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1

初中化学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一个初中生来说,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这部分内容,它属于无意义识记材料,学习中既枯燥又无实验,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记不住,易遗忘,学习效率不高,负担很重,学生学得很被动。作为教师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即采用“动作 - 图像 - 谐音”重编码记忆学习策略来教元素符号、化合价。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易记住,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本案例选择九年级第三章“物质的组成”教学实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用重编码记忆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目标

整合后的教学目标

1 .元素符号教学目标:

( 1 )识记并能正确书写 26 个常用的元素符号。

( 2 )记忆学习策略的学习,提高记忆的兴趣和记忆的成效率,从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 3 )运用 flash 小课件,进行“动作 - 图像 - 谐音”重编码记忆学习策略训练。

2 .化合价教学目标

( 1 )指导学生运用记忆策略有效识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 2 )运用 flash 和 Author Ware 课件,进行“动作 - 图像 - 谐音”重编码记忆学习策略训练和交互自主练习,测试学习效果。

三、说明

1 .教学理论:《案例》教学设计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通过协作和交互实现对知识的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 .教学模式:“指导 ---- 成功”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记忆方法”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 .教学策略:

记忆学习策略:简单地说就是指运用记忆的一般规律,有效地识记、保持、提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记忆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它依次有识记、保持、提取三个环节组成。这三个环节的有效方法可相应的分为三大类策略。①识记策略,②保持策略,③提取策略。这三种策略中最重要是识记策略。

四、活动

1 .课前准备:①发给学生记忆学习策略有关资料。

②制作三个 flash 小课件和一个 Author Ware 课件

2 .学习过程:

(1)怎样先记住 26 种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和元素化合价的知识属于无意义识记的知识。我们将这些意义不强的内容赋予人为的意义来提高识记效果。

①充分利用好图片“卡通人1”,进行识记、保持和提取

结合化合价,为了提高效率、减少两个知识点中的记忆干扰因素,首先,我们根据化合价将元素符号进行分组,再配以相应的图片即“卡通人 1 ”使之转变成为有意义的识记。

②利用重编码进行分组识记

如:“卡通人1”叫福禄寿点(谐音氟F、氯 Cl 、溴 Br 、碘 I )。身穿两件减肥铜背心(谐音图像 钙 Ca 、镁 Mg 、铜 Cu 、钡 Ba 、锌 Zn )。

这个“卡通人1”图中包含教学基本要求的全部 26 种元素,我们可以轻松地将用动作、图像和文字(顺口溜)记住它们的。

(2)利用“化学元素学习盘”,对元素名称和符号进行捆帮式的保持和提取

①学生制作“化学元素学习盘”。进行交互训练

②利用 flash 小课件 ---- 单窗式和多窗式:化学元素学习盘即在电脑上操作。每点击前进按钮一次,就在窗口中出现一种元素的名称、符号、化合价。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③利用 flash 小课件 ---- “卡通人 2 ”进行人机交互训练学习

该多媒体小课件中含有引人发笑的动画与声音,具有前进一步、后退一步、返回出发点及停止等四个按钮,可以根据各人的需要进行操作。其基本内容和图片“卡通人 1 ”相似。

(3)学生绘制“卡通人 1 ”图片进行记忆并相互测试①绘制“卡通人 1 ”图片, 根据顺口溜,参照提供的样式,修改绘制卡通人图片。

②利用“大转盘”或“卡通人 1 ”图片及 flash 小课件,同学之间进行相互测试与练习

(4)尝试用重编码“记忆学习策略”对常见的化合价进行记忆

①先将元素分组

将 26 种元素按化合价进行分组。

如: +2 : Ca 、 Mg 、 Cu 、 Ba 、 Zn

②将无意义识记转化成有意义识记

根据分组,编写顺口溜等,将无意义材料转化成有意义材料进行识记

例如: +2 : Ca 、 Mg 、 Cu 、 Ba 、 Zn 减肥铜背心

(5)测试计划:分三个部分:①学习与训练的阶段与内容。②日期安排。③具体要求。

五、工具和资源

软件 :(1) flash5.0 (或 flash6.0)、Photoshop6.0、AuthorWare5.0、 Word97(或 Word2000)、PowerPoint97(或 PowerPoint2000)

硬件: Windows2000 、 WindowsXP

其它: 扫描仪、打印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仪、光盘、优盘、多媒体教室、电脑房等

六、评价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2

一、巧借微课,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学习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是兴趣。只有学生有兴趣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托,寻找适合的微课设计切入点,以微课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和制作微课时,教师要寻找其中的“兴奋点”,并加以引导,从而带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中的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这一单元时,教师以微课激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的languagegoal 是talk about abilities,即谈论能力。教材中的内容贴近学生,为此,教师设计微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不同的俱乐部,里边都是加入俱乐部成员活动的剪影。通过微课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能很快融入情景之中。在微视频准备结束前,展示了带声音的问题:Do you want to join us?Join us now.教师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再与学生互动:There are different clubs, such as art club, chess club, music club, swimming club, English club. Which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in?由此,学生开始互动起来,课堂氛围开始活跃起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借微课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吸引学生,再设计问题,给予学生交流的时间,从而营造热闹的学习氛围。在设计和制作微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也就是说,制作微课时,要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制作。

二、巧借微课,突破学习重点

英语学习中,每一单元都有重难点内容,如何突破这些重难点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往往反复举例、反复讲解,但都没有多大的成效,学生听完依然一头雾水。此时,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帮助学生突破语法学习难点。针对单元中的语法内容,教师可以细化讲解,并制作成微课形式,引导学生先观看微课,再适当讲解。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中的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这一单元时,教师以微课突破语法学习难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的语法聚焦于more,less,fewer的用法,三个都是用来表示数量的多少。学生们对于它们的用法感到混淆,不知道何时应该用哪个。针对此,教师设计并制作了微课。在微课中,教师首先讲述了more,less,fewer的原级,如more的原级是many和much,由此,学生很容易感知more后面既可以加可数名词,也可以加不可数名词。其次在微课中,教师再利用形象的举例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如There will be more people in the future. I have less time to talk to you.等。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增设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举例,强化学生学习运用。最后,在微课中,教师再系统总结三者的用法,并强调当学生忘记如何运用时,可以先写出它们的原级。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巧用微课,将语法学习一一细化讲解,从而促进学生消化吸收。如果在微课讲解后,学生仍然不够明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下载微课到移动工具,方便随时观看。

三、巧借微课,促进学习讨论

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这与新课改提倡的生本教育相吻合。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也设计讨论环节,但是学生对于讨论并没有多大的激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巧借微课,以微课促进学生的学习讨论。

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英语中的Unit 1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这一单元时,教师巧借微课促进学生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的Language goals是talk about customs and what you are supposed to do. 结合此目标,教师设计的微课是各国的习俗片段、剪影,将其以图文音形式向学生展示。在观看微课过程中,学生仿佛进行文化之旅,吸收到不同的文化信息。在微课播放结束后,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What do you know about customs in foreign countries?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when visiting a foreign country? 学生围绕此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learning social manners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学生各抒己见,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借助微课,引导学生感知不同国家的风俗礼仪,然后再趁势提出讨论问题,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参与英语课堂。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开阔,课堂也愈发热闹起来。作为教师,可以适当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一定的引导。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实验体验;教学难点;思维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5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34

余文森教授指出: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学生知识理解的疑难处就是课堂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验解决疑难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

试验可以使一些不易理解的现象直观呈现,使一些不明显的现象变得明显。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呈现给学生真实的实验现象,避免无力的解释,也是提高课堂有效的措施。

一、巧增实验,拓展思维

案例1:凸透镜成像

在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透镜和视觉》中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教学时,学生经常遇到的难题是:(1)不小心将凸透镜边缘损坏了一小部分,在物距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烛焰在光屏上所成像的情况;(2)不小心让一滴泥水溅在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观察到的光屏上的像的情况。对于这两个问题仅仅用空泛的语言描述,实在难以让学生领会。因此在开展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有意识地增加两个实验步骤:(1)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时,用手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2)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时,在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滴上一滴泥水,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把一些不易理解的现象通过实验呈现,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后印象深刻,同时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案例2:弹簧秤测力计的使用

在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力的存在》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学生常会遇到这样的疑惑:两手分别用5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多少?在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学生已经学会了基本的操作,但对于两手用同样的力拉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多少有些不解。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在实验中增加实验:(1)一端固定弹簧测力计使读数为5牛;(2)一手固定弹簧测力计,一手拉动弹簧测力计使读数为5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切身体会使其意识到手起到的固定作用和墙壁起到的固定作用是一样的,从而解除学生的困惑。

案例3:粉尘爆炸实验

在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氧化和燃烧》中关于“爆炸”概念的教学,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炸。学生很难理解爆炸的发生,此时,可以增加粉尘爆炸实验:在奶粉罐中放入几根火柴,在罐口上放一层沙布,用橡皮筋将沙布固定。在沙布上放上一些面粉,盖好。将奶粉罐放在三角架上,下面点燃酒精灯,敲击罐体,使面粉洒下,形成粉尘。一段时间后看到粉尘爆炸。面对爆炸现象,学生便很容易理解面粉加工厂等地方要严禁烟火。

二、巧用实验,释疑解惑

案例4:探究金属钾与硫酸铜的反应产物

在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最前几位的活泼金属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推测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

(1)把1块绿豆大的金属钠放入1小杯滴有酚酞的水中;

(2)把1块绿豆大的金属钾放入1小杯硫酸铜溶液中。

对于习题(1),学生见过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不仅能准确写出化学方程式,还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然而对于习题(2),学生根据碱的性质,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但对于产生的现象无法准确描述,在学生推测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后,适时地增加实验金属钾与硫酸铜的反应,实验结果出乎意料,试管中不仅出现了蓝色絮状沉淀,还出现了黑色的物质,这黑色的物质究竟是什么?由此展开实验生成资源的探究。该实验的增加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此习题基础上,增加实验“将钠投入水和煤油中”,发现金属钠沉在煤油层下,浮在水层上,在交界处剧烈反应。借此现象提问:

(1)钠为什么会在煤油和水的分交界处?

(2)钠表面为什么会产生气泡?

(3)钠为什么能上下跳舞?

(4)让实验现象更加显,可加入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的说明生成了什么?

这个实验不仅体现了密度等物理性质,还体现了化学反应和浮力知识等。

科学的综合性不仅体现的在知识的综合上,也体现在培养学生能力的综合上。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能力。

案例5:浮沉的判断

在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浮力》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小科和妈妈一起上街到夜市买了一袋观赏鱼,袋内约有1/3的体积是封闭的空气。小科回到家后将没有打开塑料袋的观赏鱼直接放入家里的鱼缸中。若不计塑料袋的自重,那么这个装着水和鱼的塑料袋在鱼缸的水中所处的状态是( )。

A.悬浮在水中 B.漂浮在水面

C.下沉到缸底 D.先悬浮,后下沉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不妨做个实验,让学生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新理念下,教师依然可以从一个普通的知识点上寻找出实验与知识联系,挖掘他们丰富的内涵。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知识点,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和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发现、质疑、反思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只要在教学教学活动中多开动脑筋,就一定能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教学案例,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科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4

一、教学准备

这阶段主要工作包括:选择恰当的案例、拟订思考题、确定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案例有以下几个特点:(1)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真实的史料。(2)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3)引人深思,有探究余地。(4)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

二、主持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不是讲授,主要是组织学生讨论。上课后,教师先用几分钟简要介绍一下案例,布置讨论思考题。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对照讨论题,反复思考,推敲案情,待学生基本熟悉案情,得出基本结论时,再组织讨论。

三、讨论后总结

每次讨论结束,教师一般都要做简短的总结,总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二是对案例本身讨论的总结。

下面以九年级化学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设计如下教学案例:

1.确定案例阶段

案例: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布拉克,用石灰石与酸作用,制取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该气体中,蜡烛不能继续燃烧,麻雀和小鼠等在其总会窒息而死,后来他又在空气和天然水中也找到了这种气体。1776年,英国着名科学家卡文迪什把这种气体充入膀胱气球中称量,测知其密度为空气的1.57倍,并证明它和动物呼出的及木炭燃烧生成的气体相同。1772年普利斯特里发现植物可以吸收该气体,1774年拉瓦锡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该气体是碳的氧化物,同学们,你知道这种气体是什么吗?

问题:①当时科学家们对二氧化碳的组成并不清楚,但已认识了一些性质请你做简要归纳。

②请你通过实验并结合案例事实,探寻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

③结合制取氧气的经验,研究制备二氧化碳应选择怎样的装置?

④怎样制取并收集该气体?如何验证该气体就是你所要制取的气体?

⑤动脑筋想一想,你在家中利用现有条件能制出二氧化碳气体吗?

(注:这一案例与本堂课联系密切,史料中涉及的知识既有学生已知的,也有未知的,所提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是本堂课讨论的线索之所在。)

2.讨论案例阶段

①讨论: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注: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是灭火,这体现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②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制二氧化碳

现提供以下药品:碳酸钠、碳酸钙、稀硫酸、稀盐酸,你选择哪些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呢?

(1)碳酸钠+稀盐酸 (2)碳酸钙+稀盐酸 (3)碳酸钙+稀硫酸

最后结论:

小常识:大理石、贝壳、鸡蛋壳、水垢的主要成分都为碳酸钙

3.选择装置

以上几套装置 可用来制取氧气, 可用来制取氢气(要点:考虑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与制取 相似,只不过石灰石颗粒较大,故最好选择 装置。

4.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问题:①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如何验满?

②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③完整的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5.在家中可用 与 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注:以上讨论的问题,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从药品到装置,从局部到整体,采用对比、归纳、实验的方法。使整个探究过程从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并密切联系实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动手能力。

四、总结案例阶段

1.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 其次 最后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5

英语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是语言知识的载体,教师需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挖掘文本中所含的丰富信息,并在阅读教学中加以体现,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体验文本,使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变得有活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最后提高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

然而,在目前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常会出现以下的问题:

(1)阅读中只重视语法讲解,而不重视文章剖析。

(2)用听录音或跟录音机朗读的形式来替代学生阅读。

(3)老师缺乏对阅读文本的充分解读。

(4)缺少对语篇框架结构和语言的分析。

二、提高英语阅读课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 依托文本,重视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为了理解文本信息或为了解决某一个阅读问题而采取的某种手段或方法。在深入阅读文本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采用恰当的阅读策略。这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就能较快地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和重要信息,把握文本结构,了解文本内容。

(二)回归文本,重视对语篇框架结构和语言的分析

在教学中发挥好文本的资源优势,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重视文本的多元解读和综合处理的阅读教学设计

1.关注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篇概括能力

首先,注意优化好文本资源,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文本的核心词汇来表达文章大意,培养学生的语篇概括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学习中结合自身的理解感悟,运用适当的表达形式呈现语篇大意。我们就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的教学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先找准一个切入点,以此折射出语篇的焦点。然后要求学生首先循着这个切入点,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自主阅读,进入语篇理解大意,然后进行主要大意的概括: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article? 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难度。对程度一般或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将第一步设置为选择题,选择文章大意。其次是要求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句型“What be somebody doing something?”回答关键问题,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与此相关的语句,不仅借此复习了前面的语言知识,而且也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和核心词,为运用文章的核心词来表达文章大意做好铺垫。最后,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思考:

(1) What is the author going to do in the vacation?

(2) Do you think it’s funny?

(3) What do you often do for vacation?

并以“What am I doing for vacation?”为题,进行口头表达。

2.研读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元阅读学习方法,让学生适应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其次,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习惯,让学生能更全面掌握文本内容。最后,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来呈现阅读研读效果。

3.拓展文本内容,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拓展文本内容,就是在丰富学生的语言阅读视野基础上,帮助学生挑选更为丰富而全面的语言阅读素材,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好现有的阅读学习资源,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等文字资料来积累阅读量。其次是利用好现代阅读学习资源,借助电子读物来积累阅读量,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电子书等途径来丰富自己的阅读素材。最后,要求学生借助阅读现代的报刊杂志,来丰富自身的阅读内容。

(三)深化文本内涵,拓展课文外延,重视读后活动的设计

读后活动的设计,可以很好检测阅读教学效果,能了解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程度以及阅读策略的掌握程度。因此这阶段教师的设计活动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就以Go for it九年级教材为例,一个单元有三篇主要的阅读文章,不包括Self-check。Section A和Section B的文章篇幅较短,侧重在通过阅读,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Section A一般主要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口头表达,所以活动的设计以说为主。Section B一般通过阅读,让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所以活动的设计可以以写为主。而最后的Reading部分,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读后活动的设计可以以巩固技能为主,也可以从学生的情感教育等方面人手,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读后活动的设计可以有以下几种:

(1)从阅读到说

①角色扮演。九年级SectionA中的阅读文章的后面都有pairwork这一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②拓展讨论。阅读后进行拓展性讨论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及运用所学知识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形式。阅读后是选择讨论的最佳时机,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③复述。在篇章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复述。学生通过回顾文本不仅有利于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和运用,也有利于体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复述活动既是进行听说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载体。

(2)从阅读到写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教材;不畅;教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65-02

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教材 是课程领导、学科专家、教学名师组成的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而成。教材力求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从学生的发展需要构建化学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教材是供一线教师教学参考,学生学习的范本。正确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笔者在使用“教材”时或者观摩其他教师课堂时都发现了教师、学生使用“教材”时存在中不畅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很多教师在新授课时不愿学生预习,很多教师在展示课上从头至尾没有让学生打开教材。

一、教材使用“不畅“现象枚举

教材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教师预设教学流程:

学生实验:食盐、蔗糖等溶于水。得出“物质的溶解”的初步概念。教师演示:食盐、蔗糖同时加入一定量水中溶解。学生修正:一种或几种物质均匀扩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教师:从微观视角来认识物质的溶解过程。学生修正:物质以分子、离子形式均匀扩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而实际施教过程却是这样:

学生实验:食盐、蔗糖溶于水。

教师:你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的溶解”的概念吗?

学生回答: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离子形式均匀扩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教师:为什么物质溶解时以分子、离子形式扩散?

学生:我看书上的。

教师:额……该同学能课前认真预习,大家要向他学习。

相信教师在课堂上都经历过如此“尴尬”,教师精心设计的流程往往被学生通过预习教材上现成的结论给破坏。预习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如果学生不动脑,照本宣科课本上有现成的结论的话,本质上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过主角从教师换成文本而已。

二、教材使用“不畅”背后原因分析

1、“方法提示”,让学生探究时思维含金量降低

教材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笔者设计教学流程时,采用“设计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发现实验异常修正实验装置,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实验:石灰石与稀盐酸敞口容器中实验,通过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守恒。

学生发现:由于二氧化碳从锥形瓶中逸出导致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减轻。

改进实验:用橡皮塞塞紧锥形瓶。

实验:如果石灰石和稀盐酸用量过大,产生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导致橡皮塞可能被冲出。

学生改进:用气球将锥形瓶口密闭,气球起缓冲作用。

实验:精度高的天平称量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由于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产生浮力,导致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减轻。

学生改进:用带注射器的橡皮塞密封(注射器起缓冲作用且产生浮力课忽略)或密闭锥形瓶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避免瓶内压强过大而使橡皮塞冲出。

由于学生预先学习了教材上提供的详实的实验装置,导致学生能一下提供较为科学的实验装置,让自己丧失了一次极佳的思维螺旋式上升的培养过程。

2、“结论外显”,让学生的发现过程变得虚无

教材第五章第二节《金属的冶炼与利用》是初中教材首次系统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知识。在前几章学习中,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及表示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安排本章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化学用语来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学习方法,扩大化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奇特现象: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反应现象书写用一氧化碳冶炼氧化铁方程式。

学生:迅速完成。

教师:若老师用磁铁矿主要成分四氧化三铁和一氧化碳来实验室模拟冶炼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又如何书写呢?

学生:茫然。

教师:只要模仿一氧化碳冶炼氧化铁方程式通过类比方法就可以完成。

学生:我的方程式是看书上的。

由于教材给定了外显的结论,使学生通过所谓的“预习”顺利完成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根据反应现象通过合理推断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无法提高对化学方程式的运用能力。

3、“规定动作”,让教师不敢创新

教材上列举了许多“规定动作”,教师担心对学生中考不利,创新时缩手缩脚,有所顾虑。

第五章第二节“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实验室模拟炼铁,教材规定“玻璃管内物质冷却后,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教材如此规定是防止灼热的铁粉重新被进入的空气中氧气氧化,或者防止由于停止加热玻璃管中压强减小而产生石灰水倒吸现象,但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只要用止水夹夹住玻璃管两端橡皮管,然后让玻璃管冷却,完全可以避免以上两种实验异常的发生,而且可以做到停止通入一氧化碳和停止加热同步,减少一氧化碳的用量,更能体现“环保”、“低碳”的理念。但由于担心中考对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实验操作顺序的考核而缩手缩脚,不敢放手。

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了智慧,挖掘了基于教材基础之上的很多创新之处,但由于没受“官方”认可,导致教学中还不敢完全放开,最多在教材提供的思路方法上补充拓展学生的思路。

三、利用教学案,实现从“教材”到“学材”的华丽转身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应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而我校目前使用教学案是将教师课前设计的、有利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学案”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合二为一的教学案例,它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评价练习为一体,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注重评价内容的优化与备选。利用教学案,可以实现从“教材”到“学材”的华丽转身。

1、利用教学案,可以克服使用教材“不顺”现象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案编写质量,我校通过集体讨论研究,最终形成了编写教学案的基本流程――“三六三”模式,即:明确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把握六个环节(预习要求、教学过程、实例分析、课堂训练、课后练习、教学小结)、心怀三条线索(明线:预习交流合作思考练习作业感受,暗线:导入创设情景点拨评价检测反馈改进;底线: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确定课堂主导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提纲确定教学流程确定检测习题确定作业设计板书教学辅助手段。

经过“三六三”编写模式形成的教学案可以克服教材使用“不顺”的现象。

2、利用教学案,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综合性能力。 而精心编制教学案自学版块自学提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案例:常见的酸和碱--探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异同(预习作业)

(1)常见的碱有 (俗名 )、 (俗名 )、 。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 ,这是碱溶液有许多共同性质的原因。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色。

3、类比二氧化碳与氧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尝试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提示: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没变,钙+2,钠+1)

教学案把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进行了优化组合,使学生的预习成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利用教学案,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产生分化

随着学习材料难度的加深,学习态度的差异等逐渐产生了学习的分化,而教学案则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实时调节,编制教学案时实行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选取难度不同的习题分别分成ABC等级,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学困生”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吃不饱”、“吃不了”等问题,满足不同学业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发展。以“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为例:学情了解性作业。某些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把氯化钠、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

指导理解性作业。小佳同学学习了“物质的溶解”后对溶液的一些认识,判断这些认识是否正确。若有偏差请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混合物一定都是溶液。自然界中的海水、河水、湖水、井水、生活中用的自来水和喝的纯净水其实都是溶液,溶液都是由物质溶于水制得的。

引导建构性作业。建构溶液的知识的概念图。举例说明生命现象与溶液有密切的关系。