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范文1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代替了人工记账、算帐、报账等会计活动,成为会计行业的主要计算模式;是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以及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会计电算化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已经发展为一门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本文就会计电算化在行业中的实施对传统的会计职能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电算化会计在行业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基本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主要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会计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首先,是电子计算机为主要的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工会计下人工记录和处理数据的替代物。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2、其次,数据的处理是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一般对操作权限的限制设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3、再次,电算化会计与手工记账规则发生了变化,手工记账规定日记账、总账都要使用订本账册,明细账要采用活页式账册,通过若十个套账来实现相互牵制、相互核对。凭证、账本记录的错误之处要用划线法和红字更正法更正。电算化会计形成的账页都是通过打印输出的,可以装订成为活页式,打印输出的一般是日记账、总账和报表,由于明细账涉及大量的二级科目、三级科口,打印数量比较大,因此,一般都是用磁盘、光盘等形式输出,对账工作一般是依靠会计软件完成,只要输人的原始凭证是正确的,计算机可以迅速完成手工条件下的各种账务处理功能。手工会计下的账册核对功能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已由计算机代替,明细账记载的各种会计资料只需计算机查询功能就可完成显示或者在需要时打印出来。人们更多的是依赖电算化系统建立各种辅助账,更多地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

 对于账簿记录错误的处理,已不再采用手工方式下的改错法,但为了保证监督审核。一般规定,凡是已经审核过的数据不得更改。如果出现错误,那一定是合理性问题,采用输人“更正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类同于红字更正法,这样就可以保留更正的痕迹。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对于财会工作的影响的基本特点

 

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使企业财务真正做到统一规范。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可以轻松的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避免了在传统会计期间因人为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应,减少了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主观人为地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客观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方便企业对财务及业务流程进行控制。

 2、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由于基于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在财务各岗位间的资源共享,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在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在传统会计时期,由于分工传递和手工操作,不仅财务以外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即使在各财务各岗位间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便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

 4、强化了财务管理。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三、会计电算化对于财务审计上的影响表现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范文2

关键词:基础会计;非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策略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68-02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高等教育界日益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在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非会计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各高校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力求计划的全面有效性,培养通晓会计但不失主专业的“通才”。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目前该课程已成为各高等院校非会计专业的必修、选修课程,以某高校为例,开设会计基础课程的情况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该校七分之一的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基础课程,且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程的比例大于选修课程比例,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开课学期也普遍较早。基础会计为非会计专业学生揭示了会计学的概貌,学习该课程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完善高校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将来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课程专业性、理论性较强,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内容抽象艰涩、枯燥空洞,他们学习态度普遍不够端正,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不知道所学知识与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何关联,学习以通过获得学分而应付了事。

任课教师大多认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对基础会计知识略知一二,在教材、课件、大纲一样的情况下,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简化版,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主专业的不同特色以及各专业的需要有的放矢。在教学方法上更无创新,在非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学时较少的情况下,光讲授书本枯燥知识,忽视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课堂讨论、启发式,致使学生为学习而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目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般为初来学校的年轻教师,非会计专业该课程的授课成为教师上岗的“练兵场”。

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策略设计

在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思想的指导下,如何使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主专业学习的同时,拓宽知识面,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知识,并运用会计信息对生活、工作进行创新性决策和控制,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创新

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会计人员,而是通过“懂会计”为其主专业服务,教会他们看懂财务信息,并能够对财务信息包含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运用,让他们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理解财务信息直接或者间接传递的经济管理方面的信息,培养他们进行生产、营销、投资等决策与判断的能力。因此,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讲授会计基础课程要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通晓会计但偏向其主专业的“通才”[1]。

(二)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内容创新

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其教育理念应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色,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以会计要素和报表分析为核心,加深和强化理论基础知识,不应过于强调会计核算,而应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侧重于会计管理职能[2]。

采用“分专业”的教学模式,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了解建筑业企业的特点及工程成本的项目核算,通过往年的财务报表审核投标单位资质,以助其进行项目前期调研与开发项目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关注销售业务指标分析、了解增值税发票在商品交易中的使用、出差人员差旅费报销、应收账款的确定等;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补充工商税务知识、增强对财务状况分析的能力等;金融统计专业的学生利用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在目前没有专门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教材的情况下,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增补和章节顺序的变换。首先从会计报表的实例分析开始,说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逐一介绍每个科目账户,推出账户结构和登记方法,分析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到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2]。鼓励专业教师加强针对性教材的撰写,坚持有用性原则。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教材应注重如何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坚持形象性,强调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教材应以企业实际案例为主导构建教材内容,尽量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甚至是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会计知识[1]。

(三)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创新

对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原理知识的初学者来说,主讲教师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理解枯燥无味的会计基础知识,了解简单的实务。毫无创新的教学方法是教不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

1.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契合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在一些工商管理类高校得以广泛运用,并已列入各高校的教改计划。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会计教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我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虽然起步较晚,但国内对会计案例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

以某大学工程管理、统计学两个非会计专业5个班共计14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2.6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比传统教学方法更直观生动,他们对案例教学更有需求和更易接受。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用恰当的案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案例化,案例贯穿会计理论教学中,用案例形式展示会计知识。通过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及报告的撰写,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结合专业特点,实施实践教学。根据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新形势下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教师教学也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结合非会计专业特点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如在账簿内页上试着编写分录,在增值税发票上进行填写练习;可以参观或亲身体验会计电算化课程;可以到与专业相关的会计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参观,了解并理解生活工作中的实际会计,从而加深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四)创新人才培养与考试改革创新

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在期末进行一次闭卷考试,最后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试题过多的考核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缺乏对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要培养创新人才,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多样化,注重平时课堂、实践的表现和案例分析、撰写论文、阅读运用财务报告的能力等,真正达到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的目的,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教学质量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教学策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策略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保证非会计专业学生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改革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3,(12):252-253.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范文3

1.1会计核算不规范

1.1.1登记会计账簿不规范。未按规定设置会计账簿,账簿的登记、更正错误、结账不规范。1.1.4报表编制不规范。

1.1.2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

1.2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力度不强。

1.3会计人员基础差,不能履行会计职责。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2.1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校长要高度重视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既是中小学校的一项内部管理行为,也是财政、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管理行为,各级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履行管理和指导的职责。中小学校长是本校会计基础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必须高度重视,领导学校财务部门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2.2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活动

区(县)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整顿会计基础工作中不规范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重庆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细则》等是检查指导会计工作的基本依据。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应针对会计基础工作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如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由区县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统一要求,作出具体规定,有助于会计人员正确掌握和执行,使会计基础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2.2.1规范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是基础的基础,重中之中,应对全区(县)中小学校提出统一、具体的要求。①原始凭证的内容必须具备: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相关责任人员的签章;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如无数量、单价、金额,应由填制单位提供签字盖章的清单。②原始凭证的整理统一报销封面、差旅单、发放名册、粘贴单等的格式、纸张大小。全区(县)统一印制,也可由学校打印。这样就保证了多数票据的尺寸大小一致,内容规范。支票存根、车船费、过路过桥费、洗车费、生活费、汽油费等小票据,粘贴在原始凭证粘贴单上,可粘贴两排,一张粘贴单上粘贴的票据不超过10张,粘贴后能看到票据名称、金额、日期、收款单位印章。车船费、过路过桥费、洗车费等小票据,经粘贴后填制报销封面。③原始凭证的审签支出原始凭证(车票、过路过桥费、生活费等小票除外)每张必须有经办人签名,购物还须验收人或证明人签名,并说明用途和使用部门,会计审核签名,总务主任签名,再由单位负责人审批后,出纳方能付款。对于程序不规范、票据不正规及审批手续不完善的,不得报账付款。

2.2.2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编制报表、管理会计档案。

区(县)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要创造条件,成立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实施会计电算化,对全区(县)学校实行集中记账,分校核算。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要符合2014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小学会计制度》的要求;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设置、登记要按《中小学会计制度》执行;会计报表要数字真实、准确、完整,报送及时;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按照规定定期整理归档,调阅和销毁要符合规定。

2.2.3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区(县)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统一的内控制度样本,统一基本内容,统一基本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建立适合本校的内控制度。各项制度要做到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和执行。对执行情况定期检查,根据管理需要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完善。

2.2.4检查指导会计基础工作。

定期组织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的检查。检查工作以学校自行对照检查整改为主,在此基础上,区(县)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学校之间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相互检查,或者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并对整改落实的情况进行检查。

2.3会计人员要积极参加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学习

会计基础工作专业性强,会计人员要深入学习会计基础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依法开展会计工作。

2.4加强会计监督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范文4

一、当前会计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砍掉传统的优秀课程。很多会计教学的研究者们为了区分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无端地砍掉一些优秀的会计基础课程,比如说很多院校砍掉了《会计基本技能》这门我们在10年前本科院校都要学习的课程,认为这是中职学生学的,高职学生要提高一个档次,不需要在学习。

(二)会计教育成了会计培训教育。我们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学科教育完全就变成了培训教育,我们很多院校开设的课程完全是为了迎合考证,比如说,我们高职院校开设的《财务会计》完全与考初级会计师的《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基本一样,讲解的内容也基本完全一样,完全没有实际工作内容的影子,完全成了为了考试的教育,这跟会计培训有何差异。

(三)不假思索的创新思路。我们的社会涌现了很多理论学者,提出了很多独到见解的创新教学思路,这些创新理论真正用了吗,可想而知,只是为了迎合一些领导下发的思路而已,认为领导提出的思路就是完全正确的,从而打断了以前优秀的教学思路,也让很多学生的学习思路混乱。

(四)没有真正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学团队。高职教育为什么从以前的大专院校更名为高职,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我们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出去基本就能工作,但是我们现在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大多具备高学历,如研究生等,但是大多数基本是一天都没在企业工作过,进入学校后,就是象征地到企业去呆上两个月,然后就成了双师了。

二、高职专科层次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本位”职业能力研究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会计学生要想和本科生、研究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一决高下,就必须具备企业青睐的独有的职业能力。那么,“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呢?

(一)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另外,会计学只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也应相当熟悉。同时,还要学习财政税收、经济管理(?收、金融、财政、管理、国际贸易、经济法规等)、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包括最基本的按照会计基础规范熟练操作会计流程,会计业务核算能力、会计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一定的管理财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等。

(二)职业能力。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与实施,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新会计准则体系体现的是导向原则,对某些问题提供的不是唯一答案,特别是某些特殊情况,没提供准确的定义或方法,而是给出许多可供参考的方法,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这使得会计活动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管理艺术。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业务时,需要一定的职业能力。

(三)工作表现。工作表现,首先会涉及到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工作岗位所在的行业性质不同,比如说汽车工业、能源工业、服务行业等,会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即使在同一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会有不同的要求。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一定有各自的能力要求。在一个公司内部也有不同的岗位,再具体说,就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职责。这些都会构成一个人所谓的职业能力要求,而这些要求都会有所不同。

三、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会计基础》课程实行百分制考评,采用理实结合,兼顾过程考核,注重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具体方式如下:

总分=过程性考核×40%+知识性考核×60%

过程性考核:是按照会计工作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平时的阶段性学习中逐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促进知识和技能在平时的积累。具体评价方法是:

过程性考核(40%):每个任务的操作考核(20%)+课堂考勤(10%)+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回答问题(10%)

知识性考核:是从单项技能和独立知识点的考核递进到综合性考核,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形成会计核算通盘账务处理能力。

知识性知识考核(60%):综合测评(40%)+真账实做(20%)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基础;教学方法

一、上好第一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会计基础》和《基础会计》在内容上来说大体一致,但《会计基础》是学生的考证教材,对理论的熟记熟背要求比较高,对实务中项目金额的计算方法要求比较高。因此,在考题上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会计基础》更多的是理论,例题相对较少,在考证中综合题型的计算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却比以前高了。所以,直接讲授的话,学生会觉得乏味枯燥,而且会计从业资格证由原来的笔试改为无纸化考试,学生每次考试试题在众多题库里面随机抽,章节里面的重点、难点,被细化了,更难于把握,要求学生要记、要背的知识点更多,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要求也更高了。因此,作为专业教师更应该利用好第一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第一课必须让学生知道以下两点:

1. 会计专业的发展前途

(1)人才市场需求大。中国地大物博,发展迅速,大中小企业数不胜数,每个企业最不能缺的就是会计职位。(2)会计工作既高薪又稳定。当企业愈来愈意识到财务部门的重要性时,会计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也会随之不断提升。(3)升职机会多。从事会计行业工作讲究的是人品,注重的是经验,学历只是其次。会计工作就如酒,时间越久,越醇香,越值得品尝。此外,还要把历届优秀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校如何认真学习,毕业后进入会计职业领域,如何积极向上,一步一步取得成功的实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知道,我只要努力,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增强他们学习会计的信心和积极性,让他们在第一课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好好学习《会计基础》,尽早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 学习《会计基础》的必要性

在中职学校最基本、最初的目标就是要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毕业后想要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必须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毕业后就业不明确的学生同样要考取会计证书,这样毕业后的就业就多了一些机会,何乐而不为呢。我国的《会计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会计基础》是必考科目之一,所以一定要学好《会计基础》。而且从另外一个意义来说,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是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生涯中一个努力奋斗的证书。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基础》中理论知识比较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填鸭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专业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判断、总结课堂的知识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设置情境、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最终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 联想式教学,一举多得

在会计教学中,相关、相似的知识比较多,如果能够采用联想教学法,可以把繁杂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问题设定几种情况,引出不同的处理结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处理业务的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预付账款”相关账务处理时,讲解各步骤的账务处理方法时结合例题1:4月3日,A公司以银行存款预付60 000元给B公司以购甲材料;4月6日,A公司收到B公司发来的甲材料,5 000千克,每千克10元,增值税税额8 500元,材料已经验收入库。4月8日,A公司收到B公司退回的多余款项存入银行。要求编制A公司会计分录,答案如下:

然后把第一题预付的账款60 000元改成50 000元,其他金额都不变(例题2),让同学们练习。账务处理方法一样,但也有差异,在第三题的时候,账务处理的分录刚好相反,但是这样同学们也容易明白为什么这样做,那就是之前预付的账款多(还)现在是少(补)!

接着要求学生联想到:B公司预收A公司的钱,给A公司发货等应该怎样进行账务处理呢?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掌握的账务处理方法编制B公司的会计分录(以例题1为例):

因此,采用联想式的教学方法,对一个业务题的账务处理扩展到同一类型不同情况的账务处理或是另一相关的业务处理,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实操、总结,扎实地掌握所学的账务处理方法。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印象深刻,掌握效果快而好!

3. 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会计基础》内容广泛,理论性强,如果完全黑板板书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易学生整理知识点。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明显直观,特别是如今考证采用无纸化考试,把每章节的考点试题制作成PPT,让学生每次课后都能直接练习考题,有了更多的时间把握考点、要点,为考证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多媒体教学课前准备比较多,但却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三、巧妙点拨,化难为易

这个主要应用在学生做考题的技巧,比如一般的学生在利润表项目金额计算题(涉及业务题)的时候,习惯先做分录,但是考试是考试,学习是学习。在做这一类题的时候,我一直要求学生不要做分录,看一道业务题,分析某些账户加减后就直接在相关账户金额上加减,全部业务题处理完毕后,把账户余额算出来,按照相关公式计算答案很快就能出来。如果采用传统的做题方法至少要15分钟~20分钟才能完成题目,而用这种方法10分钟内就能完成,快而准。

当然学生的考试方法,每种题型都有适合的做题方法,学生把握好,拿下会计证书这个目标很容易实现。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以上是本人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作为专业教师,应该因材施教,灵活处理教材,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周玲.职业学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

究,2011(11).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范文6

[关键词] 基础会计实践性教学教学改革

《基础会计》是高职财会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对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会计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按照以往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无疑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

一、《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单元(项目)课程为主题,以会计实践操作为考核依据,彻底打破按学科和理论体系设计课程的模式,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以“记帐凭证登记――帐簿登记――编制会计报表”等模块群设计学习单元,以夯实专业基础、能履行岗位能力、把握初级会计岗位专业技术、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高职教育层次决定了该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课程在第一学期开始学,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批大部分错失高中升学机会的新生,理论接受能力原本较薄弱,更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可言,等待他们的却是陌生的知识、全新的课程,这是教学的现实,传统的与实践脱离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2.《基础会计》课程地位决定了该课程必须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后续的课程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可看作是它的延伸、扩展与充实。学生通过课程的实践性学习,初步形成正确的会计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掌握会计基本知识,掌握会计核算基本操作技巧,初步具备会计业务的动手能力。

3.《基础会计》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在我国,对大部分将流向会计职业界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讲,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应是高职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而且高职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了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在学生学习期间就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基础会计》的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动手能力。

4.《基础会计》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会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管理课程,特别强调运用会计理论解决会计实务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执业环境复杂多变,会计的专业教学要为学生将来从事会计职业而服务,离开会计实践性教学,就难以进行会计人才的培养。但从当前情况看,传统的会计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到适应今后工作需要的技能极为重要。为此,我们设想通过设立仿真会计模拟实训室,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达到边学理论、边实践的目的。因此,《基础会计》的教学采用实践性教学显得优为重要。

5. 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该课程要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

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决定了毕业生就业的弱者地位,只有既有理论知识、更有扎实的实践性技能的优势,这样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有自己的领地,学校办学才得以可持续发展。当前社会条件下,学校统一组织学生下企业参加实践不切实际,因此要加大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力度,强化学生会计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

三、《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教材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划分两大模块:

(1)会计基础知识模块

① 对教材内容顺序进行必要调整,把“财产清查”的内容提前到“复式记账”之后,“会计凭证”之前,这样与前面的会计概述、会计要素、会计平衡公式账户和复式记账等内容连成一片,形成会计业务基础知识模块的基本内容,便于会计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考核

②如果教材中的文字表述的题目用原始凭证的样式来替代,这样更便于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实践性操作模块

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处理程序”“会计报表的编制”划归为会计实践性操作训练模块,这样便于会计实践性操作的学习训练与考查;对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仅作为一般要求,这样整个课程就形成了完整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另外,在讲解业务时,如能直接参照相应的原始凭证作相应的业务处理,而不要根据文字的题目来做,那样更接近实际,也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原始凭证的相关知识。

2.《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1)运用多媒体教学

目前,我们教师基本脱离了“三一工程”,即一枝粉笔,一个教案,一本教材;以多媒体手段演示内容,讲解清楚。有文字 ,有图表,比较生动地将枯燥的会计内容表达出来。对于概念、凭证、帐簿,则结合实物来演示,直观地增加理解和印象,当然有实物投影效果会更好。

(2)注意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功能开发,充分发挥会计模拟实验室的作用

在进行会计凭证的教学时,领学生参观会计模拟实验室,检查过去学生实习作业,了解学生是如何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粘贴,装订的,教学方式直观,学生便于理解,容易有新鲜感,从而产生学习情趣,教学方式直观,学生便于理解,容易有新鲜感,从而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作为初级阶段的启蒙课程――《基础会计》,由于教学对象是没有任何会计基础的初学者,传统上很少运用案例法。然而,《基础会计》又是一门最需要用案例来阐释的课程,尤其是对于会计一般原则的理解和运用,案例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寻找适合初学者分析的案例。对初学者进行案例教学,一般适宜采用在理论阐述后举出案例佐证。即在讲解完有关的知识以后,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先给学生相关的案例,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自由发言,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从中进行指导、启发、总结,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充分运用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的方法

①单项实训:要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即在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及时让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去处理具体的问题 。

②综合实训:集中安排四周左右的时间对会计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操作,内容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现金和银行存款等一些简单又基本的会计核算业务,初步了解和掌握会计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

(5)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对会计环境形成感性认识

在开课前可由老师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的财会部门进行参观,了解实际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借助的工具――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观摩实际单位会计核算处理程序,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3.考试方式的改革

考试改革以 “实践性”为中心,突出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考查,通过增强对会计实际操作内容的考核,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耐心、严谨、规范、整洁的职业习惯的养成。

(1)会计基础知识模块可采用卷面形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实践性操作模块可多采用业务为主,每学完一个模块,即对该模块进行系统检测。

(3)期末考试可以全都是业务题,基本覆盖了本课程所遇到的基本业务。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四、《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与课改同步的教材目前比较缺乏。

2.进行实践性操作时,与题目配套的原始凭证的取得有一定的难度。

3.按照课改的要求上课,学生们动手的时间较长,该课程的授课时间会更长。

4.部分教师直接由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对单位的工作流程并不是很了解,对会计工作方面的具体操作的能力还经验不足。

《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是财会专业课改的重要内容,理论上觉得并不是很难操作,但真正去实施,也许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以上仅是我对《基础会计》课改的一些看法,是否能实施,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 基于教学实践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探讨高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