晚、内容较少、成果较小,针对大学生降级行为的相关学术研究开始于80年代,由大连理工大学刘少新本着“防重于治”的原则,对延迟毕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起点要低、内容要实、要循序渐进;90年代重庆邮电学院周卫红,根据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森的研究,提出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都有一种“向师性”,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爱护和鼓励,希望得到师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爱的效应。随着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张,生源广泛复杂,导致出现了教育管理难度加大、教育环境、师资问题日益突出,对延期毕业学生的管理要求更具体化。首先2008年大连交通大学齐昆,针对延期毕业学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单独管理,逐一建档,学校和家长齐抓共管的管理方式。其次2009年广东工业大学莫畅和华南理工大学李漫,分析了延期毕业学生试读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生党员干部“一对一”,教师“一对多”,家长“一对一”的跟踪管理模式。尤其是2010年集美大学周宜生、沈阳工业大学程军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田园,分别对各自学校延期毕业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必要的应对之策。2012年河北工业大学纪美静等人从学生个人原因、学校教育原因和家庭社会原因,分析了大学生延期毕业的诱发成因。然而就我国目前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来说,未能在四年内完成学业,而申请延期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为学习困难、自我管理能力低的学生。这不仅违背了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初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表1是对某高校2009-2013年度延期毕业情况的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学分制下高校延期毕业人数比例趋于上升,“延期毕业”问题也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管理这些“边缘学生”,是改善大学生就业率及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关注点,也成为高校提升战略。表1某高校2009-2013年度延期毕业情况年度本科延期毕业人数本科毕业生总数延期毕业所占比例2009年216人3356人6.04%2010年231人3508人6.17%2011年285人3590人7.35%2012年253人3702人6.39%2013年311人3764人7.63%。
2大学生延期毕业生管理研究趋势
2.1大学生延期毕业的个体、学校和社会影响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对大学生延期毕业的个体、学校和社会影响的系统分析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挖、细理。可通过对以往大学生延期毕业进行整理及系统回顾,从现有的延期毕业学生管理中寻找规律,通过现有研究资料,对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总结大学生延期毕业对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影响程度和影响因素,在学分制积极作用的同时,应正面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查找其与学生学习规划变化之间的联系。2.2大学生延期毕业的易发人群调查分析。通过对学生、辅导员和班级导师进行深度访谈和调查研究,研究分析延期毕业学生中的易发人群的人口特征和行为特征,并借鉴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从学生个人的心理特点、行为特点、学习特点、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展开,发现大学生延期毕业的形成规律,了解易发人群的症结所在,有助于我们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2.3大学生延期毕业的应对策略长效机制构建。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延期毕业因素和形成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系统研究(如学科特点、课程设置、家庭因素、管理现状等环节),总结大学生延期毕业的形成机理,为制定阶段性应对措施提供依据。站在高校教育和谐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建立长治有效的预防和面对大学生延期毕业的帮扶体系。在建立帮扶体系的同时,除考虑学校的作用外,也应该积极建立有效的家庭干预模式,使帮扶机制形成家庭和学校一体化。同时,还要注意各个部门的联动,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和任课教师之间要相互协作,齐抓共管,才能达到目标。另外,帮扶机制的研究应更多地为实际教学提供帮助,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并且最终要回到实际教学中,不能和教学脱离。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学分制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也是建立帮扶机制的应有之义。
作者:赵琦元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5
关键词 高质量就业 理工科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84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ex of evaluating the level of running a college, and employ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directly affect high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o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and enterprise recruitment graduates investigation content related to the investigation, 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for example, analyz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employment, reflecting the form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nd enh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model and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f high quality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工科毕业生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限制下,跨专业就业、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在保证就业率的基础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探索高质量就业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开拓有效的工作载体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是高校当前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
1 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1.1 核心竞争力定义及理论概述
1990年,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C. K. 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Hamel)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①根据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对就业竞争力的理解是:个体获得并且有效保持工作的综合评价能力,即在求职市场内通过把握充分就业机会来实现个体的潜能自信。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如何具有战胜竞争对手、发现适合发挥才能和找到自身价值的合适工作岗位的能力。②
1.2 就业竞争力构成及现实意义
就业竞争力是个体通过智力、学历、专业背景、情商、综合素质,加之对行业认知、市场定位、工作经验程度、掌控市场机遇的能力力、就业的思路、求职的实战能力和面试表现情况等因素形成的合力。就业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的象征,也是大学生求职和发展的全面展示,能侧面反映出所在高校的大学生培养和教育质量。③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就业过程中能使大学毕业生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将个人综合能力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融合,不断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④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概念,是大学生个体内在系统与外在环境互动作用的体现,是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的结果。⑤从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大学生获取、发现、把握就业市场、获得职位的内在能力和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在求职和发展的突出表现面。
2 影响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以东北大学2016届本科(理工科)毕业生、2016届(理工科)硕士毕业生500人,来校企业100家为调查对象,针对毕业生主要围绕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渠道和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展开调研,针对来校企业开展关于“企业用人质量标准”方面内容进行调研。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频数分析、比例分析等手段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学历和性别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男生占数据比例的72%,女生占数据比例的28;硕士学历占占数据比例的24%,本科生占数据比例的76%。
2.1 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从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在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以东北大学理工科为例,冶金、材料、机械、自动化等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就业情况良好,201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6%以上;而新建专业就业则相对困难,201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2%以上。学科地位、学科与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社会对学科人才的需求量是影响各学科相应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2.2 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2.2.1 就业渠道
图2为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分析得知,理工科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学校招聘会、学校官网的就业信息、学校导师推荐、其他招聘网站等,比例分别为。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等及时向毕业生传递各单位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平台和机会,信息渠道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保障。
2.2.2 就业指导服务
理工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求职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非理性就业、求职就业技巧缺乏等诸多问题,调研了解理工科毕业生需要在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服务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因此,就业指导服务能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2.2.3 来校招聘企业和岗位质量
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发展不稳定,国内钢铁行业加速下行,钢材价格已跌回十年前的水平,导致来校招聘企业数量略有下降,冶金、矿业、材料、环境等专业企业需求量减少,供需不匹配,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
2.3 毕业生综合素质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对100家用人单位调研数据频数分析,用人单位看中的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解决专业问题的素质、综合素质、沟通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执行力、创造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如图3所示。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自接影响到求职的成败。此外,性别因素一直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尤其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就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男性更适合于从事。
2.4 就业心态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工科毕业生存在初次就业过程中存在求职定位不明、趋向较为集中、盲目考研、就业环境接受能力差、就业后稳定性不足等就业心态不理性问题。
毕业生初次就业首选就业城市分布如图4所示,64%的学生初次就业首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的学生初次就业选择地市级城市,仅有2%学生选择地市级以下城市就业。反映出工科毕业生就业心态有所偏颇,而就业心态是否理性将决定就业情况及就业后稳定情况。
3 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就业指导系统”在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定位
(1)就业指导模式创新。随着招聘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期望值不断提升,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分析,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以市场为导向、从本科入学前抓起,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对一年级开展目标教育,主要侧重于如何了解、适应所学专业;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知道主要把握如何打好基础知识、建立合理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在塑造自我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校、院可通过举办模拟竞聘会、简历设计大赛、挂职锻炼等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平台。对四年级学生则侧重加强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就业、如何拓宽学生知识面等工作。
(2)就业指导方法和途径创新。在就业指导政策方面,高校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和机制,创新设立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加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指导力度。在就业市场拓展方面,学校结合学科、学院、校友资源,要进一步扩宽学生就业市场,拓宽学生就业途径,保证来校企业和岗位数量及质量。在就业信息方面,要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就业信息畅通学生就业信息渠道,引导学生在校园招聘会基础上拓宽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在就业心态引导方面,由于理工科毕业存在就业环境差、就业地偏远等问题,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应加强学生就业心态指导,引导学生理性就业,鼓励毕业生不怕艰苦,敢于到基层去、到一线企业实现自身价值。
3.2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完善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关键元素的整合,增强大学生核心竟增力
学校、学院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加大调研力度,专业课的开设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需要,利用教学改革等方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同时,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应不断尝试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强化通识教育教学的同时,通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逐渐实现“通识教育+实践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学习能力”的研究型教学为出发点,兼顾拓宽大学生国际视野培养的多维教学模式等,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二课堂方面应培养、锻炼大学生的面对社会工作的执行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形成相对优化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基础和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应通过辅修第二学位、参加知识讲座、阅读课外书籍和论文等方式不断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
3.3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拓展多元化就业模式
创业基础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以便于他们从事创业活动和实践的教育。创业基础教育可以创造性地带动就业活着创造出新就业岗位和机会。2016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随着学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教育和实践的加大投入,创业基础教育的思维逐渐形成,而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和社会对个体的需求,培养创业能力和思维,将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4 结语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等应急对策之外,也应改善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高校应针对各学科、各年级、各阶段学生特点,构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在教育工作中认真总结、不断完善。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需要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注释
① 肖力玮,梁斐,陈溪.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② 余冠军,肖友平.略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8).
③ 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管理;大学生;创新策略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健全师生服务系统
高校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不同类型的实用技术人才,因此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科研活动、引进师资队伍时,都应围绕“人才培养”进行,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仍注重理论教学,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建立健全师生服务系统,结合学生多层次需求,提供针对,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高校可通过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教师的需求,创建合理的师生服务系统。服务系统应覆盖在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1],如通过大数据服务平台,创建数据共享平台,统计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爱好,并开设对应的课程,丰富学生专业课程的开展方式,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有效性;其次,通过大数据技术,关注学生、教师、学校部门中产生的数据,利用相应的统计软件,绘制数据变化的趋势图,为学校领导层制定管理政策提供数据资料;最后,应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简化大学生教育管理程序,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征、专业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提供针对,如就业信息服务、选课服务等。
二、利用数据仓库功能,建设信息化校园
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多,从某种程度而言,“海量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因此,数据模式也越来越丰富,高校可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合理引进数据仓库,充分发挥数据仓库收集、分析数据的优势[2],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建设现代化信息化校园。如高校党团组织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数据仓库功能,存储有关学生、教师的党团教育资料,了解师生思想变化,创建网络互动平台,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党政教育:(1)针对学生社团、党团组织而言,其能够通过数据仓库,总结学生日常兴趣爱好,开展有吸引力的活动,提升社团活动的整体质量;(2)针对学院党委组织而言,为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其应借助大数据技术,整理有关学校中优秀的党员事迹,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创建网络党支部,传播校园正能量。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校园不仅能够有效节省学校管理学生的时间,还有利于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因此,在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时,也应合理倾听师生意见,真正实现人物、物物联网[3],通过设置感知终端等方式,协调好教育管理工作,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三、借助云计算技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云计算技术以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多种技术为基础,能够有效保护好数据的安全与完整,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应结合自身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引进云计算技术,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受到高校信息资源、教学理念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高校在管理学生事务时,仍存在管理效率较低、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等多种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利用云计算技术,创建学生事务一站式管理模式,通过大数据技术梳理与学生管理有关的事务,根据学生的需求,建立信息资源导航、信息索引等系统,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在网络平台中,为学生详细讲解网上办事的流程,简化学生管理工作程序,并借助数据中心、身份认证等方式,保护好学生信息。此外,学校应基于整体的角度,整合学生管理的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加强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将学生管理工作贯彻在每一环节,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发挥大数据优势,构建良好网络环境
大数据技术以计算机、互联网等为基础,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应利用大数据产生的数据,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的优势,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习,加强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的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也可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全方位的实现教育活动,学校也可利用大数据网络平台,整合不同专业的学习资源,优化学习资源配置,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好条件。同时,将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思想教育活动“转移”到网络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教育模式,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应利用大数据网络平台,科学传播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信用认知、网络道德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习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将其运用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信息技术水平,还可创新大学生管理方式与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与特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创建完善的师生服务管理系统,借助云计算、数据仓库等技术,构建良好网络环境,进一步提高学校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健.我国高校大学生恋爱教育状况研究———基于对476份调研数据的分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3(1):28-34.
[2]路葵.大数据时代给教育带来的转变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5(4):237-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