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游戏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游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游戏论文

课堂游戏论文范文1

一、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目前,我们有了新课标及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四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冀教版、华东版和北师大版),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教材视教材为“圣明”,被动地围着教材转,不敢越教材半步。而用教材“教”,“教材”则走下神坛成为“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以教材为圆心,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教材从而成了一条知识之“舟”,一座能力之“桥”,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便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

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什么?怎么还?

一是要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所以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

二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

三、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使问题能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内通过探究获得圆满的解决。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

三是诱导要启而有法、开而弗达。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重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的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是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而神聚。课堂上的多元互助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在学生认知发生偏离之时,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要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要害、根源,引导学生提供认知,领悟历史教育的真谛,完成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运用知识培养人,

四、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确,不要以为只有在讲xy时才是对学生的教育,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其实都对学生有影响,它的教育功效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领神会,就会有“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欣赏,就会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期许,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但魅力来自实力,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作为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魅力,一是要博览群书,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在实际教学中如没有必要的教育理论支撑,教学中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而易中天教授讲座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文史不分家”的遭理。二是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胜任力。尤其要追踪史学动态与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三是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事实上,了解历史的最好办法仍是语言和文字。通过语言,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虏学生的心,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提高。

五、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积极主动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确实,如果人们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和判断,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以寻找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游戏论文范文2

  

才貌双全的“紫薇”要和淘气可爱的“小燕子”比人气,总是差一大截,因为“小燕子”给我们带来欢笑,我们需要“欢笑”。 

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如梦似幻,曾在2002年度,占尽了我们的眼球。魔术经久不衰,因为我们向往“神秘”。 

在如同绷紧的弦一般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总要找个空闲,与友小聚,甚至赖个床,因为我们需要“轻松”。 

一根牛皮筋、一片树叶、甚至一团泥巴,可以让八九岁的男生女生留恋半天,因为孩子喜欢“玩乐”。 

情节永远不切实际,结局大多美满团圆的卡通片对孩子有致命的吸引力,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看动画,因为他们充满“幻想”,喜欢“美好”。 

生活如果没有了“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生活将是苍白的。我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同样我们也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如果没有了上述这些,我们的教育将是无力的。 

如何在教育中添加“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等调味品?我觉得,让课堂游戏化是关键。 

游戏在英语课上的重要性都快比得上水之于鱼了,很难想象四十分钟一堂课,如果没有了游戏,该怎么继续。不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在游戏中学习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低年级学生好动又好胜,游戏能让他们在动身体的同时动脑,并且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然也会有失败的经历。好的游戏能让一堂平凡的英语课亮起来! 

游戏的安排应讲究一个“适”字,适时、适式、适度。 

一.适时 

组织游戏,要看准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安排合适的游戏形式。 

1.让学生从思想上尽快进入英语课堂,游戏导入是个相当快揭、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安排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point, look and say, flash and say等操作简单,但具有检查性质的游戏。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情感上也得到了体验,而从这些旧知识的复习中,我们自然过度到新知识的传授,温故知新,以旧带新,一举两得。 

2.在复习巩固阶段,最忌讳的是机械的操练。游戏能使复习变得生动。比如我们学了一系列水果以后,安排老师拿一个水果,学生说出来这样的环节,反复几次,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减弱,。这时,我们安排游戏Who is missing? Who is fast? Magic eyes等,学生的积极性就立刻恢复,一只只小手又会争先恐后地举起。 

3.当学生的脸上闪过“无聊”“困惑”的痕迹时,游戏可解“燃眉之急”。高年级的学生面临着背单词,记单词的难题。如果不讲究方法地死记硬背,不但效果不好,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弱。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促使他们主动背单词,一定对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单词接龙、吊死鬼、寻找共同点等游戏,不仅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而且能提高他们课后记单词的兴趣。 

二.适式 

有些游戏的可用性很强,像copy不走样等游戏,无论什么内容,都能套用。但有些游戏,却不是什么内容都合适的。作为教师要学会使用最恰当的游戏。Flash and guess这样的游戏仅适合单词教学,而不适合巩固句型。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游戏的口味也不同,我们要学会投其所好。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趣味性强点的,像copy不走样,high voice and low voice能引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探索型的游戏,比如bingo,加减运算对抗赛就很受他们的欢迎。 

三.适度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游戏以前,我们必须指定相应的规则,没有规则,游戏过程就会很“乱”,有规则才能“活而有序”。当学生的“玩性”到五、六成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就该结束了。因为如果游戏结束太早,学生才刚进入游戏状态,熟悉游戏规则,结束游戏,一来扫兴,二来游戏的“运用语言”的目的也没达到。如果游戏结束得太晚,学生会越来越无聊,下次再玩这类游戏就没有了热情。 

游戏的组织,还要讲究一个“变”字----以不变应万变。 

一、巧设陷阱 

同一个游戏“发口令,做动作”,我们一般都是自己怎么发,学生怎么做,最多让一个学生发,其他学生做,偶尔做做反口令,分组进行比赛。做多了,学生的好奇心没有了,游戏就变成了机械的操练。如果设几个陷阱,真有“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的效果。趣味性的调节就是教师在做动作的时候,可以先慢慢的好象在做“坐下”的动作,眼神一定要是那种坏坏的笑,突然变成“起立”,让学生产生和教师斗下去的欲望。”师生成了“敌人”,而游戏就成了战争。把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边做动作边说,动作和口令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在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二、变换速度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逐渐熟练,训练的速度逐渐加快,这不但适合学习的规律,还使原本枯燥的操练重新显出生气,学生逐渐减淡的新奇感又被吊起。 

三、奖励机制的运用 

在教育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表扬和激励对学生起的作用比批评更大。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的探索精神更易发挥,更容易学会原本以为很难学的东西。我常常习惯于口头表扬,认为给学生物质奖励会使他们变得功利,但在同事们的感染下,偶尔尝试奖励,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激励效果。去年,我用小五星激励学生,常常搞得自己整个黄昏剪五角星,有时,一节课奖多了,自己还有点心疼,最重要的是用多了学生还不稀罕了。我们可以尝试用加分,且分值有区别,加分要敏感,时时注意给学生以表扬,让学生得到成功的认可。这样一来,不但让自己得到解脱,更使奖励更具可变性。 

四、以人为本 

课堂游戏论文范文3

一、数字歌诀方法

当学生纪律有些松散时,我将突然用上扬的声调喊“一二三”,学生这时被这声音震惊,立即跟着这上扬的音调对应“坐好啦”;教师接着说“四五六”,学生也立即对上“不讲话”;教师紧追不舍,坚定有力“七八九”,学生富有节奏性地对上“老师检查!”这方法在使用时声音不得温柔,要铿镪有力,可以高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对一二三年级非常有效。

二、百分法

有时在歌唱教学时学生感到无趣,对部分乐句始终唱不准,我就采用百分法来调动兴趣,即告诉学生这次演唱集体可得90分,给学生找出百不到满分的原因,要求学生再试一次,找回失去的分数;当学生再次演唱时,教师根据演唱再次量分95分,再次帮学生找出差距的原因,要求学生再来试一次,再次找回失去的分数,直到100分为止;当学生演唱到一定程度时,教师突然告诉学生这次可以得100分,这时学生会非常兴奋。我在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学生兴趣大大增强,当告诉得分为90分时,学生是不很高兴的,一旦要求再试一次找回失去的分数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当告诉得分为99分时,部分学生会指着唱错的学生怨恨道“哎呀,就是你!”也有的学生会直接说:“老师,我知道是什么原因扣掉一分的!是……”有的学生直接央求老师“还给我一次机会吧!”当我给他们评100分时,他们会兴奋得跳起来。

三、音乐美术法

即在音乐板书上美术化,把音乐课题进行图象化、美术字化、动物化、人性化、植物化板书在黑板上,使学生看到后感到新鲜,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创编法

即将教材歌曲歌词进行修改,让歌词更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更有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如在教学《如今家乡山连山》(四年级七册)时,我在四分休止符和间奏处增加了话白,学生在演唱时兴趣倍增,一会儿就把歌曲学会了。这歌词是这样的:妈妈对我说,家乡没有山,(白:是吗?)我呀摇摇头,拉着妈妈看,(白:真的!)家家谷垛堆得高,(白:好安逸!)如今家乡山连山,(白:太棒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妈妈笑弯腰呀,亲我小脸蛋哟喂。

又如在教学《什么是真正的美》(五年级九册)时,当学生学会演唱原歌词时,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学习实际,什么是真正的美?学生总结出了许多,比如认真听讲就是美、尊重老师就是美、勤奋学习是美、热爱校园就是美等,这时我立即动员学生模仿原歌词自己创作一首自己的歌《什么是真正的美》,然后分小组学生自由演唱自己创作的歌《什么是真正的美》。学生的创作热情非常之高,创作的效果也是非常之好。

五、声像法

创造条件,把音乐课堂建设得有“声”有“色”,来调动学习兴趣。“声”指使用录音机、打击乐器、电子琴,使我们的演唱更富立体感,更动听;“色”是在音乐课堂中加入现代教学媒体,使音乐图像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还能看到优美的图画,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撒谎法(激将法)

教师撒谎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二年级第五单元《时间是个宝》第一主题《时间就在我身边》的歌曲《这是什么》和音乐游戏《大钟小钟一起响》时,我就采用了撒谎法让学生学习歌谱。我说:“我在给一班的同学教这一课时,我只把歌谱教了五面,他们就学会了,就不要我再教了,你们要我教几面?”这时全班同学都热血沸腾,“我们只要教三面”、“我们只要教两面”、“我们只要你教一面就够了”,我看见全班学习热情高涨,立即激将他们“教两三面行吗?能学会吗?我怕你们学不会!”这时很多学生都说“保证学得会,我们一定认真学!”我顺势教学“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当我教完三面时,这时学生说“老师,不教了,我会了。”我说“会吗?你真的能唱吗?”有的学生说“唱一次你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独立演唱时,我跟着唱,帮助他们正音,演唱一两面后就完全独立演唱了,我就开始给他们评分,从90分开始评,一直到100分为止。

课堂游戏论文范文4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自主探究 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研究问题,培养探索的科学态度,获得探索的体验。事实上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潜能的发展,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得来的。下面我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一、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

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能使人身心愉悦、自觉地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努力。在探究过程中,肯定会有错误发生,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这种错误采取“嘲笑、讽刺”甚至“挖苦”的态度,那么肯定会对他们造成恐惧心理,最终导致他们不敢探究,不愿探究。创建宽松的学习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在于师生相互尊重,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当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其内心就会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因此,教师要使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必须给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前提。

二、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充满张力的情境,充满诱惑的现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就会乐意学习。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创造“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做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比如在教《松鼠》一课时,我首先创设情境: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短片“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然后提出问题:(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这样巧妙设计,学生主动学习,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三、提供不同学习方法能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条件

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是有差异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松鼠》一课的教学中,学习主体部分松鼠的三个特点时,这样设计:大家回忆一下,你知道松鼠有什么特点,请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向大家汇报一下。喜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松鼠的漂亮;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松鼠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几分钟后很多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用语言描述松鼠的特点的;有用绘画的方式画出松鼠的漂亮;有一名同学到前面表演松鼠的乖巧;有同学到前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松鼠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四、把握时机能激发学生课堂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

新课程标准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但从获取知识的角度看,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或都需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归宿。因此,探究问题应设计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激发学生思考,推动探究活动。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应对文本本身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思考,认真体会把握。只有教师自己真正理解了教材内容,才有可能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如在教学《三个太阳》一课时,我先由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且通过心灵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已经了解了女画家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然后提出几个探究问题:(1)文中从女画家的视觉写几个“南极人”的形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写得更具体些?(2)课文为什么要以“三个太阳”为题?“三个太阳”的含义是什么?以上问题先组织学生自读思考,圈点勾画,在班上交流。由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所感知,已经了解了女画家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解决这几个探究问题就容易多了。当学生思考出答案的时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增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如果老师设计的探究问题过难、过偏,学生无法解决,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是无效的,无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五、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探究空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探究空间,才能使主体发展成为可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和学习材料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由发展的探究活动平台,课堂上多给学生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增多,就会深入思考,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几件难忘的事情”这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蔡老师对“我”的关心,没有作过多分析,而是给学生时间自己读,读出蔡老师的美好心灵。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老师、父母或亲人的爱,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老师或亲人的爱。我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联系起来,通过比较探究,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产生强烈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尊重差异能培养学生课堂自主探究学习的创造性

任何一个学生群体中,学生的个体发展都存在差异。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在注重学生的全体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入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

我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组织学生围绕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展开探究、讨论。赞成者认为:朋友本来失信,还恶人先骂人,极大地伤害了元方的自尊,元方“入门不顾”是理所当然的。不赞成者认为:骂人是客人一怒之下所说的,再说朋友已经有“惭色”了,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样联系文本的探究,展示出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而且促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求异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得到了提高。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我认为“自主探究学习”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课堂游戏论文范文5

论文摘 要: 学前—小学教师的知识基础由目的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教育知识构成。生活教育知识是隶属于工具性知识的一类知识,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责任、自主方法,通过生活中的自我建构,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儿童的学习、成长天地主要还是在生活中进行,生活教育就是探讨怎样传授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将目的知识生活化,生活游戏化。教育工作者要构建新型的知识基础观。  

 

杜威在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阐述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我们应在生活中寻找教育的价值,不要到教育之外去寻找教育目的,不要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考虑到要对儿童进行教育,保证他们的成长和延续生命,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对他们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本身就应该具备教育的素质。当然这些教育是广义的教育,生活中的教育贯穿始终,如果我们再在其中与教育阶段相适应,那就是要兼顾家庭养育、学前保育、小学培育。 

一、家庭养育知识 

教育不仅是孩子出生以后才进行的,而且在儿童出生之前就有了教育上的准备,这点主要体现在父母身上。鲁迅从对儿童深刻的爱出发,提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①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揭示,一个人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家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社会对于准爸爸和准妈妈及他们的长辈亲友对于孩子的培养却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指导或培训制度,结果是那些不懂教育方法的父母和子女都深受其害,社会也因此多了一些不安定因素。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困难的、最重要的任务——抚育儿童,在现代被我们社会断定为根本不需要训练的事情。似乎孩子的出生就会自动地授予一个父亲或母亲的称号,就会自动懂得如何抚育孩子。幸运的是,大多数儿童都是天生健壮和感觉完善的。因此,我们才不会怀疑这件事情确实不需要特殊的训练就可以完成。既然正确地抚育儿童是这样重要,因此许多人建议,对于将要成为父母的人必须有有关作为父母能力的合格证书,就像护士、教师和汽车司机持有合格证书一样。 

父母和孩子之间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对孩子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觉,这种天然的自觉的意识,使父母成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长久的老师,教育也会产生最初的成效。我们要倡导,每个家庭在要孩子之前都应通过孩子养育知识和技能的考试,获得生活教育证。有证才有资格接触孩子,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后对孩子实施教育才更得心应手。这更是对孩子成长负责的表现。 

家庭养育的基本知识包括所有与家庭养育子女有关的教育观点、教育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他科学知识。如果说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的话,那么这门科学是以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与人有关的所有理论为基础的。 

(一)家长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教育是一个过程,对教育的研究也是一门学问。家长对于教育学要有所了解,包括教育目的,一些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向,等等。并非是一个教育学专家,但是应该具备相应的教育理念,用此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教育知识类型不断丰富,教育知识体系不断成熟。家长既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又需要不断地反思更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比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更为复杂,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纷繁复杂。家长要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需要仔细而耐心地探询孩子的心理反应和倾向,对孩子的思想和内心足够了解,才能对家庭教育做到游刃有余。 

(二)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能否实现正确有效的教育,取决于家长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果教育方法不对,就会出现教育偏差,甚至是教育失败。如果方法得当,就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的学问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可能系统而全面地渗透,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往往有很多东西都不能一概论之。 

在家庭教育中要巧妙地对孩子施加影响。父母与孩子具有一种天然、独特的缘分,父母对孩子施加影响是必然的。为了帮助孩子,就要对孩子多施加积极、正向的影响,在行为上力求做孩子的榜样。必要时建立亲子契约,契约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不可违抗性,一旦违反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亲子契约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它能很有效地规范亲子双方的行为,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洋溢在家庭中,通过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的,由家庭成员的感情、兴趣、爱好、态度、行为等综合而成的环境和气氛。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孩子求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有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养成。 

二、学前保育知识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应该突破保育人员只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观念,还要保证幼儿心理健康,能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体现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强调生活中的渗透,在主要活动形式游戏中的体现。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保育教育,富有游戏性的儿童能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懂得游戏和最能享受游戏乐趣的时期,游戏是自发的不学而能的活动。但是为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予以一定的指导,有计划地提供游戏材料和场地,控制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引导幼儿的发展。 

(二)加强现代保育知识的学习。 

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细化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学前教育场所的规划,要考虑合理的布局和合适的园址。保障幼儿园的某些物品和建筑设备的卫生,如,书籍、玩具、教具、桌椅等。儿童经常密切接触的外部环境,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保证儿童的健康。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讨,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学前保育措施,使学前儿童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 

三、小学培育知识 

进入小学是儿童开始系统学习的开始,不仅是单纯的书本知识,还包括人格特征、良好行为习惯的系统培养,以及各种文化素养的培养。儿童虽然还是幼稚的个体,但比起学前儿童,无论生理、心理还是社会性等方面都大有进步。 

(一)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优化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乐学是学会的前提,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发现、想象、思考的余地,进而形成有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允许怀疑、允许挑战、允许探索和错误,要使学生形成尊师而不畏师,重本而不唯本,好问而不耻问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善于主动参与学习,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多样化,讲实效、讲梯度、讲形式,照顾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我能行”。 

(二)尝试开展小学生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知识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儿童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其课程目标与一般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它更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知识。小学生虽然年龄小,意识差,但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可以尝试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良好开端,及早着手。 

(三)借助知识的学习渗透培养学生习惯、养成个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低级的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这种需要满足不了,个体就会出现疾病或危机。但是这类需要的满足,可以通过有限的目标物来实现,饿了可以吃一定量的饭,渴了可以喝一定量的水。人的高级需要又称成长性需要,作为成长性需求,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是无限的,它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人的认知需要是一种高级需要。儿童在认知过程中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和理解着既定的间接知识,探索和尝试着发现直接知识,在实现次生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引发无穷潜力的原始教育价值。认知的意义即在于此,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使学生获得原始教育价值为指导思想。表明知识的获得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建构健全的人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面对一个个有思想,能思维的生命力,教师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不朽的爱心,不竭的进取心。理解尊重学生,以实际行动丰富师德的内涵,树立崇高的师德,展现人格的魅力。 

 

注释: 

①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6.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