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研究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研究生论文

高校研究生论文范文1

关键词:声乐兴趣角色转变

对于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来说,练声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练声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进度的快慢。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练声的时间和学业的进展时常不成比例,学生在练声过程的环节中存在着各种干扰因素,从而学生的练声效率偏低,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练声,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练声效率这一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一、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兴趣中引导学生建立敏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听觉分析能力。

众所周知,对美声的学习要想取得一定的水平,必须要有敏锐的耳朵。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较高的质量,必须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对歌唱有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学习声乐的人首先要对各种声音敏感,尤其对各种动物的声音敏感。这里所指的动物的声音也包括人声,人声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就拿声乐呼吸技术当中的“狗哈气”来讲,如果能让学生联想到夏天狗由于天气太热将舌头伸出来的生动画面,有机会让学生再从声乐的角度对狗叫和狗喘气进行观察和分析,学生就会有趣地发现狗叫的声音很具有穿透力,狗的声音的传播是没有任何阻碍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狗的声音不是从嗓子发出来的,而是从狗的躯干上发出来的。同理,对“声音的穿透力”“声音不落在嗓子上”“用气歌唱”等正是美声歌唱者所追求的一致目标。“牛的声音”与歌唱中的“哼鸣”是否有相似之处?“鸟鸣声”与声乐当中的花腔“跳音”,“母鸡下蛋时的声音”与歌唱当中的“顿音”,“驴的声音”与歌唱当中的“十几度大跳”的声音是不是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呢?当笔者带领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时,就已经在帮助学生建立敏感的听觉分析能力了。此时,学生会发现练声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有趣味的活动。在练声过程中可以获得奋进的快乐,如果学生在内心深处愿意进行这项活动,就会主动的在练声中有意识地寻找乐趣,那么,学生就不会在练声时觉得厌烦和无味。

二、让学生明确练声的目的

让学生明确练声的目的,尽量避免盲目地一遍遍地“唱”曲子。这就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练声时的目的和曲目中的难点,然后分清是技能的训练,还是艺术素养方面的训练。如果属于技术上的问题时,则应抽出时间单独来练习。练习时间的长短是次要的,关键是练声的质量和用怎样的态度去练习,二者必须正确结合,即在声音质量正确的前提下,用认真的态度进行练习。在开始练声时一定要聚精会神,牢记练声的目的,专心注意每一个唱出的音,声音力求自然、清晰和准确。歌唱机能的动作也要自始至终有意识来控制,不可随心所欲。在耳朵的监听下,要尽量减少错误的发声次数。“声音是听命于它的司令部——人的头脑”,因而练声实际上是练脑。托西在他的学生须知中写道:“歌唱需要顽强的用功,它要求学生善于心理学习,假如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只好用嗓子了。”这里所说的“用功”,在笔者理解就是学生在明确自己的练声目的后,正确地练习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如果盲目地练习,只能给嗓子歌唱带来错误的结果。而对于艺术素养问题,则应当在平时注意多积累多学习。需要强调的是:那些对气息控制、音阶练习、歌唱音乐会的观摩等等,最终只有一个目的,即对歌曲原作精神的一种忠实、严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培养学生自身的双重角色

培养学生自身双重角色(演唱者和指导者),借助录音机在角色的转变过程中自动地形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学声乐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声乐比器乐难学。沈湘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声乐和学习器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声乐没有现成的乐器,它是要在声音训练过程中去制造,学习声乐的过程,也就是制造乐器的过程,在制造中使用,在使用中不断地完善。”既然是在自身建立乐器,那么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就存在着主客观听觉误差的问题。主观听觉是指演唱者自身听觉,客观听觉是指教师或者听众的听觉。演唱者在唱一首歌时,演唱者和听者听到的声音效果是不同的。帕瓦罗蒂曾说他在唱歌时从来听不见自己的高音,只有在唱片中才能听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差?声音一经产生,以声波形式直接作用于听者,从而产生客观听觉。但由于发声者本身是发音体,声音发出后不能直接传到发音者这里,同时又受到自身内耳的影响,因而造成主客观的听觉差异大。当学生明白了原因之后,就要力图使自身内耳与客观外耳相统一,即内感觉与外感觉相统一。如何将这两种感觉统一起来呢?笔者认为,借助录音机是一个好方法。当声音在腔体时,录出的声音是松、活、柔、圆的,自身的感觉在唱时则是声音并不大,同时感觉声音音量小。把这种正确声音的内感觉记住,并强化成潜意识,那么当这种歌唱状态形成建立后,将会使歌唱状态具有本质的飞跃。这不禁让笔者想起早期欧洲声乐文化的发展与当时训练歌唱者的情形,彭坦皮1695年出版的《音乐史》中对他的老师维基利奥·马佐契为学生们制定的学习日程表曾有类似的描述。他曾记录说:“有时候,学生们走出学校,到安格利卡大门对着那以回声著称的墙壁唱歌,仔细听自己的回声,以便对自己的声音进行批评与检查以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录音机的效果不正是和有回声的墙壁起相同的作用吗?在监听的过程中,学生就在不自觉中建立起了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练声当中还要培养学生养成“照镜子”歌唱的习惯,通过照镜子监控自身歌唱技术的细节,抵御和防止形成坏的演唱习惯。

养成“照镜子”歌唱的习惯,目的有二。其一,在镜子当中,观察练声时的歌唱状态是否自然。它包括正确的呼吸状态;喉头下放的正确状态,特别是男声,喉(转第79页)(接第61页)头是可以看见的;同时在镜子当中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当成观众,并带有感情地进行歌唱。其二,避免学生在声乐技术学习当中出现的声音为重、技术为重的的片面的学习方式。在声乐学习中,要力求不走或少走弯路,尤其要注意防止,在不知不觉中因使用练习的方式不当而误入歧途,养成不良的习惯。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即使有所发现,往往也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才能纠正或消除。《明心鉴》说的好:“人病可用药疗之,艺病岂可不求疗治之法。引号可叹人不知自己之艺病,病根一深,则虽欲再治,但恐不易耳。”叶戈罗夫说:“不正确的方法得到巩固后,要改正过来很困难,甚至经过教师纠正后还会再犯。”在这一点上,笔者希望读者给予一定的重视。

四、培养学生用语言记录体会的习惯

当学生在练声中有新的体会时,要立即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有利于记忆。因为练声时新的体会往往是飘忽不定的,有可能稍纵即逝,如果用语言形象地描述一遍,就会使这种飘忽不定的感觉从第一信号系统(感知觉)进入到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实际已有牢固的物质基础。记忆中的语言可通过联想使学生再现这种感觉。语言复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在此感觉上正确地重复几遍,增加强化的次数和强度,使学生记得更牢固。歌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练声时新的体会也是多方面的,语言描述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对声音的听觉记忆与声音的形象记忆,生理的机能记忆和感觉记忆,歌曲内在情感的记忆与歌唱语言的记忆等。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当中,记忆的方向是有选择和侧重的,并不是要将所有的记忆一次性完成,这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进度与技术掌握问题,给予相应的注意方向和记忆选择的提示,从而让学生更准确地强化记忆,为学生提高自身练声效率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平台。

五、调整心态,分析原因,突破解决

当学生遇上久攻不下的难题时,切记心态不要急躁。此时,笔者让学生停下心来,理性地分析,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如果问题出现在常不被注意的地方,就需要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也可以让学生换一种方法学习,或索性放一放,过一阶段再练。放松后,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与书籍,引导学生不停地思考,反复地琢磨,还可以安排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听课或观看名家演唱的音乐会或歌剧,总有一天,学生会受到某个事物的启迪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即“顿悟”,它会使大量思考和实践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教学。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离开课堂后仍然能够有效地练声。

参考文献:

[1]薛良著《歌唱的方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版。

高校研究生论文范文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日渐丰富起来。重庆市理工类高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近年来,重庆市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辅导以及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学生自我认识、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改善学生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为了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适应环境,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重庆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类的组织机构,成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创办心理热线与广播节目

高校通过创办心理热线与广播节目,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由专职心理学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心理问题,使许多内向、自卑、不善于面对面表达的学生从中受益。

4.兴办心理素质教育网站

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便利、隐秘以及快捷的优势,通过兴办符合大学生普遍性心理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师生网上咨询和互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5.成立心理素质教育的社团组织

为了使心理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广,许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比赛、心语讲座、放映心理学电影以及进行团体心理咨询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应对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性发展。

6.实现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化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及服务工作,许多高校运用心理学专业软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建档,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期系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新时期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也从单一的课程教育模式转化为具有“点、线、面”全面教育特点的“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结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国高校的现代心理学教育发展比较晚,且过程曲折,改革开放以后,心理学在我国才开始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当前,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学生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上,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以及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不够重视,存在深入研究不够、投入经费不足、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2.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但是效果还是有限。一些高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没有统一科学的课程评估标准,任课教师缺少学科背景和专业能力,课程教学效果较差,课程建设和管理缺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3.心理咨询机构建设不完善,心理咨询老师专业化程度低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知识,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尽管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绝大多数由辅导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低,具有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员少,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

4.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缺乏有效性,轻事前预防,重事后检讨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大学生因为情感、升学、工作等压力,自杀及心理犯罪事件频发。目前多数高校仅仅以开展心理素质课程学习、开设心理咨询中心等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但却无法做出实效性检验、无法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轻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从而使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教育观念落后

第一,社会教育。长期以来,社会发展在需要高知识、高技术人才的同时,忽视了人才的心理素质培养。社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重视重点院校或者重点学科的毕业生,认为学习好的学生能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导致很多学生重视社会需求,忽视自己的心理需求。第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大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人力和财力都有重大投入,奖励措施无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考察,很少以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劣为考察标准,“重文化,轻心理”的现象较普遍。第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从遵循“学而优则仕”到“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以成功人士作为孩子的学习对象,特别是有些专制的家长除了让孩子学习应有的文化知识外,摒弃了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很多家庭教育无法起到有效的正面作用。第四,个人教育。用人单位大都以学生的知识能力来招聘人才,为了赢取学校和家庭的赞誉,为了毕业能找到好工作,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得不十分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发展,以至于部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问题频发。

2.体制机制不健全

第一,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一般被纳入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由学生工作处统一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及管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教育管理体制以省时省力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学生心理状况的巨大变化,这种突出管理职能的体制无法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体有效推进,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第二,人才培养机制。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都会或多或少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但差异性明显、实效性缺乏。文科类高校多,理工类院校少;本科教育多,研究生教育少;重课程开设,轻实践培训;重教学计划完成,轻教育效果评估。第三,考核机制。高校在进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课程教育以及课外咨询,想通过课程学习等达到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却缺乏有效的后期考核,这里不仅指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考试,而且还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考核。

3.保障条件缺乏

第一,专业支撑。与文科类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利用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优势相比,许多理工类院校缺乏与心理素质教育有关的学科条件支撑,仅仅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较文科类院校,氛围明显欠缺、成效不如人意。第二,相关培训学习。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相关实践培训,不仅受教育学生缺少实际的心理训练,教师也没有定期开展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比专业课教师的培训机会要少得多,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往往失去了先机。第三,心理素质教育整体薄弱。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支持,难以发挥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心理素质教育只是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业压力不得不把文化知识教育放在重中之重,而把心理素质教育划入边缘教育范围。缺乏对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有系统、有意识、有针对性的研究,应对学生心理问题采取临时补救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对策建议

1.切实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作用,提高对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必须紧扣素质教育目标,明晰心理素质培养内涵,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来。必须重视体制机制建设,加大经费、人员、设施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推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健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制度,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本环节建设

首先,必须把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加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使大学生能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必须是有相关学科背景和相关认证资格的教师来承担,并定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再次,要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并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估机制。最后,要积极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独生子女、理工科、边远农村以及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干预,切实帮助广大学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促使他们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3.积极拓展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咨询辅导,也不能单靠课程教学,应当积极探索、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实现素质教育整体发展。特别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现人才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而心理素质教育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

4.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确保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有效预防和指导

高校研究生论文范文3

高校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和艺术美育实施过程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美学原理、美育原理、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吸收了古代和外国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中有价值的部分。音乐美育的原则是音乐艺术美育基本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音乐艺术美育的基本原则是: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高校研究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生涯混沌论 高校毕业生 生涯定向焦虑

生涯混沌论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混沌论是研究在确定性系统中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进而发现隐藏在无序现象中的有序结构的一个理论。生涯混沌论是基于混沌论隐喻及其主要特征而诞生的一个理论。由于生涯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无法精确预知的非线性系统,具有变动性、机率性、非线性、综合性等特征,克伦波尔兹、布莱特、布莱尔等人利用混沌论来描述生涯发展的机遇事件,发现基于混沌论的研究范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生涯发展过程中那些表面看起来不可预测的复杂的现象,因此,主张以复杂性思维应付生涯的非线性发展的生涯混沌论具有经典生涯理论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使研究者有可能进一步探索用现有范式所不能描述、解释或预测的现象的理论。

生涯混沌论认为,人类心理与行为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具有分形性静态结构、非线性动态变化过程和不可把握性特征,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作控制和预测时必须十分慎重,切不可盲目乐观和过于简单化。个体生涯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长期持续地交换与互动,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个变量的微小改变都可能引起整个生涯系统的剧变,影响生涯发展的多种变化之间并非加减关系,而是复杂的交互作用。因此,生涯混沌论强调以整体、综合、动态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涯发展的阶段性任务,主张以积极乐观、开放的态度来接纳生涯发展的难题。

生涯混沌论提出生涯发展具有以下五个关键特征:

(1)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即蝴蝶效应,指由确定系统的内在随机运动决定的,即系统内部的非线性机制造成对初始值的敏感依赖性。在可控条件下,生涯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但因果关系也并非完全成比例呈现,由于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小小的差异会造成生涯发展重大的改变,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生涯混沌论提出“积极的不确定论”,主张关注细节,以强化、接纳、正视的态度拥抱机遇事件。

(2)耗散结构,指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行产生的组织性和相干性成为自组织现象。生涯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个体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寻求生涯发展的平衡节点,在每个节点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激进或固守发生突变,可能从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空或结构有序的新状态。个体在生涯发展过程中,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缺失等条件限制,无法做到对生涯发展的精确预测和掌控。因此,生涯混沌论强调应重视生涯决策和职业行动的动态性、交互性和适应性,主张积极应对变化,培养对自己、他人和外部世界进行加工概括的能力以及有目的性的行动。

(3)分形,指从整体结构中截取的零散片段仍旧保持整体结构的基本形态。个体生涯发展是人类群体生涯发展的一个分形,任何人的生涯系统都是其个人整个生活经验的分形。个体生涯发展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不规则性,这有利于使个体强化积极的心理暗示,主动适应发展,减少不确定感所带来的焦虑不安情绪。因此,生涯混沌论主张重视人的成功模式和社会阅历,主动学习适应,强调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价值。

(4)奇异吸引子,是指有一组自相似但绝不重复的行为轨迹。生涯混沌论认为个体生涯系统会受到内在动力即奇异吸引子的牵引,它会主导生涯的变化走向,在某特定范畴内,具有稳定的性质,可以被预测的,可视为影响生涯系统运作的主要变数,但是,由于个体的习惯、兴趣、人格特质、技能和价值观等会因某些重要事件而发生变化,人们又无法完全掌握准确的信息,对生涯未来的预测和准确把握仍然非常有局限。因此,生涯混沌论主张开放的心态接纳一切。

(5)分岔,是指对于非线性系统而来,它们的状态会在某个确定的点发生突然的改变,从有序状态进入混沌状态的过渡方式被称为通向混沌的分岔方式。在生涯发展过程中比如工作转换会遭遇到许多困惑,难以抉择,不知道向左还是向右,无法协调生活、工作、家庭等各种关系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不可避免产生迷茫和焦虑的情绪,这种不确定感在生涯发展关键时期表现尤甚。因此,生涯混沌论主张生涯目标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导个体发现新的想法或计划,强调敢于尝试和担当。

高校毕业生生涯定向焦虑问题的分析

生涯定向焦虑是指个体在选择职业领域或生涯方向时,由于受到个人一般能力、自我认知、就业观念、经验限制、大学专业养成和就业环境等因素影响,无法选择、无法承诺自己采取行动来准备或进入某一个特定职业而形成急躁、紧张、担忧、不安、沮丧等不良情绪的状态。生涯定向焦虑主要包括未定向焦虑、定向过程焦虑和定向结果焦虑。由生涯混沌论可知,生涯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系统,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是其本质特征。当前,高校毕业生处于后危机时代、后改革时代,经济动荡、生活压力、幸福感、物价上涨、就业失业、道德缺失等无一不困惑着青年学子,且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出现生涯定向焦虑是一种常态。根据调查,仅有18%的高校毕业生有明确的生涯定向,但无法精确预测未来生涯目标;23%的高校毕业生以父母、重要他人的决定为自己的生涯方向;14%的高校毕业生的生涯决定属于延迟、逃避的迷失方向型,而有45%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则处于生涯未定向的情况。根据生涯混沌论可知,造成高校毕业生生涯定向焦虑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变化、转向、重塑职业和非典型雇佣是当前职场的主要特征,工作角色逆转、重回校园、异业跳槽、自我雇佣是职场的一种普遍的现象。面对世象复杂多变和动荡不安,高校毕业生的理想和现实必然存在一定的落差,高期望值与现实的低薪低就这种强烈落差使许多高校毕业生缺乏安全感,尤其对于追求单一线性、稳定性生涯的人来说,在人生关键阶段,还必须面临并解决许多关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何调和自我发展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自我发展和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找到符合自己兴趣、能力、价值观的工作,做到人职匹配。一时之间,无法预期,难以抉择,不确定感骤然加强,会表现为各式各样的焦虑情绪。

其二,高校毕业生生理、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需求无时无刻都处于变化当中,自我概念尚未相对稳定,生涯意向模糊不清,常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不少毕业生忧患意识较强,处于一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状态,且又置身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大系统中,突然让他们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让他们承担责任和独立面对人生的任务和难题,会由于对自我认知、环境认知、生涯信念、生涯决策和执行无法有力掌控而产生许多逃避、抗拒和困惑等负面情绪,处于犹豫不决、矛盾、脆弱、易改变、怕作决定的生涯定向焦虑当中。

其三,生涯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变化的非线性系统,个体与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始终在进行交互式的能量、信息交流,难以估测在此过程中的偶发性、不确定性、紊乱性、复杂性事件的影响,且由于许多限制条件无法精确预测,经常是计划跟不上变化,有心插花花不开,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因此,个体无法有效地规划事件或进行生涯探索,一旦要面临职业或生涯方向的抉择时,常常会呈现出犹豫、信心不足、茫然、焦虑等不适应的情况。

生涯定向焦虑问题是困扰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成长成才的主要问题之一,实证研究显示,生涯定向焦虑导致高校毕业生出现生涯发展迟滞、职业恐惧等现象,甚至出现自我认定的危机。因此,如何化解高校毕业生在面对生涯混沌时所产生的焦虑不安的情绪,给自己更多的时间,从客观看自己和环境的变化,再慢慢找出适合的下一步路,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

用生涯混沌论辅导高校毕业生定向焦虑问题的对策思考

生涯混沌论是解释和创造性处理生涯定向焦虑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主张采取积极的态度,了解、接受甚至期待与尊重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不仅可免于汲汲营营抗拒不确定性所引发的焦虑不安,还能带来正向的轻喜情绪,庆幸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新鲜感与激励性,并欣赏因之而来的变化多端。用生涯混沌论辅导高校毕业生定向焦虑问题,笔者从生涯发展的关键特征着手,提出以下对策。

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要求高校毕业生必须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

生涯发展总是伴随着或大或小、或重要或轻微、或正确或错误的一连串的事件或决策。若忽视任一小事件或一个建议等,皆有可能造成生涯发展的转向甚至危机。因此,一是应该重视对毕业生的细节教育,让毕业生敏锐地把握生涯发展中的细节,任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包含着生涯整体的结构和信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的事比比皆是,细节皆有可能导致每个人的生涯发生微妙的不可预测的变化,应该鼓励毕业生以正向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涯不确定性。二是必须教育毕业生要以稳定、冷静的心态面对非稳定、偶发的事件,在非确定性环境下谋求稳定发展。三是当毕业生在面对生涯定向焦虑时,建议毕业生不要太在意或强求尽早制定目标,而应该强调生涯目标弹性调整的必要性,让他们认识到,生涯发展是一个不断在不确定性中探索与体验的历程,应该抱持开放的心态,随着不同情境与心情作调整,慢慢修正未来之路。

2.耗散结构鼓励高校毕业生要保持乐观开放的信念

高校毕业生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的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的抗干扰性,但是,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之中,有时却因随机波动事件的非线性关系所产生的震荡效果骤增而极度不稳并且产生骚动,造成生涯定向焦虑问题。定向焦虑会使个体生涯发展停滞,同时也有可能孕育着生涯更好发展的机遇,因此,必须培养高校毕业生乐观开放的信念,让毕业生学会作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船到桥头自然直”等。如此接纳可以化解焦虑不安的情绪,也会让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未来生涯的多样性有更多的包容,以淡定的力量面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3.分形启示高校毕业生正确处理人生的不圆满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莫以成败论英雄,分形鼓励高校毕业生正确处理好成败关系,淡定对待生涯发展中的挫折,要认识到成与败是多元的、不确定的,而且成与败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既要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和模式,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要从自身的失败中反省学习,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个人的生涯发展过程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学会从各个独特性或不规则性当中总结出发展规律,主动学习,主动适应,主动尝试,才能处理好生涯发展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接纳残缺的完美。

4.协助高校毕业生寻找生涯混沌的奇异吸引子并发挥其聚合作用

协助高校毕业生寻找奇异吸引子并发挥其聚合作用可以使其摆脱飘摇不定的困惑,及时“抛锚”,相对定格,有利于摆脱生涯定向焦虑的困扰。奇异吸引子的出现代表生涯发展将从不稳定状态趋向于稳定状态,且引力聚合历程赋予特定某些事物聚焦深化,有助于吸引生涯发展中各个要素的整合力。必须协助高校毕业生致力于寻找复杂现象背后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培育出“奇异吸引子”,这样一切工作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围绕其运转起来,形成一种向前发展的力量。

5.协助高校毕业生勇于面对生涯混沌的分岔口

当面临生涯混沌的分岔口时,许多高校毕业生会陷入一种左右为难的选择困境,焦虑不安的情绪表现得非常明显。此时,应当鼓励毕业生觉察自己、觉察环境、选择所爱,不断地尝试体验与决定,在每一个当下对照自己与环境,就当时的自己在当时生活经验中所觉察到的自己与环境,选择当时所爱,并付诸行动,以创造新的经验,再重新对照、觉察、抉择与行动。当然,生涯混沌的不确定性,不知道最后将会走向何方,只有到既成事实的时候,才能“事后诸葛亮”。因此,毕业生应该接纳不确定性,心理应该保留最大的开放性,让生涯发展成为不断在不确定性中探索与体验的历程。

参考文献:

[1]Bright, J. E. H., & Pryor, R. G. L. 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s: A Users Guide. Career Deelopment Quarterly, 2005, 53:291-305.

[2]Bright, J. E. H., Pryor, R. G. L., & Hapham, L. The Role of Chance Eent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ocational Behaior, 2005, 66:561-576.

[3]Bright, J. E. H., Pryor, R. G. L., Ea Wing Man Chan, & Jeniyanti Rijanto. Chance Eents in Career Deelopment: Influence, Control and Multiplicity. Journal of ocational Behaior, 2009, 75:14-25.

[4]Pryor, R. G. L., & Bright, J. E. H. Chaos in practice: Techniques for Career Counsellors.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elopment, 2005,14(1):18-29.

[5]Pryor, R. G. L., & Bright, J. E. H. Counseling Chaos: Techniques for Practitioners.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2006, 43:2-16.

[6]Pryor, R. G. L., & Bright, J. E. H. Applying Chaos Theory to Careers: Attraction and Attractors. Journal of ocational Behaior, 2007, 71:375-400.

[7]Pryor, R.G.L., & Bright, J.E.H. Archetypal Narraties in Career Counselling: A Chaos Theory Application. Int J Educ ocat Guidance, 2008, 8:71-82.

[8]Pryor, R.G.L., & Bright, J.E.H. Game as A Career Metaphor: A Chaos Theory Career Counselling Appli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009, 37(1):39-50.

高校研究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事故原因

一、背景

2005年5月2日某某大学一位学生在长江荆江段涉水,不幸滑落深水中,溺水身亡;2009年10月17日和2010年10月5日同一学校又发生两起溺水事故。据调查,这三起学生意外溺水事故都是班里几位同学一起到江边游玩,一时兴起而涉水造成的。2005年11月2日15时许,北京市林业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了爆炸起火,一男一女两名研究生在大火中丧生;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栋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在消防队员赶到之前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不幸全部遇难;2003年11月24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近200人受伤,其中有中国留学生46人烧伤,11人死亡;2006年1月8日菲律宾马尼拉市北部大学区的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8人被烧死……。这些事故的发生,暴露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反映了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同时,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更有义务和责任确保高校校园的安全,努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在科教兴国、实现创新型国家中做出更大贡献。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共性原因分析

安全科学有三条公理性基本观点,即任何事故都是原因的,任何事故都是由“人”和“物”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频率间存在“三角形”分布规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场所及其“物”方面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但是,从事故原因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三点是共同的,即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这三点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根据海因里希(Heinrich)的事故“三角形”理论,这三个共同点间的关系为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可以产生两个结果,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人的不安全行为一部分直接导致了事故,一部分又导致了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再引起事故的发生。

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的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安全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能力都难以令人满意,更谈不上安全习惯。在教职工中也普遍存在学生安全就是治安和消防的片面认识。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意识到学生安全事关高校全局,没有学生安全,高校校园稳定就失去了基础,而高校的安全稳定对于社会安全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安全涉及面广,包括健康、饮食、交通、学习、心理、恋爱、校园安全与社会安全等。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也纷繁复杂,有自然方面的,比如地震、海啸、台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等等;有社会方面的,比如社会治安、交通、国内社会矛盾和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矛盾与冲突等等;有学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比如消防隐患、饮食卫生差、教学设施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等等;有家庭和个人方面的,比如家庭经济困难、与家人感情不睦、个人学习压力、升学就业压力、恋爱和婚姻困扰、交友困扰、网络成瘾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个人安全问题,个人安全问题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群体安全甚至社会安全。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研究和探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任务紧迫而重要,也只有开展好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通过对高校学生事故共性原因的分析,我们得到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现代安全理念教育

从对事故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各种伤害事故中,不安全事故只占4%,不安全行为占96%。在所有事故中只有2%是天灾,98%是人祸,由此可见人的意识和行为在日常生产和工作中至关重要。要消除不安全行为,就必须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态度,需要从思想上、意识上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将“安全第一”、“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论,即“安全第一公理”牢固树立在广大师生心中。“安全第一公理”的实质就是安全高于一切,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人命关天,把关爱生命,珍惜人生,保护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放在超脱一切的位置。因此,必须加大安全理念教育的力度,在校园中形成一个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培养出具有本质安全化的素质的人才。

对广大学生进行现代安全理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这对于提高其走入社会安全生存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素质不仅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还包括安全伦理、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以及行为准则等。

(二)法制观念教育

作为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应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为社会输出的人才应是懂法、守法、执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除在法律课、德育课等必修课中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外,在其他课程教学及安全教育中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如:《宪法》、《刑法》、《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消防法》、《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分清犯罪与非罪的界限,了解道德、纪律与法律的关系,明确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和自身的利益和权益,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基础安全文化知识,是指提高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应具备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起居安全、一般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及避灾和逃生等。这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素质。二是专业安全文化知识,是指从事各类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时所具有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化工安全技术、矿业安全技术、冶金安全技术、消防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运输安全技术、机械安全技术、科研实验的各类安全防护技术等。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和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既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也可以在危险时更多地帮助周围的人。

(四)安全防范、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及防范意识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安全防范自救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熟记火警“119”、匪警“110”等报警电话号码,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或自己、他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或侵害时,要立即想办法报警,如无法报警,要能沉着冷静地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解救的方法。大学生还应懂得一些基本生活常识,如使用灭火器等知识。总之,在校内,学生特别要加强宿舍以防火为重点的安全防范,了解掌握防火、防盗、防骚扰等知识以及防受骗、防食物中毒、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更要掌握在校外防抢、防受骗、防流氓滋扰、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不到偏远地方游玩,出游最好结伴而行。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女生在与异往中,更要注意保护自己。学校在安全教育及日常管理中应经常不断地给学生讲授这些知识,警钟长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及自救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傅贵,李宣东,李军.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为科学预防策略[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2).

2、田毅,潘洪江,张福喜.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体系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高校研究生论文范文6

目前,全国有不少高校都设有火化工专业及其相应的学科点,这些专业和学科点主要从事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教学和科研,都招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而这些专业和学科由于专业性质的决卑,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各高校根据这些专业和学科点易燃易爆的特征,除了在硬件上努力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外,在软件建设上也建立了一整套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这些措施对杜绝事故发生,保障广大师生的安全、保护国家财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几年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在论文期发生的技安事故从无到有,而且有上升的趋势,干扰了学校教学、科研秩序的正常进行。

针对上述情况,如何掌握髙校研究生事故发生的特点,加强研究生论文期事故发生规律的研究,就成为各有关髙校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 .基本分析

2.1研究生的技安素质分析

这里所讲的火化工专业研究生的技安素质是指研究生本人对安全的认识程度,及其相应的安全工作能力。由于研究生在人学前有不同的经历,他们表现出的技安素质就有明显的差异,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

a.本科毕业后进火化工相关工厂(或研究所)工作过一段时间,进厂(所)时接受过工厂(所)的技安教育,进厂(所)后,进行过专门的火

言传身教,熟悉火化工安全操作的基本方法,了解相关技安要求,加上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较正确地处理技安上的问题,技安素质比较好。

b. 火化工本科毕业直接读研究生,虽然毕业设计时接受过技安教育,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过训练,但毕竟时间较短,了解的相关安全知识比较肤浅,另外在大学阶段,因为强调基础学习,所以专业知识所学甚少,因此,技安素质比前者偏低,有待在论文期进一步提高。

c. 本科非火化工专业,研究生学习期间虽然进行了理论学习,但安全操作较少,在头脑中缺乏安全概念,进人论文期又没有进行技安教育,安全意识比较淡漠,因此技安素质相对偏低。

2. 2研究生在技安管理上的双重属性

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有学生的属性.又有工作人员的一般特征:

 一、研究生的论文期是个体行为,本科生毕业设计一般为集体行为,相对集中,容易管理;

二、相比较而言,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比较固定,研究生的论文期相对自由;三、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地址相对固定,而研究生在论文期的活动范围则比较灵活。

a. 学生属性。研究生处于学习时期,其本质属于学生,但是,研究生在论文期与本科生有区别。研究生在论文期与一般工作人员也有区别。第一,一般工作人员与研究生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同。一般工作人员由其所在单位管理,研究生由研究生部管理,而研究生部缺乏技安管理职能;第二,上级技安管理的方针、政策、规定和一些具体的技安要求,可以传达到一般工作人员,而对研究生则难以作到;第三,一般工作人员熟悉设备性能,周围环境,相关安全规定及操作规程,研究生则不然;第四,一般工作人员由于违章或操作失误而酿成事故,至少荽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而研究生则缺乏这方面的责任心理。

b. 工作人员属性。由于研究生的论文是独立完成,因此,研究生在论文期享有与一般工作人界相近的工作权利。如研究生可以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自由进出实验室,可以自主安排实验和实验时间等。但也正是由于其有工作人员的属性,所以,一般指导教师对其理论指导较多,实际操作技能指导较少,由其独立实验的时间多,具体在一起指导的时间少。其它在一起工作的教职工由于把研究生看作工作人员,所以也很少对其作实际操作技能指导,这实际上给其操作上失误罩上了事故的阴影。

2.3研究生论文期的心理素质

a. 研究生论文期一般存在着下列四种心态,经验不足,安全知识缺乏,尽管操作有误,但自己并不意识到有危险。

b. 唯恐事故发生,处处小心谨慎,骇怕操作危险品,但论文需要亲自承I手,因此只好硬着头皮进行。心中怕,手上抖,顾此失彼,结果反而造成事故发生。

c. 自以为是,自恃自己理论知识雄厚,无视有关安全规定及操作规程,为省时、省力、图方便,简化了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或不愿使用安全防护设施,结果导致事故发生。

d. 马马虎虎,总以为事故不会发生,无所谓的态度,侥幸心理始终在其头脑中占据上峰,教师的交待及别人的忠告难以听进。

e. 把注意力集中在论文质量和论文进度上,而在思想上忽视安全。为了赶论文进度,白天黑夜加班实验,搞疲劳战,久而久之,成为事故隐患。

心理素质不健全是造成技安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

3. 影响研究生论文期技术安全的外部环境

3.1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如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在1978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人数只有9人,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在校生已为111人,根据95规划,2000年化院研究生人数将发展到在校人数132人。研究生人数增加,如果管理措施跟不上,事故发生的几率就必然增加。

3.2指导教师断层。从事火化工及危险爆炸性专业的教师年龄普遍增大,目前正逐年离退休,五年之内将所剩无几。这些老教师,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有的甚至有着血与火的教训。失去他们,他们的宝贵经验传不下去,在技安管理上无疑是件憾事。

3.3新人旧环境。老教师退休,新教师增多,这是事业欣欣向荣的表现。但是由于这几年经费紧张,投人短缺,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及相关设施逐年老化,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4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也必然会对这些专业和学科产生影响。一方面它给这些专业和学科带来活力,激励广大师生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但另一面.其消极因素也给这些专业和学科带来不利的影响,重效益,轻安全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4. 关于研究生论文期的技安管理

4.1技安教育

火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不但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而且在进行实验作业实践前和实践中要进行技安教育。在这一点上,要将研究生和一般工作人员区别开来,特别是指导教师,不能在技安问题上撒手不管,任其自然。

4.2技安管理——责任制

4.2.1指导教师责任。论文期研究生在导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工作,研究生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会主动向导师汇报和取得指导。因此,导师是学生责无旁贷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导师有教育学生的责任,也应有约束学生的权力。导师在论文期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指导其正确的实验方法,特别是新安排的论文题目,导师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认真的进行安全审议,并向学生交待清楚哪些地方容易或可能发生问题,以引起学生注意。特别危险的实验,导师一定要在现场指导,防止出现问题。上级有关安全的文件或指示精神,导师有义务传达给学生。

  4. 2.2研究生本身的技安责任。研究生在论文期工作实验在头脑中要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即自己不同于本科生,应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所在实验室的实验守则和安全管理规定,不懂或不了解的事物,要不耻下问,特别是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实验方案,必须要事先征求导师同意,未经导师同意的方案不得进行。

4.2.3主管领导的责任。由于研究生的行政关系归属研究生部,论文实验在实验室,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研究生部和实验室的上级丰管两个部门都应对研究生实施管理。两个部门的主要责任应是制定技安措施,提供安全保障,实行安全监督,而且两部门应当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4.3 安全检查与监督

安全检查与监督是技安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应当针对研究生个体行为的特点,全方位的掌握研究生的实践情况,适时地深人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检査的主要目标是研究生的实验作风、安全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安全规章的执行情况。指导教师在研究生论文期前,也要将论文的性质、安全程度预估等情况报技安管理部门,以便这些部门检查、监督。

4. 4总结验收

研究生论文结束,不但要进行论文答辩,而且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实验作风进行总结评价验收。要求研究生对使用过的实验室全面清理,特别是化学危险品,一定要有妥善处理,应销毁的,必须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